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證指歸(上部)
第七章 意根的了別性
一、意根的了別範圍
意根了別的範圍極廣,一切法都能了別,不管這些法變動與否,有些法長久不變動,意根仍然能了別,細小的不變動的法也能了別。如果有意根不了別的法,就不能出生六識再去細微具體了別。
意根不僅了別勝義根內的法,也了別勝義根外的法。內六塵境界都能了別,才能出生六識去了別六塵。意根了別色塵之後想要具體了別是什麼色彩是什麼東西,就會出生眼識意識;意根了別聲塵之後想要知道是什麼聲音,就要出生耳識意識具體了別,對於其它色聲香味觸法也是這樣。
粗重的五塵意根也能了別,比如說面前有五彩繽紛的花朵,意根如果對紫色的花朵感興趣,就會在紫色的花朵上出生眼識意識專注了別,意根越感興趣,了別時間越長,越專注。眼識意識能專注觀賞紫羅蘭一兩個小時,說明意根對紫羅蘭非常感興趣,一直在觸紫羅蘭,一直在了別紫羅蘭,否則眼識意識就會消失不見,不再訢賞紫羅蘭了。對其它幾塵也是如此。
為什麼非要說意根只了別變動的變化的法塵呢?不變動的法塵六塵意根都能了別,否則就會失去覺照作用,六識就不能出生。一大堆色彩出現,意根選擇紫色的話,就會讓六識一直專注的訢賞,而看見粉色的花,再也不去看第二眼,意根既然有這樣的抉擇,說明意根是知道各種色彩的差別的。那麼意根就能觸全體六塵,也有一定的對六塵的勝解力,能讓六識專注訢賞,說明意根也一直在觸,所以意根也有定,意根如果沒有定,跑到其他塵境上了,六識馬上就在原來塵境上消失不見。
在一大堆鮮花中,去尋找自己非常喜歡的紫羅蘭,說明意根有欲望,有欲心所,意根如果不想見到紫羅蘭,就不會出生六識去尋找紫羅蘭。意根有不到之處,六識就不會出現。
二、六識的了別由意根作主
有人說意根只緣法塵,可是五識去了別五塵這件事,是由誰主導的,是什麼原因生起的?六識的出生以及在六塵上的了別活動都是由意根指揮控制的,是意根想要在六塵上有所造作才出現的。五識了別五塵同樣也是由意根作主決定出來的,比如說眼識總是隨著某種色彩運轉,這是由誰決定指揮的?是意根對某種色彩比較感興趣,眼識才隨著這種色彩運轉;耳識總是追逐著某種粗燥的聲塵,關注著轟隆轟隆的響動,這是由誰決定和指揮的?還是由意根操控的,意根覺得聲音特別,想了別清楚,所以就會讓耳識一直關注了別。
大多數人都說,自己(意識)不知道的法就不存在,實際上存在的法不一定讓你意識知道。意識不知道的法,意根卻知道,意根能緣得到,能有粗略和概況的了知。有些法是無法讓意識六識知道的,原因有幾個:一個是因為意識沒有智慧感知,一個是因為意根沒有智慧促使意識知道,一個是緣不具足意識無法知;有些法是沒必要讓六識知道的,因為意根不想仔細了別和處理。無數人都是把六識當作自己,其實真正的假我自己還是意根,不是六識。
我思故我在,這是指意根,深層次的思,內心的那種思想觀念,都是意根的。一般人都說我知故我在,這種知就指六識,六識不知時,意識就覺得自己不存在了。但是不管六識知不知道,內外六塵都存在著,無數法都存在著,即使六識能知,也知不了多少法,了別的範圍有限。
三、不管法塵重大與否意根都能了別
不能如實現量觀察意根運作的人,就會對意根有諸多誤解。楞嚴經中佛說意根默容一切法,這一切法的範圍極其廣泛,如來藏能變現什麼法,同時就能了別什麼法,意根隨著如來藏就能緣什麼法。這是佛經的意思。
有人說意根只緣重大的法塵而且還得是變動的,不重大不變動的就不能緣,是不是這樣呢?意根如果有不緣的法,六識就更不能緣了,只要意識了別出來的法,都是意根所觸所了別的。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意識不管法塵重大與否、動與不動,都能了別出來,比如蚊子的嗡嗡聲,自己的心跳聲,耳朵裡的細小聲音,肚子裡的聲音,這麼微細的聲音,意識都知道了,就是意根攀緣出來的。
