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坐禪三昧經講解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修定法門 更新時間: 2020-11-29 21:58:58 閲讀: 412

第十一章  雲何修習各種三昧

原文:若行者求佛道入禪。先當系心專念十方三世諸佛生身。莫念地水火風山樹草木。天地之中有形之類及諸餘法一切莫念。但念諸佛生身處在虛空。譬如大海清水。中央金山王須彌。如夜闇中然大火。如大施祠中七寶幢。佛身如是。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出無量清淨光明於虛空相青色中。常念佛身相如是。

釋:如果行者追求佛道,想要入深禪定中,首先應當系心專念十方三世諸佛的應化身或者是報身,不要念地水火風組成的一切物質色法山樹草木等等,天地之中一切有形之類以及其他一切法都不要念,只念諸佛的色身處在虛空當中,佛身譬如大海清水中央的金山之王須彌山,也如暗夜中點燃的大火,又如堂祠中的七寶幢。佛身金山就是這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虛空相的青色中常常放出無量清淨光明。

原文:行者便得十方三世諸佛悉在心目前。一切悉見三昧。若心餘處緣。還攝令住念在佛身。是時便見東方三百千萬千萬億種無量諸佛。如是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隨所念方見一切佛。如人夜觀星宿。百千無量種星宿悉見。菩薩得是三昧。除無量劫厚罪令薄。薄者令滅。

釋:行者常常想念佛如是身相莊嚴,就能証得十方三世佛悉在前立三昧,一切十方三世諸佛悉皆見。如果心緣於他處他法,還要攝受回來,令念頭住在佛身上。這時候就能看見東方三百千萬億種無量諸佛,如是也能看見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隨於自心所念,都能見到如是多數目諸佛,就像人半夜觀看天上的星宿,百千無量種星宿都能看見。菩薩修行証得如是三昧,能除去無量劫罪,令重罪變輕,輕罪滅去。

原文:得是三昧已。當念佛種種無量功德。一切智一切解。一切見一切德。得大慈大悲自在。自初出無明。四無畏五眼。十力十八不共法。能除無量苦。救老死畏。與常樂涅槃。佛有如是等。種種無量功德。作是念已。自發願言。我何時當得佛身佛功德。巍巍如是。複作大誓。過去一切福。現在一切福。盡持求佛道。不用餘報。複作是念。一切衆生甚可憐湣。諸佛身功德巍巍如是。衆生雲何更求餘業。而不求佛。

釋:証得如是三昧以後,應當念佛的種種功德,念佛的一切智、一切解、一切見、一切德,修得大慈大悲自在,從剛剛破除無明殼,到獲得十力四無所畏、五眼六通、十八不共法,能除去衆生無量苦,救護衆生老死的怖畏,給與衆生常樂我淨的涅槃,佛有如是種種無量功德。菩薩作這樣的念想之後,自己發大誓願說,我什麽時候才能得到像這樣巍巍的佛身佛的功德,衆生爲什麽還要希求其他的業行,而不求取佛道?

原文:譬如貴家盲子墮大深坑。飢窮困苦食糞食泥。父甚湣之。爲求方便。拯之於深坑。食之以上饌。行者念言。佛二種身。功德甘露如是。而諸衆生墮生死深坑。食諸不淨。以大悲心我當拯濟一切衆生。令得佛道度生死岸。以佛種種功德法味悉令飽滿。一切佛法願悉得之。聞誦持問觀行得果爲作階梯。立大要誓被三願鎧。外破魔衆内擊結賊。直入不回。如是三願。比無量諸願。願皆住之。爲度衆生得佛道故。如是念如是願。是爲菩薩念佛三昧。

