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雜談(第二部)
第三章 性障和煩惱篇
一、煩惱是禪定發起的最大障礙
性障煩惱輕微的人,身體素質好的人,氣脈運行通暢,容易發動氣機,身心輕安愉悅,從而生出禪定。煩惱多的人不容易有愉悅感和身心輕安感,氣脈不順暢,氣機發動不起來,禪定不容易出現,即使欲界禪定也不容易生起,色界禪定就更困難了。
修行還不能上路的人,應該多檢查反觀自心的煩惱,並且盡量加以降伏和克服。煩惱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心量小,心胸狹窄,執拗認死理,見識短淺愚癡,無理辯三分得理不饒人,好鬥好爭,喜歡爭論家長裡短小事,喜歡攀比,心機多,造謠生事,妄語兩舌惡口,口業、是非心重,好出風頭,好表現自我,喜歡權勢名利,貪得心重,喜歡追逐財物,瞋恚心重,不捨瞋惱,哀怨不已等等。眾生煩惱真是數不盡之多,但無論怎樣,想要離苦,不管什麼煩惱都要努力降伏和斷除,這樣修道才有希望。
二、如何降伏瞋心
瞋恚心重,有先天性的,生來就是如此,有後天環境熏染的,如身體不健康的原因導致的瞋心重,遇事不順等等心理情緒方面原因導致的。單純的後天因素導致的瞋恚心重,就要調整色身和心理情緒,這些障礙消失了,瞋恚心自然就輕微了。對於先天性的瞋恚,遇人遇事處理問題要注意從對方立場來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多理解對方,盡量為對方找理由,場景置換,將心比心,這樣就會理解和原諒對方。多考慮他人的不容易,多憐憫他人,瞋恚自然就少了輕了。
每當生起瞋恚的時候,就要仔細觀察自己瞋恚的原因和理由,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問題所在,發現自己有不如理的作意和思想觀念,就要降伏和克服。如果發現自己我性重,就要思惟五陰無我之理,降伏我性,瞋心就會減少了;如果是太挑剔對方和環境,就要看空所遇人事。每當瞋恚習性現前的時候,心裡要知道這是煩惱習氣,是不如法的,是要有瞋恚的果報的,久之瞋必減輕減少。
三、如何才能減少苦惱
在斷煩惱以後,心就會寂靜下來,沒有那麼多煩惱和苦惱了。斷我見之後有了初禪定,貪欲瞋恚就會斷除,再加初果斷除的我見、禁戒取見和疑見三縛結,五下分結斷除,人就能自在一些了,但沒有四果自在,四果斷我慢和我執,幾乎一身輕了。
得寂靜自在的菩薩也叫菩薩三果人,過了禪宗三關,有資格入初地,在七地菩薩之前都是三果人,不取四果阿羅漢的果位,留一絲煩惱以留在三界。八地菩薩全部煩惱斷盡,我執斷盡,法執斷除大部分。菩薩三果人再來人間時,煩惱很輕微,雖能受環境熏染,也可能會造一些惡業,但是惡業也非常輕微。學佛以後,一懺悔就消除了,或者明理就消除了,不用懺悔,因為沒有根本煩惱心。
三四果以上的聖人,幾乎不願意與眾人混在一起,獨處時候多,只有度眾生講法的時候才與眾生在一起。過去的大菩薩都是先獨處把自己修持出來,然後才出來說法度眾生,如果感覺定力不足了,明顯慧多定少,就會再獨處修行以增進道業,之後再回到眾生中說法。就這樣一段時間自修一段時間度眾生,不是總與眾生在一起,如果總與眾生在一起,定力會退失,修行會被眾生拉回去一部分,道力就不足。
四、慢心最障道
學佛路上總會遇到許多溝溝坎坎,暫時越不過去,那都沒關係,只要堅持下去,不斷努力,最終都能越過知見之坎。只要不認為自己所解都對,內心謙虛,多作觀行,仔細思考,並且多懺悔業障,道業就能增進。就怕慢心,慢心是最障道的,而自己還不知道自己有慢心,這就麻煩了。
當自己的嫉妒心生起的時候,回光返照,分析觀察自己因何嫉妒?慢心生起的時候,回光返照,因何會生起這樣的慢心?找到原因以後,就要用所學之理說服勸導自己,降伏嫉妒心和慢心。在證果和初禪定之前,只能降伏,不能斷除嫉妒心和慢心這些煩惱。一般人生起嫉妒心是因為別人搶了自己的風頭,自己那個我沒有突出出來,自己沒有得到希望中的利益。心中有我有人,才會互相比較,不希望任何人強於自己、比自己好。
因嫉妒心,任何一個團體都有是是非非,互相排擠打壓,互相爭奪勢力資源,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在三寶團體裡,如果不降伏這種嫉妒心,就容易分裂僧團,如果導致僧團分裂,那就是無間地獄罪。
煩惱這些事,只有證果之後,初禪定出現,成為三果聖人之後,才能斷除微細的煩惱,先斷貪欲,再斷瞋恚,四果斷除我執我慢。初果二果人只是降伏煩惱,粗重煩惱不現起,微細煩惱偶爾也會出現。在斷我見之前的凡夫位,只能壓伏煩惱,有時也壓不住。有初禪以上禪定的人,也能夠壓伏煩惱降伏煩惱,但不能斷除煩惱。四果阿羅漢煩惱雖然斷除了,但是習氣偶爾也會現行出來,有時控制不住,有時也不覺知,需要別人提醒。