那意根一定是先觸先了別的,只是了別不細致,意識六識才被出生幫助了別。所以不管法塵重大還是微小,意根隨著如來藏都能緣得到,也都能了別。只有意根認為比較重要和有用的或者是習慣於了別的法塵,才讓六識出生了別。六識沒有出生來了別的部分,意根還是能夠緣得到,了別得到,只是意識不知道罷了。
即使法塵不變動,意根也能一直了別,比如意識眼識看一個不動的景色可以看一天半天,那麼意根就對這個景色觸一天半天而不動,意根並不是只觸經常變動的法塵,也不是只緣法塵,不緣五塵。比如意根首先接觸到一大堆色彩,只對個別色彩感興趣,於是就在自己感興趣的色彩上出生眼識意識來共同了別,其他的色彩卻不去了別。
真正想學佛有所成就者,一定要依止真理和事實真相,不要依人依權威。
四、為什麼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
為什麼意識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有的時候想靜靜的思考問題,可是耳邊總是能聽到細微的雜音,還有蟲鳴等等,覺得有點吵,分散注意力。為什麼意識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這是意根的習慣性攀緣,毫無目的性的攀緣所致。意根的習慣太厲害了,意識沒辦法管得住,只有長期修定,把心沉浸在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上,才能屏蔽意識不想了知的法。
當禪定很深,意識很專注時,意根攀緣的法意識不喜歡不願意了別,意根知道後,也就逐漸不再攀緣,知道意識不理會祂,祂就穩定下來,注意力也集中了。修定的原理就是這樣,意識不再順從意根,意根就不得不收歛圍著意識轉,這樣二者都定下來了。
如果修得太急,意識違拗意根太嚴重,意根就會非常鬧心,非常不舒服,有時就要發脾氣,感覺很抑鬱,那麼意識就要放緩節奏,不要太強扭意根,選一個意根感興趣的法來沉浸其中,把意根的習慣改變,然後再走上修定的正軌。
五、意根處理境界離不開意識
蚊子突然落在臉上,你不自覺的在臉上打一巴掌,過後才知道是蚊子盯在臉上了,自己是在打蚊子。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為什麼能做得出來?是誰做的?
蚊子落在臉上,是很輕很輕的,意識一般都發現不了。但是發現不了,也自覺的打了蚊子,當然這完全是意根指使的。可見,不管多麼微小的六塵境,意根都能首先了別到,對於涉及到自身安危的塵境,立刻決斷處理,於是六識出生處理危急自身的事情。那麼意根在沒有意識幫助了別判斷的情況下,仍然能分別重大和細小的塵境,能分別對五陰身有益處和害處,能快速的採取行動,其智慧也不低。意根了別境界時,可以不用意識,但是處理境界時,一定離不開意識,意根不能處理任何事,必須有意識的協助才行。所以很多時候,意識或者是六識的身口意行,正體現了意根的思想和德行修養,體現了意根的心行。
意識身識對於蚊子咬的處理有時是打,有時候是撓癢,有時候是摸,有時候是摳,各種動作都不一樣,為什麼會選擇不同的動作?這都是意根作主指揮造作出來的,意根對於觸塵有判斷力和抉擇力,各種情況的觸塵都能了解,因而情況不同,抉擇不同,意識身識的造作就不同。
六、意根了別的法遠遠多於意識
問:有時候在走路時,看不見後邊有人跟著,卻能知道後邊有人,這是怎麼知道的?背後的人和物,是否是大腦裡的內相分?色塵能否不通過眼根傳導,就能進入大腦勝義根?
