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修證指歸(上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三章  解與證的區別

一、如何確保實證而不是解

在觀行和參究的前期,意識可以多思惟學習法義,了解法義的大概義理,正知見具足時,就可以修止觀參禪了。觀行參禪的時,在禪定中意識把了解的法義內涵凝聚起來,形成一個非常容易理解的意思,深深的懸置於心,朝斯暮斯、廢寢忘食的用功,這就是參究。

意識少於分析思惟,多讓意根自己思量考量,這是確保實證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獲得最大智慧的方法。如果意識思惟分析的多,一旦知道答案,就不想再參了,意根也就沒有什麼機會參究,這樣就可能永遠不能證悟。所以明心的答案,隨便去打聽出來,隨便講出來,意識知道了以後,意根就不能用功了,那就無法證悟。斷我見的內容也是,不能要求師父講得太細,如果意識都知道了,意根無法再思考,斷我見就很困難了。

用意識思惟會感覺累,讓意根多用心就不會感覺累。禪定非常好時,意根就能參與觀行,沒有禪定意根插不上手,不能專心思量考究。參禪時的疑情,就是意根一心想弄明白想找到答案才出現的。法義讓意根審,一旦審清楚通過了就是證得。

以意識為重的人說意根是木頭和擺設,沒有什麼用。如果觀行參究真的不用意根的話,我們就向全世界公布實證答案,讓全世界的人,不管學佛與否,全部都知道答案都開悟成佛,這可能嗎?根本不可能,各人吃飯各人飽,別人經過辛苦參禪證得的法,自己聽一聽理解了就復制下來,成為自己的了,這是自欺欺人的行為。

二、什麼代表眾生的身份?

在無數世的生死輪迴中,是什麼代表著我們的身份?從凡夫到佛陀的修行過程中,是什麼代表著我們的身份?

比如說成佛的時候,是什麼代表佛陀的身份?成為八地九地等覺菩薩的時候,是什麼代表這樣大菩薩的身份?成為初地以上菩薩的時候,是什麼代表初地以上菩薩的身份?明心開悟以後,是什麼代表明心菩薩的身份?證得初果直至四果,是什麼代表初果二果賢人的身份?是什麼代表三果四果聖人的身份?證得辟支佛果以後,是什麼代表辟支佛的身份?

在凡夫位,是什麼代表著地獄眾生的身份?是什麼代表著惡鬼眾生的身份?是什麼代表著畜生的身份?是什麼代表著阿修羅的身份?是什麼代表著不同天界天人的身份?是什麼代表著不同人類的身份?

當眾生每次死亡之時,六識滅了,五蘊身滅了,只有意根和第八識還存在著,並且一起去至後世,出生後世的五蘊身。生生世世都是如此,那麼只有意根和第八識能代表眾生的身份,但是每個眾生的第八識都是相同的,都是同樣的德行,絲毫差別都沒有,那麼第八識就不能代表眾生的身份,否則所有眾生的身份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了,所以只有意根代表著眾生的身份。

意根是什麼德行,就是什麼眾生,是佛的德行,就是佛世尊,代表佛陀的是意根成就的報身佛,明顯區別於眾生的果報身;意根是等覺菩薩的德行,眾生就是等覺菩薩;意根是八地菩薩的德行,眾生就是八地菩薩;意根是初地菩薩的德行,初步轉識成智了,眾生就是初地菩薩。

意根明心證悟,但沒有轉識成智,眾生就是三賢位菩薩;意根僅僅證果,沒有明心,就是小乘聖賢;意根證得辟支佛果,具有辟支佛的德行,眾生就是辟支佛。意根的心性如地獄眾生般的狠毒瞋恚,眾生就是地獄眾生;意根非常慳吝貪婪,眾生就是惡鬼;意根非常愚癡不可教,眾生就是畜生;意根的德行非常瞋恚好鬥,但有福德,眾生就是阿修羅;意根的德行有善有惡,時善時惡,眾生就是人;意根的德行善大於惡,眾生就是欲界天人:意根的德行不僅善,還是禪定,眾生就是色界和無色界天人。

