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佛法杂谈(第二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4-11-11 17:09:22 阅读: 1592

第三章  性障和烦恼篇

一、烦恼是禅定发起的最大障碍

性障烦恼轻微的人,身体素质好的人,气脉运行通畅,容易发动气机,身心轻安愉悦,从而生出禅定。烦恼多的人不容易有愉悦感和身心轻安感,气脉不顺畅,气机发动不起来,禅定不容易出现,即使欲界禅定也不容易生起,色界禅定就更困难了。

修行还不能上路的人,应该多检查反观自心的烦恼,并且尽量加以降伏和克服。烦恼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心量小,心胸狭窄,执拗认死理,见识短浅愚痴,无理辩三分得理不饶人,好斗好争,喜欢争论家长里短小事,喜欢攀比,心机多,造谣生事,妄语两舌恶口,口业、是非心重,好出风头,好表现自我,喜欢权势名利,贪得心重,喜欢追逐财物,嗔恚心重,不舍嗔恼,哀怨不已等等。众生烦恼真是数不尽之多,但无论怎样,想要离苦,不管什么烦恼都要努力降伏和断除,这样修道才有希望。

二、如何降伏嗔心

嗔恚心重,有先天性的,生来就是如此,有后天环境熏染的,如身体不健康的原因导致的嗔心重,遇事不顺等等心理情绪方面原因导致的。单纯的后天因素导致的嗔恚心重,就要调整色身和心理情绪,这些障碍消失了,嗔恚心自然就轻微了。对于先天性的嗔恚,遇人遇事处理问题要注意从对方立场来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多理解对方,尽量为对方找理由,场景置换,将心比心,这样就会理解和原谅对方。多考虑他人的不容易,多怜悯他人,嗔恚自然就少了轻了。

每当生起嗔恚的时候,就要仔细观察自己嗔恚的原因和理由,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发现自己有不如理的作意和思想观念,就要降伏和克服。如果发现自己我性重,就要思惟五阴无我之理,降伏我性,嗔心就会减少了;如果是太挑剔对方和环境,就要看空所遇人事。每当嗔恚习性现前的时候,心里要知道这是烦恼习气,是不如法的,是要有嗔恚的果报的,久之嗔必减轻减少。

三、如何才能减少苦恼

在断烦恼以后,心就会寂静下来,没有那么多烦恼和苦恼了。断我见之后有了初禅定,贪欲嗔恚就会断除,再加初果断除的我见、禁戒取见和疑见三缚结,五下分结断除,人就能自在一些了,但没有四果自在,四果断我慢和我执,几乎一身轻了。

得寂静自在的菩萨也叫菩萨三果人,过了禅宗三关,有资格入初地,在七地菩萨之前都是三果人,不取四果阿罗汉的果位,留一丝烦恼以留在三界。八地菩萨全部烦恼断尽,我执断尽,法执断除大部分。菩萨三果人再来人间时,烦恼很轻微,虽能受环境熏染,也可能会造一些恶业,但是恶业也非常轻微。学佛以后,一忏悔就消除了,或者明理就消除了,不用忏悔,因为没有根本烦恼心。

三四果以上的圣人,几乎不愿意与众人混在一起,独处时候多,只有度众生讲法的时候才与众生在一起。过去的大菩萨都是先独处把自己修持出来,然后才出来说法度众生,如果感觉定力不足了,明显慧多定少,就会再独处修行以增进道业,之后再回到众生中说法。就这样一段时间自修一段时间度众生,不是总与众生在一起,如果总与众生在一起,定力会退失,修行会被众生拉回去一部分,道力就不足。

四、慢心最障道

学佛路上总会遇到许多沟沟坎坎,暂时越不过去,那都没关系,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最终都能越过知见之坎。只要不认为自己所解都对,内心谦虚,多作观行,仔细思考,并且多忏悔业障,道业就能增进。就怕慢心,慢心是最障道的,而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有慢心,这就麻烦了。

当自己的嫉妒心生起的时候,回光返照,分析观察自己因何嫉妒?慢心生起的时候,回光返照,因何会生起这样的慢心?找到原因以后,就要用所学之理说服劝导自己,降伏嫉妒心和慢心。在证果和初禅定之前,只能降伏,不能断除嫉妒心和慢心这些烦恼。一般人生起嫉妒心是因为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自己那个我没有突出出来,自己没有得到希望中的利益。心中有我有人,才会互相比较,不希望任何人强于自己、比自己好。