答:背後的人物,不能通過眼根傳導到大腦勝義根裡,因為眼根不對腦後,楞嚴經裡佛說眼根在一千二百功德當中只有八百功德,意思是說,眼根能接觸正前方的色塵,左右各能接觸三分之二,其餘的就接觸不到了。因此知道身後有人跟著,這個知是獨頭意識所知的獨影境法塵,並不能知道色塵。這個獨影境法塵是意根接觸並了知的,意根認為這個重要,就警覺意識知道。極多的法,意根都知,但是無法表達,意識又沒辦法知道意根所知,所以意識就不知,有的人就說我不知,其實意根是知的,意根知而意識不知的法有極多,所以意根知一切法,意識沒有神通和大智慧所知的法就有限。
打噴嚏是突然間的事情,意識沒有心理準備,那就是意根發動的。鬼來了,意識不知道,但是身體會打冷戰,這是意根引發的。大事情要來臨時,意識不知道是什麼事情,但是會莫名其妙的高興或者鬧心,這是意根發動和暗示的。
七、現量了別的內涵
現量了別,一是指識心了別的智慧境界,二是指識心了別的方式。識心的現量了別是有一定智慧性的,智慧程度不同,現量了別就有差別,識心所面對的相分越直接就會越真實越符合事實,越容易有現量了別,認知越準確越如實,越不容易了別錯誤。識心的現量智慧深,觸到境界法時當時即知,馬上就知,不用分析,不用研究,不用琢磨,不用打聽,不用臆測,而且知的準確無誤。如果不能立時即知,就說明智慧不足有缺陷;如果比量非量很久也不知,就是愚癡無智慧;如果知的不正確有誤差,智慧就淺。
第八識能現量了知一切法,準確無誤,包括久遠劫以後的事情,只要了別了業種,就能當時即知,不用比對研究分析臆測打聽琢磨,因為第八識沒有無明,智慧深廣無邊。一切法都是第八識親自變現,親自所緣,了別就不會有差錯。如果第八識了別出現差錯,那麼因果就不可想象,五蘊身就不能正常運轉,生命就不會有序的進行下去。這種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所以第八識了別一切法必須是現量了別。
第七識意根所對應的相分是帶質境,來自於第八識出生的本質境,是依第八識的見分而見,接近於真實,所以意根所了別的是現量境,但是了別結果卻是非量,有不同程度的誤差。佛地的意根因為完全徹底轉識成智了,了別結果都是現量,沒有非量。
五識所對應的相分是性境,也比較真實,不隨心轉,所以五識是現量了別。但如果眼根出現業障,五識的了別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了別的結果可能會出現非量。
意識所對應的相分是似帶質境假帶質境,與本質境相差比較大,所以意識了別就有現量、比量和非量,需要的智慧很深很細致。意識了別的結果現量和非量都有,往往會影響意根的認知和抉擇,容易熏染意根。
與如來藏比,七識都是非量了別,結論都有錯誤。七識所謂的現量,是在一個範圍之內,是相對的現量,假現量,不是絕對的現量。因為世俗諦並非真的是世俗諦,實質是聖義諦,所以七識不知此理,對世俗諦的現量了別結果也是非量。
實際上一切認知都符合事實的,只有第八識心,以及成佛以後的七識心。在成佛之前,因為還有無明,七個識心就有不同程度的非量認知,越接近於佛陀的智慧,非量認知越少,現量境界越多,越是凡夫越是非量,沒有或者少有現量。即使見眼前的山河為山河,也不是現量,還是非量,因為只見假相,不見相的實質。
八、現量與非量的概念
現量,現是現在當前、眼前、實際、真實、如理如法的事理,量是估量計量量度。現量就是對所緣的法有符合事實符合真理的計量估量量度,見法時當時就見就知,就能判斷出來,不用意識想象、幻想和比對,不用特意加工。
非量,與現量相對,不是自己的智慧境界,不能如理如法的正確認知,了別出現錯誤,需要意識思惟、分析、想象、幻想、回憶等等才能知。非量還有一個含義,就是錯誤的估量考量衡量計量,得出的結論是錯誤的,不符合事實。
九、七個識的三量
七識心對於六塵的了別,分為現量、比量和非量三量。量是估量計量量度的意思,正確如理的量度是現量,比較著量度是比量,不能如理如實如法的量度就是非量,智慧所不能及是非量。
