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唯識深義(第二版)
第十章 一相無相分第九
爲什麽須陀洹不能有我得須陀洹果的念頭?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釋:須菩提,你怎麽看這個問題呢?初果須陀洹是否能有這樣的念頭,我証得了須陀洹果?須菩提說:不能有這樣的念頭,世尊。爲什麽呢?須陀洹名爲入了聖道流,入了聖道流的人在世俗法中就無所入了,不入世俗界的色聲香味觸法,這樣才是名副其實的須陀洹。
初果須陀洹剛剛斷了我見,不認爲五蘊十八界中的法是我是真實的,沒有了我見我相,所以也不認爲有個我斷了我見成爲了初果人,沒有斷我見之人,沒有須陀洹人,沒有須陀洹這個果。所以須陀洹果爲假設施爲,不是真實存在之法,不能執以爲實。若執爲實有,則有我見和法見,就不是須陀洹人。一個人若有我是初果人這樣的念頭,此人我相宛然,則不是初果人。
所以那些成天喊著我証果了我明心了,到處宣揚和炫耀,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些人我見很重,我相具足,則是凡夫人無疑。一個人經常執念於我是聖人,我是幾果人,我是三賢位菩薩,我是幾地菩薩,我修了什麽什麽,我過去世如何如何,我爲衆生做了什麽什麽,到處渲染傳播,很怕人不知道,很希望人恭敬自己,很希望人五體投地崇拜自己,很希望自己名聲廣大,這些行爲很明顯地顯示出此人我見很重,我相具足,凡夫相也具足,則是十足的凡夫。
既然已經斷我見了,那就沒有了我相,沒有我斷我見之相,心中空去了我,也空去了果,實際理地沒有斷我見這回事,沒有須陀洹這樣的人,無爲心出現,才是証得了無爲法的須陀洹人。若有我有我相,則非無爲,也無無爲果。所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斷我見了,也可以從他的言行上判斷,看此人言談和實際行爲、做事是否心空,是否低調,是否不喜張揚。如果此人喜歡把我掛在嘴邊,處處顯擺自己,則我相具足,就沒有斷我見,不是須陀洹人。
爲什麽二果斯陀含不能有我得斯陀含果這樣的念頭?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釋:須菩提,你怎麽看這件事呢?斯陀含人是否能有這樣的念頭,我証得了斯陀含果?須菩提回答說:斯陀含人不能有這樣的念頭,世尊。爲什麽這樣說呢?斯陀含名爲天上天下一往來,而實際上並沒有往來這樣的事,只是取個名字叫作斯陀含罷了。
這段跟上文初果的意思一樣,真証得了二果,對於五蘊自我心更空,沒有我得了二果的觀念,更不會執著於我得了二果,念念不忘,到處宣揚,唯恐人不知,若人不相信,就會氣得不理人,這樣深的執念很明顯就是凡夫的情執,與初果二果不搭界。
二果斯陀含,煩惱比凡夫比初果人要輕微,命終生天一次,回人間一次,就取証四果羅漢,得解脫出輪回。他同樣不把五隂十八界當作我,心中沒有我的概念,所以不認爲有個我証了斯陀含果,不認爲我能証斯陀含果。斯陀含人不再把欲界境界當作真實有法,這些都屬於六塵境界,都是虛妄,所以他往生天上,也就沒有所往之處,回來人間,也沒有所回來之處,沒有一個五隂的斯陀含能夠來往人天,所以實沒有往來。
証得了二果的人,今世命終之後,就會生到欲界天繼續修行,在欲界天命終以後,再回到人間繼續修行,証得四果阿羅漢以後命終就涅槃,不再投生在三界中受苦,解脫於三界生死苦了,這就是二果斯陀含的天上人間的一往來。實質上有往來嗎?沒有往來,往來之事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天上五蘊以及人間的五蘊都是幻化不實的,都是一種假相,不是真相,因此二果斯陀含也不是真有斯陀含,斯陀含相也是非相,只是假名爲斯陀含罷了。我們不必執著一個虛假的名字相,徒費其心,應滅掉我相和斯陀含相,無論取得什麽成就都不動心,不生執念,否則就陷中生死輪回中,不得出離。
爲什麽三果阿那含不能有自己是三果人的念頭?
原文: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
釋:須菩提,你怎麽看這件事呢?阿那含是否能有我得到了阿那含果這樣的念頭?須菩提回答說:阿那含不能有這樣的念頭。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際上並沒有不來這樣的法相,也就是沒有証得阿那含果這件事,阿那含只是個假名罷了。
証得三果的人,心比二果還要空,更沒有我如何如何的念頭,因此不會念念想著我是阿那含,如果是這樣的話,心念沒有空,就沒有証得阿那含。阿那含因爲有初禪以上的禪定,命終以後生到色界的五不還天繼續修道,在五不還天証得四果阿羅漢,直接入無餘涅槃,不再回人間了,因此叫作不還果,也叫作不來果。實際上沒有不來人間這件事,來與不來都沒有其事,都是幻化的假相,再給這種假相取個名字叫作阿那含,叫作三果,所以不可以認爲真有個阿那含果可以証得,不可以認爲三果人是實有者,不可以生起執取心,驕慢心,這樣就不是三果人了。
阿羅漢爲什麽不能有我証得了阿羅漢果的念頭?
