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十二因緣釋
第八章 了斷十二因緣的關鍵環節
第一節 十二因緣生死鏈及順逆生死門
一、十二因緣生死鏈
無明(意根的無明)——行(身口意行)——識(六識以及業種)——名色(後世的五蘊)——六入(六根)——觸(六根觸六塵)——受(六識的受,引起意根的受)——愛(六識的愛,主要是意根的貪愛)——取(六識的取,主要是意根的取)——有(三界五蘊世間法)——生(五蘊身在三界世間出生)——老病死苦(五蘊身滅)。
生死緣於無明而有,是意根的無明導致無量生死現行,意根由於無明,起心動念,有所抉擇,想要造作業行,於是六識出生滿足意根的意願造作身口意業行,於是三界世間業種留下了。有了三界業種,必有後世於三界中流轉。在死後中陰階段意根隨業入胎,有了最初的名色,隨後六入漸漸具足,觸就出現,隨觸之後,識的受覺就出現了,有了受就貪愛不止,於是執取受和塵境,業種存下,後世的有必須繼續出生和存在,後世的生就會出現,老病死必然出現。
名色,最初是意根和受精卵,最後是五陰身。入胎時是意根和阿賴耶識入胎,與受精卵和合成為名色,完整的名色就是六識、六根加六塵,共十八界。那麼名色緣於什麼識才能出生?借助於哪個識才能出生?需要借助於前世的六識,因為六識的造作能夠留下未來世五陰身的業種,有種子才能有五陰身。名色具足時,才能有內外六入的觸,之後就會出生今世的六識。六入具足,才能有六識,六入具足時五陰身具足,六識就可以造作身口意行了。有業行就有種子,有種子就有果,業行之後留下業種,以資潤未來世的五陰身,眾生就是這樣生生不息。
要想解脫生死輪迴苦,就必須要打開十二個生死鏈條,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種子,六識只要不再造作業行,就不留業種了;六識不造作業行完全決定於意根的思心所,只有意根的思心所不抉擇造作業行了,六識就不造作身口意的業行,就不留下種子;要想意根的思心所不造業,就要破除意根的無明。要想破除意根的無明,就要修習四聖諦法,修習十二因緣,定中深細觀行,證得五陰世間空無我之後,慢慢就會把生死鏈條解開了,就得解脫了。
二、了斷十二因緣的關鍵環節
十二因緣通三世,無明、行和識是前世的支分,名色、六入、觸、受、愛和取是今世的支分,有、生和老死是後世的支分。思惟此理時分為順和逆兩種方法,順著十二因緣思惟,能了解意根由於無明起行所產生的六識身口意行,會導致後世五陰的生老病死苦。逆著十二因緣思惟,有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由名色追溯到前世六識造作業行留下的業種,然後再追溯到意根的無明;另一個分支是由名色追溯到生死的源頭阿賴耶識。
其中逆因緣的第一分支,由老死開始往前追溯,依次追溯到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六識、行和無明,今世了斷生死的重點在哪裡?在取、愛、受和觸著四個環節。因為名色和六入必須要用,現在不能滅除,如果要滅除就得自殺死,即使自殺死亡也免不了後世的生老病死,而六識的業種是前世造作身口意行落下的,即使懺悔,也不能滅除名色五陰了,那麼要想後世解脫生死,就要著重在觸、受、愛和取四個環節上修行,而後三個環節是由觸流轉出來的,都是直接或者間接以觸為緣而生,所以觸是很關鍵的一環。
觸是六根對六塵的觸,也就是內六入對外六入的觸,之後六識出生加以了別,再生受,於是貪瞋就出現了,對六塵境界的執取也會隨之出現,這些業行就會導致今世和後世的生老病死苦。如何能避免對六塵的觸呢?那就要減少和滅除意根的攀緣性,意根不攀緣六塵,就不願意再觸六塵,如果不觸六塵後邊就沒什麼事了,心就清淨了,所以關鍵還是在意根這裡。
