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5-09-10 02:40:23 閲讀: 483

第二章  禪定的內涵

第一節  禪定的定義

一、定的含義和種類

定就是不動,靜中定是心不動,身不動,口不動。日常身體活動當中的定,是指行住坐臥時身體雖然在動,心卻專一一境。定力越好,身體動作就越慢,同時心不散亂,緣於一個境界而不動。所以我們念佛、念咒、念經、拜佛時就不能單純求速度,而應當求質量,質量就是指心清淨,定力增強,煩惱減輕,心清明,更加明了修行之理。能夠得定,就是功德,以此定力就能打開智慧。

深層次的念佛定就是念佛三昧,以念佛定而發起智慧,從而明心見性。念咒也是這樣,通過念咒來攝持心念,達到定心不動,從而降伏煩惱,生起智慧。拜佛時的速度也要慢,以此來攝心,心不亂攀緣,專注一念,專注一境。但不能把拜佛僅僅當作是鍛鍊身體,那樣至誠心發不出來,就沒有功德,也不可能得定。

專注力就是一種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個事物一個問題上,就是心定不散亂。但是這種定裡面,有語言文字聲音,有心裡分析思惟活動。看話頭需要的禪定是沒有語言文字聲音,沒有分析思惟,只有一個念頭久久懸在心中,能把話頭看住,這種定比較就深沉一些,並且不太影響日常工作,很容易達到未到地定和初禪定,對世俗法的執著就能減少減輕。這種定久了深了以後就可以參話頭,參究一句話的義理,裡面有參究的心思活動,需要的定更深一些,心思才會更細密,才能出生智慧。

在行住坐臥當中都可以修定,保持心住在一個境界上不動,叫作心一境性,這時心無旁騖。眼見色時,心不動,心裡仍然念咒念佛,背誦經文或者觀想,專注於所修持的善法上。念佛念咒的功夫深了,心念可以連成一片,緜緜密密,外境不入心,看到就像沒有看到一樣,聽到就像沒有聽到一樣,心念專注於一點,就可以達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心思不在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上。若是看話頭、參話頭、參禪功夫能達到這種程度,時節因緣具足,就能打破疑情而破參。

這種看話頭參話頭的定純熟了以後,在今後思惟任何法理時都能用得上。比如佛開示的一句話,或者佛法上的一個道理心裡不明了時,就把這句話或者這個道理深深地懸在腦海裡,不特意分析它,就那樣深深地懸著,到一定時候,就能突然醒悟,明了這句話的含義。定力越深,智慧開發的就越深。用參話頭這種定可以修到初禪定,還可以接續深入修。

二、定中意識的覺知性

所謂的定,是由六識的亂動到有規律的動,到有系統性的動,再到深細的動,最後是不動;由快動到慢動,到微細的動,再到不動。比如孫悟空讓妖精定住時,口中喊:定,妖精就不動了。真正的定,深層次的定,就是不動。

欲界定和初禪定裡,意識的覺知性都很強,能專心思惟佛法;二禪以上的定裡,五識滅去了,意識心比較深細,單獨了別定境的覺知性比較微弱,內心裡有深細的喜心,其反觀力比較差,不大能了別自己的心行,出了定才知道自己剛才的狀態。意識的覺知性如果非常深細,了別性就弱,幾乎不能思惟和觀行佛法。但是意識還存在著知性沒有滅。

二禪以上定中,一般人不能思惟佛法,不能參禪,極其有訓練的人,也許可以。二禪以上定中,普通人的意識肯定發現不了意根的存在,不能發現意根的覺性,有道種智的菩薩也許能發現意根運行的行相。特殊人在二禪裡,意識可以深細思惟,只是太深細了。

在各種定中,意根第七識也有覺性,有了別性,只是意識很難發現,這時意識有見分、相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四分都有。沒有定時,意識思惟是粗燥的,雜亂無章的,浮淺的,沒有頭緒的;有定時,意識思惟就統一、細密、深入而專一了,因此就能促發智慧的出生,發現事物的本質。

