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佛法杂谈(第一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5-07-03 05:28:58 阅读: 6

第十五章 善根福德篇(2)

十三、布施也是报佛恩

每个人的我执都很重,通过学佛,认识到世间的真实相以后,我执才能慢慢消融。前世有人学佛时间长,有人学佛时间短,使得众生的根基有所不同。然而无论什么样的根基,只要进入佛法当中,都是先于其他众生觉悟的人,应该感到庆幸。我们后边,还有无数又无数的众生,连人身都得不到,更没有机会接触佛法,苦难无边无尽。到我们成佛时,都不知道他们是处于哪种生存方式的众生。所以我们学佛人应该生起悲悯心,不仅怜悯自己,也要怜悯众生,如果能发起救度众生的心,自己修行就会很快了。

尽量多修福德,福德多了,道业才能进步,智慧才能增长。多少人不重视修福,致使学佛很久,佛法知见还是很浅薄,智慧不得一点长进,根本问题就是福德不足。那些积极修福的人,进步很快,智慧增进得很快。是修福对自己有利,还是不修福对自己有利,请大家三思。

佛是福慧两足尊,成佛只强调福德和智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福德和智慧是孪生兄弟,不可分离。每个人修到一定程度,福德不够用时,往往就会被卡在某处,从而停滞不前,有的人还会倒退。这是我对一些学佛人的观察所得。

修学佛法是有次第的,破相布施、不住相布施、不执著布施的果报,这些凡夫根本做不到。如果怕执著布施的果报,怕着相布施,而不肯布施,那就永远当无福的凡夫。只有明心以后,修到一定的果位,才能慢慢做到无相布施。在凡夫位,布施肯定是要着相的。但是着相不要紧,布施毕竟是能得福,有福德就能得道,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修学大乘法,不能像阿罗汉一样,自顾自地只管自己,不考虑众生的苦。阿罗汉们都是自了汉。虽然能了自己的苦,有能力出轮回,却被佛呵责为焦芽败种,堕无为坑,不生长佛法根苗。如果都是像阿罗汉一样,这个世界众生谁来解救?我们都是依靠佛菩萨来救度的,阿罗汉不传法,菩萨再不传法,众生就会永远处于生死苦海之中,无有出期。

我们所得的滴水之恩,都是佛菩萨给的,众生在六道里轮回,都要靠菩萨来解救;如果菩萨不传法度人,我们就不会有得遇佛法的那一天。我们大家都不希望这样,那就应该将心比心,心里总要想着其他众生的苦,总要想办法帮助其他众生,解除苦恼。这才不枉佛菩萨们对自己的关照,不枉遇见能解救自己的佛法,也才能报佛菩萨的恩德。

十四、放生之后,生死轮回这件事能否改得了?诽谤三宝之后,命终要下地狱,放生能否躲开地狱的果报?欠别人一万元钱,放生之后,是否债消了?放生之后,能否证果和明心见性,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前世今世杀的众生,怨结是否就解开了?

一种善行不能代替所有的善行,更不能代替清净行。清净行才能使心清净,从而消除染污心,改变染污业种,果报才能真正的改变。无所求是清净行,不贪不嗔不愚痴是清净行,离于无明是清净行。当然放生行善以后,与众生结善缘,福德增加,能支撑戒定慧的增进,心得清净,有助于证果和明心。福德增加,恶业也许暂时不现前,冤亲债主由于敬佩自己的德行,不再加紧追债,也不再障碍,学法修道就顺利了。

十五、佛法的修证需要极大的善根福德

佛法之难证难修,需要众生修行三大无量劫。佛法如果容易懂容易修容易证,众生就不会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圆满成就佛道;佛法如果容易懂,佛就不强调众生要有相当程度的善根福德和戒定慧了。三藏十二部经,有的人读了五遍,佛法的边却不沾,悟道的影子也远远望不到。众生无量劫迷惑颠倒,沉浸在虚妄的世间法里,真的不容易理解甚深的佛法。