人身是關鍵,決定著後世是上還是下,如果學佛修行不修到意根,不把意根的德行提高和改變,臨終六識一滅,意根就會以現前的德行決定後世的身份,與如來藏一起去投相應於意根德行的胎中,因果法則就是如此。無數人修行就像蜻蜓點水,淺嘗即止,不走意根心,不把佛法落實到意根心中,那就讓意根帶著無明繼續投無明的胎藏中,出生無明苦眾生。

我苦口婆心的反反復復的講意根,講意根的重要性,還有愚癡眾生不認意根,證果不讓意根證,明心不讓意根明,那後世就讓沒有證果沒有明心的意根繼續投胎,但其身份絕對不是證果和明心的身份,到時候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三、意根代表眾生和眾生的身份

問:如果只有意識證得第八識,意根沒有證得,也不用意根證。那麼這個人死後往生極樂世界,或者是生天了,到極樂世界以後,色身是天人的色身,意識是新出生的天人的意識,如果意根沒有證得第八識,這個人在極樂世界還是不是開悟明心的菩薩?果位是什麼?與凡夫到極樂世界的情形是一樣的嗎?都屬於凡夫嗎?與凡夫待遇一樣嗎?

答:眾生不管在任何世界以何種形式存在,其身份果證都是以意根為主,意根是什麼眾生就是什麼。因為意根是眾生的主人,是作主識,又與業種相應,又能連續後世,所以意根造作了什麼業,就要受什麼果報,意根造作凡夫業,後世就做凡夫;意根斷我見,後世就是初果至四果人;意根明心見性,後世就是開悟的菩薩,其果位以意根的明和無明的程度而定。

如果在人身上意根沒有證得第八識,就是凡夫,後世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以凡夫身份去的,到極樂世界仍然是凡夫,在蓮花中住若干劫不等,業障消除一定程度時,花開見佛,聞法悟道,這才成為真正的菩薩。在人身時意識的解,不起根本作用,如果熏染到意根了,就會存入相應的微弱種子,後世意根能稍微容易受熏和證悟。

四、證果是否只有意識證果就行

如果僅僅是意識證果就算證果,我們那些群裡沒有一半也有三分之一的人意識證果了,如果我當面引導一下,就會有四分之三或者是五分之四的人意識證果。再加唯識群裡的人,有至少一兩千人意識證果,五六千人意識證果都不奇怪。僅僅是意識明心就算明心的話,我開個大會,宣布一下如來藏是如何具體運行的,所有人的意識都知道了,不否認的人都成為明心證悟的菩薩了,那這個世界即使沒有佛陀時代的壯觀也差不多了。

如今群裡有不少人都能辨別意根法義了,唯識方面的智慧也不低。如果意識證果就可以,那我們群裡現在就能有好多個具有唯識種智的地上菩薩了,二十多年後,我們可以培養出千八百個地上菩薩,這不是什麼難事。但是佛法的修證真的是這個樣子嗎?真的就這麼容易嗎?口口相傳就能證?

現在佛教界為什麼在整頓,有智慧的人應該懂得,表面看是世俗界的行為,實際上佛陀早就知道現在佛教界的狀況,佛陀能不想辦法嗎?佛陀在背後的護持,眾生都不知不覺,就知道看表面現象,不知道背後真正的原因,每次佛教界的動蕩,其實就是內部出現了大問題,才感召到外部的動蕩。諸佛菩薩和護法龍天都知道。

五、各種三昧都是意根證得的

意識的解不是證,因為意識不是五陰的主人,對於一切法包括明理證悟等等都不能作主,其見解都不算數。但是修行先有意識的那些解,再有後來意根的證,意識的解也就是正知見,是證悟的前提條件。證首先離不開解,只要不停留在解上,後續的證是早晚的事。

楞嚴經裡佛說阿難: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在這裡世尊已經明確說了菩提修證不是那麼簡單的,背誦復述經典,所有的多聞都是戲論。所以我說,那麼多證果斷我見和明心的都是解,都是戲論。

如果是意識證得三昧,意識明心,那麼機緣成熟的時候,我們組織幾場萬人法會,把如來藏在五陰當中的種種運作,講給大眾,大眾聽完後多數人就會明白了。然後我問有多少人明白了如來藏的運作過程,證得了如來藏,你們大家都舉手,那我就恭喜大家都證悟了。這樣的話,兩萬本菩薩證書絕對不夠用,還得再印十萬本,恐怕也不夠用。這樣搞行不行?意識明白就算證悟,那我清清楚楚的告訴大家,你們的意識不是都明白了嗎?明白了就是證悟,那何必讓大家持戒修定參禪,走那麼多的冤枉路?

