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楞嚴經奥義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3年11月18日

第一章  第一卷七處征心

佛爲什麽要在楞嚴經的開篇講七處征心呢?在開篇講的目的是要破妄顯真。第一卷裡破的是妄法六識心,通過與阿難的七番征心,尋找愛樂佛的妄心所在,結果找來找去都找不到妄心究竟在哪裡,沒有意識所在之處。那就說明了妄心是虛妄的虛幻的,不是真實存在的,告訴衆生不要把妄心六識當作自我而執取不捨。只有捨棄妄心,才能証得真心,識得自家財寶,才能破迷開悟,解除生死係縛,從而獲得大解脫。

根據第一卷世尊的開示,每個人只要定力足夠,在禪定中深深的觀行思惟,就能夠破除六識的我見,進而破除七識五蘊的我見,斷我見斷三縛結還是不難的,難就難在戒和定,以及觀慧上。受戒、修定、如理思惟,這三者應該循序漸進的修行,斷我見就有希望,明心見性也有希望。

第一節  第一處征心—識心居在身内

楞嚴經第一卷講的是阿難受困於婬女邪咒,被文殊師利菩薩帶著世尊加持的楞嚴咒救度出來以後,阿難就悲泣懺悔道力不全,乞求世尊授予十方如來成就妙菩提的奢摩他、三摩禪那的最初方便之路,世尊就開始領著阿難和大衆征心。征心所在是尋征心在何處,知道妄心在何處,就能降伏妄心,而得解脫。因爲阿難是因爲愛樂佛而出家的,愛樂佛的心就是妄心,佛就讓阿難找妄心在哪裡,是否有自體性,然後再降伏妄心,修行就成就了。

現在開始征求阿難所說的愛樂佛的心在哪裡,這是生滅的妄心,結果阿難找來找去都找不到,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妄心七識不在色身的裡外和中間。但是識心又在勝義根裡與内六塵在一起,觸内六塵,了別内六塵。征心的根本著眼點是要理解識心不是色法,無形無相,因此不能說在身體的内外中間幾處,所以說識心沒有自體性,也就沒有處所。 

内六塵是影子,不是實質的物質色法,因此六識可以觸勝義根裡的内六塵影子,而不能具體在身體的裡外和中間。識心如果在身體裡,就能觸實質的身體色法了,實質的物質色法是外六塵,妄心不能觸,因此識心不在身體裡。同理,如果識心在身體外能了別身體,這個身體就與識心無關,身體屬於實質的外六塵色法,妄心能觸實質的物質色法無有是處,實質本質的物質色法只有如來藏能接觸,妄心六識不能觸,因此妄心也就不能在裡外中間等七處。  

原文: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將何所見。誰爲愛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釋:現在開始講第一處征心,是什麽原因引起要征心呢?征心的原因是:阿難對佛說:我因爲愛樂佛故,才願意捨棄生死發心出家。然後佛問阿難:當你發心出家時,是因爲喜歡如來的三十二相,你是用什麽看見如來三十二相的,又是誰愛樂佛,因爲什麽愛樂佛呢?阿難說:因於心目,我用心目愛樂佛的三十二相,由於眼根看見了如來殊勝的相貌,心就生起愛樂了,所以我才發心出家,願意捨棄生死。

原文: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譬如國王。爲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使汝流轉。心目爲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釋:佛告訴阿難說:像你所說的那樣,你真心愛樂於佛,是由於你的心和眼根,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心目在哪裡,那就不能降伏自己的塵勞煩惱了。譬如國王爲賊寇所侵犯,就要興兵討伐那些賊寇,除去隱患。但是去討伐的軍兵們一定要知道那些賊寇在哪裡,才能降伏他們。討伐降伏自己的心賊也是這樣,使你有不斷的生死輪回的是你的心目,心目是有生死過患的罪魁禍首,所以要降伏心目。我現在問你,你的心目在哪裡呢?

