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識體性略說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4日

第十一章  六識的心所法

一、六識的出生以及心所法

六根觸六塵,生六識,六根和六塵合起來就是十二入。六根指勝義根,在後腦勺那裡,五個勝義根再加上意根,就是六根,也叫作內六入。六塵就是內五塵,再加上一個法處所攝色,就是內六塵,也叫作外六入。內六入與外六入合起來叫作十二入。其中根與塵肯定是合在一起的,內五塵是出生在後腦勝義根裡的,第八識變起的五個法處所攝色,都與意根相觸。根塵在一起,才能相觸,觸之後意根抉擇,第八識才能產生六識。

根塵相觸,說明根塵肯定在一起,五個勝義根在後腦部位,內五塵在勝義根後腦那地方產生出來。根塵接觸以後,意根抉擇,第八識就會產生五識,同時法塵也在後腦勝義根處與意根相觸,意識也會同時產生出來,與五識同時分別六塵,這叫作五俱意識。

六根觸六塵,六識生出來以後,三者再和合相觸,那就是六識再觸六塵,就了別了六塵。這個根和塵一直在相觸著,如果根和塵不相觸,六識就要滅去。然後六識再觸六塵,觸了六塵以後,就有了領納性,領受、接受了六塵。接受了六塵以後,六識就了別了六塵,執取了六塵,那就是想心所出來了。

了別六塵以後,六識就開始思量,思量不清楚,再重新作意,對六塵再生起作意。作意以後,又了別,又感受,這時候的感受就有了苦樂憂喜捨的受覺出來了。一開始的受是領納、接受,接受了以後,就相當於把六塵取過來,然後才知道是什麼六塵,這個接受代表取過來。再以後的受,就有情緒的色彩出來了,苦樂憂喜捨的感受就會生出來。

感受出來以後,如果感受不清楚,再取相了別,想心所還會生出來,想心所生出來,了別相以後,就開始思量。思量不清楚,重新再去觸,觸了以後,再了別,或者再去想,或者再接著感受,這樣了別感受以後再思量,直到最後,把這件事情思量清楚,了別明白了,六識生了決定心,就開始要造作了。

六識了別的內容也要傳遞給意根,意根同時也會對六識了別的六塵境界,用五遍行心所法運行,出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動。最後意根生起一個決定心,決定要如何如何造作的時候,第八識了別到,就根據意根的思量決定性,和祂的作意,配合著運行。因為第八識需要知道意根作意於什麼,作意哪一方面的塵境,知道以後,第八識才能在那一塵境上現起六識。六識現起來以後,就開始造作身口意行了。

如果意根還思量不明白,就會接著觸,接著作意,接著受,接著了別,最後再思量,再作決定。沒作決定之前,這個五遍行心所,一直反反復復的運行,其順序可能不是按照作意、觸、受、想、思的順序,也可能顛倒。有可能觸在前,了別在後,也可能觸在前,受在前,了別在受的後面。也許了別了以後,再有受,受和了別再不清楚,就再接前思量。再思量不明白,就再接著觸,接著感受,接著了別。

哪個心所在前,那就不一定了,這裡的順序就打亂了。一開始是作意,作意肯定在種子位,在種子位時,對應著那個法塵,生起作意,然後識種子生出來,就在那法塵之處,意根就接觸到法塵。作意哪個法塵,種子就生到哪個法塵上去,形成識心。和那個法塵相觸,是先作意,後生種子,種子出來以後有識心了,才能觸法塵。

觸了以後就領納,領納以後就取相了別,了別之後就思量。思量不明白再接著觸,觸之後就有領受感受,或者這時候再去作意,然後再有了別性。再有觸,再有了別性,這裡後邊的心所的順序就會打亂,一開始的順序就按照作意、觸、受、想、思那個順序,心所法運行就是這樣的。

