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杂谈(第二部)
第三章 性障和烦恼篇
一、烦恼是禅定发起的最大障碍
性障烦恼轻微的人,身体素质好的人,气脉运行通畅,容易发动气机,身心轻安愉悦,从而生出禅定。烦恼多的人不容易有愉悦感和身心轻安感,气脉不顺畅,气机发动不起来,禅定不容易出现,即使欲界禅定也不容易生起,色界禅定就更困难了。
修行还不能上路的人,应该多检查反观自心的烦恼,并且尽量加以降伏和克服。烦恼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心量小,心胸狭窄,执拗认死理,见识短浅愚痴,无理辩三分得理不饶人,好斗好争,喜欢争论家长里短小事,喜欢攀比,心机多,造谣生事,妄语两舌恶口,口业、是非心重,好出风头,好表现自我,喜欢权势名利,贪得心重,喜欢追逐财物,嗔恚心重,不舍嗔恼,哀怨不已等等。众生烦恼真是数不尽之多,但无论怎样,想要离苦,不管什么烦恼都要努力降伏和断除,这样修道才有希望。
二、如何降伏嗔心
嗔恚心重,有先天性的,生来就是如此,有后天环境熏染的,如身体不健康的原因导致的嗔心重,遇事不顺等等心理情绪方面原因导致的。单纯的后天因素导致的嗔恚心重,就要调整色身和心理情绪,这些障碍消失了,嗔恚心自然就轻微了。对于先天性的嗔恚,遇人遇事处理问题要注意从对方立场来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多理解对方,尽量为对方找理由,场景置换,将心比心,这样就会理解和原谅对方。多考虑他人的不容易,多怜悯他人,嗔恚自然就少了轻了。
每当生起嗔恚的时候,就要仔细观察自己嗔恚的原因和理由,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发现自己有不如理的作意和思想观念,就要降伏和克服。如果发现自己我性重,就要思惟五阴无我之理,降伏我性,嗔心就会减少了;如果是太挑剔对方和环境,就要看空所遇人事。每当嗔恚习性现前的时候,心里要知道这是烦恼习气,是不如法的,是要有嗔恚的果报的,久之嗔必减轻减少。
三、如何才能减少苦恼
在断烦恼以后,心就会寂静下来,没有那么多烦恼和苦恼了。断我见之后有了初禅定,贪欲嗔恚就会断除,再加初果断除的我见、禁戒取见和疑见三缚结,五下分结断除,人就能自在一些了,但没有四果自在,四果断我慢和我执,几乎一身轻了。
得寂静自在的菩萨也叫菩萨三果人,过了禅宗三关,有资格入初地,在七地菩萨之前都是三果人,不取四果阿罗汉的果位,留一丝烦恼以留在三界。八地菩萨全部烦恼断尽,我执断尽,法执断除大部分。菩萨三果人再来人间时,烦恼很轻微,虽能受环境熏染,也可能会造一些恶业,但是恶业也非常轻微。学佛以后,一忏悔就消除了,或者明理就消除了,不用忏悔,因为没有根本烦恼心。
三四果以上的圣人,几乎不愿意与众人混在一起,独处时候多,只有度众生讲法的时候才与众生在一起。过去的大菩萨都是先独处把自己修持出来,然后才出来说法度众生,如果感觉定力不足了,明显慧多定少,就会再独处修行以增进道业,之后再回到众生中说法。就这样一段时间自修一段时间度众生,不是总与众生在一起,如果总与众生在一起,定力会退失,修行会被众生拉回去一部分,道力就不足。
四、慢心最障道
学佛路上总会遇到许多沟沟坎坎,暂时越不过去,那都没关系,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最终都能越过知见之坎。只要不认为自己所解都对,内心谦虚,多作观行,仔细思考,并且多忏悔业障,道业就能增进。就怕慢心,慢心是最障道的,而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有慢心,这就麻烦了。
当自己的嫉妒心生起的时候,回光返照,分析观察自己因何嫉妒?慢心生起的时候,回光返照,因何会生起这样的慢心?找到原因以后,就要用所学之理说服劝导自己,降伏嫉妒心和慢心。在证果和初禅定之前,只能降伏,不能断除嫉妒心和慢心这些烦恼。一般人生起嫉妒心是因为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自己那个我没有突出出来,自己没有得到希望中的利益。心中有我有人,才会互相比较,不希望任何人强于自己、比自己好。
因嫉妒心,任何一个团体都有是是非非,互相排挤打压,互相争夺势力资源,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在三宝团体里,如果不降伏这种嫉妒心,就容易分裂僧团,如果导致僧团分裂,那就是无间地狱罪。
