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修定與參禪證道(第一部)(第二版)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5-09-09 09:22:21 閲讀: 374

第一節 如何觀行實修

一、實修就是時時刻刻觀照自己嗎?

修行的目的是解脫生死,解決輪迴的問題,最終成就佛道。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按照佛所教導的修學方法,努力去實行實踐,然後再證實佛所說法,就能證得解脫,證得不滅的真我如來藏,從而解決生死大事。佛是如何教導我們修行的呢?佛在世時講的法,一個是能讓五陰得解脫的四聖諦法和十二因緣法,一個是般若實相法。

我們把這些理論內容弄明白,然後按照這些道理一一去實際觀行思惟,思惟通達之後,就能證得佛所指向的各種結論:一個是五陰無我,一個是真我實相般若。要達到這樣的結果,就要通過修行滿足相應的條件,才能證得,從而獲得解脫。這些條件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菩薩六度,總體來說就是戒定慧。

八個識的法義必須要學,參禪的方法要掌握會用,禪定必須要修,福德必須要具足,總括起來就是菩薩六度條件都要滿足。當福德夠用,禪定也夠用時,般若正理就能明了到一定程度,這時就可以參禪,參話頭,參公案,就能知道如何尋覔第八識,因緣具足時,就能證得第八識,從而明心開悟。證悟以後,就能獲得大智慧,逐漸心得解脫,具足般若智、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最終就能圓滿佛果。

二、看話頭時是精神內斂向內收攝嗎?

參禪看話頭應該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所參究的話頭上,不要放在其他事情上和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上,這就是內斂。話頭如果放在腦中,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腦中,如果頭部發脹,就放在別處,或者甚麼處也不放。有時候話頭跟著外面聲音跑了,就輕輕拉回來,不要隨聲音而流跑了,這就是精神內斂,向內收攝。

看話頭時只要意識清醒就要不間斷地看,一切時中都要看住話頭,這樣就能念念打成一片,功夫自然就能純熟得力,很容易生起疑情。生起疑情以後,就轉入參話頭階段,起心參究自性如來藏,因緣具足時就能悟道了。

三、參禪不能無念

問:每天觀照自己,妄念起而不隨,慢慢的有力量了,無觀無照才是真觀照吧?

答:無觀無照就沒有智慧了,這是單方面修定的方法,不是參禪的方法。參禪是心裡要有話頭有疑情有參究活動,心中有話頭的念,不是無念不是空心。無念就是死水一潭,沒有生命力,不能證得真心如來藏,因為裡面沒有尋覔的心,沒有探究的心,就不能發現真理。所以要想明心,就不能追求無念的定,心中應該有參禪的念頭,不能落空。

四、證悟之時才能觀察如來藏的作用

問:觀行就是觀行如來藏怎麼生起身體,怎麼隨順七識的嗎?

答:如來藏是如何生起五蘊的,是證得如來藏的時候才有能力觀察的,如來藏是如何配合七識的,是悟後很長時間具有後得智和道種智才能觀察得到。悟前因為還沒有找到如來藏,無法現量觀察祂,只能是推測,推測分析的成分多,結果不能如實,不能得到真實的結論,腳跟不點地,阻礙真智慧的生起,更不能出生後續的觀察智。觀察是現前有物才能觀,現前無物就是靠臆想,那就沒有真實性可談了。

觀行分為對虛妄法的觀察和對真實法如來藏的參究,對如來藏的參究是要在五陰身的運行上參究如來藏在何處現起,起甚麼作用,找到之後才能現前觀察祂究竟起何作用,如何出生五陰身和七識,如何隨順七識出生萬法的。

五、生出陌生感和出離感是怎麼回事?

問:有時動中定清清靜靜,心的感覺就像一張大的空白幕布,而見聞覺知就像幕布上出現的影像畫面,雖然空白幕布和畫面影像都是意識境界。打個比方就像有一個人刷刷地在空白幕布上一筆一筆地塗鴉作畫,清靜自在。這種感覺主要在耳根、眼根生起的眼識和意識,感覺自己就是虛無的意識流或者肉體,看家人親人有種陌生感,所在的世間也陌生,有種自己不屬於世間的感覺,有想岀離的感覺。心裡雖然清靜但空落落的,有想岀離的感覺。這種感覺是怎麼回事?

