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杂谈(第二部)(第二版)
第三章 修断烦恼篇(1)
一、不断烦恼不能证菩提
佛在菩提树下刚刚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烦恼妄想而不能证得。”佛在大方广如来藏经中说:“佛见众生。如来藏已。欲令开敷。为说经法。除灭烦恼。显现佛性。”“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糩。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如来观察。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已。广为显说。彼诸众生。得息清凉。以金刚慧。捶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
以上佛所说,显示出众生是由于烦恼的遮障,而不能见到自己的如来清净宝藏如来藏,需要断除烦恼,消除遮障,如来藏才能显发出来,众生智眼清净才能证得自性清净如来藏。由此可见,我们学佛修行如果不能降伏和断除粗重的烦恼障碍,心不得清净,是不能证得如来藏的,也不能断除我见。如果没有烦恼,心清如水,众生就会只见世间的如来藏性,和一真法界,不会见世间相,认世间相为真为我相和我所相,就没有我执和法执,众生本然解脱,本然是佛,不用学佛修行。
断我见的深浅与断除烦恼的程度有必然的关系,明心的智慧程度同样与断除烦恼的层次有必然的关系,烦恼断除的越多越深,断我见和明心的智慧越深,果位越高。如果众生学佛只管学理论知识,不管自己的烦恼,认烦恼现行而不想法除灭,就不能有大小乘的见道,只能继续做俱缚凡夫,生死流转不息。所以那些所谓证果和明心的人,如果烦恼还是很深重,毫无疑问并没有证果和明心,只不过有个假名罢了,不值得大众学习和效仿。
二、学佛的目的是断尽无明烦恼
学习佛法究竟目的就是断尽无明烦恼,烦恼断尽就是无学,也就无需再学习佛法了。小乘的无学位是四果大阿罗汉和缘觉辟支佛,大乘的无学位是佛世尊。小乘无学只是在解脱三界生死上断尽一念无明而无学,还没有断尽一切无明烦恼,所以还是有学。大乘不仅要断尽一念无明,无始无明都要全部断尽才是无学。只要有无明,就是有学,无无明就没有可学的了,都懂得了,都证得了,学业就结束。
小乘尊者四果阿罗汉周利盘陀伽,因为前世业障,虽然证得了四果阿罗汉,却不会讲法,虽然不会讲法,一念无明断尽,烦恼断尽,能出离三界得解脱,是无学圣者,不用再学四圣谛解脱之理。而大乘无学佛世尊,断尽一切无明,所有佛法张口就来,全部都能宣讲。菩萨们也都会讲法,因为菩萨不离众生,与众生在一起,必然要讲法。因为讲法就聚集了极大的福德,所以菩萨比阿罗汉更善于讲法,更有福德,甚至最初学佛的菩萨即使不懂佛法,也要讲法,即使讲的不伦不类,自己都不知所云。
学佛学法的目的明确了以后,我们学佛就不要四处炫耀佛法知识,学知识掌握知识不是目的,是断除烦恼的手段,烦恼断除了,一切知识就都没有用了,除了度众生讲法用得到。所以在学佛过程中,观察自己的无明烦恼,降伏烦恼,断除烦恼是非常重要的,佛学知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就不要本末倒置,不管自己的烦恼,到处学知识。即使知识学得五大车,一旦因为烦恼造作一个恶业,重者无间地狱,轻者畜生道,佛学知识能拯救自己否?带着丰厚的知识去三恶道,还有炫耀的机会和心情吗?
