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襍談(第二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4-11-11 17:09:22 閲讀: 0

第三章  性障和煩惱篇

一、煩惱是禪定發起的最大障礙

性障煩惱輕微的人,身體素質好的人,氣脈運行通暢,容易發動氣機,身心輕安愉悅,從而生出禪定。煩惱多的人不容易有愉悅感和身心輕安感,氣脈不順暢,氣機發動不起來,禪定不容易出現,即使欲界禪定也不容易生起,色界禪定就更困難了。

修行還不能上路的人,應該多檢查反觀自心的煩惱,並且盡量加以降伏和克服。煩惱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心量小,心胸狹窄,執拗認死理,見識短淺愚癡,無理辯三分得理不饒人,好鬥好爭,喜歡爭論家長裡短小事,喜歡攀比,心機多,造謠生事,妄語兩舌惡口,口業、是非心重,好出風頭,好表現自我,喜歡權勢名利,貪得心重,喜歡追逐財物,嗔恚心重,不捨嗔惱,哀怨不已等等。衆生煩惱真是數不盡之多,但無論怎樣,想要離苦,不管什麽煩惱都要努力降伏和斷除,這樣修道才有希望。

二、如何降伏嗔心

嗔恚心重,有先天性的,生來就是如此,有後天環境熏染的,如身體不健康的原因導致的嗔心重,遇事不順等等心理情緒方面原因導致的。單純的後天因素導致的嗔恚心重,就要調整色身和心理情緒,這些障礙消失了,嗔恚心自然就輕微了。對於先天性的嗔恚,遇人遇事處理問題要注意從對方立場來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多理解對方,盡量爲對方找理由,場景置換,將心比心,這樣就會理解和原諒對方。多考慮他人的不容易,多憐憫他人,嗔恚自然就少了輕了。

每當生起嗔恚的時候,就要仔細觀察自己嗔恚的原因和理由,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問題所在,發現自己有不如理的作意和思想觀念,就要降伏和克服。如果發現自己我性重,就要思惟五隂無我之理,降伏我性,嗔心就會減少了;如果是太挑剔對方和環境,就要看空所遇人事。每當嗔恚習性現前的時候,心裡要知道這是煩惱習氣,是不如法的,是要有嗔恚的果報的,久之嗔必減輕減少。

三、如何才能減少苦惱

在斷煩惱以後,心就會寂靜下來,沒有那麽多煩惱和苦惱了。斷我見之後有了初禪定,貪欲嗔恚就會斷除,再加初果斷除的我見、禁戒取見和疑見三縛結,五下分結斷除,人就能自在一些了,但沒有四果自在,四果斷我慢和我執,幾乎一身輕了。

得寂靜自在的菩薩也叫菩薩三果人,過了禪宗三關,有資格入初地,在七地菩薩之前都是三果人,不取四果阿羅漢的果位,留一絲煩惱以留在三界。八地菩薩全部煩惱斷盡,我執斷盡,法執斷除大部分。菩薩三果人再來人間時,煩惱很輕微,雖能受環境熏染,也可能會造一些惡業,但是惡業也非常輕微。學佛以後,一懺悔就消除了,或者明理就消除了,不用懺悔,因爲沒有根本煩惱心。

三四果以上的聖人,幾乎不願意與衆人混在一起,獨處時候多,只有度衆生講法的時候才與衆生在一起。過去的大菩薩都是先獨處把自己修持出來,然後才出來說法度衆生,如果感覺定力不足了,明顯慧多定少,就會再獨處修行以增進道業,之後再回到衆生中說法。就這樣一段時間自修一段時間度衆生,不是總與衆生在一起,如果總與衆生在一起,定力會退失,修行會被衆生拉回去一部分,道力就不足。

四、慢心最障道

學佛路上總會遇到許多溝溝坎坎,暫時越不過去,那都沒關係,只要堅持下去,不斷努力,最終都能越過知見之坎。只要不認爲自己所解都對,内心謙虛,多作觀行,仔細思考,並且多懺悔業障,道業就能增進。就怕慢心,慢心是最障道的,而自己還不知道自己有慢心,這就麻煩了。

當自己的嫉妒心生起的時候,回光返照,分析觀察自己因何嫉妒?慢心生起的時候,回光返照,因何會生起這樣的慢心?找到原因以後,就要用所學之理說服勸導自己,降伏嫉妒心和慢心。在証果和初禪定之前,只能降伏,不能斷除嫉妒心和慢心這些煩惱。一般人生起嫉妒心是因爲別人搶了自己的風頭,自己那個我沒有突出出來,自己沒有得到希望中的利益。心中有我有人,才會互相比較,不希望任何人強於自己、比自己好。

