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楞嚴經奥義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3-11-18 21:47:22 閲讀: 443

第三節  第三處征心——識心潛伏根内

原文: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釋:阿難對佛說:世尊,就如佛所說的那樣,識心看不見身體内,就不住在身體内;身體和識心還能共同覺知,不相分離,識心就不在身外。我現在思惟以後証得識心是在一個地方。

阿難說識心不見内,不見五臟六腑,不能居在身體内。如果眼識不見五臟六腑,肯定不在身體之内,内是指五臟六腑、筋骨和肌肉、血液等等。佛說法破識心在七處,主要以眼識心爲例說明六識心不見内就不在身體内,把眼識心不在内外中間、不在七處都証明了,那就同理可証,其它的識如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不在身體的内外中間,都不在七處。

阿難說身體和識心又互相有連帶關係,因爲這個連帶關係,才能共同和合運作,了知外物,所以身體和識心是不能相離的。既然身體和識心不能離開,那麽識心就不在身體的外邊;如果在身體的外邊,就和身體分開了,成爲兩個個體,兩個個體不能在一起和合運作同時起用,不能了知外物。阿難現在懂得這兩點以後,又提出一個論點來,當然他的思惟是識心意識情思意解,他沒有經過深細的論証和思惟,思想觀點還比較膚淺,論點是不對的,提出的論據也不對。

原文: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根裡。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

釋:佛說:識心在什麽地方?阿難說:這個了知心既然不在身體内,還能看見身體外,就像我考慮思量的那樣應該藏在根裡。就像有人拿一個琉璃碗釦在眼根上一樣。

以眼根爲例,眼識心潛伏在眼根裡,同理耳識心肯定潛伏在耳根裡,鼻識心要潛伏在鼻根裡,舌識心要潛伏在舌根裡,身識心要潛伏在身根裡。意識心的根叫意根、第七識、末那識,意識心就潛伏在意根裡。我們這一看就知道不對了,意識心不能潛伏在意根裡,爲什麽呢?因爲意根無形無相,是沒有裡外的,那意識心怎麽能潛伏在意根裡呢?這一點以後再說。

阿難把識心潛伏在根裡的論點提出來以後,接著提出了論據,想要証明自己論點的正確性。阿難說,就像有人取來兩個琉璃碗,釦在自己的眼根上,合就是合在一起,就是把琉璃碗和眼根合在一起了,左邊一個,右邊一個。琉璃碗是一個透明體,它的形狀就像我們吃飯或者盛物用的小碗一樣,邊是圓的,中間是凹凸的,琉璃碗的邊緣肯定要和眼睛合在一起,釦在眼根周圍。它不可能合在眼球上和眼的玻璃體上,合不上去,即使能合眼球也會受不了,肯定是合在眼框上。因爲琉璃碗既是圓的,又是凹凸的,中間有空隙,琉璃碗的底就在眼根外邊,也是透明的,和眼根相對,之間有一個距離,叫作空間。

因爲琉璃碗的底部和眼根有一定的空間,琉璃的底部就能在眼根上成像,最初在眼根玻璃體上成的像是倒立的,等到這個倒立的像從眼根視網膜、玻璃體那裡通過視覺神經元傳導到後腦那個地方時,就變成一個正立的像,又倒過來了。然後後腦勝義根裡的影像與勝義根接觸,如來藏就出生眼識,眼識就能分別琉璃底部的影像,看見的是和外邊的玻璃碗的底部一模一樣的正影。最初成像是倒立的,然後第二次成像又正過來,我們看見的是經過二次變現所形成的像,和外物非常相似。

在後腦處二次成的像叫作影子,我們看見和了別的都是影子,覺得這個影子就是外邊的實物,因爲和外邊實物一模一樣,看不出是虛幻出來的,於是我們所有人就把影子當作真實的,認爲自己看見的是真實東西,從來不懷疑自己所見是否是真實的,因此而生起貪執,就被拘束在六道輪回裡受苦無量。其實每個衆生看見的都是真實物的那個影子,因爲是通過眼根的二次成像形成的,這些在國中物理學上都講了。

取琉璃碗釦在眼根上,眼根就能看見這個琉璃碗。如果不用琉璃碗,現代化的輔助眼睛視覺的工具是什麽呢?就是有形眼鏡和隱形眼鏡,有外邊帶框的眼鏡,是在眼睛外邊帶著的。還有一個是隱形眼鏡,隱形眼鏡是一層膜,這個膜非常輕柔,可以和眼睛的玻璃體、眼球貼在一起,而不傷眼球。貼在一起眼睛與隱形眼鏡就沒有空間沒有距離了,眼識的出生就缺少了一個緣,那麽隱形的鏡片,就不能在眼睛的玻璃體上成像,既然不能在眼根上成像,也就不能在後腦那地方再次成像。