四、慢心最障道
学佛路上总会遇到许多沟沟坎坎,暂时越不过去,那都没关系,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努力,最终都能越过知见之坎。只要不认为自己所解都对,内心谦虚,多作观行,仔细思考,并且多忏悔业障,道业就能增进。就怕慢心,慢心是最障道的,而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有慢心,这就麻烦了。
当自己的嫉妒心生起的时候,回光返照,分析观察自己因何嫉妒?慢心生起的时候,回光返照,因何会生起这样的慢心?找到原因以后,就要用所学之理说服劝导自己,降伏嫉妒心和慢心。在证果和初禅定之前,只能降伏,不能断除嫉妒心和慢心这些烦恼。一般人生起嫉妒心是因为别人抢了自己的风头,自己那个我没有突出出来,自己没有得到希望中的利益。心中有我有人,才会互相比较,不希望任何人强于自己、比自己好。
因嫉妒心,任何一个团体都有是是非非,互相排挤打压,互相争夺势力资源,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在三宝团体里,如果不降伏这种嫉妒心,就容易分裂僧团,如果导致僧团分裂,那就是无间地狱罪。
烦恼这些事,只有证果之后,初禅定出现,成为三果圣人之后,才能断除微细的烦恼,先断贪欲,再断嗔恚,四果断除我执我慢。初果二果人只是降伏烦恼,粗重烦恼不现起,微细烦恼偶尔也会出现。在断我见之前的凡夫位,只能压伏烦恼,有时也压不住。有初禅以上禅定的人,也能够压伏烦恼降伏烦恼,但不能断除烦恼。四果阿罗汉烦恼虽然断除了,但是习气偶尔也会现行出来,有时控制不住,有时也不觉知,需要别人提醒。
五、如何降伏嗔心
嗔恚心重,有先天性的,生来就是如此,有后天环境熏染的,如身体不健康的原因导致的嗔心重,遇事不顺等等心理情绪方面原因导致的。单纯的后天因素导致的嗔恚心重,就要调整色身和心理情绪,这些障碍消失了,嗔恚心自然就轻微了。对于先天性的嗔恚,遇人遇事处理问题要注意从对方立场来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多理解对方,尽量为对方找理由,场景置换,将心比心,这样就会理解和原谅对方。多考虑他人的不容易,多怜悯他人,嗔恚自然就少了轻了。
每当生起嗔恚的时候,就要仔细观察自己嗔恚的原因和理由,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发现自己有不如理的作意和思想观念,就要降伏和克服。如果发现自己我性重,就要思惟五阴无我之理,降伏我性,嗔心就会减少了;如果是太挑剔对方和环境,就要看空所遇人事。每当嗔恚习性现前的时候,心里要知道这是烦恼习气,是不如法的,是要有嗔恚的果报的,久之嗔必减轻减少。
三、烦恼是禅定发起的最大障碍
性障烦恼轻微的人,身体素质好的人,气脉运行通畅,容易发动气机,身心轻安愉悦,从而生出禅定。烦恼多的人不容易有愉悦感和身心轻安感,气脉不顺畅,气机发动不起来,禅定不容易出现,即使欲界禅定也不容易生起,色界禅定就更困难了。
修行还不能上路的人,应该多检查反观自心的烦恼,并且尽量加以降伏和克服。烦恼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心量小,心胸狭窄,执拗认死理,见识短浅,愚痴,无理辩三分,得理不饶人,好斗好争,喜欢争论家长里短小事,喜欢攀比,心机多,造谣生事,妄语两舌恶口,口业、是非心重,好出风头,好表现自我,喜欢权势名利,贪得心重,喜欢追逐财物,嗔恚心重,不舍嗔恼,哀怨不已等等。众生烦恼真是数不尽之多,但无论怎样,想要离苦,不管什么烦恼都要努力降伏和断除,这样修道才有希望。
六、如何才能减少苦恼
在断烦恼以后,心就会寂静下来,没有那么多烦恼和苦恼了。断我见之后有了初禅定,贪欲嗔恚就会断除,再加初果断除的我见、禁戒取见和疑见三缚结,五下分结断除,人就能自在一些了,但没有四果自在,四果断我慢和我执,几乎一身轻了。
得寂静自在的菩萨也叫菩萨三果人,过了禅宗三关,有资格入初地,在七地菩萨之前都是三果人,不取四果阿罗汉的果位,留一丝烦恼以留在三界。八地菩萨全部烦恼断尽,我执断尽,法执断除大部分。菩萨三果人再来人间时,烦恼很轻微,虽能受环境熏染,也可能会造一些恶业,但是恶业也非常轻微。学佛以后,一忏悔就消除了,或者明理就消除了,不用忏悔,因为没有根本烦恼心。
三四果以上的圣人,几乎不愿意与众人混在一起,独处时候多,只有度众生讲法的时候才与众生在一起。过去的大菩萨都是先独处把自己修持出来,然后才出来说法度众生,如果感觉定力不足了,明显慧多定少,就会再独处修行以增进道业,之后再回到众生中说法。就这样一段时间自修一段时间度众生,不是总与众生在一起,如果总与众生在一起,定力会退失,修行会被众生拉回去一部分,道力就不足。
七、烦恼是如何降伏和断除的?
