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心所法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3年05月31日

第五章 欲心所法

一、欲,指願望、意願、向往、希求。比如向往極樂世界,如果僅僅是意識向往,意根不向往,念佛就沒有用,去不成極樂世界,必須同時有意根的向往和欲求,才能生到極樂世界,意根的向往欲求叫作深信切願。

意根如果沒有什麽想法和願望,一切事業都不能成就。意根如果不再希求三界世間法,命終就入無餘涅槃,阿羅漢就是這樣,意根不希求任何世間法,斷了對世間一切法的欲望和所求,命終時世間一切法都不現起了,於是意根滅去,也就沒有生命和世間了。意根想要証果,向往明心見性,才能抉擇精進修行佛法,不斷的滿足三十七道品。意根如果沒有這個想法和所求所願,此人根本不能精進用功,意識的想法不起決定作用,熏染了意根才有用。如果意根不想學佛,意識就不能去思惟佛法,而是要隨順意根攀緣世俗法,搞世俗事。

想要,就是希求,就是欲望,意根如果沒有欲,就不作抉擇,不能趣向,不會採取行動,相應的法就不會出生。意識想修行,想精進時,如果沒有把意根帶動起來,那僅僅是一個想法罷了,不可能真精進,不可能有實際行動,實際行動是由意根決定造作的。

二、欲如意足,是心有力量實現自己的欲望,能夠稱心如意,滿足自己所求,這是指意根的欲。欲如意足主要就是意根的定,如意根的意,通過意識的修習,讓意根有力量達到目標,滿足意根的欲望。修習禪定時,想要飛升變化的心,也是指意根,於是如來藏配合意根的思心所,滿足意根的所需和欲望,讓色身飛行變化。這其中雖然同時有意識的欲望,主要是由意識的欲望引導了意根,讓意根也有了同樣的欲望,而最終還是意根的欲望起了決定作用,欲望後邊有如來藏的配合,來滿意根的願。

欲如意足,主要是意根的欲,意根如意了,滿足了意根的欲。意根有力量,想要達成某種目的時,如來藏不得不滿足意根,意根沒有力量,如來藏也沒辦法配合。其中還是靠意識的觀想和牽引,配合意根,達到目的。可見,意根利用了六識和第八識,來實現自己的一切所求。意根的力量,就是禪定力、抉擇力和做主宰力。

三、沒有學佛之人,凡爲人做事都有目的性,學佛之人沒有修到心無爲的時候,爲人做事大凡也是有目的性的。這個目的性,是哪個心具有的?有意識的也有意根的,有計劃有預謀有步驟有手段的是意識的目的性,其中多數都是受意根的目的性而敺使,不自覺而爲的就是意根的目的性。衆生做事靠欲望敺使,心中都有目的性,無欲無求隨緣任性而爲者如鳳毛麟角。

事情還沒有做之前的目的性和欲望,都是意根的。也有時候意根的欲望目的性是受意識的唆使和教導而有。意根有欲望之後,才敺使六識按照自己的欲望造作身口意行,以完成和滿足意根的欲望。六識在運行過程中,也各自有自己的欲望,然後再影響和轉變意根,讓意根滅除本身的欲望,或者再生出新的欲望。當這個人要過來接觸你的時候,肯定已經是有所求,有目的性了,只不過這個目的是正還是邪,是善還是惡而已。

如果不是一個心量廣大的菩薩,如果不是心有一部分或者是全部無爲性的菩薩,他說自己做事完全無欲無所求,最好不要相信他,即使心已經無爲的菩薩,也有善欲,如想要教化衆生,想要衆生都解脫苦海等等。如果意根沒有目的,祂就休息,什麽也不干。佛陀的意根也都有目的性,是爲了衆生得解脫,沒有任何個人的私利和欲望。佛陀到娑婆世界來,就是帶著利益衆生目的而來,否則佛來做什麽?有的人心有目的,應該有目的,自己不知道,發覺不了,或者故意不去發覺。意識心不細致,就無法知道意根隱秘的欲望和目的,其實也不隱秘,就是沒有智慧發現。

