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大乘顯識經講記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1-08-04 16:37:57 閲讀: 11

第二章  阿賴耶識雲何遷身受身

第三節  賢護問衆生爲什麽在未來世受福業

原文:世尊。雲何衆生。身謝滅已。更生諸入。雲何今生。積聚福業。來生得之。今身爲福。當來身食。

釋:世尊,爲什麽衆生色身死亡了,還要出生六入,有新的生命?衆生爲什麽今世集聚了福德之業,來世才能得福,現在的色身種福,未來世的色身享福?

衆生的這個色身滅失以後不起作用了,在另一個胎裡又生出了眼、耳、鼻、舌、身五根,這是如何生出來的呢?衆生今生積聚的福業,來生會得福報。但若是積聚了很大的福業,業緣現在就成熟了,現世就受福報,不一定要等來生再得福報,當然未來世得的福報會比現在得的福報大很多。只要現世的業緣出現,現世的福報就會現前,來生的福報將會更大。現世得的果報叫花報,後世得的果報叫果報,花要遠遠小於果,果是最重的,後世的果報最大,那時候受報的緣才徹底的成熟。

來世的五隂身與今世的五隂身是不是同一個衆生?衆生是一個,意根和阿賴耶識不變,六識五隂卻有差別。比如說今世以鮮花供佛,來世的色身相貌可能很莊嚴,來世莊嚴的色身與今世的色身是不是同一個衆生?還是同一個衆生。在新的色身上,意根和阿賴耶識還是原來的那個,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六識和色身,意根同時把習氣帶著,那時在衆生身上顯現出的習氣與今世相同。比如前世好抽菸,這一世還是好抽菸;前世喜愛吟詩作畫,後世還是喜愛吟詩作畫;前世愛讀書,後世仍然喜愛讀書,前提條件是在同類色身上,現行習氣的緣要具足,如果不具足,某些習氣就無法現前,意根帶著習氣和業種流轉在任何一世裡。

從這裡可以看出,衆生前生今世會有相同的部份,比如說一個人前世當你父親當習慣了,今世遇見你說話時可能仍然是以父親的口氣跟你說話。從一隻狗身上也能看出來它前世做人時的習氣,一隻狗表現如果挺厚道的話,它前世當人的時候也是厚道的。仔細看每一個人的今生,大概就能知道他前世是什麽習氣,也能判斷出他後世的性格脾氣秉性。知道了業種是連續的,意根是連續的,看人的時候一眼就能看穿他的前後世的大概情形。

即使一個人修行成爲了阿羅漢,其習氣也仍然存在,身口意行同樣要沿襲前世的習氣慣性,不能輕易改掉。每個衆生的習氣,都會生生世世帶著,一直帶到未來世,並且不自覺的就表現出來。衆生投胎都帶著前世的意根,意根的表現就與前世相同,一般來說變化都不太大。阿羅漢如果不入無餘涅槃,也帶著第七識投胎,也仍然現出前世的清淨習氣。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在現有的條件下,能去除一點惡習就去除一點惡習,盡量不要帶往後世。

衆生生死流轉,意根帶著的習氣,還包括情執。無始劫來,衆生之間什麽關係都出現過,流轉到下一世,就要把各種情執都帶著,繼續執著情感,以至於生死不斷。衆生的生死流轉依賴著情執和貪欲,貪欲沒有斷除的人,在中隂境界時,一看見男女和合時,馬上就會生起欲念參與過去,然後就被拘執,被動的被業牽著就投胎了。

如果貪欲不斷除,意根就會帶著這種習氣去投胎,生死輪轉就不能停息。尤其是在中隂身的時候,意根特別秉直,本來是什麽習氣就表現爲什麽習氣,意根不具備這種分析思考判斷的功能,煩惱習性完全現行,意識控制不了。因爲中隂身的勝義根不發達,意識的思惟力比較弱,不能通過有力度的思惟分析而牽引意根,意根就完全按照自己的習氣現行。在五隂身上勝義根發達,意識依之就能有較強的思惟分析能力,能有效的提供給意根所需的信息和資料,意根就可以受到引導,不至於讓習氣完全現行出來。

要想控制和改變意根,不再投胎進入生死輪回中,就要斷除意根的貪欲;而要斷除意根的貪欲,須要先斷我見,之後修出初禪定,在禪定的力量下,就能斷貪欲。否則在中隂身裡意根一定要因爲貪欲而投胎。意根的貪嗔癡煩惱,是在斷除我見之後才能斷除,這是修行的次第。如果沒有斷我見,只有初禪定,那貪欲只是被壓伏著,不能斷除。世尊在世時,有些外道們禪定功夫修的很高,看起來都沒有欲貪,那只是靠定力暫時壓伏著,等到來世投胎後,禪定消失了,欲貪還是會出現。所以只靠定功壓住煩惱還不行,必須要有斷我見的智慧,可見斷我見有多麽重要。斷除我見再修出初禪定,定慧結合,就可以斷除所有煩惱。

走大乘路線修菩薩道,斷我見之後,是否也要把所有煩惱都斷除?如果把所有煩惱都斷除,臨終那就要捨棄三界世間一切法,入無餘涅槃,沒有了未來世,也就不能修學佛法。因此菩薩們需要留一點對三界法的貪愛,比如對禪定的貪愛,或者是對佛法的貪愛,只要能保留一點點貪愛,因此貪愛就能投胎受生,繼續修學佛法和幫助有緣人修行。但是貪愛不能留太多,如果留個男女欲貪,那麽初禪就消失,就不是三果四果的証量了,果位就退失了。