当自己内心起了一个烦恼,发现了以后就想起了所学的法义,一切人事物都是空的,觉得不应该起这个烦恼,于是就掐灭了烦恼,变得好像刚才并没有烦恼。这是断烦恼境界吗?根本不是,这是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境界,但是在觉之前毕竟念已经起来了出现了,不能当作没有出现过。
念出来了就是有烦恼了,有烦恼就不是断烦恼境界,不管后来怎么样,毕竟烦恼出现过,那就证明意根是有烦恼的,并且也现行出来了。尽管意识是后天后觉,意根却是先天就有烦恼是不觉的。而意根的烦恼没办法总是依靠意识去发现和管理,因为第一意识可能来不及制止烦恼,就形成了烦恼业行,留下了业种;第二意识不能时时处处都与意根共同运行,也不能总是清明和觉醒,也有微弱、糊涂和消失的时候,那就没办法发现和管理意根的烦恼了。
烦恼起就掐断,最初的修行阶段要这样做,有禅定以后,就会逐渐过渡到念头减少,自然不起烦恼,逐渐地降伏和压伏烦恼。强行掐念头的降伏烦恼很困难,其实到最后无论是伏烦恼还是断烦恼,都不用这样对治,禅定出现以后烦恼都是自然不起的。在禅定中烦恼自然渐渐少了轻了,然后就伏住了,最后才在禅定中自然断除,有禅定的人能明白这个理。禅定生起并且坚固的人,你们想想自己的烦恼特别对治过吗?是不是在禅定中自然就不出现了?没有禅定的人,由于定力不够,才不得不自己内心对话,意识给意根讲道理。有禅定的人,意根自然听从教导,自然受熏。
比如说气满不思食,不想吃饭这是对治出来的结果,还是自然出现的结果?强行地不想吃饭或者是少吃,是很困难和苦恼的,而修定修到身体里气足了以后,胃里总是有气充盈,自然不会感觉到饥饿。精满不思淫,这是对治出来的结果,还是自然出现的结果?这也是修定修到身体里精足了的时候,自然没有淫欲之想,强行克制是很难的。神满不思睡,这是对治出来的结果,还是自然出现的结果?这同样也是修定修得神满了,不用睡眠来恢复神气,是自然不困了,强行不睡觉身体会受不了的。其他烦恼的降伏和断除,都类似于此。
修行的外行,在不入门阶段才用理论来对治和压伏烦恼,压伏住一阵子,就说自己断烦恼了,或者证果了,或者明心了,其实是还没有入修行门里。禅定的功德就是降伏烦恼和断除烦恼的,没有禅定,理论再完善,也拿烦恼没办法,一物降一物,禅定降烦恼。降伏了烦恼,就降伏了业障和见道的遮障,没有了遮障才能见道。所以不断烦恼是不可能证得菩提的。
修行是自我消融的过程,只要修行的方向正确,方法得当,精进用功办道,自我就会一点点地消融,当然与我相关的烦恼也就随着一点点地消融了,不知不觉就不见了烦恼。修行一段时间,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改变了,哪里来的用理论对治烦恼,烦恼出头再缩回去的道理?
