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楞嚴經奥義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2年04月24日

第二節  十二處虛妄

一、原文: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汝且觀此。祇陀樹林。及諸泉池。於意雲何。此等爲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

釋:世尊說:阿難,爲什麽說十二處本來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呢?阿難,你權且看看這個祇陀林以及所有的泉池,你怎麽認爲呢,見色這種現象是怎麽來的呢?是色相本身産生了眼識的見,還是眼根産生出來的色相呢?

阿難,如果眼根能産生色相的話,那麽看見虛空時,虛空沒有色相,眼根見到虛空,色相就消失。色相消失了,能見色的見也就消失。見色的見如果消失了,就不能看見虛空,並且什麽也不能見了。色相如果沒有了,眼根就沒有見了,可是卻能知道虛空什麽也沒有,是誰明了空無一物和虛空的?可是你明明能看見虛空,你的見並沒有消失,不是隨著色相的消亡而消失,說明眼根不能生色相,是另有一個事物産生了色相。

原文: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釋:如果是色塵能産生眼見的話,看見虛空時,虛空是沒有色相的,虛空就不能産生眼見,這時的能見性就沒有了,那麽一切相就都沒有了。這樣的話,又是誰知道明了虛空無色呢?因此說,能見性和虛空以及色塵都沒有什麽處所,色塵與見性都是虛妄的,既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當然就是如來藏的性質了。

這裡佛陀暗指如來藏産生了色相,而且這個色相是内相分,是外色的影子,是如來藏的二次顯現,或者叫作顯發。如果是色相産生了眼識的見,那麽虛空不是色相,就不能産生見。看見虛空時,就沒有見了,既然沒有見,怎麽能看見虛空,知道是虛空呢?

原文: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是故當知,眼識的見與色相與虛空,都沒有處所,色相和眼識的見,都是虛妄的,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來藏性,都來自於如來藏。這樣如來藏産生一切法的立論就成立了,所以世尊得出一個實質性的結論:一切法都是由如來藏出生,唯如來藏心所現。

十二處,六根和六識,世尊告知衆生都是如來藏性,都是如來藏出生。沒有六根六識的自體性和真實性,都是被出生的法,是幻化的不實的。色相和眼識的見,沒有處所,也沒有自體性,不是本來就有的,所以世尊說這些法都是虛妄的。

把阿含經裡的根塵識弄明白,看楞嚴經就容易一些,六根觸六塵,然後如來藏出生六識,六識再觸六塵,就有了見。其實是三者一直和合觸,才有連續不斷的見。六根已經出生完了,外界的六塵已經出生過了,如來藏再把外界的六塵變幻成内六塵,勝義根再觸内六塵,六識出來就分別了内六塵。這樣來看,六根六塵十二處,是不是很虛妄呢?這些法是從哪裡出生的也就知道了。

二、原文:阿難。汝更聽此祇陀園中。食辦擊鼓。衆集撞鍾。鍾鼓音聲。前後相續。於意雲何。此等爲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阿難。若複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祇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鍾聲。同來食處。

釋:阿難,你再聽聽這個祇陀園中,召集吃飯時打鼓的聲音,招乎大衆集合撞鍾的聲音,鍾鼓的音聲前後相續不斷。你怎麽認爲呢?你聽見聲音是因爲聲音來到了你的耳邊,還是耳朵到聲音那裡去了?阿難,如果是這些聲音來到你的耳邊,比如我在室羅筏城乞食時,在祇陀林裡就沒有我。同理,如果聲音來到你的耳邊,目犍連和大迦葉那裡就沒有聲音,他們就不能同時聽到聲音了。那些一千二百五十個比丘就更聽不到了,他們怎麽能一聽到鍾聲就同時到達了吃飯之處呢?