四、坐禪三昧經原文:雲何心。是心無常從因緣生故。生滅不住。相似生故。但顛倒故。謂是爲一。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無常。觀知心空。雲何爲空。從因緣生。有眼有色可見。憶念欲見。如是等和合眼識生。

釋義:什麽是識心?這些識心是無常法,是由於各種因緣出生的。出生以後,不斷的生滅變異不住,看似是有識心出生了,這就是六識心。因爲衆生心(意根)顛倒的緣故,認爲六識心是恒常不變的。其實這些識心本來沒有,現在才出生,出生以後還會滅去,因此說是無常的。

觀察這些心,知道都是空的,是因緣和合而生出來的。比如眼識的出生,一個條件要有眼根,一個條件要有色塵,一個條件要有憶念,一個條件要欲見。這些因緣條件和合,眼識才能得生。意識的出生也是如此。

那麽問題出現了:1,是哪個識憶念,才能有眼識的出生?2,是哪個識欲見色,才能有眼識的出生?

是意根的憶念性和欲見色性引發出眼識來見色,不是意識的憶念性和欲見色才有眼識的出生,因爲這時還沒有意識的出現,即使有意識,也不是因爲意識的憶念和欲見色而出生的眼識。所以意根必須要有念心所,必須要有欲心所。

眼識見色,不由意識敺使,一定是由意根敺使。一切法都是由意根敺使而出生。因此意根一定有憶念性、念性和欲心所,這樣萬法才能在世間運行。

五、第八識總是盡量配合意根的思心所,盡量滿足意根的所有要求和需求,沒有一絲怨言。但是意根有沒有福德受用,有沒有種過種子,種子是否成熟,果報生長的條件是否具足,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這些條件不具足,第八識就沒有辦法滿足意根所需所求。

人世間的種種不如意,就說明了第八識沒有辦法滿足意根的欲求和需求。意根有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才覺得不如意,如果意根沒有需求,就沒有不如意的感慨和覺受,因爲本來就沒有設定那個目標,沒有那方面的要求;沒有要求,沒有意願,沒有欲望,當然不會想要收獲果實,沒有收獲果實當然就不會失望和唉聲歎氣。當然意根設定的很多願望,意識可能都不知,也就不知道意根爲什麽會不高興,不開心,爲什麽會莫名其妙的惆悵若失,爲什麽莫名其妙的嫉妒他人有所得。

六、心想事成,是意根促使如來藏成就的,代表意根願望的實現。心想事成裡面有意識的欲想,也有意根的欲想。意識的欲想,需要通過意根的勝解和審核,意根同意,就能有了與意識同樣的欲想,於是如來藏配合此欲想,讓意根所想成就。意識的欲想,如果沒有讓意根認可,意根不想,那意識就白想,是無用功。而意根單獨的欲想,意識可能覺察不到,但是也能成就,成就時意識可能仍然不知道是意根欲想出來的,這就是意識的愚癡。

七、瑜伽師地論原文:又有三種諸煩惱趣。令諸有情流轉生死。謂於勝欲。發意悕求。名初煩惱趣。於色無色界勝自體中。發意悕求。名第二煩惱趣。於邪解脫。發意悕求。名第三煩惱趣。

釋:又有三種趣向於煩惱的修行方式,讓有請衆生流轉生死。第一種是衆生因爲有善法欲,被殊勝的欲望所係縛,這導致自己也不能出離三界,必在三界中生生世世追求佛法,直至成佛,這是發大心的菩薩的善法欲。因爲不出三界,就有三界當中的苦惱,有些微苦受,這就是第一煩惱趣。這個勝欲,是指意根的善欲,想要一直追求佛法,自利利人,因此就在三界世間裡生生世世。