因嫉妒心,任何一個團體都有是是非非,互相排擠打壓,互相爭奪勢力資源,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在三寶團體裡,如果不降伏這種嫉妒心,就容易分裂僧團,如果導致僧團分裂,那就是無間地獄罪。

煩惱這些事,只有証果之後,初禪定出現,成爲三果聖人之後,才能斷除微細的煩惱,先斷貪欲,再斷嗔恚,四果斷除我執我慢。初果二果人只是降伏煩惱,粗重煩惱不現起,微細煩惱偶爾也會出現。在斷我見之前的凡夫位,只能壓伏煩惱,有時也壓不住。有初禪以上禪定的人,也能夠壓伏煩惱降伏煩惱,但不能斷除煩惱。四果阿羅漢煩惱雖然斷除了,但是習氣偶爾也會現行出來,有時控制不住,有時也不覺知,需要別人提醒。

五、煩惱消福德

知道一言一行,無論善惡皆有業報,說話做事就應該小心謹慎,謹言慎行,不要只在意自己,不管他人。平常爲人處事的時候,貪嗔我慢嫉妒,能收歛就收歛,不要算計人,不要用心機排擠這個排擠那個,多爲別人著想,多爲所處的各個團體著想,爲大侷著想,心地要厚道,這樣一是能消除性障和業障,二是能增加福德。如果心地不清淨,而造了染污業,就會消耗很多福德,福德不足了,做什麽事也不成就,無論世間上的事,還是修行上的事,無論好事還是壞事,沒有福德支撐,一律不成就。

對於福德比自己大的,智慧禪定比自己深的,戒律比自己守持得好的,各方面能力比自己強的,要心悅誠服,最起碼要尊重,不能心生嫉妒心,如果言行有所沖撞,就會消耗不少福德,最後吃虧的是自己。對於不如自己弱於自己的,要心生憐憫,多給與幫助和提攜愛護,不能起慢心和欺淩心,這樣就會增加自己的福德和慈悲心。

六、不斷煩惱不能証菩提

佛在菩提樹下剛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煩惱妄想而不能証得。”佛在大方廣如來藏經中說:“佛見衆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爲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但彼衆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爲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普爲世間。施作佛事。”

“我以佛眼。觀諸衆生。煩惱糠糩。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於諸世間。爲最正覺。”“我見衆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内。儼然清淨。如我無異。是故佛爲。衆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複化導。一切世間。”“如來觀察。一切衆生。佛藏在身。衆相具足。如是觀已。廣爲顯說。彼諸衆生。得息清涼。以金剛慧。捶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以上佛所說,顯示出衆生是由於煩惱的遮障,而不能見到自己的如來清淨寶藏如來藏,需要斷除煩惱,消除遮障,如來藏才能顯發出來,衆生智眼清淨才能証得自性清淨如來藏。由此可見,我們學佛修行如果不能降伏和斷除粗重的煩惱障礙,心不得清淨,是不能証得如來藏的,也不能斷除我見。如果沒有煩惱,心清如水,衆生就會只見世間的如來藏性,和一真法界,不會見世間相,認世間相爲真爲我相和我所相,就沒有我執和法執,衆生本然解脫,本然是佛,不用學佛修行。

斷我見的深淺與斷除煩惱的程度有必然的關係,明心的智慧程度同樣與斷除煩惱的層次有必然的關係,煩惱斷除的越多越深,斷我見和明心的智慧越深,果位越高。如果衆生學佛只管學理論知識,不管自己的煩惱,認煩惱現行而不想法除滅,就不能有大小乘的見道,只能繼續作俱縛凡夫,生死流轉不息。所以那些所謂証果和明心的人,如果煩惱還是很深重,毫無疑問並沒有証果和明心,只不過有個假名罷了,不值得大衆學習和效倣。

七、學佛的目的

學習佛法究竟目的就是斷盡無明煩惱,煩惱斷盡就是無學,也就無需再學習佛法了。小乘的無學位是四果大阿羅漢和緣覺辟支佛,大乘的無學位是佛世尊。小乘無學只是在解脫三界生死上斷盡一念無明而無學,還沒有斷盡一切無明煩惱,所以還是有學。大乘不僅要斷盡一念無明,無始無明都要全部斷盡才是無學。只要有無明,就是有學,無無明就沒有可學的了,都懂得了,都証得了,學習就結束。

小乘尊者四果阿羅漢周利磐陀伽,因爲前世業障,雖然証得了四果阿羅漢,卻不會講法,雖然不會講法,一念無明斷盡,煩惱斷盡,能出離三界得解脫,是無學聖者,不用再學四聖諦解脫之理。而大乘無學佛世尊,斷盡一切無明,所有佛法張口就來,全部都能宣講。菩薩們也都會講法,因爲菩薩不離衆生,與衆生在一起,必然要講法。因爲講法就聚集了極大的福德,所以菩薩比阿羅漢更善於講法,更有福德,甚至最初學佛的菩薩即使不懂佛法,也要講法,講的不倫不類,自己都不知所雲。

