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楞嚴經奥義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2-04-24 09:10:54 閲讀: 477

第二節  迷人忽悟喻

原文: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爲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爲習漏。何當複生。

釋:富樓那問佛,如果這個本覺妙眀真心,在佛不增,在衆生不減,本爲無漏,沒有無明,爲什麽無緣無故地就生出山河大地這些有爲法相呢?如來已經完全回歸到自心的圓妙覺明中,沒有一點有爲習漏,怎麽還能生出山河大地有爲有漏的法呢?

這要分兩點說明,第一,衆生心能夠産生有爲法相,不是無緣無故,都是因爲無明所造的業種子存在真心如來藏中,緣熟,真心如來藏必然要根據業種産生有爲有漏法相出來,與衆生業種相應,與衆生的無明相應。另一方面來說,衆生無明不滅,七識有漏習氣總是要現行出來,就會感應到有爲有漏法出生。

第二,佛已經証得了圓滿的本覺妙明,回歸到本覺妙眀中,一切習漏斷盡,則不會再出生任何有漏有爲法。但佛爲度化衆生,可以方便示現有爲法,叫作無漏有爲法,這是爲了方便接引衆生入道。佛的自心本覺仍然有有爲法性,有四大種子存在,佛不滅這些有爲法,可以根據衆生的緣,用四大種再現這些有爲法出來,以此利樂衆生無窮。雖然現出這些有爲法,佛不是因爲無明習漏,而是因爲悲心大願,不捨衆生所致。而衆生所現的有爲法相,是因爲無明的緣故,因爲迷了的緣故,迷了,就是無明。

原文: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爲北。此迷爲複。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悟非生迷。雲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雲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否。否也世尊。

釋:佛陀告訴富樓那:譬如一個迷路的人,在一個村落裡,迷惑的把南當作北,這樣的迷惑是因爲自己的迷惑才有的,還是因爲明白了不再迷惑而有的?富樓那說:這個迷路的人既不是因爲迷惑也不是因爲覺悟了才迷路的。爲什麽這樣說?因爲迷惑本身是沒有根本、沒有原因的,怎麽能是因爲迷才迷的呢?覺悟了就不會迷惑了,迷惑怎麽能是因爲覺悟引起的呢?

佛說:那個迷路的人,正在迷惑時,忽然有不迷的識路人指示他正確的路途,讓他明了正確的方向,富樓那你怎麽看,這個人縱然原來迷惑不識南北,現在對於這個村落還會迷惑不識路嗎?富樓那說,不會迷惑了。

佛講解用這個比喻這個理,說明迷本無根,沒有産生迷的原因,有原因就不迷了。而破除這個迷,卻是有因緣的,是因爲他人指出走出迷茫的方向,迷就消失了,從此以後就不會再迷了。迷,就是無明,就是不知、不懂,它沒有來處,沒有存無明的地方,知了懂了,無明就消失,消失了迷惑也沒有去處。

衆生依各自的本覺而有無明,無明即是本覺性、如來藏性。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性,一切法都是依如來藏而有。那麽諸佛已經斷盡無明了,將來還會不會重新再迷,又在六道裡輪回呢?當然不會,迷的時候,就像含著襍質的黃金,悟的時候,就去掉了襍質,提鍊出黃金,黃金提鍊出來以後,就不會再去摻襍襍質,也就永遠沒有襍質了。就是說,諸佛斷盡無明,成道以後就不會再出生無明,不會再回到衆生的迷惑顛倒狀態成爲衆生了。

原文:富樓那。十方如來。亦複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花。翳病若除。花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花所滅空地。待花更生。汝觀是人。爲愚爲慧。

