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金剛經唯識深義(第二版)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5年07月03日

第十五章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相,是指三界世間一切萬法,一切世俗相。金剛經裡這個相,第一是指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第二是指佛的三十二相;第三,是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以及三界世間一切相。離,是指離開,不對應,不具備,沒有的意思。那麼是誰能離開這些相、不對應於這些相,沒有這些相呢?很顯然,只有金剛般若心體和諸佛了。

金剛心因為能夠離開這些相,不對應於這些相,所以祂才是寂滅的。如果不離這些相,那就有能和所的對待,就有能知和所知,對六塵境界就有受和想,那就和七識心一樣,處於喧鬧的境界,心不能寂止,就不是一顆寂滅的心了,那也就不能稱其為涅槃心體了。

寂滅的意思是說,祂自己本身沒有色,也不見色,所以心是寂滅的;祂自己本身不發聲音,也不去聽聲音,所以心是寂滅的;祂自己本身,不散發香味,也不去嗅香,所以祂是寂滅的;祂本身沒有味塵,也不去嘗味,所以心是寂滅的;祂本身沒有觸塵,也不去領受觸塵,所以心是寂滅的;祂本身沒有法塵,也不去分別和領受法塵,所以心是寂滅的。金剛心不管六塵是如何的喧鬧,祂本身就處於寂滅狀態,和阿羅漢處於無餘涅槃境界的寂滅狀態是一樣的。所以這個題目,就是在顯明金剛心的體性。

原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釋:這時候須菩提,聽佛講了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以後,深深地領悟了這部金剛經所有的法理和義趣。因為須菩提對這部經的義理已經深深地證解了,因此他悲喜交集,感激涕零地對世尊說:稀有難得的世尊,您能說出這樣理趣甚深的經典,我從古昔以來所修得的慧眼,從來沒有聽聞過這樣義理甚深的經典。

既然說是深解義趣,就說明須菩提對於金剛經的義理不僅僅是理解,而且是深深地證得了。證悟分好多層次,有淺有深,淺的就是十住位的證悟內容,證得如來藏的總相智,稍微比較深一些的是證得如來藏的別相智,菩薩的階位在十行位和十回向位,悟得再深一些的就具備了道種智。這裡沒有表示,須菩提到底是證悟了十行位,還是十回向位的別相智,但是已經表明,須菩提對於金剛經當中如來藏的宗旨,是深深的證解了,所以不是淺悟。

文中的慧眼,就是指有智慧之眼,是地前菩薩和阿羅漢辟支佛所具足的智慧之眼,還沒有修到入地的法眼。智慧包括小乘法的智慧和大乘般若、唯識的智慧。小乘從斷我見開始就有了慧眼,大乘從明心開始就有了慧眼,一直到第十回向位為止,再以後就有了法眼。須菩提前世就有了慧眼,那說明前世他至少是證得了小乘的果位,此世他在母胎中,就知道諸法空寂,沒有隔陰之謎,他是佛弟子當中解空第一,那麼須菩提在佛道當中修行,至少也有無數劫了,善根非常深厚。以須菩提久劫修行的善根,都沒有聽聞過金剛經這樣的甚深經典,說明金剛經是稀有難遇的甚深法寶。如果善根福德不足,就遇不到這樣甚深的般若經典。善根淺,福德薄,更不能在聽聞之後,就證得了金剛般若心。

原文: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釋:須菩提說:世尊,如果還有人在聽聞這部經典以後,深信不疑,生起清淨信心,能信受眾生身中有此金剛不壞心常住在世,就能證得這個金剛不壞心,生出實相的智慧,知道了一切法的源頭就是金剛不壞心,知道了真心如來藏就是法界實相,真實不虛,其餘一切法都是虛相。那麼就應當知道,這個人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

此人的福德和智慧,都是世上第一稀有難得的。從此以後,這個人的福德就會漸增漸大,智慧就會越來越深廣無邊,而且能夠廣利無量眾生,最終就能究竟成佛。所以證悟般若實相心,其福德不可思議,其智慧不可思議,世間裡任何法都不能及。即使擁有世間無量財寶,與此福德也不能相比,即使精通世間一切技藝的巧慧,與此般若實相之智,也不能相比。世間這些世俗的福德和智慧,都是生滅變異之法,並不可靠,享受之時,也具足了煩惱。眾生因此煩惱,而流落六道,仍然如乞丐一樣,過著乞討的流浪生活,苦惱不斷。只有證悟了不生不滅的般若實相心,才能漸滅諸煩惱,心得清涼,心地越來越清淨,越來越富足。

很明顯,這種所謂的實相,是聽聞經典的人,因為信心清淨後所生起來的智慧認知,是實證智慧,證得了實相的智慧不是實相本身,實相本身的智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變異,而認識實相的智慧是有生滅增減的,因此不是實相,不是本來而有的真實相,假名為實相,應該叫作實相智慧,證得實相生起的智慧。

