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識體性略說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0-11-29 12:53:08 閲讀: 497

第二章  意識的覺知和了別作用

一、意識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工具

意識在六塵境界裡起判別、了別、分別、推理、思惟、研究、思考等等作用,以此功能作用能了知一切法。意識心一滅,我們什麽也不能知道,這些功能作用全部都消失不見了。開悟的人也有知,而且在很多法上的知都是帶有一定的佛法智慧,無明的知和愚癡的知就相對減少了。

因此說悟後的菩薩也要依靠意識的功能作用在世間裡正常的生活和活動,也要依靠意識心的功能作用繼續修行佛法。開悟以後的菩薩要用意識心觀察真如自性各個方面不同的體性,觀察如來藏更深細的運作,這樣就能獲得後得智或別相智,甚至唯識種智也要依靠意識的觀察智慧而出生出來。菩薩們說法、修行、穿衣吃飯、看書、思惟都要用意識心,意識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修行和生活工具。

祖師大德們悟後都要用意識心,離不開意識心這個工具,沒有意識心他們就不能講法,不能修行,不能生活,只能長年累月的入到無想定中;但是沒有修到這種深度的禪定,只能長期昏迷和睡覺,因爲沒有了意識和意識的了知性了。因此我們不能說六祖講真如自性不用意識心講,如果用意識心講法,六祖就是沒有悟,這樣說話是有很大過失的。

認識和了解了意識的體性以後,就知道意識的諸多之用,衆生依靠意識的用才能正常的生存和修行;找到意識心時,自己現前來觀察意識的體性,就能知道衆生確實都離不開意識,離不開意識的知性和了別性。

找到意識不是很難,只要知道了意識心的體性,馬上就可以找到,並且能現前觀察意識所起的作用。只是沒有甚深智慧時,還不能觀察得很深很細而已。很多人只要告訴他意識的功能作用,就知道了哪個是意識心。找到意識、觀察意識是很容易的,非必要到開悟時才能証得意識。學佛的根本其實就是在學八個識,八個識都証到了,唯識種智就能逐漸具足;種智圓滿具足時就是一切種智,有了一切種智就能圓滿成佛。

二、意識的幾種功能作用

(一)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借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又稱抽象思維;是把對於事物認識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並按一定邏輯關係進行推理,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思想,加以理解和掌握,達到認識的目的。邏輯思維的特點是以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作爲思維的基本過程。

(二)歸納與演繹

歸納是從多個個別的事物中獲得普遍的槼則,例如: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可以歸納爲人類。演繹與歸納相反,是從普遍性槼則推導出個別性槼則,例如:人類可以演繹爲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等等。

(三)分析與綜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爲各個部分加以研究,是認識事物整體的必要階段。綜合是把事物各個部分按内在聯繫有機地統一爲整體,以掌握事物的本質和槼律。分析與綜合是互相滲透和轉化的,在分析基礎上綜合,在綜合指導下分析。

(四)抽象與概括

抽象是從衆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而捨棄其非本質的特征,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質和槼律。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種思維過程和方法。

(五)比較思維法,比較分爲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和不同類事物之間的比較,也可以分爲求同比較和求異比較,在相似中,求不同處;在不同中,求相同或相似處。

(六)因果思維法,由因推導出果,就是由甲推導出乙的邏輯思維方式。

(七)遞推法,就是按照因果關係或層次關係等方式,一步一步的推理。原因産生了結果後,這個結果又作爲原因産生下一個結果,於是成爲因果鏈,因果鏈就是一種遞推思維,譬如十二因緣。

(八)逆向思維法,逆向思維法與因果思維法相反,逆向思維法是由結果推理原因,譬如逆推十二因緣。

三、意識的分別性

七個識都是分別心,都起分別作用。離開了七個識的分別心,身口意行就無法現行出來,那就是有口不能說話,有身不能做事;離開分別心,與死人就沒有什麽區別了;沒有分別心,有關人我他她以及世間生存環境一切事情都不知了;沒有分別心,東西南北就分不清,父母也不識別,就不能過正常生活。