二、說起根塵識三法,當然就要涉及到六識的五個遍行心所法:觸、作意、受、想、思。六識的觸是三和合的,三和合是根塵識三者的相合,叫作觸,三者缺一不可。六根六塵相觸之後,就出生六識,六識去觸六塵,與此同時六根仍然在連續地觸六塵,並沒有離開過六塵,因為內六塵就是在勝義根處出生,意根也一直在與法塵相觸。這裡所說的觸,是指根塵相觸的觸,不包括第八識的觸。意根和第八識的觸只需要直接觸相分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其他的根來引生。

意根的觸,直接就觸第八識變起的法塵;第八識的觸就直接觸根與境,就是觸根身器界以及觸業種。六識的觸心所和第七識第八識的觸心所有差別,六識的觸心所必須有根來引生,不離六根才有觸。受心所也是如此,受心所是六識觸六根六塵以後所生起的受,這裡的受不僅有領納領受,之後還有情緒方面的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第八識的受就是單純的領納領受,不帶一絲的情緒,沒有苦樂受,只與捨受(不苦不樂受)相應。而意根也有三受,有苦樂受和不苦不樂受。比如意識告訴意根,不要生氣,可是仍然氣得要死;意識告訴意根不要激動,可是仍然激動得不得了;意識告訴意根不要太高興了,可是仍然控制不住的手舞足蹈;意識告訴意根我應該原諒他的無知無理,可是意根仍然不肯照做。意根到底有沒有情緒化?莫名其妙的哭笑,莫名其妙的發泄情緒,莫名其妙的就是意根的。

六識出生以後,作意心所和觸心所到底是誰在前,誰在後,這並不一定。剛開始階段,六識在種子位的時候,一定是作意在前,把識心引到所需要面對的境界上去以後,作意就完成了,識心產生出來就有觸塵,六識才能觸到境界,觸到境界以後才能了別境界。這是最初的作意在前,觸在後。觸了以後,就有了受想思,思了以後,識心再接著觸,觸了以後可能再生起作意,再領受,再了別,再起思,再有感受。這樣幾個心所的次序可能就要顛倒,有可能是觸在前,觸了境界以後就把注意力引境界上,這就是作意了。

五遍行心所法的現行,有時候一開始是作意在前,等五遍行心所都運行起來以後;有時候觸在前,先觸然後再作意。六識觸境界以後產生了受,就能領受領納境界,然後再執取境界,這樣就有了名言,有了想;有了名言和想之後,思心所就開始造作,於是就有了思惟、思量、考慮;有了思量以後,也可能生出苦樂捨三種受之一,這時就要作出初步的決擇,身口意行就開始造作出來了。

身口意行造作出來以後,有可能再觸;因為對境界不能完全決定,就要再觸再領受,再了別再思,反反復復一直到能夠完全理解,完全清楚了,作出最後抉擇以後才告結束。這裡面的程序相當的複雜,太細的就觀行不到了。五個心所法,不一定都是按照固有的排列順序去運行,也不一定要按五個程序都要輪番來過,有可能到受的地方就要從頭再接著觸,有可能到想的地方再接著觸;有可能在思完了以後,暫時還不能決定,就要再去觸,觸了再作意;或者先作意再觸,其順序是不一定的,五個心所現起的次數和時間長短都不相同。

思心所的思,含有思量、造作、決定之義,這些心行都屬於運轉性,屬於行;行可以叫作行蘊,也可以叫作行陰。為什麼要叫作行陰呢?因為如果我們把這些的心行,這些的功能作用都當作是真實的,當作是我和我的,那就遮障了真實法的體性,遮障了妙明真心,那麼就只見這些法的運行而不見第八識的本體功能性,所以把行也叫作行陰。為什麼叫作行蘊呢?心識的運行是由各種緣所集起和蘊集的一種功能作用,所以又叫作行蘊,其實都是心所法,是六識心的一種功能。

