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四念處經講記(第二版)(新修改)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二乘解脫 更新時間: 2025-07-04 00:43:18 閲讀: 0

第四章 觀心念住(2)

原文: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釋:如果目前心量還不是最上,還應該再增上,就要知道自己的心還應該再增上。

觀察自己的心處於什麼階段、階位,是什麼心量,煩惱如何,定力慧力如何,發心是廣大的還是很狹小的?回頭來觀察自己的心,觀察在修行佛法上心的狀態,是最大的還是不夠大,是最高的還是不夠高。比如有人發心:我要為某某眾生服務,這個發心是不是有上的?是很低的,所以還有上,還應該再增長。比如有人發心說:我只要了生脫死就滿足了,或者發心說:我只要斷個我見,不去三惡道就行了。這個發心是不是有上的?還有上,不是高的。

最高的發心是什麼?佛的發心是最高的,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的人目標是:我只要修人天善法,命終能升天享樂就行了。這就是小心了,心還是有上。還有發心:我只要明心見性就可以了,成為十地菩薩就可以了。這個發心還是有上,直至成佛的發心才是無上的。佛的發心是什麼?廣度無量無邊之多的眾生,都得究竟的大解脫,這個發心是無上的。成了佛,佛叫無上正等正覺。佛的心都是無上的心。

那麼凡夫眾生的心呢?全部是有上的,即使他發心廣大,但有的時侯心還不是廣大,都是有上的,有時侯心念不正,或者心念就小了,是為了自己為了個人,或者為了一個小團體,或者為了稍微大一點的團體。這個心都不廣大,都有上。觀察自己的發心,是有上還是無上?

時時刻刻有個知,這個知就是警覺心,是警覺自己的心。反觀自己的心現在處於什麼狀態,這是意識的證自證分,自己觀察自己的心叫證自證分。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心也要發,真正的發心還是要意根同時也發心。那麼觀心也包括意識觀察意根的心,以及意根反觀意根自己,但是這非常不容易觀察得清楚,畢竟意根很隱秘,觀心也就不完全是意識的證自證分,還有意識的自證分和意根的證自證分。自證分是證明識心所發現的事實,發現的事實有意根的心,那叫證得意根是什麼樣的心,證得意根是貪心是瞋心還是愚癡的心,發現了這叫自證分。如果是發現意識自己和意根發現自己的心,這叫反觀自己,反觀自心,是證自證分。所以證自證分一定是證明自己的。

第八識的證自證分,一定是第八識發現、證得自己心行及運行的行相了。意根的證自證分,是意根發現了、證明了自己的心行和運行的行相。前五識也是,眼識的證自證分是眼識能夠證明自己的活動。識心再觀到別的識就不叫反觀了,就像這個人觀察別人,不叫反觀,發現自己叫反觀,發現別人叫觀。

有些人修行不修自己,專門修別人觀別人,不會回頭反觀自我。修行首先是反觀自我,等有能力自我反觀了,再照別人觀別人,觀到別人的時侯,再回光返照自己,對照檢查,從別人身上來發現自己的不足,是警覺心覺悟的心。所以這個知,沒有智慧的人,沒有禪定的人,絕對沒有一個知,他每天心都是散亂的,散亂的心到處攀緣,從來不回觀,不把心回到自己身上來,回到自己心念上來,這就沒有覺悟了。

隨緣攀緣,是散亂心,對自心就不會有一個知,不知自心就不能修道,不能覺悟,不能改變自心。所以真正修行,心裡時時刻刻要帶著一個知,有自知之明,然後還有知人之明。菩薩不但要自知,還要知人,處於修行自我階段的,首先要自知,有能力了再知人,知人以後能夠改變別人,帶領別人,這是大乘菩薩的心。

原文:又心無上者。知心無上。

釋:當自己的心廣大無上了,就要知自己的心廣大無上了。

佛要我們觀心的無上,這個心無上是指什麼?是跟自己從前相比較,從前的心都沒有現在的心更高上。凡夫的心無上的時侯,就是發心非常廣大的時侯,發心廣大的時侯行為未必就廣大,但是心已經很大了,也不是時時刻刻都是很大的。觀心時自己心發生什麼,改變了什麼,改變到什麼程度,自己時時刻刻都要了知,有一個回光返照的能力,這是有覺悟性。

