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意根心所法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3年05月31日

第八章 意根的定心所法

一、具足四禪八定的人意根有沒有定心所法

答:意根是否有定心所法,完全在個人的修持,有禪定的人,意根有定心所,意識也有定心所,乃至於五識也有定心所,沒有禪定的人,識心就沒有定心所法。在禪定裡,五識得到了降伏,不緣多處境界,意識也得到了降伏,不緣多個境界,專心於當前了別的境界,或者是不了別境界。這是意根不想緣多個境界的結果,意根得到了降伏,不四處攀緣,不對多處境界感興趣,只關注當前的境界,這樣才使得六識都不到處緣法,都處於定中,否則意根散亂,六識必散亂而無定。

當意根從意識那裡明了要修定,並且只能緣意識作意的法,受到意識的引導時,就會盡量少攀緣不攀緣,即使意根攀緣,意識也不願意關注,久而久之,意根就不攀緣了,只關注意識作意的法,禪定就出現了。意根因其攀緣習氣重,要經過很長時間,意識不斷的牽制意根只緣一境,意根的攀緣就沒有用了,最後被意識牽制住時,就減少攀緣作意,這就漸趨於定了,但不能像意識心那樣只緣一境或不緣境。

意根作意心所和思心所現起時攀緣法塵,第八識必生起意識了別;意根到處攀緣,意識就到處了別,這樣就沒有定了,所以意根也與定相應,才能保証六識有定。如果意根攀緣作意,思念著某個法,意識必出生念著意根所思念的法,就不能入無想定了,未到地定也很難出現。意根如果不降伏,任何人也不能有定,意根降伏的程度不同,定的程度就不同,意識的定就有深淺之說,定的深淺在於意根。比如說,面前同時有五個人,如果意根同時對五個人都感興趣,都作意,都生起思心所,那麽第八識就在五個人處,出生眼識意識,眼識意識就要同時了別五個人,那麽眼識意識很難有定了。

定叫作心一境性,意思是說意識只緣一法,偶爾有二法三法,以一法爲主。眼前有十個人,如果意識要有定,只能集中精力了別一個人或者是兩個人,才能把這兩個人了別清楚了別全面。如果意根對十個人同時全部作意,意識就要同時了別十個人,那麽就不可能把十個人同時都了別清楚全面。因此意識如果要了別清楚,就要在一個時間裡專心了別一個人,那麽意根就不能同時作意十個人九個人,否則意識就不能專注。

觀行此理,要知道意識心是如何出生的,出生的前提是什麽;再思惟觀行,意識得定的原理是什麽,就能証得佛法,就能正確了知意根的體性。意根與法塵相觸,第八識出生意識,意識就了別法塵。如果意根同時觸十個法塵,意識必然要了別十個法塵,那麽意識如何有定?意識了別的法塵也是意根作意和觸、思的法塵,那麽意識要有定,意根必然要配合,少攀緣作意,盡量不思量法塵,這就與定相應了。

二、意根定的表現

定,就是識心不動,或者是少動,或者是慢動,或者是滅。動,就是身口意行的出生和運轉;不動,就是身口意行的不運行,少動就是少運行,慢動就是身口意行動得慢和微弱;滅,就是身口意行的停止和消失。這些動與不動、少動、慢動以及滅,都是由誰指揮和作主決定的呢?除了意根無他,意識無此功能,五識更無此功能,第八識聽從意根的安排,絕不無事生非,沒事找事。

當意識把意根降伏下來以後,意根就安穩了,攀緣性減輕了,攀緣的法逐漸減少,以至於在心行上,滅除了一些心行,減少了造作,不再拿指揮棒一邊指揮第八識,一邊指揮前六識,忙得不知所以。

這樣,身體上的行爲造作減少、減慢、減輕,眼不看,耳不聽,鼻不嗅,舌不嘗,身不觸,四肢不動,頭不動,最後外在的身行全部停止,五識滅去;以至於修到四禪時,意根不想控制色身,不執身了,就不想讓色身再動,於是呼吸停止,心跳停止,脈搏停止,猶如死人一樣。但是因爲意根還不想滅除了知性,還想知,意識就不滅,還有了知性,只是了知性很微弱,動得極慢極緩。

在口行上,聲音越來越輕、越來越慢、越來越低沉、越來越微弱,最後就消失,無聲了。再出一點聲音,意識覺得很累很累,意根就不願意再作主說話發聲,於是決定停止出聲。

在意行上,由最初的妄念紛飛,到漸漸念頭減少、專一,最後減弱、消失,只有一個覺知,反觀力減弱,再最後覺知性反觀力也消失不見,進入無想定。無想定之後,意根也不想領受和覺知境界,於是滅掉兩個心所,就進入滅盡定中。

由此可見,定,最主要就是定意根的,只定六識沒有用。因爲意根想讓六識怎樣,六識就要怎樣;想讓六識了別什麽,六識就得了別什麽;想讓六識了別多少,六識就得了別多少;想讓六識了別到什麽程度,六識就得了別到什麽程度,哪有六識的自主權?六識想定,意根不想定,六識就得要造作;意根不想睡覺,六識就得工作,絕對擺脫不了意根的控制。因此說不降伏意根,怎能定,如何定?修定只此一個門路,別無他途。定,就是意根的定!

三、戒定慧三無漏學,不僅僅是意識應該修學和具足,主要還是要意根也要隨意識修學而具足。持戒有表面持戒,有内心真正持戒不犯的。真正持戒,就是意根持戒不犯,内心守戒;表面持戒,也可能是假裝持戒,心卻在犯戒。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中,如果意根不守戒行,心裡散亂放逸懈怠,想造作惡業,那麽意根作主,一定讓六識的身口意行造作惡業,滿意根的意,所以戒律以戒意根爲主。如果不戒意根,只戒六識,最終持戒就不能成就。六識不能作得了自己的主,意根想犯戒,六識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服從。意根守戒,六識必然守戒。

意根有定不散亂,才能不到處攀緣,六識才能有定。如果意根散亂,意識想定,也定不下來。意根心定於佛法上,意識才能一心專精修行,定於佛法上不動搖;如果意根動搖不定,意識就沒有辦法了。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定強了,意識意根才能都生出大智慧,最後轉識成智;沒有定,就不能出生大智慧,不能轉識成智。