學佛學法的目的明確了以後,我們學佛就不要四處炫耀佛法知識,學知識掌握知識不是目的,是斷除煩惱的手段,煩惱斷除了,一切知識就都沒有用了,除了度衆生講法用得到。所以在學佛過程中,觀察自己的無明煩惱,降伏煩惱,斷除煩惱是非常重要的,佛學知識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我們就不要本末倒置,不管自己的煩惱,到處學知識。即使知識學得五大車,一旦因爲煩惱造作一個惡業,重者無間地獄,輕者畜生道,佛學知識能拯救自己否?帶著豐厚的知識去三惡道,還有炫耀的機會和心情嗎?

八、在觀行中如何斷除婬欲

在証果之前,婬欲只能降伏和壓伏,不能斷除,降伏婬欲一是依靠禪定的力量,有禪定身心輕安,内心充盈,念頭少,如果修鍊到精氣滿滿的,就不再思念婬欲了;二是如理思惟婬欲的種種生死過患,和婬欲的不淨,就能減輕婬欲念頭;三是轉移注意力,把精力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不給自己閑餘時間,欲念就減淡了;四是遠離不清淨的環境場所,創造清淨的修行場所;五是天天念楞嚴咒,依靠佛菩薩和護法神的加持力,來降伏婬欲。

九、什麽是心解脫

心解脫是心無煩惱係縛,無煩惱則無苦,無苦則心解脫。苦分爲身苦和心苦,身苦不算苦,心苦才真苦。只要心不苦,就是解脫。同樣身有苦,不把身苦當回事,心就不苦解脫,如果覺得身苦真苦,心就苦,不得解脫。自願承受身苦,認爲身苦無所謂,或者是有某種意義,必須承受,則心不苦,甚至還會樂。如果是被迫受身苦,不是自願,則心也苦。苦與不苦在心不在身,在於心對苦的認識,心在意就苦,不在意就無苦。於苦無苦則心解脫,於苦而苦則係縛。

阿羅漢天天托鉢挨家乞食,不覺苦,凡夫做頓飯就抱怨,富樓那乞食不得食牛糞不覺苦,心解脫,富人天天山珍海味,心不樂,煩惱係縛嚴重。既然苦樂因人而異,則苦樂無定法,既然無定法,則虛妄、無常、空,則苦樂無我。

十、心不淨則相不淨

維摩詰經中說:隨其心淨則佛國土淨。心不淨則佛國土也不淨,因爲見不清淨,相就不清淨,國土怎麽能清淨?心不清淨如何能有清淨的佛國土?確實是只有心清淨了,見才能清淨,見清淨了,相才能清淨。凡夫衆生心不清淨,見就不清淨,所見相就不能清淨。所以衆生見佛,也會把佛看作是和自己一樣的有貪嗔癡煩惱,也會挑剔出佛的種種不是,見佛的清淨行爲污穢行。比如一外道女在佛法會上聽法,每次都最後離開,早晨又第一個到法會上,讓大家誤會此女與佛陀住在一起,幾個月後又拿木盆放在肚子上假裝懷孕,大家見了,都認爲佛陀確實與此女有染,議論紛紛。後來四天王看不下去了,變個老鼠把木盆咬壞掉了出來,大家才恍然大悟。

如果衆生真正了解佛陀,相信佛陀,能有異心懷疑佛陀嗎?說到底還是衆生内心肮脏污穢,自認爲佛陀會做出此事。那些心地清淨的弟子,都不會對佛陀有任何異議和不恭,都完全徹底相信佛陀的清淨。衆生心是什麽樣的,就會認什麽樣的相,不會超出自己心的認知範圍,所以心染污的人不相信會有人心地非常清淨,與自己的行爲看法不一致,於是遇事就起疑,甚至都不用起疑,直接確認對方的不是。從這個事例當中,就看出來了衆生的心確實是污穢肮脏的,沒有正知見的。

心清淨的人遇見事情,不了了之就過去了,不作念想,心不清淨的人,種種揣測,種種知見,種種疑慮橫亙在胸中,不肯放下,是非風起,矛盾重重。所以世俗界裡天天亂七八糟,沒有安寧時日。從家庭到社會大大小小各個團體,都是如此,原因就是因爲衆生的心太肮脏,染污太嚴重,誤會太多,是非就非常多。