佛讲法四十九年,涅槃时,还有无数众生对佛法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知半解也没有。阿难就是看到众生的愚痴难度,错解佛法,才不得不在佛涅槃一百年时,自己也离开娑婆世界了,本来依靠禅定力和福德可以住世很久很久,代替佛陀教化众生。佛涅槃后,一个老和尚就教小和尚,把解脱道的法念成水老鹤,阿难让其改正过来,老和尚不改,反而说是阿难老糊涂了,记不清佛讲的法,于是阿难伤心难过,就离开娑婆世界了。

反反复复强调,让大家多修福,多培养善根福德,可是没有多少人愿意修福培养善根福德的,所以不懂佛法那就太正常了,佛法不是不肯修福的无福人能轻易理解和证得的。证得佛法需要大福德,有大福德才能有大智慧。小根小智,与甚深佛法确实是不相应的。世间法的成就都需要福德,何况出世间有关生死的大事,何况解脱自己无量劫的烦恼大事,更何况成就佛道这样不可思议的极大事。心里只有自己,只想自利的人,怎么能与无我性的如来藏大法相应。

十六、没有福德,定力很难修持上去,这边一打坐,就会有人事出现来干扰,于是就不得不去处理;这边刚要入定,那边干扰就出现了,还是不得不去了别和处理。反观检查一下,每个人都在哪些方面不断的消耗福德?能反观出来,就要注意不要轻易浪费自己的福德,以使道业快速增进。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太发达,是不是说明如今众生的福德大,而佛世时众生的福德小?世人轻易的把福德种子套现出来,用来享受,那真是很无智。有智慧的人往往把福德留着用来修道,不套现成为世间法来享受和炫耀。

很多人都喜欢拿世俗法生灭的东西引以为傲,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诸如我是某某高官,我有某某地位权威,或者我是某某,巨富无比,我有某某才华,我有某某过人之处等等。这些都是世间虚幻法,不牢靠,不久即灭,有也是空。世人都难体会到空,只知道有。

过去禅宗祖师想找个徒弟接自己的宗门,拷问徒弟的见解,观察是否开悟是否有智慧,结果徒弟一开口说话,师父就知道没有悟,说道:你福薄,接吾宗不起。祖师的意思是智慧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福德不足。我们的思维紊乱不清晰,也要经常找一找自己的原因。

十七、供养三宝的福德是最大的,对佛的供养,一是要每天真诚地供佛素食,别当假像供养,应该当作真佛来供养。这样所得的福德,与供养应化身佛的福德是一样大的。只要是素食,不管生熟,包括蔬菜、粮、油,都可以供佛。

第二种供养佛,是念佛。念佛的无量功德,不仅是念应化身佛的无量功德,最主要是念法身佛,念自性佛。人人都有自性佛,念外佛总不如念自性佛;求外佛,不如求自己佛,他什么都能提供给你。皈依外佛,不如皈依自性佛,自性佛能带领你走出轮回,到涅槃彼岸。

只要每天探求真如的体性,学习祂的功德,了解祂,寻觅祂,参究祂,都是念佛,最后就能成就念佛三昧,明心见性。所有的供养无过于此,所有的念佛方法,都没有这种殊胜。念佛成佛,念法身才能成佛;只念外佛,不能成佛。供养法,就是要每天学习、读诵佛的经典,思惟佛经义理,探求真实义,按照世尊教导的去做。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胜。供养僧,僧是和合义,对僧宝身口意行要清净,如理如法地四事供养,听从僧人的正确如法教导,不违出家师父如理之教,维护僧团和合,护持僧团弘扬正法,以利天下大众。

十八、供养三宝之福无量无边大

出家人戒律中有个一坐而食,吃饭的时候饭盛好了,要坐着吃,直至吃完为止,吃完就起立走人。如果中间站起来再去盛饭,或者走动一圈回来再吃,就不允许了,不能二次三次的去盛饭吃,只要身体站起来,就表示已经吃完饭了。佛世出家人日中一食,因为乞食很浪费时间,日中一食能节省很多时间来修行。如果每天乞食两次三次,不仅浪费大量时间,也被世人和外道讥笑,说出家人成天乞食吃饭,贪吃而没有修行。三是多吃饭,肠胃经常蠕动消化,心不清静,影响修行,多吃也消耗自己的福德,道业修不上去。综合几个因素,僧团制定日中一食的戒律。