四、既然大智慧不僅體現在意識上,也體現在意根上,轉識成智既有意識的轉識成智,更有意根的轉識成智,那麽禪定是定哪個識的,與哪個識相應?意識和意根都有禪定,都與禪定相應。首先,意根把法交給意識思惟,意識先是散亂,後漸有定,由其思惟觀行引起意根的關注,注意力漸趨集中在意識所思惟的内容上,這樣就有了初步的定。意識也就能逐漸專注於思惟觀行,隨著意根注意力的增強,禪定越來越深,意識越來越專注,思惟就越來越細密,意根依之深細的思惟,就能明理,從而証法。這是由觀行引發禪定,再增強觀行力的方法。

另一方面,意識修定,促使意根減少攀緣,意念集中;之後,意根決定思惟法義,意識就集中注意力思惟和觀行一個法義,意識的觀行内容刹那刹那傳入意根,意根對於傳遞過來的信息也許有勝解,也許沒有勝解,那就也許能出生智慧,也許不能出生智慧。是否能出生智慧,也在於三十七道品是否具足,戒定慧修行的情況如何,煩惱是否降伏,心性是否調柔等等諸多因素。

如果能專一思惟,深入細密的觀行,就說明意識和意根二者注意力都能集中,二者都有一定的定力。六識出現禪定的時候,意根一定有定;如果意根沒有定,六識的禪定就不可能出現,因爲六識有念無念是由意根決定的,意根到處攀緣,六塵境界都想了別,不想只了別一個境界,六識是不可能無念或者專注於一個境界的。

六識薰修佛法,如果能薰修到意根,影響和帶動意根,意根也就有定。意根的定,首先是指意根能定於法上,定在五隂無我這個法上來精進修學,定在三十七道品上,或者定在菩薩六度上。意根一精進起來,六識才能精進;意根懈怠了,六識不可能精進。如果意根具足了三十七道品,六識必然具足。意根是督導和掌控六識的指揮官,六識必然受意根的指揮和調遣,所以修道的關鍵全部在意根上。

意根作意定於法上以後,六識就能定於法上不散亂了,然後在法上六識才能作意觀行。意根定在哪裡,六識就定在哪裡,因爲六識是隨著意根轉的,意根的指揮棒時時刻刻、刹那刹那都要指揮六識,意根如果不定,祂拿指揮棒到處亂指揮,六識是否能定?根本定不了。意根要精進修行佛法,六識才能精進,所以定首先還是指意根的定,與意根相應的定。

意根定於佛法上修行,時刻念著觀行五蘊的虛妄,那六識才能去觀行;意根如果想要參禪,認爲如來藏這個法很重要,想要証得,意根就督導著六識來參禪,六識才能夠定於參禪這個法上,才能精進修行大乘法。所以意根如果不定,六識就沒法定。在專門打坐修出來的四禪八定中,定主要指誰的定?當然也是指意根的。如果意根沒有降伏下來,意根不定於打坐上,還照樣四處緣法,攀緣惦念於其他法,襍思亂想,六識要想打坐修定,滅除心念,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管是四禪八定的定,還是定於法上的定,專注於法上的專注,主要都是指意根,然後六識才能定,才能息心,才能滅除覺觀,甚至識心滅掉。意根一動,六識才能動,意根指哪,六識一定打哪;想降伏六識,一定要降伏意根,降伏五隂也首先要降伏意根。

成佛也主要是把意根熏成功,讓意根証得一切法,了知一切法,滅盡無始無明和塵沙無明惑,意根具足圓滿了戒定慧,衆生必然成佛。這個衆生是指誰?就是指意根。所以維摩結經說了衆生心行,如來藏了衆生心行主要是了意根的心行。衆生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衆生,意根把五隂當作我,那麽就要斷除意根的我見。

五、漏,就是有貪嗔癡煩惱,無漏,就是無貪嗔癡煩惱。六識都有貪嗔癡煩惱,意根也有貪嗔癡煩惱。如果意根的貪嗔癡不斷,就要指揮六識造作貪嗔癡業,六識就不能無漏,所以無漏主要是指意根的無漏。從這裡看出,改變意根,是多麽的重要,極其重要。

如何讓意根守戒呢?意識就要修學佛法,懂得戒律的作用,知道守戒的益處,然後不斷的分析思惟受戒守戒的種種功德,思惟不受戒不守戒,就有什麽樣的苦果,以此熏染意根,讓意根明白此理。意根一旦明白,就會主動受戒和守戒,那就是心持戒了,而不僅僅是意識口頭上的假持戒。當意根沒有被熏染成功時,祂就不想受戒,也不想守戒,有時也被動的受意識的唆使去受戒,但絕對不會守戒。

當意根不懂因果時,也絕對不會自動自覺的守持戒律,意識就得強迫意根,這叫作壓伏意根,意根不是心甘情願的。初受戒時,就是這樣,以後意根明理了,才會自動守戒而不犯。

六、意根與定力

意根對六塵的攀緣減少減輕,就有定的出現,如果意根只緣一法,那個定力要多強有多強。實際上這是很困難的,意根在六塵境界上可以只緣一法、二法和少法。六塵之外的法,意根也要緣,比如某個業種成熟,第八識把業緣變現出來了,意根也知道;到了某時應該出定,意根也知道;身根當中出現的某些變化,意根同樣是知道的。其實身根也是意根所緣的六塵境界之一,意根不能不緣,尤其是意根還執身時,身根如果有些變化,意根都能知,還會促使意識去了別比較大的變化。

意識每每修出的一點點定,都是意根的功勞和功德。如果意根攀緣重,時時處處攀緣惦念,意識不可能有定。所謂的定,正是意根減少攀緣的結果,正是意根對六塵境界的作意減少的結果,正是意根在六塵境界上的觸受想思心所法少於現行的結果,這也正是意根的德出現的結果。

煩惱降伏就是德,不散亂攀緣六塵就是德,不貪愛少貪愛六塵境界就是德;有德就有功,其功就是心得清淨,智慧現前。睡眠清明時,是意根攀緣較少的德所引發的功,不迷惑、不顛倒、不妄想、不錯亂、不煩惱,就是功德。

在初禪以前的定中,意識可以緣兩、三個法塵,是有主有次、有輕有重的,只要有主次輕重,就有定。如果沒有主次和輕重,所有法意根都認爲重要,那個心就是非常散亂的,不可能有一點定。那麽意根也就不太可能只緣一法,緣的法減少減輕就可以有定,有主有次就可以有定。最好的定是意識只緣一法,意根在六塵上是只緣一法,在六塵外,也要緣某個法,才能與如來藏一起維持執持五隂身的運行。