觀察自己的心是法喜充滿還是心量很廣很大,通過修學佛法,現在發了大心了,心非常精進,發願一定要精進修行早日成就,廣利無量無邊之多的眾生,這就發了成佛的廣大心了,這個時侯的心叫無上心,但是凡夫不可能總保持住這個無上。那就要檢查自己的心念,時時刻刻能夠回光返照,發現心無上時要保持,發現心有上的時侯,趕快提升自己,覺悟自己,敦促自己發大心,發無上心。

原文: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釋:心定和心的集中有點相似,都代表定在一處,集中在一處,但它們還有一些區別。所謂集中,是心從到處攀緣散亂,漸漸地歸攏到一起;心定就不僅僅是集中了,還有一個深度,心紮進去不動,定在一處。心在兩處是不是定?有的人注意力非常強,精力非常旺盛,定在三處專注力也相當強,哪一處都能照顧好,大智慧大禪定的人才能如此。

沒有智慧、沒有禪定的人,心定在一處都做不到,做一件事都做不圓滿,大智慧的人,指揮千軍萬馬,照樣鎮定自若、遊刃有餘。心定在兩處三處是不是定?有的人定在四處,照樣是定,看他心念的力量如何,在每處精力是不是很旺盛,是否都能照應得過來,是否了別得很清楚,思惟力很敏捷。什麼叫定?專注一個法叫定,專注兩個法都叫作定。這個人能力強,能同時把十個人都看住,一個人能力不強,看一個人都看不住。什麼叫定?解決問題的能力精力,這個叫定。心很散的人心力弱,這時只能訓練讓心集中,無法定下來,只有定力相當好的人,才能訓練把心定在幾處而不散亂。

佛在這裡為什麼提了兩個現象:一個是心的集中,一個是心的定,二者有什麼區別?集中,沒有深度,沒有力量,它只是不散亂了;定,有一定的深度,未必集中在一處。能力高的人可以統領一個軍隊,當軍長、當司令,能力低的人,只能當一個班長,這叫心的差別,能力的差別。

定還有一個概念,廣義來說就是決定心,心對某種法,生起了一種決定性,加以認可肯定。比如修學佛法,修到十信位的時候,對佛法生起了決定心,決定要做菩薩自利利他,這就是決定心;之後對菩薩六度生起了決定心,發願一定要修學菩薩六度,一定要明心見性,這也叫決定心;或者再生起一種決定心,要觀行五蘊十八界無我,斷我見,這也是決定心。決定心有兩種:一個是意識心的決定,一個是意根的決定。最初起決定的是意識,最終起決定的是意根,然後就能實施了。意識決定了以後,報告給意根審批,意根也決定了,這時候意識的決定才有用,最後還是由意根決定。

任何一個法的決定,實施的時候是由意根決定的,意根決定之後六識才能採取行動。六識的決定不能落實到行動上,因為六識不是五陰身的主人,作不了主,身口意行不自在。身口意行由意根發動,意根就是長官,意識就是一個參謀,長官對於參謀的意見,可以採納可以不採納,採納了就好像是意識作主似的,實際上還是由意根作主。無論是在佛法上,還是在世俗法上,如果意根作主決定了,所有的精力、注意力全部都轉過來,六識就要專心地實行決定。結果和過程不僅體現了六識的智慧,也含有意根的智慧,如來藏存入智慧的種子。

定,六七識都可以有,定的實質還是意根的定,由意根的定決定了六識的定,意根無定,六識就沒有定。六七識都可以發心,一個是表層,一個是深層,最終以意根的發心為根本為最後的抉擇,意根發心才有行動力。心廣大和狹小,也分為意識和意根的廣大和狹小。

原文:又心解脫者。知心解脫。

釋:當自己的心解脫的時候,應該要了知自己的心解脫了。

觀心的時候,當自己從某個法上解脫的時候,應該知道自己心解脫於某個法了。什麼叫解脫?被一根繩鎖擰個結牢牢的束縛住、綑住,不得自在不得自由,就是不解脫的,反之,打開繩結,自由自在不受束縛,就是解脫的。繩索的結喻為心結,為什麼有心結?心被系住在某個法上,不能離開、不能脫離,就是結縛,也叫繫縛。把心從這種法上移開脫離開,不再惦記惦念,結就打開了,這叫作解脫。眾生的心結極多,接觸一個法就黏在一個法上,就被一個法束縛住了,心裡就多了一個結。眾生著境非常習慣了,無法對境界無心,即使被束縛得很痛苦,也不知道覺悟,不知道想辦法解脫出來。

