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大乘显识经讲记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般若经典 更新时间: 2021-08-04 16:37:57 阅读: 1961

第二章  阿赖耶识云何迁身受身

第三节  贤护问众生为什么在未来世受福业

原文:世尊。云何众生。身谢灭已。更生诸入。云何今生。积聚福业。来生得之。今身为福。当来身食。

释:世尊,为什么众生色身死亡了,还要出生六入,有新的生命?众生为什么今世集聚了福德之业,来世才能得福,现在的色身种福,未来世的色身享福?

众生的这个色身灭失以后不起作用了,在另一个胎里又生出了眼、耳、鼻、舌、身五根,这是如何生出来的呢?众生今生积聚的福业,来生会得福报。但若是积聚了很大的福业,业缘现在就成熟了,现世就受福报,不一定要等来生再得福报,当然未来世得的福报会比现在得的福报大很多。只要现世的业缘出现,现世的福报就会现前,来生的福报将会更大。现世得的果报叫花报,后世得的果报叫果报,花要远远小于果,果是最重的,后世的果报最大,那时候受报的缘才彻底的成熟。

来世的五阴身与今世的五阴身是不是同一个众生?众生是一个,意根和阿赖耶识不变,六识五阴却有差别。比如说今世以鲜花供佛,来世的色身相貌可能很庄严,来世庄严的色身与今世的色身是不是同一个众生?还是同一个众生。在新的色身上,意根和阿赖耶识还是原来的那个,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六识和色身,意根同时把习气带着,那时在众生身上显现出的习气与今世相同。比如前世好抽烟,这一世还是好抽烟;前世喜爱吟诗作画,后世还是喜爱吟诗作画;前世爱读书,后世仍然喜爱读书,前提条件是在同类色身上,现行习气的缘要具足,如果不具足,某些习气就无法现前,意根带着习气和业种流转在任何一世里。

从这里可以看出,众生前生今世会有相同的部份,比如说一个人前世当你父亲当习惯了,今世遇见你说话时可能仍然是以父亲的口气跟你说话。从一只狗身上也能看出来它前世做人时的习气,一只狗表现如果挺厚道的话,它前世当人的时候也是厚道的。仔细看每一个人的今生,大概就能知道他前世是什么习气,也能判断出他后世的性格脾气秉性。知道了业种是连续的,意根是连续的,看人的时候一眼就能看穿他的前后世的大概情形。

即使一个人修行成为了阿罗汉,其习气也仍然存在,身口意行同样要沿袭前世的习气惯性,不能轻易改掉。每个众生的习气,都会生生世世带着,一直带到未来世,并且不自觉的就表现出来。众生投胎都带着前世的意根,意根的表现就与前世相同,一般来说变化都不太大。阿罗汉如果不入无余涅槃,也带着第七识投胎,也仍然现出前世的清净习气。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去除一点恶习就去除一点恶习,尽量不要带往后世。

众生生死流转,意根带着的习气,还包括情执。无始劫来,众生之间什么关系都出现过,流转到下一世,就要把各种情执都带着,继续执著情感,以至于生死不断。众生的生死流转依赖着情执和贪欲,贪欲没有断除的人,在中阴境界时,一看见男女和合时,马上就会生起欲念参与过去,然后就被拘执,被动的被业牵着就投胎了。

如果贪欲不断除,意根就会带着这种习气去投胎,生死轮转就不能停息。尤其是在中阴身的时候,意根特别秉直,本来是什么习气就表现为什么习气,意根不具备这种分析思考判断的功能,烦恼习性完全现行,意识控制不了。因为中阴身的胜义根不发达,意识的思惟力比较弱,不能通过有力度的思惟分析而牵引意根,意根就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气现行。在五阴身上胜义根发达,意识依之就能有较强的思惟分析能力,能有效的提供给意根所需的信息和资料,意根就可以受到引导,不至于让习气完全现行出来。

要想控制和改变意根,不再投胎进入生死轮回中,就要断除意根的贪欲;而要断除意根的贪欲,须要先断我见,之后修出初禅定,在禅定的力量下,就能断贪欲。否则在中阴身里意根一定要因为贪欲而投胎。意根的贪嗔痴烦恼,是在断除我见之后才能断除,这是修行的次第。如果没有断我见,只有初禅定,那贪欲只是被压伏着,不能断除。世尊在世时,有些外道们禅定功夫修的很高,看起来都没有欲贪,那只是靠定力暂时压伏着,等到来世投胎后,禅定消失了,欲贪还是会出现。所以只靠定功压住烦恼还不行,必须要有断我见的智慧,可见断我见有多么重要。断除我见再修出初禅定,定慧结合,就可以断除所有烦恼。

走大乘路线修菩萨道,断我见之后,是否也要把所有烦恼都断除?如果把所有烦恼都断除,临终那就要舍弃三界世间一切法,入无余涅槃,没有了未来世,也就不能修学佛法。因此菩萨们需要留一点对三界法的贪爱,比如对禅定的贪爱,或者是对佛法的贪爱,只要能保留一点点贪爱,因此贪爱就能投胎受生,继续修学佛法和帮助有缘人修行。但是贪爱不能留太多,如果留个男女欲贪,那么初禅就消失,就不是三果四果的证量了,果位就退失了。