在修定時,身心是相互影響的,身根和意根、六識都相互影響,色法和心法、物質和精神是相互影響的。比如坐禪時環境清淨不嘈襍,坐墊特別舒服,身沒有病痛阻礙,自然容易入定境。當身體的任脈堵塞非常嚴重的時候,想要得定,是萬萬不能的;同理,後背督脈嚴重堵塞的時候,想要得定,也是非常困難的,坐都坐不直,何況得定;當内脏問題嚴重的時候,心煩意亂,想要得定,太難;當大腦氣血運行不暢通的時候,想要參禪,深思佛法,根本行不通,這是身對心的影響。心對身的影響情況,比如心胸開闊,豁達大度,對一切人事都很超然,那麽色身就健康,即使有病,心裡不在乎,不當回事,疾病也能很快就好。

圓覺經裡佛所講的很多種修行方法,那些變化身心世界的修行方法,都是指意識在定中,由意根指揮如來藏所變化出來的,是如來藏配合意根的思心所變化的。沒有定,意根的思心所功能就強大不了,能被襍亂的法塵分散其注意力,意根作意的法太多,識心分流,勢力必然減弱,如來藏無法配合意根的思心所以變化身心世界。

各種神通境界,如果離開意根,一通也沒有。意識想要身體上升虛空,身體一寸也挪動不了,只有意根有力量,思心所強大,才能指揮色身,如來藏配合,出現各種神通境界。意根的思心所要強大,必須有定,意根少於攀緣,勢力集中,心識強大,如來藏配合滿足意根的意願。

任何一個法的運作,沒有能離開意根的,只是意根不在表面運行,很多人觀察不到罷了。爲什麽意根不在表面運行?如來藏也不在表面運行,這是爲什麽?因爲大多數人觀察不到,就說意根和如來藏都隱藏著,都是秘密的;如果能觀察到,而且很容易就能觀察到,那麽意根和如來藏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在佛那裡,一個秘密都沒有,因爲佛的智慧無比強大,証得了一切法,那就無一法不知,無一法不曉,所以佛是具有一切種智的智者。

如果衆生都能觀察得到意根的運行,意根就不叫作潛意識或者是暗意識了;因爲衆生觀察不到,就說意根在背後運行,在暗地裡運行,而且也是一種意識,是隱蔽的意識,那就是說意根的功能識性與意識比較靠近和相像,大衆才把意根的作用當作是潛意識和暗意識。同理,如果大家都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如來藏也就不是什麽神秘的東西了,也就不是隱藏的識心了。悟後的人,都能觀察得到如來藏明晃晃的運行著,一點也不隱藏。隱不隱,秘不秘,在於自己,不在於意根和如來藏。祂們沒有隱藏自己的想法,都是在光明正大的運行著,只是衆生智慧和禪定不足,觀察不到罷了。

如果有定,少於攀緣,定於一處,意識也必然定於一處,一個人的心力就強,六七識可以合力改變另外一個人的心意和想法,以及色身的狀態。所謂的心力強,就是識心在禪定中,心力集中不分散,心意所指的境界,就能隨心而改變。其中意識起著分析引導的作用,意根起著抉擇指揮的作用,如來藏隨順意根,就能改變境界。而如來藏改變境界,首先是改變外境界,其次内境界隨之改變,自己才能發覺。

而改變境界和他人想法的決定,就是意根的思心所作出來的,是意根的意願。意根通過調動自己的如來藏,就能控制他人,當然也要在意識的配合之下,意識負責選擇目標和方向,負責分析、計劃和研究。

別人身上的膽結石,如果心力強,就可以觀想消除掉,包括消除他人身上的癌細胞,兩個星球遠的距離,也可以辦得到,不是同一類衆生,也可以辦得到。完全可以改變鬼神的色身和心理狀態,有禪定力,這都不難。心力強的人,打個心念,就加持了他人,也不是難事。一切法的改變,是意根推動的結果,是意根思心所造作的結果,是如來藏隨順配合意根的結果。

七、能夠專心致志的看書、思惟和做事,都是意識的定。但是如果意根對此不感興趣,不定在看書做事上,不專心作意於書的内容,意識是否能定?根本不可能。意根如果不定,六識就別想定,六識就散亂得如猿猴,盡管意識不斷的專心作意,可是沒有用,照樣被意根牽著四處跑。所以降伏意根是修行極關鍵處,聞思修証都要落實到意根上,才能功不唐捐,才能有結果和果報。

八、心不在焉和刹不下心的意思

心不在焉,就是心不在這裡,不在此時正面對的事情上,類似於對正在做和應該做的事無心,其實是有心,只是不專注,注意力分散在其他方面。這表明意根對於目前的事情不感興趣,意識心注意力就不能專注在此事上,而是在關注著其它意根感興趣的事情。因爲意識不能專注,對於眼前的人事物看就像沒看見一樣,叫作視而不見;聽就像沒聽見一樣,叫作充耳不聞;吃飯時食不知味,六根觸六塵時,六識的了知性都較弱。這可分爲兩種情況,一種是意根有更重要的事要攀緣,意識心就得專注在意根關注的事情上;另一種情況是,修行人通過修行,心趨向於無爲,意根對於六塵境界不感興趣了,六個識也趨向於無爲,對六塵境界不願意作具體分別,敷衍了事。

刹不下心,也是注意力不能專注在目前所做的事情上,心中還有其它的更重要的事情在惦念著,也是意根有別的事情要關注要攀緣,意識心就沒辦法專注在目前事情上,叫作分神或者是一心兩用多用。所以我們要想做事成功,就要降伏意根,讓意根盡量減少攀緣,意識就能集中注意力,解決目前的事情,這就需要修定了。修定從意根下手,斷煩惱從意根下手,斷我見從意根下手,明心見性從意根下手,意根的問題解決了,一切事情都解決,成就佛道,全在意根。

九、我們打坐修定時,爲什麽不能入定,爲什麽入定很淺,就是因爲意根不肯歇息下來,攀緣不斷。心裡什麽法都惦念著,放不下,這就是無明。衆生都是以爲真有個外面世界,真有個人事物存在著,内心就思緒不斷。打坐時意根就會總是攀緣萬法,意識心就要了別這些法,不能安定下來。