第二種是衆生對於色界和無色界的殊勝果報,起心希求,就被係縛在生死中,不得解脫。色界和無色界的衆生,自身超勝於欲界衆生,有殊勝的果報。但是衆生因爲希求色界和無色界的殊勝果報,希求色界和無色界的禪定,希求色界和無色界的福德享受,就被色界和無色界的果報所係縛,不能出離三界,就有三界生死苦。這就是衆生第二煩惱趣求。這裡的發意希求,即是意根的發意和希求,最後才滿願了。

第三種是衆生於邪解脫起心趣求,而由於知見和修行方法錯誤和不如理,不但得不到解脫,而且在生死的深淵裡越陷越深。有解脫欲望,但是沒有遇到真正的解脫法,遇見了外道法,修行了外道法,想要以不如理的外道法求得解脫,結果就被外道的邪見所係縛,不得解脫。這是第三種煩惱趣向。這也是意根對於邪解脫的發意希求,不僅僅是意識的發意希求。

無論對於正法的希求,還是對於邪法的希求,最終的希求就是由意根發起的,最初是由意識通過接觸這兩種法而發起,逐漸影響到意根,就開始精進修學正法和邪法,才能最終得解脫,或者是陷入更深的生死係縛當中。

八、瑜伽師地論原文: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欲爲根本作業方便。一爲得勝欲。二爲得勝自體。三爲証勝解脫道。

釋:又有三種衆生,以欲求爲根本出發點,而採取各種方法來修行,想要達到解脫的目的。第一種欲望,衆生修行是爲了得到最殊勝的果報,爲了証得大乘菩薩果和成就佛道,這是最極殊勝,無有可比的,叫作無上法,果報是無上果。

第二種欲望,衆生修行是爲了得到更殊勝的五欲樂和更大的福報,結果可能就會生天享福,福盡還墮。色身果報,獲得天人的色身和生存境界,其結果也是生死係縛。

第三種欲望,衆生通過修行,最終想要獲得出離三界的殊勝解脫果報,結果就能出離三界,得到暫時的解脫,不能成就佛的究竟解脫。

欲爲生死因,而對大乘成佛法的追求,能導致不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中廣利有情。六識有欲,意根更有欲,主要因爲意根的欲,生死才不斷,輪回才不息。如果僅僅六識有欲,意根沒有欲,六識的欲也不起作用,剛剛生起就會滅去,生死也必了。如果僅僅是六識斷欲,意根不斷欲,意根必作主有欲求,六識必造貪欲業,生死必不能了,輪回必不息。意根對三界有欲求,必不能斷除對三界的貪愛,必不能出離三界。

阿羅漢因爲斷除意根的我執,就斷除了對三界的貪愛,也就是斷除了對三界的欲求,才能出離三界,入無餘涅槃。如果回心於大乘的阿羅漢,因爲對大乘法生起愛樂心,對大乘法有欲求,意根被此欲求所係縛,命終必不入無餘涅槃,必有欲界色身五蘊而繼續修學大乘法,以求明心見性和成佛,這就是通教菩薩的善法欲。如果僅僅是意識有善法欲,意根沒有,那麽意根不被善法欲所係縛,對三界法無欲無求,命終必取無餘涅槃。

意根如果已斷飲食欲,意識即使對欲界美食,多作意多看兩眼,意根也不會生起貪欲,也不會想要貪吃美食,只是隨緣。意根如果已斷除男女欲,意識即使對異性多看兩眼,也不會有後續的心行,因爲意根作主不攀緣不貪欲,意識就不能有多餘的心思和欲求。意根如果已斷貪欲,對吃穿住用都不貪求,意識即使遇見豪華奢侈的生活環境,也不生貪,其吃穿住用也仍然要沿襲從前的習性,這是意根的習性,吃穿住用的身口意行由意根作主,必符合意根的習性。