釋:譬如高貴人家的盲兒子,墮落在深坑中,飢餓貧窮困苦,食糞食泥,父親很是憐憫他,尋求方便手段,把他從深坑中拯救出來,給他上妙的飲食。菩薩行者想到,佛的二種身功德,就是這樣的甘露。而諸衆生墮在生死深坑中,食諸不清淨物,我也應當以大悲心拯救一切衆生,令衆生走上佛道度越生死之岸,用佛的種種功德法味,讓衆生全部得到飽滿充足。一切佛法願他們全部都能得到,聞經、諷誦、受持、諮問、觀行、証果,作爲衆生修行的階梯和次第,樹立大誓願,被服三個誓願鎧甲,在外破除魔兵衆,在内擊破煩惱結賊,直入佛道而不回頭。如是三個願力,堪比其它無量諸願,爲度衆生得到佛道故願皆住於這些大願中。如是的願,如是的念想,就是菩薩的念佛三昧。

原文: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婬欲偏多。先自觀身。骨肉皮膚。筋脈流血。肝肺腸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淨。專心内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如人執燭。入襍谷倉。種種分別。豆麥黍粟。無不識知。

釋:修行菩薩道的人,在貪嗔癡三毒煩惱中,如果婬欲偏多,首先要觀察自身,觀察骨頭、肌肉、皮膚、筋脈、流動的血液,以及肝肺腸胃屎尿涕唾等等三十六種物件有種種的不淨,專心向内觀察,不讓心外緣散亂,向外念著諸法時,就把心收攝回來,系在内身三十六物中。就如一個人拿著蠟燭進入襍谷糧倉中,把各種糧谷加以區別,大豆小麥粟米馬鈴薯等等沒有不了知的。

原文:複次觀身六分。堅爲地分。溼爲水分。熱爲火分。動爲風分。孔爲空分。知爲識分。亦如屠牛。分爲六分。身首四支。各自異處。身有九孔。常流不淨。革囊盛屎。常作是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若得一心。意生厭患。求離此身。欲令速滅。早入涅槃。是時當發。大慈大悲。以大功德。拔濟衆生。興前三願。以諸衆生。不知不淨。起諸罪垢。我當拔置。於甘露地。

釋:然後再觀察身體的六個部分,堅硬的爲地分,溼潤的爲水分,熱的爲火分,動的爲風分,有孔的爲空分,了知性爲識分。也就像殺牛一樣,把牛分爲六個部分,身體和頭、四肢各自分開,身有九孔,常流不淨物,如皮囊盛裝屎尿一樣。常常作這樣的觀察,不讓心念外緣,一旦外緣他法,就要收攝回來。如果這樣觀察,得到一心的初禪禪定境界,就會心生厭患,想要脫離此身,想要快快的滅度自己,早入涅槃。這時候就要發大慈大悲之心,以此修行的大功德拔濟衆生,實現自己先前所發三個大願。因爲諸衆生不知色身不淨,造諸罪惡煩惱垢,我應當把他們救拔到有甘露之地。

原文:複次欲界衆生。樂著不淨如狗食糞。我當度脫。至清淨道。複次我當學求。諸法實相。不有常不無常。非淨非不淨。我當雲何。著此不淨。觀不淨智。從因緣生。如我法者。當求實相。雲何厭患身中不淨。而取涅槃。當如大象。度駛流水。窮盡源底。得實法相。滅入涅槃。豈可如獼猴諸兔畏怖駛流。趣自度身。我今當學如菩薩法。行不淨觀。除卻婬欲。廣化衆生。令離欲患。不爲不淨觀所厭沒。

釋:再次,欲界衆生喜樂不淨物就像狗吃糞穢物一樣,我應當度脫他們到清淨道路上來。複次,我應當修學尋求諸法實相,既不是常也不是不常,不斷不常,非淨非不淨。我應當如何觀此不淨,觀察不淨的智慧是從因緣而出生的。像我這種情況,應當追求實相,如何才能厭患色身中的不淨,而取得涅槃。應當如大象渡馳流的大河一樣,窮盡河流的底源,証得諸法實相,滅度自己入涅槃,豈能像獼猴和兔子一樣害怕湍流的河水,只顧自身安危。我應當學菩薩法,修行不淨觀,除去婬欲,廣化衆生令衆生離開貪欲的苦患,不被不淨觀所嚇退道心。

