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四念处经讲记(第二版)(新修改)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二乘解脱 更新时间: 2024-12-02 22:24:50 阅读: 46

第五章  观法而住

第五节  观四圣谛法而住

一、观苦谛而住

原文: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释:接着往下说,诸比丘,比丘应该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那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四圣谛法观行而住呢?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解答,诸比丘,比丘应该如实了知什么是苦,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集,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灭,如实了知什么是灭苦应该修的道。那么,诸比丘,苦的真实理是什么呢?出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悲恼闷都是苦,有求不得也是苦,总体来说,五取蕴都是苦。

原文: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释:再往下说,诸比丘,什么是生?在所有处的生灵之类中,有很多众生出生、出胎、入胎、再次出生以及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的显现,有内六处和外六处的摄受,这些就是生。再次来说,诸比丘,什么是老?在所有处的生灵之类中,有很多众生的年岁大了、衰老了、牙齿脱落了、头发花白了、皮肤出现皱纹了、寿命越来越短了、眼耳鼻舌身诸根成熟衰落了,诸比丘,这些就叫作老。 

原文: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感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释:接着往下说,诸比丘,什么是死呢?在所有处的生灵之类中,有很多众生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寿命终了、死灭了,以及命终时五蕴被毁破、死尸被抛弃了,诸比丘,这就是死亡。接着来说,诸比丘,什么是忧呢?诸比丘,三界有法聚集之处有若干程度的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有忧愁感,内心感到愁忧凄怆,这就是忧。再次,诸比丘,什么是悲呢?诸比丘,遇到了若干种不幸之事,被一些痛苦所逼恼,心里生起了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这就是悲。

原文: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释:接着说,诸比丘,什么是苦呢?诸比丘,苦是有关身体上的苦痛,身体上的不愉快,由于身体上的触所产生的苦痛以及不愉快的感受,这就是苦。再次说,诸比丘,什么是恼呢?恼是有关心里的苦痛,在心理上的不愉快不快乐,由意识触法尘所产生的苦痛以及不愉快的感受,诸比丘,这就是恼。再次说,诸比丘,什么是闷呢?诸比丘,遭遇到了若干种不幸的事情,心被这些痛苦的事情所逼恼,感到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这就是闷。

原文: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老法之下。我等不愿意老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释: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求不得苦呢?诸比丘,对于处于活着状态的众生来说,他们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欲求: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处于生命之中,我们不愿意出生和活着。然而,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诸比丘,对于处于衰老状态的众生来说,他们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欲求: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处于衰老之中,我们不愿意老去。然而,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

原文: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病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病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死法之下。我等不愿意死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乃至。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释:诸比丘,乃至于对于处于病苦之中的众生来说,他们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欲求: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处于病苦之中,我们不愿意生病。然而,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诸比丘,乃至于对于处于濒临死亡状态的众生来说,他们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欲求: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处于死亡之中,我们不愿意死亡。然而,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

诸比丘,乃至于对处于忧悲苦恼闷法中的众生来说,他们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欲求:我们实在是不愿意处于忧悲苦恼闷之中,不愿意再有忧悲苦恼闷。然而,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欲求,这就是求不得苦。

原文: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释:总而言之,诸比丘,简略来说,什么是五取蕴的苦呢?众生顺次执取的色蕴,执取的受蕴,执取的想蕴,执取的行蕴,执取的识蕴,简略来说,有执就是苦,有取就是苦,执不得,取不得,更是苦,这就是五取蕴的苦。诸比丘,这也叫作苦圣谛。

二、观苦集谛而住

原文: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那么,诸比丘,苦集圣谛是什么意思呢?现世的所有贪爱都能引起再次的出生,再次出生这三界时,无论接触什么都伴随着喜乐和贪爱,四处追逐以满足自己的贪爱,即贪爱欲界的法,贪爱色界的法,贪爱无色界的法,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爱心理。今世的烦恼能集成业种,引发后世的苦果,这就是苦集的真理。

再次来说,诸比丘,内心的贪爱是在何处生起来的,又是住在何处、止于何处呢?凡是在世间有爱乐欣喜的事物存在,这种爱乐欣喜心就在所执持的事物处出生,在此处住着,在此处停止下来。喜乐于什么法,心就止住在什么法上,心就被什么法束缚,不得解脱。