答:這種感覺是在禪定當中的觀行感悟,在禪定當中能很客觀的觀察五陰世間,能降伏世間的煩惱和情緒,降低了對世間的情執,減輕了對親人的貪愛,心變得清淨了,與世俗法有些隔離了,就感到陌生疏離了。禪定比較深時,心就會很清淨,思惟觀行就能很深細,對法的認知就能清晰而深刻,理解的能到位。所以任何法的證得一定是在心無雜念,專心致志的情況下感知和證得的,是意根親自證明了的。當意根親自感知和證明了世事的虛幻無常,才能發起真正的出離心,不再追求虛幻的世事,轉而進求無上的佛道。

六、受想輕微是對塵境不起分別執著的結果

問:我在平日裡走路時,著意訓練自己的‘受’,對境不起任何罣礙,不讓念頭進入到‘想’的階段。這是著力在內相分還是外相分上?這樣把念控制在‘受’的階段,不讓其進入‘想’,將來是在破我執上受用還是在破法執上受用?

答:這裡的受和想主要是指六識的受想,六識對應了別的都是內六塵,我們需要對治的是自己的內心,不管甚麼內外相分。外相分我們接觸不到,很多人又不知道有內外相分的區別,實際上我們接觸到的一切法都是內相分。

把心控制在受的階段,這個受,最初是領受領納塵境的接受,後繼才是苦樂憂喜捨的感受。如果是感受,就在想(了別)的後邊出現,阿羅漢一般是把受停留在最初接受領納階段,不進一步的了別執取,這樣就沒有下一步的感受,也就沒有心的苦受和樂受了,這就是修行,能滅除貪愛,能滅苦。這對破除我執、對自我的貪著有很大的益處,同時也能慢慢的破法執,減少對一切法的執著,這樣修行是很得利的。

這同時也是修定的方法,證明有定就能壓伏或者降伏煩惱,沒有定,心要繼續往下分別執取,然後生出苦樂受,進一步就要貪取或者厭棄,業行就要出來了。業行一出來,就有業種,將來就有業報,生死就不能了,不能出離三界。阿羅漢們都明白這一點,所以他們都盡量不了別六塵境界,盡量減少減輕對六塵的覺受,讓心清淨無染,才能不受三界生死繫縛,從而能出離生死輪迴苦。而菩薩修行,為了弘法度眾生,經常要生心動念,修定就困難一些。但是菩薩知道六塵境界都是自心所現,唯識所變,不害怕境界纏縛自己。

有時間時稍微收攝身心,反觀自心和六塵境界,定力就現前,就能不被一切法所迷惑,臨終也不顛倒,這是大福德大智慧所支撐的。這種修定方法,既利於斷我執,也利於斷法執,但首先是斷我見。所謂的執著,都是指意根對五陰世間的執取,在禪定的狀態下,意根少於攀緣執取,六識不了別或者少於了別,六識無所造作,或者少於造作,這樣才能降伏意根和意識。

七、一切法都是第八識隨順七識生起的·

問:意識慢慢的熏習,意根將來就會認可沒有我及我所,整個一片都是第八識。有七識存在就有萬法生起,沒有七識就是無餘涅槃,意根到哪裡,第八識就在哪裡生起萬法,是否是這樣?

答:意識不斷的學法,不斷熏習意根,意根就會起思量,日夜參究,有一天就會證得無我和無我所的道理,就能斷除我見。但沒有禪定就熏不了意根,意根不能細心思量這些法理,意識思惟也膚淺,無法實證。

證得世間整個一片都是第八識,這是地上菩薩唯識種智的智慧境界,剛開悟的人不能有這樣的甚深智慧,觀行不出來這樣的結果,只能想象一下而已。有七識存在就有萬法,沒有七識的存在,就是無餘涅槃境界。意根是生起萬法的動力,意根攀緣甚麼,第八識就配合變現甚麼法,第八識見甚麼,第七識也隨之見甚麼,所以一切法都是第八識出生的,是三個能變識共同變現出來的。

目錄

下一篇

上一篇

回到頂部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