思是一種行為造作,凡是有行為造作,有變化,能運轉的,都叫作行。行陰的範圍要比思心所的範圍來得廣泛,行陰還包括了色身上的運行功能,身心兩方面的運行是完整的行陰範圍。思心所的運行也很複雜,其作用為思量、權衡、抉擇、造作,最後一個環節是決定造作。思心所有三個過程:包括思考、思惟、分析、判斷,作出抉擇,最後是採取實際的行動。前五識的思比較單純,只決定趣境還是離境,第六識的思是最為複雜的,要反反復復的考量思惟,其智慧力比較強;前五識的思,要依著第六識的想和思才能運行。所以思的本身就是意行,意行造作出來以後,就有了身行和口行,這樣五識也參與了其中。

受心所的受,是指六識本身的領納和領受,領納領受就是接受了境界,接受了境界以後再了別,了別之後,六識才有情緒化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帶著情緒化的受出現之前的受,是領納和接受境界的受。比如眼識觸色塵以後,眼識領納色塵並接受下來,接受下來之後就是了別和了知性的想,然後再生起執取性的想,因為有了知和執取才有了苦樂受。

如果不了知,就沒有情緒化的苦樂受;如果不執取,也沒有苦樂受的出現。所以受心所的範圍要比五蘊當中的受蘊要廣一些,受蘊是以情緒化的受為主,包括了苦、樂、不苦不樂等三種帶情緒的受。如果是第七識和第八識的受心所,就與六識的受有些區別,八識只有捨受,沒有苦樂受,也沒有情緒化的色彩,八個識的五遍行心所法各有許多微細的差別。

三、五蘊或者叫作五陰,受想行識四蘊全部是六識的體性,受蘊是六識受的體性和作用,想蘊是六識想的功能作用,行蘊是六識行的功能作用,識蘊就是六識識別的功能作用。四蘊分別對應六識的受想行識四個心所法,六識觸了六塵之後就有受心所,有想心所,有思心所。思心所,有動身發語的意思,有思惟造作的意思,有能現起身口意行的意思。

六識的五遍行心所法,是先作意,作意就是把注意力引到境界上來,意根第七識想分別什麼法,六識就作意什麼法,所以六識的作意是由意根來作主決定的。六識作意了以後,識種子出生,六識就現起,於是根塵識三者就相觸,相觸了以後最先是領納。什麼叫作領納?領納不是指感受苦、感受樂的感受,剛開始時還沒有情緒化的感受,是先領納境界,六識把六塵的境界領納了,也就是先接受過來。接受了以後,想心所就開始了別,是先接觸,爾後了別。

例如有人給你一個東西,你先把注意力轉向那個東西上面,然後用手接觸,之後再把這東西接受過來,拿到手裡以後再仔細分別觀察,觀察之後就取相,對此物就有了決定心,於是就生起了覺受。再往後的受心所和想心所,誰在前誰在後就不好說了,它們兩個是輪流出現的,五個心所法的次序就被打亂了。很多人同時了別同一個事物,其心所法的次序都不相同,這與各人的慧力、定力、業力和煩惱習氣都有關係。

一般的情況是對境界領納了以後才有想,有了別和取相的功能體性之後才能生出感受來;感受不清楚,就再接著觸和想,再接著了知,了知之後生起抉擇心,也就有各種感受。觸、想和思所佔用的時間越長,內心的感受就越多,心境的變化就越大;說明這是在不斷的想,不斷的受;不斷的受,再不斷的想;心裡的情緒在波動著,內心也在不斷地取著境界相,五個心所法來回不斷的反復運行,五個心所法的前後順序往往是被打亂的。比如思心所的運行,當想心所了別境界不清楚的時候,思的就不明白,思心所的決定性就不能生起,沒有抉擇力。這時就要回過頭來再讓觸心所和想心所運行,了別清楚了以後,思心所才有了抉擇力,才能作出最後的抉擇,那麼五遍行心所法在這個境界上的運行就告結束。

在想心所沒有了別清楚的時候,就再接著了別和思,當思心所還不能作決定的時候,六識就要反復不斷地思和想,再反復地了知;了知以後再感受,感受以後再了知,了知了以後又再思,沒思明白就再作意。作意以後再接著觸,或者再接著直接想,或者觸了之後再想,想完再受,受完再思,思完了再受,前後次序都是不一定的。