如果意根沒有無明,知道一切法的虛妄不實,就不願意攀緣,意根就安穩下來,不再攀緣法塵,意識就不用去了別,心就定下來了。定中所見的一切人事物理,也是意根攀緣,才顯現出來的,仍然是虛妄法,不可執著的。如果不執著了,那些境界慢慢就會消失,那麽定就深了。修定時謹記世尊的告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時提醒自己,就會減少攀緣,無明薄了,定就深入了。

十、楞嚴經中世尊說意根能默容一切法,意思是說意根能緣到第八識所變現出來的一切法,所緣的法範圍非常廣泛,祂内執第八識爲我,隨著第八識而能緣一切法,於是就把第八識所緣的法,當作是自己所緣的,這樣就把第八識的功德據爲己有。意根又執六識爲我爲我所,把六識的見聞覺知性誤認是自己的見聞覺知。

因爲意根攀緣的法太多,不能專注於一法上,以至於祂了別六塵的慧很劣,不能清楚了知六塵境界。因此在想具體了別六塵境界時,就讓意識出來幫助了別,於是第八識就隨順著變出意識出來了別,意識就得思惟那些意根所攀緣的境界,於是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不斷湧現出來,隨著意根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一會兒過去一會兒未來,意根攀緣什麽,意識就追隨思惟什麽,從無定止。六個識每天都跟著意根東奔西跑,意根指到哪裡,六識就打到哪裡,意根是總指揮,能指揮六識到一切六塵境界上去了別,六識只能聽從。

如果要想修定,要想有智慧,就要把意根係縛在少數或者一個境界上,意識就會達到一心不亂。降伏了指揮官,就能降伏千軍萬馬,擒賊就要先擒王,誰說了算,就把誰公關下來,以後的事情就好辦了。要想修定,讓心識集中,只能制止意根,讓祂只能緣於一處,這樣意識就能集中在一個境界上,這就是識心的定,名爲制心一處。

意根雖然執第八識的功能爲我所有,但是沒有明心之前,祂不知道自己是在緣第八識才能有自己的見,不知道自己把第八識的見當作自己的見,把第八識的所有功德都據爲己有。如果意根知道要攀緣第八識如來藏就好了,那麽衆生就沒有無始無明了。可是衆生的意根從來就不知道有個第八識如來藏,學佛以後知道有如來藏,又不知道在哪裡,沒有找到如來藏,不可能去主動攀緣第八識。找到了如來藏,緣於如來藏,意識就能觀察如來藏的運作,思惟如來藏的體性,意根隨著意識的觀察,也能隨時了知如來藏的運作,這樣就能獲得別相智、後得智以及道種智。

十一、打坐入定時,意根不滅,照樣攀緣一切法,第八識照樣變法塵,攀緣得嚴重了,意識心就出定,心就散亂了。所以意根不降伏,是修不好禪定的。降伏意根,就得靠意識去說服教育,首先意識心自己要先明理,才能去說服教育意根。意識心要明理,就要多熏俢佛法,尤其是正法的道理,哪一天意根被說通了,認可所熏俢的佛法道理,修行就有大的進展,就算成功。

如果意根認可五隂十八界確實是虛妄的,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那就斷了五隂爲我的我見了,斷了我見,隨後三縛結都斷,三惡道業消滅,未來世永遠不下三惡道。如果意根知道自我虛妄,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再也不執著自己,不執著一切法了,就會斷我執,就是四果羅漢,得解脫了。意根被降伏下來,不再攀緣,執著輕了,禪定的修行就會有大的進展。打坐時意根不再攀緣法塵,去弄出很多事情,那麽意識心就不用現起來了別法塵,這樣禪定就修好了。

十二、有的時候想靜靜的思考問題,可是耳邊總是能聽到細微的襍音,還有蟲鳴等等,就會覺得有點吵,分散注意力。爲什麽意識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這是意根的習慣性攀緣,毫無目的性的攀緣,祂的習慣太厲害了,意識沒辦法管得住,只有長期修定,把心沉浸在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上,才能屏蔽意識不想了知的法。當禪定很深,意識很專注時,意根攀緣的法意識不喜歡不願意了別,意根知道後,也就逐漸不再攀緣,知道意識不理會祂,祂就穩定下來,注意力也集中了。修定的原理就是這樣,意識不再順從意根,意根就不得不收歛,圍著意識轉,這樣二者都定下來了。

如果修得太急,意識違拗意根太嚴重,意根就會非常閙心,非常不舒服,感覺很抑鬱,有時就要發脾氣,那麽意識就要放緩節奏,不要太強扭意根,選一個意根感興趣的法來沉浸其中,把意根的習慣改變,然後再走上修定的正軌。

十三、沉下心來,是什麽意思?沉下心來定就出現了。這時壓伏了意識的襍思亂想,心不浮躁,專一而深沉,意識思惟細密而深透,意根減少攀緣,不斷吸收意識傳過來的信息,並能不斷考究權衡。意識心沉靜下來,思緒不襍亂無章,所思惟的法就能深入到意根,意根相應,意識思惟的結果就能讓意根認同。

在遇到問題時,内心比較慌亂,是因爲意根心裡沒有底,意識沒有主意,不能讓意根安心,沒有給意根提供什麽可靠、可值得信賴的信息,意根就心沒底不踏實,做事不穩。内心越慌亂,意識越不能有清晰的思惟,就沒有智慧的出生。沉穩的人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沉穩,這因爲心裡有定,定力強,能看透事情的本質,意根鎮靜,能保持身心安穩。看透是什麽意思?只有意識的看明白,比較浮淺,還不算透,意根也看明白了,才是透。而定強,意根就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思量抉擇性,就能作出智慧性的抉擇。

定慧是緊密相聯的,離定無慧,有慧的人必有定。爲什麽?壓伏意識的襍思亂想和膚淺思惟,專一深入,入到意根,發揮意根的功用,二者合力解決問題,從而智慧顯現,雖有意識的智慧,更要意根的智慧。那些堅毅不拔的人,意志堅定的人,百折不撓的人,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有定有慧的人,也都顯示出來内心深處的勇氣和智慧,絕不僅僅是意識表面的智慧。而有大福德的人,往往也表現爲沉穩和睿智,有定有慧,足智多謀。這個定慧之力即是降服控制意根之後所獲得的能力。