如何能讓意根不再攀緣六塵?一是修定,二是明理,在定中觀行六塵境界的無常和生滅性,明理就能斷除無明,沒有無明意根就不再攀緣六塵境界,對六塵境界不再感興趣,就會自動減少攀緣,就會減少觸的次數和時間,慢慢心就清淨了。心清淨了就無受,無受就無愛,無愛就不取。
眾生的無始劫以來六根習慣於觸六塵,很難都降伏和去除,有時也是生存需要不得不觸,或者是被動的觸,一旦觸了之後,就要減少受,或者不受。做到觸時無心,就無受,無受就不愛,不愛就不取。要做到少受或無受,就要有禪定,也要有觀行智慧,心才能空,才能離相,才能不受境界,心清淨,也就不會取著境界了。
如果不受境界比較困難,不能完全做得到,那麼在對境界感受的時候,盡量不要生起貪瞋,要思索受的無常和虛妄,思索境界的生滅和無常,心就能降伏下來,貪瞋就能減少了。愛和受連接比較緊密,在受的時候不生起貪愛很難,這時候必須要有禪定,定力一定要強,才能降伏愛,甚至斷除愛。而斷除愛必須有初禪以上的禪定才行。在一切法的修行過程中,不能離開禪定,禪定淺一點,煩惱就不能降伏,更不能斷除,解脫就無望。
在降伏愛這個環節的時候如果失敗了,那麼取著所愛就幾乎是不可避免了,要想不取太難了,取滅了,要在三果修圓滿的時候,四果就不再取著了,一瞬間的取有可能避免不了,但是瞬間之後就會以智慧斷除。如果總有這樣的現象發生,就是解脫不太堅固的阿羅漢了,在臨終無餘涅槃之前要不斷的作加行,才能在瞬間滅度和涅槃。
總結起來說,觸受愛取四個環節都很關鍵,只有降伏和斷除了前一個環節,後一個環節才有可能不出生,所以解脫最關鍵的還是觸這個環節。一切法的修行,環境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諸佛菩薩修行的時候,都是在寂靜和僻靜之處,無人無事打擾,就沒有那麼多的觸,功夫進展就很快,成道就很快。所以我們的修行在不得不隨緣的情況下,還要多創造一些靜修的因緣條件,盡量減少觸的因緣,才好修行,熱鬧之處是無法成就道業的。
無明這個支分通三世,前世是因為無明,才有後邊十一個支分,今世還是因為無明,觸受愛取不斷,後世也會因為無明,繼續運作這些程序,三世生死不斷絕。無明是在哪個環節斷除的?其實在佛世的時候,修行十二因緣的人,大多數都是修行過四聖諦,甚至都是證果的人,在斷除我見的基礎上再來修行十二因緣,無明已經斷除了,只是不夠究竟和徹底。所以修行十二因緣證得緣覺辟支佛的果位要高於阿羅漢的果位,無明斷除的更多,禪定和智慧更深於阿羅漢。無明是分很多層次的,辟支佛也不是究竟斷無明,只有諸佛才究竟了斷了無明和生死。
三、滅苦的關鍵環節
如果要滅除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十二因緣法裡,哪個環節最關鍵?或者說十二因緣法裡哪個環節最能直接導致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有人說是取,有人說是貪愛,有人說是受,有人說是觸,有人說是六入,有人說是有名色,有人說是六識,有人說是行,有人說是無明。
首先來看只要滅掉取,不再取著了,後世的有就不會出現了,生死從此也就消失了。所以取還是比較關鍵的,沒有取,就沒有後世出生的因緣條件,如果想滅取,要如何做呢?如果一個人很貪愛,是否能滅掉取?根本不能,所以滅除貪愛也很關鍵。貪愛的滅除必須在斷我見之後修出初禪定了,才能有能力滅除,滅除貪愛就是三果四果人了。