佛的意思是說,你的心目就是煩惱賊,自劫家寶,能劫奪你自己家的摩尼寶珠,讓你在六道裡貧窮流浪,流離失所,生死輪回不已,這都是因爲心目的緣故。我們要把心目賊抓住,以後就能降伏煩惱,回歸到自性家園中,不再認賊爲子,認賊爲父,不要把妄心當作自己的主人,當作自性了。

佛問阿難:你所說的心目到底在哪裡?這就開始征心了,佛是讓阿難找出愛樂佛的心,認識此心是煩惱賊人,才能剔除假主人,找到真主人,從而回歸自性家園,歸家穩坐。愛樂佛的心是有生有滅的七識虛妄心,是自劫家寶的煩惱家賊;而自性清淨心,自己的主人公沒有愛樂,沒有喜厭。於是世尊就開始征心,問阿難心目在哪裡。阿難聽佛這一問,就開始尋覔,這就是第一處征心了。

原文: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内。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釋:阿難對佛說,世尊,一切世間裡的十種異生,都認爲識心住在自己的身體内。即使能看到如來您的青蓮花的眼睛,也是在佛的面上。

一切世間包括三界所有器世間、所有諸佛國土、大千世界,總共有十種異生。什麽叫異生呢?異就是變異、變化;生代表衆生,衆生包括菩薩,包括聲聞,包括緣覺,包括六道凡夫,是衆生就不是佛,異生就是異類而生、異時而生、異地而生的意思。

異類而生,比如說我們現在投生爲人類,下一世不當人類了,換一種生類,有可能是鬼類,有可能是地獄類,有可能是畜生類,有可能是阿修羅類,有可能是天人類,有可能是聲聞類,有可能是緣覺類,有可能是菩薩,那都是不一定的,換了生命的種類,就叫作異類而生。衆生這一世是人身,下一世可能是天人身,這叫異生,換了種類,叫異類。還有一個異時而生,所謂的異時,比如說我們人類的生命,現在是幾十年的光隂,那麽幾十年光隂之後,生命就結束,又有下一段的生命體出生,這叫異時,在另一時間段又出生叫異時而生。

還有個異地而生,所謂的異地,地代表三界九地,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九地就是三界中的九地,欲界是一地,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天是四地,再加四禪天上面有四空天,總共是九地。異地是衆生的出生地不同,比如說現在在欲界人間出生,因爲修出了初禪,下一世可能在初禪天出生,這叫作異地而生,出生的地點不同了。衆生現在在欲界地出生,下一世也許會在色界出生,或者在無色界出生,出生之地改變了,叫異地而生。

衆生有十種異生,十種異生這個十,是一個大約數,不一定就是指固定的十個。如果包括佛,法界有十種,六道凡夫是六種,聲聞是一種,緣覺是一種、菩薩是一種,佛是一種。異生不包括佛,佛不是異生,不是衆生,也不變異。十個種類如果細分的話,能分很多種,比如人可以分爲很多種類,畜生細分更是無數種了,鬼類衆生也有很多的種類,地獄衆生也有很多種類,每一道衆生的種類都非常多,種類只是一個大約數。

異生的衆生最高位是七地菩薩,八地菩薩沒有異生性了,已經了分段生死了,只有變易生死,阿賴耶識改爲異熟識。八地以上菩薩的生命不是一段一段的,壽命非常長,不會這一世死亡,然後再托生到下一世,祂沒有異類、異時、異地出生的現象,所以八地以上菩薩,不屬於異生。八地以下的菩薩,再加上六道的凡夫、聲聞、緣覺,都屬於異生性,因爲這些衆生都有分段生死,而四果羅漢和真正証得辟支佛果的人,也沒有異生性,沒有分段生死了。

分段生死指生命是一段一段的,人類一段一段的生命幾十年、幾百年、幾萬年都有,畜生的生命是幾分鍾、半天、一天、一年、十年、二十年都不等,惡鬼的生命按劫論,地獄衆生更是論劫,都是分階段的。這一段時間果報受完,再有下一段的生命體出生,受下一段時間的果報,這叫異生。

