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修証指歸(第一部)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第九章  意根與禪定

一、如何修三昧定境

觀察佛像十秒鍾,然後再看白色的牆面,就會出現佛像的影像,沒有定力,一會兒影像就消失不見了。這個境界,是如何出現的?這是視覺暫留現象,是眼識意識的記憶功能,還沒有深入到意根,意根沒有記住,如果意根記住就會長期停留這種影像。如果眼識意識觀察久了,就會影響意根,意根記住以後,就會隨時隨地出現影像,這就是三昧定境。以眼識爲主的視覺暫留時間短,以意識爲主的視覺暫留時間要長,而且閉眼之後再睜眼還能看到。

過目不忘是怎麽回事?意識單獨記憶的内容,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忘記了,而意根記憶的東西很難忘記,甚至能不自覺的想起來,再甚至有可能揮之不去。過目不忘,那是意根的定深,以至於瞬間記憶很牢固,如果意根定淺,記憶的東西忘記的也快。所以所有的定境都由意根引發,意識不能引發長久的定境,只能非常短暫的出現某種境界。我們要想成就各種三昧,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由意根來引發境界。

如果經常觀察同樣的佛像,就會讓意根記住,從而出現禪定,看看眼前是否總能出現那個佛像的影像?如果能,那我們會不會修定?會不會修念佛三昧?會不會修白骨觀?會不會修觀無量壽經?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意識勤加練習,意根達到不忘,等到命終的時候,不管什麽境界,内心只要一想極樂世界,意根就能安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會現前,必定往生。精進修行的時候誰精進比較有效果?意根精進有效果,意根精進才是真精進。如果想讓極樂世界的境像現前,那就讓意根念佛,意根與意識一起觀想極樂世界。

二、斷我見必須有禪定的配合

斷我見的模式,佛早已建立好了,哪種模式也離不開禪定力,都是在禪定中思惟觀行的。即使在佛講法時,也要求弟子聽法時要定心聽聞,並且要會思惟。佛都是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那時候的人由於心思單純,都有不同程度的禪定,一邊聽法一邊能思惟,都會思惟觀行,所以証果顯得很容易。

我們如今的人福報不太好了,心思不單純,襍思亂想,沒有禪定,由於環境條件限制,修不好禪定,以至於講的法很細致了,還是不會思惟觀行,還是不起疑情。如果有一定的禪定,看著文字就能起觀行,疑情就會出現,就會越來越疑,道心很強的人就要放棄一些世俗事,非要把疑情解決了不可。沒有禪定,就無法觀行,沒法深入到意根裡,意根使不上力,答案現現成成的擺在那裡,也得不到。

佛講的大念住經,裡面的方法既有禪定又有智慧,定慧結合起來,斷我見是最快的。那些思惟方式佛講得很清楚,也很細,只要用功按照那些方法修,斷我見是不太難的。大念住經是很好的修行方法,適應所有人等,就是很多人不肯下功夫。

三、意根也可以有禪定

問:意根是否時時刻刻都攀緣一切諸法,從來不會專注於一法?

答:意根確實有攀緣一切法的功能和體性,但是祂未必能夠同時攀緣全部法,也未必願意同時攀緣全部法,也未必有精力同時攀緣全部法。意根非常散亂同時攀緣很多法時,如果意識不願意跟隨祂去攀緣,意根知道自己這樣去胡亂攀緣是沒有用的,於是就不去攀緣意識不感興趣的法了,就會逐漸安定下來,精力逐漸集中起來,從而降伏了自己的散亂心,出現了禪定。這就是修定的結果,是意識智慧熏染的結果,是意識牽制的結果。

所以意根是可以有禪定的,是能夠降伏自己的廣泛攀緣性的,其心是能夠越來越集中的,以至於越來越專注於某些法和某方面的法。其注意力有所側重和偏重,所緣法有所選擇,意根就有定了。意根對於自己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不用意識的牽制,自然而然就能集中精力專注起來,六識就會被意根牽制專注於意根感興趣的事情上。所以要想修好禪定,意識就要選擇一些意根非常感興趣的法讓意根去緣,這樣意根專注下來以後,禪定就會出現,三昧就能很快成就了。