可是如果一個人不斷的受,貪愛能否滅除不生了?根本不能,所以滅掉受也很關鍵。如何滅掉受呢?受是因為觸境界而產生出來的,只有減少觸、滅掉觸,才能減少受、滅掉受,所以滅掉觸也很關鍵。如何滅掉觸呢?有內六入,就要不斷的觸,不觸就很難受,不觸不行,所以滅掉內六入就很關鍵。
如何滅掉內六入呢?內六入是由名色而來,有名色就有內六入,所以滅掉名色就很關鍵了。如何滅掉名色呢?名色由前世的業種而來,業種是六識造作身口意行留下的,如果六識不造作身口意行,就不會有三界的種子,也就不會有後世的名色五陰出生,生死就了了。所以滅除六識及六識的身口意行就很關鍵。如何滅掉六識呢?六識的出生是由意根決定的,意根想要造作身口意行,六識必然會出生並且順從意根的心行而造作,意根有心於三界世間法,行於三界世間,是由於意根的無明所致,意根只要有無明,必然有心行,必然想要造作業行。
所以滅除意根的無明很關鍵,無明一滅,三界五陰世間必然會滅盡,連灰塵都不會出現。如何滅盡無明呢?修行是先要降伏意根的心行,降伏六識的身口意行,降伏六入的觸,降伏受覺,降伏貪欲,降伏取著心,之後才能斷除,直至滅盡。降伏的過程,就是修行三十七道品修行八正道的過程,就是修行戒定慧的過程。降伏之後,戒律嚴明了,禪定提升了,智慧增進了,身心輕安了,不久就會第一次脫胎換骨了,然後法眼淨,證初果,進入三昧之中。第二次脫胎換骨在修出初禪定之後,煩惱次第脫落斷除,我執斷盡時,解脫三界世間苦。
降伏一個環節,其它環節次第都會得到降伏,斷除一個環節,其它環節次第都會斷除,其中無明斷除最為根本,無明不斷,其它所有環節都不能斷盡,還會生根發芽。當有禪定時,觸就會減少,受也會減少,愛也會減少,取也會減少,這些環節就得到降伏了,但是不斷無明,這些環節還會增盛。出離心沒有生起來,是因為沒有認識到苦,認識不到苦,是因為有無明,無明比較重。
這些生死煩惱、生死無明的關鍵,都在意根這裡,降伏意根,斷除意根的無明,最為關鍵。意根有無明,就會攀緣,之後就會抉擇,之後六識就出生,之後身口意行造作,之後業種存下來,之後再投胎名色出生,新一輪生死又出現了。就這樣循環往複,無有止期。斷我見證初果,是首次斷除意根的無明,只斷意根一部分無明,再繼續修行,再斷除一部分,智慧三昧增進,證二果,證三果,三界無明煩惱斷盡,證四果。所以初果必斷意根的我見,只是斷得少,只斷一部分,比較粗重的部分。
四、十二因緣順生死門
十二因緣的第一支是無明,眾生都有無明,無明是生死的根源,是造就生死的因。什麼叫無明?無明是心中黑暗,不懂不明白。對什麼不懂?對生老病死不懂,對於五陰十八界不懂,對於四聖諦和十二因緣法不懂,對法界實相不懂,對了生脫死究竟成佛之理不懂,這一切不懂就是無明。
有無明就有無明的業行,十二因緣的第二支就是行,無明緣行。因為意根有無明,為攀緣萬法,進而產生了種種身口意行,這樣必然會留存業種,於是十二因緣的第三支行緣識,六識的業種就出現了,有業種必然要產生後世的名色。身行是指五陰身的種種造作,生產、經商、事業、政治、維持色身的存在等等的行為;口行是語言覺觀、思惟、言行造作等等的行為;意行是指妄想、計劃、心裡的盤算、思量、回憶、推理、判斷、想象等等的心理活動。
眾生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身、口、意這三行的造作,因為有無明,身口意行就和貪瞋癡煩惱相應,所造作出來的就是染污的業行,染污的業種就會被阿賴耶識收存,將來業種成熟就會出生未來世的果報身,於是生死苦惱不斷。因為有六識造作的業種,就會有後世的果報,於是十二因緣的第四支識緣名色就產生了。什麼叫名色?名就是說只有名字之法,但無形色,剛入胎時指的是第七識,六根圓滿時指的是七個識妄心,也就是受想行識四陰。色就是受精卵,代表身體,名色代表身心五陰,色身與識心合起來叫作名色。