八、降伏粗重的贪爱才能有禅定和断我见
喜欢各种娱乐活动,包括琴棋书画、种种艺术等等,都属于贪爱范畴,不管在世人的观念里,这些有多么的高雅、高尚、高贵、美妙,有多么的赏心悦目,都与道相反,都属于世间有,因此都属于轮回中物事,贪着就不能出轮回。而心有贪爱,与鬼道相应,命终就会去鬼道受报。贪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处处都是贪,只要喜欢和在意、执取,都属于贪爱。
所以不管学佛与否,只要其善业不足以生天和做人的,因其种种贪爱几乎都先去鬼道受报,之后再去畜生道受报,恶道暂时业尽,还剩一些福时,才会回到人间。贪欲界的法,不出欲界,贪人间的法,不生天上,甚至也不能生在人中。
饮食欲是人间最粗浅最容易降伏的烦恼,是修行的第一关,如果这关都过不了,别的贪就更难降伏。凡夫千般不是,万般不对,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贪上,处处贪,处处执取,活着那叫一个讲究,讲究什么?什么都讲究,什么法都不肯空掉,都追求最好的,单单这一个吃,那花样才多呢,讲究的也非常多。但是果报往往与所求相反,贪吃会生饿鬼,慢心会让色身短小等等。
人间的男女欲是最重的贪,如果能降伏下来,就能修出初禅定,而断除男女欲贪,后世能生到初禅天。人间的吃穿住用行的贪欲如果能降伏下来,就能修出未到地定,从而降伏人间烦恼,死后能生欲界天。修不出禅定的人,应该检查自己内心里的各种贪,在人间高楼大厦、锦衣玉食的享受是要付出代价的,福报享没了,就不足够在人间生存下去了,只好去三恶道受罪。所以喜欢享受富贵荣华的人,要及早醒悟和打算,看透世事荣华的不实,不慕虚荣。
为什么禅定都与天道相应,命终能生天?天道众生都有相应的善业,心都善,贪嗔痴烦恼轻微。欲界天主要是善业感召,是善业果报,也有一点禅定的果报。色界天和无色界天主要是禅定的果报,如果没有相应的禅定,则不能生到色界和无色界天上,所以禅定一定能降伏烦恼和断除烦恼。断我见和明心见性都至少要有未到地定,都要降伏欲界粗重烦恼。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都是欲界里的烦恼,有这样严重烦恼的人不可能有禅定,不可能断我见,不可能明心见性,更不可能入地。
如果自称断我见和明心见性以后,还与普通人一样,有明显的贪嗔痴烦恼,那就不是真断我见、真明心见性了。世人不懂修证的事情,往往都会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修行,误会很多,由于有我见,就不往低处误会,只往高处误会。以前有些人跟我说自己断我见了明心了,求我检验,求我证明,于是翻来覆去的讲如何无我如何空,其实这些理论到处都是,很容易获得,我听到这些描述就一定能判断出是否真实证得什么了吗?当然不能,与其耳听不如眼见。
其实判断一个人是否断了什么,证了什么,最主要的不在于听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行最真实。所以很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查其言观其行,观察其人的身口意行,对吃穿住用行的态度,对待人事物的态度,这是最粗的烦恼所在,是修行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的。稍微细的烦恼,是对精神心识的态度,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这些也要有所改变,否则就没有断什么,也没有证得什么。既然证得了五蕴无我,证得了空,明明知道是空和无了,对于粗浅和粗重的法,怎么能还继续抓取贪着,而不放舍不改变呢?这样检验一个人是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有多少人能经得起这种检验呢?
九、烦恼消福德
知道一言一行,无论善恶皆有业报,说话做事就应该小心谨慎,谨言慎行,不要只在意自己,不管他人。平常为人处事的时候,贪嗔我慢嫉妒,能收敛就收敛,不要算计人,不要用心机排挤这个排挤那个,多为别人着想,多为所处的各个团体着想,为大局着想,心地要厚道,这样一是能消除性障和业障,二是能增加福德。如果心地不清净,而造了染污业,就会消耗很多福德,福德不足了,做什么事也不成就,无论世间上的事,还是修行上的事,没有福德支撑,一律不成就。
对于福德比自己大的,智慧禅定比自己深的,戒律比自己守持得好的,各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要心悦诚服,最起码要尊重,不能心生嫉妒,如果言行有所冲撞,就会消耗不少福德,最后吃亏的是自己。对于不如自己弱于自己的,要心生怜悯,多给与帮助和提携爱护,不能起慢心和欺凌心,这样就会增加自己的福德和慈悲心。
十、在观行中如何断除淫欲
在证果之前,淫欲只能降伏和压伏,不能断除,降伏淫欲一是依靠禅定的力量,有禅定身心轻安,内心充盈,念头少,如果修炼到精气满满的,就不再思念淫欲了;二是如理思惟淫欲的种种生死过患,和淫欲的不净,就能减轻淫欲念头;三是转移注意力,把精力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不给自己闲余时间,欲念就减淡了;四是远离不清净的环境场所,创造清净的修行场所;五是天天念楞严咒,依靠佛菩萨和护法神的加持力,来降伏淫欲。
十一、什么是心解脱?