出家人乞食,同时也为了众生有福田可种,为众生提供修福的机会,得解脱的机会。众生布施的越多,福德越大,得解脱的机会越多,解脱的几率越大。不会因为出家人乞食,就让众生变得贫穷了,恰恰相反,众生会越来越富贵。也不是因为出家人每天都乞食一次,佛教就逐渐灭亡了。佛教灭亡,有众多因素,主要是众生的善根福德越来越少了,众生无福遇到佛法得解脱,加之波旬对于佛教的破坏,佛教必然日趋衰落,最后灭亡。众生布施出家人,佛制不允许拒绝,要让众生种福得福,否则众生无福,永远流落六道贫穷受苦。自己能有福田可种,也应该感谢佛陀和僧人,感谢三宝,要不然何时得解脱?

佛在经中说,供养佛陀的功德无量无边之大。尤其是在佛陀刚刚成道时第一顿饭和临涅槃时最后一顿饭,如果有机会供养,这个人就能最快速成佛,超越于其他人。佛陀成道后第一顿饭是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佛陀临涅槃时最后一顿饭是一个铁匠纯陀供养的。当时有极多人哀求世尊要供养佛陀最后一顿饭,佛陀都不许,直到铁匠纯陀提出供养的请求,佛陀才点头答应。然后佛陀就授记铁匠成佛之事,这是佛陀前世曾经答应纯陀在佛陀临涅槃时供佛最后一顿饮食。可见能有机缘供养佛陀和三宝,其福不可思量。

十九、菩萨六度当中什么法是先导

六度当中,般若为主导,为根本,为中心,布施为先导,福德是基础。世、出世间任何法,没有福德,做不成功。布施是修福,有了福,才能很好地持戒、修定、修忍辱,才能观行成功,才能明心见性。福德是基础,持戒是助缘,禅定是前提。观行是正行,观行才能获得般若智慧。没有福德,想持戒,就有破你戒的,持戒总是阻碍重重,不能圆满。福德具足,修行就没有障碍。福和德总是连在一起的,不为自己就是德,不求世俗法的享乐就是德,利乐众生就是德,有德就有福。

佛说六度,第一度是布施修福,这个不具足,不可能获得般若智慧。如果先有般若智慧,那我们就不用修行了,还用观照做什么呢?六度的概念、修行的内涵要懂,经常观察自己做到哪一样了,什么还不具足,想办法圆满六度的条件。 佛的另一种是悲心是后天通过修行修出来的,是佛的意识心也就是妙观察智所表现出来的对众生的悲悯心,这种心能够随着佛的意识心妙观察智的出现而出现,随着妙观察智的暂灭而不现,是生灭变化的,不是永远都能存在的,既然不是长存的心,是佛的无垢识出生虚幻出来的,因而是虚妄的。

佛的两种悲心都不动转,菩萨的意识心的悲心还有动转,凡夫的意识心偶尔的悲心全部随境转,不是随时都有,也不能恒常存在,也不究竟,更不具智慧性。佛生悲心,不随境界流转,不认境界为真,不分对象,真正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你我他它的分别对待,看众生一律平等。

众生对待人往往是不平等的,以自我为中心点,一点一点地向外扩展,越是外围的人,生起的慈悲心越少,或者根本没有慈悲心;有的人即使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生起一丝慈悲心。所以众生私心比较重,我心比较重,很少考虑别人,或者根本不考虑,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与佛的无缘大慈相去甚远。

二十五、关于即身成佛的问题,无论是即身成佛,还是即生成佛,都是最后身菩萨妙觉菩萨的事,凡夫无分。即身成佛,是像弥勒菩萨那样的妙觉菩萨才能即身成佛,但是也得选择时节因缘,除此再也没有即身成佛的了。