想要成佛,就是勝欲;想要明心見性,就是勝欲;想要斷我見,証解脫果,就是勝欲。如果僅僅是意識有此勝欲,意根沒有,那麽意根不會作主精進修行,不會主動修行三無漏學,不會主動持戒,不會主動修定,不會主動讀經思惟,更不會起心觀行和參究法義,同樣不會朝斯暮斯,念念在修行上。意根有勝欲,才能主動促使六識修行,讓意識念念都在學佛修行上,能讓意識想辦法排除一切干擾和障礙,精進修行。

學佛以後,意識降伏了對肉食的貪欲,知道吃肉與衆生結惡緣,有因果,但是意根沒有降伏對肉食的貪欲,當遇到肉食時,意識知道不能吃,意根卻有點想吃,意識就勸導意根說,不能吃肉,應該吃素,意根就暫時忍著。可是一會意識不勸導時,一不注意,意根就決定吃一口以解饞,於是就吃了一口肉;意識隨順了意根,放松了警惕,意根就決定再吃一口;如果意識不譴責意根,意根就會放縱自己,不斷的吃起來,最後意識就控制不住意根,索性就吃吧,反正已經吃了。戒菸失敗,也是此理,戒賭、戒毒失敗,都是此理,意識實在管不住意根了,意根的習慣遠遠大於意識的理智,於是意識只好隨從了意根。

所以只有意識修行,意識斷煩惱,意根不斷煩惱,就不是真正的斷煩惱;意識斷我見,意根不斷我見,也不是真正的斷我見;意識明理,意根不明理,不是真正的明理。沒有一條腿能走路的,意識意根兩條腿必須同步,或者一前一後跟著,才能走好路。心向善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有意識引導勸導意根的經歷,因爲意根不能思惟,不知好惡,就要多麻煩意識做工作,多開導意根向善,然後身口意行才能善。意根的作主性決定權,只此一點,就表明了意根的強大功能作用。

從種種事例來看,意根沒有希求,沒有欲,一切法都不成立,都要消失,必在無餘涅槃中。

九、瑜伽師地論第十四卷原文:複有三種從因所生有漏法因。若於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諸苦。若能如理修方便者。於苦於因。能知能斷。謂於欲界系法。染污希求。於色無色界系法亦爾。

釋:還有三種從因而産生了有漏法的因,以至於不能修成無漏。這三種因,一是對於欲界能係縛自心不得解脫的法,而有染污意,起心希求,貪著欲界法,不能脫離;二是對於色界能係縛自心不得解脫的法,而有染污意,起心希求,貪著色界,不能脫離;三是對於無色界能係縛自心不得解脫的法,心起希求,貪著不捨,不得解脫。這三種能生有漏法的因,如果在修行中不能如理的觀察其過患,沒有相應的方法去對治,最後就能産生苦惱和生死過患;如果在修行過程中,能如理觀察其過患,有相應的方便方法去對治,遠離對三界的希求和欲求,了知三界的苦因,就能斷除苦惱和生死過患。

三界世俗法表面看都是係縛六識的,實際上最主要是係縛意根的,是意根執著於三界法,五隂才能在三界中出生和生存,在三界中生死輪回。如果意根不貪著三界法,六識的貪就不起作用,況且六識是斷滅法,在投生之時已經滅掉。由於意根的貪執,業種存入如來藏中,來世必依意根的貪執和業種的緣故而投生到三界中,意根貪執欲界,就被欲界所係縛;意根貪執色界,就被色界所係縛;意根貪執無色界,就被無色界所係縛。

如果意根既貪執欲界,也貪執色界和無色界,衆生就不可能出生到色界和無色界中去,必被最低層次的貪執所係縛。那麽在欲界中要想斷欲,就不能僅僅是意識表面的斷欲,必須是内心深處的意根也要斷欲,否則必不能有初禪定,也不能脫離欲界而生到色界和無色界。對色界和無色界的貪執也是同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