十二因緣第五支是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六塵從之入進來的六根。名色增長就會生出五根,與本來就有的意根,合起來就是六入。因為有了名色,就產生了六入。第六支是六入緣觸,根的存在就是為了觸六塵的,所以有六入必然有觸。眼根觸色塵,耳根觸聲塵,鼻根觸香塵,舌根觸味塵,身根觸觸塵,意根觸法塵,六入與六塵相觸後,產生六識,就會有受,有覺觀和了別。
觸之後生受,所以十二因緣第七支是觸緣受。這個受首先是接受、領納、感受,之後有苦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如耳根觸聲塵,耳識和意識就出生並了別,就會有苦、樂和不苦不樂的感受,聽到音樂就有樂受,聽到爭吵聲就有苦受。觸緣受,是六根觸六塵的結果。受之後就會生出貪愛,所以十二因緣第八支是受緣愛,受產生出來以後,進一步就會有喜厭的思想情緒,希望有進一步的見聞覺知。
貪愛產生出來以後,就會執取塵境,對塵境有取捨心行,所以十二因緣第九支是愛緣取,希望自己喜歡的塵境永遠存在不失,不喜歡的境界馬上消失不現。因為有佔有和執取的心行,阿賴耶識順從於意根的執取,三界的器世間和後世的五蘊身就產生了,所以十二因緣第十支就是取緣有。三界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五蘊十八界,欲界有男女,有男女欲,有生存資具,財、色、名、食、睡;色界有不分性別的天人的五蘊十八界,有色界天宮殿;無色界有六七八三個識和法塵,沒有色身和五塵境,所以叫無色界。因為意根對三界法的執取,就感召出了三界法,三界的生死苦就出現了。
十二因緣的第十一支是有緣生,因為三界有的因緣具足了,生命就會在三界裡出生。生存條件具足,生命才會出生,不具足就不能出生,比如說溼生的眾生,一定是在潮溼的環境裡才能生存,生命體才能出生,如果某個地方很乾燥,沒有水分,溼生的眾生就不能出生。潮溼的環境才能有蚊蟲,所以四生九有眾生只有在因緣條件具足的時候才能出生。意根越執取,因緣具足的越快,生命出生的越快。
有生必有死,根本沒有不老不死的,所以生命出生以後,就會漸漸的成長和老死,生老病死苦就出現了,所有的憂悲苦惱,純大苦聚就出現了,所以十二因緣最後一支是生緣老死。外道修仙道,想要永遠不死,實際上眾生不管活多久,最終必將死亡,生老病死是一個生命循環周期。萬物有生住異滅,人有生老病死,宇宙器世間都有成住壞空的循環周期,每一個眾生只要生出來了,就會有死亡,這是免不了的。以上是順十二因緣,是順生死門。
五、十二因緣逆生死門
十二因緣倒逆過來,逆過來即是逆生死了生死,解脫生死苦。逆十二因緣第一支是老死支,為什麼會出現老死現象?是因為有生,生則必老必死。逆因緣第二支是生支,為什麼有生,生命為什麼能出現在世間裡?因為意根執取三界法,三界器世間就會出現,五蘊身隨之就出現。第三支是有支,第四支是取支,眾生為什麼要執取三界世俗法?是因為內心裡有貪愛。第五支是愛支,為什麼有貪愛?因為對三界當中的六塵境界有覺受、有感受,有感受就會產生貪愛。第六支是受,為什麼會出現受?因為有觸,六根總是要觸六塵,七識對所觸之境就有覺受。
第七支是觸支,為什麼有觸?因為有六入,就會與六塵相觸。第八支是六入支,為什麼會有六入?因為有名色,名色增長就會有六入。第九支是名色支,為什麼會有名色?因為有六識不斷地造作身口意行,存有業種,必然要出生與業種相應的名色。第十支是識支,為什麼會出現六識的業種?因為意根的心行不斷,促使六識不斷造作身口意行,就存下了六識的業種。第十一支是行支,為什麼身口意業行不斷?因為意根有無明,對世間攀緣不斷,導致十二因緣循環往複,最後一支是無明,這是十二因緣的逆推。