十一、淨心才能淨土

一切法生滅無常苦空,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如夢如露,一切法如風如影,一切法如泡如沫,無論你怎樣的執和取,最後還是空,空,空,除了空就是空。莫不如閑庭靜坐,且看風雲起,看一切法來,觀一切法去;看一切法起,觀一切法落;看一切法生,觀一切法滅。但你心不要隨一切法生隨一切法滅,不要隨一切法來隨一切法去,不要執不要取任何一個法。一切法是一切法,你是你,一切法本不是一切法,所以你要心空。

娑婆世界有人之處,就有事,有事就有非事,事事非非對於凡夫來說本是正常事,如果覺得不正常,不應該有事事非非,那你就不是凡夫了。凡夫看事事非非就是事事非非,心空之人見事事非非即非事事非非,或見事事非非生滅變異無常苦空,或見事事非非如幻如化,或見事事非非如影如響,或見事事非非如夢如露,或見事事非非即是菩提,或見事事非非即是道,或見事事非非即是真如,或見事事非非即是佛性。這樣的話,哪裡還有事事與非非?哪裡還有禍亂?

世界本太平,你心不太平,一切法就不太平了,世界大亂由你心而起,你就要對世界大亂負責任,而你攪起了世界大亂,根本就負不起責任,怎麽辦?修行!淨心!滅心的貪嗔癡,滅心的多事,滅心的事非,滅心上的相,滅心的執取,這樣還有什麽事與非?世界是不是安靜了?太平了?空了?淨你的心,就淨化了一切法,淨化了世界,淨化了衆生,這樣是不是度了衆生?成就了淨土?這就是修行,這就是修行的結果,這就是修行的功德,還求什麽?執什麽?取什麽?

十二、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功用

漏是指貪嗔癡煩惱漏、種種無明漏,漏掉的是善法、善願、善心、善根,心善能脫離輪回苦,心善能成就佛道。漏掉善法,就是惡不善法,生死輪回苦不能斷,因此就要通過修行達到心地的無漏,去除無明。實現心地的無漏主要有三條渠道,那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通過持戒使心無漏,通過修定使心無漏,通過修慧使心無漏。

持戒爲何能使心無漏?因爲能持戒,心就不會違越戒律,不能作惡,不能造作貪嗔癡無漏煩惱業,時間長習慣了以後,心自然就不再想造作惡業了,煩惱就得到了降伏,善法就得到增長,四正勤就修出來了。長期持戒,心得到有效的收攝,不再處處攀緣,禪定就出現了。

禪定爲何能使心無漏?因爲心在定中無所作爲,不攀緣不散亂,不造作貪嗔癡染污業,就把煩惱降伏下來了,出定之後由於慣性作用,定力也能保持在一定程度,不喜攀緣,心安而不亂造作,仍然能夠降伏煩惱。如果未到地定具足,就能斷除欲界五品煩惱,成爲初果向,現世就有因緣條件証入初果。

外道們的四禪八定定力更強,不但能降伏欲界九品煩惱惑,也能降伏色界九品煩惱惑,乃至於能夠降伏無色界九品煩惱惑,這種降伏不等於斷除和斷盡,因爲還缺少五蘊無我的智慧,如果遇到四聖諦理,依甚深的禪定力,歛念稍一思惟就能証道,煩惱斷盡,身心脫落,當証得四果阿羅漢時,須髮就會自然脫落,袈裟著身,代表煩惱斷盡,自然就是出家人。

三果以前以爲還有煩惱殘留,就不能須髮自落,袈裟著身,也就不能自然成爲出家人。所以如果是在家身的人想不用通過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就要成爲出家人的話,就要斷盡煩惱,須髮自落,袈裟著身,不用人剃度,在家身只要有一絲煩惱就是在家人,如果非要說自己是出家人那就是強行盜取出家僧寶身份,混淆僧俗,屬於極重罪。

智慧爲何能使心無漏?証得無我的四聖諦理和大乘真理的智慧能破除無明,心中無我就不會再爲我而造作,不爲我就無私,無私就是善,善能破煩惱,心就無漏,有我即有罪,有我即有煩惱,有我就漏掉善法。這個無漏慧是以戒和定爲基礎的真慧,沒有戒定的慧就是乾慧,沒有實用價值。戒定慧三者統一在一起,共同斷盡一切煩惱,善法永不再漏卻,當善法圓滿具足之後,就成佛了。

十三、什麽是道

問:什麽是道?禪師答:吃飯睡覺。問:我也吃飯睡覺,與道有什麽不同?禪師答:你吃飯時不好好吃,百種求索,睡覺時不好好睡,種種挑剔,這是貪求色香味觸,非修道也。

在生活中修道是像祖師們那樣修的,不是像某些煩惱具足的人所說的,要融入生活當中去,與色聲香味觸打成一片,被貪嗔癡煩惱所度,結果跳不出五欲羈絆。煩惱具足的人講法,處處不離煩惱,自己有煩惱,不會教人出離煩惱解脫煩惱,而是希望別人與自己一樣的煩惱。他沒有解脫煩惱的經驗,沒有出離煩惱的經歷,不可能如法教導他人一步步脫離煩惱深淵,他也不認爲煩惱是深淵,貪著享受的緣故。

