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大乘顯識經講記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般若經典 更新時間: 2021-08-05 12:06:02 閲讀: 602

第一章  賢護童真請法因緣

第一節  賢護童真到佛講堂

原文: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

釋:如是我聞四個字,表明了這部經是阿難複述佛當時講法的内容,不是阿難自己講的。薄伽梵是指釋迦牟尼佛,王捨城迦蘭陀竹林是佛常住的用來講法的一個精捨。大比丘都是佛的常隨衆,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另外還有五個人,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常隨佛各處聞法,護持佛的法藏。爲首的幾個大比丘,各自帶領著自己的弟子衆,跟隨世尊聞法修行。大迦葉帶領五百弟子,捨利弗等人也各自帶領著一部分弟子,他們合起來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大比丘、大阿羅漢,已經証得四果,心得解脫,智慧也得解脫了。

但不包括阿難,阿難還是初果,其餘所有人都是四果。阿難爲了作佛的侍者,他只能當初果人,不能証四果羅漢,因爲佛不用四果羅漢作侍者,所以阿難故意不証四果,只保持初果人的身份。佛涅槃後,在大迦葉帶領比丘們集結經典的時候,大迦葉爲了迫使阿難証四果,把他趕出結集經典的石窟,說初果人不能參加結集經典。

阿難出去後就開始精進用功,有一天在準備睡覺時,頭剛好要碰到枕頭還沒有碰到的時候,他就証了四果,並且還有了神通。然後他就去敲石窟門,大迦葉問他是否証果,阿難說証得四果了,大迦葉說那你從鈅匙孔裡進來吧,於是阿難就從鈅匙孔裡進來了,之後就以阿難爲首,開始集結經典,複述當時佛講過的所有大小乘經典。

阿難還沒有出家之前世尊所講的經,阿難要如何複述呢?這部分内容,在阿難當了世尊的侍者後,世尊就單獨講給他聽,世尊講一遍阿難就能記住,阿難沒有在場時所講的經,世尊都要再給阿難單獨複述一遍,目的是阿難記住,以後好集結經典。阿難有這樣驚人的記憶力,能過耳不忘,就像錄音機一樣,這是他無量劫前與佛一起修行所獲得的殊勝功德。

原文:諸漏已盡。無複煩惱。逮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釋:這些大阿羅漢們所有的煩惱都斷盡了,再也沒有任何煩惱了,已經得自在了,心善得解脫了,智慧也善得解脫了。

漏指的是貪嗔癡煩惱,盡是斷盡,貪嗔癡煩惱都斷盡了,叫作漏盡。初果向斷除欲界五品煩惱,二果向斷除欲界六七品煩惱,修出初禪定以後,開始斷除根本煩惱貪欲和嗔恚,証得三果,煩惱斷盡証得四果。初禪定發起以後先斷貪欲煩惱,後斷嗔恚煩惱,再加初果的三縛結的斷除,這就斷除了五下分結,到四果的時候再斷除五上分結,這時凡夫異生的我慢、對三界的貪愛、愚癡等等煩惱漏都斷盡了,即意根對自我的執著性斷盡了。

所有的貪嗔癡慢疑惡見這些見思惑都已經斷盡,對三界法一點貪愛也沒有了就是漏盡。如果還有煩惱就是漏,有漏就不能出三界,仍然要在三界裡受苦。比如說三果人還有我慢、我執煩惱沒有斷盡,他就不能直接出三界,可能要在中隂身裡再作觀行,斷盡煩惱以後才能出三界。有的三果人命終升天以後,在天上再斷除剩餘的煩惱,之後才能出三界。

煩惱就像繩索一樣,能把自己束縛在三界六道裡不能出離生死,因此每個衆生必須在了斷煩惱以後才能出三界。只有証了四果阿羅漢,具有世間了盡的智慧,才能斷盡三界世間一切法。也就是說阿羅漢們都知道,命終如何把自己的五隂滅盡,才能出離世間,這是阿羅漢的解脫智慧,具足出離生死得解脫的智慧,叫作慧解脫。

七識心斷除了煩惱才能獲得自在,沒有了煩惱的束縛,對於世間一切法,心無掛礙,心得解脫,不受三界世間的拘礙,來去自由。當然,阿羅漢對於大乘法還是不自在的,因爲他沒有証得大乘法,不能隨心所欲的住於大乘法中得解脫。但在五隂世間的世俗生活當中,心是自在無掛礙的,對三界的貪愛結縛全部都斷盡,不被任何六塵境界所束縛,心已經得到了解脫,智慧也已經得到了解脫,具足了出離世間的智慧。