三、以正念進入禪定狀態

所謂的禪定,即是對意根的降伏程度,意根得到有效的降伏,少攀緣或不攀緣禪定才能出現。從智慧入手,也能修出禪定,心裡懂得周遭的六塵虛妄,自我的見聞覺知虛妄,思想念頭虛妄,感受虛妄,懂得一切法都虛妄,內心的攀緣就少了。內心的攀緣少,心念也會少了,就能集中精力思惟佛法,然後就容易證得佛法,這是以正念進入禪定的方法。正念就是對佛法的正確認知,知道五蘊是虛妄的空的,知道有自性清淨心在五蘊身中永遠不生滅的運作著,時節因緣具足,就能證得自性清淨心。

四、定與靜的區別

定包括靜,靜是定的最初階段,是定的最初的表現形式。首先是身靜不動,再次是心念沉靜下來,心靜不動。在往後發展,定就會深了,不僅僅是身心的靜,而是有些法就要從心裡消失了,心念更加的專注統一,甚至心念也消失不見了。二禪定以上,五識消失不見了,四禪定以上呼吸脈搏心跳停止不見了,定越深出現的法越少。法多法少由意根決定,定的深淺在於是否降伏了意根,在於意根攀緣的法多少的問題。

五、未到地定和初禪定的狀態

定分為四禪八定,從初禪開始算起,到第四禪是色界定,色界定之後是無色界定,也包括四種: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再往上還有第九地定,是俱解脫大阿羅漢證得的滅盡定,未到初禪的定是欲界的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是心一境性,意識專注一境一念,心不散亂,雜念少而輕微,身體輕盈,心少憂慮煩惱。在這種定力作用下,可以看話頭參話頭,觀行佛法,可以達理。欲界有六層天,最高層天是他化自在天,欲界天人的色身比世間人的色身高大無數倍,輕靈而美妙;世間人修定,有了初步的定境時,就是欲界定,身心就與欲界天人相應,就是在人的色身上也同時現起欲界天人的高大色身,兩個身體觸到一起,內心的感受相當的舒適愉悅,身體感受是輕靈舒適的。定境越深,身體感覺就越是高大輕靈,心裡越是安詳輕松愉快,煩惱妄念減輕,煩躁消失,思惟敏捷。

當修到欲界最高定,定福也要增加,如果沒有修到色界初禪,定福絕對不能超過魔王波旬,還是要受魔王的操控。魔王波旬生活在他化自在天,他在欲界中的福報是最大的,欲界就由他來掌控。在這個定境中,也不離貪欲,只能伏煩惱而不能斷煩惱,因為定力尚淺,斷煩惱是要靠初禪定力來斷的。沒有初禪定,煩惱是壓伏著,不能真正的斷煩惱,煩惱仍然眠藏在第八識中,自己不容易發現,還以為自己真的沒有了煩惱。

到了初禪,初禪天人的色身比欲界天人的色身更加的高大,更加的輕靈,體表僅有薄薄的一層皮,內裡感覺沒有五臟六腑,不用飲食吃喝,單靠禪定維持色身。修到初禪定時,體內胸腔的感受非常舒服,身體的感受更加美妙,欲界的人類根本不能與之相比;因為這種勝妙的快樂超過了人中之樂,所以對人中之樂不再感興趣。有了這種樂就能斷除人的貪欲心,不再希求人間的種種欲望。因為快樂,也就不再記恨於人,瞋恨於人,瞋心就能斷除。

在初禪定中,心住一境,住在一個境界上心不散亂,內心喜悅,舒適無比。可以像常人那樣的行住坐臥,也可以做一切事情,只是速度比較慢,此時內心非常平緩,波瀾不起,幾乎不想動。但最大的好處是:在初禪定中思惟,能使思惟的速度緩慢,在思惟的過程中心思十分細密,這樣思惟就比平常深入的多,能開大智慧。所以應該多多修習能夠開智慧的定,這樣的定才是正定,因為智慧能夠成就一切,智慧能得解脫,智慧能成就佛道。

