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7-21 05:28:22 阅读: 6166

第二章  禅定的内涵

第一节  禅定的定义

一、定的含义

定就是不动,静中定是心不动,身不动,口不动。日常身体活动当中的定,是指行住坐卧时身体虽然在动,心却专一一境。定力越好,身体动作就越慢,同时心不散乱,缘于一个境界而不动。所以我们念佛、念咒、念经、拜佛时就不能单纯求速度,而应当求质量,质量就是指心清净,定力增强,烦恼减轻,心清明,更加明了修行之理。能够得定,就是功德,以此定力就能打开智慧。

深层次的念佛定就是念佛三昧,以念佛定而发起智慧,从而明心见性。念咒也是这样,通过念咒来摄持心念,达到定心不动,从而降伏烦恼,生起智慧。拜佛时的速度也要慢,以此来摄心,心不乱攀缘,专注一念,专注一境。但不能把拜佛仅仅当作是锻炼身体,那样至诚心发不出来,就没有功德,也不可能得定。

专注力就是一种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物一个问题上,就是心定不散乱。但是这种定里面,有语言文字声音,有心里分析思惟活动。看话头需要的禅定是没有语言文字声音,没有分析思惟,只有一个念头久久悬在心中,能把话头看住,这种定比较就深沉一些,并且不太影响日常工作,很容易达到未到地定和初禅定,对世俗法的执著就能减少减轻。这种定久了深了以后就可以参话头,参究一句话的义理,里面有参究的心思活动,需要的定更深一些,心思才会更细密,才能出生智慧。

在行住坐卧当中都可以修定,保持心住在一个境界上不动,叫作心一境性,这时心无旁骛。眼见色时,心不动,心里仍然念咒念佛,背诵经文或者观想,专注于所修持的善法上。念佛念咒的功夫深了,心念可以连成一片,绵绵密密,外境不入心,看到就像没有看到一样,听到就像没有听到一样,心念专注于一点,就可以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心思不在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上。若是看话头、参话头、参禅功夫能达到这种程度,时节因缘具足,就能打破疑情而破参。

这种看话头参话头的定纯熟了以后,在今后思惟任何法理时都能用得上。比如佛开示的一句话,或者佛法上的一个道理心里不明了时,就把这句话或者这个道理深深地悬在脑海里,不特意分析它,就那样深深地悬着,到一定时候,就能突然醒悟,明了这句话的含义。定力越深,智慧开发的就越深。用参话头这种定可以修到初禅定,还可以接续深入修。

二、定中意识的觉知性

所谓的定,是由六识的乱动到有规律的动,到有系统性的动,再到深细的动,最后是不动;由快动到慢动,到微细的动,再到不动。比如孙悟空让妖精定住时,口中喊:定,妖精就不动了。真正的定,深层次的定,就是不动。

欲界定和初禅定里,意识的觉知性都很强,能专心思惟佛法;二禅以上的定里,五识灭去了,意识心比较深细,单独了别定境的觉知性比较微弱,内心里有深细的喜心,其反观力比较差,不大能了别自己的心行,出了定才知道自己刚才的状态。意识的觉知性如果非常深细,了别性就弱,几乎不能思惟和观行佛法。但是意识还存在着知性没有灭。

二禅以上定中,一般人不能思惟佛法,不能参禅,极其有训练的人,也许可以。二禅以上定中,普通人的意识肯定发现不了意根的存在,不能发现意根的觉性,有道种智的菩萨也许能发现意根运行的行相。特殊人在二禅里,意识可以深细思惟,只是太深细了。

在各种定中,意根第七识也有觉性,有了别性,只是意识很难发现,这时意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分都有。没有定时,意识思惟是粗燥的,杂乱无章的,浮浅的,没有头绪的;有定时,意识思惟就统一、细密、深入而专一了,因此就能促发智慧的出生,发现事物的本质。

三、所谓的禅定,即是对意根的降伏程度,意根得到有效的降伏,少攀缘或不攀缘禅定才能出现。从智慧入手,也能修出禅定,心里懂得周遭的六尘虚妄,自我的见闻觉知虚妄,思想念头虚妄,感受虚妄,懂得一切法都虚妄,内心的攀缘就少了。内心的攀缘少,心念也会少了,就能集中精力思惟佛法,然后就容易证得佛法,这是以正念进入禅定的方法。正念就是对佛法的正确认知,知道五蕴是虚妄的空的,知道有自性清净心在五蕴身中永远不生灭的运作着,时节因缘具足,就能证得自性清净心。

四、定与静的区别

定包括静,静是定的最初阶段,是定的最初的表现形式。首先是身静不动,再次是心念沉静下来,心静不动。在往后发展,定就会深了,不仅仅是身心的静,而是有些法就要从心里消失了,心念更加的专注统一,甚至心念也消失不见了。二禅定以上,五识消失不见了,四禅定以上呼吸脉搏心跳停止不见了,定越深出现的法越少。法多法少由意根决定,定的深浅在于是否降伏了意根,在于意根攀缘的法多少的问题。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