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解悟與証悟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0-11-29 15:26:37 閲讀: 365

第六章 意根証悟以後的功德受用

一、真斷我見的狀態

真正斷我見的人,在意根確認無我之後,應該能發起更深的禪定,覺明現前,精神愉悅,思惟細密,觀法深細。每天睡眠只有三五個小時就夠了,身心也不會覺得疲勞,反而精力充沛,精神狀態非常好。這是意根親証無我之後,認識了真理,對於身心的一種調控。睡眠由意根調控,精神狀態由意根調控。意根改變舊有的不正確認知,身心狀態一定要改變。

如果只有意識認爲無我,意根沒有這樣的認知,就不會引發身心的一系列反應,不會改變身心狀態,那就會一如既往,沒有變化。解悟無我,就是如此。所以如果有人認爲自己斷我見,証初果了,那就要檢查一下,到底是意識斷我見,還是意根也同時斷我見了。只有意根斷我見,才能斷除三縛結,三縛結主要是綁縛意根的。

二、功德受用來自於意根

懂得六識所見都是虛幻的内相分,心裡已經認可了,怎樣讓這種認可生起功德受用?内心真正認可的時候,馬上就開始有功德受用了。對於一切法的功德受用來自於意根,如果意根與法相應,認可了某個法,就會作主生起身心特殊的覺受,從而改變身心,也改變身心覺受,出生功德受用,學佛就是這個目的。能作主牽引和改變身心的是作主識意根,意識無法做到這點,所以意識的理解和懂得只能起著熏染意根的作用,不能改變身心世界,意識熏染不了意根,身心世界一如既往,不會有任何變化,因此就沒有功德受用。

很多人學法,只求多聞和情思意解,從來不下功夫修禪定去參究,以求真正証得其中的真實義,學佛猶如蜻蜓點水,點到即止,以爲意識懂得和明白就是証得了,通過推理得到的結論就是最終的結論,就是實証,就萬事大吉了,其實誤會太大了。                                                

意識通過文字,可以比量非量了別法義,可以通過思惟觀察分析,判斷某個法是正確的。可是意根並不懂得意識所判斷出來的法義,因爲需要証據,需要現量觀察的東西,缺少這些東西,意根不認可意識的分析思惟判斷,那就不是真正的懂得,不是証得,只是意識的理解罷了,不起決定作用,不能改變内心和身口意行。

懂得某個理,分爲不同的層次,哪種程度的懂得,才是真正的懂得,才究竟無疑,内心才踏實,心理才能發生變化,這是很重要的。意根所懂得的理,就是証得,証得以後才有功德受用。意識的理解不是証得,沒有功德受用。通過文字的思惟分析理解,沒有現量觀察,証據不足的懂得,是意識心的作爲。意識也可以通過文字,思惟分析佛地的各種境界,這樣也能懂得一些佛地的境界是什麽,也能懂得等覺菩薩所修的一些内容,那是不是說,一個凡夫就証得了佛地所具足的法,是否就証得了等覺菩薩所修的法?

凡夫可以通過思惟想象初地滿心菩薩才能証得的鏡像觀,也能懂得一切法猶如如來藏鏡子中的像,那是不是說凡夫瞬間就証得了初地滿心的境界,成爲二地菩薩了?

一切法的証得,都是意根的認可。意根認可証得以後,才能有功德受用,才能作主改變心行,改變身口意行,身心世界才能發生改變,這就是功德受用。而身心世界的改變,是意根所爲,意識做不到。所以說只要是真正的証得,不是理解,就有功德受用,就能分証解脫,身口意行一定發生改變。

那些靠意識的理解而証果和明心的人,沒有一絲功德受用,身口意行不可能發生改變,也許還會增長慢心,而肆無忌憚的造作比從前還多的惡業,因爲他們知道自己不會下三惡道了,什麽也不怕。實際上理解的証果和明心,沒有斷除三縛結,不能保証不下三惡道。這種假証果假明心,才更容易下三惡道。衆生不知,名爲可憐憫者。

三、意根証悟時身心的觸動

深入骨髓的震動觸及到意根,那麽當意根現量証得無我後,震動是不是更大?意根現量証得,身心受到的震動很大,出現很多異常現象,禪定加深,睡眠改變,身體輕安,病痛消退,精神愉悅,等等,等等,越是現量,變化越大;而越是解悟,越是沒有變化。過去善根深厚,有深禪定的人,現量証得佛法,就會身體湧上虛空,神通現前,這是屬於色身上的巨大變化,因爲前世就有禪定的關係。看看佛經裡記載的那些聖賢人悟道,不管是大乘,還是小乘,都有神異現象發生,爲什麽如此?因爲有禪定,是現量証,身心改變都極大。