因嫉妒心,任何一个团体都有是是非非,互相排挤打压,互相争夺势力资源,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在三宝团体里,如果不降伏这种嫉妒心,就容易分裂僧团,如果导致僧团分裂,那就是无间地狱罪。

烦恼这些事,只有证果之后,初禅定出现,成为三果圣人之后,才能断除微细的烦恼,先断贪欲,再断嗔恚,四果断除我执我慢。初果二果人只是降伏烦恼,粗重烦恼不现起,微细烦恼偶尔也会出现。在断我见之前的凡夫位,只能压伏烦恼,有时也压不住。有初禅以上禅定的人,也能够压伏烦恼降伏烦恼,但不能断除烦恼。四果阿罗汉烦恼虽然断除了,但是习气偶尔也会现行出来,有时控制不住,有时也不觉知,需要别人提醒。

五、烦恼消福德

知道一言一行,无论善恶皆有业报,说话做事就应该小心谨慎,谨言慎行,不要只在意自己,不管他人。平常为人处事的时候,贪嗔我慢嫉妒,能收敛就收敛,不要算计人,不要用心机排挤这个排挤那个,多为别人着想,多为所处的各个团体着想,为大局着想,心地要厚道,这样一是能消除性障和业障,二是能增加福德。如果心地不清净,而造了染污业,就会消耗很多福德,福德不足了,做什么事也不成就,无论世间上的事,还是修行上的事,无论好事还是坏事,没有福德支撑,一律不成就。

对于福德比自己大的,智慧禅定比自己深的,戒律比自己守持得好的,各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要心悦诚服,最起码要尊重,不能心生嫉妒心,如果言行有所冲撞,就会消耗不少福德,最后吃亏的是自己。对于不如自己弱于自己的,要心生怜悯,多给与帮助和提携爱护,不能起慢心和欺凌心,这样就会增加自己的福德和慈悲心。

六、不断烦恼不能证菩提

佛在菩提树下刚刚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妄想而不能证得。”佛在大方广如来藏经中说:“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糩。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已。广为显说。彼诸众生。得息清凉。以金刚慧。捶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以上佛所说,显示出众生是由于烦恼的遮障,而不能见到自己的如来清净宝藏如来藏,需要断除烦恼,消除遮障,如来藏才能显发出来,众生智眼清净才能证得自性清净如来藏。由此可见,我们学佛修行如果不能降伏和断除粗重的烦恼障碍,心不得清净,是不能证得如来藏的,也不能断除我见。如果没有烦恼,心清如水,众生就会只见世间的如来藏性,和一真法界,不会见世间相,认世间相为真为我相和我所相,就没有我执和法执,众生本然解脱,本然是佛,不用学佛修行。

断我见的深浅与断除烦恼的程度有必然的关系,明心的智慧程度同样与断除烦恼的层次有必然的关系,烦恼断除的越多越深,断我见和明心的智慧越深,果位越高。如果众生学佛只管学理论知识,不管自己的烦恼,认烦恼现行而不想法除灭,就不能有大小乘的见道,只能继续作俱缚凡夫,生死流转不息。所以那些所谓证果和明心的人,如果烦恼还是很深重,毫无疑问并没有证果和明心,只不过有个假名罢了,不值得大众学习和效仿。

七、学佛的目的

学习佛法究竟目的就是断尽无明烦恼,烦恼断尽就是无学,也就无需再学习佛法了。小乘的无学位是四果大阿罗汉和缘觉辟支佛,大乘的无学位是佛世尊。小乘无学只是在解脱三界生死上断尽一念无明而无学,还没有断尽一切无明烦恼,所以还是有学。大乘不仅要断尽一念无明,无始无明都要全部断尽才是无学。只要有无明,就是有学,无无明就没有可学的了,都懂得了,都证得了,学习就结束。

小乘尊者四果阿罗汉周利盘陀伽,因为前世业障,虽然证得了四果阿罗汉,却不会讲法,虽然不会讲法,一念无明断尽,烦恼断尽,能出离三界得解脱,是无学圣者,不用再学四圣谛解脱之理。而大乘无学佛世尊,断尽一切无明,所有佛法张口就来,全部都能宣讲。菩萨们也都会讲法,因为菩萨不离众生,与众生在一起,必然要讲法。因为讲法就聚集了极大的福德,所以菩萨比阿罗汉更善于讲法,更有福德,甚至最初学佛的菩萨即使不懂佛法,也要讲法,讲的不伦不类,自己都不知所云。

学佛学法的目的明确了以后,我们学佛就不要四处炫耀佛法知识,学知识掌握知识不是目的,是断除烦恼的手段,烦恼断除了,一切知识就都没有用了,除了度众生讲法用得到。所以在学佛过程中,观察自己的无明烦恼,降伏烦恼,断除烦恼是非常重要的,佛学知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就不要本末倒置,不管自己的烦恼,到处学知识。即使知识学得五大车,一旦因为烦恼造作一个恶业,重者无间地狱,轻者畜生道,佛学知识能拯救自己否?带着丰厚的知识去三恶道,还有炫耀的机会和心情吗?