烦恼这些事,只有证果之后,初禅定出现,成为三果圣人之后,才能断除微细的烦恼,先断贪欲,再断嗔恚,四果断除我执我慢。初果二果人只是降伏烦恼,粗重烦恼不现起,微细烦恼偶尔也会出现。在断我见之前的凡夫位,只能压伏烦恼,有时也压不住。有初禅以上禅定的人,也能够压伏烦恼降伏烦恼,但不能断除烦恼。四果阿罗汉烦恼虽然断除了,但是习气偶尔也会现行出来,有时控制不住,有时也不觉知,需要别人提醒。
五、烦恼消福德
知道一言一行,无论善恶皆有业报,说话做事就应该小心谨慎,谨言慎行,不要只在意自己,不管他人。平常为人处事的时候,贪嗔我慢嫉妒,能收敛就收敛,不要算计人,不要用心机排挤这个排挤那个,多为别人着想,多为所处的各个团体着想,为大局着想,心地要厚道,这样一是能消除性障和业障,二是能增加福德。如果心地不清净,而造了染污业,就会消耗很多福德,福德不足了,做什么事也不成就,无论世间上的事,还是修行上的事,无论好事还是坏事,没有福德支撑,一律不成就。
对于福德比自己大的,智慧禅定比自己深的,戒律比自己守持得好的,各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要心悦诚服,最起码要尊重,不能心生嫉妒心,如果言行有所冲撞,就会消耗不少福德,最后吃亏的是自己。对于不如自己弱于自己的,要心生怜悯,多给与帮助和提携爱护,不能起慢心和欺凌心,这样就会增加自己的福德和慈悲心。
六、不断烦恼不能证菩提
佛在菩提树下刚刚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妄想而不能证得。”佛在大方广如来藏经中说:“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糩。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已。广为显说。彼诸众生。得息清凉。以金刚慧。捶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以上佛所说,显示出众生是由于烦恼的遮障,而不能见到自己的如来清净宝藏如来藏,需要断除烦恼,消除遮障,如来藏才能显发出来,众生智眼清净才能证得自性清净如来藏。由此可见,我们学佛修行如果不能降伏和断除粗重的烦恼障碍,心不得清净,是不能证得如来藏的,也不能断除我见。如果没有烦恼,心清如水,众生就会只见世间的如来藏性,和一真法界,不会见世间相,认世间相为真为我相和我所相,就没有我执和法执,众生本然解脱,本然是佛,不用学佛修行。
断我见的深浅与断除烦恼的程度有必然的关系,明心的智慧程度同样与断除烦恼的层次有必然的关系,烦恼断除的越多越深,断我见和明心的智慧越深,果位越高。如果众生学佛只管学理论知识,不管自己的烦恼,认烦恼现行而不想法除灭,就不能有大小乘的见道,只能继续作俱缚凡夫,生死流转不息。所以那些所谓证果和明心的人,如果烦恼还是很深重,毫无疑问并没有证果和明心,只不过有个假名罢了,不值得大众学习和效仿。
七、学佛的目的
学习佛法究竟目的就是断尽无明烦恼,烦恼断尽就是无学,也就无需再学习佛法了。小乘的无学位是四果大阿罗汉和缘觉辟支佛,大乘的无学位是佛世尊。小乘无学只是在解脱三界生死上断尽一念无明而无学,还没有断尽一切无明烦恼,所以还是有学。大乘不仅要断尽一念无明,无始无明都要全部断尽才是无学。只要有无明,就是有学,无无明就没有可学的了,都懂得了,都证得了,学习就结束。
小乘尊者四果阿罗汉周利盘陀伽,因为前世业障,虽然证得了四果阿罗汉,却不会讲法,虽然不会讲法,一念无明断尽,烦恼断尽,能出离三界得解脱,是无学圣者,不用再学四圣谛解脱之理。而大乘无学佛世尊,断尽一切无明,所有佛法张口就来,全部都能宣讲。菩萨们也都会讲法,因为菩萨不离众生,与众生在一起,必然要讲法。因为讲法就聚集了极大的福德,所以菩萨比阿罗汉更善于讲法,更有福德,甚至最初学佛的菩萨即使不懂佛法,也要讲法,讲的不伦不类,自己都不知所云。
学佛学法的目的明确了以后,我们学佛就不要四处炫耀佛法知识,学知识掌握知识不是目的,是断除烦恼的手段,烦恼断除了,一切知识就都没有用了,除了度众生讲法用得到。所以在学佛过程中,观察自己的无明烦恼,降伏烦恼,断除烦恼是非常重要的,佛学知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就不要本末倒置,不管自己的烦恼,到处学知识。即使知识学得五大车,一旦因为烦恼造作一个恶业,重者无间地狱,轻者畜生道,佛学知识能拯救自己否?带着丰厚的知识去三恶道,还有炫耀的机会和心情吗?