心解脱是心无烦恼系缚,无烦恼则无苦,无苦则心解脱。苦分为身苦和心苦,身苦不算苦,心苦才真苦。只要心不苦,就是解脱。同样身有苦,不把身苦当回事,心就不苦解脱,如果觉得身苦真苦,心就苦,不得解脱。自愿承受身苦,认为身苦无所谓,或者是有某种意义,必须承受,则心不苦,甚至还会乐。如果是被迫受身苦,不是自愿,则心也苦。苦与不苦在心不在身,在于心对苦的认识,心在意就苦,不在意就无苦。于苦无苦则心解脱,于苦而苦则心系缚。
阿罗汉天天托钵挨家乞食,不觉苦,凡夫做顿饭就抱怨,富楼那乞食不得食牛粪不觉苦,心解脱,富人天天山珍海味,心不乐,烦恼系缚严重。既然苦乐因人而异,则苦乐无定法,既然无定法,则虚妄、无常、空,则苦乐无我。
十二、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断烦恼的利器
漏是指贪嗔痴烦恼漏、种种无明漏,漏掉的是善法、善愿、善心、善根,心善能脱离轮回苦,心善能成就佛道。漏掉了善法就是恶不善法,生死轮回苦不能断,因此就要通过修行达到心地的无漏,去除无明。实现心地的无漏主要有三条渠道,那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通过持戒使心无漏,通过修定使心无漏,通过修慧使心无漏。
持戒为何能使心无漏?因为能持戒,心就不会违越戒律,不能作恶,不能造作贪嗔痴无漏烦恼业,时间长习惯了以后,心自然就不再想造作恶业了,烦恼就得到了降伏,善法就得到增长,四正勤就修出来了。长期持戒,心得到有效的收摄,不再处处攀缘,禅定就出现了。
禅定为何能使心无漏?因为心在定中无所作为,不攀缘不散乱,不造作贪嗔痴染污业,就把烦恼降伏下来了,出定之后由于惯性作用,定力也能保持在一定程度,不喜攀缘,心安而不乱造作,仍然能够降伏烦恼。如果未到地定具足,就能断除欲界五品烦恼,成为初果向,现世就有因缘条件证入初果。
外道们的四禅八定定力更强,不但能降伏欲界九品烦恼惑,也能降伏色界九品烦恼惑,乃至于能够降伏无色界九品烦恼惑,这种降伏不等于断除和断尽,因为还缺少五蕴无我的智慧,如果遇到四圣谛理,依甚深的禅定力,敛念稍一思惟就能证道,烦恼断尽,身心脱落,当证得四果阿罗汉时,须发就会自然脱落,袈裟著身,代表烦恼断尽,自然就是出家人。
三果以前以为还有烦恼残留,就不能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也就不能自然成为出家人。所以如果是在家身的人想不用通过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就要成为出家人的话,就要断尽烦恼,须发自落,袈裟著身,不用人剃度,在家身只要有一丝烦恼就是在家人,如果非要说自己是出家人那就是强行盗取出家僧宝身份,混淆僧俗,属于极重罪。
智慧为何能使心无漏?证得无我的四圣谛理和大乘真理的智慧能破除无明,心中无我就不会再为我而造作,不为我就无私,无私就是善,善能破烦恼,心就无漏,有我即有罪,有我即有烦恼,有我就漏掉善法。这个无漏慧是以戒和定为基础的真慧,没有戒定的慧就是乾慧,没有实用价值。戒定慧三者统一在一起,共同断尽一切烦恼,善法永不再漏失,当善法圆满具足之后,就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