五個心所法都運行出來以後,如果再作意,就是把六識的注意力集中到要了別的境界上,然後根塵識三者和合觸。和合觸了以後,最先是接受和領納,然後再了知;了知清楚了,就有了感受。如果沒有感受清楚,就再接著了知,可能要反反復復地作意、觸和了知。六識都作了知和執取,待生出感受以後,才能決定下一步所應採取的相應行動,這就要先作思量、考慮、判斷,之後再作出抉擇,決定要採取哪些身口意行。這裡要分為許多步驟,層層遞進,層層深入,直至身行口行都造作出來。如果沒思考明白,就需要再接著觸,再接著作意,再接著想,再接著了知,直到最終了別清楚了為止。

在五個心所法一系列的運行過程當中,觸心所是必須存在的,也就是說根塵識必須是和合在一起,不能分離,否則識離開了塵境,觸就要消失,不能再存在和運行了,塵也不能離開根,否則就沒有識的出生。再者,只有六識觸六塵,才能接受和了別境界,觸是前提條件。我們如果不想再了別,不想再感受,不想再有身口意行,那麼識就不要再繼續觸塵,把六識的注意力移開,也不要再作意了,那就沒有了後續的心行。這就是修定修心的最好方法,以此修行就能達到忘卻塵境,不起念想或者少起念想,阿羅漢們即是如此。所以他們一般來說,沒有情緒波動,少有感受,對境無心。

一般眾生接觸境界時,因為有貪愛,有愚癡,一旦接觸了境界就不肯離開,長時間的了別和感受,長時間的思慮,內心不得清閑,思緒紛亂。有些人就是因為沒有慧力,了知得不清楚,也思考不明白,就不能作出決定,因此就要連續不斷地去觸境界,翻來覆去的思來想去,輾轉反側,心緒不寧。因為想不明白,思量不明白,就抉擇不了,所以就要不斷地反復作意和觸。

有些人接觸一個境界需要很長的時間,思考一件事情也要思考很長的時間,一個是因為心有貪愛,一個是因為事情複雜,了別慧不足,一個是因為這件事情很重要,一定要了別思考清楚,然後再抉擇。如果了知的不清楚,感受就不清楚,思考思量的也就跟著不清楚,這就要不斷地作意,不斷地觸,不斷地了別。其中作意和觸,運行到後面,誰在前面運行,誰在後面運行就不一定了;受和想誰在前面運行,誰在後面運行也是不一定的,幾個心所的前後順序都是不一定的。

四、五遍行心所法運行的真實情況,可以用一個譬喻來說明。譬如有一個畫師在畫畫,五遍行心所法可以比喻為畫師,心所法所了別的六塵境界,就比如畫師所畫的山水畫。畫師要畫畫臨摹時,先要看眼前所臨摹的風景,當他抬頭看眼前的風景的時候,就是作意於眼前的風景,他把眼識轉移到風景上,相當於把注意力引到眼前的風景上面,然後引出下一步的觸和取相的心行。畫師看風景就是作意,作意之後就觸了風景,觸了風景之後就有受;這時的受,一般是領納之義,是把六塵境界給領納過來,並接受了境界。

這個時候還沒有帶情緒化,不含有苦樂憂喜捨等等情緒,也不認為眼前的山水很美,很壯觀,也不會認為眼前風景很淒涼而生出內心感觸來。因為還沒有開始了別和取相,只是單純的把境界接受過來。接受過來以後,再加以了別,了別就是想,他就能知道這是什麼,這就取了相,取了境界。取了境界相之後,眼睛收回來心中憶持作想,把山水境界牢牢地記在心裡,就決定要如何臨摹了,這就相當於思心所的運行。山水境界記在心裡以後,就在畫板上開始描摹,描摹的這些動作就相當於思心所的造作,已經生起了身口意行。