阿難對佛說,能夠生起愛樂的識心居在身體之内,這是他提出的第一個論點。論據是什麽呢?他敘述說: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世俗人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意思是說心靈透過眼睛,能看見外面世界,眼睛的神採神色就表明了此人的思想感情。其實神採和神色是意根控制的,所以表現出來的是意根的思想情緒。阿難此時也差不多如此認爲,他說看見佛的青蓮華眼和衆生一樣,也是在佛的臉上,那佛的識心,也肯定在臉面裡,在身體裡。佛的眼睛叫青蓮花眼,形狀象青蓮花一樣,眼睛像四大海水一樣,佛的眼睛青蓮華眼在佛的臉上,識心就在身體裡。

原文: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内。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釋:我現在觀察我的浮根四塵在我的臉上,識心確實在我的身體裡。佛對阿難說:你現在坐在如來的講堂裡,觀察祇陀林,現在在哪裡?阿難回答佛說: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獨園,今祇陀林確實在講堂外面。

浮根就是浮在身體表面的根,大家能看得見的,表面的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根。臉上有四根,這裡沒有包括身根。在臉上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別人都能看得見,都在我的面上,就連佛的眼睛也在佛的面上。

阿難接著得出結論說識心就在身體裡,通過臉上的四根而能識別了知一切色法。浮根在外面,那麽識心就在裡面,從裡面能通過臉上的浮塵根看見外面,他以這個論據來証明說識心確實在身體之内。浮塵根也是塵,塵包括四大組合而成的眼耳鼻舌四根塵,身根也是塵,是色法塵,意根屬於心法塵,屬於心法,不屬於色法。

佛用講堂來比喻衆生的色身,識心在色身裡能了別覺知色身外邊的物質世界,包括臉上的浮根四塵都能覺知到,是因爲識心在身體裡的緣故,這是阿難的觀點。

原文: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衆。如是外望。方矚林園。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釋:佛說:阿難,你在我的大講堂當中,最先看見了什麽呢?阿難回答說:世尊,我在這講堂中最先看見的是如來,因爲我坐在如來的對面,如來坐我對面的上首,肯定是先觀如來;觀完如來以後,再觀如來周圍的大衆(出家衆);觀完出家衆以後再往外邊看,就看見講堂外邊的林園祇陀林了。佛接著問阿難:你看祇陀林的時候,因爲什麽而能看見呢?因爲什麽有這個見性覺知性呢?阿難回答世尊說:世尊,這個大講堂因爲有窗戶,窗戶與門都敞開著,所以我在講堂裡,通過門窗就看見了外邊遠遠的祇陀樹林。

佛爲什麽要用講堂的問題來問阿難呢?佛是有用意的,因爲這個講堂可以代表衆生的色身,講堂的門窗代表衆生的五根,講堂裡的人物可以代表衆生身體當中的色塵物質,阿難就代表識心。

阿難你這個識心能看見講堂裡的如來大衆,還能看見窗戶外邊的祇陀林,那意思就是說,識心不僅能看見色身之内,通過門窗也能看見色身之外,門窗就代表五根,用這個來比喻。既然你阿難在室裡能看見如來大衆,還能透過門窗看見外邊,那你阿難的識心就應該能看見身體裡的物質,也應該能夠看見五根或者四根,還應該看見眼根外的色塵,可是如今不是這樣的啊!往下佛就會一一的道來,否定阿難識心在身體内的說法。

原文:爾時世尊。在大衆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衆。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

