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奥義
第六節 第六處征心—心在中間
原文: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釋:阿難對佛說:世尊,我也聽見佛與文殊菩薩和一些法王子談論實相時,世尊也說過心不在身體内也不在身體外。
阿難作爲佛的侍者,經常隨佛到各處法會聽法。佛到欲界諸天時,佛也以佛的威神力加持阿難,帶著阿難到欲界天宮;佛到色界諸天時,佛也以自己的威神力攝受阿難到色界天宮。佛和諸法王子談諸法實相時,阿難跟隨著佛參與法會,借佛威神在旁聽法。這個事情就可以說明佛能見什麽,阿難依著佛的神力也能見什麽,這叫見佛所見;但是見的結果與佛就大相徑庭了,因爲智慧不同,佛有無上圓滿之智,阿難的智慧就有業障的遮障。
那我們可以把阿難比喻爲意根第七識,把佛比喻爲如來藏根本心、大智慧之心,第七識隨著如來藏才能有自己的見,如來藏能見什麽,第七識意根隨著如來藏也能見什麽,但是見的法實質和程度不同,結果就截然不同。因爲如來藏是大智慧之心,沒有無明,祂不僅能見一切法,而且能徹法底源;而第七識意根因爲有無明,就有顛倒見,不能見諸法實相。佛與阿難也是如此,佛是三界之尊,有究竟無上的大智慧,阿難無明俱在,只是聲聞初果人,他以初果人的身份,作爲佛的侍者,乘佛威力,隨佛到世界各處,天上地下無有阻礙,到佛所到,見佛所見,就是不能到佛的大智慧境界。
當佛與菩薩們談大乘實相法的時候,佛能見得一切法的本源相貌,徹法源底,而阿難因爲無明的關係,不能得見諸法實相。他所領會的佛的法音,有很多不解和錯解,當然這是阿難爲協助世尊弘法故意而作的示現。佛與阿難的關係可以比喻爲如來藏與意根的關係,這個比喻應該算是比較貼切的。所以才有下文,世尊和諸法王子談實相時,阿難在旁邊聞法時,不懂佛所講實相法而生誤會。
以文殊菩薩爲首的諸法王子都是等覺菩薩,甚至是妙覺菩薩,祂們都是諸法王子。諸法王子是要繼承法王王位的等覺妙覺大菩薩,法王是指三界世間的佛法之王、佛法之主,三界世間只有諸佛可以稱爲法王,是佛法之王,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之王,居於王位。法王只有佛才能尊稱,其他人都不能稱作法王,即使是等覺菩薩、妙覺菩薩也不能稱爲法王,因爲祂們還有佛法沒有全部証得,還沒有登上法王之位。
如果不是等覺菩薩、妙覺菩薩也不能接替佛的位置,所以能接佛的位置馬上可以成佛的,只能是等覺菩薩、妙覺菩薩,祂們可以稱作法王子,十地以下的菩薩都不能稱作法王子。那麽法王法主的稱號,只能由佛來承擔,其祂的菩薩都不能作爲法王和法主,也不能自稱其號。
在佛與文殊菩薩等諸法王子聚在一起談論諸法實相時,阿難隨著佛一起在會聽聞,可是並沒有理解諸法實相的真實義。實相的實就是如實的實,實際的實,實就表示真實,表示存在,表示有;相是相貌、行相的意思。相可以分成很多種,有色法塵相,有心法塵相,色法塵相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相,心法塵相就是七識的運行行相和所有心所法,也包括第八識的運行行相和心所法。實和相合起來是真實相的意思,真實的相是真實存在的,永遠不能滅,也不用被其它法出生的如來藏心體。因爲實相本身是真實存在著的,所以能産生萬法,因爲祂真實,一切萬法就能依靠祂而虛妄的存在,幻生又幻滅。
如來藏可以比喻爲魔幻師,魔幻師通過意念作法,能夠變現出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變出一切的山河大地、宇宙器世間和所有衆生。既然他能變幻出山河大地、宇宙器世間和各種衆生等等,魔幻師必須是真實有的;如果魔幻師本身是虛幻不真實的,他不可能再變現出這些虛幻的法來。所以魔幻師一定是真實存在的法,才能夠幻化出不真實的法,實相心如來藏也如是。
真實存在的如來藏,如魔幻師一樣,能夠變現出衆生的五隂世間、三界世間、大千世間,所以三界世間也叫作一真法界。一切法都依靠著如來藏這個實相心而存在,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所幻化出來的,依靠著如來藏,才能有這些法的存在。但是一切法的存在卻是幻生又幻滅的,幻化出生了,像幻化一樣又滅去了,一時有一時沒有,就是無常的。生滅的就是變異的,變異的就是無常的,無常、變異、生滅的法不是真實的法;真實的法沒有無常性,是常存永遠存在的。
如果魔幻師不是永遠存在的,魔幻師一滅,他所變幻出的一切法都隨著他而滅去,魔幻師滅了要如何出生,誰出生他呢?沒有出生魔幻師的法,如來藏也是如此。但是宇宙大千世界、十方諸佛國土總是要存在的,這個國土滅了,那個國土又生,此時滅了彼時又生,那說明了什麽?說明如來藏這個魔幻師是永遠存在不滅的,所以祂才能不斷的變現三界的宇宙器世間,變現著三千大千世界。只有這個永遠存在的如來藏存在,一切法才能不斷的生滅、變異,此法生,彼法滅,此時生,彼時滅。
原文:如我思惟。内無所見。外不相知。内無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複内無見。當在中間。
釋:如我思惟的那樣,心在身體内什麽也看不見,心在身體外和身體又不能互相覺知,因爲不覺知身内,心就不能在身内;身心又是互相覺知的,心在身外也不成立。因爲身心是互相覺知的,又不能見身内,心應當在中間。
世尊跟法王子們說諸法實相心不在内也不在外,還談了很多,阿難可能不記得了,他只敘述出這一句話來,說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不知道這是指實相心不在内外。他現在想起了這句話,還以爲是自己能夠思惟的心、能推論推理的心、能愛樂佛的心不在内也不在外。
