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修定与参禅证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修定法门 更新时间: 2025-09-12 08:30:53 阅读: 3089

第一节 如何观行实修

一、实修就是时时刻刻观照自己吗?

修行的目的是解脱生死,解决轮回的问题,最终成就佛道。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按照佛所教导的修学方法,努力去实行实践,然后再证实佛所说法,就能证得解脱,证得不灭的真我如来藏,从而解决生死大事。佛是如何教导我们修行的呢?佛在世时讲的法,一个是能让五阴得解脱的四圣谛法和十二因缘法,一个是般若实相法。

我们把这些理论内容弄明白,然后按照这些道理一一去实际观行思惟,思惟通达之后,就能证得佛所指向的各种结论:一个是五阴无我,一个是真我实相般若。要达到这样的结果,就要通过修行满足相应的条件,才能证得,从而获得解脱。这些条件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菩萨六度,总体来说就是戒定慧。

八个识的法义必须要学,参禅的方法要掌握会用,禅定必须要修,福德必须要具足,总括起来就是菩萨六度条件都要满足。当福德够用,禅定也够用时,般若正理就能明了到一定程度,这时就可以参禅,参话头,参公案,就能知道如何寻觅第八识,因缘具足时,就能证得第八识,从而明心开悟。证悟以后,就能获得大智慧,逐渐心得解脱,具足般若智、别相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最终就能圆满佛果。

二、看话头时是精神内敛向内收摄吗?

参禅看话头应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所参究的话头上,不要放在其他事情上和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上,这就是内敛。话头如果放在脑中,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脑中,如果头部发胀,就放在别处,或者什么处也不放。有时候话头跟着外面声音跑了,就轻轻拉回来,不要随声音而流跑了,这就是精神内敛,向内收摄。

看话头时只要意识清醒就要不间断地看,一切时中都要看住话头,这样就能念念打成一片,功夫自然就能纯熟得力,很容易生起疑情。生起疑情以后,就转入参话头阶段,起心参究自性如来藏,因缘具足时就能悟道了。

三、参禅不能无念

问:每天观照自己,妄念起而不随,慢慢的有力量了,无观无照才是真观照吧?

答:无观无照就没有智慧了,这是单方面修定的方法,不是参禅的方法。参禅是心里要有话头有疑情有参究活动,心中有话头的念,不是无念不是空心。无念就是死水一潭,没有生命力,不能证得真心如来藏,因为里面没有寻觅的心,没有探究的心,就不能发现真理。所以要想明心,就不能追求无念的定,心中应该有参禅的念头,不能落空。

四、证悟之时才能观察如来藏的作用

问:观行就是观行如来藏怎么生起身体,怎么随顺七识的吗?

答:如来藏是如何生起五蕴的,是证得如来藏的时候才有能力观察的,如来藏是如何配合七识的,是悟后很长时间具有后得智和道种智才能观察得到。悟前因为还没有找到如来藏,无法现量观察祂,只能是推测,推测分析的成分多,结果不能如实,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脚跟不点地,阻碍真智慧的生起,更不能出生后续的观察智。观察是现前有物才能观,现前无物就是靠臆想,那就没有真实性可谈了。

观行分为对虚妄法的观察和对真实法如来藏的参究,对如来藏的参究是要在五阴身的运行上参究如来藏在何处现起,起什么作用,找到之后才能现前观察祂究竟起何作用,如何出生五阴身和七识,如何随顺七识出生万法的。

五、生出陌生感和出离感是怎么回事?

问:有时动中定清清静静,心的感觉就像一张大的空白幕布,而见闻觉知就像幕布上出现的影像画面,虽然空白幕布和画面影像都是意识境界。打个比方就像有一个人刷刷地在空白幕布上一笔一笔地涂鸦作画,清静自在。这种感觉主要在耳根、眼根生起的眼识和意识,感觉自己就是虚无的意识流或者肉体,看家人亲人有种陌生感,所在的世间也陌生,有种自己不属于世间的感觉,有想岀离的感觉。心里虽然清静但空落落的,有想岀离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回事?