釋:世尊就在大衆中伸出了自己金色的手臂,摩阿難的頭頂。告訴阿難以及所有大衆說:有個三摩提名字叫作大佛頂首楞嚴王。

佛就開始講正題了,這個正題是什麽呢,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當中的主旨如來藏,佛開始敘述如來藏修行法門了。阿難回答世尊的問話之後,佛舒金色臂,舒就是舒展開,佛的手臂可以伸到很長很長,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阿難離佛很遠,但是佛一伸手,就能摸到阿難的頭頂,即使阿難在講堂的最後邊,佛金色的手臂舒展開來,也能摸到阿難的頂,這叫佛摸頂。

三摩提是佛教用語,印度語,代表三摩地,三摩地一個是定地,一個是慧地,確切講叫定慧等持之地。是什麽法定慧等持呢?三界世間法不是定慧都等持的,除了佛本身能覺知一切法的心是定慧等持的,其他衆生都不是定慧等持的。不修道的凡夫無定無慧,外道有定無慧,聲聞緣覺定多慧少,菩薩慧多定少,佛是定慧等持。

除此之外,能真正定慧等持的是什麽?是這部楞嚴經講的主旨和中心——如來藏。如來藏這一法,叫三摩提、三摩地,叫定慧等持之地,如來藏既有定又有慧,既圓滿的具足了一切的禪定,又圓滿的具足了一切的大智慧。而且這個定叫首楞嚴大定,不出不入,無始劫來如來藏常在定中,不出定,無始劫中如來藏具足一切法,具足一切大智慧。

爲什麽如來藏叫作常定、三摩地呢?因爲如來藏永遠是對三界世間萬法,不動心念,祂雖然能了別三界器世間以及業種,但祂對於三界法永遠不動心,不會生心動念,心地無有轉動,永遠處於定中,所以祂叫三摩地。如來藏的智慧是指什麽?如來藏的智慧是指祂能夠出生三界世間一切法的大智慧,有這種大智慧,世間一切法都跟祂無法相比,無法相提並論。一切法包括出生佛的應身、化身、和報身,出生佛的五蘊,出生佛的三十二相,出生宇宙大千世界,出生衆生的五蘊身。這就代表著如來藏的大智慧德相,所以如來藏是定慧等持、定慧雙具的,就叫三摩提。

後邊的名大佛頂首楞嚴王,這個三摩提也叫作大,大就是如來藏的特性。如來藏也叫一真法界,祂包羅了三界世間一切萬法,包括十法界、十方諸佛國土、十方諸世界海、諸幢王刹,一切法全部都包羅到如來藏心當中,沒有一法能超出一真法界之外,所以如來藏名爲大。佛頂又是什麽意思呢?我們看每一尊佛的佛頂,我們看著諸佛好像是有頭頂,其實佛是沒有頭頂的,佛的無見頂相是沒有頭頂的。無見頂相代表佛的法身、佛心,代表佛的無垢識,就是說佛頂是無頂的,誰也見不到頂。

神通第一的大目健連因爲不相信佛是沒有頂的,他就升到虛空當中想見佛的頂,結果看不到佛頂,他不死心,再升到最高層天看,也看不到佛的頭頂,最後又升到上方世界的其他佛國土中,又升到上方世界的很多佛國土中,也都看不到佛的頂,這說明佛頂是不可見的。佛頂代表著佛的真心無垢識,祂是無形無相的,無形無相怎麽能看得見呢?不管有肉眼也好,有最好的天眼也好,都不會看見佛的頭頂,不會看見佛的真如心。所以無見頂相就代表佛無形無相的真如心體,佛的法身。

首楞嚴王,首代表如來藏,祂是三界萬法之首,因爲有如來藏,依祂就能出生三界世間萬法,三界世間萬法都以如來藏爲首,以如來藏爲尊,才會有後邊一個一個的世間法出生。先有衆生的七識心,七識心攀緣身心世界,如來藏就隨順七識心變現身心世界,三界世間萬法就出生了,所以說如來藏是三界萬法之首。楞嚴是一種寶,楞嚴這種寶堅硬而不可摧毁,任什麽人的力量,都不可能摧毁楞嚴這種寶,楞嚴王是寶中之王,代表著如來藏是三界世間之中最堅固的、不生不滅的、永遠不損壞的、永遠不會滅掉的寶貝,祂是衆寶中之王,寶中之寶。