八、在观行中如何断除淫欲

在证果之前,淫欲只能降伏和压伏,不能断除,降伏淫欲一是依靠禅定的力量,有禅定身心轻安,内心充盈,念头少,如果修炼到精气满满的,就不再思念淫欲了;二是如理思惟淫欲的种种生死过患,和淫欲的不净,就能减轻淫欲念头;三是转移注意力,把精力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不给自己闲余时间,欲念就减淡了;四是远离不清净的环境场所,创造清净的修行场所;五是天天念楞严咒,依靠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力,来降伏淫欲。

九、什么是心解脱

心解脱是心无烦恼系缚,无烦恼则无苦,无苦则心解脱。苦分为身苦和心苦,身苦不算苦,心苦才真苦。只要心不苦,就是解脱。同样身有苦,不把身苦当回事,心就不苦解脱,如果觉得身苦真苦,心就苦,不得解脱。自愿承受身苦,认为身苦无所谓,或者是有某种意义,必须承受,则心不苦,甚至还会乐。如果是被迫受身苦,不是自愿,则心也苦。苦与不苦在心不在身,在于心对苦的认识,心在意就苦,不在意就无苦。于苦无苦则心解脱,于苦而苦则系缚。

阿罗汉天天托钵挨家乞食,不觉苦,凡夫做顿饭就抱怨,富楼那乞食不得食牛粪不觉苦,心解脱,富人天天山珍海味,心不乐,烦恼系缚严重。既然苦乐因人而异,则苦乐无定法,既然无定法,则虚妄、无常、空,则苦乐无我。

十、心不净则相不净

维摩诘经中说:随其心净则佛国土净。心不净则佛国土也不净,因为见不清净,相就不清净,国土怎么能清净?心不清净如何能有清净的佛国土?确实是只有心清净了,见才能清净,见清净了,相才能清净。凡夫众生心不清净,见就不清净,所见相就不能清净。所以众生见佛,也会把佛看作是和自己一样的有贪嗔痴烦恼,也会挑剔出佛的种种不是,见佛的清净行为污秽行。比如一外道女在佛法会上听法,每次都最后离开,早晨又第一个到法会上,让大家误会此女与佛陀住在一起,几个月后又拿木盆放在肚子上假装怀孕,大家见了,都认为佛陀确实与此女有染,议论纷纷。后来四天王看不下去了,变个老鼠把木盆咬坏掉了出来,大家才恍然大悟。

如果众生真正了解佛陀,相信佛陀,能有异心怀疑佛陀吗?说到底还是众生内心肮脏污秽,自认为佛陀会做出此事。那些心地清净的弟子,都不会对佛陀有任何异议和不恭,都完全彻底相信佛陀的清净。众生心是什么样的,就会认什么样的相,不会超出自己心的认知范围,所以心染污的人不相信会有人心地非常清净,与自己的行为看法不一致,于是遇事就起疑,甚至都不用起疑,直接确认对方的不是。从这个事例当中,就看出来了众生的心确实是污秽肮脏的,没有正知见的。

心清净的人遇见事情,不了了之就过去了,不作念想,心不清净的人,种种揣测,种种知见,种种疑虑横亘在胸中,不肯放下,是非风起,矛盾重重。所以世俗界里天天乱七八糟,没有安宁时日。从家庭到社会大大小小各个团体,都是如此,原因就是因为众生的心太肮脏,染污太严重,误会太多,是非就非常多。

十一、净心才能净土

一切法生灭无常苦空,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如梦如露,一切法如风如影,一切法如泡如沫,无论你怎样的执和取,最后还是空,空,空,除了空就是空。莫不如闲庭静坐,且看风云起,看一切法来,观一切法去;看一切法起,观一切法落;看一切法生,观一切法灭。但你心不要随一切法生随一切法灭,不要随一切法来随一切法去,不要执不要取任何一个法。一切法是一切法,你是你,一切法本不是一切法,所以你要心空。