原文: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身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什么是世间里可爱的可喜乐的法?眼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眼根处生起,停在眼根处不动了;耳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耳根处生起,停住在耳根处不动了;鼻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鼻根处生起,停住在鼻根处不动了;舌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舌根处生起,停住在舌根处不动了;身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身根处生起,停住在身根处不动了;乃至于意根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意根处生起,停住在意根处不动了。

这是在说六根,众生喜爱六根,因为六根能接触六尘,能为自己所用。因此心就住在六根上,不断的使用六根。是谁使用六根呢?是意根喜爱和使用六根,包括喜爱和使用意根自己,让自己不断地作意触受想思,以不断地取着六尘境界。

原文:色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色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色尘处生起,停住在色尘处不动了;声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声尘处生起,停住在声尘处不动了;香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香尘处生起,停住在香尘处不动了;味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味尘处生起,停住在味尘处不动了;触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触尘处生起,停住在触尘处不动了;法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法尘处生起,停住在法尘处不动了。

这是在说六尘是可爱可喜乐的法,因为六尘能为众生所用,所有众生都贪爱六尘。是谁喜乐六尘法?是意根喜乐六尘法,贪爱六尘法,不断地在六尘处执取。

原文:眼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耳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身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眼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眼识处生起,停住在眼识处不动了;乃至耳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耳识处生起,停住在耳识处不动了;乃至鼻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鼻识处生起,停住在鼻识处不动了;乃至舌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舌识处生起,停住在舌识处不动了;乃至身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身识处生起,停住在身识处不动了;乃至于意识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意识处生起,停住在意识处不动了。

这是在说六识是可爱可喜乐的法,因为六识能识别六尘,取着六尘,使用六尘,享受六尘,所以众生就喜爱六识。贪着于六识,是谁喜乐于六识?是意根喜乐于六识,执取于六识,让六识不断地对六尘进行作意触受想思,最终是通过六识来执取六尘,六识是意根用来执取六尘的用具,若无此用具,意根就无所能为,所以意根不愿意让六识灭去,所以修定才非常不容易。

原文:眼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身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眼触色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眼触处生起,停住在眼触处不动了;乃至耳触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耳触处生起,停住在耳触处不动了;乃至鼻触香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鼻触处生起,停住在鼻触处不动了;乃至舌触味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舌触处生起,停住在舌触处不动了;乃至身触触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身触处生起,停住在身触处不动了;乃至意触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法,贪爱就在意触处生起,停住在意触处不动了。

这是说十二处是可爱可乐之法,六根触六尘,之后就出生六识,就能享受六尘境界,因此众生都贪爱十二处。当然归根结底还是意根的贪爱和喜乐,以不断地执取尘境。

原文: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眼触之后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眼触所生的受处生起,在眼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不动;乃至耳触之后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耳触所生的受处生起,在耳触所生的受处止住不动;乃至鼻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鼻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鼻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

乃至舌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舌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舌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乃至身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身触所生的受蕴处生起,在身触所生的受蕴处止住;乃至意触所生的受蕴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意触所生的受处生起,在意触所生的受处止住不动。

这是说六识的受,六根触六尘之后,就有六识的感受出生,众生都是非常贪爱受觉受蕴,心都住于受蕴上,为了受蕴,不惜造作恶业。当然,贪着受蕴受觉的主要还是意根,因为意根的贪,才让六识不断地触和受。

原文:色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对于色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色尘处生起,在取着色尘处止住不动;乃至对于声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声尘处生起,在取着声尘处止住不动;乃至对于香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香尘处生起,在取着香尘处止住不动;乃至对于味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味尘处生起不动,在取着味尘处止住不动;乃至对于触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触尘处生起,在取着触尘处止住不动;乃至对于法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取着法尘处生起,在取着法尘处止住不动。

六根触六尘受蕴出生以后想蕴出生,意根取相之后,六识就会执取六尘境界相,众生都贪爱自己的想蕴。想蕴是六识接受尘境之后,意根对尘境的取相行为,取着色蕴的相,取着受蕴的相,取着想蕴的相,取着行蕴的相,取着识蕴的相,乃至于取着六尘境界的相。