而本來而有的實相,是無形無相的,沒有任何世俗法相,沒有任何六塵境界相,從來都是以無相示人,因此也是非相,把這種非相的金剛心,也取名為實相,以此名字顯示金剛心的真實性,不生不滅性,讓眾生辨識和傳頌。

在聽聞此金剛經之後,能有清淨的信心,淨信此經,淨信金剛心,並且能證得金剛心,確實是成就了第一稀有功德,也確實是稀有難得,此人善根極其深厚。實證金剛心之相也破除了,生起實相智慧之相破除了,則於佛法修證不執為實,不生我慢,遣除一切相,內心空淨、寂靜,就會盡快到達涅槃的彼岸。

為什麼實相也是非相?

原文: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釋:須菩提又對世尊說:世尊,如來所說的實相,是沒有一個法相的,祂沒有三界世間的任何法相,因此如來把祂的名字叫作為實相。

實,是真實,不虛妄,是真實存在義。因為祂是真實存在的,可以證得的,所以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都已經證得了祂,而且也都具足了無量無邊的福德和智慧。如果祂不是實有,只是一個名詞概念,只是一個名相,那證得就沒有什麼意義了,也就不能出生般若大智慧,更不能成就佛道。因為金剛般若心是真實存在的,是真實的有,體性常存,作用真實,因此眾生才能參禪證得到祂,從此就成為了佛法當中的大富長者。

雖然說金剛般若心體是實相,體性真實,但是要想把祂與世間相對號入座,去尋覔祂的世間相,那是了不可得的。因為祂非世俗法,非世俗相,沒有色相,沒有聲相,沒有香相,沒有味相,沒有觸相,沒有六塵法相,因此,實相也就是非相。要想尋覔證得祂,就要離開這世俗六塵相,離開七識的覺知心相,離開五蘊相,去識得沒有這些相的那個心體。

而證得祂,也要在這些五蘊世俗相裡參究,實相與世俗相緊密相連,相依相靠,彼此不分離。實相依世俗相而顯出自身的德能和利用,世俗相依實相才能存在和運行,才能有表面的虛假作用,二者猶如束蘆,彼此相依。

原文: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釋:須菩提說:世尊,我現在能夠聽聞到如是甚深的經典,不僅能夠生起清淨的信心,證得實相,深解其中的法理、義趣,深領其中的般若義味,還能夠發心去受持和流通這部經典。我現在做到這樣還不算難,因為有世尊您親自教導和加持。如果在未來末法世的最後五百年,能有眾生得遇到這部經典,聽聞到如來藏之實相法門,他就是一個稀有難得的大福德之人。並且能夠有清淨信,正解金剛心,受持金剛經,這個人就是第一稀有之人。為什麼此人是第一稀有之人呢?因為這個人已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了。

在佛法即將毀滅的最後五百年裡,世間更加濁惡,眾生的煩惱更重善根更加鮮少,這時候還能有眾生聽聞到金剛經,善根福德是很深厚的,聽聞之後非常地信受,並且證解了金剛心,護持流傳金剛經,這個人就是善根極其深厚之人,是非常稀有的久修的菩薩。證得金剛心之後,明了五蘊空理,這個人心中就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了,這些相依五蘊而有,五蘊一空,四相即消失,德相顯現,即為稀有的聖賢。

在那時普遍著相的世道裡,這個人卻能證得無相的金剛般若心,內心離開了四相,所以此人稀有難得。此人證得實相以後,內心就沒有了五陰我相,不再認五陰為我,即是斷我見之人,同時他內心裡也會泯去相似於我相的人相,不再認人相為真實。繼而這個人就會知道,類似於我相和人相的眾生五陰相,也都是虛妄不真實的,內心也就捨棄了眾生相。再進一步,他會觀察到,依眾生五陰而有的壽者相,也是虛妄不真實的。眾生一期一期的壽命,依幻化的五陰而存在,五陰既然是虛妄的,壽命更是虛妄不實的,因此壽者相也就泯滅了。能離此四相之人,在那末法世,實在甚為稀有難得。

為什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原文: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釋:須菩提說:為什麼說此人能夠無四相呢?因為我相不是實有的相,人相不是實有的相,眾生相不是實有的相,壽者相也不是實有的相,既然不是實有的相,就能夠斷除四相。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每尊佛都是離一切諸相的,離一切諸相的人,才名為佛。

為什麼證得實相般若心以後,內心會沒有四相、離開四相了呢?因為我相,不是一個真實的相,表面上看好像是有,其實並不真實。證得實相之人,就會觀察如來藏的運作,觀察如來藏是如何出生五陰我的,為什麼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智慧再深之後,就會觀察到五陰的一切活動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五陰自己並沒有真實地做過什麼,五陰之法虛幻不實,實質都是如來藏。

