意根修證指歸(上部)
第一章 意根的我見我執
一、意根的我見
意根是六根之一,十八界之一,五蘊與十八界有一一對應關係。當每個人表達出我我我的時候,意根的我就冒頭了,六識所表現出來的都是意根我的心行,體現的都是意根的心性。會觀察人心理的人,能觀察出一個人的本質也就是意根的心行,不會觀察人的人,只能觀察六識外表造作的假相,容易被假相所迷惑。現在看來,分不清意根與意識,還真的難斷我見。
在觀行六根的時候,就能觀行到意根,祂是生起意識之根,同時也是作主識。只要觀行這個作主識的不斷變異性、不固定性、不自在性、能滅性,就知道了意根不能永遠存在,其心行不斷變異,也是無常的,因此也不是我。
確認意識的功能作用不是我,首先是意識反觀自己,意識確認,再經過禪定中深細觀行,意根參與對意識的觀行,再進行思量參究,最後意根也確認意識的功能作用不是我,非我不異我。 還有一個時時處處作主的意根我,也要確認其虛妄無我,也是空的無常的。能依之生起意識的意根,也是非我的,先是意識確認,最後意根自己確認。在這之前要觀行五識的功能作用,確認其生滅無常無我,這樣幾個識心的我見我所見就斷除了,我所見也是不容易斷除的。
這一切法的觀行確認,主要是讓意根確認,意識確認是第一步。因為就是意根把一切法當作我,才去指揮六識執取,執取之後意根就把六識的執取作用當作是自己的作用,認為我如何如何了,這個我就出現了現前了,明晃晃的。
意根無始劫以來一直把五蘊當作我,把色蘊當作我,就說身體是我(身我見),或者說我的身體(我所),然後就會貪愛色身,保養色身,護持色身,為了色身而促使六識不惜一切代價造作一切業行,包括惡業行。
意根把受蘊當作我,有時當作我所,認為受蘊就是我,我就是受蘊,受蘊是我所有的,我有受蘊的功能作用。於是為了受蘊,指揮六識不惜一切代價造作一切業行,包括惡業行。
意根把想蘊當作我,或者當作我所,認為想蘊就是我,我就是想蘊,我有想蘊的功能作用,想蘊的功能作用是我的。我能想,所想的法就是我的。於是指揮操控六識不惜一切代價造作一切業行,包括惡業行。
意根把行蘊當作我,或者當作我所,認為行蘊就是我,我就是行蘊,行蘊是我所有的,我有行蘊,我能行,我行的就是我所有的。於是為了行蘊,指揮操控六識不惜一切代價造作一切業行,包括惡業行。
意根把識蘊當作我,或者是我所,認為識蘊就是我,我就是識蘊,識蘊是我所有的,我有識蘊。我能識別,所識別的就是我所有的。於是為了識蘊不惜一切代價造作一切業行,包括惡業行。
二、觀行不到意根如何斷我見?
觀行五蘊斷我見,要知道意根是六根之一,也要觀行其無我性,才能斷我見證果。佛陀在楞嚴經裡教導我們觀行意根的方法,很究竟徹底,只是很難。越究竟的方法越難修,越簡單的方法越方便,越不究竟。所以有能力的人不要貪圖便宜快捷省力,不要怕付出世俗方面的代價,回報最重要,最有價值。世俗法再好也是苦惱,捨去苦惱,換回永不消失的珍寶,何樂而不為。
現在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出現了,意根為五蘊十八界之一,觀行時也要把意根的虛妄無我性完完全全的觀行出來。大多數人都觀行不到意根,或者說極大多數人,或者說幾乎所有人都觀行不到,那怎麼能斷我見呢?怎麼斷除意根的我見?