由此可見,菩薩如果有某種煩惱,或者某種煩惱較重,也要修習小乘的種種觀行,加以對治,然不取小乘人的心行,而發大乘菩薩心。

原文:複次既觀不淨。則厭生死。當觀淨門。系心三處。鼻耑眉間額上。當於是中開一寸皮。淨除血肉。系心白骨。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著三緣中。恒與心鬥。如二人相撲。行者若勝心。則不如制之令住。是名一心。

釋:複次,既然能觀察出色身的不淨,就會厭患生死,應當觀察清淨法門,讓心系在三處,鼻耑、眉間和額頭上,在這三個地方觀想打開一寸的皮膚,除去血肉,沒有殘餘,之後一心系在白骨上,不令心念外緣,發現心念外緣,就收攝回來,放在這三處,常常與散亂心搏鬥,如兩個人相撲搏鬥一樣。行者若想調服自心,就要把心安住在此觀想上,以此証得一心的初禪境界。

原文:若以厭患。起大悲心。湣念衆生。爲此空骨。遠離涅槃。入三惡道。我當勤力。作諸功德。教化衆生。令解身相空。骨以皮覆。實聚不淨。爲衆生故。徐當分別。此諸法相。有少淨想。心生愛著。不淨想多。心生厭患。有出法相。故生實法。諸法實相中。無淨無不淨。亦無閉亦無出。觀諸法等。不可壞不可動。是名諸法實相。(出過羅漢法也)

釋:如果因爲厭患色身和生死,爲了慜念衆生,起大悲心,悲憫衆生爲了貪得色身中的空骨而遠離涅槃,墮入三惡道中。我應當勤力作諸功德,教化衆生,令其開解色身的空相,骨頭外裹皮囊,實際上都是不淨物的集聚。爲衆生故,應當慢慢的分別這些法相,開始時還有少少的色身清淨念想,心裡還有愛著。不淨的念想增多時,就會對色身心生厭患,觀察出一些真實的法相,故生實法相。諸法實相中,沒有清淨相也沒有不清淨相,既不入也不出。觀察一切諸法都平等一相,不可壞,也不可動,這就是諸法實相,超過於阿羅漢法。

原文:行菩薩道者。若瞋恚偏多。當行慈心。念東方衆生。慈心清淨。無怨無恚。廣大無量。見諸衆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異緣。攝之令還。持心目觀。一切衆生。悉見了了。皆在目前。

釋:修行菩薩道的人,如果内心嗔恚偏多,應當修行慈心觀,心念東方世界的衆生,心地清淨,慈慜衆生,沒有怨惱和嗔恚,心量廣大無邊際,見東方衆生都在目前。心念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世界衆生也複如是,牽制心念住於行慈悲慜念衆生上,不讓念頭向外攀緣,如果心念緣於他法則收攝回來,專心觀想十方世界衆生,皆在眼前,全部都清楚可見。

原文:若得一心。當發願言。我以涅槃。實清淨法。度脫衆生。使得實樂。行慈三昧。心如此者。是菩薩道。住慈三昧。以觀諸法實相。清淨不壞不動。願令衆生。得此法利。以此三昧。慈念東方一切衆生。使得佛樂。十方亦爾。心不轉亂。是謂菩薩慈三昧門。

釋:如果証得一心的初禪境界,應當發願說:我以涅槃真實的清淨法,度脫衆生,讓衆生得到真實的快樂。修行慈心三昧,心得如此者,是爲菩薩道。心住慈心三昧而觀察諸法實相,清淨無染,不動不壞,希望衆生獲得此法的利益。以此三昧慜念東方一切衆生都能得到佛地的快樂,慜念十方世界衆生也複如是,心不轉動和散亂。這叫作菩薩慈心三昧法門。

原文:問曰。何不一時總念十方衆生。答曰。先念一方。一心易得。然後次第。周遍諸方。問曰。人有怨家。恒欲相害。雲何行慈。欲令彼樂。答曰。慈是心法。出生於心。先從所親。所親轉增。乃及怨家。如火燒薪。盛能然溼。問曰。或時衆生遭種種苦。或在人中或地獄中。菩薩雖慈。彼那得樂。答曰。先從樂人取其樂相。令彼苦人。得如彼樂。如敗軍將。怖懼失膽。視彼敵人。皆謂勇士。