四、六根功能可以轉移

聾啞人眼根特靈敏;如果語言功能差,動手能力就會強;嘴能說的往往不能做;畜生思惟能力差,直覺特靈敏。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麽?大腦超常的人,有特殊才能的人,有個共同特點,比如畫家音樂家,各種藝術家,還有科學家,凡是能成爲各種家的人,他們共同特點就是,自身有某種某些缺陷,與世俗人不一樣,不是生理缺陷,就是心理缺陷,在世俗生活中有點無所適從,與世俗人不調和,做事常常違背常槼常理。這是爲什麽呢?

一個總開關控制著七個水龍頭,關閉一個水龍頭,其它六個水龍頭水流增大;關閉兩個水龍頭,其它五個水流又增大了;關閉三個水龍頭,其它四個水流再增大,關閉六個水龍頭,剩下一個水龍頭,水流是最大的,其勢兇猛。

六根也是此理,關閉眼根,其它五根功能加大;再關閉耳根,其它四根功能加大;再關閉舌根和鼻根,身根和意根功能加大;最後再關閉身根,意根功能最大。意根再關閉,就涅槃,沒有水流了。修定就是讓意根減少所緣的法,心念集中,禪定就會出現,心力就強,就表現出某方面的特長和天才。

五、閉目爲什麽能養神

神,就是心識。一是指眼識,二是指意識,三是指意根。第八識不用養,既不消耗能量,永遠也不累。

意根能累嗎?意根無始劫以來與第八識一樣從來沒有休息過,雖然不總是任勞任怨,但執著一切法,沒有不操心的。直到什麽時候才不願意操心了呢?當意根認識到有些法真的是得不到的,才不得不放棄,不操心了。意根也有膩煩厭煩和疲累的時候,祂不能一以貫之,至始至終。所以意根也需要休息,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輕松愉快的事情上,煩惱的事就不去攀緣了。攀緣太多的時候,背不動了,也知道暫時放下。

最需要養的是意識,因爲意識一動,需要消耗一些營養物質,尤其是大腦細胞。當物質能量不足時,意識就會感覺到疲累。思考問題比較多的時候,意識的思路就跟不上了,這時就需要休息,不再了別、分別、辨別、思慮。

眼識是否需要養呢?眼睛視物比較多的時候,眼睛會疲勞酸乏疼痛,視力下降,視物不清,頭昏腦漲等等。但是,這不是眼識的問題,而是眼根長期固定在一物上不動,會引起神經疲勞。而眼根的物質色法屬於身根一部分,眼根出現問題,就是身根的問題,感覺疲勞和酸痛,這是觸覺,是身識分辨的内容。

由於眼根視物時間長,需要消耗的能量也多,意根的注意力和意識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一物上,需要消耗大腦細胞,也會引起疲勞和疲怠。如果眼神經一直繃緊不會有問題,那麽眼識視物多長時間都沒關係。眼神經通肝經,長期視物,肝經疲勞受損,肝臟會出問題。肝臟出問題,會影響意識的思惟了別。色身影響識心,識心也影響色身,身心相倚。

其實識心永遠沒有問題,問題在於身體的物質能量是否能供應充足。識心正常運行,需要六塵正常出現,大腦細胞能正常活動。物質色法消耗過多,或者供應不足,識心運行就會受到影響,就不能正常起了別作用了。

閉目養神,也可以說調節神經系統活動,不讓神經系統過多過量的活動,尤其是不要一個勁一個方向的強直性活動,則身體不受損傷。

六、意根有禪定時觀行就能專注

每天都作觀行,對於意識和意根都是一種智慧的提升,當然禪定也會得到增強。一開始觀行的時候,非量比量成分多一些,到最後現量的成分就會越來越多,心裡越來越能認可五蘊世間的虛妄不實。觀行都有一定的過程,定力增強的同時觀行智慧也會增強,智慧增強就會促使禪定增強。對於觀行出來的法,意識確認比較容易,意根不容易。意識單獨確認的沒有一點身心上的變化,意根確認什麽程度,就有什麽程度的轉變。