原文:若複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祇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鍾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若無來往。亦複無聞。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如果是你的耳朵到了聲音那裡,就像我乞食回來到祇陀林中,而室羅筏城那裡就沒有我了一樣,你聽見鼓聲耳朵就到鼓聲那裡去了,鍾聲再響起來的時候,你應該不能同時聽見了。那就更聽不見象馬牛羊的聲音以及種種聲音了。如果你的耳朵和聲音互不相到,你就什麽也聽不見了。因此應當知道,聽與音聲這兩個處所都是虛妄的,本來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來藏的妙真如性。

三、聲音虛妄,本如來藏聲音不到耳邊,耳也不到聲音之處,而能聽聲,說明聽的不是真實的聲音,是假聲音,聽聲音這件事是虛妄的。如果是聲音到一個人的耳畔,就不能到另一個人的耳畔,那麽一個人能聽到,其他人就不能聽到。

如果是耳根到聲音之處而聽見聲音,那麽耳根能到一個聲音的處所,就不能同時到另一個聲音的處所,就不能聽見其它的聲音,實際上我們能同時聽見各個不同地方的聲音,那麽聽的聲音就不是真實的聲音。

同理,見色時,如果色到眼根處而有見,其他人就不能見,因爲色不能同時到兩個或多個地方去。如果是眼根到色處而有見色,那麽眼根就不能同時到其它色處,這樣也就看不見其它色了,實際上我們同時能看見多個地方的色相,那就說明我們見的色不是真實的色,是虛幻的,見色這件事就不真實。

因此,衆生所接觸的六塵是虛妄的,分別六塵這件事就是虛妄法,不是真實的。聲音的震動傳播,這是一種假像,好像是傳導到了每個人的耳朵裡,實際不是。聲音是一種物質色法,地水火風組成,物質就是固定的一個體,如果這個物質到了一個地方,那就不能到達另一個地方,聲音也如是,能到達一個人的耳朵裡,就不能到達另一個人的耳朵裡。

可是所有人卻都聽見同一種聲音了,說明所有人聽見的不是真實的外界的聲音,而是如來藏又變現出來的聲音的影子,是内相分。所以衆生聽見的都是内相分,是影子,是假像。世尊說都是如來藏性,聲音和色相都是如來藏性。聽聲音時,感覺好像是聽到聲音,其實這是一種錯覺,並沒有這件事。

世間一切現象並不是真實有,我們的識心被表面現象所矇蔽了,認爲所接觸的一切都是那麽真實,悟後發起了各種觀行以後,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幻化的,就像陽炎一樣,就像做夢一樣,就像看鏡子上的影子一樣。那時雖然煩惱習氣還在,很多時候内心的感受就不一樣了。如果不是有願力的支撐,就沒有必要活下去,誰也不願意活在假象裡。

我們接觸到的一切都不真實,都是虛妄,而出生一切法的本體,包括出生五隂十八界、宇宙器世間的這個本體,這個本心卻是真實的。只有証悟了祂,觀察祂,才能確實知道祂的真實性,以及祂的所有體性。悟前可以薰修學習祂的體性,達到相似的理解。

四、原文: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栴檀。此香若複然於一銖。室羅筏城四十裡内。同時聞氣。於意雲何。此香爲複生栴檀木。生於汝鼻。爲生於空。阿難。若複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栴檀。雲何鼻中有栴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釋:阿難,你再嗅一嗅香爐中的栴檀香氣,此種栴檀香,如果點上一株,室羅筏城周圍四十裡内,所有衆生都能同時聞到。你怎麽認爲呢?這香味是從栴檀香中生出來的,還是從你鼻子中生出來的,還是從虛空裡生出來的?阿難,如果此種香是從你鼻子中生出來的,稱作鼻子生的香氣,那麽香氣應該從鼻子中出來。但是鼻子不是栴檀,鼻子中怎麽能有栴檀香氣呢?之所以說你能嗅到香氣,應當是香氣入你鼻子中鼻子嗅到才對,如果是鼻子中生出香氣,說是鼻子聞到香氣,那就不對了。

原文:若生於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爇成菸。若鼻得聞。合矇菸氣。其菸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裡内。雲何已聞。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嗅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如果香氣從虛空當中生出來, 虛空常在不滅,香氣應該常生常在,爲什麽還要借助於香爐點栴檀木呢?如果香氣是從栴檀木中生出來的,那麽這個栴檀香的本質,因爲點火變成了菸霧。如果你鼻子聞到了,應該是被菸所熏到了。而菸霧升上虛空以後,不會到達很遠的地方,四十裡地以内,怎麽能聞到呢?因此應當知道,香氣、鼻子和聞性都沒有處所,其中能嗅性和香氣兩個處所都是虛妄的,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來藏的性質。