四、証得後才能改變意根

意根如何改變?只有現量証得大小乘法,才能改變意根,除此都不能改變意根。比如小孩不懂火的危害性,大人告訴不要玩火卻不聽,直到有一天被火燒出事了,從此才知道火的厲害,不再玩火了。這是意根親証了火的厲害性,不用再思惟觀察,馬上就認同,馬上就長記性,馬上決定從此以後不玩火,意根就改變了玩火的習慣。比如吸菸有害健康,都這樣宣傳,吸菸的人卻抱著僥幸心理,直到有一天得肺病了,才肯戒菸。意根親証了尼古丁的危害性,就改變了吸菸的習慣。很多事例,說明意根親自經歷,親証了,才肯信,信了就改,信到什麽程度,就改到什麽程度。

証果也是這樣,親証五隂十八界無我時,意根就改變,就得到解脫的功德受用。親証到什麽程度就改變到什麽程度,從初果一直証到四果,意根對五隂十八界無我之理不斷深入的親証,認識不斷的加深,不斷的改變,對於五隂的無我性全部親証以後,一念無明斷盡,我執就斷盡,解脫於三界世間,不再有所造作。在前三個果位時,意根親証的深度還不夠,煩惱和一念無明就沒有斷盡,還會有所造作,不能馬上解脫於三界世間。乃至於慧解脫的阿羅漢,由於禪定不足,神通沒有親証,就沒有能力來去自如,五隂就有所限制。

意根如果不在初果時斷我見,那在何時斷我見?祂總是要斷我見的,到底什麽時候斷?就在初果時斷我見,之後通過深入修行,斷除煩惱和無明思惑。也就是再深入的對五隂十八界法進行深細的觀行思惟,無我的智慧不斷加深,意根得到更多的証據,証得更深入,改變更大,以至於斷除了煩惱,斷除了我執,斷除了對三界的貪愛。這是在小乘方面。

這就說明斷我見的不同程度差別,智慧不同,導致意根轉變的程度不同。初果到四果,就是意根証得五蘊無我的智慧層次不同,導致果位不同,煩惱的有無層次不同,我執的降伏和斷除程度不同。大乘証果也如此,証得如來藏的深度層次不同,智慧不同,無明的斷除程度不同,果位不同。

大乘方面親証如來藏,証時意根就改變,証到什麽程度就改變到什麽程度,一直到佛地的親証,意根就徹底改變,徹底轉識成智,再也不用轉變了,佛就處於無住處涅槃中。

五、如果斷了身見,意根執身的本能反應是否會減弱,如果是這樣,是否會影響到意根保護根身的能力或者效率?真正斷我見以後,意根的執身性也許能減輕一些,因爲意根知道色身不是我,對自我就要稍稍放松一些,不太在意了,有些事就覺得無所謂。比如在吃穿住用方面,可能不太挑剔,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作爲也不太在意了,内心知道無我,他人也不能把自己怎麽樣,不能真正的傷害到自己,因爲沒有真正的自己,因此就會更加的寬宏大度一些。

這要看証得的是初果還是二果,禪定情況如何,還要看前世的修爲,前世是否証得過無我。三果執身性比較明顯的減輕了,四果斷盡執著性,執身的本能反應就更加輕微。對於色身的本能反應要完全斷盡,得要到八地菩薩以上,我執的習氣都要斷除才行。初果二果人還有相當程度的執身本能,但比沒有斷我見時要減輕一些。

有禪定的人,執著色身就輕微,多生多世斷過我見的人,執身更是輕微,往往是不太在意色身的飲食起居,吃穿住用都比較隨緣,對一些色身上的反應比較麻木,因爲斷了身見和識心我見,心中無我了。

對自我沒有執著的人,對色身就比較麻痺麻木,不太把色身當回事,直到色身出現明顯障礙,才會想辦法對治。但是遇到危險尤其是不必要的危險,還是知道躲避,不做無畏的犧牲。也許因爲福報的支撐,心中對危險不是很在意和著急,一般表現爲比較膽大。禪定比較深時,色身對外界環境的應對反應比較緩慢一些,不夠靈敏,做事的速度也會降低,但是做事和思考問題有深度,也徹底一些。

六、學理論是爲了實証,實証之後才能操作,所學理論才有實用價值,使身心受益,解除煩惱,從而改變自身,得解脫得大自在。

如果所學理論不能導致實証,就不能得到真實受益,也就不會獲得解脫獲得自在。理論由意識修學和理解,實証由意根掌握和貫通,解除煩惱改變自身由意根來作主,獲得解脫和自在由整個身心五蘊來受用。其中每個環節都由如來藏配合輸出種子來實現。