畫師臨摹了一會兒,再往下就不知道如何畫,因為心中的影像模糊了,就要再抬頭看眼前的風景。這就是再作意了,再觸風景,觸了以後,他就又領納領受,這時就有情緒化的感受,覺得眼前的山水是如此如此的秀麗和壯觀,內心裡面的詩情畫意就出現了,這種感受在最開始描摹的時候可能就有。領受了境界以後他要再了別,了別以後再思考該如何描摹。思考了以後就開始再次描畫,這一系列的行為造作的過程,就相當於作意、觸、受、想、思五個心所法的反反復復的運行過程。

作意以後,就觸了境界,觸了境界之後就是受,受之後是了別,了別的不清楚就再觸;他可能不用再作意,因為他一直都看著眼前風景,注意力並沒有轉移到別處去,他就再接著觸,這時他可能也不用再另外去觸,因為他一直在觸境界,並沒有離開過眼前的境界。觸了境界以後再領受,這時也可能不用再領納境界,因為他一直都在領受境界,就直接生起了想心所,反反復復地進行了別和思量。這一系列的行為在持續不斷地造作,一直到把這幅山水畫描摹完成為止,這就相當於六識已經完全了知,作出最後的抉擇,此事就算結束,五遍行心所在這個境界上的運行就算完了,身口意行造作完畢,這幅畫就臨摹完了。

五遍行心所法可以比喻為畫師,他總是在接觸需要臨摹的山水境界,作意那個境界,了別那個境界,思考那個境界,然後按照所了別到的境界開始臨摹,六識的五遍行心所法也是類似於這樣運行的。

五、六識的作意心所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作意的

意根攀緣如來藏變現出的法以後,覺得重要的法,意根就要作意,作意了以後就有了觸受想三個心所,之後再生起思心所,如來藏了別了意根的思心所和作意心所以後,就主動配合意根,意根作意什麼法,思量什麼法,決定要了別什麼法,第八識就在什麼法上面生起六識。生出來的六識,一定是在意根的作意和思量的法塵上面,如果是意根不作意的法,六識就不能出生;所以六識的了別,都是由於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引發出來的,意根思量了以後,第八識就配合意根出生六識。

比如說意根作意在一朵花上,對這朵花觸、受、想了之後,就生起思心所,第八識也同時了別到意根的思心所,就在後腦勝義根處的花的內色塵上,生起了眼識和意識。在眼識生起之前,眼識在種子位就趣向作意於內色塵花,種子位就是處於識種子階段,識種子要出生之前,必須有一個出生的方向和處所,並朝著那個處所去出生。因為後腦勝義根處的六塵非常的多,到底要在哪個塵上出生眼識,出生六識,就在於意根作意在哪個法上;意根作意在花處,眼識種子就輸出在花處,那麼識種子在出生之前,就準備在後腦勝義根的花的內色塵上出生,這個準備就是作意。

眼識和意識在種子位要準備出生到那個花的處所了,首先是花的顯色處所,在種子位裡的眼識種子就準備要出生到花的顯色上,就等於是作意在花的顯色上,作意了以後,眼識種子就在花的顯色上面輸送出來,眼識隨即就出生了,眼識出生之後,就是眼識的觸、受、想、思四個心所的運作。同時後腦勝義根處還有花的形色、表色和無表色,它們是法塵,意識的識種子就準備在花的形色、表色、無表色處輸送出來,意識種子就在花的法塵處輸送出來,意識就奔向花的形色表色那個法塵上面去出生,於是意識就形成了,接下來就有了意識對花的觸、受、想、思四個心所的運作。

眼識與意識出生以後,二識就觸花兒,作意在種子位就已經出現,二識出生以後就開始觸心所的運行。最開始時的作意一定是在種子位進行,觸了花以後生起受心所、想心所和思心所;這樣運行了以後,再作意,這時候的作意就不再是種子位的作意,而是眼識和意識本身運行當中的作意,經過再次的觸、受、想、思,了別之後生起一個最後抉擇,眼見花這件事就告結束,這是眼識與意識生起運作的順序。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