二次成像一次都沒有成,那麽眼識就分別不了隱形眼鏡,因爲不能出生眼識的緣故。但是外邊帶框的眼鏡,因爲和眼根、玻璃體有一段距離,眼識出生的條件具足時,眼識就能分別帶框的眼鏡,但是不能分別隱藏在眼球上的隱形的眼鏡,就是因爲中間沒有距離的緣故。因爲眼識見色要有九個緣,就是九個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就是要有空間距離,空間距離就是爲了成像而用的,物體和眼睛要有空間距離才能成像。成的像一開始是倒影,倒影再往後傳到後腦勝義根那裡,再倒過來就是正影,所以最後眼識分別的就是正影,其實眼識是不在眼根那裡的。

原文: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釋:阿難說用琉璃碗合上兩個眼睛,雖然眼根和物體合在一起,但是物體並不妨礙眼根的見色功能,眼根能夠透過琉璃碗物體,看見琉璃碗之外的物質色塵。那麽眼根隨著它所接觸的外物,隨即就能分別物體了。

隨就是隨時隨地,碰到什麽就能見什麽,分別什麽就能知道是什麽。即就是馬上的意思,幾乎是同時的,其實這之間還是有一個非常短暫的時間差,不是物來了真的同時就能見物,中間還有一個刹那的傳導過程。這個傳導過程太快了,我們眼識根本分辨不出來,就覺得是物來同時就看見物了,其實是物來了一會,一刹那兩刹那之後,我們才看見這個物,不是同時看見的。其實能分別的還是識心,是眼識心的分別性,也是眼的見性,分別之後就了別了色塵。

原文: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内者。爲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内故。

釋:然而我能覺了了知萬物的心,能知曉萬物的識心,不見身體之内的物質,是因爲識心潛伏在根裡的緣故。識心不能見到身體裡的五臟六腑,但是能夠通過眼根毫無障礙的看見眼根外邊的物質色法,是因爲識心潛藏在根裡的緣故。

既然識心在根裡,就應該在了別身體外的同時也應該能了別根身,比如說眼識在眼根之内,在看到身體外部世界的同時,應該能看見眼皮,應該能看見眼球,能看見玻璃體,能看見視網膜。可是我們現在睜眼看看,卻看不到自己的眼睛,說明眼識在眼根裡根本不對。

阿難又提出了第三個論點說:識心潛在根内。爲了証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阿難就說了一個琉璃碗的譬喻:譬如有人拿透明的琉璃碗釦在眼根(這裡主要指眼浮塵根即眼根)上,雖然有透明琉璃碗釦在眼根上,眼睛還是可以毫無障礙的看見琉璃碗外邊的色塵。

這裡把眼識類比成眼睛,眼根類比成琉璃碗,眼識潛藏在眼根内,既不與眼根分離,也不用見身體内,還能與眼根和合運作,眼根觸到色塵的同時,眼識也就了別到了色塵。阿難認爲他這次提的論點,貌似解決了佛陀駁斥他提出的矛盾點——識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的問題,他想這回應該對了。這回也不對,阿難說完這個譬喻,佛就從正反兩方面破阿難的論點,使得這個論點不成立,最後阿難就無話可說,承認了自己的論點是錯誤的。

原文: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内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否。

釋:佛問阿難,就像你剛才所說的,眼識潛藏在眼根之内,識心都潛藏在根之内,就像琉璃碗一樣,有人用琉璃碗釦在眼根上能看見山河,是否還能看見琉璃碗?你看見了琉璃碗外邊的山河大地,但是這個琉璃碗你是不是能看得見呢?

琉璃碗現在比喻爲眼根了,眼根相當於琉璃碗,識心就相當於釦著琉璃碗的那個眼根。你說眼根外釦一個琉璃碗,眼根能見琉璃碗外邊的物質;如果你這個結論成立,眼識在眼根之内,眼根在眼識之外,那你的眼識能通過眼根見到外物嗎?