如果想要不斷出生在三界善道中修行,可以發個清淨大願,讓願力起作用,就能保証投胎,保証有三界的種子,又能在三界出生做人。如果對三界的法一點都不喜歡了,臨終意根就能滅掉,一切法就會隨之都消失殆盡,這樣就不可能再有五隂身學法行菩薩道了,所以到証得三四果的時候要留那麽一點貪愛,不要全部斷除,不要取四果的果位,但我們現在離那個境界還很遠,暫時不必考慮這個問題。

修到初地菩薩後,就要開始留一點貪愛,不能厭棄一切,地上菩薩再出生來到這個世間,與其他衆生有很大區別,就是不喜歡世間法,喜歡修行,在世間裡生存也覺得相當無聊。世間法什麽都不喜歡,卻還要在這個世界上混,是不是很苦惱?所以做菩薩也很不容易,不是做菩薩就很快樂,感受都好,他無法合衆,跟衆生沒有多少共同點。而衆生活在這個世界有他喜歡的,有他追求的,還有所謂的樂趣,可是菩薩對世間法沒有追求,常常是不願意隨順也得隨順,那就常常心生苦惱,直到遇見佛法爲止。

原文:雲何識能。滋長於身。

釋:爲什麽阿賴耶識能滋養和生長色身?阿賴耶識再次投胎,就會進入到另一個受精卵裡,阿賴耶識是如何把色身一點點滋長起來的?滋就代表著滋養、維持、執持、變生的意思。用什麽滋養色身呢?用四大種子滋養著,四大種子輸送出來以後,胚胎開始一點一點長大,如果阿賴耶識不輸送四大種子,胚胎就不能生長,阿賴耶識是用六大種子執持衆生的五隂十八界。

原文:雲何識入。隨身轉變。

釋:爲什麽阿賴耶識能入住色身、隨逐色身而運轉?阿賴耶識入了色身當中,是如何隨逐著色身、轉變色身的?色身一點點變大,然後身根具足,識心出生,色身上有了行蘊和識藴,五蘊開始運行。阿賴耶識是怎樣追隨著色身和動轉色身的?識潛於身中作事業故,阿賴耶識潛在衆生身中,作一切事業。作什麽事業呢?這涉及到別相智和道種智,這些智慧非常深,阿賴耶識究竟作了什麽事業,如何作事業的?

賢護菩薩提出了這麽多的疑問,說明他有智慧,畢竟前世當過法師,教導衆生經律論三藏,爲衆生開導經律論三藏積了那麽大的福德,今生又遇到了佛,當然就會問大乘如來藏的深法,問題很深,涉及到了道種智。他的智慧能到什麽程度?前世講經律論三藏集聚了那麽大的福德,如果他沒有開悟,沒有修出甚深的智慧,講的法肯定有錯誤,這樣就有損他的福德,福德就沒有現在這麽大,而且講法當中有根本錯誤,還要有惡報。從賢護菩薩現世的福德來看,並不涉及惡報的問題,那麽賢護菩薩講法就沒有問題,符合佛意。

道種智是地上菩薩証得的唯識智慧,是關於如來藏裡種子的智慧。如來藏裡含藏的種子,菩薩懂得了一分兩分三分或者更多,就有道種智。一切法都是屬於如來藏裡種子的一部分,如來藏裡的種子功能作用全部証知了,就叫一切種智,証知一部分就叫道種智,所以唯識是佛法當中最深奥難懂的。唯識都學完就是大乘的無學果位,就沒有什麽可學的了,那就是佛。禪宗的法都學完後能入初地,唯識學完後就成佛。萬法都體現在識上,有識就有萬法,沒有識就什麽都沒有,所以學唯識,就能懂得最究竟的佛法。

賢護菩薩曾經遇到兩尊佛,這兩尊佛相隔的時間有很多個大劫,八十乘以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爲一大劫。這部經裡講述了兩尊佛是如何教導他的,賢護菩薩如何遇到釋迦佛,釋迦佛又如何爲他授記的。如果前世那尊佛不教導他,他就不能修這麽快,今世遇到釋迦佛也不能被授記。賢護菩薩應該有道種智,最起碼是初地菩薩,所以他問的法都挺深奥和關鍵。

如來藏在身根當中的運作屬於唯識種智的部份,普通人講不出來,那要有非常深細的唯識智慧,如果沒有証得如來藏,是講不了這些法的,事實上就算是証得如來藏,普通証悟的菩薩也講不出來這樣甚深的法,這需要有唯識種智。具有初地以上菩薩的証量,能觀察如來藏的運作,才能把如來藏具體的運作表述出來,這叫觀行。在成佛之前一直都用得到這種觀行,所以我們現在修好禪定,學會思惟和觀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生生世世都能得到受用。自己沒有禪定,不會觀行,生生世世都要依賴別人學知識,而不能証得。如果懂得觀行,就不是在學知識,而是在求証參究,表述的永遠都是自己的心得。學法時,邊學邊觀行思惟就能逐步証得,智慧發展得就很快,所以學會觀行相當的重要。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