原文:須菩提。於意如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釋:須菩提,你怎麽看這件事呢?阿羅漢能有我得了阿羅漢果這樣的念頭嗎?須菩提回答說:阿羅漢不能有這樣的念頭,世尊。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確實沒有任何一個法可以名爲阿羅漢的。世尊,如果阿羅漢心裡這樣想:我証得了阿羅漢果,那麽他就著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不是阿羅漢了。
任何人若有心念:我如何如何了,認爲真有個我如何如何了,就著我相了,其他三相也隨即出現。阿羅漢也是如此,若認爲自己証得阿羅漢果了,心中就有我相,於是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也宛然存在,此人就不是阿羅漢了。世間裡確實沒有任何一種法叫作阿羅漢的,阿羅漢的色身和識心組成的五蘊是生滅變異幻化的,不是實存之法,不能叫作阿羅漢,阿羅漢果只是一種狀態和境界,沒有實質的果可得可見,証阿羅漢果這件事是幻化的生滅變異之法,也不是實存之法,若是實存之法,則恒常存在,不用修也恒常証阿羅漢果。
所以阿羅漢沒有我証了阿羅漢果這樣的念頭,証了阿羅漢果以後,内心是空的寂靜的,四相的一點影子也沒有,行走在人間猶如一個軀殼,沒有任何的是非紛爭。凡夫則與此相反,由我見作怪,四相紛然,經常處於煩惱紛爭當中。我見越重的人,我相越重,心越不清淨,煩惱就越重,是非紛爭就越多,反之則越清淨無是非。
須菩提爲什麽沒有我是離欲阿羅漢這樣的念頭?
原文: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釋:須菩提爲了佐証阿羅漢沒有我是阿羅漢的念頭,對佛說:世尊,佛說我証得了無諍三昧,在人中排行第一,是離欲第一的阿羅漢。可是我不會出現這樣的念頭,認爲我是離欲阿羅漢了。世尊,我如果有這樣的念頭,認爲我証得阿羅漢道果了,世尊您就不會說須菩提是喜樂於清淨寂靜行的行者。因爲須菩提心空無所爲,而說須菩提是喜樂於寂靜行的行者。
須菩提別名也叫作空生,能時刻感知到世間空寂,因爲証得了無諍三昧,所以從來不與世間人諍,世間人說東就東,說南就南,說西就西,說北就北,因爲無論世間人說什麽都是空,沒必要諍個高低上下、尺長寸短。須菩提對世間沒有任何的欲望和想法,内心空、無相、無願,無所作爲,是人中第一離欲阿羅漢,但須菩提從來沒有我是離欲阿羅漢的念頭,更不會到處宣揚自己,他不著我相,不著我是阿羅漢相,否則就是著相的凡夫,世尊就不會說須菩提是喜樂寂靜行的行者。因爲須菩提心常空寂,無欲無求,世尊稱贊他是喜樂寂靜行的行者。
而凡夫們與須菩提相反,不管有沒有其事,都喜歡四處誇耀自己、宣揚自己,喜歡與人爭長論短,喜歡出風頭,喜歡被人追捧、被人崇拜,喜歡凸顯自己,總之就是喜歡把自己推銷出去,讓世人知,自己的那個我就得到滿足了,這就是凡夫相。凡夫離開我相就無所能爲了,時刻活在我相四相當中,這是自己一輩子的精神食糧,不可或缺,一旦那個我受到壓抑,就像魚兒離開了水。總之,一個人有道無道,事上能見,身口意行最說明問題,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智慧境界。
四果羅漢不僅斷了我見,也斷了對自我的執著,意根對自我五隂的貪愛、執著斷盡了,我慢斷盡,心中徹底無我了,既然沒有我,就不會去與人爭論高低上下對錯,是非長短強弱,心中寂靜清涼了,這就是無諍三昧。而須菩提是最無諍、最寂靜的,最隨順於人和事的。
離欲是離開各種欲望、各種欲界所有的希望欲求,以男女欲爲主,包括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証初果以後,發起初禪,色界境界現前,身心極樂,因爲這種樂觸遠遠殊勝於欲界的各種樂,也超勝於男女欲的樂,於是就對男女欲不喜樂,對欲界的五塵不喜樂了,對財色名食睡不喜樂了,就斷欲了,再斷嗔就是五下分結斷盡,成爲三果人,那麽四果羅漢更是斷欲離欲。
須菩提斷欲最徹底,是第一離欲人。然而須菩提沒有我是離欲阿羅漢的念頭。如果須菩提有這個念頭,那麽他就有個我,有離欲這個事,心就不寂靜,不清淨,世尊也就不說須菩提是喜歡寂靜行的人。因爲須菩提心中無事,無欲無爲,又看空十八界中一切法,認爲一切行都是空,所以須菩提也就沒有什麽可行的,在空幻法中虛妄法中沒有什麽可做的,所做一切都是空,並沒有其事。這樣須菩提才是一個喜樂於寂靜行的人,無所爲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