众生修行都是有次第的,不可能跳跃很高的层次,从凡夫一跃而为佛,除非是已成佛者表法示现;但是也不会在有佛住世之佛国土示现,一国土无二佛故。凡夫众生应该先修阿含解脱之理,证解脱果,然后再修学大乘般若和唯识之理,循序渐进,一辈子能明心见性,已经是相当好的根基了。一般的众生断个我见,证个初果,都已经难上加难,摸不着头绪,即身成佛的事就不要想了。一般众生学个如来藏法,都学不明白,不可能一辈子把如来藏里的所有种子功能作用都证到而成为一切种智。一般的众生连个四禅八定之前的未到地定,都修不出来,何况修出四禅八定和灭尽定,获得无量的神通道力,无量无数的分身,根本是不可能的。

一般众生连度自己都很难,何况能度无量无边之多的众生,作为自己佛国土里的弟子,更是不可能。不能度众生,就不能有无量数的弟子,没有弟子,一个人不能成就一个佛国土。当国王都有辅佐的大臣和千军万马,来建设和维护国家;作佛就需要更多的大菩萨来辅助弘法度众;没有度过众生,就不会有大菩萨弟子作为左膀右臂来辅助自己弘法。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还是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不要好高骛远,而耽误自己的道业。

二十六、修行不是只活在当下,只管当下,最重要的是要考虑未来。让未来不再受轮回之苦,不再迷茫无知,不再有无明。如果只活在当下,心中没有未来,就看不清楚前方,容易走错路。而且这个当下念念生灭,说一个当下,就已经成为过去。哪里有当下呢?过去无数个当下已经消失了,这个当下正在灭亡,以后的当下还没有来。你要哪个当下呢?过去的识心已经灭了,现在的识心念念在灭,未来的识心还没有来,你要得哪个心呢?三心不可得,不可得的那是识心,是无常虚妄的心,能生灭的怎么能得到呢?怎么能抓住呢?

但有一个心,不是后得的,先天就有。即使你不要祂,祂也不离弃你,你上天随你上天,下地狱也随你去,你到哪里,祂都随从。你受苦受恶报,祂也不嫌弃,从无始劫以来,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你,这个心有多么好啊!修行就是要证这个心,明了这个心,探索其中的奥秘,才能开发大智慧,有了大智慧才能成佛作祖。

二十七、所谓的世界,不过是一种感觉罢了。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那么这些感觉都是什么东西?什么也不是,幻化罢了。那怎么办?改变不如实不如理的感觉,为如实如理的感觉,就回归真实,回归觉性,回归一真,回归涅槃,回归寂静。

二十八、对于实修的人,不需要特意讲意根,他们就能实证。对于不实修的人,一定要告诉他们解悟与证悟的区别,让大家不要满足于解,一定要实证。这是对末法时期浮躁的众生特殊待遇,众生心极其浮躁,不肯下苦功,不肯持戒,不肯修定,即使想持戒,想修定,由于环境因素,也无法做得到,因此不能观行,不能实证。只能天天看看书,意识理解理解,解到一定时候,对外就说自己证悟了。因此有必要在这特殊时期讲一些特殊的法。对特殊众生要特殊讲法,这才是对应众生的根基,解决众生实际和根本的问题。

二十九、任何人都有可能错解佛经佛意,但是只要不肯定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没有大过失了,也不一定会误导他人。学佛过程中,肯定是一错再错,任何人都难免,关键是对自己的观点抱持着什么态度,到什么程度可以自信自己的观点正确,这个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没有错误的,只有佛一人,弥勒菩萨讲法,佛也不会百分之百肯定。

开悟的菩萨讲法也会有错,不开悟时讲法错误就会更多,一般性的错误都没关系,关键是最关键之处,不要有错误,因为关键之处涉及到随学的众生能否证悟的大问题,这是众生生命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上,一定不要有错,只要目标方向没有问题,其余的都是小问题,可以纠正扭转。我们学佛,就是要努力勤求证悟,证悟以后,随所学法,随学随得,往往会事半功倍。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