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正解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5-07-02 18:24:47 阅读: 4681

第八章 意根与业种的关系

一、意根是否能了别业种

凡夫的意根是遍计所执性,无一法不执著不攀缘,并且把如来藏的见性当作是自己的见性,依如来藏的见性,而有自己的见性。如来藏缘什么法,意根就能缘什么法,如来藏能缘业种,能了别业种,那么意根也就能缘业种、了别业种,业种要现行时,意根也能了知到将要发生的事,神通就是如此。

业种有前世的业种和今世造作的业种,比较重大的业种要现行,果报要出现,意根依如来藏就会有所感知,但是意根本身无法造作什么,祂只能警觉暗示六识,想通过六识的身口意行来选择是迎接还是躲避。但是意根没有名言,不能明确表达出来让六识了知,只能通过各种暗示作用。有时业果太重大时,意根会想尽办法暗示给意识知道,意识就觉得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就是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事情和如何发生,也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内心里往往会焦虑不安,心不平静,等到事情发生过后,意识才恍然大悟。

比如死亡之前的预兆,重大事情的预兆,心里的感应,以及预兆梦的梦境的暗示,这些预兆的出现,意识有时能感觉出来,有时感觉不出来,要看意识是否灵敏。不是定业的业果,意识有可能明白要出什么事,就能赶紧想办法躲开;如果是定业,必然要受业果,意识一般不能明白具体有什么事要发生,即使明白,也不能躲开。比如之前造了杀人偷盗等大恶业,公安机关破了案,在被抓的前一刻,意识也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逮捕,如果知道就能逃跑,业果就不能实现了,可是这时业缘成熟了,必要受果报,业力使得意识没有选择。意根有可能警觉一下,也许受业力的阻碍,也不能警觉意识,即使意根能警觉意识,因业力的关系,意识也不能明白。 

还有的业种,意根能知道,但是无法让意识心知道。有些预兆,是意根显示出来的,还有些预兆是如来藏显示出来的。有预兆的梦境,肯定是意根显示出来的,有时意识知道,有时意识不知道,要看意识的智慧灵敏性了。有预兆的梦,说明意根还是知道一些业种信息,因为意根无法思量采取什么措施,以避免业果的出现,也许具体要出什么事也不知道,就要让意识心了知,然后采取措施避免恶业现前。

意根能依如来藏的见性了别业种,宿命通就是个很好的佐证。有宿命通时,意识能知道明天、明年、命终以后要发生的事,能知道未来世十世、百世、千世、五百大劫、无量劫要发生的事。意识依什么知道的呢?依意根和如来藏才能知道,而且是意根先知先了别,然后才能让意识了别。意根能了别到未来世还没有发生的事,这些事对于现在来说,是以业种的形式存在的,并没有其事,所以意根也能了别业种。

二、有鬼神在身边,头皮发炸,身上发冷或者汗毛直竖,是怎么回事?人死之前的预兆是怎么回事?

身体出现的各种反应,是意根得知了身边有鬼神的信息,于是控制身体,就产生了紧张的身体反应。意根得知的所有信息,都直接从如来藏库房来,祂就是库房管理员,能缘如来藏变起的一切法,触如来藏变起的一切法,了知如来藏变起的一切法,只是了知的不太清楚,因为攀缘太广,智慧就浅。六识看不见鬼神,不知道有鬼神,但是意根能知道,又因为意根执我心重,担心自己有危险,就控制身根,直接让身体出现反应,来警觉意识注意。意根只要有心理反应,就能直接连带着身体作出反应,意根通过触大脑神经中枢牵动全身的神经,就能控制身体。

人临死之前是有预兆的,家人可能就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因为人临死之前,如来藏了知业种业缘,了知五阴要死亡,就会发出一些死亡的信号,表明五阴身要不久于世了,意根马上就了知这个信息。意根知道自己要死亡,祂所有的想法、打算、决定和情绪,都要通过六识和五阴身才能表达出来,那么祂就要让意识了知这些信息,然后替自己解决问题。

如果意识解决不了和无法了知的问题,就会逐渐想办法解决,比如给亲朋好友托梦等等。因为意根非常执著自己,也会牵挂着一些人和事,知道自己必死无疑,就会想办法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并且发出一些信号,就是临死的征兆,让别人的意根感觉到。在身体好好的时候,意根就做了这些奇怪的事情,意识就奇怪为什么这样做,不知道这是意根在安排后事。意根知道自己生命要结束,就安排六识造作了一些事,意识不知道是为什么,可是也不自觉的按照意根的安排做了。