七、意根的現量証,往往是要身心發生輕重不同程度的變化,因爲意根與身心不相分離,緊密聯繫在一起。爲什麽意根與身心聯繫非常緊密呢?因爲第八識能變現一切法,也能見一切法,而意根依第八識的見分,也能隨著見一切法,並且把這些法當作真實,當作是我見,生起執著,攀緣不已;同時意根就能在一切法上起作用,而能協調和控制身心世界,讓身心世界發生各種變化。這就是意根的遍計所執性和時時處處作主性的表現,也是我執和法執的表現。

意根如果能現量的知道了某種道理,認可了某種道理,就是我們常說的從心裡往外的承認,就能讓身心發生各種程度的變化,這是因爲身口意行是由意根控制和決定造作的,由意根說了算。即使在沒有証果,與証果相距很遠的情況下,意根一旦接觸到某個事理,認可並深肯此理,内心就受觸動,於是身心就發生變化。比如心情舒暢、身心輕安、熱淚盈眶、渾身戰慄、汗毛直竪、情緒激動、頭皮發麻、面紅耳赤、眼神呆滯、頭中嗡嗡作響、熱血沸騰、心驚膽戰、呼吸急促、青筋暴跳、氣急敗壞等等諸多情況,這是觸動到意根,意根現量知,而後促使身根發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每個人都有此經驗,自己回想一下,就知道是否是這麽回事。

這些情況的出現,並不說明意根降伏了煩惱或者是斷除煩惱了,更多時候還恰恰說明了意根的煩惱性很重,我執情執很重,才會出現這些身心的巨大反應。真正現量証得無我時也是如此,身心出現很大變化,由於意根從前不知此理,意識無論怎樣念叨無我,意根也不知不認可無我,内心無動於衷,做起事情來仍然我我我,這顯然是沒有斷我見之人的表現,意根一旦知道了確實無我,受到了觸動,那麽祂對身心的執著就放松,身心就出現變化、輕安而愉悅。

八、三昧是禪定與智慧的結合體,二者缺一就不成其爲三昧。各種層次的証道,就會出現各種層次的三昧境界。這些三昧境界包括禪定的特征,智慧的特征,色身覺受的特征,禪定深的還有神通道力的特征。三昧的出現,使得色身覺受輕安舒適無比,睡眠減輕或者是消除,身心愉悅,内心越來越空,無明減少,智慧越來越深,煩惱越來越輕微或者消失。

証得某種法,必有相應的三昧境界出現,這是証法的標志。意根沒有証法,僅僅是意識的理解,沒有三昧境界的出現,就平平淡淡,身心不能改變一點點,貪嗔癡煩惱仍然厚重。善根福德加上佛力的加持,一切因緣具足,必能証法,只要証得,意根就能促使身心轉變一些。有人說自己証得什麽了,可是証得後的結果是什麽,難道就是口若懸河,沒有三昧境界,沒有功德受用嗎?絕對不是這樣。

九、只有意識斷我見,意根不斷我見,意根沒有受熏,仍然是凡夫的意根,後世入胎時意識滅去,再生爲人時,意識和意根都沒有斷我見,意根的表現與前世凡夫一模一樣,沒有差別,那麽前世証果的功德從哪裡表現出來?

而事實上,前世真正証果和明心見性之人,因爲意根受熏,再生爲人時,其心行與凡夫決然有區別,前世修行時間越長,其心行越清淨,與凡夫的差別越大。沒有學佛前,意識都不知道爲什麽自己與其他人不一樣,當被人罵爲傻子的時候,意識心裡還感覺苦惱。有時候想跟別人一樣,跟上社會的節拍,也同樣要搞點貪嗔癡,可意根都不願意。

十、意根與法相應,受到觸動時,才有身心反應。意根從前所不知道的理,現在知道了,原來所誤解的理,現在明白了,就會出現身心反應,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心境。在沒有証果之前就能出現這些狀態,証果和明心開悟以後,身心反應更明顯,這就是實証的功德受用。沒有這些現象,說明意根沒有受到觸動,無論大小乘法,都是解悟,沒有什麽功德受用,解悟的結果如何,命終就有分曉了。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生死大事負責任,不要動不動就給自己帶高帽子,未証非要說証。如果聖賢人的心行和智慧都不具備,理解一些佛法,那又算得了什麽,不少人理解了一些佛法,就以聖賢人自居了,其實沒有實証的功德受用,德不配位,早晚會出問題的,尤其是命終時分。