意識理解就算證,那麼一個世界只要有一個人證得了,就可以告訴所有人,一傳十十傳百,這樣整個世界的人,不就都證得了嗎?還用修定,還用參究幹什麼?佛還讓弟子修戒定慧幹什麼?不用守戒,只要意識聰明,就能證得佛法,從而了生脫死了嗎?什麼七覺分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這些都不用修行,佛陀真是多此一舉,這麼嚕囌的難為眾生,佛法是多麼簡單的事情,搞這麼複雜幹什麼?

如果意識理解就算證悟,那麼我們坐下來,回憶一下夢境,再思惟思惟現實世界與夢境一樣,就證得了如夢觀,十回向位成就,即將入地。然後再坐下來,思惟思惟一切法如鏡子中的像,比照鏡子裡的影子來思惟,想一想確實是都像鏡子裡的影子,那就證得境像觀,初地滿心,就成為二地菩薩。這樣學佛是不是非常輕松愉快呢?

證得佛法,成佛為什麼不是那麼容易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因為意根愚鈍,無明深重,難於理解法義。如果證悟不涉及意根證,修行確實非常容易,那麼成佛根本不用三大阿僧祇劫這麼久遠的時間,很快就會走完全程了。

六、念而不念就是念佛三昧

真正的念佛三昧,是由意識充分熏染意根,由意根成就的,是證得本心的境界。這時有定又有慧。在整個修習過程中,由意識引導意根,從念佛菩薩的形象到念真正的佛菩薩真如,最後意根成就三昧,意識不念而意根念,甚深禪定出現,之後智慧出生,從而證得真心自性。

不念而念,就是意識不念,而意根念,意根自動念時,意識是控制不住的。懂得此理,就應該懂得如何用功修行,如何參禪參究,如何思惟觀行,就知道證道悟道的原理和過程了。

念而不念,雖然到最後完全是意根念佛,然而意根並不如意識般的念佛,表面上祂是不能念佛的。其實真正能念佛的那個,也是不念佛的,無口無心的,那個是什麼東西?參!

七、念佛三昧由意根成就

真正的念佛三昧,是由意識充分熏染帶動意根念佛,由意根成就的念念都是佛的三昧境界,是證得本心佛的定慧圓融的境界,既有定又有慧。在整個修習過程中,由意識引導意根,從念佛菩薩的形象到念真正的佛菩薩真如,最後意根成就真如三昧,意識不念而意根念,甚深禪定出現,之後智慧出生,從而證得真如自性。

其中的禪定是動靜結合,兩方面都不偏廢。最初在靜坐中修比較容易,心靜下來的快,靜中修持有了功夫,活動中心也就容易安定,比較專心一意,因為靜能養動。在動靜結合中能一心念佛,定力修持出來以後,般若智慧也具足一些,就可以參究念佛的是誰。那就要有個轉折,在禪定中加入智慧的觀照,也叫作觀行。心念由佛念轉換成疑念,深深的疑著,沒有其它念頭。有朝一日,就會疑情打開,參究出念佛的是誰。

很多人都不願意也沒有辦法這樣辛苦的用工夫,個別人就要耍聰明走捷徑了,心裡琢磨分析,情思意解起來,最後可能琢磨出來說:念佛的不就是那個嗎?但無論怎樣琢磨,那個東西到處都是,一切法上都存在著,佛已經公開說出來了,你說念佛的就是,實際上念佛還是八個識的和合運作,真妄都有,怎麼就是那個呢?