釋:有人問說:爲什麽不同時都念十方世界衆生?答曰:先念一個世界的衆生,容易得一心的初禪定,然後再次第念他方世界的衆生,再周遍所有世界的衆生,如果是一齊念同時都念,恐怕心力不足,就念不出來了。又問說:每個人都有冤家,常常想要惱害自己,如何對他們行慈,想要他們快樂?答曰:慈悲是心法,從心而生,先從自己的至親開始行慈心,然後轉轉增加親屬,最後擴展到冤家,就像火燒柴禾時要不斷的增加柴禾,火旺盛時才能燃燒溼柴。

問說:有的時候衆生要遭受種種的苦受,有時是在人中,有時是在地獄中,菩薩雖然能修行慈心,那些人要如何才能得樂?答曰:先從快樂的人那裡,取得快樂的相,讓那些苦惱的人也得到與他們一樣的快樂。就如戰敗軍隊的將領,已經害怕,失去了勇氣和膽量,看自己的敵人都是勇士。

原文:問曰。行慈三昧。有何善利。答曰。行者自念。出家離俗。應行慈心。又思惟言。食人信施。宜行利益。如佛所言。須臾行慈。是隨佛教。則爲入道。不空受施。複次身著染服。心應不染。慈三昧力。能令不染。複次我心行慈。於破法世。我有法人。非法衆中。我有法人。如法無惱。慈定力故。菩薩行道。趣甘露門。種種熱惱。慈涼冷樂。如佛所言。人熱極時。入清涼池樂。複次被大慈鎧。遮煩惱箭。慈爲法葯。消怨結毒。煩惱燒心。慈能除滅。慈爲法梯登解脫台。慈爲法船。渡生死海。貧善法財。慈爲上寶。行趣涅槃。慈爲道糧。慈爲駿足。度入涅槃。慈爲猛將。越三惡道。能行慈者。消伏衆惡。諸天善神。常隨擁護。

釋:問說:修行慈心三昧有什麽利益?答曰:行者心自念言:出家離開了世俗,應該修行慈心。又思惟說:受用信衆的恭敬布施,應該對信衆有所利益。如佛所說的那樣,須臾間行慈,是隨順佛的教導,是爲了入佛道中,不空受用信衆的布施。再次說,身穿壞染的出家服,心應該不再染污,慈心三昧的力量才能令心不染污。

複次,在壞亂佛法的世間裡,我心行慈,就是心有佛法之人,在不行正法的衆生中,我是行正法之人。如法修行心無惱,慈心定力攝持故。菩薩的修行之道,趣向於甘露門,心中種種熱惱,慈心能令其清涼,心得法樂。如佛所說,人感覺非常熱的時候,入到清涼池中就快樂了。再次,菩薩如果要披上大慈悲的甲胄,遮蔽煩惱毒箭,慈心就是法葯,能消滅怨結的毒害;當煩惱灼燒心靈的時候,慈心就能滅除煩惱火;慈心是佛法的階梯,是登上解脫的台階;慈心是法船,能渡越生死海;如果缺少善法財,慈心是最上的寶貝,應當行慈;修行如果要趣向涅槃,慈心就是道糧,慈心就是有力的雙腳;如果要想度入涅槃,慈心就是勇猛的將士,能超越三惡道;行慈心的人,能消滅降伏衆多惡賊,諸天善神常常隨從守護。

原文:問曰。若當行人。得慈三昧。雲何不失。而複增益。答曰。學戒清淨。善信倚樂。學諸禪定。一心智慧。樂處閑靜。常不放逸。少欲知足。行順慈教。節身少食。減損睡眠。初夜後夜。思惟不廢。省煩言語。默然守靜。坐臥行住。知時消息。不令失度。致疲苦極。調和寒溫。不令惱亂。是謂益慈。

