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修證指歸(上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六章  意根與意識的區別

一、對於色身的信號意根先知

人想吃什麼說明體內缺什麼,這究竟是誰想吃,這麼了解身體的需要?身體是最誠實的,語言可能非常虛假。身體為什麼是誠實的欺騙不了人?語言為什麼可以造假容易騙人?身體上的神經元與意根聯繫非常密切,身體上任何微小的變化,意根依如來藏都知道,所以身體上的需求信號就會促使意根去解決,意根就會出現各種想法念頭。這是身體直接發出來的信號,意識要晚意根一步知道,也可能不知道。而語言是意識的功能作用,意識未必與意根的心理相一致,不一定代表意根的思想想法,二者不一致時,就是造假了。

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江山易改,指意識心的容易受熏性;本性難移,指意根的習性堅固難於改變性。只要意根不改變,什麼法也不能改,還是一如既往。本性不改,即使江山改了,還會變回來,還會再生出來。

五大種子永遠不變易,永遠恒常存在,包括識大種子見大種子。業種要想改,首先意根要改才行,意根不改,業種就不能改。所以要想消業,只有把意根的無明去除,才能消業。染污業是由意根的無明促成的,沒有無明就沒有染污業。而要去除意根的無明,必須要意根認識真理和真相,斷除我見和證得實相。個別業如果要消除,意根必須懺悔,只有意識懺悔沒有用。

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是什麼道理?

記性,就是不理解時的死記硬背,是意識的功能作用。記憶的內容如果還沒有熏染到意根,意根就不懂。如何有效熏染意根,讓意根明了,以後隨時隨地都能想得起來?那就要不斷的寫,寫就是實際操作,寫時非常慢,一邊寫,一邊熏習意根,這樣意根就容易懂了。

寫得慢,就是定,能專注意根就能消化吸收,以後遇到這些內容,就能明了,不用特意背誦。沒有理解特意背誦的內容,容易忘,不可靠,後世更不能想得起來。意根明了,後世也能得到受用。

死記爛背,這是對於所學內容意根沒有理解,全靠意識強記背誦。意識背誦的再流利,意根也仍然不解。而對於所學的內容,意根和意識真正理解了,根本不用背,不用記憶,用的時候,自然能夠拿得出來,自然能夠發揮自如。理解力不好的人,喜歡背誦,智慧好的人,理解以後就不管了。意識用功與意根用功的區別太大了,意根的智慧是真智慧,意識的智慧是假智慧。

四、意根和意識的了別特點

意根了別範圍廣,掌管全局、整體,把握宏觀,突出戰略性。而意識了別範圍有限,掌握局部的、細微的、深入的,突出戰術性。意根有智慧的人適合做長官將軍,意識聰明的適合做參謀和部門長官,負責具體事物管理。二者結合起來,可上可下,可廣可細,既有戰略又有戰術,所向披靡。

有大將軍氣概的人,就是意根有智慧有經驗,搞科研的人意識心細入微。所以一個人的氣勢氣質風度涵養,多在於意根,多指意根。這個東西是學不來的,現學來不及的了,意識如果要裝,也裝不了多長時間。與生俱來的東西,就是一個人的特質特徵,那不是現學的,不能偽裝。

對於佛教界的發展和總體走向,能準確把捉的人,一定是久學菩薩。由於久學,意根經歷的多,見多識廣,經驗豐富,比新學菩薩能了解很多佛教和修行歷史,能看透很多佛教裡的現象。所以什麼如法,什麼不如法,佛法裡的利弊看得很清楚,眾生的根基利頓也看得很清楚。這都是意根的功勞,當然也不離意識的分別思惟。

新學菩薩由於經歷的少,煩惱重,沒有什麼經驗,佛教裡的事情看不明白,眾生的根基利頓看不清楚,法的走向和利弊看不明白。往往看問題很片面很膚淺,不透徹,出現的錯誤就會多一些,看走眼的人事就會多一些。