八、在观行中如何断除淫欲
在证果之前,淫欲只能降伏和压伏,不能断除,降伏淫欲一是依靠禅定的力量,有禅定身心轻安,内心充盈,念头少,如果修炼到精气满满的,就不再思念淫欲了;二是如理思惟淫欲的种种生死过患,和淫欲的不净,就能减轻淫欲念头;三是转移注意力,把精力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不给自己闲余时间,欲念就减淡了;四是远离不清净的环境场所,创造清净的修行场所;五是天天念楞严咒,依靠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力,来降伏淫欲。
九、什么是心解脱
心解脱是心无烦恼系缚,无烦恼则无苦,无苦则心解脱。苦分为身苦和心苦,身苦不算苦,心苦才真苦。只要心不苦,就是解脱。同样身有苦,不把身苦当回事,心就不苦解脱,如果觉得身苦真苦,心就苦,不得解脱。自愿承受身苦,认为身苦无所谓,或者是有某种意义,必须承受,则心不苦,甚至还会乐。如果是被迫受身苦,不是自愿,则心也苦。苦与不苦在心不在身,在于心对苦的认识,心在意就苦,不在意就无苦。于苦无苦则心解脱,于苦而苦则系缚。
阿罗汉天天托钵挨家乞食,不觉苦,凡夫做顿饭就抱怨,富楼那乞食不得食牛粪不觉苦,心解脱,富人天天山珍海味,心不乐,烦恼系缚严重。既然苦乐因人而异,则苦乐无定法,既然无定法,则虚妄、无常、空,则苦乐无我。
十、心不净则相不净
维摩诘经中说:随其心净则佛国土净。心不净则佛国土也不净,因为见不清净,相就不清净,国土怎么能清净?心不清净如何能有清净的佛国土?确实是只有心清净了,见才能清净,见清净了,相才能清净。凡夫众生心不清净,见就不清净,所见相就不能清净。所以众生见佛,也会把佛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有贪嗔痴烦恼,也会挑剔出佛的种种不是,见佛的清净行为污秽行。比如一外道女在佛法会上听法,每次都最后离开,早晨又第一个到法会上,让大家误会此女与佛陀住在一起,几个月后又拿木盆放在肚子上假装怀孕,大家见了,都认为佛陀确实与此女有染,议论纷纷。后来四天王看不下去了,变个老鼠把木盆咬坏掉了出来,大家才恍然大悟。
如果众生真正了解佛陀,相信佛陀,能有异心怀疑佛陀吗?说到底还是众生内心肮脏污秽,自认为佛陀会做出此事。那些心地清净的弟子,都不会对佛陀有任何异议和不恭,都完全彻底相信佛陀的清净。众生心是什么样的,就会认什么样的相,不会超出自己心的认知范围,所以心染污的人不相信会有人心地非常清净,与自己的行为看法不一致,于是遇事就起疑,甚至都不用起疑,直接确认对方的不是。从这个事例当中,就看出来了众生的心确实是污秽肮脏的,没有正知见的。
心清净的人遇见事情,不了了之就过去了,不作念想,心不清净的人,种种揣测,种种知见,种种疑虑横亘在胸中,不肯放下,是非风起,矛盾重重。所以世俗界里天天乱七八糟,没有安宁时日。从家庭到社会大大小小各个团体,都是如此,原因就是因为众生的心太肮脏,染污太严重,误会太多,是非就非常多。
十一、净心才能净土
一切法生灭无常苦空,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如梦如露,一切法如风如影,一切法如泡如沫,无论你怎样的执和取,最后还是空,空,空,除了空就是空。莫不如闲庭静坐,且看风云起,看一切法来,观一切法去;看一切法起,观一切法落;看一切法生,观一切法灭。但你心不要随一切法生随一切法灭,不要随一切法来随一切法去,不要执不要取任何一个法。一切法是一切法,你是你,一切法本不是一切法,所以你要心空。
娑婆世界有人之处,就有事,有事就有非事,事事非非对于凡夫来说本是正常事,如果觉得不正常,不应该有事事非非,那你就不是凡夫了。凡夫看事事非非就是事事非非,心空之人见事事非非即非事事非非,或见事事非非生灭变异无常苦空,或见事事非非如幻如化,或见事事非非如影如响,或见事事非非如梦如露,或见事事非非即是菩提,或见事事非非即是道,或见事事非非即是真如,或见事事非非即是佛性。这样的话,哪里还有事事与非非?哪里还有祸乱?