心結有無量無邊之多,有大有小,眾生的心都在哪個法上系著結縛?在色受想行識五陰上、在六根和六塵十二處上、在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上、在我上、在人上、在眾生上、在壽命上、在三界世間一切法上都有結縛。凡夫一個結都不打開,心就不解脫,見色被色縛,心於色不解脫;聞聲被聲縛,心於聲不解脫;嗅香被香縛,心於香不解脫;嘗味被味縛,心於味不解脫;覺觸被觸縛,心於觸不解脫;知法被法縛,心於法不解脫。

那麼解脫是什麼境界呢?見色時不著色,不動心念,既不貪也不厭,既不苦也不樂,這是心解脫的相貌。色來和去,無憂無喜,了無掛礙,心是解脫的。聲、香、味、觸、法來和去,無憂無喜,了無掛礙,心是解脫的;人、事、物、理來來去去,無憂無喜,了無掛礙,心是解脫的。我們嘗過解脫的滋味嗎?在總體上來說,都沒有嘗過解脫的滋味,個別法有時心裡想明白了才能解脫一下。比如說從前非常執著一件事情,可是通過思惟分析,覺得這件事執著沒有用,於是對這件事情就放開不執著了,這叫對於某件事情心解脫了。有時候可能對吃穿住用稍微看開一下,心就解脫一點。

再比如對於受陰的功能作用不執著了,享受也好,不享受也好,感覺舒服也好不舒服也好,都無所謂,既不喜歡也不厭棄,不被受覺所繫縛了,不執著受,在受陰上就解脫了。最難解脫的是識陰,一定要了知什麼法,心裡才覺得有趣味不覺無聊,不了知就覺得很難受。通過修行對識陰的作用減少了執著,有些人事物理不再想方設法的去了知,不知道什麼事的時候心裡也不覺得無聊,就有一些解脫了。如果在見色聞聲上心不著了,既不歡喜也不生厭,來去都無所謂,心就解脫了。對五蘊十八界心不著了,不訢喜不貪著,心就解脫了,但這還不是究竟的解脫,究竟的解脫是佛地的解脫。

原文:又心未解脫者。知心未解脫。

釋:如果心還沒有解脫,就要了知自己的心還沒有解脫。

在觀心當中,如果發現自己對於某個法,心還是很粘著,不解脫,自己就要清清楚楚的了知。這就需要時時回光返照自己,遇見某件事情,反觀自己的心是什麼狀態,是不是在這件事上很貪執擺不開,心裡很糾結,很苦惱,或者又心喜又快樂,如果是這樣,說明心被這件事所繫縛住了,不是解脫的,心裡要知。

比如別人欠我多少錢,我時時刻刻念著這件事情,我的心就是被這件事情繫縛住了,是不解脫的,對人對事心裡總念著想著,說明心被繫縛住了,就是不解脫的。不得解脫的心就是苦惱不自在的,歡樂也是煩惱不自在的,特別快樂更是煩惱,心裡平平靜靜的不起波瀾,那是解脫的自在的,是最舒服的。苦受本身是苦,樂受是壞苦。不苦不樂受是行苦,有受皆苦,不著一切法就是解脫。

觀心時,遇見任何事隨時隨地觀察自己的心,檢查心於法是不是解脫的,心裡要時刻了知。如果對法生起了非常強烈的瞋惱和強烈的喜愛,心粘滯於境,就是不解脫的。只要有心念,就是束縛,就是不解脫的。修行的目標就是為了讓心得解脫,而且要得最最究竟的解脫,佛地的大解脫,那就要一切法都不著。

真正的解脫一個是斷人我執,對於五蘊十八界不執不著,得解脫,是三四果人;另一個是斷除法我執,對於一切法不執不著,得解脫,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十地等覺菩薩;把法執斷盡,一切法都不執著,就是佛了,對於一切法,全部是解脫自在的,只有佛一人。菩薩在一切法上,有一部分是解脫的,有一部分是不解脫的,心越執著,越固執,越不解脫。凡夫眾生都是對五陰十八界對三界世俗法有執著,有些法還執著不了,那個煩惱還不現前,因此不能斷法執,法執一定是地上菩薩開始斷的。