五、意識比意根先覺悟

眾生因哪個妄心的想而沉淪生死?當然是因意根的妄想而沉淪生死。沉淪生死的幫兇是誰?意根的作案工具是六識,六識又助長意根的妄想和無明,這樣生死就無出期了。總得有個先行覺悟的,誰能先行覺悟?意識沒有先天性的執著,無明沒有那麼根深蒂固,分析思惟能力強,思想敏捷靈活,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遇到佛法就會最先覺悟。遇到染污的事情,意識接觸後,也是最先受熏染,然後影響意根。可見,意識很容易受到周遭環境的熏染,然後再去熏意根。

六、表面的是意識隱蔽的是意根

意根為什麼不容易被發現呢?因為意根沒有語言文字,心行隱秘深邃,沒有意識那樣明顯的推論、猜測、思惟、分析、想象、幻想等等作用,但是意根作主性決斷力還是相當明顯的。定力不足時,智慧就不足,心思粗燥,意根作用再明顯也不容易觀察出來。

比如說喜歡撒謊的人,往往有兩個意圖,一個在表面運作,比較明顯,另一個在背後隱藏暗暗運作。一個人的真實意圖就是背後這個,不是表面那個,表面那個只是起打掩護作用,聲東擊西,背後那個隱秘,不輕易暴露出來,不讓人知。找到背後那個,就找到意根了,意根就是一個人的本質品性,代表人品人格,起關鍵作用。

很多人在人前,有兩個心聲,一個是能讓人看得出來,表現給人看給人評價的,另一個是不願意讓人知的實質性的,故意隱藏的。在人後一個人獨處,猶豫不決的時候,也有兩個意見,兩種想法,兩種打算,兩個心行,由於不統一,就進行內戰。如果決絕不下,就要長期內戰,這樣就難免內心崩潰,精神分裂,身體出現隱患,身心是互相影響和牽制的。

唯識也就是心理學,學好唯識,能察微知著,觀察人心理並不難,但知人的時候,不要輕易說出來,免得麻煩,不好相處。直心的人有什麼想法就直接說,不會九曲十八彎,腸子繞八圈;心曲的人,有想法隱藏著不直接說,領人繞圈子,給人轉迷糊以後,就進入自己設計的圈套中,達到自己的目的。

七、懺悔能否滅罪

懺悔也許能滅罪,也許不能滅罪。淺層次的意識懺悔,不能滅罪,作用不大,深層次的意根與意識一起懺悔才能滅罪,滅罪到什麼程度,要看意根的真誠程度。因為意根的心行決定了業種,意根利用六識造業存入了惡業種子,必須意根自己親自懺悔改變心行,才能消除一部分或者全部惡業種子。意識懺悔不能消除業種的影響,業種仍然存在,未來世的苦受避免不了。

八、意根不會說服意識

意識可以批判意根,但意根卻不批判意識。因為其一意根是作主識,有決定權,完全可以不理會意識的決定和態度,也完全可以扭轉意識。

其二,意根沒有語言文字的功能,不可能去批判、否定、說服意識,不會跟意識辯論。如果意根不滿意意識的思想觀點,或者是意識不理解意根的思想觀點,意識不服從意根的意志,意根有可能心裡感覺不舒服,或者是抓狂,或者是抑鬱,更有可能不理會意識的建議,自顧自的作決定。意根僅僅是需要意識的理解、支持與配合,這樣就會比較堅定一些,內心也會比較堅強一些,如果意識不理解,一般來說也要意識服從。

九、眼識意識的辨別受意根的支配

問:比較相近的兩種色彩,眼識意識看完之後,還不能確認,懷疑自己沒有看清楚,於是決定再看一看,以辨別清楚。這個疑和決定,是眼識的疑和決定還是意識的疑和決定,還是意根的疑和決定?在交通路口看見紅綠燈,於是就決定停車和開車,這個決定是眼識的決定,還是意識的決定,還是意根的決定?