最淺的定就是欲界定,欲界定是指相應於欲界天的定,有定之時色身和心裡的覺受類似於天人,那時把人間的事情暫時淡忘而離開了,心念集中,欲界定就出現。相應欲界第六層天的定也叫作未到地定,是一種未到初禪的定,定境比下層的定要深一些,心念更專一,身體更高大,感受更舒適一些。在這個定中思惟佛法,心不容易散亂,思惟細密透徹,從而就能獲得智慧。

要想修好禪定,就要放捨自己對世俗法的貪著心,欲望越少越好,對人間的事不要有甚麼過多的希求,善於知足是最好的心態。當你的心念不再與下界眾生相應,上界的定就會出現,讓自己的心總是向上,或者心中無物,無有喜樂,各種層次的禪定就會陸續出現。這是修定的秘訣,不是死死地把身體定住不動,在身體上下功夫,而是在心地上下功夫。一顆追求五欲的心,燥動不安,肯定是與定背道而馳,禪定是不會出現的。善修心者就有定,同時要守持戒律,有戒律來攝心,這樣心就不易向外貪求不斷,心才能定住。

六、禪定是在甚麼時候出現的?

定的種類很多,其境界也很多,有些時候是思惟佛法中出現禪定,有些時候是在對佛法有強烈感觸的時候出現禪定,有些時候是在心很靜的情況下出現禪定,有些時候是在不經意間就出現定,有的時候是在極端生氣惱火的時候出現定,有的時候是在很痛苦的時候出現定。總之,只要全部心思集中,認為這件事特別重要,顧不了其他的事情,旁無他顧時,就能出現禪定。

七、覺觀與尋伺

初禪以前的心屬於有覺有觀,初禪與二禪之間的心屬於有覺無觀,二禪以上的心屬於無覺無觀。觀比覺心思要粗糙,是主動性的,動得要明顯一些;而覺是被動的成分多,在快進入二禪的時候,心已經不再主動的觀了,而是被動的覺知,然後不能再覺知,就進入二禪。因此禪定中一定是觀先滅,覺後滅。靜下心來,觀一觀,就知道了。而這個觀,是有思惟的,比較粗糙。覺就是知,只要有識心存在,就有知,但不一定能觀。當心累時,識心微弱時,就不能再觀了,但是可以有覺知。

尋,心行很粗,動得明顯,識心是主動去找,想去探究和發現。伺,心行很細,動得輕微,不容易發現,有被動等待的意思,不再主動出擊。觀,類似觀察,心思動得明顯,自己容易觀察到。覺,有心就能覺,覺知可以非常細微,很多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覺知。觀類似於尋,覺類似於伺,初禪以後的覺,比伺還微細,還被動。

定力足夠時,深入禪定,自己觀察思惟一切法,驗證一切法,不要依著既定的習慣的說法,現成的答案不一定正確,除了佛親口所說,即使正確也要做自己的現量觀察,才能增長智慧。佛法是否能學得好,與每個人的心思是否細密有關,也與世俗法中的文字功底有關,對於理論當中的字詞語義的準確而深刻的把握,才能有正確如理的思惟,不至於誤會文字之義。

入定時,或者有過很深的定,就能體會到,甚麼狀態是觀,甚麼狀態是覺。對字詞的內涵把握,屬於我們的文字修養,這個功底一定要訓練好。以後讀文章讀佛經,就能深刻領會文字語言的內涵,也就能正確理解佛經原意,不至於誤會佛意。很多人讀佛經不能真正理解和領悟,錯會的情況非常多,往往就以自己錯會的意思,來判斷別人,說別人錯會,卻不檢討自己是否錯會。

目錄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頂部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