十二因緣逆推還有另外一個十因緣法,是逆推是推到名色這裡,尋本溯源,會有一個根本性的思惟,思惟名色的真正來源是什麼,生命的源頭在哪裡,名色是如何出生的?名色到底是從哪裡來?辟支佛們逆推到這裡,就知道名色的本源是阿賴耶識,名色是阿賴耶識出生的,再從阿賴耶識往前推就沒有法了,阿賴耶識是生死的源頭,行緣識支和無明緣行支只不過是名色出生的助緣。在中陰身裡,意根帶著阿賴耶識去投胎,沒有阿賴耶識,意根也不存在,也不能投胎了。那麼名色的來源,就是阿賴耶識,叫作名色緣識。
眾生雖然有無明,但如果只有無明沒有阿賴耶識,名色還是不能出生,甚至連無明也沒有,所以眾生出生的直接根源就是阿賴耶識,沒有阿賴耶識,既沒有無明,也沒有生老病死,沒有三界世間。因為是阿賴耶識產生了受精卵,那麼受精卵這個名色,依靠著阿賴耶識才能生長和變異,所以名色直接來源於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也借助著名色才能顯現出來。
離開名色,阿賴耶識就不能顯現和起作用了,這就叫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和名色互相依賴。既然有阿賴耶識的存在,所以修行把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滅了,入涅槃以後,並不是成了一無所有的斷滅空,還有涅槃本際阿賴耶識存在。十二因緣的每一支都以阿賴耶識為根本依,否則就成了無因而唯緣的謬論。如此四果阿羅漢和緣覺佛才敢入無餘涅槃,因為涅槃不是斷滅空。
六、意根在十二因緣中的決定性作用
眾生有生老病死純大苦聚,全部是因為有無明,而這個無明就是意根的無明,意根有無明才有思心所,之後才出現了六識的身口意行,有了身口意行,就會有業種的出現。十二因緣第二第三支分都是由於意根才出現的,六識的身口意行是隨順意根而有的,落謝下來的種子也是因為意根的心行而有,所以後世的名色就是因為意根的無明攀緣而有。所以意根對於生死有絕對的主導作用,對於其他法都有推動作用。意根染污六識就染污,種子就染污,名色苦受就多,尤其是三惡道的苦。
名色增長以後,出生六入,六入與六塵的觸,由意根作主,意根攀緣多觸就多,生死業就多,攀緣少觸就少,生死業就少。觸之後的受、愛、取,雖然有六識的受愛取,實際上起決定作用的,能引出下一支出生的是意根的受愛取,意根沒有受愛取,就沒有下一個支分出現。最後三支的有、生和老死,完全是因為意根的取出現的。所以生死輪迴的出現,意根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十二因緣闡明了意根是生死的根,解脫和沉淪都在於意根,要想了脫生死,就要解決意根的問題,破除意根的無明。意根也是四聖諦苦集滅道的根,苦是由意根無明心行促使六識造業而來的,集是意根促使六識造業落下的種子而來的,滅是滅除意根的無明心行,道是意根證法而得來的。
既然意根在生死輪迴之中,具有如此巨大的決定性作用,那麼意根就具足了一切心所法,具足了所有善心所法和煩惱心所法,以及不善不惡心所法,意根的心所法決定了五識的心所法,決定了意識的心所法。意根心所法改變,六識的心所法就改變,一切法都隨之改變。如果不改變意根的心所法,六識的心所法即使改變了,也會再變回去。意根煩惱不斷,意識即使斷了煩惱,也會重新生出煩惱,意根沒有禪定,六識即使有禪定,也持續不了多久,必然會再次散亂。所以意根在十二因緣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修行意根就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