既然我們身口意行一直在不斷地現起,一直在應對著周遭的一切,就說明我們的七識心一直都在分別。分別就是了知,就是了別,就是對色聲香味觸法的明白和清楚了知,這是妄心七個識本具的分別體性。只要有七識存在,就有對六塵萬法的分別了知性。這種分別了知性如果不存在時,一定是在六識心滅去不起用的時候,就是睡著無夢時、昏迷時、正死位、入無想定中、入滅盡定中。在這幾種情況下,衆生恰恰不能正常生活,也不能修學佛法,所以只要有七識在,就有分別性。

現在普遍所說的不分別,是指不分別衆生的好壞,不分別貧富差別,不分別環境的優劣等等;這種不分別是不挑剔不在意的意思,而六識的分別性宛然存在,並沒有斷滅。内心有修行的人,才能不在意也不分別一些世俗法,看一切法都平等無二,能修到這種程度的人,那是極少又極少的。衆生在三界世間中生存,其分別六塵萬法的功能作用不可能滅去,總要現前起用,想滅也滅不了。有根有塵,就有識心生起分別作用,衆生才能正常生活。

四、能和所是指什麽

能是六識的能知性,所是六識所知的法。比如覺知和疼痛兩個法,覺知是意識和身識的能知性,疼痛是兩個識所知的觸塵,一能一所,能所和合才能把法顯示出來。

能覺知心共有六個(嚴格說也包括第七識意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能分別和覺知不同的六塵境界。所覺知的法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個,是六識所知的塵相,第七識不僅能覺知六塵,還能覺知六塵之外的一切法。

在覺知當中有受,受是六識的感受,六根觸六塵生六識,六識觸六塵之後就有了受。前五識的受比較粗淺,第六識的受比較細膩複襍。身識和意識一起分別觸塵,兩個識共同感覺到了疼痛,第六識感覺的疼痛帶有情緒化。這時的覺知心包括身識和意識,是能覺,觸塵是所覺。

 能覺與所覺分不開,能知與所知分不開,能觀與所觀分不開。沒有所覺所知所觀,就沒有能覺能知能觀;沒有能覺能知能觀,就不知道有所覺所知所觀,二者是互相依賴的。就是說,沒有六塵就沒有六識,沒有六識就不知道有六塵。意法因緣生意識,三者和合觸,意識就知法。六根觸六塵生六識,三者和合觸,六識就了別六塵。把六根六塵六識的體性界限弄明白了,一切法就清楚了。

能知和所知都不是真實的,意識所知的法,不僅包括六塵境界,包括七個識和心所法,也包括第八識和心所法,也包括心不相應行法,因爲這些法也能被意識心了別和觀察到。

斷我見時証得能(七識)所(六塵)皆空,這個空是空幻的意思。如果内心真的認爲一切能和所皆空時,就已經達到初地的果位了,這個空是空性心如來藏的意思。一般人只是粗淺地認識到這點,但内心還是不能確認,沒有切實觀行的緣故。如來藏也有能有所,但祂確實是不滅也不斷的,如來藏也確實有識性和知性,但普通情況下,對一般人也都不講這些甚深的内涵,恐衆生不解和誤會。

五、識心的出生和分別的原理如下:

六根觸六塵,第八識産生六個識。眼根觸色塵,第八識産生眼識;根塵識三者和合觸,眼識就見色。耳根觸聲塵,第八識産生耳識;根塵識三者和合觸,耳識就聽見聲音。鼻根觸香塵,第八識産生鼻識,根塵識三者和合觸,就嗅到氣味。舌根觸味塵,第八識産生舌識,根塵識三者和合觸,就嘗到口裡的酸甜苦辣鹹味。身根觸觸塵,第八識産生身識,根塵識三者和合觸,就感覺到觸塵。意根觸法塵,第八識産生意識,根塵識三者和合觸,就了知一切法。根塵識三者和合觸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界限,互不相代,尤其是根與識要區分開。根能觸塵接收塵,識能分別了別塵,衆生就能了知六塵萬法。所以衆生只要有生命活動,就不能滅去分別覺知性,是一定要分別萬法的。