五、煩惱消福德
知道一言一行,無論善惡皆有業報,說話做事就應該小心謹慎,謹言慎行,不要只在意自己,不管他人。平常為人處事的時候,貪瞋我慢嫉妒,能收歛就收歛,不要算計人,不要用心機排擠這個排擠那個,多為別人著想,多為所處的各個團體著想,為大局著想,心地要厚道,這樣一是能消除性障和業障,二是能增加福德。如果心地不清淨,而造了染污業,就會消耗很多福德,福德不足了,做什麼事也不成就,無論世間上的事,還是修行上的事,無論好事還是壞事,沒有福德支撐,一律不成就。
對於福德比自己大的,智慧禪定比自己深的,戒律比自己守持得好的,各方面能力比自己強的,要心悅誠服,最起碼要尊重,不能心生嫉妒心,如果言行有所沖撞,就會消耗不少福德,最後吃虧的是自己。對於不如自己弱於自己的,要心生憐憫,多給與幫助和提攜愛護,不能起慢心和欺淩心,這樣就會增加自己的福德和慈悲心。
六、不斷煩惱不能證菩提
佛在菩提樹下剛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煩惱妄想而不能證得。”佛在大方廣如來藏經中說:“佛見眾生。如來藏已。欲令開敷。為說經法。除滅煩惱。顯現佛性。”“但彼眾生。煩惱覆故。如來出世。廣為說法。除滅塵勞。淨一切智。”“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善方便。隨應說法。滅除煩惱。開佛知見。普為世間。施作佛事。”
“我以佛眼。觀諸眾生。煩惱糠糩。覆蔽如來。無量知見。故以方便。如應說法。令除煩惱。淨一切智。於諸世間。為最正覺。”“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是故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復化導。一切世間。”“如來觀察。一切眾生。佛藏在身。眾相具足。如是觀已。廣為顯說。彼諸眾生。得息清涼。以金剛慧。捶破煩惱。開淨佛身。如出金像。”
以上佛所說,顯示出眾生是由於煩惱的遮障,而不能見到自己的如來清淨寶藏如來藏,需要斷除煩惱,消除遮障,如來藏才能顯發出來,眾生智眼清淨才能證得自性清淨如來藏。由此可見,我們學佛修行如果不能降伏和斷除粗重的煩惱障礙,心不得清淨,是不能證得如來藏的,也不能斷除我見。如果沒有煩惱,心清如水,眾生就會只見世間的如來藏性,和一真法界,不會見世間相,認世間相為真為我相和我所相,就沒有我執和法執,眾生本然解脫,本然是佛,不用學佛修行。
斷我見的深淺與斷除煩惱的程度有必然的關係,明心的智慧程度同樣與斷除煩惱的層次有必然的關係,煩惱斷除的越多越深,斷我見和明心的智慧越深,果位越高。如果眾生學佛只管學理論知識,不管自己的煩惱,認煩惱現行而不想法除滅,就不能有大小乘的見道,只能繼續作俱縛凡夫,生死流轉不息。所以那些所謂證果和明心的人,如果煩惱還是很深重,毫無疑問並沒有證果和明心,只不過有個假名罷了,不值得大眾學習和效倣。
七、學佛的目的
學習佛法究竟目的就是斷盡無明煩惱,煩惱斷盡就是無學,也就無需再學習佛法了。小乘的無學位是四果大阿羅漢和緣覺辟支佛,大乘的無學位是佛世尊。小乘無學只是在解脫三界生死上斷盡一念無明而無學,還沒有斷盡一切無明煩惱,所以還是有學。大乘不僅要斷盡一念無明,無始無明都要全部斷盡才是無學。只要有無明,就是有學,無無明就沒有可學的了,都懂得了,都證得了,學習就結束。
小乘尊者四果阿羅漢周利盤陀伽,因為前世業障,雖然證得了四果阿羅漢,卻不會講法,雖然不會講法,一念無明斷盡,煩惱斷盡,能出離三界得解脫,是無學聖者,不用再學四聖諦解脫之理。而大乘無學佛世尊,斷盡一切無明,所有佛法張口就來,全部都能宣講。菩薩們也都會講法,因為菩薩不離眾生,與眾生在一起,必然要講法。因為講法就聚集了極大的福德,所以菩薩比阿羅漢更善於講法,更有福德,甚至最初學佛的菩薩即使不懂佛法,也要講法,講的不倫不類,自己都不知所雲。
學佛學法的目的明確了以後,我們學佛就不要四處炫耀佛法知識,學知識掌握知識不是目的,是斷除煩惱的手段,煩惱斷除了,一切知識就都沒有用了,除了度眾生講法用得到。所以在學佛過程中,觀察自己的無明煩惱,降伏煩惱,斷除煩惱是非常重要的,佛學知識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我們就不要本末倒置,不管自己的煩惱,到處學知識。即使知識學得五大車,一旦因為煩惱造作一個惡業,重者無間地獄,輕者畜生道,佛學知識能拯救自己否?帶著豐厚的知識去三惡道,還有炫耀的機會和心情嗎?