人要死时,自己的意根能知道,意识心由于无知,可能无法知道,于是意根不得不带着如来藏去警觉与自己有缘的人,让他们知道,以便于安排或者躲避一些事。如某人临死之前,他自己不知道,而亲人的意识也不知道,但是亲人的意根却知道,于是就安排了一些特殊的事情,而亲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其他的亲朋好友也能感觉到他要有事。此人的意根也到处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托梦,暗示自己要有重大事情发生,但是这些人的意识心就是无法相信,也不愿意相信。

这其中的道理是,他的意根通过如来藏警觉亲人的意根,然后亲人的如来藏警觉亲人的意根,亲人的意根就安排一些事,意识心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就是意根的特殊功能作用,祂能了别到一些业种,能未卜先知的预知未来,但是无法表达出来,祂自己没有身口意行,只能指挥六识做一些身口意行替自己办事,如果意识违拗不信,祂也没有办法,只能随缘。

三、意根与业种收存的关系

六识如果现起身口意的行为造作,都是由意根作主,意根决定,意根指挥的。意根的作主作决定,一个是根据六识了别的情况来决定,一个是根据自己的习气惯性,根据自己的业力,来作主作决定。如来藏同时了知意根的决定,配合产生六识,造作身口意行,并且反馈给意根了知,同时六识的识种子,就回到如来藏当中,这样把六识了别造作的内容带到如来藏里,就作为种子存下来了。

另外一方面,六识在了别六尘的时候,刹那刹那把了别的内容,了别的信息,传给意根,意根就知道了六尘的详细情况,原来是这么回事。眼识看到了什么,耳识听到了什么,六识都了别了什么,第七识意根就知道了,同时意根也有自己的心行,一边了别六识带来的信息,一边起自己的心行,有受有想有思量,有烦恼和习气。意识、意根生起心行的时候,识种子刹那刹那出生,刹那刹那又灭回到如来藏当中,这样,第七识所有的心行,也都落到如来藏当中,作为种子存起来了。

其中前六识了别造作的时候,有没有贪嗔痴烦恼,造没造作贪嗔痴烦恼,是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是带着某种情绪还是不带着某种情绪,如来藏都作记录收存。然后第七识了别的时候,了别前六识带给的信息,祂整个心行是带着贪嗔痴烦恼,还是不带着贪嗔痴烦恼,是清净的还是染污的,如来藏都作如实的记录和收存。

七个识了别的内容,身口意造作的情况,思量的内容,带不带烦恼染污,还是清净的心行,意根都会如实的作记录,如实的记载。为什么记录,什么叫记录呢?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是刹那刹那的输送着七个识的识种,七个识了别造作以后,识种就刹那刹那地回到如来藏中,这样就把七个识了别的信息也带回去了,就等于带到库房里一样。什么时候拿出来,这就不一定了,也许一会儿就拿出来,也许是第二天,也许是第二年,也许是下一世,也许是多少劫,这都是不一定的。

种子存得越深刻,现行出来就越容易。种子存得越轻微,拿出来就越不容易,业种就不容易成熟,种子越不容易现前。那就是说,我们身口意造作时,心行越明显,心行越大,存的种子就越深,越清晰,种子就越容易成熟,越容易发芽,说明这个种子是饱满的。如果说我们造作的心行不强烈,种子就不饱满,不饱满的种子就不容易起现行,不容易生根发芽。

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不深刻,对他不是太感兴趣,虽然也跟他接触了,看见了他,因为对他不感兴趣,那么了别的就轻微。轻微的了别,业种也收存,但是业种不深刻,将来再遇见他,就不容易想起来,以前的种子不容易现行出来。如果对一个人感兴趣,所有的心行都对着这个人,不是很喜欢就是很憎恨,那么这个心行表现出来,就作为种子存进如来藏里,种子饱满就容易成熟,容易生根发芽,业种就容易现行出来。这个道理和收获庄稼的道理,好像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带着强烈的心行,非常善,或者非常恶的心行,来造作身口意,来作一切的行为造作,这个种子存起来,就是深刻,种子就容易起现行。