意根如果能一心在觀行上用功,對其它的都不感興趣,不太執身也不太執法,就會出現禪定,身體上就會有輕安、舒適等等現象。只要心比較專注有禪定,意識所思惟觀察的法義,就容易被意根接納,意根一接納下來就容易觀察和領悟,就有思想境界上的變化,就會出現各種禪定,就是三昧境界。

七、意根能否緣於一法

意根不可能只緣於一法二法,但是祂所緣的法要有重點和側重面,有的在意有的不在意,有的用心有的不用心,這樣就能把重點突出出來,讓六識了別重點部分,這就是定。

意識也不可能只緣一法,很多時候要超過二法三法等等,比如意識處於念佛三昧之中,重點緣於佛號和佛念,可是意識也知道白天黑夜,也知道行走坐臥,也知道東南西北,也知道周圍情況,也知道躲避什麽,不是像傻子一樣除了念佛一無所知,但是意識就處於三昧定中。眼識處於定中,只關注眼前一個事物,但是眼識也知道光明和黑暗等等。

這說明,定不是只緣一法才稱爲定,注意力集中,專注力足夠,就是定的狀態。有一些定力強的人專注力強,同時做幾件事都能處理好,不往無用之處分神。

意根雖然有遍緣性,但是不一定都要同時緣一切法所有法,祂精力不足就要有一定的選擇性,目前當下祂覺得重要有意義的就去緣,習慣於緣的法,由於慣性作用一定要緣,但不一定分配過去多少精力和注意力,心裡只要輕輕一帶就行了。比如說我有權利管理五百人,但是在同一時間,我未必有精力和興趣五百人都照顧到,每一時間,都會有所選擇。意根也是如此,權利歸權利,能力歸能力,興趣歸興趣。因爲意根的禪定力精力不足,智慧力也不足。

而第八識就不一樣了,第八識那種無有比的楞嚴大定,那種無上的大智慧,同一時間既能遍緣一切法,也能同一時間處理一切法,不論遠近和古今,沒有時空隔礙的都能加持和處理。所以第八識有定有慧,絕非七識的定慧所能比,也超乎地前菩薩的想像。

八、有定的人意根才有定心所法

意根與定心所法相應,但是極大多數人的意根並沒有定,只有修出了禪定的人,其意根才有定心所,沒有禪定的人,意根就沒有定心所。如果說有禪定的人意根也沒有定心所,那他的六識如何能定得住?

比如說意根對面前的紫羅蘭感興趣,讓六識訢賞,同時又對旁邊的鳥叫感興趣,六識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聽鳥叫,一會意根又對一個人感興趣,六識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觀察品評那個人,這樣的話,六識如何能有定?六識的定,就是因爲意根定的結果,意根不定,六識就定不了。

九、意根減少攀緣就有定

當意識在定中的時候,意識真的是專注在一個法上嗎?比如念佛時,意識能只專注在佛號上,不知道其他事情嗎?如果這樣這個人就無法工作,也不知道天昏地暗了,東南西北也不知道了。即使在靜坐中入定,也無法只有一個念,除了念佛之外,還知道自己在靜坐,還知道白天晚上,這就不是一個念了,但也叫作入定。

所以意根也有定,意根定的時候,接觸的所有的法,不一定都要去受想思,而是有選擇性的對某少部分法受想思,這就是定了。如果意根對所有的法都要受想思,那麽意識就要出生對一切法都了別,這樣不僅意識沒有定要崩潰,意根也受不了。

比如面前有一百個人,意根都能接觸到,如果意根同時對一百個人都要受想思,誰的意根有這樣大的精力?意識就更忙不過來了。如果有人有這樣的本事,那就同時交給他一百件事讓他完成,一個人的工作量就能頂得上一百個人的工作量,此人就是天才,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十、意識扭轉意根的攀緣散亂才能有定