釋:富樓那,十方如來也是這樣,一旦徹底覺悟,就不會再迷惑顛倒了。這種迷並沒有根本,其性質畢竟是空的。往昔的時候,本來沒有迷,看似好像存在著迷惑之後的覺悟,其實一個人覺悟了迷惑之後,迷惑就消失不見了,沒有迷惑就是覺悟,沒有真實的東西叫作覺悟,覺悟不會出生和引起迷惑。也如眼睛有翳病的人,就會看見虛空中有花點飄動,眼睛翳病如果消除了,花點就會在空中滅去了。如果有個愚癡的人,在哪個滅去花點的地方,等待著花點再次出現,你看看這個人的愚癡還是智慧。

原文:富樓那言。空元無花。妄見生滅。見花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爲愚爲慧。佛言。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鑛。襍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襍。如木成灰。不重爲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釋:富樓那說:虛空本來沒有花點,是識心虛妄的看見了花點的生和滅。可見花點在空中滅去,已經是顛倒了,還想讓花點再出現,這人真是瘋狂愚癡。怎麽能還說這個狂人是愚癡的還是有智慧的呢?佛說:就像你所理解的那樣,那你怎麽來問我說,諸佛如來的微妙覺明的空性,爲什麽還要出生山河大地再現有爲習漏呢?猶如金鑛,其中摻襍了一些精細的黃金,把黃金提鍊出來以後,再也不會有襍質了。又比如把木頭燒成灰,灰再也不會重新變成木頭了。諸佛如來,証得了菩提涅槃也是這樣,不再出生有爲習漏了。

第三節  演若達多喻妄無所因

一、原文: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衆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釋:富樓那說,我與如來本來都有同樣無比珍貴的妙眀真心,具足一切法,微妙清淨無爲,沒有比祂更圓滿,更美妙的了。佛已經完全証得了祂,沒有不圓滿、不究竟的了,沒有迷茫和虛妄;而我從昔以來,一直在妄想當中輪回不已,現在雖然已証得了聖果,還不究竟,只是一個小乘的了脫生死而已,還沒有走上大乘之路。

世尊,當各種妄想通過修行全部都滅去了以後,只有一個圓滿的妙眀真心,永遠常存常住不變。那麽我要問問世尊您,一切衆生因爲什麽,有那麽多的妄想,遮蔽了自己的妙眀真心,從而淪落受苦不止呢?

原文: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複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狀狂走。於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釋:世尊告訴富樓那,你雖然已經除去了疑惑,還有一點點的迷惑沒有斷盡。我現在以世間現前存在的事情來問問你,你難道沒有聽到嗎,在室羅城中有個演若達多,突然在一天早晨,用鏡子來照面,於是就喜歡上了鏡子中的頭面,眉眼可觀,於是嗔怪自己的頭,怎麽就沒有面目呢?於是就認爲自己是個魑魅鬼,不是正常人,他就無緣無故地狂亂奔走。富樓那,對於這件事你怎麽想,這個人有什麽原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說,這個人心狂亂了,再也沒有別的原因了。

原文: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爲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爲滅。

釋:佛言:本妙覺性,本來清明而圓滿,本來圓滿明淨而奇妙。那你把妄想稱爲虛妄,虛妄能有什麽原因呢?如果有原因,又怎麽叫作虛妄呢?衆生自從無始劫以來就有妄想,以這些妄想作爲因,又輾轉生出新的妄想,從舊迷産生新的迷,經歷了像塵埃那樣多的劫數,一直都在迷惑顛倒著。

雖然佛一直在不斷地爲衆生開示本覺妙眀,但是衆生仍然不能返歸自性。像這樣的迷,有什麽原因呢?因爲迷才有迷,沒有其它原因。認識到迷本無因,妄想也沒有所依,也沒有原因,妄想本來就沒有生,還想滅它做什麽呢?