娑婆世界有人之处,就有事,有事就有非事,事事非非对于凡夫来说本是正常事,如果觉得不正常,不应该有事事非非,那你就不是凡夫了。凡夫看事事非非就是事事非非,心空之人见事事非非即非事事非非,或见事事非非生灭变异无常苦空,或见事事非非如幻如化,或见事事非非如影如响,或见事事非非如梦如露,或见事事非非即是菩提,或见事事非非即是道,或见事事非非即是真如,或见事事非非即是佛性。这样的话,哪里还有事事与非非?哪里还有祸乱?

世界本太平,你心不太平,一切法就不太平了,世界大乱由你心而起,你就要对世界大乱负责任,而你搅起了世界大乱,根本就负不起责任,怎么办?修行!净心!灭心的贪嗔痴,灭心的多事,灭心的事非,灭心上的相,灭心的执取,这样还有什么事与非?世界是不是安静了?太平了?空了?净你的心,就净化了一切法,净化了世界,净化了众生,这样是不是度了众生?成就了净土?这就是修行,这就是修行的结果,这就是修行的功德,还求什么?执什么?取什么?

十二、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功用

漏是指贪嗔痴烦恼漏、种种无明漏,漏掉的是善法、善愿、善心、善根,心善能脱离轮回苦,心善能成就佛道。漏掉善法,就是恶不善法,生死轮回苦不能断,因此就要通过修行达到心地的无漏,去除无明。实现心地的无漏主要有三条渠道,那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通过持戒使心无漏,通过修定使心无漏,通过修慧使心无漏。

持戒为何能使心无漏?因为能持戒,心就不会违越戒律,不能作恶,不能造作贪嗔痴无漏烦恼业,时间长习惯了以后,心自然就不再想造作恶业了,烦恼就得到了降伏,善法就得到增长,四正勤就修出来了。长期持戒,心得到有效的收摄,不再处处攀缘,禅定就出现了。

禅定为何能使心无漏?因为心在定中无所作为,不攀缘不散乱,不造作贪嗔痴染污业,就把烦恼降伏下来了,出定之后由于惯性作用,定力也能保持在一定程度,不喜攀缘,心安而不乱造作,仍然能够降伏烦恼。如果未到地定具足,就能断除欲界五品烦恼,成为初果向,现世就有因缘条件证入初果。

外道们的四禅八定定力更强,不但能降伏欲界九品烦恼惑,也能降伏色界九品烦恼惑,乃至于能够降伏无色界九品烦恼惑,这种降伏不等于断除和断尽,因为还缺少五蕴无我的智慧,如果遇到四圣谛理,依甚深的禅定力,敛念稍一思惟就能证道,烦恼断尽,身心脱落,当证得四果阿罗汉时,须发就会自然脱落,袈裟著身,代表烦恼断尽,自然就是出家人。

三果以前以为还有烦恼残留,就不能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也就不能自然成为出家人。所以如果是在家身的人想不用通过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就要成为出家人的话,就要断尽烦恼,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不用人剃度,在家身只要有一丝烦恼就是在家人,如果非要说自己是出家人那就是强行盗取出家僧宝身份,混淆僧俗,属于极重罪。

智慧为何能使心无漏?证得无我的四圣谛理和大乘真理的智慧能破除无明,心中无我就不会再为我而造作,不为我就无私,无私就是善,善能破烦恼,心就无漏,有我即有罪,有我即有烦恼,有我就漏掉善法。这个无漏慧是以戒和定为基础的真慧,没有戒定的慧就是乾慧,没有实用价值。戒定慧三者统一在一起,共同断尽一切烦恼,善法永不再漏却,当善法圆满具足之后,就成佛了。

十三、什么是道

问:什么是道?禅师答:吃饭睡觉。问:我也吃饭睡觉,与道有什么不同?禅师答:你吃饭时不好好吃,百种求索,睡觉时不好好睡,种种挑剔,这是贪求色香味触,非修道也。

在生活中修道是像祖师们那样修的,不是像某些烦恼具足的人所说的,要融入生活当中去,与色声香味触打成一片,被贪嗔痴烦恼所度,结果跳不出五欲羁绊。烦恼具足的人讲法,处处不离烦恼,自己有烦恼,不会教人出离烦恼解脱烦恼,而是希望别人与自己一样的烦恼。他没有解脱烦恼的经验,没有出离烦恼的经历,不可能如法教导他人一步步脱离烦恼深渊,他也不认为烦恼是深渊,贪着享受的缘故。