答:这种感觉是在禅定当中的观行感悟,在禅定当中能很客观的观察五阴世间,能降伏世间的烦恼和情绪,降低了对世间的情执,减轻了对亲人的贪爱,心变得清净了,与世俗法有些隔离了,就感到陌生疏离了。禅定比较深时,心就会很清净,思惟观行就能很深细,对法的认知就能清晰而深刻,理解的能到位。所以任何法的证得一定是在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的情况下感知和证得的,是意根亲自证明了的。当意根亲自感知和证明了世事的虚幻无常,才能发起真正的出离心,不再追求虚幻的世事,转而进求无上的佛道。

六、受想轻微是对尘境不起分别执著的结果

问:我在平日里走路时,着意训练自己的‘受’,对境不起任何罣碍,不让念头进入到‘想’的阶段。这是着力在内相分还是外相分上?这样把念控制在‘受’的阶段,不让其进入‘想’,将来是在破我执上受用还是在破法执上受用?

答:这里的受和想主要是指六识的受想,六识对应了别的都是内六尘,我们需要对治的是自己的内心,不管什么内外相分。外相分我们接触不到,很多人又不知道有内外相分的区别,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法都是内相分。

把心控制在受的阶段,这个受,最初是领受领纳尘境的接受,后继才是苦乐忧喜舍的感受。如果是感受,就在想(了别)的后边出现,阿罗汉一般是把受停留在最初接受领纳阶段,不进一步的了别执取,这样就没有下一步的感受,也就没有心的苦受和乐受了,这就是修行,能灭除贪爱,能灭苦。这对破除我执、对自我的贪着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能慢慢的破法执,减少对一切法的执著,这样修行是很得利的。

这同时也是修定的方法,证明有定就能压伏或者降伏烦恼,没有定,心要继续往下分别执取,然后生出苦乐受,进一步就要贪取或者厌弃,业行就要出来了。业行一出来,就有业种,将来就有业报,生死就不能了,不能出离三界。阿罗汉们都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都尽量不了别六尘境界,尽量减少减轻对六尘的觉受,让心清净无染,才能不受三界生死系缚,从而能出离生死轮回苦。而菩萨修行,为了弘法度众生,经常要生心动念,修定就困难一些。但是菩萨知道六尘境界都是自心所现,唯识所变,不害怕境界缠缚自己。

有时间时稍微收摄身心,反观自心和六尘境界,定力就现前,就能不被一切法所迷惑,临终也不颠倒,这是大福德大智慧所支撑的。这种修定方法,既利于断我执,也利于断法执,但首先是断我见。所谓的执著,都是指意根对五阴世间的执取,在禅定的状态下,意根少于攀缘执取,六识不了别或者少于了别,六识无所造作,或者少于造作,这样才能降伏意根和意识。

七、一切法都是第八识随顺七识生起的·

问:意识慢慢的熏习,意根将来就会认可没有我及我所,整个一片都是第八识。有七识存在就有万法生起,没有七识就是无余涅槃,意根到哪里,第八识就在哪里生起万法,是否是这样?

答:意识不断的学法,不断熏习意根,意根就会起思量,日夜参究,有一天就会证得无我和无我所的道理,就能断除我见。但没有禅定就熏不了意根,意根不能细心思量这些法理,意识思惟也肤浅,无法实证。

证得世间整个一片都是第八识,这是地上菩萨唯识种智的智慧境界,刚开悟的人不能有这样的甚深智慧,观行不出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想象一下而已。有七识存在就有万法,没有七识的存在,就是无余涅槃境界。意根是生起万法的动力,意根攀缘什么,第八识就配合变现什么法,第八识见什么,第七识也随之见什么,所以一切法都是第八识出生的,是三个能变识共同变现出来的。

目录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