五、原文:阿難。汝常二時。衆中持鉢。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爲上味。於意雲何。此味爲複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爲生食中。阿難。若複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

釋:阿難,你常常每天有兩個時辰在大衆中托鉢乞食,乞食的時候也許能遇到酥酪醍醐,食中最好的美味。你怎麽認爲呢?此種美味是從空中生出來的,還是從舌頭當中生出來的,還是從食物中生出來的?阿難,如果此種美味是從你舌頭中生出來的,在你的口中,只有一個舌頭,舌頭生出酥酪醍醐味,再遇見黑石蜜的時候,還應該是酥酪醍醐味,不應該再有黑石蜜的味道。如果舌頭上的味道不變,就不能說舌頭能嘗味知味。如果舌頭上的味道能改變,那麽舌頭一人只有一個,並沒有多個舌頭,爲什麽一個舌頭能嘗到很多的味道呢?

原文:若生於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若生於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堿味。既堿汝舌。亦堿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堿。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堿。必無所知。雲何名味。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如果酥酪醍醐美味是從食物中生出來的,食物沒有舌識,怎麽能品嘗自己的味塵呢?再者說,食物自己知道美味,等於是你舌頭之外的知,不是你舌頭品嘗了食物,吃飯這件事就與你無關,你怎麽能知道酥酪醍醐味呢?

美味如果是從虛空中生出來的,如果你嘗嘗虛空,會嘗出什麽味道嗎?如果虛空是鹹味的,那麽品嘗虛空不僅能鹹了你的舌頭,也能鹹了你的臉,那麽這個世界上的人,就和海裡的魚一樣了。既然世人常常感受鹹味,就不會再了知淡味了。如果世人不能了知淡味,也就不能覺知到鹹味,就會什麽味道也不知道了,這樣的話,怎麽能嘗味知味呢?因此應當知道,味塵、舌頭與嘗味的識,都沒有處所,嘗味與味塵二者都虛妄,本來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而是如來藏的性質。

六、原文: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於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爲能觸。能爲在手。爲複在頭。若在於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

釋:阿難,你常常在早晨用手摸頭,你怎麽認爲?摸頭所産生的知,誰是能觸的知?是手能觸知,還是頭能觸知?如果是手能觸知,那麽頭就不能知觸,這樣怎麽叫作手觸頭呢?如果是頭有觸知,手就沒用了,不知道觸,這樣怎麽能叫作手觸頭呢?

原文: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爲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觸誰爲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如果是手和頭都是能觸知的,那麽你阿難就有兩個能觸知的身體。如果頭和手是因爲一個觸而出生的感知,那麽頭和手就是一體;如果是一體的,觸就不成立,因爲不能自體觸自體,譬如鼻子不能觸鼻子,脖子不能觸脖子,甲不能觸甲自己,乙不能觸乙自己,必須甲乙二者相觸,觸才能成立。

如果頭和手是二體,那麽誰是能觸呢?能觸的有知,所觸的無知,如果手是能觸,頭就是所觸,所觸無知,頭就無知,可是頭卻與手一樣有知;如果頭是能觸,手就是所觸,手就無知,可是手卻與頭同時有知。不應該是頭手與虛空相觸,虛空是所觸無知,而頭手是能觸,都有知,這個道理不成立。因此說所覺的觸塵與身體都沒有處所,身體與觸塵二者都虛妄,本來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來藏性。

七、原文: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爲複。即心所生。爲當離心。別有方所。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爲知非知。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於汝。

釋:阿難,你常常在意根心中所攀緣的善惡和無記三個性質的法出生的法則,法塵是在意根心裡出生的,還是離意根心另外有出生的處所?阿難,如果法塵是意根心裡産生的,那麽法塵就不是塵了,意根也就緣不了了,那意根怎麽能成爲根塵相觸的處所呢?如果法塵離開意根,有另外出生的處所,那麽法塵的自性有知性還是沒有知性?如果法塵有知性,就叫作心,意根之外的心又不是意根,也不是法塵,就是另外一個心,與意根的性質是一樣的。兩個心一個是你阿難,一個是心,那麽你阿難的心爲什麽有兩個呢?