有些讲法者也有意无意的灌输一些世俗烦恼,比如灌输如何顶天立地、出人头地,为人处事如何圆滑巧辩、自赞毁他,如何容忍男女欲求和嗔恚争斗,诱导众生种种贪取,甚至教授辩论的话术技巧和诡辩。在佛教里搞的这些世俗烦恼事,最终就会引领和趣向三恶道,受苦无量,难有出期。所以真想好好修道,就要多学学古修道人禅师和祖师们的风范,学学他们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清心寡欲,学学他们质直无伪、淡泊名利、志气高远、一心为道的道人心。

现代人不用教导,本来烦恼就重,加之社会生活环境和习俗的熏染,心地染污很厉害,每天都在周遍驰求,六根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无一法不求,无一法不取,五盖的遮障极重。如果此生真想有一个突破,就应该及早觉悟,时时处处反观自心的烦恼所在,每当有所索求的时候都要心念:我在驰求,我在周遍驰求。不周遍驰求是什么样子的?像古修行人的样子:山中修道,日中一食,少欲知足,心常安乐,除此都有驰求的性质。

十四、重大渗漏是根据追求的时间长短来判定的吗?

有人说:想要断掉欲界爱需要花很多时间,而且还有一个很重的造作相,这就是重大渗漏,一个人贪心很重结婚就能解决了,结婚需要的时间短,属于轻微的渗漏,花很多时间去追求的就是重大渗漏,花短时间追求的就是轻微渗漏。此人说法扭曲事实,严重违背佛教四圣谛理和解脱之理。

如果说花很多时间去追求就是重大渗漏,那么凡夫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去追求成佛,是不是重大渗漏?如果断除欲界爱是重大渗漏,难道说无量劫保有欲界爱,以至于无始劫以来都在六道里造作无量贪嗔痴烦恼业,受无量生死苦就不是重大渗漏了?解决贪欲心的方法就是结婚,而不是观行苦空无常无我得解脱?难道结婚是解决欲界爱的方法?那么解决嗔心的方法该是什么?是不是应该在一瞬间把嗔恨的人杀了,从此就没有嗔心了?

凡夫花一瞬间去杀人,所花的时间非常短,这就不是重大渗漏了?顺从贪爱烦恼就不是重大渗漏?这样说来,佛陀到烦恼深重的娑婆世界来讲解脱法是不是没有什么意义了,众生顺从烦恼欲求就解脱了?渗漏重大与否是根据所花的时间来衡量的,还是根据烦恼轻重来衡量的?花极短时间贪欲,难道就不是重大渗漏?解决贪欲的方法就是结婚?解决嗔恚的方法就是杀人?谁不知道结婚正是贪欲的表现,无始劫来众生做人的时候生生世世都结婚,还不是一直都贪欲着?为了这个贪欲生生世世受苦无量,这不是很明显的事实吗?

看来此人并不真正信受佛法,却高座说法充当善知识,教导众生尽管顺从贪欲,顺从贪嗔痴,怎么享受怎么来,不要修学苦集灭道,不要断除贪欲嗔恚,因为那要花费大量时间,得不偿失,及时行乐为好。是可忍孰不忍,如果是外道们这样说也就算了,毕竟是外道,可是这是个自称善知识和真善知识的人,是个讲解脱道理的人,这明显是想把众生都按在六道里陪自己一起贪欲。每个人所造作的不善业,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仰天吐口水都落到自己的脸上。古人一字之差堕入野狐身,此人差错极大极多,果报该如何?

十五、修定和除五盖是否是有渗漏法

有人说打坐修定和修除五盖都是取相分别,是与外道相同的修行方法,这是属于主修不了义法,因此不能发起真如三昧,应该当成重大渗漏来处理,应该弃舍掉,不要修。这个观点非常邪乎,严重违背佛教和菩萨教,简直不是佛弟子所应该说的话,这样的知见表明此人根本不懂修道的主要内容,不知道究竟应该修什么和如何修,不知修道次第和过程,不知修道的过渡,又不能直达修行的结果和最终目标,结果什么道也没有,一无所是,空口高谈,腹中空空。