八、在觀行中如何斷除婬欲
在證果之前,婬欲只能降伏和壓伏,不能斷除,降伏婬欲一是依靠禪定的力量,有禪定身心輕安,內心充盈,念頭少,如果修鍊到精氣滿滿的,就不再思念婬欲了;二是如理思惟婬欲的種種生死過患,和婬欲的不淨,就能減輕婬欲念頭;三是轉移注意力,把精力用在最有意義的事情上,不給自己閑餘時間,欲念就減淡了;四是遠離不清淨的環境場所,創造清淨的修行場所;五是天天念楞嚴咒,依靠佛菩薩和護法神的加持力,來降伏婬欲。
九、什麼是心解脫
心解脫是心無煩惱繫縛,無煩惱則無苦,無苦則心解脫。苦分為身苦和心苦,身苦不算苦,心苦才真苦。只要心不苦,就是解脫。同樣身有苦,不把身苦當回事,心就不苦解脫,如果覺得身苦真苦,心就苦,不得解脫。自願承受身苦,認為身苦無所謂,或者是有某種意義,必須承受,則心不苦,甚至還會樂。如果是被迫受身苦,不是自願,則心也苦。苦與不苦在心不在身,在於心對苦的認識,心在意就苦,不在意就無苦。於苦無苦則心解脫,於苦而苦則繫縛。
阿羅漢天天托鉢挨家乞食,不覺苦,凡夫做頓飯就抱怨,富樓那乞食不得食牛糞不覺苦,心解脫,富人天天山珍海味,心不樂,煩惱繫縛嚴重。既然苦樂因人而異,則苦樂無定法,既然無定法,則虛妄、無常、空,則苦樂無我。
十、心不淨則相不淨
維摩詰經中說:隨其心淨則佛國土淨。心不淨則佛國土也不淨,因為見不清淨,相就不清淨,國土怎麼能清淨?心不清淨如何能有清淨的佛國土?確實是只有心清淨了,見才能清淨,見清淨了,相才能清淨。凡夫眾生心不清淨,見就不清淨,所見相就不能清淨。所以眾生見佛,也會把佛看作是和自己一樣的有貪瞋癡煩惱,也會挑剔出佛的種種不是,見佛的清淨行為污穢行。比如一外道女在佛法會上聽法,每次都最後離開,早晨又第一個到法會上,讓大家誤會此女與佛陀住在一起,幾個月後又拿木盆放在肚子上假裝懷孕,大家見了,都認為佛陀確實與此女有染,議論紛紛。後來四天王看不下去了,變個老鼠把木盆咬壞掉了出來,大家才恍然大悟。
如果眾生真正了解佛陀,相信佛陀,能有異心懷疑佛陀嗎?說到底還是眾生內心肮脏污穢,自認為佛陀會做出此事。那些心地清淨的弟子,都不會對佛陀有任何異議和不恭,都完全徹底相信佛陀的清淨。眾生心是什麼樣的,就會認什麼樣的相,不會超出自己心的認知範圍,所以心染污的人不相信會有人心地非常清淨,與自己的行為看法不一致,於是遇事就起疑,甚至都不用起疑,直接確認對方的不是。從這個事例當中,就看出來了眾生的心確實是污穢肮脏的,沒有正知見的。
心清淨的人遇見事情,不了了之就過去了,不作念想,心不清淨的人,種種揣測,種種知見,種種疑慮橫亙在胸中,不肯放下,是非風起,矛盾重重。所以世俗界裡天天亂七八糟,沒有安寧時日。從家庭到社會大大小小各個團體,都是如此,原因就是因為眾生的心太肮脏,染污太嚴重,誤會太多,是非就非常多。
十一、淨心才能淨土
一切法生滅無常苦空,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如夢如露,一切法如風如影,一切法如泡如沫,無論你怎樣的執和取,最後還是空,空,空,除了空就是空。莫不如閑庭靜坐,且看風雲起,看一切法來,觀一切法去;看一切法起,觀一切法落;看一切法生,觀一切法滅。但你心不要隨一切法生隨一切法滅,不要隨一切法來隨一切法去,不要執不要取任何一個法。一切法是一切法,你是你,一切法本不是一切法,所以你要心空。