六、意識在母胎裡四五個月就出現了,直至出生都有意識存在,胎兒沒有意識就無法出生,出生的過程就有意識參與,沒有意識的出生就是死亡。先天性無腦兒也帶有微弱的意識,否則就是死胎無法出生;植物人也有弱意識,否則也會死亡。只要有意識存在,意根就不會離開五蘊身,祂非常的執著六識身的功能作用,因爲意根自己無法做什麽,祂必須用六識去做,用身體去做。

七、意識在中隂身裡的了別性

問:如來藏在勝義根處成像,其實勝義根也就是如來藏的相分,意識在其間了別。有人身時意識的了別很伶俐,但是在中隂身時,同樣是如來藏執持著中隂身,同樣有勝義根,同樣在中隂身的勝義根中成像,那麽爲何中隂身時的意識了別卻很弱呢?難道意識還要有個物質的大腦或大腦細胞作爲基礎才能起用嗎?

答:中隂身是微細的物質色法,與人身有一定的區別,因爲中隂身的色身比較微細,不是粗重的物質色法,因此色身對意識心沒有嚴重的遮障,意識就有五神通,能知道人類所不能知的很多事情。但是意識在思惟推理分析判斷時,就要依靠物質色法勝義根。如來藏要在勝義根處變現法塵,依勝義根中的四大物質而變現法塵,勝義根處物質不發達,法塵就不清晰,意識的思惟功能就受阻礙,不能完全發揮出來。那麽意識就不能通過強有力的思惟活動來影響和調控意根,意根受不到約束,就要完全表現出自己的本來習性,表現出祂的質直性,沒有虛偽,沒有掩飾,沒有做作,是什麽本性就顯現出什麽本性。

意識思惟活動的強弱是與大腦勝義根有關的,大腦物質不發達,缺少營養,思惟就不敏捷,不靈活,就不能有效的控制意根,衆生的本性就完全表露出來。因此,在中隂身裡意根去投胎,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習性去投胎的,習性與業種相應。習性惡,與三惡道相應,就投胎到三惡道;意根的習性與三善道相應,就投胎到三善道。

中隂身裡因爲勝義根的問題,意識的思惟能力弱,意根的習氣作用大,往往是與業力完全相應的。比如幽冥界的那些衆生,都表現爲本來的習性,沒有理智,不加掩飾。理智就是意識的如理思惟力和調控力,意識思惟力弱,無法對意根進行調控,意根的煩惱重就表現爲沒有理智。

愚癡的衆生,意識幾乎沒有多少思惟力,都是按照慣性習慣生活著。投胎時,要按照意根的習性,也就是按照業力去投胎,被加持者除外。所以,意根不改變,與三惡道習性相應,肯定就要去三惡受苦道。只有斷我見,成爲初果以上的聖賢,才能保証不去三惡道,因爲這時三縛結斷了,不再被綁縛著去三惡道。

八、六識的思想活動

六識的思想活動就是想隂、行隂和識隂。想隂就是六識的想:眼識的想、耳識的想、鼻識的想、舌識的想、身識的想、意識的想。想,是心上有相,心取了相,了別了相,執取了相爲想。六識都能了別相對應的六塵相,之後執取、認取六塵相貌爲想。然後産生名言,進而有其它的思想活動,這就是行隂;内心的思想活動,包括抉擇決定造作等等,這就屬於行隂,屬於思心所的範圍。這些思想活動,以意識心爲主。五識依意識心,也有各自的想和思,有想隂和行隂,有抉擇和造作,但沒有名言。

九、沒有念想的微細意識

意識的各種狀態,微細的意識是指什麽,都有哪些?當我們比較粗重的意識分別作用不現前時,在比較明顯而強烈的覺知作用不現前時,在情緒化的感受和各種心理作用不現前時,一般人就認爲意識心已經滅去,不存在了,有些人還認爲是入定,沒有意識了,其實微細的意識還是存在著,還在起了別的作用,只是反觀力不像原來那樣強罷了。

比如在身體輕安的狀態,心也定下來,覺知性就減少了,好像不知道身體和心裡的感受,好像沒有什麽念想,有點傻傻呆呆的樣子,好像忘記了身體的存在,也沒有什麽思想;但是意識心並沒有滅,仍然在靜靜感知著,窗外明亮而暖和的陽光還是能看見和感受到,也知道周圍靜悄悄的,也知道自己沒有什麽想法,也知道此時比較清靜和舒服;甚至心裡還在細微地想著不著邊際的事情,這是細微的亂想。而這一切都是意識心起用的結果,意識心如果不起用,就會睡著或者昏昧過去。