三、觀行無我時心煩意亂說明是觸動到意根了
有的人為什麼在思惟五陰無我到一定的時候,就開始心煩意亂,觀行不下去了?這是因為意根有些感覺到了五陰是無我的,自身是不實在的,祂害怕真的無我了,害怕自己消失不見了。這正是意根無始劫以來執我的習性使然,從前沒有接觸過無我這樣的內容,現在通過意識的思惟,明白一點,還沒有完全明白無我之理,害怕意識再思惟下去,自己就沒有了,抓不到了,於是就會心煩意亂,不讓意識再思惟觀行。
從這個現象看出,斷我見就是要斷意根的我見。在深細思惟觀行的過程中,意根都參與,意識的思惟觀行內容意根都知,然後自己再思量這些內容。意根在薰修到一定程度,完全可以理解無我之理,理解第八識之理,之後就能證得。意根對於佛法有一定的勝解力,否則意識熏染不了意根,學佛也就沒有用了。意根開悟以後,就會逐漸獲得大智慧,轉識成智,獲得平等性智,智慧圓滿就成佛。
四、我執法執是如何出現和滅除的
無始劫以前,只有意根和如來藏,沒有六識和五陰身,也沒有世界。那時候意根就有無明,這個無明沒有業種,因為沒有六識去為意根造業。所以稱意根是無記的,祂單獨無法造業,必須有造業的工具才能造業。意根在後邊垂簾聽政,只負責拿著指揮棒指揮就行了,前線交際的事就交給了六識。表面看好像是六識造業,實際上都是意根坐鎮指揮的,不明就裡的人就把功過算在了六識頭上。
而我執與法執也屬於無明,沒有業種,無始劫以前就存在著,不是造業造出來的。但是意識後天在環境當中的熏染,也會增加意根的我執和法執,強化意根的自我執著。這些無明只有通過修道才能逐漸滅除。因為無始劫以前就有無明,因無明而無緣無故造作業行,沒有無明就不想造作業行了,佛菩薩的清淨大願除外。
因無明造作而形成的業種,叫作無明業,無明業又能輾轉熏染強化意根的無明。這些無明業行是能夠通過受報而滅除的,但無明必須通過證道才能消除,證得什麼程度的道,就消除什麼程度的無明。
五、觀行無我時歎氣說明意根的無奈
問:我觀想五蘊非我時,忽然歎了一口氣,有種失落感。歎氣這個現象是在無意的時候發出的,顯然不是意識的作用,應該是意根的作用,意根長久以來堅固的我執認定五蘊就是自己,可是結果不是這樣,意根心裡產生了落差,從而就歎氣了。是這樣嗎?
答:這確實是意根無可奈何的歎氣,祂有點不喜歡五蘊無我這個理,更不想否定自己無始劫以來的見取和執取,可又沒有辦法,因為五蘊無我也可能是事實,可能真的是如此。意根還沒有思想準備去接受這個道理,就不得不歎口氣。
六、意根如何才能斷盡我執
意根之所以有我執,是因為有我見,之所以有我見,是因為有一念無明。意根因為一念無明的緣故,把第八識變現出來的一切法都當作我和我所有的,不知道都是第八識的,於是就有了我見和我所見。因為意根有了這樣的惡邪見,知見不正,就執著第八識所出生和變現的五蘊十八界為我和我所有,不肯放棄,煩惱熾燃,生死不斷。
要想斷除意根的我執,首先就要斷除意根的我見,有我見才能有我執,斷除我見之後,才能慢慢斷除我執,見錯了才有執著。如果意根的見正了,知道五蘊十八界苦空無常無我,是不可把握的,就不會再執著五蘊十八界了,才能心清淨得解脫。
意根斷除我見,對五蘊無我的認知分為不同層次,因為無明不同,禪定不同,觀行智慧不同,我見斷除的深淺就不一。分別有四果的斷我見,有三果的斷我見,有二果的斷我見,也有初果的斷我見,每個果位,斷我見的深淺程度也不同,獲得的智慧也不同。就像一個學校裡學生們的水平參差不齊,同年級同班級的學生水平也參差不齊一樣。
初果斷我見之後,再繼續觀行熏習五蘊苦空無常無我之理,智慧禪定越來越深,我見斷得越來越徹底,因此對五蘊的執著越來越輕微,我執斷盡就成為四果大阿羅漢。我見斷盡我執斷盡的人,一念無明也就斷盡了,命終能入無餘涅槃。
所以我見是我執的根源,斷我執之前一定要斷除我見。意根在四果時斷盡我執,我見是什麼時候開始斷的呢?一定是初果就斷除意根的我見了,斷我見之後意根對五蘊的執著性才能一點點的松動減輕,煩惱也就越來越輕微,到一定時候就會證得二果。由於執著減輕煩惱輕微,五蓋得到有效的降伏,初禪定才能發起,然後以初禪定中的功德受用,就斷除了貪欲和瞋恚煩惱,成為三果人,之後我慢我執斷盡,成為了四果人,與世間緣盡時就會入無餘涅槃。
如果意根不斷我見,就不能成為初果,也沒有初果的解脫功德受用,就不能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觀行成為煩惱輕微的二果人;不能成為二果人,就不能發起初禪成為三果人;不能成為三果人,就不能成為斷盡煩惱的四果人。小乘修行次第就是如此,大乘菩薩也不能越過而不修,大乘菩薩的修行也要遵循此理此次第此程序。
七、意根執五蘊的功能作用而不是概念