原文: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釋:下面講具足萬行,萬行也代表著如來藏,具足指如來藏具足一切法的種子,因爲祂具足一切法,就能行一切的道。如來藏能行什麽道呢?祂能出生三界世間萬法,祂能出生衆生的五蘊,祂能依衆生的意根,依衆生的五蘊,而産生三界世間萬法,配合意根,配合五蘊,出生五蘊所需要的一切法,圓滿完成五蘊的因緣果報,五蘊需要什麽,祂就能配合現出什麽,盡量滿足五蘊的一切需求。

祂能配合五蘊現出三界世間一切法,世間一切法都是祂運作出來的,沒有祂就沒有一切,所以說如來藏具足萬行。沒有一個法不是如來藏運作出來的,沒有一個法不是祂所創造出來的,沒有一個法不是祂所維持和運行的,所以如來藏具足萬行。祂滿足衆生的一切需求,衆生的一切所需都是祂提供出來的,所以如來藏具足萬行,祂是一個真正的大菩薩,永遠都是對衆生慈悲喜捨的無私無畏的大菩薩。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十方如來都因爲有這個三摩地,才能依止於三摩提這條修行路,究竟超出生死火坑,心得清涼,証得大般涅槃。意思是說十方如來依著如來藏這個法門,修行如來藏這一根本大法,才能徹底超出生死,走向究竟涅槃。超出生死証得大涅槃這條路,就是一條妙莊嚴路,這裡的生死包括了分段生死,也包括變易生死,兩種生死都滅除無餘,就能究竟超出生死。

妙莊嚴路就是指依如來藏走向解脫之路,學如來藏法,獲得如來藏中全部的秘密寶藏,就能莊嚴菩提大路,超出一切生死,這條路是非常微妙、非常莊嚴的,直達佛地的究竟解脫、究竟涅槃,真是妙不可言。這句話點明了全經的主題,衆生從初學佛到最後究竟成佛,這期間就是一條莊嚴菩提之路,依微妙的如來藏理體,以微妙的如來藏爲中心,究竟得解脫。佛插了這麽一句話,這一句話如果要細講,以佛的智慧來說,要講幾劫,到底是幾劫和幾大劫就不清楚了,專門講如來藏體性,也許幾大劫都講不完,這一句話如果講解完,這本楞嚴經可能就講完了。

佛講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阿難你不要總認你那個虛妄的心、能愛樂佛的心是真實的,那不是真實的;真實的心是這個三摩提、大佛頂、首楞嚴王,你把這個抓住修証了,就能超出生死輪回;而你阿難如果以心目爲究竟自己的話,那就是認賊爲子,心目賊就會劫你的家寶,讓你生死輪回不已。佛用真妄心對比的方法告訴阿難,不要認賊爲子,認賊爲父,不要把你的心目當成你究竟的阿難;另外有一個真正的阿難,只有依止祂,才能究竟超出生死輪回。

原文: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釋:佛介紹完首楞嚴王這一法門之後,就告訴阿難,汝今諦聽,你現在仔細聽,我再接著給你講。阿難頂禮,伏受慈旨,伏就是心甘情願,降伏了自心的我慢,表示願意聽從佛的慈悲旨意,完完全全信受佛語。受是接受,阿難因爲信佛,完完全全的信受佛的所有言教,這叫伏受。佛慈悲的旨意,阿難全部都接受採納,他在佛前沒有一點慢心,不會說我的知見一定是對的,而是時時征求佛的看法,詢問自己的知見是否正確。阿難在佛前總是帶著一種不確定的心態來表述問題,每次敘述完自己的觀點,都問佛:我說的對不對,這是謙卑無慢和順佛敬佛的心態,值得我們效倣。