再比如學佛修定,内心中逐漸沉靜下來時,感覺好像沒有念頭和思想,有些人就認爲自己已經無心,意識消滅了。但是周圍的一切情況還能敏銳觀察到,只是心裡的感覺細微得多,眼前的色彩是明是暗心裡還是知道的,耳邊是動是靜也是知道的,有人過來碰觸自己還是知道的;既然有知,就一定有意識心在了別,在感知,那就是比較微細的意識心在起用,並不是意識斷滅消失了,更不可把此時沒有粗重分別的微細意識當作寂靜的第八識,那就大錯特錯了。

再比如入到定中的禪定狀態,未到地定、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及四空定等等,這些定中都有微細意識或者是極微細意識的了別作用,除了外道無想定中沒有意識,或者是阿羅漢的滅盡定中沒有意識的存在,其餘的定中都有意識的存在,只是微細極微細,不容易覺知到罷了。只因爲意識的反觀力弱,不容易反觀到意識的存在,於是就認爲自己無心,識心都滅了。

十、等無間,是指同類種子相等無間斷的連續出生滅去。比如意識的識種子,前一個在某處出生滅去,後一個馬上接上,也在此處出生滅去,這樣一個個的識種子次第出生滅去,意識才能連續不斷的進行識別了別活動。

等無間緣,等是相等相同同樣,比如眼識的種子和眼識的種子是相等相同,意識的種子和意識的種子是相等相同,意根的種子和意根的種子是相等相同。無間,是沒有間隔、沒有間斷的意思,一個挨著一個,沒有中斷,沒有縫隙。等無間緣的意思就是,同類識種子,一個出生了馬上滅去,緊接著下一個識種子出生在前一個識種子出生和滅去的位置,再滅去,之間沒有間隔,是連續性的。前一個識種子能引導後一個識種子出生,是後一個識種子出生的緣,能開辟後一個識種子出生的處所。

只要有識心存在,就有等無間緣,識心滅去,等無間緣也不存在了。意根在無餘涅槃境界中,本身就不存在,識種子也不用出生,等無間緣也不存在。這是識心出生和運行的其中一個緣,不包括所有的緣。

十一、問:當我在思維一個法時,心裡卻在自言自語說著其它事情,沒有說出聲。思維的心是哪個心?自言自語的又是哪個心?凡是有語言文字的不管是出聲還是默語都是意識的作用嗎?

答:能思惟法的識是意識,俗語叫作琢磨、核計,心裡自言自語的也是意識,不管有沒有語言文字,都是意識。因爲意識比較細膩,能分析細節,了解具體情況。第七識不行,只能了解個大概的粗況,具體不知,細節不知。意識可以緣多個塵境,但容易散亂分心,識心分流,注意力就分散。但在定力相當好時,可以應付好幾件事,意識完全可以分流,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十二、覺知心,一般來說是指七個識,是覺知六塵的知,特殊情況專門指意識心,因爲意識的覺知最強,範圍最廣。

魂,都是指意識心,能對六塵境界,能了別六塵境界,因爲能了別六塵境界,才能被嚇而驚慌失措,魂不附體,魂飛魄散,失魂落魄,魂不守捨。意根永遠守著身體,不離不失不散,否則身體就成爲屍體,第八識更是如此。

十三、細心體會身口意的行爲,究竟與哪個識相應,主要體現哪個識的造作。當然所有身口意都離不開意根,也離不開意識,但是裡面還有一些差別。身行,是六識的造作,這表面現象已經很明顯了,雖然背後有意根的主導作用,也有意根的隨從作用,更有第八識的作用。

口行,主要是意識的造作,以意識爲主。當然其中還有五識的配合,也有意根的主導作用和隨從作用,更有第八識的作用。意行,還有以意根的心行爲主,主要體現意根的思想和心性。雖然也有意識的作用,更有第八識的作用,但是意行絕對完全與意根相應,是意根的想法和觀念,雖然有意識的督導和調控作用。