意識的散亂,獨頭意識的出現,是由意根引發出來的;如果意根不散亂,意識根本散亂不起來。意根如果不惦念過去的人事,意識不可能想起從前的人事。如何降伏意根的散亂攀緣呢?意識要先有覺悟先明理,並且能檢查出意根都在哪些方面有攀緣的習氣,喜好攀緣什麽法,就分析這些法的生滅變異無常性,讓意根知道妄想也沒有什麽用,處處攀緣如何不好,然後經常牽引意根緣於一法,以扭轉意根的散亂習氣,意根慢慢就不再攀緣了,妄想就會減少,心就定下來了。

十一、意根抉擇到意識出生的時間極其短暫

一刹那間有81000個識種子生滅過去了,一彈指間有90個刹那,一彈指最多有一秒鍾時間。意根觸法塵之後,讓意識再出生,接觸法塵、了別法塵,需要的時間0.01秒都不能有,半個刹那時間也不能有。這麽短的時間,估計儀器測量不出來,只有在非常非常深的禪定中,意識非常細致,才能感覺出來,八地菩薩之前根本沒有辦法感知到。所以說有極多的事實真相,沒有甚深禪定是不能証得的,不修禪定想証得什麽佛法,那是不可能的,沒有禪定都是靠推理猜測臆想,推理分析出來的沒有什麽功德受用,不能斷疑。

十二、禪定能促使意根專心思量

爲什麽打坐的時候,容易思考明白,意根容易受熏染?因爲打坐時,意識靜下來了,不再妄想,就很少出現非量比量了別,現量的成分居多,這樣容易熏染意根,也會帶動意根一起思量法義,容易明理,理通的快。

十三、禪定是實証的前提條件

意根慧淺,是因爲意根所緣的法太廣泛,無法專心細致的作了別和思量,加之自身煩惱習氣重,處處攀緣不能專注。但在禪定狀態下,意根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專注從而增加思量的慧力,意識也容易現量觀察,意根認同意識現量觀察結論的幾率也高,更容易導致實証結果的出現。

綜上所述,實証一定是諸多因素促成的産物,包括禪定條件,意識的現量觀察,意根保持專注,意根思量有力才能最後確認。在以上諸多因素中,禪定則是前提條件。沒有禪定,意識不易現量觀察,意根不易專注,無法專心思量,也不會輕易認同意識的觀察。所以在實証過程中,禪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禪定的前提條件是守戒,心不亂動,守好戒的前提條件是有福德,菩薩六度都不能少。

十四、有禪定意根才能自然証果

問:大小乘之所有証果,必然是六、七二識同轉的,若只是意識明理,末那未轉,頂多是思慧成就,而不能說是實証。可是小乘佛法如《四念處經》,世尊所教種種觀行法門,明顯是意識所修,並未說到意根末那識,請問意根在証果時是如何起用的?

答:世尊在講法時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意根也應該參與修行觀行之中,但是所有的修行都包括意根的修行,只不過當人沒有禪定時,修行就只落在意識層面,有禪定時必然會落到意根那裡,即使不懂意根,不了解意根的體性,也會自然而然的落實到意根那裡。就像所有衆生都不知道有眼識,但是所有衆生都一直在用眼識,二者是一個道理。

世尊在教導四念處觀的時候,衆生只要老老實實依這個教法修行,就會出現禪定,只要有禪定,觀行就會落實到意根那裡,意根也與意識一起觀行和証果,之後意根就會改變身心世界,處於法眼淨的三昧之中。如果不老老實實按照世尊所教而修行,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肯定不會出現禪定,意根也不會被熏染到,不會隨之一起觀行,就不會証果,不會出現法眼淨的三昧境界。

十五、怎麽才能証明意根不攀緣了?

意根不攀緣,心就在定中。只要有定,就說明意根攀緣減弱。二禪以上只有意識的微弱了別,說明意根攀緣的更少了。意識功能減少和消失,都說明意根不再憑借意識去了別法塵,意根就沒有多少攀緣性了。沒有意識的定是無想定,意識的功能心所法減少是非想非非想定,而意根連自身的功能心所法都減少了是滅盡定,意根徹徹底底不攀緣了,就會入無餘涅槃。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