有些講法者也有意無意的灌輸一些世俗煩惱,比如灌輸如何頂天立地、出人頭地,爲人處事如何圓滑巧辯、自贊毁他,如何容忍男女欲求和嗔恚爭鬥,誘導衆生種種貪取,甚至教授辯論的話術技巧和詭辯。在佛教裡搞的這些世俗煩惱事,最終就會引領和趣向三惡道,受苦無量,難有出期。所以真想好好修道,就要多學學古修道人禪師和祖師們的風範,學學他們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清心寡欲,學學他們質直無偽、淡泊名利、志氣高遠、一心爲道的道人心。

現代人不用教導,本來煩惱就重,加之社會生活環境和習俗的熏染,心地染污很厲害,每天都在周遍馳求,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無一法不求,無一法不取,五蓋的遮障極重。如果此生真想有一個突破,就應該及早覺悟,時時處處反觀自心的煩惱所在,每當有所索求的時候都要心念:我在馳求,我在周遍馳求。不周遍馳求是什麽樣子的?像古修行人的樣子:山中修道,日中一食,少欲知足,心常安樂,除此都有馳求的性質。

十四、重大滲漏是根據追求的時間長短來判定的嗎?

有人說:想要斷掉欲界愛需要花很多時間,而且還有一個很重的造作相,這就是重大滲漏,一個人貪心很重結婚就能解決了,結婚需要的時間短,屬於輕微的滲漏,花很多時間去追求的就是重大滲漏,花短時間追求的就是輕微滲漏。此人說法扭曲事實,嚴重違背佛教四聖諦理和解脫之理。

如果說花很多時間去追求就是重大滲漏,那麽凡夫花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去追求成佛,是不是重大滲漏?如果斷除欲界愛是重大滲漏,難道說無量劫保有欲界愛,以至於無始劫以來都在六道裡造作無量貪嗔癡煩惱業,受無量生死苦就不是重大滲漏了?解決貪欲心的方法就是結婚,而不是觀行苦空無常無我得解脫?難道結婚是解決欲界愛的方法?那麽解決嗔心的方法該是什麽?是不是應該在一瞬間把嗔恨的人殺了,從此就沒有嗔心了?

凡夫花一瞬間去殺人,所花的時間非常短,這就不是重大滲漏了?順從貪愛煩惱就不是重大滲漏?這樣說來,佛陀到煩惱深重的娑婆世界來講解脫法是不是沒有什麽意義了,衆生順從煩惱欲求就解脫了?滲漏重大與否是根據所花的時間來衡量的,還是根據煩惱輕重來衡量的?花極短時間貪欲,難道就不是重大滲漏?解決貪欲的方法就是結婚?解決嗔恚的方法就是殺人?誰不知道結婚正是貪欲的表現,無始劫來衆生做人的時候生生世世都結婚,還不是一直都貪欲著?爲了這個貪欲生生世世受苦無量,這不是很明顯的事實嗎?

看來此人並不真正信受佛法,卻高座說法充當善知識,教導衆生盡管順從貪欲,順從貪嗔癡,怎麽享受怎麽來,不要修學苦集滅道,不要斷除貪欲嗔恚,因爲那要花費大量時間,得不償失,及時行樂爲好。是可忍孰不忍,如果是外道們這樣說也就算了,畢竟是外道,可是這是個自稱善知識和真善知識的人,是個講解脫道理的人,這明顯是想把衆生都按在六道裡陪自己一起貪欲。每個人所造作的不善業,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仰天吐口水都落到自己的臉上。古人一字之差墮入野狐身,此人差錯極大極多,果報該如何?

十五、修定和除五蓋是否是有滲漏法

有人說打坐修定和修除五蓋都是取相分別,是與外道相同的修行方法,這是屬於主修不了義法,因此不能發起真如三昧,應該當成重大滲漏來處理,應該棄捨掉,不要修。這個觀點非常邪乎,嚴重違背佛教和菩薩教,簡直不是佛弟子所應該說的話,這樣的知見表明此人根本不懂修道的主要内容,不知道究竟應該修什麽和如何修,不知修道次第和過程,不知修道的過渡,又不能直達修行的結果和最終目標,結果什麽道也沒有,一無所是,空口高談,腹中空空。

如果修定和修除五蓋是取相分別,修學佛法更是取相分別。如果不取相分別,就連佛法也不應該學,連善法也不用修,不要修四念處、三十七道品、菩薩六度以及戒定慧三學。學佛本身就是在取相分別,要不然爲什麽不去學氣功和基督教?爲什麽不到基督教堂裡去講法?爲什麽不成天睡大覺而去工作?什麽人能不取相分別?除了佛和如來藏,但是佛度衆生是不是取相分別?爲聲聞人講四聖諦,爲辟支佛講十二因緣,爲菩薩講六度萬行,這些是不是取相分別?不爲初基衆生講唯識是不是取相分別?佛陀不把僧團的領導權交給提婆達多是不是取相分別?佛陀捨棄王位、妻和子出家修道是不是取相分別?山中日食一麻一麥是不是取相分別?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是不是取相分別?