十一、學佛修行一定要深入到意根

學佛修行,意根還沒有受熏時,身心世界就不會轉變,也就沒有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因爲身心世界是由意根作主,由意根調控,意根証得無我,就會放松對身心的控制,身心就轉變,輕松無礙了。這是學佛修行的一個大秘密,大家多體會。學佛一定不要停留於口頭禪,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的内心世界,要真真正正的改變自己,從根挖出貪嗔癡煩惱,自己才能徹底轉變,從而快速成就。

很多人學的法可能很多,學佛時間也很長,但是是否得到真實受用了?内心世界是不是有所轉變,對於自我的覺受和執著是不是有所松動了?自己常常要回光返照,才能不斷的進步。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回光返照,就要找個人監督,時不時的敲打一下自己,讓自己覺悟,這樣修行就能快一些。

很多人從來不檢查自己的内心,更不希望別人來敲打自己,這是因爲意根太執著自我,太護著自我,我執根深蒂固,學佛就不得力。修行就是要不斷的與自己較勁,才能改變自己,道業才能不斷的增進,如果向外與別人較勁就大錯特錯了。

十二、有些人看到某種法義,内心受到了很大震動,色身出現了一些不同尋常的現象,這是震動到了意根,才有這些感觸。即使是在世俗法裡的實証,也一定有或大或小的身心感觸和變動,不是平平淡淡的劃過去就算了。已經有不少人在遇見某種法義時,在修証的過程中,都有身心的大小程度不同的變化,真認得某種理時,就是這樣。

平平淡淡的不與意根相應,只是意識心的理解,那不算數。學法時,像讀課文一樣滑過去,就認爲自己理解了,知道了,証得了,於是就放過自己,這是對自己的高度不負責任。如果這樣容易,三藏十二部看幾遍,理解一部分,就說是証得了一部分,那簡直就相當了不得了,八地以上菩薩也許能這樣。把佛經拿過來,博士生博士後,也覺得能懂文字,如果懂就能証得,那佛法就太容易了,根本不用修三個無量劫。

十三、心靈的震撼,爲什麽足以對抗意根的習氣?因爲心靈的震撼直接震撼到了意根,意根才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習氣。意根接觸到現實現量了,才感到震撼,意識不會有震撼,意識很容易知道一些事,比較膚淺。所說的震動和震撼,都是對意根的,意根知道事實了,才能改變自己。

意識感到的震撼,也主要是震撼到了意根,意根才作決定,或者改變自己,或者確認某些法。平時別人怎麽嚇唬也沒有用,因爲沒有震撼到意根,一旦某天意根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了,就受到了震撼,決定必須改變自己,必須如何如何做。

多少人每天口裡都說無我無我,可是做起事情來,都是我我我,爲什麽?因爲意根並不知道無我,某天一旦確信真的無我,那才叫震撼呢!從此以後,就改變了自己,身心出現變化。

十四、悟後唯証乃知的境界

這個知,主要是意識的知,背後也有意根的知。証悟的知,就是智慧性的知,不同於悟前的知。悟前是意識猜測如來藏,意根不知法界實相,認五隂爲我,兩個識都沒有智慧。悟後,意識証得了如來藏,意根知道了法界實相,這個智慧就了不得,煩惱就會漸漸脫落,無明漸漸減少,我執越來越輕,最後就能轉識成智。所以証悟一定是意根也証悟了,否則意根就沒有証悟的智慧,就不能斷除煩惱,不能轉識成智。

悟後的唯証乃知,言語無法表達透徹。就像一個人吃了蜂蜜,其甜度只有自己心裡完全清楚,無論怎樣對人說,別人也僅僅是理解,不能真切的體會。因爲不是親自品嘗,不是親自感受到的。所以說,意識猜測出來如來藏的那種解悟,和意根親自証得如來藏的証悟,其智慧差別極大,受用差別也極大,後續的修行就如天壤之別。

十五、爲什麽實証要涉及到身心的轉變,身心的轉變是一個重大而明顯明確的標志呢?因爲身心世界從無始劫以來,一直到無始劫以後,都是由意根控制和調控的,意根的認知轉變,知見轉變,智慧轉變,就會相應的轉變一下身心世界,身心的反應是意根的晴雨表,意根情緒的發泄、思想的表露等等都通過身心反應出來。如果意根的思想受到某種震動,必然要同時帶動和影響身心世界,引起身心的連鎖反應。

十六、意根一旦認可某個理,則任何時候一定是斬釘截鉄、毫不猶豫的;只要是意識思量來的,一定是狐疑的,猶豫的,反複的。就像騎單車,會騎與認爲會騎是完全不同的二種狀態,前者毫不猶豫,後者心裡不能完全肯定,沒有把握。有些人内心有狐疑,不知道自己狐疑,還以爲自己沒有什麽疑問,那是因爲心太粗,反觀力弱,定力不夠。所以不見真相,就會自我矇蔽。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