臨危不懼,果敢機智,有勇有謀,都是定慧結合的表現。爲什麽臨危不懼?意根安穩,是意識訓導、熏染的結果,一般的膚淺的意識訓導不了意根,必須深入定中,一心思惟,才能把意根熏染成功,讓意根有底氣,果敢堅決,有智慧性的決斷力。

佛法含攝世間法,學好佛法,定慧等持,再學世間的知識時思路清晰,直奔主題。教學,就是意識教導自己的意根,或者教導他人的意根;教學的成功,在於能夠說服意根,馴服意根。

十四、意根能否緣於一法

意根不可能只緣於一法二法,但是祂所緣的法要有重點和側重面,有的在意有的不在意,有的用心有的不用心,這樣就能把重點突出出來,讓六識了別重點部分,這就是定。

意識也不可能只緣一法,很多時候要超過二法三法等等,比如意識處於念佛三昧之中,重點緣於佛號和佛念,可是意識也知道白天黑夜,也知道行走坐臥,也知道東南西北,也知道周圍情況,也知道躲避什麽,不是像傻子一樣除了念佛一無所知,但是意識就處於三昧定中。眼識處於定中,只關注眼前一個事物,但是眼識也知道光明和黑暗等等。

這說明,定不是只緣一法才稱爲定,注意力集中,專注力足夠,才是定的狀態。有一些定力強的人,專注力強,同時做幾件事都能處理好,不往無用之處分神。

意根雖然有遍緣性,但是不一定都要同時緣一切法和所有法,祂精力不足就要有一定的選擇性,目前當下祂覺得重要有意義的就去緣,習慣於緣的法,由於慣性作用一定要緣,但不一定分配過去多少精力和注意力,心裡只要輕輕一帶就行了。

比如說我有權利管理五百人,但是在同一時間,我未必有精力和興趣五百人都照顧到,每一時間,都會有所選擇。意根也是如此,權利歸權利,能力歸能力,興趣歸興趣。因爲意根的禪定力精力不足,智慧力也不足。

十五、意根與定心所法相應,但是極大多數人的意根並沒有定,只有修出了禪定的人,其意根才有定心所,沒有禪定的人,意根就沒有定心所。如果說有禪定的人意根也沒有定心所,那他的六識如何能定得住?

比如說意根對面前的紫羅蘭感興趣,讓六識訢賞,同時又對旁邊的鳥叫感興趣,六識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聽鳥叫,一會意根又對一個人感興趣,六識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觀察品評那個人,這樣的話,六識如何能有定?

十六、修定的奥秘在意根,目標在意根,目的在意根,是爲了降伏意根,爲了發揮意根的功用。當意識制心一處的時候,就強迫意根作意一處,意識不散亂,意根也不散亂。當六識不散亂的時候,少於了別,不干擾意根,讓意根作意集中。意識思惟細密清晰,其思惟的内容傳遞到意根,意根能集中注意力在意識思惟觀行的法上,意根不散亂的時候,也能專心思量這些法,這樣才能証法。

佛用四念處觀讓我們修定,其原理就是通過意識的作意,讓意根作意於意識所作意的目標上,也不散亂。比如意根一直要作意於身根的呼吸和走路上,其他都不作意和攀緣。然後才能專心思量了別意識了別的法,就能頓悟開智慧。頓悟是指意根的悟,一點點明理是意識一點點分析的結果。

觀想一個非常有趣的境界,就把意根栓在這種觀想上,心靜下來,氣脈流動,心理感受舒服,意根更感興趣,專注、得定就沒問題了。意識非常聰明,思惟分析一個法是沒問題的,關鍵是讓意根明白,就困難了。必須讓意根也不分散注意力,接受意識傳遞過來的信息,再加工處理吸收,就能得出自己的結論,於是豁然大悟,就証法了。身心隨之出現各種狀態,都是意根導致的。

十七、入了滅受想定,意識滅掉,意根還在運轉,這種定是意根的定還是意識的定?這時候意根還在轉,還有作意、觸和思心所法,只要思心所運轉,境界就會出現。意根如果不作意不觸不思,色身就倒下涅槃去了,所以意根在滅受想定的時候還是有轉。但這時候的定,一定都是意根的定,而不是意識的定,因爲意識消失了。如果消失了的識心還有定,那麽睡著以後也應該有定。

沒有六識的出現,意根心行也不受也不想,這正是定,少於運作,就是定。在滅盡定與無想定的時候,沒有六識現前,那誰在定?一定都是意根的定。無想定與滅盡定沒有六識,六識都滅了,那六識要如何定在住在無想定與滅盡定裡呢?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六識,然而六識還有定,那怎麽可能?昏迷了沒有六識,就是入定,那我們都去昏迷好不好?睡著了沒有六識,就是入定,那我們都睡覺好了,不用打坐入定。

如果意根沒有定,意根的攀緣性就與從前一樣,一切法可以全部現前,那六識能安靜下來嗎?我們靜坐著想入定思惟佛法,但是意根就想聽鳥叫聲,想訢賞景色,就想了別從前的人事物理,六識就要襍亂了別,那怎麽能安靜下來思惟佛法?六識是否可以入定?這是不可能的。因此說所有的定就是定意根的,把意根定住,六識才能靜心思惟。

意根是轉識,是萬法的龍頭,不定住意根,萬法都會止不住的出現,六識就被拉著到處了別造作,那怎麽能有定?定,就是定主人的,定指揮官的,定僕人定士兵有什麽用?比如說想停車定住汽車,只能定司機,讓他踩刹車,定司機旁邊的副司機副駕駛有什麽用?能把車停下來嗎?想要制止小媮媮東西,只能定小媮制止小媮,制止不相干的人有什麽用?意根既然叫轉識,一切法都是祂轉出來的,那麽定,一定是意根的定。意根轉出六識,不定意根而定六識沒有用,六識照樣被意根轉出來。

綜上所述,定就是意根的定,修定的目的就是定意根,這樣才能有定,萬法才能不現前。如果把意根牽住了,一切法都能成就。牽不住意根,就會六道輪回。所以沒有一個法不是意根的。

十八、入定出定是由誰決定的

定分很多種,有很多層次,不同層次的定,起不同的作用,但都有作用,作用大小不同而已。滅盡定是意根入的定,四禪四空定,都有意識存在,可以說是意識有定。滅盡定中意識已滅,只有意根和第八識,若說意根無定,滅盡定就不能稱之爲定。意根沒有定,毫無道理,即使是意識的定,六識的定,也是意根定的結果,否則六識絕對不能定。

