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9-12 08:28:04 阅读: 6318

第二章  禅定的内涵

第一节  禅定的定义

一、定的含义和种类

定就是不动,静中定是心不动,身不动,口不动。日常身体活动当中的定,是指行住坐卧时身体虽然在动,心却专一一境。定力越好,身体动作就越慢,同时心不散乱,缘于一个境界而不动。所以我们念佛、念咒、念经、拜佛时就不能单纯求速度,而应当求质量,质量就是指心清净,定力增强,烦恼减轻,心清明,更加明了修行之理。能够得定,就是功德,以此定力就能打开智慧。

深层次的念佛定就是念佛三昧,以念佛定而发起智慧,从而明心见性。念咒也是这样,通过念咒来摄持心念,达到定心不动,从而降伏烦恼,生起智慧。拜佛时的速度也要慢,以此来摄心,心不乱攀缘,专注一念,专注一境。但不能把拜佛仅仅当作是锻炼身体,那样至诚心发不出来,就没有功德,也不可能得定。

专注力就是一种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物一个问题上,就是心定不散乱。但是这种定里面,有语言文字声音,有心里分析思惟活动。看话头需要的禅定是没有语言文字声音,没有分析思惟,只有一个念头久久悬在心中,能把话头看住,这种定比较就深沉一些,并且不太影响日常工作,很容易达到未到地定和初禅定,对世俗法的执著就能减少减轻。这种定久了深了以后就可以参话头,参究一句话的义理,里面有参究的心思活动,需要的定更深一些,心思才会更细密,才能出生智慧。

在行住坐卧当中都可以修定,保持心住在一个境界上不动,叫作心一境性,这时心无旁骛。眼见色时,心不动,心里仍然念咒念佛,背诵经文或者观想,专注于所修持的善法上。念佛念咒的功夫深了,心念可以连成一片,绵绵密密,外境不入心,看到就像没有看到一样,听到就像没有听到一样,心念专注于一点,就可以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心思不在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上。若是看话头、参话头、参禅功夫能达到这种程度,时节因缘具足,就能打破疑情而破参。

这种看话头参话头的定纯熟了以后,在今后思惟任何法理时都能用得上。比如佛开示的一句话,或者佛法上的一个道理心里不明了时,就把这句话或者这个道理深深地悬在脑海里,不特意分析它,就那样深深地悬着,到一定时候,就能突然醒悟,明了这句话的含义。定力越深,智慧开发的就越深。用参话头这种定可以修到初禅定,还可以接续深入修。

二、定中意识的觉知性

所谓的定,是由六识的乱动到有规律的动,到有系统性的动,再到深细的动,最后是不动;由快动到慢动,到微细的动,再到不动。比如孙悟空让妖精定住时,口中喊:定,妖精就不动了。真正的定,深层次的定,就是不动。

欲界定和初禅定里,意识的觉知性都很强,能专心思惟佛法;二禅以上的定里,五识灭去了,意识心比较深细,单独了别定境的觉知性比较微弱,内心里有深细的喜心,其反观力比较差,不大能了别自己的心行,出了定才知道自己刚才的状态。意识的觉知性如果非常深细,了别性就弱,几乎不能思惟和观行佛法。但是意识还存在着知性没有灭。

二禅以上定中,一般人不能思惟佛法,不能参禅,极其有训练的人,也许可以。二禅以上定中,普通人的意识肯定发现不了意根的存在,不能发现意根的觉性,有道种智的菩萨也许能发现意根运行的行相。特殊人在二禅里,意识可以深细思惟,只是太深细了。

在各种定中,意根第七识也有觉性,有了别性,只是意识很难发现,这时意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分都有。没有定时,意识思惟是粗燥的,杂乱无章的,浮浅的,没有头绪的;有定时,意识思惟就统一、细密、深入而专一了,因此就能促发智慧的出生,发现事物的本质。

三、以正念进入禅定状态

所谓的禅定,即是对意根的降伏程度,意根得到有效的降伏,少攀缘或不攀缘禅定才能出现。从智慧入手,也能修出禅定,心里懂得周遭的六尘虚妄,自我的见闻觉知虚妄,思想念头虚妄,感受虚妄,懂得一切法都虚妄,内心的攀缘就少了。内心的攀缘少,心念也会少了,就能集中精力思惟佛法,然后就容易证得佛法,这是以正念进入禅定的方法。正念就是对佛法的正确认知,知道五蕴是虚妄的空的,知道有自性清净心在五蕴身中永远不生灭的运作着,时节因缘具足,就能证得自性清净心。

四、定与静的区别

定包括静,静是定的最初阶段,是定的最初的表现形式。首先是身静不动,再次是心念沉静下来,心静不动。在往后发展,定就会深了,不仅仅是身心的静,而是有些法就要从心里消失了,心念更加的专注统一,甚至心念也消失不见了。二禅定以上,五识消失不见了,四禅定以上呼吸脉搏心跳停止不见了,定越深出现的法越少。法多法少由意根决定,定的深浅在于是否降伏了意根,在于意根攀缘的法多少的问题。

五、未到地定和初禅定的状态

定分为四禅八定,从初禅开始算起,到第四禅是色界定,色界定之后是无色界定,也包括四种: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再往上还有第九地定,是俱解脱大阿罗汉证得的灭尽定,未到初禅的定是欲界的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是心一境性,意识专注一境一念,心不散乱,杂念少而轻微,身体轻盈,心少忧虑烦恼。在这种定力作用下,可以看话头参话头,观行佛法,可以达理。欲界有六层天,最高层天是他化自在天,欲界天人的色身比世间人的色身高大无数倍,轻灵而美妙;世间人修定,有了初步的定境时,就是欲界定,身心就与欲界天人相应,就是在人的色身上也同时现起欲界天人的高大色身,两个身体触到一起,内心的感受相当的舒适愉悦,身体感受是轻灵舒适的。定境越深,身体感觉就越是高大轻灵,心里越是安详轻松愉快,烦恼妄念减轻,烦躁消失,思惟敏捷。