除了如來藏,衆生和佛都避免不了取相分別。如果取相分別都是滲漏的話,細菌的取相分別最輕微,幾乎分別不了什麽,沒法取那麽多的相,因爲極度愚癡的緣故,難道說人比細菌的滲漏更多更大?種種取捨就是取相分別,在世俗界和所有佛國土都離不開取捨,沒有不作取捨的人,包括諸佛菩薩,只是要如何取捨,涉及到取什麽捨什麽的問題,善於取捨和分別是極大的智慧,無智慧就無法正確的取捨和分別。

發起真如三昧,一是純屬禪定性質的三昧,一是禪定加般若智慧的真如三昧,離開禪定任何一點點的三昧都不存在。打坐修定和除五蓋是佛所講的修道必修之法,無論大小乘學人都不能越過不修,不修定就不能証道,不除五蓋就不能斷除無明煩惱,倡導不修禪定不除五蓋,難道是想與佛對立違逆佛陀和佛法,還是認爲自己比佛更高明更懂修道?難道希望一直帶著散亂心膚淺的思惟推理,帶著五蓋和一切煩惱無明去成佛?

如果佛所槼定必須修的法是有滲漏的法,那麽什麽法沒有滲漏?如來藏沒有滲漏,可你的七識和五隂是如來藏否?如來藏能代表五隂七識否?七識和五隂的滲漏如何處理?用膚淺的散亂心情思意解能處理這麽多、這麽大的煩惱滲漏?末法時期世俗界和佛教裡怪人和怪事相當多,簡直超出了人的想象力,就這樣還有那麽多人追捧,不知道圖個什麽,嵗月如梭,轉瞬即逝,還是依法不要再依人了吧?

十六、熏染的力量

衆生之間有互相熏染的作用,你跟什麽人在一起,不知不覺地就會被他的習氣、性格、秉性、善惡心行等等熏染了,如果一個人養狗,總跟狗在一起,狗有狗的習性,人有人的習性,時間長了,總看狗的眼神兒、動作、飲食和行走坐臥習慣,不知不覺地會被狗的習性、心性熏染了,而自己並不覺知,就連外貌也可能會非常不明顯的被熏染。但是狗更能被人熏染,因爲人的力量要強於狗,在互相熏染中狗受的熏染更多更重,所以狗的習性與人接近,在後世容易投胎人身,得人身後,就善解人意,聰明伶俐。

狗被人熏當然是好事,人被狗熏會是什麽結果?物以類聚,人總看狗,外貌也會悄悄的改變,不容易覺察到,今世雖然不改變或者改變一點點,後世熏染的種子成熟時就要改變了。如果你習慣於和狗在一起了,感情深,關係還非常親密,到了中隂身的時候,就會變現出狗的境界,你就會不知不覺的隨著狗去了,投到狗胎裡了。

比如說你總和一個口吃的人在一起,那個人說話不利索結結巴巴的,你一開始雖然覺得無所謂,你也不會變成結巴,可時間長了說話就有障礙了,時間越長障礙就越大,這是慢慢的被熏過去了。被熏的方面有相貌、說話的方式、口氣、習慣,包括飲食習慣、行走和坐臥習慣。

我們現在這個修行階段很容易被熏,惡法要比善法容易熏成,因爲我們的心都是煩惱遠遠大於善,習慣於煩惱而不習慣於善,對於善法有觝制的情緒,對於惡法反倒容易接納。比如在人群中遇到說人是非的時候就容易感興趣,並且也參與進去是非紛爭,遇到贊歎他人善處的時候,都不願意跟隨,往往就閉口不說了,與自己關係好的人和自己用得到的人例外,落井下石者常有,雪中送炭者稀有。所以要想修行改變自己,就要選擇與善人靠近,遠離煩惱重的人,是非之人是非之地都要遠離,這樣心才會逐漸靠攏於善,遠離於惡,煩惱就能得到降伏,不容易造作煩惱業,不留下惡業的種子,後世就輕松,沒有煩惱障礙。