如果修定和修除五盖是取相分别,修学佛法更是取相分别。如果不取相分别,就连佛法也不应该学,连善法也不用修,不要修四念处、三十七道品、菩萨六度以及戒定慧三学。学佛本身就是在取相分别,要不然为什么不去学气功和基督教?为什么不到基督教堂里去讲法?为什么不成天睡大觉而去工作?什么人能不取相分别?除了佛和如来藏,但是佛度众生是不是取相分别?为声闻人讲四圣谛,为辟支佛讲十二因缘,为菩萨讲六度万行,这些是不是取相分别?不为初基众生讲唯识是不是取相分别?佛陀不把僧团的领导权交给提婆达多是不是取相分别?佛陀舍弃王位、妻和子出家修道是不是取相分别?山中日食一麻一麦是不是取相分别?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是不是取相分别?

除了如来藏,众生和佛都避免不了取相分别。如果取相分别都是渗漏的话,细菌的取相分别最轻微,几乎分别不了什么,没法取那么多的相,因为极度愚痴的缘故,难道说人比细菌的渗漏更多更大?种种取舍就是取相分别,在世俗界和所有佛国土都离不开取舍,没有不作取舍的人,包括诸佛菩萨,只是要如何取舍,涉及到取什么舍什么的问题,善于取舍和分别是极大的智慧,无智慧就无法正确的取舍和分别。

发起真如三昧,一是纯属禅定性质的三昧,一是禅定加般若智慧的真如三昧,离开禅定任何一点点的三昧都不存在。打坐修定和除五盖是佛所讲的修道必修之法,无论大小乘学人都不能越过不修,不修定就不能证道,不除五盖就不能断除无明烦恼,倡导不修禅定不除五盖,难道是想与佛对立违逆佛陀和佛法,还是认为自己比佛更高明更懂修道?难道希望一直带着散乱心肤浅的思惟推理,带着五盖和一切烦恼无明去成佛?

如果佛所规定必须修的法是有渗漏的法,那么什么法没有渗漏?如来藏没有渗漏,可你的七识和五阴是如来藏否?如来藏能代表五阴七识否?七识和五阴的渗漏如何处理?用肤浅的散乱心情思意解能处理这么多、这么大的烦恼渗漏?末法时期世俗界和佛教里怪人和怪事相当多,简直超出了人的想象力,就这样还有那么多人追捧,不知道图个什么,岁月如梭,转瞬即逝,还是依法不要再依人了吧?

十六、熏染的力量

众生之间有互相熏染的作用,你跟什么人在一起,不知不觉地就会被他的习气、性格、秉性、善恶心行等等熏染了,如果一个人养狗,总跟狗在一起,狗有狗的习性,人有人的习性,时间长了,总看狗的眼神儿、动作、饮食和行走坐卧习惯,不知不觉地会被狗的习性、心性熏染了,而自己并不觉知,就连外貌也可能会非常不明显的被熏染。但是狗更能被人熏染,因为人的力量要强于狗,在互相熏染中狗受的熏染更多更重,所以狗的习性与人接近,在后世容易投胎人身,得人身后,就善解人意,聪明伶俐。

狗被人熏当然是好事,人被狗熏会是什么结果?物以类聚,人总看狗,外貌也会悄悄的改变,不容易觉察到,今世虽然不改变或者改变一点点,后世熏染的种子成熟时就要改变了。如果你习惯于和狗在一起了,感情深,关系还非常亲密,到了中阴身的时候,就会变现出狗的境界,你就会不知不觉的随着狗去了,投到狗胎里了。

比如说你总和一个口吃的人在一起,那个人说话不利索结结巴巴的,你一开始虽然觉得无所谓,你也不会变成结巴,可时间长了说话就有障碍了,时间越长障碍就越大,这是慢慢的被熏过去了。被熏的方面有相貌、说话的方式、口气、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行走和坐卧习惯。

我们现在这个修行阶段很容易被熏,恶法要比善法容易熏成,因为我们的心都是烦恼远远大于善,习惯于烦恼而不习惯于善,对于善法有抵制的情绪,对于恶法反倒容易接纳。比如在人群中遇到说人是非的时候就容易感兴趣,并且也参与进去是非纷争,遇到赞叹他人善处的时候,都不愿意跟随,往往就闭口不说了,与自己关系好的人和自己用得到的人例外,落井下石者常有,雪中送炭者稀有。所以要想修行改变自己,就要选择与善人靠近,远离烦恼重的人,是非之人是非之地都要远离,这样心才会逐渐靠拢于善,远离于恶,烦恼就能得到降伏,不容易造作烦恼业,不留下恶业的种子,后世就轻松,没有烦恼障碍。