以上講了觀心的內容,觀自己的心是否有貪瞋癡煩惱,平時對某些人、事、物、理一切法,是貪念還是離貪的念,是瞋還是不瞋,是癡還是不癡,是心念集中還是散亂的,心行是廣大的還是狹小的,發的心是有上還是無上的,心是有定的還是無定的,是解脫的還是不解脫的,這些內容就是觀心的範圍。

每天能如實觀察到自己的心念,心就很細致,禪定就會增強。只要能觀察出來心裡狀態就好辦,等於認識了賊看住了賊一樣,先認識賊,再看住賊,最後賊沒法造作什麼,自己就離開了,家財就保住不被偷盜了。每天要這樣觀心,心裡總要有一個知,這個知就是覺悟的心。有多少人是覺悟的?沒有多少人,很多人都是隨著六塵境界轉,來了甲隨甲走,來了乙隨乙去,來了丙隨丙跑,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哪有緣就到哪,眾生的心就是這樣的散亂、攀緣、不解脫,被一切境界所執著繫縛著。修行就是先認識心,再看著心,最後知道好與不好,心慢慢就轉變了,把萬法看空看透,就得解脫了。

原文:如是。或於內心觀心而住。又於外心觀心而住。又於內外心觀心而住。

釋:像這樣觀行,心或者是住在對內心的觀心上,之後再住在對外心的觀心上,最後心要住在對內外心的同時觀行上。

觀心時要觀行向內緣色身的內心,觀行緣於過去未來的內心,觀行思惟推理判斷研究反思的內心,心住在觀內心上,又要觀緣六塵境界的外心,心住在觀外心上,再然後同時觀內外心,心住在觀內外心上。觀行時內外心的狀態都要觀行到,自己心裡正在動念的不接觸外邊六塵境界的心,是貪還是瞋還是愚癡,都要觀察清楚,這個心是有上的還是無上的,是解脫的還是不解脫的,都要觀察出來。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自知之明不容易有,所以觀自己心是不容易的。每個人內心的結縛那麼多,不會觀自己的心就不能發現問題,也不能改變自心。不能發現自己心處於什麼狀態,是善是惡都不知道,那要如何改變呢?

楞嚴經上佛說七識心不在色身之內,也不在色身之外,也不在色身的中間,但佛講觀心的時侯,為什麼說有個內心有個外心呢?心念在色身之內方便稱為內心;心向外攀緣六塵境界的時侯好像是出去了,其實沒出去,這只是方便說法,好像是攀緣外界了,稱為外心,外心是六識的向外攀緣時候的名字。

觀心的時候,如果發現心在回憶回想,這是獨頭意識在運作,然後心再往內收攝,回頭去觀這個心是處於什麼心理狀態,是有貪瞋癡還是無貪瞋癡的,是解脫還是不解脫的。再觀心對六塵境界的時侯,是有貪瞋癡還是無貪瞋癡的,是有定還是無定的,是解脫還是不解脫的,是有上還是無上的。

觀出來自己的心理狀態,就知道自己的心是否清淨了,知道自己的心念是善還是不善的,思想是對還是不對,就知道該如何處理了。那要如何處理呢?意根知道意識觀察的情況,就會在後面思量了,何去何從在於意根,意識可以起一定的思惟作用,剩下的都是意根的事。意根思量之後採取抉擇,抉擇的結果就會一點點變好,一點點改正從前的貪瞋癡煩惱。意根改變的前提是意識要善思惟,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把思惟的過程和結果傳給意根,意根思量後就知道了,以後就會正確的抉擇和決定,這樣意根就降伏和改變了。

意識和意根兩個心工作時有分工,各有側重,和合運作完成五陰身的身口意行。修行首先是意識要有正念正見,意識要明理,意識要有智慧;再其次意根依著意識,起自己的思量才能明理,才能生起智慧,生起抉擇決定心就改變自心了,心是這樣改變的。無論是改變自己,改變環境,還是改變一切法,都是這樣改變的,由意根來作主抉擇,如來藏隨順著就改變了。