意根也有證自證分。在觀察的時候,是意識先觀察,意根根據意識的觀察,再做自己的觀察,再思量,於是就會有自己的知見,得出自己的結論,一切都以意根的結論為主。意根依靠第八識見得第八識幻化出來的一切法,然後對這一切法生起自己的知見看法。意根不能了解的法,就要通過六識來了解,然後根據六識了解的內容,再做思考判斷,得出自己的觀點和結論。
意根對於我和我所的概念不是清晰的,甚至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祂只看中功能作用,執取五蘊十八界的功能作用,包括執取自己本身的功能作用,而沒有意根自己的概念。這點與意識的差別很大。當意根不認取五蘊我的時候,也包括不認取意根自己的功能作用。但是在初果的時候,對於無我的認知不如二果時清晰深透,二果不如三果清晰深透,三果不如四果清晰深透。所以初果時得法眼淨,執取性雖然比從前降低減輕了,但不如二果三果時執取性輕微,四果時乾脆沒有執取性,不再取著五蘊十八界了,包括不取著意根自己的功能作用。
八、意根因為什麼能斷盡我執
意根因為學習了佛法,逐漸認識到了五陰無我之理,在真理和智慧陽光的照射下,心裡的堅冰才會一點點的融化,最後滅盡。這個階段需要很長時間,嚴格說從證得五陰無我時開始,不嚴格說,從接觸了四聖諦法,能如理觀行時就開始了。
首先要證得五陰無我,之後才能慢慢的破我執,這是修行次第。證得五陰無我的程度不同,意根減輕執著的程度就不同。斷我見以後,意根對五陰的執著是越來越輕的,輕到一定程度,我執才能立刻就斷。凡夫眾生和初果人意根的執著很重,不是一次性斷除的,是一點點減輕的,就像久積的堅冰,在陽光的照射下,先是一點點的融化,最後才消失不見。意根斷除執著也是這樣,先減輕,最後才能消失不見。這些法,如果沒有禪定,就沒有適當的思惟觀行,那就無法理解,心裡不能與法相應時,必然不感興趣。如果連意識的理解都談不上,那就不要談實證了。
禪定不足時,所有的思惟,只能導致意識的解,不能實證。如果自己認為意識的解是究竟的,那麼就無法實證了,所以有時候多知多解,也不是好事。禪宗祖師們最反對參禪人多知多解,認為知解是障道的根源。而現在人,幾乎百分之百的人都追求多知多解,以知多而為傲。所以如今實證者寥寥無幾,知解宗徒卻遍地開花,佛法一旦泛濫,必迅速滅亡。
九、學佛成就的標志就是心空
如果認為一切法都是真實存在的,心就不能空,這個觀念就是無明。有一個法你認為是真實的,這個法就會障礙你,成為你心中的塵埃,這個思想觀念就是無明惑;乃至於說喜歡成佛,認為成佛這個法也是真實的,這仍然是無明。所有的無明都破盡,空去一切法,心中一法不留,才與如來藏等同,才能成佛,修到最後有一個想成佛的心,心中有成佛這個法,也成不了佛。修到內心裡萬法皆空,無相、無願、無作,才是真正的成就。
八地菩薩之前的心有為的成分多,到八地菩薩時心就真無為,空了,內心才真正的無為無所作,隨緣任運供養三寶,為眾生、為佛教做事業時心也都是空的,佛才給授記成佛。心不空時,七地菩薩之前,盡管有為善法造作得很多,非常精進地供佛、供法、供僧,佛也不會給授記成佛,因為心裡還是有為,法還是沒有空淨,與如來藏的無為不完全相應,無明還明顯,佛就不給授記。雖然這個菩薩生生世世供佛,把三千大千世界的珠寶全部供養給佛法僧三寶,佛都不給授記,何況是造作那些世俗的有為法。
但是通過做這些有為法能增加自己的福德,用來獲取成佛智慧的資糧增加了,才能使得智慧增長,所以不能說一切法皆空,我就什麼福德也不修,那你心裡還是空不了,還是有我。沒有福德的支撐,真正的空的智慧就不會出現,就算認為某某法空,但也不能證得,所以不是真正的空,在行為造作上心還是不空。
既然修行是要認識和證得一切法空,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認為做的越多越有功德,不是這樣;在度眾生的時候,不要認為攝受的眾生越多越有功德,也不是這樣。實際上是通過度眾生這些菩薩事業,一方面能增加自己的福德,一方面能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一方面能不斷的消除自我,滅除我心,讓自心越來越空,越來越能看破,越來越不著相,心空到一定的程度,才是真正的成就,才有大作為。
功德的多少與做事情的多少不一定成正比,與度眾生的多少也不一定成正比,關鍵是在做這些事情當中,心空到了什麼程度,達到了什麼程度的無為。所以真正的菩薩不會成天絞盡腦汁的想要攝受和影響多少多少數量的信眾,認為這樣才是最大的成就,不是這樣;而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對於一切法的認識程度,心空到什麼程度,這才真正代表你證得佛法的程度和深度,以這個為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功德,判斷自己的菩薩果位。所以不要執著相,要通過相來觀察其中的用心,在相上心越空,越無為,證法的程度越深,果位越高,所以修行千萬不要執著什麼相,抓取什麼相。