釋:問:如果修行人証得了慈心三昧,如何才能保持不失,還能不斷的增長慈心三昧?答曰:應當修學戒律,保持心地清淨無染,與善相應,深信佛法而生起輕安和喜樂。修學諸禪定,具足一心的禪定和智慧,樂於處在空閑處,心常不放逸,有少欲望善能知足,心行上隨順佛陀慈悲的教導,約束自身,減少飲食和睡眠。在初夜和後夜,常常思惟佛法,不荒廢時日。減少不必要的言語,默然守持清淨的心境。行住坐臥知時知節有度,不過分造作,而使身心疲累和苦惱。善調色身,不令過寒過熱,令身心惱亂。這樣不斷的調節身心,就能不斷的增長慈心三昧。

真心學佛修行人,應該這樣調節身心,戒定慧三無漏學才能成就。如果身行心行與此相違,應當調整過來,改變過來。努力降伏貪染,不尊崇色身,不貪愛色身,守持戒律,禪定才能成就,身心才能輕安,觀行智慧才能具足,修行才能証法。

原文:複次以佛道樂。涅槃之樂。與一切人。是名大慈。行者思惟。現在未來。大人行慈。利益一切。我亦被矇。是我良祐。我當行慈。畢報施恩。複更念言。大德慈心。湣念一切。以此爲樂。我亦當爾。念彼衆生。令得佛樂。涅槃之樂。是爲報恩。複次慈力能令一切。心得快樂。身離熱惱。得清涼樂。持行慈福。念安一切。以報其恩。

釋:複次,修行人應該把修學佛道之樂涅槃之樂帶給一切人,這是大慈悲心。行者應該這樣思惟,現在和未來的佛菩薩大人行慈悲行,我也矇彼恩德。佛菩薩是我的良師,佛法是我的良祐,我也應當行慈,完全報答良師施與我的恩德。再思惟說,大德的慈心慜念一切,以慈心爲樂,我也應當如是,慜念一切衆生,令得佛法的樂趣和涅槃的樂趣,此爲報恩之行。複次,慈悲之力能令一切人心得快樂,身心離開熱惱,得到清涼之樂。行持慈悲的福德,慜念安樂一切人,以報良師之恩。

原文:複次慈有善利。斷瞋恚法。開名稱門。施主良田。生梵天因。住離欲處。除卻怨對。及鬥諍根。諸佛稱揚。智人愛敬。能持淨戒。生智慧明。能聞法利。功德醍醐。決定好人。出家猛力。消滅諸惡。罵辱不善。慈報能伏。結集悅樂。生精進法。富貴根因。辦智慧府。誠信庫藏。諸善法門。致稱譽法。敬畏根本。佛正真道。若人持惡向。還自受其殃。五種惡語。非時語非實語。非利語。非慈語。非軟語。是五惡語。不能傾動。一切毒害。亦不能傷。譬如小火。不能熱大海(此下應出優填王持五百發箭)。

釋:複次,慈心有善法的利益,能斷除嗔恚法,獲大名聲,衆生得知無不親近,於是就會成爲施主的良好福田。慈心無嗔恚心是生大梵天的因,住在離欲之處,除去冤家對頭,及鬥爭諍訟的根源,諸佛都稱揚,智者都愛護敬仰。能受持淨戒的人,就能出生智慧明。能聽聞佛法得到利益,出生的功德猶如醍醐,決定是善人利根之人,出家之後修行猛力,能消滅一切惡法,罵辱等等不善法,用慈心回報,就能加以降伏。

多集結善緣,讓衆生悅樂,就是在佛法中的精進修行,是結富貴因的根源,能建立智慧府邸,和誠實守信的庫藏,是一切善法的大門。獲得大衆的稱譽,是大衆敬畏的根本,佛法的正真之道。如果有人以惡心向之,就會自受其殃。有五種惡語:不該說的時候而說的話、不是真實的語言、不是有利益的語言、不是慈善的語言、不是柔軟的語言。這五種惡語都不能令其慈心動搖,一切毒害也不能傷之。譬如小火,不能讓大海發熱。