阿羅漢分爲慧解脫和俱解脫兩種,慧解脫的阿羅漢只修出了初禪定,還沒有修出四禪八定,沒有五神通,不能隨時隨地以禪定力脫離三界世間入無餘涅槃,但命終時能以智慧脫離生死,入無餘涅槃。在命終時,由於煩惱斷盡,不執於三界,無欲無求,意根滅盡,五隂身滅盡,就得解脫了。有解脫生死的智慧,五蘊身心不被世俗法所係縛,這叫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原文:於去來今。照了無礙。是大那伽。如佛之教。所作已辦。

釋:這些阿羅漢們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法,都明了通達無礙,這是俱解脫阿羅漢所具有的神通道力。對於四聖諦的觀行,佛在《襍阿含經》中講過,觀行五隂的虛妄,還要觀行過去世的色身和識心的虛妄無我,觀行未來世的色身和識心的虛妄無我,觀行現在世的色身和識心也都是虛妄無我的。觀行過去、未來、現在的五隂,無論好的五隂、不好的五隂、粗的五隂、細的五隂,全都不是我,這就是於去來今照了無礙的意思。

慧解脫的阿羅漢也能如此觀行,也証得了過去、現在、未來世的色身和識心都不是我,於去來今照了無礙。阿羅漢不僅証得了現在的我是虛妄無我的,也証得了未來世的我是虛妄無我的,因此他們不訢樂於未來世的色身五蘊,才能夠滅了意根對自我的貪愛執著,命終才能滅盡五蘊,出離三界。如果對未來有一念的喜心,就是生死係縛,不能出離三界。要想出離三界,連這一念的喜樂心都不能有,對未來世一點希求都沒有,才能照了無礙,從而達到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那伽梵指龍族,這些阿羅漢就像大龍一樣有力量,如實奉行佛之教導,一生求解脫就得解脫,棄捨了生死的沉重擔子,從此得解脫休息身心了。四果阿羅漢常常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羅漢所要作的就是斷盡貪嗔癡煩惱,能夠出離三界得解脫,這是他們一生所要作的事情。所作已辦就是該作的事全部都作完了,三果人還不能這麽說,只有四果羅漢才可以這麽說。因爲三果人還有煩惱沒有斷盡,我執我慢還存在一些,這就是生死係縛,四果阿羅漢所有的貪嗔癡煩惱都斷盡,諸漏已盡,才能說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原文:棄大重擔。獲於己利。已斷流轉。生死有苦。

釋:放棄了五蘊身心這個重大的負擔,獲得了個人得解脫的功德利益,已經斷除了三界六道生死流轉之苦。

衆生五隂十八界就是生死輪回中最大的重擔,五欲六塵、生死有苦就是最大的重擔。阿羅漢能夠棄大重擔,心無煩惱,三界的負擔都卸下了,也不用管衆生苦不苦,卸下所有的包袱和擔子沖出三界。獲於己利,自己終於得到利益,能了生死苦,得解脫了。阿羅漢們只要自己能出離三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其他的就不管了,這就是自了漢的心行。學佛的人如果都是這樣的心態,佛法就不能延續下去,終將會滅去,無人宣傳佛法,無人教導,後世的衆生也就不能獲得佛法中的什麽利益,常處黑暗深淵中,生死苦惱不能解脫。

所以說小乘聲聞法不是究竟的法,只能修學一段時間,修學大乘佛法的菩薩,小乘佛法雖然不可避免一定要修証,但不能走涅槃這條路,自己成就以後還要利他,這就是菩薩的發心。菩薩心量廣大,不但要度自己,還要度和自己一樣受輪回之苦的所有衆生,使他們同樣都獲得究竟的解脫,那就是大心菩薩的所爲,所以菩薩也叫大心衆生。

阿羅漢們已經截斷了流轉在三界的生死有之苦,有包括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的五蘊四蘊世間,即欲界有欲界的世間法,色界有色界的世間法,無色界有無色界的世間法,這三界的世間法都是苦。不但三惡道是苦,人道也是苦,天人和阿修羅也同樣有苦,在樂受當中也有苦,而且這個所謂的樂本身就是一種苦,樂過後還是苦。佛說的苦,有苦苦、行苦、壞苦三種。天人雖沒有苦苦,但是還有行苦和壞苦,因爲他們的那種樂不是永久的,是留不住的,早晚會消失,這種苦叫行苦。樂的感受消失了,就叫壞苦。

尤其是臨命終時,天人會有五衰相現,身體臭穢、花冠萎謝、衣落塵埃、兩腋出汗、不喜寶座。天人的身體變得臭穢難聞時,沒有哪個天人願意去接近他,都躲避遠離他。這個快要死的天人就坐不住寶座了,頭上的花冠也枯萎了,原來衣服都是干干淨淨,永遠不落灰塵,現在衣服就有灰塵了,兩個腋窩也出現汗臭了,有這些現象出現時就表明天人的生命快要結束了,他要受苦去了,這叫天人的五衰相現。這三界當中的生死有苦,阿羅漢都已經斷盡了,未來不再來三界受生死有苦。