娑婆世界有人之處,就有事,有事就有非事,事事非非對於凡夫來說本是正常事,如果覺得不正常,不應該有事事非非,那你就不是凡夫了。凡夫看事事非非就是事事非非,心空之人見事事非非即非事事非非,或見事事非非生滅變異無常苦空,或見事事非非如幻如化,或見事事非非如影如響,或見事事非非如夢如露,或見事事非非即是菩提,或見事事非非即是道,或見事事非非即是真如,或見事事非非即是佛性。這樣的話,哪裡還有事事與非非?哪裡還有禍亂?
世界本太平,你心不太平,一切法就不太平了,世界大亂由你心而起,你就要對世界大亂負責任,而你攪起了世界大亂,根本就負不起責任,怎麼辦?修行!淨心!滅心的貪瞋癡,滅心的多事,滅心的事非,滅心上的相,滅心的執取,這樣還有什麼事與非?世界是不是安靜了?太平了?空了?淨你的心,就淨化了一切法,淨化了世界,淨化了眾生,這樣是不是度了眾生?成就了淨土?這就是修行,這就是修行的結果,這就是修行的功德,還求什麼?執什麼?取什麼?
十二、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功用
漏是指貪瞋癡煩惱漏、種種無明漏,漏掉的是善法、善願、善心、善根,心善能脫離輪迴苦,心善能成就佛道。漏掉善法,就是惡不善法,生死輪迴苦不能斷,因此就要通過修行達到心地的無漏,去除無明。實現心地的無漏主要有三條渠道,那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通過持戒使心無漏,通過修定使心無漏,通過修慧使心無漏。
持戒為何能使心無漏?因為能持戒,心就不會違越戒律,不能作惡,不能造作貪瞋癡無漏煩惱業,時間長習慣了以後,心自然就不再想造作惡業了,煩惱就得到了降伏,善法就得到增長,四正勤就修出來了。長期持戒,心得到有效的收攝,不再處處攀緣,禪定就出現了。
禪定為何能使心無漏?因為心在定中無所作為,不攀緣不散亂,不造作貪瞋癡染污業,就把煩惱降伏下來了,出定之後由於慣性作用,定力也能保持在一定程度,不喜攀緣,心安而不亂造作,仍然能夠降伏煩惱。如果未到地定具足,就能斷除欲界五品煩惱,成為初果向,現世就有因緣條件證入初果。
外道們的四禪八定定力更強,不但能降伏欲界九品煩惱惑,也能降伏色界九品煩惱惑,乃至於能夠降伏無色界九品煩惱惑,這種降伏不等於斷除和斷盡,因為還缺少五蘊無我的智慧,如果遇到四聖諦理,依甚深的禪定力,歛念稍一思惟就能證道,煩惱斷盡,身心脫落,當證得四果阿羅漢時,須髮就會自然脫落,袈裟著身,代表煩惱斷盡,自然就是出家人。
三果以前以為還有煩惱殘留,就不能須髮自落,袈裟著身,也就不能自然成為出家人。所以如果是在家身的人想不用通過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就要成為出家人的話,就要斷盡煩惱,須髮自落,袈裟著身,不用人剃度,在家身只要有一絲煩惱就是在家人,如果非要說自己是出家人那就是強行盜取出家僧寶身份,混淆僧俗,屬於極重罪。
智慧為何能使心無漏?證得無我的四聖諦理和大乘真理的智慧能破除無明,心中無我就不會再為我而造作,不為我就無私,無私就是善,善能破煩惱,心就無漏,有我即有罪,有我即有煩惱,有我就漏掉善法。這個無漏慧是以戒和定為基礎的真慧,沒有戒定的慧就是乾慧,沒有實用價值。戒定慧三者統一在一起,共同斷盡一切煩惱,善法永不再漏卻,當善法圓滿具足之後,就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