当修到欲界最高定,定福也要增加,如果没有修到色界初禅,定福绝对不能超过魔王波旬,还是要受魔王的操控。魔王波旬生活在他化自在天,他在欲界中的福报是最大的,欲界就由他来掌控。在这个定境中,也不离贪欲,只能伏烦恼而不能断烦恼,因为定力尚浅,断烦恼是要靠初禅定力来断的。没有初禅定,烦恼是压伏着,不能真正的断烦恼,烦恼仍然眠藏在第八识中,自己不容易发现,还以为自己真的没有了烦恼。

到了初禅,初禅天人的色身比欲界天人的色身更加的高大,更加的轻灵,体表仅有薄薄的一层皮,内里感觉没有五脏六腑,不用饮食吃喝,单靠禅定维持色身。修到初禅定时,体内胸腔的感受非常舒服,身体的感受更加美妙,欲界的人类根本不能与之相比;因为这种胜妙的快乐超过了人中之乐,所以对人中之乐不再感兴趣。有了这种乐就能断除人的贪欲心,不再希求人间的种种欲望。因为快乐,也就不再记恨于人,嗔恨于人,嗔心就能断除。

在初禅定中,心住一境,住在一个境界上心不散乱,内心喜悦,舒适无比。可以像常人那样的行住坐卧,也可以做一切事情,只是速度比较慢,此时内心非常平缓,波澜不起,几乎不想动。但最大的好处是:在初禅定中思惟,能使思惟的速度缓慢,在思惟的过程中心思十分细密,这样思惟就比平常深入的多,能开大智慧。所以应该多多修习能够开智慧的定,这样的定才是正定,因为智慧能够成就一切,智慧能得解脱,智慧能成就佛道。

最浅的定就是欲界定,欲界定是指相应于欲界天的定,有定之时色身和心里的觉受类似于天人,那时把人间的事情暂时淡忘而离开了,心念集中,欲界定就出现。相应欲界第六层天的定也叫作未到地定,是一种未到初禅的定,定境比下层的定要深一些,心念更专一,身体更高大,感受更舒适一些。在这个定中思惟佛法,心不容易散乱,思惟细密透彻,从而就能获得智慧。

要想修好禅定,就要放舍自己对世俗法的贪着心,欲望越少越好,对人间的事不要有什么过多的希求,善于知足是最好的心态。当你的心念不再与下界众生相应,上界的定就会出现,让自己的心总是向上,或者心中无物,无有喜乐,各种层次的禅定就会陆续出现。这是修定的秘诀,不是死死地把身体定住不动,在身体上下功夫,而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一颗追求五欲的心,燥动不安,肯定是与定背道而驰,禅定是不会出现的。善修心者就有定,同时要守持戒律,有戒律来摄心,这样心就不易向外贪求不断,心才能定住。

六、禅定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定的种类很多,其境界也很多,有些时候是思惟佛法中出现禅定,有些时候是在对佛法有强烈感触的时候出现禅定,有些时候是在心很静的情况下出现禅定,有些时候是在不经意间就出现定,有的时候是在极端生气恼火的时候出现定,有的时候是在很痛苦的时候出现定。总之,只要全部心思集中,认为这件事特别重要,顾不了其他的事情,旁无他顾时,就能出现禅定。

七、觉观与寻伺

初禅以前的心属于有觉有观,初禅与二禅之间的心属于有觉无观,二禅以上的心属于无觉无观。观比觉心思要粗糙,是主动性的,动得要明显一些;而觉是被动的成分多,在快进入二禅的时候,心已经不再主动的观了,而是被动的觉知,然后不能再觉知,就进入二禅。因此禅定中一定是观先灭,觉后灭。静下心来,观一观,就知道了。而这个观,是有思惟的,比较粗糙。觉就是知,只要有识心存在,就有知,但不一定能观。当心累时,识心微弱时,就不能再观了,但是可以有觉知。

寻,心行很粗,动得明显,识心是主动去找,想去探究和发现。伺,心行很细,动得轻微,不容易发现,有被动等待的意思,不再主动出击。观,类似观察,心思动得明显,自己容易观察到。觉,有心就能觉,觉知可以非常细微,很多时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觉知。观类似于寻,觉类似于伺,初禅以后的觉,比伺还微细,还被动。

定力足够时,深入禅定,自己观察思惟一切法,验证一切法,不要依着既定的习惯的说法,现成的答案不一定正确,除了佛亲口所说,即使正确也要做自己的现量观察,才能增长智慧。佛法是否能学得好,与每个人的心思是否细密有关,也与世俗法中的文字功底有关,对于理论当中的字词语义的准确而深刻的把握,才能有正确如理的思惟,不至于误会文字之义。

入定时,或者有过很深的定,就能体会到,什么状态是观,什么状态是觉。对字词的内涵把握,属于我们的文字修养,这个功底一定要训练好。以后读文章读佛经,就能深刻领会文字语言的内涵,也就能正确理解佛经原意,不至于误会佛意。很多人读佛经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错会的情况非常多,往往就以自己错会的意思,来判断别人,说别人错会,却不检讨自己是否错会。

目录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