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与参禅证道
第二节 戒定慧三者的关系
一、戒是定的前提和基础
戒是定的前提和基础,不守戒而修定,如蒸沙石成饭,不是饭本,终不得饭。末法时期,守戒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得戒体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因为为人授戒之人本身就没有戒体,或者是因犯戒而失去了戒体,他人就无法从其处得戒体。没有戒体,对于犯戒的心就没有了遮障和屏蔽作用,那么恶緣出现时,很容易就犯戒造恶业了。
所以如今学佛人,很少能有成就禅定的,其观行智慧更难具备了。那大多数人只能看书理解法义,学得了一些知识以后,就以为自己有所得有所证,于是慢心高涨,这样于己于人都无益处。没有禅定作为观行的基础和充分必要的条件,实证是根本谈不到的,只能像三岁孩子一样玩玩口头禅,讲些大道理,讲到八十岁,仍然做不到,心口无法一致。
二、佛法修证的关键部分,佛反反复复给我们讲,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方面一定要严持戒律,之后心才能定,心定之后才能有观行智慧,观行成熟就会出生般若大智慧。有般若大智慧非常重要,能导向解脱。而般若智慧的出生要依靠深细的观行智慧,观行智慧的获得要靠禅定,禅定的产生要依赖于戒律。戒定慧三学一环扣一环,都很重要,哪一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不能省略和丢弃不要,否则就无法实证。
禅定修出来以后,要学会转化为观行的智慧,善于转换心念,否则禅定永远是禅定,与外道定没什么差别,不出生般若智慧,不能证得无我,不能解脱得自在。不少人都对静坐不感兴趣,原因是心太散乱了坐不住,于是不得不依靠动中定。可是静中的心不容易把握,动中的心就更难把握了。即使动中定修好了,那个定也比静中定浅,心粗,思惟不细密,观行智慧也粗浅,无法真正实证。所以静中定即是基础,也是最后的皈依处,大智慧必须是从静中定出生,历代祖师诸佛菩萨都是如此。
静中定修好了,思惟就会灵敏和深细,行走坐卧心常在定,烦恼能降伏下来,心境轻松愉快,心念自然是善念多。所以静中定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十方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流传下来的法宝,一定要珍惜好好修持。
三、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楞严经第六卷,佛说: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是经律论三藏之一,是佛所说之戒律,也是调伏自心调伏身口意之意,调和身口意之作业。调伏的结果,就能降伏烦恼断除烦恼,达到心地无漏,身口意都无漏无烦恼,无烦恼习气,无无明,毕竟成佛。为什么以摄心为戒?摄哪个心才能成就戒?心不收摄时,身口意就要妄动乱动。身,不该做的事非要做,不该到之处非要到,不该动时非要动,于是严重的就要造作杀盗淫业,禅定无法成就;即使轻微的身体乱行妄动的也不能有禅定,因为身体定不住,不可能有禅定。
心不能收摄时,口就要妄说乱说,不该说的也要说,不能说的也要说,严重的就要妄语绮语两舌,搬弄是非,违犯五戒十善,这样心不清净,不可能有禅定。即使不违犯五戒十善,因为口乱说,口行多,心肯定是乱想了,心行多,心不寂止,不可能有禅定。
心不收摄时,意业肯定不清净了,不该想的也要想,不该思的也要思,不该觉的也要觉,不该观的也要观,这样贪嗔痴烦恼必然要现前,心水浑浊,如何有定?
不该想的人,非要去想,不该虑的事,非要虑,不该挂的情非要挂,心里何能寂止?何人不该想?有的人情多,内心时时刻刻挂着另外一个人的影像,挥之不去,召之即来,抹也抹不掉,这样如何能有禅定?打坐时,这些影像肯定要遮障自心,遮障观行思惟,遮止寂静,如何有定?如果能把这些影像换成佛菩萨的影像,佛菩萨加持,心清静,马上就有禅定。
有的人不摄心,于己无关的事,不是利于人的事,念念在心,时时不忘,事事都要挂心,心里装得满满的,没有缝隙,这样心水汹涌澎湃,鼓动喧闹,如何有定?心不收摄,时刻挂着财色名食睡,六尘缘影重重叠叠,心不空,有物遮盖,如何有禅定?
很多人抱怨修定修不好,那就要检查一下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修不好禅定,心里到底有什么东西遮障着自己,把这些东西挖掘出来,解决掉,心空了,禅定自然容易修成。影响禅定的,就是贪嗔痴烦恼,心里执取着世俗法,不肯放舍,把什么都当作真实,当作有用之物,不抓取不行,宁死也要执取这些世俗法,这样如何有定?