十四、不感覺疼痛是否是好事

疼痛,就是身識和意識共同感覺到的觸塵,是内相分,都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一種觸塵來自於身體表面的接觸,一種觸塵來自於身體内部。外道修得神通,能生到最高層天,都免不了生死輪回,修到能忍疼痛,不知疼痛,又算得了什麽,解脫是智慧解脫,與一些小神通沒有關係。斷了我見才能免除三惡道業,而斷我見和三縛結都是智慧觀行,智慧的結果,與能忍疼痛沒有什麽關係。

如果不再感覺疼痛,受了傷也不知疼痛,到底傷得怎樣了也不知道,病的很重可能要死了也不知道,那就不會想辦法救治自己,有可能就死亡了。如果身體得了癌症也不知道疼,到晚期也不知道疼,臨終要死也不知道疼,最後的結果就是死亡,無痛苦的死亡。追求身體沒有知覺,心裡不感受不覺知,是沒有益處的。真正的道不是這些,而是大智慧,有智慧就能獲得一切,無智慧就能失去一切,無論解脫與成就佛道,都是靠智慧。

十五、意識是因緣所生法,要有塵境、有意根的作意與思、有第八識輸送種子,五俱意識還要有五塵境與五識的配合,才能現起意識的功能作用。意識的功能作用包括覺知諸法和覺知五識、覺知意根、覺知第八識的功能作用,也能反觀自心。

但意識不能時時反觀,如睡著以後,意識消失不能覺知,更不能反觀;做夢時意識有覺知,很難有反觀力;昏迷時意識消失,沒有覺知,也沒有反觀;死亡時意識消失,沒有覺知,也沒有反觀;中隂身時意識有覺知,反觀力弱;二禪以上,意識有覺知反觀力非常微弱,或者沒有反觀;無想定裡意識消失,沒有覺知,也沒有反觀;滅盡定裡意識消失,沒有覺知,也沒有反觀。愚鈍的人有覺知,反觀力弱,或者沒有反觀。

十六、意識是否是覺性

意識有覺知的功能作用,但不能直接稱爲覺性。因爲覺性代表覺悟的心性,一般指本體第八識的無無明性,有時候也指覺悟以後有大智慧的六七識,沒有智慧不覺悟的時候,不能稱爲覺性。可說意識有知性,能知各種法塵境界。

十七、一切物質色法,不管識心去觀察與否,其狀態是一樣的,不會是識心觀察時是一個狀態,識心不觀察時是另外一個狀態。沒有識心觀察,誰能知道色法是什麽狀態?只能猜測,猜測出來的法,不可靠也不可信。所以並不是所有科學都有科學性。

比如說張三的外貌,不管他人的識心觀察與否,大體上不會有什麽大的差別。自己家的房子,不管自己在家與否,觀察到與否,房子總是那個樣子,不會有什麽差別和變化。包括自己所能接觸到的一切物質色法,不管自己是否觀察,其相分都是差不多的,不會有什麽差別和改換。

十八、有名言的意識與無名言的意識

嬰兒看天花板,還沒有天花板的概念,眼識意識就生起了,這個時候意識是沒有名言的,但是作爲人類的名言種子是存在的,只是出生名言的因緣不成熟。名言與意識心相應,是意識心安立出來的。意識分爲兩種,一種是有名言的意識,一種是沒有名言的意識。也就是說意識了別以後可以出現名言,用名言來表達自己的覺觀,也可以不出現名言。意識先有覺觀思惟,然後才生出名言,安立名相。

眼識看天花板之時,肯定是眼識先生起來,然後必須有意識在一起配合,才能了別天花板;意識了別之後,才有了覺觀,才能有名言的出現。但是嬰兒的意識這時還沒有概念,只有覺觀,因爲還沒有經過後天的學習,沒有形成天花板的概念,對於生存所需要的知識還不具備,因此這時只有覺觀,沒有名言。

十九、法塵,在五塵上本來就有,與五塵一起構成塵境,不能單獨存在。比如花兒的美麗性是花兒的法塵,與花兒的本體是和一起存在的,有花兒就有美麗性,花兒消失美麗性也無。不是因爲意識了別以後,才新出生花兒的美麗性,只是這種法塵意根不能細微了別,要由意識來細微了別,然後才能知道花兒是美麗的。美麗性先由意根接觸,但無法細分別,就交給意識,意識就能分別出花兒的美麗性,分別時,也不能離開花兒而去了別美麗性,離開花兒,就找不到美麗性的法塵。