原文: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釋:阿難不加思索就回答:是的,世尊,如果有人把琉璃碗釦在眼根上,這個人當然能看見琉璃碗。佛對阿難說:你的眼識如果和琉璃合在一起,還能看見琉璃和琉璃之外的山河大地,爲什麽卻看不見眼根呢?眼識如果在眼根之内,和眼根合在一起了,能看見山河大地,也應該能看見眼根,爲什麽看不見自己的眼根呢?

如果識心在眼根裡,是應該能看見眼根的。任何人都看不見自己的眼根,看不見視網膜、看不見玻璃體、也看不見傳導神經,說明眼識不與眼根合,不在眼根裡。佛不用阿難回答,就把阿難的論點破了。

原文: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釋:佛又接著說:如果你的眼識能夠看見眼根,那你的眼根就和外邊的山河大地一樣,都是一種六塵境界相,不是眼根,不能起著眼根的作用。如果識心不能看見眼根,你怎麽能說那個能了知的識心潛藏在眼根内,就像眼根與琉璃碗合在一起一樣?因此你應當知道,你所說的覺知心潛伏在根裡就像與琉璃碗合一樣,是一無是處沒有道理的。

眼識如果能看見眼根的話,眼根就和外邊的山河大地一樣,是同一種性質的東西,不是根。如果你的眼識看不見眼根的話,那你說的琉璃碗能合的譬喻是不對的,說眼識能看見眼根也不對,不能看見也不對。眼根通過琉璃碗能看見外物,眼識就在眼根之内這個論據是不對的,論據錯誤,論點也是錯誤的。佛從正反這兩方面都把阿難的論據破了,論點也就不成立。

這地方稍微複襍一點,細心體會就能明白,阿難把眼根比喻成琉璃碗,又把眼識比喻爲眼根,這樣一比對,我們就知道了,琉璃碗那個比喻不對,那眼識在眼根之内的這個類比也是錯誤的。

佛以眼根眼識這一個例子,來說明識心不在根裡,同理可証,耳識不在耳根裡,鼻識不在鼻根裡,舌識不在舌根裡,身識不在身根裡,意識不在意根裡。這幾個識怎麽破呢?來個反証吧,如果耳識在耳根裡,肯定能聽見耳根裡的聲音,耳根裡有什麽聲音呢?耳根聽聲音時鼓膜要震動才有聲音,如果耳識潛藏在耳根裡,聽見聲音的同時我們應該也能聽見鼓膜震動的聲音,可是我們卻聽不見耳根鼓膜振動的聲音,只能聽到外界的聲音,那就說明耳識不在耳根内。

破鼻識不在鼻根之内,鼻識如果在鼻根之内,應該能嗅到鼻根之内的味道。鼻根之内有什麽氣味?鼻根之内的氣味有生肉味、血肉味,可是鼻識卻聞不到自己鼻根的血肉味,就說明鼻識不在鼻根之内。

再一個舌識,舌根屬於身體裡的一部分,有身根和舌根兩種作用。舌識如果在舌根之内,那麽舌根的血腥的味道,肉的味道,舌識應該品嘗到,可是舌識品嘗不到舌根裡的血肉味,那就說明了舌識不在舌根之内。

身識是感覺觸塵的,身識如果在身體之内,身體之内的觸塵如冷熱、軟硬等觸都屬於觸塵,你被碰了一下時細胞擠壓觸神經形成了觸覺,爲什麽你感覺不到放電本身電流的感覺呢?再比如身體之内的骨頭是硬的,身識應該知道,可是身識感覺不到骨頭是硬的,觸不到骨頭,身體裡的血液是溫的熱的,可是身識感覺不到血液的溫度。再有血液是流動的,流動性和身根相觸,就有觸塵,可是身識感覺不到血液的流動。因此從種種方面只能說明身識不在身根之内,這就破了前五識在前五根内的錯誤論點了。

還有一個意識,意識好破,如果意識在意根之内,那我們就想,意根是第七識,第七識不屬於物質色法,屬於識心;識心是沒有形沒有相,沒有阻礙的。既然意根沒有形沒有相,沒有阻礙,意根就沒有裡也沒有外,意識心怎麽能在意根裡呢?如果意識心在意根裡,那麽意根所了別的法,意識心也能了別;可是意根了別了那麽多的法,意識心卻都不知道,如果知道了,就叫作神通。意根了別的業種,意識心不知道,意根的打算,意識不知道,意根能了別其它世界的那些法、了別前世,意識都了別不了,說明意識心不在意根之内。這樣就把六識在六根之内這個論點都破了,最後說明識心不在六根之内,識心不在根内。這就是第三處征心。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