十七、修學如來藏法門有什麽意義

一切佛法的修學,都是爲了証得我空和法空,滅除七識的我見、法見和我執法執,消除七識的無明煩惱惑。每個人心裡一定要明確這個目標指向,這樣修學佛法修學如來藏法才有意義,否則就成了一門學問,修行與學問打成了兩截,導致學問是學問,修行是修行,兩者不相干。我們應該清楚這點,學問不能斷除無明煩惱,還會徒增煩惱和係縛,甚至增加無明生死惑業。

爲什麽會出現學問與修行成爲兩截的現象?根本問題在於缺少禪定和如實觀行,缺少與身心世界的對號與聯繫,其中一個錯誤觀點認爲菩薩不斷煩惱就是問題的直接根源。由於修行目的不明確,導致學問雖然累積起來了卻沒有實義。修學如來藏法就是用來斷除煩惱的,只要方向方法對路了,煩惱就會一點點消融,想不斷也會不知不覺斷了。如果方向方法錯了,知識學問可以不斷增加,而煩惱卻不會減少,甚至還有可能煩惱會隨著學問的增長而增長,這樣學法真是錯會了,顛倒了。

衆生由於歷劫處於無明煩惱中,導致六道生死輪回種種苦難不斷,菩薩是衆生中的一份子,同樣也是由於無明煩惱而生死輪回,同樣需要修行斷除無明煩惱,斷除生死結縛離苦得樂。只有自身斷除了無明煩惱,才有資格當菩薩引導大衆也斷除無明煩惱,離苦得樂,走向解脫。如果一個菩薩處在煩惱深淵中,怎麽能有能力和資格引導衆生走出煩惱深淵?

所以菩薩不用斷煩惱也不要斷煩惱,這個觀點是極其害人的,不斷煩惱還要學佛修行干什麽?度衆生而不讓衆生斷煩惱,那要把衆生度成什麽樣?難道衆生一個個都成爲學問知識的收集者,成爲理論行家才是最終的歸宿嗎?知識理論學問能觝擋得住生死嗎?能當福德當飯吃嗎?有煩惱就無德,既沒福德也沒功德,無福德無功德的衆生,就是生死業障凡夫,那還談什麽修行和度衆生?

那些學如來藏法的人,把如來藏分析意解得清清楚楚,可是自身卻沒有一絲受益,煩惱仍然如故,智慧仍然淺薄,結縛仍然係縛著自心,這樣修學到最後都是徒勞無功。不管如來藏如何清淨,如何無我,如何具足一切戒定慧,五隂七識不清淨,不能無我,沒有戒定慧,照樣無福無慧,苦惱無邊,解脫無望,如來藏照樣會把五隂七識變生在三惡道中受苦,在六道苦海裡頭出頭沒。

所以修學一定要如理如法如律,不能偏離正確的目標和航線,要用佛陀的戒律嚴格要求自己,要嚴格按照佛所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準則去修學,目標是心地無漏,無漏就是要無無明無煩惱,這樣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不要再說菩薩不斷煩惱了,這是邪見,與修行背道而馳。

十八、爲什麽很多人過得很快樂不覺苦?

衆生無始劫漂浮在苦海裡早已經習慣了,從來沒有享受到真正的樂,沒有對比也就沒有知覺和覺悟。衆生越愚癡越不知苦,也不知自己的愚癡,往往就會以苦爲樂。能知苦是修道人的覺悟,修道人的覺悟極大多數又都是佛陀教導出來的。只要知苦了,就會慕滅而修道,早晚有一天就會斷盡苦集,從而了脫生死,得到解脫。愚癡是所有煩惱中最重的,愚癡人也是最難度化的,一切教理不進,一切言語不懂,一切勸導無用,一切方便方法手段休廢,猶如一塊頑石,鹽醬不進。由於愚癡其它的煩惱也少,妄想也少,念頭也少,更不知出離。人中這樣的人,如果修定,也許會很快入欲界定中,沒有了襍念,再深的禪定就不能有了,因爲愚癡煩惱重,與上界不相應。

十九、如何才能覺悟自心的心念  

如果想了解自己,想知道自己的心念究竟是善的還是惡的,是染污的還是清淨的,應該如何做呢?爲什麽很多人能持續不斷的隨順自己的染污心行、煩惱心行,去造作染污業行呢?是因爲沒有覺悟性,沒有覺察力,不知道也不考慮自己每個心行心念的結果是什麽,會有什麽果報,只想把情緒發泄出去,心裡感覺舒服就滿足了,至於以後可能會非常不舒服極其不舒服,那就管不了了,這就是衆生的愚癡無明和短視。