比如说我们现在学佛,是一心一意的,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学佛上,这就作为种子存下来了。而有的人对于学佛不太感兴趣,学佛是应付差事,这也作为种子存下了,但是这两个种子,将来起用就不一样,一个容易起现行,一个不容易起现行。一心一意学佛的,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学佛修行上的这个人,来世学佛的因缘就容易成熟,容易遇到学佛的机缘,因缘成熟时,他就会一心一意扎根进去,修行就非常精进,成效显著。反之另一个人,不太用心学佛的人,学佛的种子就不容易生起现行,来世就不容易遇见学佛的那些因缘条件。他学佛的因缘条件不一定什么时候成熟,不容易遇见佛法,种子不容易生起现行。

再比如说我们对一个人的感觉是不痛不痒,还是恨和爱,这些心行和业都要存进去,但是存的业种是不一样的,将来生根发芽的时间,种子成熟的早晚也是不一样的,起现行的早晚是不同的。这个意思是说,七识了别的内容作为种子存下来了,了别时候的心行,也作为种子存下来了。恨一个人时这个心行,意根的执著,和六识的嗔,都要作记录收存起来。

而爱一个人时,意根的贪爱和六识的贪爱,也要做记录收存起来,所有的心行一点一滴都不会遗漏,全部收存,将来都要现行。意根和六识的既不乐也不苦的那种舍受,也要做记录存起来,所有的心行都要做记录,都要存起来。但是那些业种是有很大差别的,业种现行的时候,也有很大差别。现行的时间早晚也有差别。这个业种存的不一样,输送出来的当然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人群中,遇见一个人,听到他说话时,意根就突然感兴趣,要看看这个人。这个决定,如来藏知道了,就会输送眼识和意识到这个人的身边,也就是说,输送到胜义根里有关这个人的内相分处,然后眼识与意识就识别、观察这个人,观察了以后,就了别了这个人的外貌的情况,他的身口意的情况,他的各方面的情况。两个识了别了以后,一方面存入如来藏里,一方面要交给意根,意根根据眼识、意识对这个人的了别,意根也就知道了这个人是什么形象。

知道是什么形象了,同时意根就思量,是继续观察下去呢,还是把眼光挪开。意识随时随地把了别到的这个人的情况交给意根,意根就随时随地思量和做抉择,是接着跟他谈话,接着观察他呢,还是把眼光挪开,看其他人,或者听其他的声音,意根思量和决定。意根思量的时候,同时就把自己的心行,受想思和了别的内容也带回到如来藏里存种,到最后意根做一个总的决定的时候,如来藏也会记录收存,这一系列的心行就作为种子存下来了。

又比如说了解这个人的情况以后,意根就不想再看他,那么眼光就会挪开,或者让耳识听他说话的声音,听了一会儿,意识一分析,没有意思无聊,这个内容也传给意根,意根思量过后,觉得确实无聊,决定不听了。祂觉得无聊的这个心行,也作为种子存到如来藏里。如来藏了别意根不想听的思量以后,就不在那个人声音的现起之处变现耳识和意识,那就听不见说话声了。

这时忽然间听到一个鸟叫声,意根觉得这个好听,再接着听。这首先是意识心分析,认为这个声音好听,然后报告给意根,意根思量认为说:嗯,鸟叫声挺好听,再听。听了一会儿,意识心认为无聊,把这个感受传递给意根,意根知道无聊,就决定不听了,注意力就转移。虽然注意力转移了,听鸟叫声这一法,也作为种子存下来了,但是存的这个种子就不那么深。

不太深刻,是因为意识有一点舍受,不太感兴趣,后来觉得无聊,就是一种舍受。那么这个种子存得就浅,就不容易起现行。如果对那个人感兴趣,意根决定,继续观察他,继续跟他谈话,继续探讨他,或者是如何如何。那六识就再接着了别,并且把这些了别的内容,再传给意根,意根再作思量,意根再作记录,这整个记录以及最后的结局,就都记录收存完了。其中意根的心行,六识的心行,也都做了记录。

然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又遇到这个人了,意根就思量,让意识心来回忆,在哪里什么时候见过这个人,如来藏就输送以前存储过的种子。种子作为法尘与意根相对,意根了别不清楚,还是由意识了别,意识就想起来一些事情,于是把信息传递给意根,意根也知道一些了,可是信息不全,意根就决定再回忆,意识心就接着回忆,如来藏就继续从库房里输送存储的种子。