不像我們很多人,明明自己的知見不對,卻從來不加以檢查,盲目的認爲自己是對的;然後非常肯定的對別人述說,還讓別人一定要相信,如果別人不相信或者否定,他就不高興了,這是嚴重的我慢和我執。而阿難就不一樣了,阿難在佛前,完完全全的伏受世尊的所有的旨意,佛說什麽,阿難就信什麽,沒有一點懷疑,在佛前從來不執著自己的觀點知見是正確的,總是征求佛的意見,非常信受佛所說的話,謹尊佛教,這才是佛的真正弟子。

原文: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衆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釋:世尊告訴阿難說:就像你所說的那樣,你的身體在講堂内,門窗全部敞開著,通過門窗就能看見遠處的林園了。但是也有衆生在此講堂中,不見如來,卻能見到堂外。阿難回答說:世尊,在講堂裡看不見如來,卻能看見樹林和泉水, 衆生不可能的。

這句話非常關鍵,直接把阿難引向自己觀點的矛盾處,從而讓阿難不得不承認識心在身體之内這個說法是不對的。佛說,如果識心在身體之内,就能看見身體内的五臟六腑,就像阿難你在講堂裡一樣,你代表識心,講堂代表身體,那你在講堂裡應該先看見佛,看見佛之後才能看見外邊的林園;沒有說看不見佛而能看見外邊林園的。

因爲你阿難面對的是佛,佛後邊是窗戶,旁邊是門,你一邊看著佛,再看著佛背後的窗戶和旁邊的門,通過窗戶與門才能看見講堂外邊的林園,那麽看見窗戶肯定能先看見世尊,看見林園肯定是先看見了窗戶。這個比喻是說明識心如果在身體之内,就應該先看見身體裡,再通過五根六根看見身體外面。佛講這個比喻,是故意給阿難將了一軍,讓阿難處於矛盾之中,從而承認自己的論點錯誤。

佛說也有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而能見堂外的人,阿難一聽就說不對啊,如果人在講堂裡,一定是先見如來,再看見講堂裡的大衆,然後再看見門窗外的祇陀林。

原文: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内。爾時先合。了知内身。

釋:佛說:阿難,你就是這樣的人啊,剛才你不是說識心在身體之内嘛,你的識心對於一切法都明明了了,能覺了和知見一切法。如果你這個現前能明了一切法的識心在身體内,那眼識、耳識意識等識心應該先了知你的内身,了知身體裡的情況,因爲識心在身體内,當然應該先了知身體裡的五臟六腑。如果是這樣,你應該先看見身體裡,看見身體裡以後,再通過眼根,看見身體外的色塵。

原文:頗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

釋:如果衆生真的是都能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的話,那麽衆生們即使不能見得自己的心肝脾胃,指甲生頭髮長,筋骨的運轉氣脈的搖動,也應該明了自身裡的一些情況,可是爲什麽不知道呢?

佛說,真的有衆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嗎?(頗一般在古代語中當作“很”與“非常”的意思。)這個反問句就代表並沒有這樣的衆生。沒有一個衆生的識心能看見自己的心肝脾胃,也不知道手指甲是如何出生的,頭髮是如何長出來的。如果識心在身體裡,是應該能看見這些物的,這就說明了識心不在身體裡。如果識心在自己身體裡,就能看見自己頭髮的生長,能看見心肝脾胃,能看見筋轉脈搖;如果識心在身體裡,確確實實應該能明了這些物質色法,可是衆生都不知道。

原文:如何不知。必不内知。雲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無有是處。

釋:爲什麽不知道呢?一定是識心不了知内身的情況,如果連内身的情況都不了知,如何能了知身外的情況呢?所以應該知道,阿難你所說的能夠覺了一切法的心、知一切法的心住在身體裡,根本沒有一點的道理。

這就把阿難的第一個觀點識心在身體内,徹底給否決了。否決了以後,阿難還要提出下一個觀點出來,那就是第二處征心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