如何才能覺悟到自己的心行心念?首先要信受因果,然後要明了因果,知一切身口意行都有因果,因緣成熟時一定會受善惡果報,自己對人對事所做的一切最終都要自己來承受,作善受善報,作惡受惡報,這是逃不掉的因果律則。這樣的話就會有意的關注自己的身口意行了,但是因爲定力和慧力不足,往往還會習慣性造作不善的身口意行,而不自覺知。

 這就要修定補足定力,提高反觀力,讓心細致一些,觀察力敏銳一些,隨時能捕捉自己的心念,並且能夠觀察到内心最深處的心思和想法,或者是煩惱念頭。這樣就能做到深透的了解自己。即使不能很快改正不善的心念,不能降伏自己的煩惱,但只要知了,日久天長肯定會慢慢的媮媮的改變了自己,甚至自己都會驚訝自己的變化。

可以通過定慧齊修、定慧等持的四念處觀行,增加自己的定力和慧力,提高自己的覺性。然後在日常爲人處事當中反觀自己的心念,反觀自己内心深處真正的想法,然後問自己這樣做對人對己有什麽益處?會有什麽後果?這個結果對自己是解脫的還是束縛的?這樣的結果將來是否願意承受,是否能承受得了?

 觀察自心和觀行四念處是同樣的道理,四念處起始於定,終結於慧,目標是慧,慧生起時才能斷我見証果解脫。觀察自己的心念也是如此,觀察的結果是什麽?結果是生起了認識自己和認識後果的智慧,有此智慧必然能降伏煩惱斷除煩惱,將來享受善業的快樂果報。起心動念決定了一個人的禍福,心念惡不善會招來禍,並損福,心念善會生福免災禍。很多人遇到種種順逆境,都不知道到底是因爲什麽,心粗的人根本也不想是因爲什麽,認爲逆緣逆境是自然而有的,不知道是自己業行招感來的。因爲自己惡的導致不善業,福不能長存,禍不能免離,在人生苦海中起波蕩漾,逐境沉浮。

如果不觀察自心就沒有慧的生起,因爲意識不動心念的觀,就把法現量的呈現給意根,讓意根去如實的面對,面對以後意根就會留意和專注於法,就會有思量,如理思量後就會有一個結果。如果意識不觀察,心散亂,意根就不會住於所觀法上,就不知法,也不証法。意識沒有禪定散亂的觀察,意根照樣散亂攀緣,不能聚集在所觀法上,不能如實觀察和思量法,就不知法,不証法。所以過去禪師們和佛世時的弟子們,雖然都不懂意根的法,但照樣能明心証果,就是因爲他們都有甚深禪定。

如果不觀察自心,六七識就不會在這個法上作意,也沒有後面的觸受想思心所法的運行,也不會有定心所和慧心所的出現,當然就什麽也不知道了。不觀察自心,就會隨念流轉,我就是念,念就是我,身陷其中不能自拔。知之一字很重要,心念如賊,家裡面來了賊,要知要覺,看著他,賊知道被發現了,不好意思媮東西,就會灰霤霤的離開。

所以境界來了要知,心念出現了要知,不跟著境界跑,不讓心念流轉下去,從而保持正知。以前不知,就愚癡得如狗趁塊,見人扔石頭就追過去,見聲音就狂叫,不知是風吹草動。人與癡狗沒什麽區別,成天以境界爲真,生心動念,人我是非,我高你低,爲掙一口食,打得頭破血流,衆生既可憐又可悲。爲了改變自己,就要多做觀察自心的功夫。

二十、分段生死是如何斷除的?

一切生死都是因爲無明所致,有無明必有相應的無明業和業種,無明業種必然導致衆生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如果要了分段生死,就要破除無明,心清淨以後斷除煩惱以及煩惱習氣,消除無明業種,這樣分段生死就消除了,進入變異生死階段。

業種轉變的前提是什麽?只有心轉變了,身口意行轉變了,業種才會轉變。心轉變的前提是什麽?破除了無明,斷除了煩惱,心就轉變了。破除無明的前提是什麽?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菩薩六度的修行、戒定慧的修行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破除無明,斷除煩惱。之後心才能轉變,身口意行才能清淨,業種才能轉變。人我執斷除斷盡,法我執斷除,阿賴耶識才能轉爲異熟識,分段生死轉爲變易生死。

修行到哪種程度,就會破除哪種程度的無明,斷除哪種程度的煩惱,心就會清淨到哪種程度,身口意行就會轉變到哪種程度,業種就會轉變到哪種程度,果報也會隨之轉變到哪種程度。所以修行都是有過程的,每個過程都是必要和必須的,時間可長可短,但過程卻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過程就談不到果。所以不要妄想具縛凡夫會帶著所有的煩惱能証菩提,也不要妄想証菩提之後可以不斷煩惱的繼續走菩提道,煩惱不是道。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