原文: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釋:如果法塵沒有知性,就不是心而是塵了,可是這個法塵又不是色香味觸,沒有離合冷暖的五塵色相,也沒有虛空相,非色非空的法塵在哪裡呢?沒法用色法來表示法塵,也不能用空法來表示法塵,人間不應該還存在虛空之外的法塵,虛空之外無法。離開意根的法塵,意根不能緣,那就不能立個處所了,意根不是法塵的處所,法塵也不是意根的處所。因此說法塵與意根心都沒有處所,那麽意根和法塵二者都是虛妄的,本來都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都是如來藏性。

意根與法塵相觸生意識,法塵包括五塵上的法塵和獨影境,性質有善惡無記三種法。譬如有人在布施做善事,如來藏把這個法塵變現出來,傳導到意根那裡,意根與法塵相觸,就緣到了這個法塵,如果感興趣就會出生五俱意識來進一步的了別這個法塵,如果不感興趣,五俱意識就不出生。如來藏把昨天打架的事變現出來,傳導到意根這裡,意根與這個獨影境相觸,如果感興趣,就會出生獨頭意識了別和思惟這個獨影境法塵。所以意根一定是與法塵在一起,在同一個處所,不可分開,否則就沒有法塵,意根也不緣。

八、如何思惟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

楞嚴經中世尊反複講五隂十八界都是如來藏的性質,不是因緣性,也不是自然性。不是因緣性,不是自然性,多思惟思惟,就能理解了。可是如來藏性,就非常難理解了,即使証得了如來藏,也難以觀察,理解上也不是那麽容易的。

無形無相的四大種子,組成了最最微小的微粒,微粒再聚集,組成了稍微大一點點的微粒,然後四大種子不斷組成微粒,微粒不斷的聚集在一起,最終形成了肉眼能看得見的物質色法。從無到有,從空的無形的種子,到有形的最最微小的微粒,這本身就是非常神奇的,就像魔幻一樣,所以才說如來藏就是魔幻師。

說是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實質上四大種子並沒有出如來藏之外,組成的微粒也沒有出如來藏之外,形成的物質色法也沒有出如來藏之外。我們的色身就在如來藏裡生生滅滅,沒有出到如來藏之外,如來藏無形無相,色身就不可能有形有相,那到底是什麽狀態呢?

如果說物質色法有生,一定要脫離如來藏,出到如來藏之外,有單獨的形相,四大種子出到如來藏之外,滅了四大種子又回到如來藏裡。可是四大種子無形,怎麽會變出有形的物質?如何轉換?在如來藏之外,物質如何存在和變化?誰來依托物質?

四大種子組成微粒,微粒聚集,組成更大的微粒,四大種子不斷組成微粒,微粒不斷聚集,最後色身出現了,有形有相。色身卻無生,沒有出到如來藏之外,四大種子沒有出如來藏之外,色身就不能出到如來藏之外。如果四大種子離開如來藏形成了微粒,四大種子離開如來藏,如何有功能作用,誰給它們的?種子離開如來藏,如何運作?如何從無形變造出有形?色身出如來藏之外,如何存在和變異?誰來依托它?死亡時四大分離,種子回到如來藏中,是如何回去的?如果不出如來藏之外,也就談不到回到如來藏之中。原來都是如來藏自己在玩,自己在搞遊戯,自己魔幻給自己看的,自娛自樂。

識種子生出來,形成識心,識種子不出如來藏之外,識心就不出如來藏之外。離如來藏沒有種子,離如來藏沒有識心,沒有識心的心所法,沒有受想行識。如果受想行識在如來藏裡運作,生生滅滅,亂起亂滅,那麽色受想行識都是如來藏家裡的事,幻化也沒有幻化出家外,如來藏獨享,自娛自樂。

一切法都沒有出如來藏之外,所以無生,也不會回到如來藏中,所以無滅。世間什麽現象也沒有,也沒有世間,什麽也沒有,什麽也不存在,那麽就成天睡大覺吧。可是是誰睡大覺呢?如來藏裡的槼則法則那麽神秘,神神叨叨的,不弄明白,恐怕也睡不好覺。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