入定和出定都是由意根決定的,當意根漸漸的不再攀緣不再作意時,六識心定下來,就入定了。入到無想定裡六識滅了,只有意根和第八識,意根還執著色身,如果意根決定把色身空了,就入滅盡定。是誰入滅盡定?也是意根入滅盡定,六識都已經滅掉,不存在了,那就不是六識入滅盡定。也不是第八識入滅盡定,因爲第八識不入定也不出定,自心永遠不散亂,也不集中,無念無想無宣,心體在萬法中運行,卻常在定中。

在滅盡定與無想定裡,是如何確定出定的時間,又是如何出定的?既然兩種定裡都沒有六識了,是誰出定?沒有六識的定裡,只能是意根在定中,出定一定是意根出定,然後抉擇造作。第八識不在定裡和定外,定也不是定第八識的,那麽定一定是定意根的,出定也是意根出定。在入定前意識告訴意根,明天五點出定,第二天五點一到意根就準時心動,決定了別境界,就出定開始攀緣相關的六塵境界,因爲意根爲了生存,必然如此。

十九、修定的原理

意識一上座時,就準備定,可是坐了許久也定不下來,一愁不展。直到把意根拴住,不到處亂跑,意識才漸漸定下來。意識是如何拴住意根的?

意識想要修定就強行制心一處從而對抗意根的亂攀緣,時間久了意根知道亂動也沒用,六識不願意隨順,意根慢慢就定了下來,這時意識才能真正有定。

意識分別慧很強,知道心散亂的種種過失,從而産生了修定的欲望,此時就可通過強行的制心一處拴住意根,讓意根慢慢聽話調伏下來。意根先清靜,意識才能真正定得下來,但意根要想清靜需要先靠意識的熏染和制心一處,兩者相輔相成,缺了哪個配合,心都定不下來。

意根牛被意識慢慢馴服下來以後,不亂吃草,不踏人家苗稼,意識才能安心。意識是騎在意根牛背上的牧童,意識牧童遙指杏花村,意根牛就馱著牧童慢慢走向杏花村,學佛就是如此。意識降伏意根,是爲了讓意根引領自己走正路,因爲意識在意根牛背上不能自主,自己無法下來單獨走路,就要依靠意根達到目的地。

二十、意根因遍緣一切法故,其了別慧肯定不能細致,如果我們攀緣的事情非常多,心識分散不集中,了別的也同樣不能細致,智慧分別力也就很差。所以當我們需要把一個問題弄清楚時,就應該把心念集中在需要思考的問題上,這樣意識就有定了。有了定,思惟問題才能細致,才能有智慧的生起,就會把問題解決了。思考問題時,在房間裡踱步,這可以叫作行禪,也是修定參究的一種形式,兼定兼慧。

二十一、有一些人意識的高調可以高到八地菩薩的境界,意根的修持卻仍然落在凡夫境界上。爲什麽有如此大的差別?就是因爲從來不修禪定,不在定中仔細思惟意識所粗略理解的内容,不在定中熏陶意根,意根還是與從前一樣的無知,其身口意所有行爲就要與意根的無知相應,意識所說的永遠做不到。

可見禪定是非常重要的,禪定是意識與意根交流的平台,禪定是意識爲意根傳遞理論知識的橋梁,禪定是意識爲意根提供數據資料的渠道,禪定是意識爲意根提交証據的場所,禪定是意根受熏和明理的不可或缺的給養,禪定是降伏意根的安神丸。

佛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佛不我欺,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佛是大智慧無量智慧無上智慧的集成者,信受佛語,必定成佛。

二十二、念佛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意識念佛,意根不感興趣,就會流於形式,念佛比較淺;另一個是不僅意識念佛,意根也念佛,哪個比較真誠,比較深和專注?當然是第二種。即使意識不念佛,在意根的推動下,也不知不覺的把佛號提起。

意識念佛,意根不喜歡念佛時,心比較散亂。一邊念佛,一邊看電視,一邊談話,一邊妄想,能夾襍很多事。意根念佛時,睡覺時也能念佛,做夢時也能念佛,工作時也能念佛,思考問題時也能念佛,干什麽都能念佛。念佛三昧,一定是意根發起的,一切時中念念在念佛,不間斷,身心覺受輕安,有喜悅感。

有個人參加百萬洪名念佛期,一個星期念佛一百萬遍,手裡撚著1080個珠的串珠,念完一圈,就把108的串珠撚一個,這樣左右手不斷的撚珠子,口裡佛號不斷。同時還能看電視,還能參與意見,還能看別人做事,有時還能生氣,真是忙透了。她的意根處處攀緣,意識就得裝模作樣的念佛,沒有一點專注。可見降伏意根才能有念佛定,才能有念佛三昧,定還是定意根,定意識不解決問題。

二十三、問:意根默容一切法,默容可以理解爲被動接受嗎?比如六塵境界的聲塵,聲音刺耳,不想聽也沒辦法,除非遠離聲塵這個因緣,或者是意根心思放在別的内容上。

答:不想聽聲音想遠離聲音的是意識,意識這個想法讓意根知道了,意根就決定把注意力放到其他法上。

意根默容一切法的意思是,意根隨著如來藏能見一切法,了知一切法。一切法上不僅有第八識的運作,還有意根的運作,這兩個識的運作非常深細。所謂的深細,就是因爲意識的禪定和智慧不足以觀察到兩個識的細微更細微的運作,才說意根和如來藏的法深細,識心運作更深細。

被動接受境界法的是六識,因爲意根的慣性了別力,意識無法降伏,就不得不了別一些不願意了別的境界。意根被動接受境界的情況是,如來藏依據成熟的業種而現行出來的六塵境界以及非六塵境界,意根就要被動接受和了別,有很多屬於逆緣和逆境,也有善業果報。

意識想入定時,不想接收六塵境界,可是意根沒有被降伏,一定要不斷讓六識了別意根感興趣的境界,或者是意根習慣性攀緣的境界,六識就要隨意根不斷的了別。然後意識就要不斷的牽引意根定於意識想要觀行思惟的法上來,當意根被意識說服降伏的時候,意根就減少攀緣和了別,定在需要專注了別的六塵或者法塵上,六識才能入定。實際上還是意根先有定,然後六識才有辦法定下來。