美麗性的顯現,是由三個能變識共同顯現出來的,不能離開意根。色塵上能同時顯現出形色、表色、無表色的法塵,韻味屬於無表色,氣質、修養、素質都屬於無表色,與色塵同時同處出現,不可分開。

二十、意識思惟觀察的重要作用

從隔隂之謎、醉酒、夢遊和催眠的現象,看意識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講意根,就把一切都歸於意根,而忽略了意識。現在思惟意識的作用,這是斷我見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這個問題的思路應該是這樣:思惟分析隔隂之謎的種種現象,找出都有哪些現象,然後從這些現象當中觀察意識的作用有哪些,有什麽特點,有多重要,這叫作意識的反觀,也叫作証自証分。

再依次思惟分析醉酒之後的現象都有哪些,從這些現象上觀察意識的作用和特點以及重要性;思惟分析夢遊以及醒過來之後都有哪些現象,從這些現象當中觀察意識的作用特點以及對領悟六塵的重要性;思惟分析催眠以及催眠之後都有哪些現象發生,觀察這些現象當中意識的作用特點,以及意識對六塵分別的重要性。

以上思路是授人以漁,而不是單純的授人以魚。掌握了漁的要領,會使用漁,以後就能自力更生了。

要學會觀察,會尋找和分析現象,觀察力非常重要,這是以意識的智慧爲主,裡面也有意根的智慧。只有意識的智慧先具足了,意根才能提升智慧具足智慧。意識的智慧在先,意根的智慧在後。意根具足了智慧,後世時,意根的智慧在先,意識的智慧就在後。然後意識以此類推,又出生其它的智慧,再帶動意根,讓意根也具足其它智慧。生生世世就是這樣一步步一點點的轉變了六七識,最後轉識成智。

很多人連意識的智慧都沒有,無數事實真相擺在面前,都視而不見,無覺無知,非常愚癡。很明顯很明白的現象都看不明白,理不出頭緒,甚至被人告知了一遍又一遍,仍然不知所雲。如果意識的思惟力都沒有,觀察分析能力都沒有,那就談不到具足智慧了,更談不到熏染帶動意根也同樣具足智慧,愚癡無明不破,解脫就一點希望也沒有。

二十一、法塵包括色法塵、心法塵和非色非心法塵。色法塵是法處所攝色,心法塵包括七個識和心所法,也包括第八識和心所法,非色非心法包括心不相應行法。法處所攝色,就是五塵色法上所顯示出來的法塵,叫作色法塵,也是由四大種子組成。

心法塵是意識所能對應和了別的八個識心以及識心的所有心所法。當意識有智慧時,尤其是轉識成智以後,意識就能了別到八個識,以及八個識心所法的一部分,能全部了別時就是第三次轉識成智的佛的果位。意根依意識也能了別心法塵,開悟以後了別的有所增加,轉識成智以後能了別更多一部分,成佛以後全部都能了別。

無色界天人定中,意識也緣定境,是獨影境,意識的思惟,需要獨影境,也許思惟色法塵,也許思惟心法塵,也許兩者都有,不一定。無色界天人生存環境裡沒有色,也就沒有法處所攝色,所以沒有什麽環境,只有獨影境法塵,直接從如來藏種子裡出生,那就不妨有色法塵的定果色。

如果定境裡有七識和心所法的法塵 ,意識就要緣七識和心所法,那意識動得有多粗,這可能嗎?不可能。不管什麽人,如果定境裡有七識和心所法,意識一定在思惟,這個定境就淺,二禪以下。二禪以上是無覺無知,沒有覺觀思惟,初禪以下包括初禪才有覺觀和思惟。

二十二、見聞覺知性是如何出生的

(一)第八識中本來含藏著七大種子,七大種子常存在第八識裡,其中之一就是識大種子。第八識輸送出識種子産生前七識,如來藏爲前七識輸出識種子以後,前七識就開始以心所法的形式運行。