答:眼識和意識的了別活動,是意根驅使才能出現的,是受意根支配指揮的,是意根了別色塵的工具。既然如此,意根就要明了眼識意識所了別的色塵,之後就要做抉擇做決定,六識就會有進一步的活動。比較兩種色彩是意根決定和支配的,兩個識辨別之後,確認不了,意根也就確認不了,意識對色彩起疑,意根就起疑,於是意根決定再次辨別。

了別和辨別色彩,雖然是眼識的本分事,但是眼識不能單獨出生和了別,必須與五俱意識一起了別,意識能了別色彩的深淺程度,色彩的名稱和內涵,看著舒服不舒服,光亮不光亮等等細相,眼識了別色彩的粗相,不知道名稱和光亮程度舒適度等等。所以對於色彩方面的五塵,意根也能觸和了別,只是了別不明白,需要借助於眼識和意識兩個工具。

在交通路口看見紅綠燈也是眼識和意識所了別,由意根支配和指揮,意根在兩個識了別的基礎上,作自己的了別,於是決定停車和開車,以及左轉和右轉。這些決定當中,首先是意識的決定,供意根參謀,意根起自己的思量,做決策,但並不一定完全聽從意識的意見和看法。

十、意根對色身的主宰作用

一個人遍體鱗傷,疼得昏了過去,可是醒過來之後還是要繼續疼痛,意根為什麼還要選擇醒過來呢?因為意根怕死,非常執身,總是希望自己有五陰活動,不希望五陰功能滅失。當六識出生的因緣條件具足時,意根一定會作主生起六識,產生五陰身活動。特別疼痛時,身根受到的損傷比較大,阻止意識繼續了別和出生,意識就不得不滅去,當身根稍微恢復一些,意根就想了別身體情況,於是意識和五識就出生了;或者說有其它比較強烈的塵境出現,意根想要了別,六識也就出生了,於是就從昏迷中醒過來。由此可見,意根對五陰身是多麼的執著。

還有人高興得樂死的,大樂時為什麼能死亡?意識控制不住的樂,心裡覺得不應該這樣的樂,可沒辦法,控制不住,那就是意根的樂。當樂的心行過大時,心臟的血液卻遠遠供應不上,致使身根無法正常運作或者毀壞,那麼六識也就不能正常活動,以至於滅去,意根發現身根毀壞不能用,六識不能再出生了,於是就決定離身,棄身離體,五陰就死亡了。橫死之人,意根沒有準備,更不想離身,可是身體被毀得七零八落,也沒有完整的色身了,意根再不能執身,就迅速的捨棄了色身,進入中陰身階段。

十一、自信的差別

從自己的自信裡找意根的自信,比較一下,意識的自信和意根的自信有什麼差別,然後在意根的自信和不自信裡,觀察意根的證自證分。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觀察能力,將來自學自修的能力就強,不必總去背書,背來背去,也不知道背得對不對,沒有能力依法,就不得不依人,致使道業很難有進展。

十二、鬼神附體時意根意識都有什麼反應

一開始意根不願意,表現為不舒服,意識懵然不知何事。後來意識漸漸明白了,就想對策,與意根一起開始強烈反抗,直到趕走侵略者。意根知道被附體,自己是無可奈何的,必須想辦法讓意識明白,才能對付附體者。意識一旦覺醒,就會想辦法解脫,趕走附體。如果是業力大,與附體者怨結深,也可能互相之間糾結一輩子,甚至後世也會在一起糾結。

十三、聰明反被聰明誤

意識聰明伶俐,而意根煩惱重,這不是好現象。意識如果覺得自己很聰明,就不會檢查自己的內心,不知道反省,那就無法發現自己內心的煩惱,也就無法克服自己,越過障礙,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樣。

十四、意根作主識的特點

內心的焦慮焦躁等等情緒化的東西,都是意根的,外在表現為意識和五識的狀態,也就是由六識來顯示和發泄。內心的沖突多數表現為意根與意識的沖突,二者認知不同,理解力不同,思想觀念不同,就會出現沖突。

意根有什麼,我們就有什麼,意根沒什麼,我們就沒什麼。意識並不是作主識,祂有什麼沒什麼,只要不影響意根,都沒有什麼用。 意根如果沒有欲心所,就什麼事也不打算做,就會無欲無求,心就清淨了。意識不管有什麼欲望,也影響不了意根,意根不受影響,什麼事也不會做。可是意根就是有貪有欲,叫作貪欲,斷除貪欲,就是具有初禪定的三果人,後世能生色界天。

十五、意根代表真實意識代表虛假

意根的作用如此之大,遠遠超過意識,不管有沒有意識的時候都是如此。所以要看一個人真正的想法、態度和目的,不要看他嘴上意識說的有多好,要看他意根內心裡真正的想法和動機。有些人嘴上說得天花亂墜,實際上想法正好與此相反,這個人非常虛偽。我們平時與人打交道要善於觀察人,了解他的真實想法是什麼,不要只相信他表面意識所表現出來的,要觀察他的內心意根,意根是作主識,代表一個人的思想品質,也代表一個人真正的修養。