二、原文: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複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釋:証得菩提,返本還原的人,就像醒了以後,在訴說著夢中的事情,他的心已經是很清明覺醒的了。還會有什麽因緣取著執著夢中的人事物,還有什麽理由對夢中物不肯放捨呢?何況妄想本沒有産生的原因,妄想也本來沒有,本來就不存在。就像那個城市中的演若達多,哪有什麽原因就自己恐怖於無頭而失心狂走呢?如果他忽然歇下了他的狂心,就知道了自己本來是有頭的,不用再向外尋覔。即使他沒有歇下狂心,他的頭也沒有遺失啊!

原文: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爲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衆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証。

釋:佛言:富樓那,虛妄性就是這樣,能有什麽原因存在呢?沒有原因,你只要不隨順於你的分別妄想,不認分別妄想爲真,那麽三界世間、業緣果報以及衆生五隂,這三種相續的緣就斷了,妄想就滅,就沒有虛妄了,三界世間、業果以及衆生這些虛妄相就會都不存在了,剩下的就是真實。這樣的話,你心中的演若達多,狂亂性自己就沒有了,無明滅盡。所留下來不滅的,就是菩提心。這個殊勝清淨眀妙的本心,本來遍布於法界當中,本來就存在著,不是從哪個人那裡得來的。何用你辛辛苦苦,費盡心機地去向外追求,想從外面去求得呢?

原文: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釋:就像有個人,在自己的衣服裡面,藏了一個如意寶珠,而自己把這個寶珠忘記了,由於沒有財物可享用,就貧窮孤獨地去向他方,過著乞討的生活。雖然這個人很貧窮,但是寶珠並沒有丟失。忽然有個有智慧的人告訴他說,你衣服裡有如意寶珠在某處,於是他就找到了寶珠,拿出來享用,從此就稱心如意地過上富裕的生活,。此後他就明白了這個神奇的寶珠,並非是從外面得來的,而是自己本有的家珍。

三、原文:即時阿難。在大衆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婬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

釋:這時候阿難在大衆中起立,頂禮佛足之後對佛說:世尊,現在說殺盜婬三種業行,如果能引起殺盜婬的三個緣斷滅了,能生起殺盜婬的三個因也不出生,那麽衆生心中的演若達多的狂性自然就歇息下來了。歇下來以後的心就是菩提心,這個菩提心不是從他人那裡得到的。可是這個因和緣,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的,爲什麽如來您一下子就否定了因緣,說不是因緣出生的?我就是從這個因緣當中,心才得以開悟的。

原文: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捨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捨城。拘捨黎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釋:世尊,因緣生法這個道理,不僅是我們這些年輕的還在繼續修學的聲聞衆,還有在這個大會中的大目犍連、捨利弗、須菩提等等無學的大阿羅漢等,都是從年長的婆羅門那裡聽到佛開示的因緣法,而心得開悟的,乃至於修成了無漏大阿羅漢。現在您卻說菩提不是從因緣生出來的,那麽王捨城的拘捨黎等外道們所說的自然,就成了第一義了。希望您發大慈悲心,解開我們心中的迷悶。

阿難在這裡誤會了佛所講的菩提義,他以爲佛還是講的從前的因緣所生的小乘菩提,不知道真實本具的圓滿妙明的大菩提如來藏心。如來藏不生不滅,豈是因緣所生的法?非因非緣,也非自然,這就是如來藏。

四、原文: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釋:佛告訴阿難,比如王捨城中的演若達多,心中發狂的因緣如果滅除了,那麽他的不狂性自然就顯現出來了。因緣性和自然性的道理最多就是這樣。阿難,演若達多的頭本來就是自然而然存在的,本來就是那樣的,沒有然也不是自。到底是什麽因緣他害怕頭消失不見了而發狂的亂走呢?