二十四、靜坐思惟觀行以後,越來越有精力,擺脫了昏沉,這是好現象。下座以後還能繼續思惟觀行,這是意根形成了習慣,是意根精進用功了,這是禪定的結果。一切修行只要與禪定和意根有關,就會有結果,就會落實在根本上了。如果修行中沒有禪定,也就沒有與意根掛鉤,沒有熏到意根,沒有落實在意根,就不會有真精進,七覺分就不能現前,也就不能証得佛法。

世出世間法的關鍵點都在意根上,因此除了意根,就沒有什麽好說的。一切法的究竟、實質和根本就是如來藏和意根,講別的就太浮淺了。修行也要在意根上修,只修到意識就太淺了,不能出離欲界,不能脫離三惡道,就會永遠在魔王的掌控下。

因此禪定和意根之法,是魔王最忌諱和害怕之法,他唯恐學佛人有了禪定,出離欲界,唯恐學佛人修到意根,証得佛法,脫離他的掌控,因此他要千方百計的阻止學佛人修定,阻止學佛人証法。我們要想得解脫,不被欲界魔掌控,就要精進修出禪定,努力修行意根,早日証得菩提,走上解脫之道。

二十五、如何讓意根念玆在玆

一個法要深入到内心深處,就要深入禪定,止觀雙運,定中經常思惟,就會形成無間作意,念玆在玆。意根就會牢牢的掛著這個法,暗暗參究,有朝一日,就會通達這個法。缺少禪定,法義無法深入内心,不能形成疑情,也就不會有所突破,不能參究出實質性的内涵。

二十六、六識的生滅相是如何出現的

從相上看,前六識經常生滅變異,即使白天很正常的情況下,也是要不斷的從此法上生,從彼法上滅,然後再從此法上滅,從另一個法上生。六識的體性就是這樣不斷的生生滅滅,根本不定。六識爲什麽要在各種法上生生滅滅呢?因爲意根思想的波動,意根緣法的不斷轉變,意根的不定止造成的。如果把意根降伏下來,心不散亂,意根的思想念頭就不會跳動不停了,就會定在一個、幾個法上,六識也就不散亂了,不會到處出生和了別,不會跳來跳去的了。

二十七、眼睛不動,直直的盯著一個地方看,這是誰的定?由什麽引起,爲什麽這樣?當眼睛直直的盯著某處的時候,眼識肯定是定了,五俱意識也定,獨頭意識不出現,如果出現就屬於分神,也叫作心猿意馬。這種定是意根把眼識和意識定在意根關注的地方,是意根作意引起的,是意根作意這一處的結果,如來藏出生眼識只了別這一處,無二也無三處。如果意根作意多處色塵,如來藏必在多處出生眼識和意識,那麽眼識就會四處亂轉。

而意識在凝神住思的時候,這時是獨頭意識的定,眼根也許觸著某個色塵,但眼識和五俱意識不分別。這種定也是意根促成的,意根想弄明白一個問題,就讓意識凝神住思,其餘物不見不聽不關注。所以只有意根專注的時候,六識才能專注和不動,六識是受意根調動和指揮的。

二十八、觀察佛像十秒鍾,然後再看白色的牆面,就會出現佛像的影像,一會兒就會消失不見。這個境界,是如何出現的?這是視覺暫留現象,是眼識意識的記憶功能,還沒有深入到意根,意根沒有記住,如果意根記住就會長期停留這種影像。如果眼識意識觀察久了,就會影響意根,意根記住以後,就會隨時隨地出現影像,這就是三昧定境。以眼識爲主的視覺暫留時間短,以意識爲主的視覺暫留時間要長,而且閉眼之後再睜眼還能看到。

過目不忘是怎麽回事?意識單獨記憶的内容,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忘記了,而意根記憶的東西很難忘記,甚至能不自覺的想起來,再甚至有可能揮之不去。過目不忘,那是意根的定深,以至於瞬間記憶很牢固,如果意根定淺,記憶的東西忘記的也快。所以所有的定境都由意根引發,意識不能引發長久的定境,只能非常短暫的出現某種境界。我們要想成就各種三昧,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由意根來引發境界。

環境熏染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身邊有人口癡,總看著他說話,慢慢可能就被熏染有點口癡。外貌生活習慣,亦是如此。所以說近硃者赤,近墨者黑。我們一定要多近善法和善人,如果有能力,才去近惡人度惡人。包括情緒都是傳染的,我們應該多接觸樂觀積極向上的有正能量的人,自己就能被感染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如果經常觀察佛像,出現禪定,讓意根記住,看看眼前是否總能出現那個影像?如果能做到眼前出現佛像,那我們會不會修定?會不會修念佛三昧?會不會修白骨觀?會不會修觀無量壽經?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意識勤加練習,意根達到不忘,等到命終的時候,不管什麽境界,内心只要一想極樂世界,意根就能安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會現前,必定往生。精進修行的時候誰精進比較有效果?意根精進有效果,意根精進才是真精進。如果想讓極樂世界的境像現前,那就讓意根念佛,意根與意識一起觀想極樂世界。

二十九、意根與三昧定境的關係

白骨觀觀到最後,成就白骨觀三昧,開眼閉眼能見自他色身皆爲白骨,這屬於定果色,他人不能見,只有修出這種三昧定境的人可見。這樣的定境,是通過意識長期的觀想,成功熏染了意根,意根就會認爲色身即是白骨樣貌,於是如來藏就會顯現出白骨相,意識隨時隨處就能見到白骨相,於是觀想成就。

所以一切的定境和三昧,都是意識觀想,成功熏染改變意根的結果,也就是說意根成就,三昧定境才出現。意識很容易認可各種理論,只是意根因爲無明深重,習性大,很難認可,這就造成了修行的不易。每個衆生的意根無明程度不同,習性也不同,無明越薄,修行越快,越容易出現禪定,越容易進入三昧,越容易証法。白骨觀成就時,就會斷除身見,否認身體爲我,貪欲得到降伏,不再執身,得一分解脫。

日想觀成就也是如此,乃至於所有觀行的成就,所有定境的成就都是如此。心淨則佛土淨,菩薩就是這樣成就清淨佛國土的,離不開意識,離不開意根,離不開如來藏,離不開定境,離不開三昧的成就。

三十、問:弟子觀想落日的時候會覺得眼睛熱熱的,而且隱約有黃色的光亮感覺,就是沒有明顯的輪廓,感覺有一團模糊的光,這是什麽原因?