十七、修学如来藏法门有什么意义

一切佛法的修学,都是为了证得我空和法空,灭除七识的我见、法见和我执法执,消除七识的无明烦恼惑。每个人心里一定要明确这个目标指向,这样修学佛法修学如来藏法才有意义,否则就成了一门学问,修行与学问打成了两截,导致学问是学问,修行是修行,两者不相干。我们应该清楚这点,学问不能断除无明烦恼,还会徒增烦恼和系缚,甚至增加无明生死惑业。

为什么会出现学问与修行成为两截的现象?根本问题在于缺少禅定和如实观行,缺少与身心世界的对号与联系,其中一个错误观点认为菩萨不断烦恼就是问题的直接根源。由于修行目的不明确,导致学问虽然累积起来了却没有实义。修学如来藏法就是用来断除烦恼的,只要方向方法对路了,烦恼就会一点点消融,想不断也会不知不觉断了。如果方向方法错了,知识学问可以不断增加,而烦恼却不会减少,甚至还有可能烦恼会随着学问的增长而增长,这样学法真是错会了,颠倒了。

众生由于历劫处于无明烦恼中,导致六道生死轮回种种苦难不断,菩萨是众生中的一份子,同样也是由于无明烦恼而生死轮回,同样需要修行断除无明烦恼,断除生死结缚离苦得乐。只有自身断除了无明烦恼,才有资格当菩萨引导大众也断除无明烦恼,离苦得乐,走向解脱。如果一个菩萨处在烦恼深渊中,怎么能有能力和资格引导众生走出烦恼深渊?

所以菩萨不用断烦恼也不要断烦恼,这个观点是极其害人的,不断烦恼还要学佛修行干什么?度众生而不让众生断烦恼,那要把众生度成什么样?难道众生一个个都成为学问知识的收集者,成为理论行家才是最终的归宿吗?知识理论学问能抵挡得住生死吗?能当福德当饭吃吗?有烦恼就无德,既没福德也没功德,无福德无功德的众生,就是生死业障凡夫,那还谈什么修行和度众生?

那些学如来藏法的人,把如来藏分析意解得清清楚楚,可是自身却没有一丝受益,烦恼仍然如故,智慧仍然浅薄,结缚仍然系缚着自心,这样修学到最后都是徒劳无功。不管如来藏如何清净,如何无我,如何具足一切戒定慧,五阴七识不清净,不能无我,没有戒定慧,照样无福无慧,苦恼无边,解脱无望,如来藏照样会把五阴七识变生在三恶道中受苦,在六道苦海里头出头没。

所以修学一定要如理如法如律,不能偏离正确的目标和航线,要用佛陀的戒律严格要求自己,要严格按照佛所说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准则去修学,目标是心地无漏,无漏就是要无无明无烦恼,这样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不要再说菩萨不断烦恼了,这是邪见,与修行背道而驰。

十八、为什么很多人过得很快乐不觉苦?

众生无始劫漂浮在苦海里早已经习惯了,从来没有享受到真正的乐,没有对比也就没有知觉和觉悟。众生越愚痴越不知苦,也不知自己的愚痴,往往就会以苦为乐。能知苦是修道人的觉悟,修道人的觉悟极大多数又都是佛陀教导出来的。只要知苦了,就会慕灭而修道,早晚有一天就会断尽苦集,从而了脱生死,得到解脱。愚痴是所有烦恼中最重的,愚痴人也是最难度化的,一切教理不进,一切言语不懂,一切劝导无用,一切方便方法手段休废,犹如一块顽石,盐酱不进。由于愚痴其它的烦恼也少,妄想也少,念头也少,更不知出离。人中这样的人,如果修定,也许会很快入欲界定中,没有了杂念,再深的禅定就不能有了,因为愚痴烦恼重,与上界不相应。

十九、如何才能觉悟自心的心念  

如果想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的心念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是染污的还是清净的,应该如何做呢?为什么很多人能持续不断的随顺自己的染污心行、烦恼心行,去造作染污业行呢?是因为没有觉悟性,没有觉察力,不知道也不考虑自己每个心行心念的结果是什么,会有什么果报,只想把情绪发泄出去,心里感觉舒服就满足了,至于以后可能会非常不舒服极其不舒服,那就管不了了,这就是众生的愚痴无明和短视。