十六、發呆發愣是意根的思量狀態

發愣、發呆、失神、愣神,愣是呆而不動的意思,神是指意識,愣神就是意識不起思惟分析作用了。因為意識已經把法的表面膚淺的意思弄明白了,再深一步的問題就解決不了,就不得不把問題交給意根來解決,意識只負責盯住問題就行了。很多重大和深入的問題意識都解決不了,只好依賴意根宿世的固有的經驗和智慧,前期意識把淺顯的問題弄明白傳遞給意根,意根了解個大概,就會單獨的思量進一步的問題。

比如見到老同學老同事,意識認出來這個人,知道是誰,可就是說不出名字,無法稱呼這個人,以至於無法打招呼。這時意識就不能有什麼動作了,意根只好搜索這個人的名字,不斷的思量尋思,同時讓六識張口結舌,眼睛瞪著對方,什麼也不要做。在愣神的時候,有時候意識也有一些微弱的思惟活動,以輔助意根的思量,但意識的思惟不會強大,否則意識的思想活躍,就從愣神的狀態出來了。

十七、意根與意識的分工

紙上談兵是意識的事,實際作戰是意根的事;學理論明理是意識的事,實際操作是意根的事;學習研究棋法是意識的事,棋盤上對壘是意根的事;學習曲譜是意識的事,上台演奏是意根的事;學習繪畫藝術是意識的事,繪出圖畫是意根的事;學習金融是意識的事,從事金融工作是意根的事;學大廚面點理論是意識的事,成為廚師炒菜做飯是意根的事;學駕駛技術是意識的事,開車上路是意根的事。

學習數理化知識是意識的事,工作當中實際應用是意根的事;學習醫學理論知識是意識的事,治病救人是意根的事;學習辳業技術是意識的事,田裡種地是意根的事;學習建築設計是意識的事,實際設計圖紙、建築房屋是意根的事;學習政治是意識的事,當上長官成為政治家是意根的事;學習佛法是意識的事,證悟成佛是意根的事。意識與意根如何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是戒定慧的事,也是一個相當大的學問。

十八、涅槃裡和無想定、滅盡定裡六識的滅有什麼區別

涅槃裡不僅六識滅,主要還有意根的滅。無想定裡六識雖然滅,意根還在,也有五遍行心所法在運行,屬於有心狀態。滅盡定裡六識滅了,意根還在,但意根的五遍行心所法滅去了受想功能,屬於半有心,全無心時就涅槃了。

六識滅分為暫時滅和永久滅,無想定和滅盡定六識暫時滅,是因為意根暫時不攀緣境界。可是意根並沒有放棄五蘊世間,所以還會讓六識出生從定中出來。在睡眠時六識滅,是因為意根需要色身休息,這是暫時的,意根心不滅,就會讓六識出生再醒過來。

昏迷時,是因為色身出現障礙,勝義根不能正常接收六塵,六識不能繼續了別,可意根還想擁有六識的功能和色身的功能,當色身阻礙消失的時候,意根還會促使六識出生。死亡時四大分離,六塵境界無法傳入勝義根,無法繼續維持六識的功能作用,意根無奈才離開五蘊身,生出中陰身繼續使用六識的功能作用,這是意根的被動行為。

而涅槃狀態的出現,是因為意根沒有任何心行了,六識無法再繼續運行下去,六識就滅了,意根自己也滅了,這是意根的主動行為。

六識猶如境界風,能把阿賴耶識的大海吹起七識的波浪。意識分別的境界,傳入意根,意根就會受到熏染,起心動念,從而使得心海波濤浪湧不平靜了。所以意識不再繼續分別了,意根就清淨下來,逐漸趣向了涅槃。

眾生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這個道理,意識在極樂世界長期接觸不到類似娑婆世界的染污境界,心就會清淨下來,不再熏染意根惡法,意識清淨,意根也就清淨了。意根清淨了,與極樂世界相應,就會從蓮花中出來見佛聞法,悟無生。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