答:這就是意根作意的結果,意根作意要見落日,注意力在眉間,時間長了,眼睛就會感覺熱,意識回憶落日光明,眼前就好像有光亮似的。意根想什麽如來藏隨順變現什麽,我們就有什麽,我們的五隂就是意根妄想出來的。比如指石爲金,眼前本沒有金子,意根在非常強的禪定中,非要想有黃金,如來藏沒辦法也給你變黃金;我們本來沒有三千大千世界,八地菩薩時定慧都很強大時,意根就想有三千大千世界,如來藏就隨順憑空變出三千大千世界來。

所以萬法唯心造,一個是指如來藏直接給我們變造,但是如來藏根據什麽變造呢?就是根據意根的想來變造。抓住意根的想,就能如意如願,意根想好東西就能造好東西,意根想不好的東西就造不好東西。比如意根有貪嗔癡,如來藏就變造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意識想有沒有用呢?意識的想如果影響到意根,讓意根也有同樣的想才有用,如果沒有讓意根也想,意識的想就沒有作用,原理就是如此。

那我們的病呢,如果身體真有癌症,意根就認爲沒有什麽事,心裡放蕩放空,癌症就消失了,你心裡認爲沒有,如來藏就把那個癌症的四大就抽回去了,癌症就沒有了,一切法都是心想生,就是這個道理。

觀落日,心想落日,將來成就三昧定境,開眼閉眼都是落日,如真實的一般,就是意根心想如來藏隨順變現出來的。關鍵是如何讓意識的想變成意根的想,意根的想一旦牢不可破,落日景觀即在眼前。一切三昧定境都是如此修成的,修成一個,就會修成兩個三個,乃至於四個五個,無窮無盡的三昧都會現前,世界即改變。

三十一、意根如果不與定心所法相應,修定還有什麽用?怎麽修也不會有定,意根不善,意識怎樣熏染意根也沒用,衆生永遠不能善。

意根如果只能有低劣的慧,那就永遠不能轉識成智,永遠不能有佛那樣的智慧。難道說佛的意根也是那樣的低劣劣弱?那麽佛是如何有意根成就的報身佛?

三十二、用自我暗示法觀行佛法時,意識常常要暗示意根,五蘊虛妄,一切法虛妄,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到一定時候,意根就會接受下來,也許能斷了我見,從而發揮自己的潛能,改變自己。這種暗示,類似於自我催眠,把自己調整到比較安靜和沉靜的狀態,能聽到内心聲音的狀態,這時就可以自我暗示了。

把以上斷我見的内容,慢慢的抑揚頓挫的陳述出來,引導意根接受,並且給意根一定的緩沖時間,讓意根接受信息,整理思路,思惟信息裡的法義。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境場景,就是讓意根不關注其他問題,只注重被引導的内容,内心要沉靜和安慰、祥和,能夠充分的接受意識的引導。如果意識能引導到哪裡,意根就能思惟到哪裡,這時意根是比較聽話的,已經初步被熏染了,只是沒有最後成功。關鍵在於意識是否會觀察意根的反應,是否有引導的經驗,是否真懂無我之理了。這樣的引導催眠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場景中反複多次進行,只要意識理論嫻熟,會觀察意根,會引導意根,能保持沉穩和沉靜狀態,到一定時日,就可以斷我見。

這種引導和催眠狀態,可以叫作定的狀態,這種狀態能夠改變意根的思想,從而發揮意根的功用。意根改變爲什麽與定有關,發揮意根的功用,爲什麽與定有關,改變自己爲什麽與定有關?一切法的成就,爲什麽與定有關?斷煩惱爲什麽與定有關?

因爲在定中,六識少於現行,意根能少了別和應對六識,精力就能集中一些,就能專心思考,思量性強,能認識到事實真相,認識真理,出生智慧,然後心中就有了力量,就能有很強的正確的抉擇力,從而可以降伏煩惱,改變自己,乃至於改變一切法。否則意識明知是煩惱,就是伏不下來,因爲意根心力不足,認識不到那是煩惱,祂就不可能決定改變自己。意根在無定的狀態時,能緣萬法,尤其是六塵的法都要攀緣,心力不集中,不能專心思量,不能認識真理和事實,也就不能有正確的抉擇。修定後,意根緣於少法,其思惟深細,抉擇力就大。一切法都是在定中改變的,一切法是意根作主,如來藏改變的。定中,意識浮淺的思惟受到控制,意根其主要而強大的作用,就能改變一切法。

意根爲什麽具有潛能?爲什麽靈感來自於意根?因爲意根已經歷了無量世,祂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不像意識只與這一世的經歷相應。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都存在著,積累了無窮無盡的經驗,老馬識途,祂什麽事都知道。動用意根,激發靈感,發揮其無始劫以來的豐富經驗,祂又能作主,那麽就無事不辦,無往不利,戰無不勝。

三十三、練習神足通的時候,在座位上磐腿,意識觀想身體離座位一寸,定力足夠時,身體就能離座位一寸,這叫作以心舉身。但是這個身是意識作主舉起來的嗎?不是意識,意識怎麽想也沒用,必須讓意根也想如此做,才可能有辦法作主把身體舉起來。那麽在意識觀想時,意根同時也在努力,想把身體舉起來。在沒有定力時,意根也願意作主讓身體飛起來,爲什麽飛不起來?因爲沒有禪定或者定力不足,意根的心力就不足,力量不大,如來藏就幫不了忙。

有定無定,意根的表現差別那麽大,力量差別那麽大,就是因爲沒有定時,意根其力不充。而在甚深禪定中,意根種子集中流注,其抉擇力思擇力就大,就能心想事成。

三十四、窺基大師前世入定幾千年,意根不定,如何能在定裡幾千年?這個定裡並沒有六識,有六識就定不了多久。外道們的禪定也很厲害,能定八萬大劫,都是意根在定中。

三十五、修定的禁忌,定就是不躁動,就是安靜,就是不動。如果想讓身心安靜,身心不動,就要減少陽氣,陽氣不要太足,這樣的話身心就不會躁動,就會安靜下來。要想陽氣不太足太多的話,就要減少飲食的營養和量,不要吃得太好太多,能量不要太足太大,否則就會要往外泄露,泄露時身心就躁動,就靜不下來。身體正常,飲食一般就好,不要貪求營養和能量,這不利於修行。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