原文:以正智力。善知衆生。心之所趣。如是大聲聞衆。長老捨利弗。而爲上首。複有無量。菩薩摩訶薩衆。俱在會集。

釋:阿羅漢以正真的智慧力量,善於了知衆生心之趣向。像這樣的大聲聞衆,以長老捨利弗作爲上首,還有無量的菩薩摩訶薩衆,都在法會當中聚集在一起。

阿羅漢修行苦、集、滅、道四聖諦,獲得解脫智慧,具足一切智,以此智慧,能善於觀察衆生的心到底趣向於哪裡,見衆生所貪所喜樂的法,就能知道衆生命終會趣向於六道哪一道,也能知道衆生是否能獲得解脫,入無餘涅槃。大多數衆生的心都在貪著三界世間法,未來不可能擺脫世間法,都要受於五欲六塵的束縛,趣於六道輪回,趣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趣於三界世間,不出生死輪回。

長老是對阿羅漢的尊稱,已經証了四果阿羅漢的人叫作大聲聞衆,長老捨利弗在他們當中是智慧第一,所以捨利弗居於聲聞衆的首位。在這大會之中,聲聞衆以捨利弗爲首,無數菩薩摩訶薩在大會中列在大聲聞衆的後邊,表示菩薩摩訶薩有很多是在家衆。佛在世的時候以出家衆爲首,所以先表出家衆,再表在家衆。聲聞衆弟子和菩薩衆弟子都聚集在世尊講法的法會上,聽從世尊教誨。

原文:爾時。諸比丘。在世尊所。多有疲睡。失容阿委。不能自持。於是世尊。面門暉發。如蓮花開。時諸比丘。鹹悉醒悟。各自嚴正。作如是念。今佛世尊。顔容暉煥。面光照朗。欲開何法眼。作大饒益。

釋:這時,比丘弟子們在世尊講堂中,大多數都有些疲倦,有些睡意朦朧,顔容萎靡,即將把持不住,快要睡著了。佛在上面講法,下面的比丘有些已經疲倦,要睡了,形態不耑莊,有打哈欠的,有打瞌睡的,身體就不能保持耑正了。世尊看到這種情況,爲了讓這些比丘們清醒清醒,於是就顯現神通。

面門暉發的意思是說面部就像蓮花開放一樣光煇燦爛。這時比丘們一看佛顯神通放光彩,全都沒有了睡意,精神充足,各自耑正身體坐姿,心想:佛現在開始顯現神通,面色光麗,光明朗照,將要開講什麽樣的大法,對衆生作大饒益呢?

原文:爾時。賢護勝上童真。修容豐美。柔和光澤。色相具足。六萬商主。前後圍繞。侍從轟鬱。聲如地震。來詣佛所。

釋:這時候,有一個在家人名字叫賢護勝上童真,(童真的意思是說他還是一個童子身,勝上表示這個人比較殊特,或者在福德方面,或者在智慧方面超越其他的人。)他的外表修容豐美, 柔和光澤, 色相具足美好,這裡是在暗示賢護菩薩前世修的福德很大,才感得如此莊嚴的色相。有六萬商主們前後圍繞著他,伺候他的侍從人數衆多,衆人走在一起發出的聲音像地震一樣,說明賢護菩薩的福德是多麽的廣大深厚,這時衆人一起簇擁著賢護菩薩來到佛講法的講堂。

原文:見佛世尊。寂靜安隱。衆德之藏。巍巍赫朗。如大金樹。深心信重。合掌思惟。作如是念。衆共稱贊。佛一切智。普見一切。是如來阿羅訶。正等覺。誠實不虛。頂禮佛足。諦視而住。

釋:賢護菩薩看見世尊耑坐在本座上,顯得寂靜而安穩,在佛的五蘊身上,在言談舉止和神態祥和的面容裡,都隱藏著佛陀的大威德行,處處都顯示著佛是衆德之藏。佛的三十二相,巍巍堂堂,威嚴慈藹,赫奕明朗,如一棵高大的金樹。賢護勝上童真見佛如此相好莊嚴,對佛發起了深深的敬仰信服之心,於是合掌思惟,生出這樣的念想:所有衆生都共同稱贊佛的大功德,佛陀的一切種智普遍能見一切法,世尊確實是如來阿羅訶正等覺,真實不虛。於是就頂禮佛足,在旁邊一心觀瞻世尊的尊容。

賢護菩薩贊歎世尊具足了佛的十個名號功德,佛的十個名號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世尊。一切智按小乘來說,代表佛能解脫三界世間生死輪回的智慧,而佛的大乘法的一切種智,代表著佛陀証得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無一法不知無一法不曉。佛的無垢識裡面含藏的所有種子的功能作用,佛陀全部証得無餘,叫作一切種智。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