比如一個魔幻師,幻化出一個五陰身,這個五陰身就會有一定的功能利用,但是這個五陰身並沒有真實性,其功能利用也不是真實有,都是魔幻師所為。又比如一個木偶人,登台演戲,這個木偶人在戲台上,無論怎樣表演,都不是它自己所為。所以木偶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幻化的,沒有其事,實質都是後台操縱者所為。我的五陰活動也如此,因此五陰的我相,是非相的,不是真實的相;同理,類似於我的人同分的人相,也是如此,沒有真實的人同分的五陰相。人類無論在世間怎樣生活和活動,做種種事業,都沒有真實的五陰活動,其實質都是如來藏性,因此人相就是非相。

再同理,類似於人相的眾生相,也是虛妄不真實的,表面看好像是有,實質是無,實質都是眾生的如來藏性。眾生的五陰活動,就像是機器人在做工一樣,機器人本身不是自在的,沒有自主性,它還得需要人為的組合和操縱,那麼機器人就不可能真實地去做什麼工作,都是設計、制造、操縱者所為,機器人只是現個假相,恍人眼目罷了。所以老板絕對不會為機器人開工資,也不會獎勵和懲罸機器人。因為老板清楚地知道,機器人不是人,沒有人的智慧和能力,他只是一個被人利用的工具罷了,工作並不是它做的。眾生的五陰就是這樣的,一切事業並不是五陰做的,五陰只是一個工具罷了。因此眾生相就是非相,不真實,也不實有。

那麼依眾生的五陰,而顯現出來的生命相、壽者相,也是非相,不是真實有。眾生在一個時間段之內的生命活動,比如呼吸、新陳代謝、吃喝拉撒等等,表面看好像是真實有,好像有真實意義,實際上也是如來藏所顯現出來的假相,是如來藏所賦予的,本質也是如來藏。這一期生命無論時間有多久,其生命的實質就是如來藏,眾生沒有真實的生命相,因此壽者相就是非相。

為什麼說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就是非相,是不真實的相呢?因為法界實相是離一切相的,有四相就是虛相、假相、生滅相,就不是法界實相,也不是真實相。實相金剛般若不壞心,也就是諸佛法身,離一切相,沒有四相,也沒有一切相,所以說真佛無相,真佛也不說法。離一切相的佛,就是諸佛的法身佛,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有五蘊相的佛,是報身佛、應身佛和化身佛,是法身佛所幻化出來的佛,不是真佛。

為什麼四相能夠消失呢?因為四相本來就不是真實存在的相,是金剛心幻化出來的假相,因此是生滅性質的,是空的,不可得的,如果是實有的相,那是空不掉的,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讓這些相消失不見。在證解了金剛心之後,在遇緣對境時現前觀察到我相是金剛心生起的,人相是金剛心生起的,眾生相是金剛心生起的,壽者相也是金剛心生起的,這樣四相就逐漸滅盡,空相智慧越來越深入。再逐漸空去其他法相,一切法相都空盡了,就成就佛道了。

所以佛說:離一切諸相,名為諸佛。這裡的諸佛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有五蘊身的應化身佛,二是指法身佛。法身佛本身無始劫以來一直離一切相,空無一相,無形無相,無色聲香味觸法相,以眼耳鼻舌身意無法得見真容。這時候應化身佛也離一切相,空一切相,不著一切相,應化身佛與法身佛心性一致,同樣清淨無為,才是功德圓滿的諸佛。

原文: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釋:世尊告訴須菩提: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如果有人聽聞到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後,內心裡不驚訝,不恐怖,也不畏懼,應當知道,這個人確實是很難得,很稀有的,他就是一個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

為什麼世尊要這樣說呢?因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全部是講大乘的空理,教導眾生要離四相,離所有相,不執取一切相。而眾生從無始劫以來,一直是在執著四相,抓取一切相,不肯捨離。眾生的內心裡都是我執深重,我見深重,都是見一切相是有,不見一切相是空。

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一直是深深地依賴著有,這時聽聞到金剛經中講空、講無,心裡一定會很恐懼、很驚畏,害怕自己落空,變得空無,不肯把自己無始劫以來一直依賴的柺杖扔掉,不肯變得無依無靠,於是就害怕自己變得空蕩蕩的,害怕自己不存在了。所以就會心生恐懼和怖畏,這是善根和福德不足的人,前世修行時劫很短,才會如此。相反,聽聞此經中講無四相,離四相,而心不怖畏的人,那是已經修行了很久時劫的人,是所種善根已經很深厚的人。這樣的人,聽聞金剛經,不僅不驚怖,還能生起清淨的信心,並且能夠證得離四相的金剛般若心,可見這樣的人,確實是稀有難得。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