这样讲了之后,还是有很多人不会检查自己,不知道自己心里到底都有些什么。因为心随境界流散惯了,与境界贴得太紧了,分不开,就无法跳出境界之外来观察自心,这样怎么能有观察智慧,如何能观察自心的烦恼和习气?能跳出圈外跳出境界之外,跳出心外,观察自心,才能有观察智慧,有观照力,能发现从前所发现不了的事相,才能有办法对治自心,扭转自心,才能有力量降伏自心。
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把心从境界上拿开移走,让心是心,境是境,人是人,物是物,诸法各住法位,与己心各不相干。心离境,觉照力强大,容易觉悟诸法实相,禅定自然增长,智慧自然现起。
以上讲的是因戒生定的原理,收摄自心就是戒,心不起非就是戒,心不乱想、乱思、乱动乱抉择、乱造作,就是戒。这个心主要指第七识意根,意根的触作意受想思,能引发六识的作意触受想思,引发六识的身口意行的散动。收摄意根,就相当于控制了身口意行的总开关,就相当于降伏了将军和指挥官,那么属下的六识士兵就会乖乖听话,服服帖帖不乱动,何愁没有禅定?
修学最重要的一点是:因定发慧。发,是生发引生的意思,佛陀指示我们,心由于禅定的定力,心定就有力量,这个力量能发起生出智慧。就像有一种力量,能使芽从土里拱出来,拱出来叫作生,叫作发。智慧就是由于禅定的力量,从心里拱出来的,生发出来的,没有禅定,心就没有力量,就不能生长智慧。
佛陀留给我们的宝藏,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如果我们因为不能持戒和修定,就要把前两个宝藏抛弃掉,说这两个没有用,只要一个宝藏就够用了。那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败家子?败坏了佛陀的传家宝,弃之不顾,我们还是佛陀的弟子吗?不守护佛陀的家宝,我们就不是佛陀的孝子贤孙,没有前两个宝藏,就不能有最后一个宝藏,最后这一个即使有,也是一个假货色,不是真正的智慧。
戒,如果展开说,说不完;定,如果展开说,也说不完;慧,如果展开说,更说不完。归根到底,戒定慧由浮浅的六识心的戒定慧,达到归根究底的第七识意根的戒定慧,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真正的戒定慧是心戒心定心慧,不仅仅是表面六识的身行和口行,不仅仅是意识的心行,而是第七识意根的心行问题。意根收摄,不起非,不乱动,必然有智慧出生。意根的戒定慧统领一切法,最后必由意根的戒定慧而究竟成佛。
四、禅定为何难修
过去世尊在世时讲法,是从戒定慧三方面同时着手,要求比丘们严格持戒,精进修定,多闻深思,勤修观行,弟子们在戒定慧上的成就很快,证果的人很多。可如今末法时代就大大不同了,讲法要倒着讲,先讲法义,后修禅定,最后再学戒律,一点一点循循善诱。众生就要倒着修,学了一大堆理论,而没有禅定观行,因为戒律不成就,无法生起禅定,也就不会出生真正的智慧,所学仅仅都是知识。
戒律无法先讲,对大多数众生无法严格要求戒律,就怕众生因为无法持戒,害怕戒律的约束,而不再学佛,或者不愿意受戒。意根的野性难调,时常践踏良田苗稼,如果用戒律的鞭绳约束,恐怕牛角伤人,牛蹄踏毁良田。戒律之鞭只能对那些心性调柔之良马有效,良马见鞭影即能驶上正路,而劣马即使皮鞭抽在身上皮开肉绽,也不知不觉。
我们很多人都抱怨禅定难修,可是难修的原因,谁也不清楚,也不去分析研究,对于阻碍发起禅定的因素无人知晓,更不会有人去加以对治,调伏自心。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顺己意顺己习,不知道己意己习都不善不正,与修行人应该有的习气不相应,差距还很大。这样学佛的结果就是无论修多长时间,戒律不成就,禅定不成就,智慧不成就,顶多有个乾慧,可以借此口头禅,过过口瘾,实际修证根本谈不到。如果不知不觉再造些恶业,那果报就难免三途,白来一世,白遇一次殊胜的佛法,美餐终究没有解决饥渴,仍然穷困加潦倒。
五、鱼与渔的区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代表什么?渔代表什么?鱼是果实,渔是获得果实的方法。授人以鱼,鱼了即了;而授人以渔,掌握了根本技能,可以获得无穷尽的果实,未来衣食无忧。
渔,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通过持戒,通过修定,通过观行参究,通过思惟,获得解脱的智慧。最初的慧是学慧,通过学习得来的智慧,最后是得慧,观行参究之后开发出来的智慧,是从自己心窝里掏出来的智慧,属于自己单独所有,任谁也夺不去。而学慧,昏眛死亡以后就会烟消云散,不知所踪。
没有前边的持戒,就没有中间的禅定,没有禅定,就没有观行智慧,没有观行智慧,就不能获得智慧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