有些人就推理說,在行住坐臥當中就是那個,我參出來了,開悟了。可是行住坐臥離開哪個識你能行住坐臥?把八個識和合運作的法當作第八識單獨運作的法,這是明顯的凡夫知見,不是禪宗的明心證悟。時下所謂的開悟,幾乎所有人都是這樣的悟,差不多百分之百都是這樣的悟,那就是誤會的誤,自己誤自己而已。誤了自己以後,煩惱就會越來越熾盛,我慢越來越突顯,貪瞋癡煩惱就會無所顧忌現行了,因為兩個我出來了,結果必然是這樣。

而真悟的人,我見斷除了,頭低下了,身心輕安,煩惱輕了,定慧增長了,心空無為。所以要想真悟,對自己負責任,就要下真功夫,真參實究,不要投機取巧,喜歡出風頭。

八、理解與證的區別

意識理解出來的真理,與意根在禪定中觀行證得的真理,天差地別。前者盡管能夠大談特談,著作一籮筐,徒眾成群,就是沒有功德受用,沒有實用價值,不能破除無明,不能解決生死,無法解除煩惱束縛。後者,有可能不會大談特談,不會講法寫文章,也可能沒有一個徒眾,但是心卻是解脫的,了生死可期,其影響力熏染力超大,磁場超強,攝受力也強,一言九鼎,無形當中也度了眾生,攝受了眾生,只是無心,眾生在無形當中,就能感知到威力威德,無意當中受到了感化。

接觸到信息,接觸到真理,六識都沒有聽懂,不知所雲,如何能有效完整的把真理和信息傳達給意根呢?沒有禪定,六識如何把真理和信息轉交給意根呢?沒有禪定,意根如何吸收和消化這些真理和信息呢?意根不能吸收和消化,如何消滅無明,讓心變為明呢?意根不明,如何去執得解脫呢?

九、研究與參究的區別

研究是沒有定力或者是定力不足的表現,定力不足意根無法使力參與其中,只好由意識單獨思惟分析推理判斷,所以只能浮在表面,無法深入法義之中去探索深層次的內涵,所得結果也比較膚淺,泛泛而談,不得精髓。沒有定力時,心神分散,是發散性思惟,沒有力度,猶如蜻蜓點水,無法專一深入其中,去搞清楚法的來龍去脈。結果是沒有實證的,給不出實證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而參究的思惟活動,是在有一定的禪定力的情況下進行的,思惟深細專一深透,先是意識用心,然後意根參與,最後以意根思想活動為主,意根的功用最大。這樣用心非常有力度,直達法義深處,甚至細節都能摸清摸透,疑情都能攻克,結果深信不疑,斷除思想結縛。參究的結果,他人看來無懈可擊,又能給與他人修行入手處,引領他人思路,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古來搞研究者,都是文人墨客居多,因為文人墨客定淺情重,喜歡在文字表面做文章,對於佛法淺嘗即止,不能入深潭攫取寶藏,只能在潭邊掬些清水。即使想入深潭,定力不足,其思惟無法如錐尖一樣猛力,無法深入法中獲得深義。因此唐宋朝時期的李白白居易囌東坡等人的佛學思想,影響帶動不了佛教的發展,及至民國時期及以前的文人如胡適豐子愷等等,禪宗著作豐厚,洋洋灑灑,所說也僅為皮毛,觸及不到禪宗皮裡,其著作讀一遍都嫌多,幾句話即知其落處,對於廣大學人沒有一絲借鋻之處,不要說影響佛教了。

喜好研究者,定淺言多,文字豐富,思想貧乏,雖著作等身,糟糠多,營養少。參究者定深寡言,思想深透,精髓多。比如達摩祖師、傅大士、寶志公,還有唐宋朝時期的禪師,雖其著作有限,可是一言九鼎,一句話回味無窮,令人參究數十年。其言符其行,其行表其言,言行永遠一致,表裡如一,體現道者的風範。禪師著作語錄,不僅體現禪師修行的歷程和心得,也含藏者做人的品格和菩薩的風範,都是實修實證的成果,是佛教的寶藏,帶給大眾無窮的利益。