第七識現行出來,也是以心所法的形式運作,現行的前提必須有第八識爲祂輸送識種子,而只要不是處於無餘涅槃裡,第八識刹那刹那都爲第七識輸送識種子,一彈指間就輸送出八萬一千個生滅種子(數字僅僅是個比喻,表示一刹那中輸出種子的數量非常多),一個種子生出來滅去;又一個種子生出來,然後又滅去;生了滅,滅了又生,就形成了第七識無始劫以來連續不斷的運轉,五遍行心所法一直伴隨著第七識不斷的循環往複的運行。

第七識如果想要了別六塵,就生起思心所,第八識配合祂出生六識。眼根就趣向於色塵,耳根趣向於聲塵,鼻根趣向於香塵,舌根趣向於味塵,身根趣向於觸塵,意根就趣向於法塵。六根和六塵相觸相對應的時候,第八識馬上就輸送出六識的識種。眼識就開始動了,眼識的種子一個一個生出來,非常的快速,刹那刹那生出來,生出來又滅去,生出來又滅去,這樣就形成了眼識一段時間内的了別性,眼識的了別性也是以心所法的形式來運作的,主要是以五遍行心所法來運作,當然眼識還有善心所法,還有煩惱心所法,還有五別境心所法有時也要現行出來,其他幾個識亦複如是。

第八識爲第六識輸出識種子,就出生了第六識,識種子刹那刹那輸送出來形成連續的識心運作,就像一滴一滴水連續流出形成了水流,就有了一定的了別勢力,能起識別、了別、思惟、判斷等作用。如果第六識在很多法上都要了別,祂的分別勢力勢必就要弱,了別法塵時就不可能了別得太清楚,智慧力就不能生起,這是由意根到處攀緣造成的結果。但是如果意根減少攀緣,少於作意,讓意識只了別一種法塵,第六識就可以在一個法上詳細分別,第八識只往這一種法塵上流注意識心的識種子,這樣意識心的分別勢力強大,了別就清楚,智慧力就強。

接著,這些識種子再一個一個的回到第八識中,又從第八識中生出去,又再回來,象循環水泵似的不斷循環運轉,第六識就這樣一直在分別著。第六識的運行也是以心所法的形式來運作的,其中五遍行心所法肯定要伴隨意識心運作,還有其它的五別境心所法,還有善和煩惱的心所法,還有不善不惡的心所法,這些心所法有時都要伴隨著第六識起用。通過心所法的不斷運行,七個識就能了別世間的一切境界,於是我們就有了見聞覺知性,就能了別這世間的一切法。

(三)識在觸塵時,根塵識三者和合觸,其結果是什麽?六識的作用都是什麽?三者和合觸,這件事非常重要,其結果是識有了受、想、行的作用,身口意由此造作出來,業種留下來了。如果識不觸塵,識就沒有任何作用。

各個識都觸什麽樣的塵?把各個識所能觸的範圍弄清楚,所有的法都能了解思惟透徹。然後思惟沒有六識還能作什麽,這些用都是六識造作出來的,是生滅虛妄的。

無色界衆生沒有色身五根,爲何還有意識的存在,意識依於什麽而存在的?意識了別功能的強大是依於什麽條件?這些問題弄清楚了,將來無論在大乘還是在小乘的修証上,都能悟得深透一些。很多人觀行都不全面不深透,僅在意識上理解的人越來越多,証不得内心就沒有什麽功德受用,煩惱還是照樣很重。有些人看見別人說東道西的,憑其聰明伶俐,也能了解其中某些關鍵處,自己就覺得好像是悟了,可是並沒有參究出問題的根源和實質,因此並不是証悟。

根觸塵,生識,根不觸塵,就不能生識。命終四大先分解,這時還有識的存在,還能了別和感受,所以感覺非常痛苦。每個人的色身都是自己的第八識所執持的,自己色身的改變也是自己的幾個識作用的結果。那麽一個人如何能去殺死另一個人,從而改變另一個人的色身狀況呢?沒有意識,五識不能生起運轉,了別六塵是意根的決定,由意根作主宰,意根一定是觸法塵的;意根不決定,不作主宰,第八識就不生五識;而意根主宰了,就是觸法塵了,之後一定生意識,意識也是五識的俱有依。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