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心所法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3年05月31日

第十一章 善心所法

一、五十一心所法裡,慚愧屬於善心所,無慚無愧屬於不善心所,是惡心所。很多人的意根肯定是沒有慚愧心所的,如果意識心也沒有慚愧心所,不與慚愧心所相應,那學佛究竟都學了什麽,意識還沒有慚愧心?

華嚴經裡有過一句話:菩薩應該披上慚愧之上服。上服是最好的衣服,是最貴重的衣服。我們都應該檢查檢查自己,是否穿上了慚愧的上服?要常常反思自己的心,現在都有什麽煩惱,都有什麽不好的心理狀態。修行是修自己,改變自己的不善心和煩惱,不是天天要去看著別人的修行,監督別人的修行,自己都沒有修持好,憑什麽去議論他人監督他人?

二、初地的平等性智就是指意根的智慧,這時意根的善十一心所法並不完全具足,也就是說並不完善。比如說無癡這個善心所,並不完全具足。因爲與無癡相對的愚癡無明這個心所法,直到九地、十地菩薩甚至等覺菩薩都有,那麽善心所法就不完全具足。初地至八地菩薩之間,雖然斷除了煩惱的現行,還有習氣沒有斷除斷盡,比如覆、嫉妒、驕、忿、惱等等隨煩惱還沒有完全消除,其心所法比二十一個要多。即使八地菩薩的心所法也不完全是二十一個,還有愚癡無明煩惱心所法。直到佛地才完全具足二十一心所法,善心所完全具足,無明煩惱心所完全滅除。

三、善心所法: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與之對立的不善心所法就是:不信、不慚、不愧、貪、嗔、癡、不精進、不輕安(昏沉)、放逸、行不捨、害。

意根不與十一善心所相應,必與不善心所相應,二者必有其一,否則不合邏輯。比如說馬如果是白色的,就不是非白色的,白與非白二者必居其一。一個人如果是善,就非是惡,二者必居其一,否則不合邏輯。

那麽意根到底與善心所法相應,還是不相應?還是都相應,即善也不善?意根有時是善,有時是不善,善與不善是不一定的,關鍵在於意根熏染了什麽,有什麽緣現前了。

如果意根不與這善十一心所法相應,就與不善心所法相應,那就有不善心所法:不信、不慚、不愧、貪、嗔、癡、不精進、不輕安(昏沉)、放逸、行不捨和害,那麽意根就永遠有貪嗔癡煩惱,不能變爲善的,這就不合理了,修行永遠不能有所成就。

六轉呼爲染淨依,六識的染與淨是依靠意根而有,意根染六識就染,意根淨六識就淨。這句話的寓意是很深的,意根如果天生就清淨沒有某種煩惱,六識依意根也就沒有了某種煩惱,三四果人和地上菩薩到此世間,很難熏染上新的煩惱,舊的煩惱越來越輕越來越少,佛更是不受熏染;如果意根天生具有某種煩惱,六識依意根受意根敺使也要現行煩惱。六識不能單獨清淨,否則就不能說六轉呼爲染淨依了。

而事實上意識有時有煩惱,有時沒有煩惱,有時善有時不善,那麽意根肯定也是這樣,有時有煩惱,有時無煩惱,有時善有時不善,凡夫和地前菩薩的意根既與善心所法相應,也與煩惱心所法相應。而斷除煩惱,轉識成智以後,意根極大多數時候與善十一心所法相應,煩惱心所法極微少,這就是修行的成果。

四、意根沒有被熏染成功,意識不能作意根的主,夢裡所有的心行都體現了意根的心行,身口意必隨意根流轉和支配,與死亡時一樣。那麽有人在夢裡殺人放火,惡意報複,與人大打出手等等染污嗔恚業行,都與意根相應,是意根的煩惱。意根如果沒有這些染污的貪嗔癡心行,就不能做出夢來,而且夢裡意識還說服不了意根,往往都是隨意根波而逐流,與死亡中隂身裡的情況一樣。夢裡有什麽樣的煩惱,醒時意根就有什麽樣的煩惱,夢裡心行如果與善十一相應,清醒時意根就與善十一相應,否則就不能有與善十一相應的業行。

善十一心所法中的行捨是,本來想用某種方式方法報複人,現在放棄不報複了,心與無爲相應,與善心相應,去惡行善了。報複人是不善心所,是有爲的惡行。戒律的成就,也能使心與善法相應,與行捨相應,與不害相應,與無貪無嗔無癡相應。

五、修學佛法之人,不管是修學大乘法還是修學小乘法,心應該越來越清淨,越來越與善法相應,心越來越無爲。如果修學一段時間以後,六識都與善法相應了,而意根還不能與善法相應,那就沒有把意根熏染成功。修學沒有初步的成功,意根還是要作主指揮六識造作與意根相應的不善法,身口意行就不能變得清淨,也就不能斷我見和明心証悟。如果意根不與十一善法相應,學佛就沒有成效,如來藏裡不能存善法的種子,後世不得享受善業的果報。

六、第七識到底有沒有善心所法

第七識如果沒有信,意識信也是假信,基本上沒有什麽作用。第七識如果不精進,六識的精進都是假精進,精進不了多長時間就懈怠了,六識是受第七識指揮的。第七識沒有慚愧,意識慚愧都是假慚愧,第七識還是無慚無愧的惡。

第七識如果沒有無貪無嗔無癡,那就不用斷除貪嗔癡煩惱,直接就是三四果,意識即使有貪嗔癡煩惱,也貪嗔癡不了多長時間,意識是受第七識指揮的。如果說第七識有貪嗔癡煩惱,這就自相矛盾了。

第七識如果沒有邪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那就不用斷除這些邪見,意識這些邪見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消失了,意識不能作主主導後世的生死流轉。

如果學佛想要有一定的成就,獲得一定的智慧,就不要隨便輕易信權威崇拜文字,要信真理,信事實,只有真理才是真正的依止之處,佛也依止於真理。

五識都有欲勝解念定慧,第七識卻沒有,那麽五識是如何出現的欲念定慧?離開第七識五識能有什麽?第七識不欲了別五塵,五識自己自動出生去了別五塵,不受第七識控制和調配嗎?顯然不是,所以每個人修行人都應該努力奉行世尊依法不依人的教戒,不要搞名聲和權威的崇拜,應該崇拜真理才對。

甚深又甚深的唯識,還不懂的時候,就要老老實實學習,可以發問,不可以講法和指導他人,不要輕易表態。第八識和第七識的心所法,即使証得第八識和第七識的人在很長時間裡,恐怕都無法現量觀察到心所法的運行,無法真正了解觀察其心行,那是唯識種智,地上菩薩的証量,因此智慧不足就不要下結論。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