如何才能觉悟到自己的心行心念?首先要信受因果,然后要明了因果,知一切身口意行都有因果,因缘成熟时一定会受善恶果报,自己对人对事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要自己来承受,作善受善报,作恶受恶报,这是逃不掉的因果律则。这样的话就会有意的关注自己的身口意行了,但是因为定力和慧力不足,往往还会习惯性造作不善的身口意行,而不自觉知。

 这就要修定补足定力,提高反观力,让心细致一些,观察力敏锐一些,随时能捕捉自己的心念,并且能够观察到内心最深处的心思和想法,或者是烦恼念头。这样就能做到深透的了解自己。即使不能很快改正不善的心念,不能降伏自己的烦恼,但只要知了,日久天长肯定会慢慢的偷偷的改变了自己,甚至自己都会惊讶自己的变化。

可以通过定慧齐修、定慧等持的四念处观行,增加自己的定力和慧力,提高自己的觉性。然后在日常为人处事当中反观自己的心念,反观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然后问自己这样做对人对己有什么益处?会有什么后果?这个结果对自己是解脱的还是束缚的?这样的结果将来是否愿意承受,是否能承受得了?

 观察自心和观行四念处是同样的道理,四念处起始于定,终结于慧,目标是慧,慧生起时才能断我见证果解脱。观察自己的心念也是如此,观察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生起了认识自己和认识后果的智慧,有此智慧必然能降伏烦恼断除烦恼,将来享受善业的快乐果报。起心动念决定了一个人的祸福,心念恶不善会招来祸,并损福,心念善会生福免灾祸。很多人遇到种种顺逆境,都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什么,心粗的人根本也不想是因为什么,认为逆缘逆境是自然而有的,不知道是自己业行招感来的。因为自己恶的导致不善业,福不能长存,祸不能免离,在人生苦海中起波荡漾,逐境沉浮。

如果不观察自心就没有慧的生起,因为意识不动心念的观,就把法现量的呈现给意根,让意根去如实的面对,面对以后意根就会留意和专注于法,就会有思量,如理思量后就会有一个结果。如果意识不观察,心散乱,意根就不会住于所观法上,就不知法,也不证法。意识没有禅定散乱的观察,意根照样散乱攀缘,不能聚集在所观法上,不能如实观察和思量法,就不知法,不证法。所以过去禅师们和佛世时的弟子们,虽然都不懂意根的法,但照样能明心证果,就是因为他们都有甚深禅定。

如果不观察自心,六七识就不会在这个法上作意,也没有后面的触受想思心所法的运行,也不会有定心所和慧心所的出现,当然就什么也不知道了。不观察自心,就会随念流转,我就是念,念就是我,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知之一字很重要,心念如贼,家里面来了贼,要知要觉,看着他,贼知道被发现了,不好意思偷东西,就会灰溜溜的离开。

所以境界来了要知,心念出现了要知,不跟着境界跑,不让心念流转下去,从而保持正知。以前不知,就愚痴得如狗趁块,见人扔石头就追过去,见声音就狂叫,不知是风吹草动。人与痴狗没什么区别,成天以境界为真,生心动念,人我是非,我高你低,为挣一口食,打得头破血流,众生既可怜又可悲。为了改变自己,就要多做观察自心的功夫。

二十、分段生死是如何断除的?

一切生死都是因为无明所致,有无明必有相应的无明业和业种,无明业种必然导致众生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如果要了分段生死,就要破除无明,心清净以后断除烦恼以及烦恼习气,消除无明业种,这样分段生死就消除了,进入变异生死阶段。

业种转变的前提是什么?只有心转变了,身口意行转变了,业种才会转变。心转变的前提是什么?破除了无明,断除了烦恼,心就转变了。破除无明的前提是什么?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菩萨六度的修行、戒定慧的修行达到一定程度,才会破除无明,断除烦恼。之后心才能转变,身口意行才能清净,业种才能转变。人我执断除断尽,法我执断除,阿赖耶识才能转为异熟识,分段生死转为变易生死。

修行到哪种程度,就会破除哪种程度的无明,断除哪种程度的烦恼,心就会清净到哪种程度,身口意行就会转变到哪种程度,业种就会转变到哪种程度,果报也会随之转变到哪种程度。所以修行都是有过程的,每个过程都是必要和必须的,时间可长可短,但过程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过程就谈不到果。所以不要妄想具缚凡夫会带着所有的烦恼能证菩提,也不要妄想证菩提之后可以不断烦恼的继续走菩提道,烦恼不是道。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