原文:如毗羅經中優填王阿婆陀那說。有二夫人。一名無比。二名捨迷婆帝。無比誹謗捨迷婆帝。捨迷婆帝有五百直人。王以五百箭。欲一一射殺之。捨迷婆帝語諸直人。在我後立。是時捨迷婆帝入慈三昧。王挽弓射之。箭墮足下。第二箭還向王腳下。王大驚怖。複欲放箭。捨迷婆帝語王言。止止。夫婦之義是故相語。若放此箭。當直破汝心。王時恐畏投弓捨射。問言。汝有何術。答言。我無異術。我是佛弟子。入慈三昧故也。是慈三昧略說有三種緣。生緣法緣無緣。諸未得道是名生緣。阿羅漢辟支佛是名法緣。諸佛世尊是名無緣。是故略說慈三昧門。

釋:如毗羅經中優填王阿婆陀那說,有兩個夫人,一個名叫無比,一個名叫捨迷婆帝,無比誹謗捨迷婆帝,而捨迷婆帝有五百個忠誠耿直的僕人,國王用五百支箭,想要一一射殺,捨迷婆帝對這些僕人說,站在我身後。這時捨迷婆帝進入慈心三昧中,大王拉弓射來,結果箭墮在了腳下,第二支箭還是墮在大王的腳下。大王驚怖害怕,又想放箭射殺,捨迷婆帝對大王說:止止,因爲念著夫婦之恩義,所以告訴你,如果射此箭,這支箭就要直接射向你的心。大王驚恐害怕了,扔下弓箭不再射殺。問捨迷婆帝說:你用的是什麽招術?捨迷婆帝答言:我沒有什麽招術,我是佛弟子,進入慈心三昧,所以才能如此。

這種慈心三昧大略說有三種緣:生緣、法緣和無緣。那些還沒有得道的人是生緣,阿羅漢辟支佛是法緣,諸佛世尊是無緣,這是略說慈心三昧法門。

原文: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愚癡偏多。當觀十二分。破二種癡。内破身癡。外破衆生癡。思惟念言。我及衆生俱在厄難。常生常老常病常死常滅常出。衆生可憐不知出道。從何得脫。一心思惟。生老病死。從因緣生。當複思惟。何因緣生。一心思惟。生因緣有。有因緣取。取因緣愛。愛因緣受。受因緣觸。觸因緣六入。六入因緣名色。名色因緣識。識因緣行。行因緣無明。

釋:修行菩薩道的人,在貪嗔癡三毒煩惱中,如果愚癡偏多,應當觀行十二因緣分法,破除兩種愚癡,内破色身愚癡,外破衆生愚癡。應當思惟說,我和衆生都在苦惡災難當中,常常出生,常常老去,常常病苦,常常死亡,常常滅去,常常出沒,衆生可爲憐憫,不知出離之道,不知從何處解脫。

又一心思惟,生老病死從因緣生;再思惟,生是從什麽因緣出;一心思惟,生是緣於三界的有,有是緣於執取,取是緣於對三界的貪愛,貪愛是緣於受,受是緣於根塵相觸,觸是緣於六根,六根是緣於名色五隂,名色緣於前世的六識不斷造作,前世六識緣於意根的心行,意根的心行緣於意根的無明。

原文:如是複思惟。當何因緣。滅生老死。一心思惟。生滅故老死滅。有滅故生滅。取滅故有滅。愛滅故取滅。受滅故愛滅。觸滅故受滅。六入滅故觸滅。名色滅故六入滅。識滅故名色滅。行滅故識滅。癡滅故行滅。

釋:如是,再思惟,應當以何因緣,滅除生老病死。於是一心思惟,生只要滅了,老死就滅了;三界有滅了,生就滅了;取滅了,有就滅;愛滅了,取就滅;受滅了,愛就滅;觸滅了,受就滅;六根滅了,觸就滅;名色滅了,六根就滅;前世的六識滅不造作了,名色就滅;意根的心行滅了,六識的造作就滅;意根的無明滅了,心行就滅。

原文:此中十二分雲何。無明分不知前。不知後不知前後。不知内不知外。不知内外。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不知業不知果不知業果。不知因不知緣不知因緣。不知罪不知福不知罪福。不知善不知不善不知善不善。不知有罪法不知無罪法。不知應近法不知應遠法。不知有漏法不知無漏法。不知世間法。不知出世間法。不知過去法不知未來法不知現在法。不知黑法不知白法。不知分別因緣法。不知六觸法。不知實証法。如是種種不知不慧不見闇黑無明。是名無明。