原文:色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对于色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色法的造作处生起,在对色法的造作处止住不动;乃至对声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声法的造作处生起,在对声法的造作处止住不动;乃至对香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香法的造作处生起,在对香法的造作处止住不动;乃至对味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味法的造作处生起,在对味法的造作处止住不动;乃至对触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触法的造作处生起,在对触法的造作处止住不动;乃至对法尘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法尘的造作处生起,在对法尘的造作处止住不动。

六根触六尘,意根思择执取六尘以后,行蕴出生,六识就要造作身口意行了,众生的意根都喜欢行蕴,喜欢不断的造作身口意行。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思,就是对六尘境界的执取造作行为,这些行为造作是意根喜乐的,是意根作主抉择的结果,以后的业果就会由此业行而生。

原文:色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对于色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色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色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乃至对声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声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声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乃至对香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香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香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乃至对味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味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味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乃至对触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触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触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乃至对法尘的喜爱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对法尘的喜爱处生起,在对法尘的喜爱处止住不动。

贪爱六尘境界的心行,也是众生喜爱宝爱的,不愿意舍弃的,因此众生也都喜乐于对六尘的贪爱。

原文:色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释:追寻色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色法处生起,在追寻色法处止住不动;乃至追寻声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声法处生起,在追寻声法处止住不动;乃至追寻香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香法处生起,在追寻香法处止住不动;乃至追寻味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味法处生起,在追寻味法处止住不动;追寻触法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触法处生起,在追寻触法处止住不动;追寻法尘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追寻法尘处生起,在追寻法尘处止住不动。

由于众生喜爱色声香味触法境界,为了满足自己的贪爱心理,就会不断的追求六尘寻觅六尘境界,不愿意放弃和舍弃自己的追寻心,所以众生生生世世都在不断的追求和寻觅着六尘境界。

原文:色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声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香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味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触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释:心不动念地等待色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色法处生起,在等待色法处止住不动;心不动念地等待声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声法处生起,在等待声法处止住不动;心不动念地等待香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香法处生起,在等待香法处止住不动;心不动念地等待味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味法处生起,在等待味法处止住不动;心不动念地等待触法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触法处生起,在等待触法处止住不动;心不动念地等待法尘的出现在世间里是可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等待法尘处生起,在等待法尘处止住不动。

众生对六尘境界的贪爱和追求,一开始是比较粗的寻觅行为,寻觅到一定时候,觉得快得到了,就开始等待,细心的等待伺察六尘境界的出现。众生由于这些贪爱的行为,就集起了生死业种,后世就会出生生死苦报。

三、观苦灭谛而住

原文: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再接着来讲,诸比丘,什么是苦灭圣谛呢?对于上述那些法的贪爱已经完完全全离开了贪欲,贪爱灭尽了、舍离了,对于从前的贪爱现在已经弃舍了,从中完全解脱出来了,心已经无染了,就证得了苦灭圣谛。这是四果阿罗汉烦恼灭尽的境界,有能力摆脱生死苦,可以不再受生。复次,诸比丘,这些爱集在什么处能舍离,在什么处才能止息这些贪爱呢?在世间里有可爱乐可喜欢之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以后就不再有贪爱和喜乐。

当证得苦灭谛的时候,自然就会弃舍贪爱,从前所喜欢贪爱的法,如今都不再喜欢和贪爱了,那么贪爱就在喜欢的法处止息灭去,五蕴世间法都不喜欢了。

原文: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什么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呢?眼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以后不再出生了;乃至耳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鼻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舌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身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意根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色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色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声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香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味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触法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法尘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眼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耳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眼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耳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鼻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舌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身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意识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眼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耳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眼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耳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鼻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舌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身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意触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眼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耳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鼻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舌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身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意触所生的受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色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对色法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对声法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对香法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味法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触法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法尘的取着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色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对色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声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香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味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触法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法尘的造作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六根与六尘相触,之后就会产生识蕴受蕴想蕴行蕴,这时往往也会对五产生贪爱心理,那么灭除贪爱,也要灭除六根触六尘时在色声香味触法上的受想行识的贪爱。如贪爱在色尘上产生的受蕴想蕴和行蕴,在修行之后要断尽,才能得解脱,在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上的受想行蕴的贪爱,也要断尽,才能得解脱。