如果想要不断出生在三界善道中修行,可以发个清净大愿,让愿力起作用,就能保证投胎,保证有三界的种子,又能在三界出生做人。如果对三界的法一点都不喜欢了,临终意根就能灭掉,一切法就会随之都消失殆尽,这样就不可能再有五阴身学法行菩萨道了,所以到证得三四果的时候要留那么一点贪爱,不要全部断除,不要取四果的果位,但我们现在离那个境界还很远,暂时不必考虑这个问题。

修到初地菩萨后,就要开始留一点贪爱,不能厌弃一切,地上菩萨再出生来到这个世间,与其他众生有很大区别,就是不喜欢世间法,喜欢修行,在世间里生存也觉得相当无聊。世间法什么都不喜欢,却还要在这个世界上混,是不是很苦恼?所以做菩萨也很不容易,不是做菩萨就很快乐,感受都好,他无法合众,跟众生没有多少共同点。而众生活在这个世界有他喜欢的,有他追求的,还有所谓的乐趣,可是菩萨对世间法没有追求,常常是不愿意随顺也得随顺,那就常常心生苦恼,直到遇见佛法为止。

原文:云何识能。滋长于身。

释:为什么阿赖耶识能滋养和生长色身?阿赖耶识再次投胎,就会进入到另一个受精卵里,阿赖耶识是如何把色身一点点滋长起来的?滋就代表着滋养、维持、执持、变生的意思。用什么滋养色身呢?用四大种子滋养着,四大种子输送出来以后,胚胎开始一点一点长大,如果阿赖耶识不输送四大种子,胚胎就不能生长,阿赖耶识是用六大种子执持众生的五阴十八界。

原文:云何识入。随身转变。

释:为什么阿赖耶识能入住色身、随逐色身而运转?阿赖耶识入了色身当中,是如何随逐着色身、转变色身的?色身一点点变大,然后身根具足,识心出生,色身上有了行蕴和识藴,五蕴开始运行。阿赖耶识是怎样追随着色身和动转色身的?识潜于身中作事业故,阿赖耶识潜在众生身中,作一切事业。作什么事业呢?这涉及到别相智和道种智,这些智慧非常深,阿赖耶识究竟作了什么事业,如何作事业的?

贤护菩萨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说明他有智慧,毕竟前世当过法师,教导众生经律论三藏,为众生开导经律论三藏积了那么大的福德,今生又遇到了佛,当然就会问大乘如来藏的深法,问题很深,涉及到了道种智。他的智慧能到什么程度?前世讲经律论三藏集聚了那么大的福德,如果他没有开悟,没有修出甚深的智慧,讲的法肯定有错误,这样就有损他的福德,福德就没有现在这么大,而且讲法当中有根本错误,还要有恶报。从贤护菩萨现世的福德来看,并不涉及恶报的问题,那么贤护菩萨讲法就没有问题,符合佛意。

道种智是地上菩萨证得的唯识智慧,是关于如来藏里种子的智慧。如来藏里含藏的种子,菩萨懂得了一分两分三分或者更多,就有道种智。一切法都是属于如来藏里种子的一部分,如来藏里的种子功能作用全部证知了,就叫一切种智,证知一部分就叫道种智,所以唯识是佛法当中最深奥难懂的。唯识都学完就是大乘的无学果位,就没有什么可学的了,那就是佛。禅宗的法都学完后能入初地,唯识学完后就成佛。万法都体现在识上,有识就有万法,没有识就什么都没有,所以学唯识,就能懂得最究竟的佛法。

贤护菩萨曾经遇到两尊佛,这两尊佛相隔的时间有很多个大劫,八十乘以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大劫。这部经里讲述了两尊佛是如何教导他的,贤护菩萨如何遇到释迦佛,释迦佛又如何为他授记的。如果前世那尊佛不教导他,他就不能修这么快,今世遇到释迦佛也不能被授记。贤护菩萨应该有道种智,最起码是初地菩萨,所以他问的法都挺深奥和关键。

如来藏在身根当中的运作属于唯识种智的部份,普通人讲不出来,那要有非常深细的唯识智慧,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是讲不了这些法的,事实上就算是证得如来藏,普通证悟的菩萨也讲不出来这样甚深的法,这需要有唯识种智。具有初地以上菩萨的证量,能观察如来藏的运作,才能把如来藏具体的运作表述出来,这叫观行。在成佛之前一直都用得到这种观行,所以我们现在修好禅定,学会思惟和观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受用。自己没有禅定,不会观行,生生世世都要依赖别人学知识,而不能证得。如果懂得观行,就不是在学知识,而是在求证参究,表述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心得。学法时,边学边观行思惟就能逐步证得,智慧发展得就很快,所以学会观行相当的重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