釋:這裡的十二支分如何?無明分法是不知前,不知後,不知前後;不知内不知外,不知内外;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業,不知果,不知業果;不知因,不知緣,不知因緣;不知罪,不知福,不知罪福;不知善,不知不善,不知善不善;不知有罪法,不知無罪法,不知有罪無罪法;不知應該親近法,不知應該遠離法,不知有漏法,不知無漏法;不知世間法,不知出世間法;不知過去法,不知現在法,不知未來法;不知黑法,不知白法;不知分別因緣法,不知六觸法,不知實証法。如是種種不知不見,就是沒有智慧,心中黑暗和無明,就是無明法。

原文:無明緣行。雲何名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雲何身行。入息出息是身行法。所以者何。是法屬身。故名身行。雲何口行。有覺有觀。是作覺觀已。然後口語。若無覺觀。則無言說。是謂口行。雲何意行(痛名世界人所著三種痛。痛應爲受。受則隨界受苦樂。上界所無故。宜言受想出家所患也)。痛想是意法。系屬意故。是名意行。

複次欲界系行。色界系行。無色界系行。複次善行不善行不動行。雲何善行。欲界一切善行。及色界三地。雲何不善行。諸不善法。雲何不動行。第四禪有漏善行。及無色定善有漏行。是名行。

釋:無明緣行,如何是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什麽是身行?入息出息是身行法,因爲這個法屬於色身上的行爲,所以叫作身行。什麽是口行?内心有覺受有思想觀念,有了覺觀以後,口中的語言就出現了,如果沒有覺觀,就沒有言說,因此覺觀就是口行。什麽是意行?受想是意行法,系屬於意,叫作意行。

複次,欲界行、色界行、無色界行,都屬於行。再次,善行、不善行、不動行都屬於行。什麽是善行?包括欲界的善行,以及色界的初禪天善行、二禪天善行和三禪天的善行。什麽是不善行?所有不善法,都是不善行。什麽是不動行?第四禪有漏的善行,以及無色界定中善的有漏行,這些都屬於行。

意根的無明不能直接産生這些行,但是意根因爲無明卻能有各種心行,也就是意根的心行,包括五遍行心所法和各種心所法,之後阿賴耶識配合意根的心所法而出生六識,六識才有各種身口意行,包括善行和不善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行,包括四禪以上的不動行,包括各種有漏行。

原文:行因緣識。雲何名識。六種識界。眼識乃至意識。是名六識。識因緣名色。雲何爲名。無色四分。痛想行識。是謂名。雲何爲色。一切色四大及造色。是謂色。雲何四大。地水火風。雲何地。堅重相者地。濡溼相者水。熱相者火。輕動相者風。餘色可見。有對無對是名造色。名色和合是謂名色。

釋:行的因能出生識,什麽是識?六種識界:眼識乃至於意識,叫作六識。六識之因能出生名色。什麽是名?無色界的四種:受想行識就是名。什麽是色?一切的色法,四大種子及造色的大種,就是色。什麽是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什麽是地?有堅硬沉重相的就是地,有濡溼相的就是水,有熱相的就是火,有輕動相的就是風。其它的能見的色相,與五根有對和無對的就是造色。名色和合起來,就是名色五隂。

原文:名色因緣六入。雲何六入。内六入。眼内入乃至意内入。是名六入。六入因緣觸。雲何觸。六種觸界。眼觸乃至意觸。雲何眼觸。眼緣色生眼識。三法和合是名眼觸。乃至意觸亦如是。觸因緣受。雲何受。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雲何樂受。愛使。雲何苦受。恚使。雲何不苦不樂受。癡使。複次樂受生樂。住樂滅苦。苦受生苦。住苦滅樂。不苦不樂受。不知苦不知樂。