現量了別是了別當前的、現有的、正在運行的、存在著的、實際的、實法、真法。比量了別,是通過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法相互比較的方式了別,對事理的確定一定要有參照物,否則無法辨別,可見比量了別智慧不足。而現量了別沒有參照物,完全靠現有的智慧當下了別判斷。
非量了別是了別非現前存在的、非實有的、想像的、虛構的、幻想的、虛法假法、非親緣的、非親證的、幻有的法。此種了別有兩個極耑,一種是有豐富想象力的智慧型的;一種是無邊際的純粹妄想型的,後者體現不出現量智慧。
五識都是現量了別,了別的都是現前存在的、實有的、不是虛構的法,五識不能想像,也不能比量,當前的法是什麼樣,就了別什麼樣,不能幻想。但是五識也有了別錯誤的時候,把色法上的色彩看錯了,比如把紅色看成綠色,這就是非量了別,只有在眼根等五根出問題的時候才會這樣。因為五根損壞,顯現出來的內五塵是失真的,五識了別失真的五塵,就好像了別錯了,結果是非量。
意識可以現量、比量和非量了別,了別範圍寬廣,虛法假法都能了別,能想像、幻想和比較、思惟,但結果有現量也有非量。意根的了別比較深密難知,對六塵的了別智慧確實是不夠細致,祂不能把兩個法互相比較著了別,因此沒有比量;意根也不能想像,不能幻想,不能無根據的猜測,祂不能作這些非量了別,所以只能現量了別,但結果往往是非量。意根是用現量了別的方式了別,只對當前存在的法、實有的法進行了別,但是祂的認知總是錯誤的,不符合真理,把一切法都當作我和我所,實際上都不是我和我所,所以祂在了別結果上是非量。
真正的現量了別只有第八識,沒有一絲比量和非量,了別的都是諸法真實的相貌,非六塵境界,非世俗界的相貌。意根所想都非真理,所以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中,逐漸讓其認識真理,實證真理,使其妄想非想都變為真實的現量智慧,去掉其非法所執,歸還一切法給真正的主人,不佔有一切法,意根就改造完畢。從此以後,消除了一切負累,從一切法的束縛中徹底解脫出來,登上佛的寶座。這時意識的使命就結束了,不用再學習什麼法,不用再熏染意根。
意根既然不能非量了別,那麼意識的非量了別又是如何出現和延續下去的呢?某件事情由意根決定之後,意識具體執行,執行的時候就會採取非量的形式,意根就把意識了別的內容當作現量進行思量抉擇。比如觀想佛光照耀自己的色身是非量,觀想成功以後,色身真的健康了。如果真把佛光觀想出來了,佛真的放光照耀自己,觀想佛光就是現量,色身健康也是現量。觀想由意根抉擇,意識實行。在觀想當中,是意識主觀的想像,定力深時,意識觀想到哪裡,意根隨之了別到哪裡,意根以意識觀的內容為現前境界而加以了別,屬於現量了別,意識的觀就是非量的思惟想象,其結果如實現前的時候,都是現量境界。
十、七識心了別的三種方式
非量了別是指識心了別的結果是錯誤的不符合事實的,還是說識心了別的方式可以想象、幻想、猜測、預測?是指識心了別的方式可以想象、幻想、猜測、預測。那就只有意識才能有非量的了別方式,五識必須現量了別,意根必須現量了別,第八識都是現量了別,了別的都是現量境界,因為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當下變現出來的,對於第八識來說都是現前存在的法,因此都是現量境界。
不是現量境界的法,第七識意根無法緣到,無法認知,所以要想讓意根接受和認可什麼法,必須是現量的法,有事實依據,非常真實,理路清晰,有章法可尋,所以意根斷我見比意識斷我見困難得多,不可以想一想琢磨琢磨就了事,必須深透的思惟觀行,意根不斷的考量取捨,直到理由充足,道理清晰,呈現出是事實,意根才能認可。
五識也是現量了別五塵境界,目前沒有的五塵,五識無法去想像著了別,無法幻想出什麼五塵境界。而意識所想象幻想的回憶的展望的任何法,都必須是由第八識呈現出影像,可以說是無中生有,都是第八識幻化和執持的,所以第八識了別的都是現量法,不用去非量比量了別什麼法。
意識了別時都有三量:現量、比量和非量。現量了別,是了別當下現前存在的法,目前不存在的法不了知,不用去回憶和想象比較,對於法不作加工,當下是什麼就是什麼,但是七識了別的結果卻有現量和非量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