世尊說實相心不在内不在外,阿難卻聯想起自己的虛妄心,把自己的虛妄心當作實相心,錯會是這樣的嚴重,所以把阿難比喻爲有無明的意根。類似意根的阿難是顛倒的,雖然依靠著佛世尊這個如來藏能見一切法,但是見法之後卻是誤會很多。仔細思惟這個比喻,就能恰當的認識第七識意根,祂能見一切法默容一切法,但是不能見得一切法的真實相,所以才有衆生的六道生死輪回,才需要破除意根的一切無明。
阿難想起這句話以後,接著表述自己的觀點,成爲第六處征心。他說,我現在終於明白了,我那個能思惟的心能愛樂佛的心,既然看不見身體内,不了知身體之内,識心在身體之内就是不對的了;而且也不在身體外,如果在身體外,那麽識心有知身體不知,這是不對的,心知身也知,身和心合在一起才能有知,知又不能離開身,一定和身聯繫在一起,所以識心不在身體之外。這個識心一定是在中間之處,這次他取了一個折中——在中間。
原文: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爲在。爲複在處。爲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内。
釋:佛對阿難說:如果你要說有一個中間,這個中間之處一定能指出來,你一定知道中間在哪裡,不會迷惑不知。如果你不知道中間在哪裡,那你所得出來的中間這個結論就是錯誤的。這個中間一定有一個位置,那你說說這個中間到底在哪裡?是在塵處,還是在身體上?如果這個中間位置在身體上,在身體之表面就是在邊上,不是中間;如果中間位置是在身體中,等於是在身體内一樣,同樣都不對。
識心不在塵處,也不在身體和處所的中間,沒有一個中間的位置。如果識心在身體上就不是中,如果說你的識心在身體中就等於在身體内一樣,所以你說識心在身體中,這是不成立的,因爲識心看不見身體内的五臟六腑。那麽你說識心在身等於在中就錯了。
原文:若在處者。爲有所表。爲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爲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襍亂。
釋:如果說你的識心在一個處所,這個處所是是能指出來的,還是不能指出來的?如果這個處所你指不出來,那就等於沒有處所,你的立論就不對了;如果這個處所能指得出來,指出來的處所也是不定的,這個處所也不一定是中間,不一定是東西南北。爲什麽這樣說?如果有人能指出來這個叫作中間的處所,如果把這個處所作爲中間,你從東邊來看,這個處所就在西邊;你從南邊來看,這個處所卻成爲了北,根本沒有中間。這樣的話,這個能表示出來的體就混亂了,心就會隨著襍亂起來。
原文: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爲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爲心在。
釋:阿難反駁說:我所說的中間不是這兩種意思,不是指在身體上,也不是指在身體的某一處所,我所說的中間沒有處所,不是在什麽處。正如世尊您所說的,眼根和色塵是一種助緣,出生了眼識。眼根有分別性,色塵卻是無知的,可是它們一相觸的時候,眼識就在其中生出來,這樣識心就現前了。
阿難說,識心在眼根和色塵當中出生,這個中就指根塵之中的中。識心在眼根和色塵中間出生,識心在眼根和色塵之中間,我所說的中是指這個。
原文: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爲複兼二。爲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襍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爲中。
釋:佛說,識心如果在眼根與色塵的中間,那你這個心體是兼容著根與塵兩種,還是不兼容根和塵兩種呢?如果你的識體兼容根和塵兩種,物體是襍亂的,塵物沒有知性,根體有知性,這樣二者是兩相對立的,那把什麽叫作中間呢?
佛又分兩方面來破識心在根塵之中間。如果你所說的心在根塵中間,這個心體是兼容根和塵呢,還是不兼容根和塵?根能夠發知,它是發知的根本,而塵沒有知,根和塵是兩種屬性,一個有知性,一個沒有知性,如果你的識心兼容根的屬性,也兼容塵的屬性,在根塵中間,這樣的識心就是混亂的。這個中間怎麽算?是有識性還是沒有識性?有了知性還是沒有了知性呢?
如果你說識心有了知性,那是不對的,因爲你兼容了色塵,而色塵是沒有了知性的。識心沒有了知性也不對,因爲你這個識心兼容了根的體性,而根是有了知性的,能夠發出識心的知來,所以你說識心在根塵之中就是混亂的。根和塵是相對立的兩種屬性,識心不能兼容了這兩種屬性,所以說識心在根塵之中就不對了。佛這是從兼容這方面來說。
原文: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爲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釋: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識心不兼容根的屬性和塵的屬性,不把兩種屬性兼容在一起,而塵是沒有知性的,根是有知性的,那麽識心到底有沒有知性呢?說識心有知是不對的,說識心沒有知也是不對的。識心沒有體性,中間是什麽相貌呢?那麽說識心在根塵之中,就一無是處。阿難一聽,就不再辯別,默認自己的觀點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