原文: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爲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爲戯論。

釋:如果是自然就有的頭,由於某些因緣讓他發狂,爲什麽不也是自然的由於什麽因緣而失去頭呢?本來而有的頭不會失去的,由於發狂害怕,自己的頭丟失了這樣虛妄的想法就出現了,但不管怎樣他的頭都不會有什麽改變,不會丟失掉。如何還能借著因緣頭又有又無的呢?如果說發狂是自然而有的,本來就有發狂恐怖的話,那麽在沒有出現發狂狀態時,狂燥藏在哪裡呢?如果不發狂是自然而有的,那麽頭本來就有,不是虛妄的,他爲什麽還要發狂亂走,與自然性的不狂相違背呢?如果悟得了本來就有的頭,就會知道發狂亂走,既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因緣自然都是戯論,因爲都是生滅法,不是本來而有的法。

原文: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爲自然。猶如世間。諸相襍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戯論法。

釋:因此我才說,殺盜婬三種相續的緣斷除了以後,剩下的菩提心如來藏就顯發出來了。菩提心出生了,生滅的心滅了,這個仍然是生滅,滅的現象和生的現象都滅了,從此在菩提道上不用再施功了,自然任運。

如果有自然性,就會顯明有自然的心出生了,生滅的心滅了,但是這樣還是生滅法。沒有生滅的現象才叫作自然,就像世間各種相混合在一起成爲一體的法,叫作和合性。不是和合起來的法叫作本然性,是本來而有的法。本然而有的法就不是自然性,和合起來的法不是一體的合。合與自然二者都離開,離開與合都不是本然。這句話所指示的才叫作無戯論法,因爲指示的就是那個不生滅的本來而有的法,不是因緣和自然的法,不是合成的法。

五、原文: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証。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戯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因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婬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釋:証得菩提和涅槃,離你還很遙遠,必須要你經歷很多劫的修証才能成辦。你雖然能夠記得十方如來十二部經,像恒河沙一樣多的清淨微妙的理論,也只是戯論。你雖然自己已經非常明了了因緣法和人自然法,世間人也說你是多聞第一,但是以你累劫的多聞熏習佛法,卻不能躲避摩登伽的磨難,還等待我用佛頂神咒的咒力,把摩登伽的婬欲心熄滅,讓她証得了三果阿那含,在我佛法中精進修行,然後愛河徹底乾枯,這才讓你解脫。

在這段裡世尊嚴厲的呵責了阿難只是多聞,並沒有真正的修持,所有沒有道力,遇到摩登伽被困,還需要世尊去解救。摩登伽一聽到楞嚴咒,婬心就息了,成爲三果人,滅掉一切愛欲,不再貪愛阿難,阿難這才得解放,實在是不容易。一個人無始劫的貪愛非常堅固,很難滅除,只有借助佛力,才能消除貪愛。

原文: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爲婬女。由神咒力。消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羅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爲苦。一念薰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矇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釋:因此阿難,你雖然歷劫以來一直都能夠憶持如來秘密微妙修証之理,卻不如在一天當中用功修習斷除煩惱的無漏法,遠離世間的憎愛兩種苦惱。比如摩登伽,她宿世都是做婬女,由於我楞嚴咒的神力加持,消除了她的愛欲,跟我出家修道,給她取名爲性比丘尼,與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一起共同覺悟宿世的因緣,知道自己歷劫以來的種種因緣,懂得了貪愛確實很苦,於是一念薰修無漏善法,一個出離了貪愛的生死纏縛,一個得到了成佛的授記。可是你阿難怎麽能夠自欺,還停留耳聽的熏習佛法階段,不抓緊實際修証呢?

這段還是呵責和鞭策阿難趕快進行實修,不要再停留在多聞上,並以此爲滿足,不全道力。如今末世的學佛人比阿難還甚,更是滿足於耳入口出的嘴皮子功夫,以情思意解作爲實証,自欺再去欺人,連阿難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不如。楞嚴經裡這段話,正好指出了學人修行的痛點,只停留在意識心的多聞習學上,而不真正的如法修行。意根不修,意識修多少都不能解脫。末法時期的現象比這要嚴重得多,最突出的特例就是把意識的聞熏當作實証,誤會太大,而不知反省,死亡來臨時,悔之晚矣。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