就算你一年開一百場法會,攝受了十萬百萬眾生,寫出一百本書,或者一年供養三寶一億十億百億,這些都是有為法,以此來生起內心的執著和傲慢,就是我相,著在相裡,越執著心越不空,果位和證量越低。不明白這個理,就會在有為法上瘋狂造作和攀比,我比所有人都強,比所有人都能,我是第一,我是唯一,這一切一切所謂的成就,全部落在了相上,全部是有為的,全部是執著的,內心一點也不空,那這就是生死業,造作得越多,心越不空,越是無明,越不得解脫。
有些人做的事情雖然沒有那麼多,但卻有空的智慧,能看透一切事情的實質,不被現象所迷惑,不落入現象中而不能自拔。自身具有很深的空慧,自然就能帶動身邊的人也心空不執相,這樣度眾生的質量就高。如果菩薩心不空,隨學的弟子心如何能空呢?菩薩執相,後邊的人更執相,這樣就背道而馳,與道不相應。所以修道就是要破相,破自心無明,執相是法執,是生死的根源。
十、斷除意根的我見我執不需要現觀意根的運作
現量觀行意根的心行和運作以及心所法,需要修到意識和意根都轉識成智的程度,也就是最低是初地菩薩的程度。意識意根轉識成智,一是要斷除我見,斷除煩惱的現行,具有初禪以上的禪定,成為三果以上的聖人;二是要明心證得真心自性,具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具有大乘菩薩的別相智;三是過禪宗第三關,證得有餘依涅槃;四是具有唯識種智。總體來說,要具有初禪以上的禪定,和大小乘的甚深解脫智慧。
這些觀行都是用意識去觀意根,同時意根也能隨意識起觀,而斷我見是讓意根意識都斷我見,只要能觀行證得意根也是能夠滅亡不可久住的法就能斷我見,不用現觀意根的心行和運作這樣特別深細的法。同理斷除意根的俱生我執,只要讓意根證得五陰十八界都非我非我所,在初禪定中依次斷除煩惱就可以了,意根的我慢我執等等都會斷除,從而成為四果大阿羅漢,不需要現觀意根的運作和心行。
十一、佛法修證的根本目的就是解脫一切法縛
我們學佛修行從凡夫到成佛整個這一個過程,就是在不斷的去證得這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幻化的,都是影子,都是夢,都是無我的。到最後證得世俗界全部有為法,所有的法都不真實,都不是我,那個時候我們就從這個生死大夢當中徹底醒過來,那個時候才究竟解脫而成佛了,再也不用修行了。所以修行過程是不斷的改變自己認知的過程,把一切法都當真,這樣愚癡無明的心,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要慢慢的改變,改變到最後,認識到所有這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最後全部都證得確實如此,都不是真實的,那麼全部的心行就會都改變過來了,成為沒有染污、沒有愚癡無明的心,七識心徹底轉識成智,就成佛了。
學佛修行的過程就是這樣的,在這個過程中,自心不斷脫離法的束縛,不斷解脫出法縛,越來越自在。凡夫之所以不得解脫不得自在,原因就是認假為真,把三界世俗這些假象、幻化出的影子當作真實的,在其中執取、造作,然後被業行所拘執,心就不得解脫不得自在,就在這三界裡生生死死的苦惱著。通過修行破除這些無明,讓我們不再認假為真,破除一切相,得大解脫。
理就是這樣一個理,看著不難,可是實際修行的過程要非常的漫長,因為意根無明太多太重,我執法執也太重,所以破無明需要非常非常漫長的時間。
十二、意根的我執是執什麼?
意根的我執是與生俱來的,叫作俱生我執,主要是執五蘊十八界為我和我所有,為有真實作用,執我、執人、執眾生、執壽命、執六塵境界、執六根作用、執六識的知和見、執受想行識、執色身。而對其他更微細的法的執著取名為法執,執法為真實的,為我所有的,為有實際作用的。當然對於很多法還不知道不了解的時候,就沒辦法執取。隨著修行程度的不斷加深,接觸的法越來越多,越來越微細,心裡的法執就會不斷的出現和增強,就要不斷的觀行去伏除和斷除。
意識也有執,只是沒有意根嚴重,是處於境界中才出現的對境界的執著。對六塵境界接觸的越多執著越多越重,叫作分別我執。意識的分別我執斷斷續續,時有時無,意識滅,執著就滅,意識明理時執著會降伏或滅亡。意識對境界的執取比意根的執著要輕微,。不那麼頑固,說捨就能捨掉,也許睡宿覺就忘了。意根的執著,睡一輩子覺都忘不了,消除不掉,頑固透頂,有些時候,越逆著越頑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