釋:名色之因出生六入,雲何六入?就是内六入,眼的内入、耳的内入、鼻的内入、舌的内入、身的内入、意的内入,合起來就是内六入。六入之因産生觸,什麽是觸?觸包括六種觸界: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什麽是眼觸?眼根緣於色塵生眼識,三者和合名爲觸。如是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也複如是。觸之因産生受,雲何受?有三種: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什麽是樂受?貪愛所使然,貪愛引發出來的受,就是樂受。什麽是苦受?嗔恚使然,嗔恚所引發出來的受。什麽是不苦不樂受?愚癡使然,愚癡引發出來的受。複次,樂受能生樂,住在樂受上就能滅苦;苦受生苦,住在苦受上就能滅樂;不苦不樂受,不知苦也不知樂。

原文:受因緣愛。雲何愛。眼觸色生愛。乃至意觸法生愛。愛因緣取。雲何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取因緣有。雲何有。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下從阿鼻大泥梨上至他化自在天。是名欲有。及其能生業。雲何色有。從下梵世上至阿迦尼吒天。是名色有。雲何無色有。從虛空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是名無色有。有因緣生。雲何生。種種衆生處處生出。有受隂得持得入得命。是名生。生因緣老死。雲何老。齒落發白多皺。根熟根破氣噎。身僂拄杖行步。隂身朽故。是名老。雲何死。一切衆生處處退落墮滅。斷死失壽命盡。是名死。先老後死故名老死。

釋:受覺之因出生貪愛,雲何貪愛?眼根觸色塵、耳根觸聲塵、鼻根觸香塵、舌根觸味塵、身根觸觸塵以及意根觸法塵,産生貪愛。貪愛之因産生執取,雲何執取?取著欲界中的生死煩惱,不肯放捨;取著我見邪見煩惱,不能棄捨;取著不是解脫之因的戒條和律則,不肯棄捨;取著内心自我的覺觀,不能棄捨。執取之因産生有,雲何有?欲界存在的法、色界存在的法和無色界存在的法,三種統稱爲有。下從阿鼻地獄上至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存在的法以及欲界能出生的業行。色界下從初禪天上至阿迦膩吒天所存在的法以及能産生的業行,就是色界有。從空無邊處天上至非想非非想處,是無色界的存在法以及無色界産生的業行。

三有之因産生生命,雲何生?種種衆生在三界裡處處出生,無三界有就無生命體出生,生之後有五受隂四受隂可以持身、可以進入,可以得壽命,這就是生。生之因産生老死,雲何老?牙齒脫落,頭髮花白,皮膚多皺紋,身根老耄壞敗,氣力不暢通,腰身彎曲,走路必須拄柺杖,五隂身腐朽就表明老了。雲何死?三界裡的一切衆生,在各各生存之處退落墮毁滅亡,壽命斷盡,就是死。先老後死,名爲老死。

原文:是中十二因緣。一切世間。非無因緣邊。非天邊非人邊非種種等邪緣邊出。菩薩觀十二因緣。系心不動。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觀十二分。生三世中。前生今生後生。菩薩若得心住。當觀十二分空無有主。癡不知我作行。行不知我從癡有。但無明緣故行生。如草木種從子芽出。子亦不知我生芽。芽亦不知從子出。乃至老死亦複如是。是十二分中一一觀知。無主無我。如外草木無主。但從倒見。計有吾我。

釋:這裡所說的十二因緣法,是說一切世間法相,並非是無因無緣而出生的,都是從因緣邊際出生的,並非是從天邊、從人邊、從種種的緣邊出生的,而是借助於這些種種的緣,由因而出生。菩薩觀察十二因緣,系心不動,不令心念外緣他法,如果心念緣外法向外攀緣,就把心念收攝回來。觀察十二因緣支分出生的三世,今世前世和後世。

菩薩如果在觀行中心能住此法中,應當觀行十二因緣支分都是空的,沒有主人,沒有真實的每一支分法。愚癡無明不知道自己是造作身口意行的因,身口意行不知道自己是因爲愚癡才有的。只是因爲無明的緣才産生了行,比如說草木的種子是從草木子和牙苗中出生的,種子也不知道自己能生芽,芽也不知道自己是從種子中出生的。同理,無明乃至老死也是這樣,互不相知其所生。因此觀察十二因緣支分中,每一支分都要觀察其無主無我性,如外界的草木無主,但卻以顛倒知見而記著有我。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