原文:色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对色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声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香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味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触法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法尘的爱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色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释:对色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声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香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味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触法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法尘的追寻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

原文:色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声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香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味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触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释:对色法静静的伺察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声法静静的伺察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香法静静的伺察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味法静静的伺察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乃至对法尘静静的伺察在世间里是可贪爱可喜乐的,贪爱就在此处舍弃,在此处止灭,不再出生了。诸比丘,这就是苦灭圣谛。

四、观苦灭道谛而住

原文: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释:复次,诸比丘,什么是苦灭道谛呢?八正道是能灭苦的修行之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见呢?如实了知什么是苦,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集,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的灭,如实了知什么是苦灭的修道方法,这就是正见。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思呢?没有任何贪欲的思惟,没有任何嗔恚的思惟,没有任何恼害的思惟,就是正思惟。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语呢?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这样的语言就是正语。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业呢?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这样的业行就是正业。

原文: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勤。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释: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命呢?诸比丘,在世间里维持生存,圣弟子能舍弃不正当的损坏他人利益的谋取生存资粮的方式,而依于正当的合理合法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谋生方式来活命,这就是正命。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精进呢?比丘在修道过程中,能够生起勇猛心,非常卖力地,内心精勤地关照和约束自心,让内心里还没有生起来的恶法不再生起,勇猛精进卖力地专一其心,心里精勤地照管和约束自心,远离已经生起的恶的不善法。

并且生起勇猛的精进心,心里精勤地照管和约束自心,让还没有生起的善法生起来,生起勇猛精进心,内心精勤地关照和约束自心,让心住在已经生起来的善法上,让善法不被惑乱,逐渐使其增长圆满,修习成就,诸比丘,这就是正精进。

原文: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乃至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释:那么,诸比丘,什么是正念呢?诸比丘,比丘修习正念,修习于身观身而住时,精进勤勉,具足正智正念,而舍离了世间里的贪欲和恼害;比丘修习于受观受而住时,精进勤勉,正智正念,而舍离了世间里的贪欲和恼害;比丘修习于心观心而住时,精进勤勉,正智正念,而舍离了世间里的贪欲和恼害;比丘修习于法观法而住时,精进勤勉,正智正念,而舍离了世间里的贪欲和恼害,诸比丘,这些没有贪欲和恼害的心念就叫作正念。

原文: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

释:再接着说,诸比丘,什么是正定呢?诸比丘,比丘修习正定时,去除贪欲,远离不善法,内心里既有粗的寻觅也有细的等待,由于离去了欲界法而生出了喜心和乐心,就达到了色界的初禅定,止住其中。把寻觅等待的心思去除,内心安静恬淡,专一其心,既没有寻觅的心,也没有等待的心,由于具足了这种禅定而生出了喜心和乐心,这样就到达了第二禅,而止住其中。

原文: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释:再进一步舍离了喜心而住,心里具足正智正念,用身体感受乐触,只有诸圣人说,舍去了欢喜心,正念住于乐受上,就达到了第三禅,而止住其中。再以后,把乐受舍去,离开苦受,从前心里所感受到的喜乐忧愁都灭除了,只剩下了不苦不乐受,成为舍去了念想心地清净的行者,达到了四禅,而止住其中。诸比丘,这些禅定,从初禅到四禅,就叫作正定。而初禅之前的定,都不是正定。诸比丘,这些就名为苦灭道谛。

原文: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释:就像这样修行以后,或者对四圣谛法的内法观法而住,或者对四圣谛法的外法观法而住,又或者对四圣谛法的内外法同时观法而住。然后又观这些法当中新出生的法,观到把心念住于新出生的法上,然后再观行这些法当中灭去的法,心住于观灭法上,同时又观这些法的生法和灭法而住于其中。