所以說要想解救自我,解救眾生,帶動佛教發展,只有在定中深入參究實證,證出成果,自利利他,才能推動佛教的發展。

十、解悟與證悟的區別

解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證悟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解悟的麻煩是,已經知其然了,就認為到家了,很難再想知其所以然,即使想知其所以然,由於禪定不足,加上慢心,就無法再知其所以然,由解悟轉為證悟很困難。而一般人所說的解悟,僅僅是指理解了一些佛法理論而已,談不到知其然,不知道佛法的最終指向是什麼,離解悟還很遙遠。

十一、意根不作最後確定的事就半途而廢

以眼識思心所的運作為例,說明成功見色在於意根的最後抉擇。思是抉擇、決定、確定的意思,代表一種思擇力。識心確定了一個法之後,就要造作。思,也表示行、造作、行為、行動、運行等等。八個識都有思心所法的運作,都有思擇力,了別之後都要有個抉擇選擇,都要做個決定,決定之後就要實行。這是思心所的意義。

其中眼識對色法的了別離不開意識的了別,那麼眼識的思心所的運行就離不開意識思心所的運行。舉個例子說,意根想要抹藥,就決定尋找藥瓶子。這個工作是由眼識和意識共同來完成的,單個不能見色尋找色法。意根做出決定之後,眼識意識出生,去到桌子上尋找藥瓶子。桌子上的物品有好幾個,意根決定逐個排查,於是眼識和意識就會挨個了別每個物品,最後眼識定格在藥瓶子的色彩上,意識定格在藥瓶子的形狀上,合在一起的信息,就顯示出是藥瓶子,當然藥瓶子的概念是意識給出的。兩個識一起工作永遠是意識的工作量大,意識的心念多,分別的法多。

眼識意識定格在藥瓶子上,等於是作意於藥瓶子,觸藥瓶子,接納藥瓶子,了別藥瓶子,分別出藥瓶子,最後就確定是要尋找的藥瓶子。其中,確定就是思心所的作用,包括眼識確定藥瓶子的色彩,意識確定藥瓶子的形狀、標簽、內容物。一切色法的確定,以意識的確定為主,眼識的確定為輔。確定了之後,信息傳到意根那裡,意根審核思量,也確定了是自己需要的藥瓶子,於是就決定拿過來,這是再一次的思擇,這時眼識意識和身識三者和合運作,包括意根,也包括某某識,行為造作就產生出來了,拿到了藥瓶子。這個過程也就二十秒鐘,可是敘述起來需要幾分鐘。

在了別色法的過程中,眼識不確定,意識就無法確定,意根更無法確定,那某某識就旁觀,確定不了什麼。眼識確定了,意識不一定確定,意根也不能確定。直到意識確定了之後,意根再思量審核,最後可能就會確定,也許還不能確定。那就會讓眼識意識再次的甚至是反反復復的了別確認,提供更多的信息給意根,意根才能確定,做抉擇。

有些人總想把修行修到意識這裡就行了,最後一道關鍵工序不要了,那能成什麼事?有什麼作用?證果不讓意根證,那意識得出的結論能有什麼用?明心不讓意根明,意識明的有什麼用?老板不拍板,手下員工所說的能有什麼用?半途而廢的修行,做的差不多是無用功。竟然有人做事喜歡半途而廢,不要最後的成果。

十二、意根斷我見和我所見才有用處

斷我見包括斷我所見,關鍵是意根認可不認可五蘊是無我的,意識心的認為沒有用,不是真的斷我見,必須內心深處完完全全地不再認為五蘊是我是我所,不再認為六塵是我所有的,那樣才行。在思惟觀行中意識心必須經過深細思惟,以此來引導意根,讓意根明理,意根明理後就會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從而整個身心都得到很大的轉變。自此以後,意根逐漸的不執六識的受想行識功能作用為我和我所,不執色蘊為我和我所。證得大乘法以後,就會逐漸把五蘊十八界這些功能作用歸還給第八識這個真正的主人,大乘的各個關口才能一個一個過去,智慧不斷的深利,身心越來越解脫。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