世界本太平,你心不太平,一切法就不太平了,世界大乱由你心而起,你就要对世界大乱负责任,而你搅起了世界大乱,根本就负不起责任,怎么办?修行!净心!灭心的贪嗔痴,灭心的多事,灭心的事非,灭心上的相,灭心的执取,这样还有什么事与非?世界是不是安静了?太平了?空了?净你的心,就净化了一切法,净化了世界,净化了众生,这样是不是度了众生?成就了净土?这就是修行,这就是修行的结果,这就是修行的功德,还求什么?执什么?取什么?
十二、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功用
漏是指贪嗔痴烦恼漏、种种无明漏,漏掉的是善法、善愿、善心、善根,心善能脱离轮回苦,心善能成就佛道。漏掉善法,就是恶不善法,生死轮回苦不能断,因此就要通过修行达到心地的无漏,去除无明。实现心地的无漏主要有三条渠道,那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通过持戒使心无漏,通过修定使心无漏,通过修慧使心无漏。
持戒为何能使心无漏?因为能持戒,心就不会违越戒律,不能作恶,不能造作贪嗔痴无漏烦恼业,时间长习惯了以后,心自然就不再想造作恶业了,烦恼就得到了降伏,善法就得到增长,四正勤就修出来了。长期持戒,心得到有效的收摄,不再处处攀缘,禅定就出现了。
禅定为何能使心无漏?因为心在定中无所作为,不攀缘不散乱,不造作贪嗔痴染污业,就把烦恼降伏下来了,出定之后由于惯性作用,定力也能保持在一定程度,不喜攀缘,心安而不乱造作,仍然能够降伏烦恼。如果未到地定具足,就能断除欲界五品烦恼,成为初果向,现世就有因缘条件证入初果。
外道们的四禅八定定力更强,不但能降伏欲界九品烦恼惑,也能降伏色界九品烦恼惑,乃至于能够降伏无色界九品烦恼惑,这种降伏不等于断除和断尽,因为还缺少五蕴无我的智慧,如果遇到四圣谛理,依甚深的禅定力,敛念稍一思惟就能证道,烦恼断尽,身心脱落,当证得四果阿罗汉时,须发就会自然脱落,袈裟著身,代表烦恼断尽,自然就是出家人。
三果以前以为还有烦恼残留,就不能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也就不能自然成为出家人。所以如果是在家身的人想不用通过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就要成为出家人的话,就要断尽烦恼,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不用人剃度,在家身只要有一丝烦恼就是在家人,如果非要说自己是出家人那就是强行盗取出家僧宝身份,混淆僧俗,属于极重罪。
智慧为何能使心无漏?证得无我的四圣谛理和大乘真理的智慧能破除无明,心中无我就不会再为我而造作,不为我就无私,无私就是善,善能破烦恼,心就无漏,有我即有罪,有我即有烦恼,有我就漏掉善法。这个无漏慧是以戒和定为基础的真慧,没有戒定的慧就是乾慧,没有实用价值。戒定慧三者统一在一起,共同断尽一切烦恼,善法永不再漏却,当善法圆满具足之后,就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