到最后,由于观行的禅定和智慧出现,心里于观行的法念念不忘,心里总在忆念着这些四圣谛法,这时候你们应当舍掉这些念头,心不依倚这些法,住于一无所有的空的状态,心无所依,并且也不执着世间里的任何事物,就这样住着,这也是舍觉支。每种观行后面都要舍除心中所念所想,住于舍念中,最后舍念也除,才为究竟。诸比丘,比丘应该这样对四圣谛法修观法而住。

原文: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如果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一年间之念。

释:诸比丘,确实是不管是什么人,用七年时间,像这样修习四念处,就必会得到两个果中的一个果,在现世中证得解脱的究竟智慧,能趣向无余涅槃,或者证得有余涅槃,希望不再来人间,也就是三四果中必证得一个果。诸比丘,你们应当准备好用七年的时间修成四念处观,七年中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观,这样就必成就三四果中之一果。

诸比丘,确实是不管什么人,只要分别用六年的时间,或者用五年的时间,或者用四年的时间,或者用三年的时间,或者用二年的时间,或者用一年的时间,像这样修习四念处,就会得到两个果中的一个果,就是在现世中证得解脱的究竟智慧,能趣向无余涅槃;或者证得有余涅槃,希望不再来人间,也就是三四果中必证得一个果。诸比丘,你们应当准备好用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的时间修成四念处观,在这些时间里,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观,这样必成就三四果中之一果。诸比丘,应当在一年中修习成念念都是四念处观。

原文: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个月间之念。实不管任何人。于六个月……乃至……五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

释:确实是不管任何人,只要用七个月的时间,如此精进的修习四念处观,必得二果中的一果,一个是无余涅槃,在现世就证得解脱的究竟智慧,一个是有余涅槃,希望未来世不再来人间受生。诸比丘,你们应当准备用七个月的时间修习四念处,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就会证得涅槃。实际上不管任何人,只要在六个月当中,在五个月当中,在四个月当中,在三个月当中,在二个月当中,在一个月当中,在半个月当中,如此精进的修习四念处,必得二果中的一果,即于现前证得无余涅槃或者是有余涅槃。诸比丘,你们应当用半个月的时间修习四念处,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观。

原文: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释:诸比丘,确实是不管任何人,只要在七日之中,如此精进的修习四念处观,必得二果中的一果,在现世中证得究竟的涅槃解脱智慧,或者是证得有余涅槃,希望不再来此人间受苦。诸比丘,这种四念处观的修习方法,特意为众生获得清净解脱而说,为了度脱众生的忧悲苦恼,为了灭除众生的生死苦恼,为了众生证得真理,为了众生得到涅槃,唯一的趣向的修行之路,就是四念处,因此而说这部四念处经。

世尊讲完这部经之后,所有随喜赞叹此经的诸比丘们,都很欢喜世尊所说。

为何佛说从七年到七天等不同时间,精进修行四念处观都可证果?这是指那些善根深厚、烦恼轻微、遮障少、前世学佛时劫久的人,他们如果能像佛陀要求的那样去精进修行,几天至几年就能证果。而无始劫以来学佛时间短、烦恼深重、遮障重的人,就需要七年以上的精进修行才能证果。也许多数人一百年也不能证果,有的人甚至连观呼吸都观不好,心里无论如何也静不下来,更不要谈证果了。

但是也确实像佛说的那样,不管什么人,只要精进修行四念处观,能做到心心念念都是四念处,心心念念都能观行,改变无始劫以来对五阴世间的攀缘习气,努力降伏烦恼和业障,证果还是不难的。难就难在业障关过不去,自己不肯下决心用功办道,散乱习气不能降伏下来。真能做到勇猛精进,做到如佛经中所说的那样修行,证果还是有保障的。

这个四念处观的修行方法非常殊胜,大家不要嫌弃小乘的修行,其实这是修行的捷径。佛说的捷径才真是真正的捷径,戒定慧具足,实修实证,不是嘴皮子功夫,不是情思意解,不是想一想琢磨琢磨就证果的那种。从佛教导给我们的修行方法中,去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实修和实证,实修过程中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理解理解明白明白,什么代价也不用付出,什么戒也不用守,什么定也不用修,有意识理解的乾慧就算证果了。我们要深信佛陀的智慧,听从佛陀的教导,对自身的修行才大有益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