意识了别后就回忆起来了,前一阵遇到这个人,什么情况,什么场景,这个人的行为举止,就都想起来了,再回忆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慢慢想。所谓的名字,也是意根从如来藏的库房里输送出来的。一边输送,六识一边了别,了别的内容信息又传给意根,意根就思量,是否还回忆,祂作决定,得要跟这个人有点礼貌,跟他握手寒暄寒暄,问候问候,祂一作决定,六识就出来跟他握手,打招呼,寒暄问候。同时六识跟这个人寒暄问候的一系列情况,也作为种子存到如来藏里了,那么这个种子再加以前的种子,就比以前稍微深刻一些,内容也多了一些,把这个人的所有的情况都会串连起来,作为种子收存。

六识对这个人印象就更深刻了,来世再遇见时,意根让如来藏把种子输送出来,第六识不知道过去世的事情,但是意根知道一些,意根对这个人感兴趣,六识就觉得有些熟悉和亲切。意根感兴趣了,就让六识和这个人打交道,那么两个人就会经常打交道了,缘份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四、业种成熟,即将现行,或者现行了一部分,意根能够缘到,也能了别,只是不能确认是什么,知道重要与不重要,所以才警觉意识。当意识莫名其妙的时候,正是意根知道一些事却不能表达出来让意识明确知道时。第七识意根知道有事要发生,意识就有模糊感觉,也想不明白具体要有什么事情发生。有的时候,意识感觉不好,知道有事情要发生,就采取一些措施防范,从而躲过了风险,这是意根警戒意识了别到的一点点信息。

有的时候,某个东西马上就要打到自己了,意识模模糊糊有种感觉,立时躲开,过后才知道是什么,然后觉得刚才好危险,幸亏躲得及时,这就是意根警觉意识的结果。有时候感觉某人怪怪的,知道他可能要干什么,于是采取防备,过后再看,果然是如此,这就是意根警觉意识的结果。这些现象说明意根有未卜先知的本事,能与马上就现行出来的业种相应,能感知马上要发生的事情。

五、业力与随缘

业力,是过去世造业的习惯势力,表现在意根上,今世遇事时,意根总是要以自己过去造业的习惯势力而作抉择,意识还控制不了。有时心里明知不对,没办法还要去做,一边做,一边心里说不应该,稍微有点觉悟的人,内心就这样的矛盾。如果修行得当,意识如理正确思惟,常常熏染意根,意根受熏,就能改变自己的习惯势力,再抉择时,就按照熏染的正确的理念抉择,然后再形成善的如理的习惯势力。所以说意识接触善法,如理思惟作意是非常重要的。

遇见善缘需要具备因缘和福德,多修福就能遇到越来越多的善缘,改变自己的机会就多,得解脱的机会就多。如果缺少福德,善缘就不具足,恶缘总现前,意根受熏就会越来越染污,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善缘解脱自己的烦恼了。福德少的人,遇到恶缘就能被熏染过去,自己没有辨别能力,也根本不想辨别,抵制不了恶缘,就跟随过去了,这样无意间就会造作恶业,自己还不自知,这样就能形成恶的习惯势力,生生世世心地染污。

缘是被动的多,也有意根主动攀缘来的。如果我们心心念念攀缘佛法,就能遇到佛法的缘,佛菩萨也会在后面加持,让我们遇到佛法,这就是主动攀缘来的,恶法也如是;如果心心念念想发财,就会不择手段,那样处处都是恶缘。再比如饿了的时候,意根就攀缘饮食,让六识到处找饮食,结果就找到了。如果饿了也不想吃,就不能去找,也许就遇不到饮食。学佛有善根之人,就是主动攀缘,寻求解脱,结果就遇到解脱之法,修行一段时间,就得解脱了。如果不攀缘解脱法,是不可能最后得解脱的,这就是主动攀缘,绝不是被动随缘的,如果完全是被动随缘,佛度众生就轻松了,只要加持一下,众生就能都得解脱了。

有些人总是讲随缘,可是凡夫的缘往往都是恶缘多,如果都随过去,就是生死系缚,那什么时候能得解脱呢?所以凡夫如果有力量,尽量不随恶因缘而流转。只有圣人,心已清净,才能随缘了旧业,而凡夫随缘就等于随生死业。因为凡夫烦恼心重,如果总是随顺自己的烦恼心,就会在生死河里沉溺得越来越深,苦恼越来越多。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