只要意根思量清楚有了抉擇心就好辦,只要意根比較堅定有力量就好辦,我非要這樣做,如來藏沒辦法,就讓你這麼做。真正有力量的當然是如來藏了,無所不能,什麼也阻擋不了如來藏要實施意根的決定。當然後邊還需要有因緣、業種這些條件,業種有前世業種,有現存的業種,現存的業種如果要起作用,種子的力量要相當相當的大,業種才能馬上成熟現行出來,意根想做的事就能做成。如果意根沒有力量,存的業種就微乎其微沒有力量,因緣不容易成熟。意根越有力量,存的種子越飽滿,成熟就越快,很快就能實現果報。

如果想要意根有力量,還需要有智慧,有智慧就需要禪定,智慧越大,越能存好業種善業種,修行一輩子就成,做一件事很快就成就。如果要想心有力量,定就要強,慧也要強,決定性就非常強,意志堅定。決定性不強的,業種不成熟,比如說念佛時,心裡就是要一心往生極樂世界,非常堅定,極樂世界那邊蓮花就變造出來了,極樂世界景象也會現前。如何現前的?意根非常想念極樂世界,如來藏就把極樂世界展現出來了,意根不想就不現前。

修行首先意識做前行引導,而且是正確的引導,開辟一個正確的道路,意根才能在後面隨行,如來藏隨著意根出生一切法,就能成就一切法。如果意識領錯路了,意根也跟著走錯路,如來藏不辨東西南北,隨著意根出生染污法,結果就是生死輪迴苦。三能變識中,意識起這種作用,意根起那種作用,第八識起另一種作用,各有各的作用。成佛之路如何走,如何成佛,心裡應該明了。意識廣學多聞,選擇正確道路,引導意根,意根生起決定心就走上光明大道,心改變了,修行就成就了。

世俗法也是這樣成就的,意識領路,意根隨後,如來藏是後備軍,糧草提供足夠,要什麼提供什麼,最後就能成就了。比如說要建房子,意根六識在上面建房子,如來藏在背後提供材料,八個識配合,房子就造好了。如來藏配合意根的前提條件是,六七識首先要配合,六識作引導,意根思量過後決定說:我如何建房子,建什麼樣式的,如來藏就隨順著一起建造出來了。三能變識,缺少一個都不行,誰最重要呢?都挺重要,當然越往後的越重要。

六七識在前面開好路,作決定了,後邊如來藏不給原材料,不提供種子,六七識也沒辦法。原材料從哪裡來?還是六七識共同存下來的,如來藏不會無中生有,你沒有存種子,就拿不出種子來,原材料就供應不出來。六七識先存資糧,五識也參與,資糧存好以後,想做事的時候,因緣具足如來藏再拿出來。所以我們發大心大願想成就什麼法,就要先存種子,否則什麼法都不能成就。如果不修福就想成佛,那是沒有辦法的,如來藏無法憑空產生種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一切法造作,還是自己造作的。種子放在如來藏庫房裡,不能放在其他生滅的不可靠之處,用的時侯才能隨時隨地取出來,取不出來,妄想也沒有用。修行還是六七識自己修,六七識修完,六七識改變了,萬法就改變,滿六七識的願,這就是修行過程。

原文:或於心觀生法而住。或於心觀滅法而住。又於心觀生滅法而住。

釋:觀心時,要觀察心上的生法,心住在觀察生法上;或者觀察心上的滅法,然後心住在觀察心的滅法上;最後再同時觀察心的生法和滅法,心住在觀察生滅法上。

什麼是生法?我現在思考一個問題,突然有一個念頭出現,想考慮什麼問題,考慮問題這個法就生起來了。新出生的法如剛起一個心念,或者眼睛剛見色,心就生出來運作了,這叫生法;心裡出現一個向善的心行,或者有一個貪念出來了,這叫生法;心裡現在瞋心生起來了,這叫生法;現在心有定了,心定的法出現了;現在對某件事、人、物想開了,解脫的法出現了,這叫生法。原來沒有,現在出現了,就是生法。

滅法就是已有的法消失不見了,比如從前的貪念現在沒有了,就是滅法;從前心散亂,現在心定了,散亂心滅了,即是滅法;剛才還生氣,現在不生氣了,瞋心滅了,就是滅法。觀察自己心念的生住異滅,心的狀態全部能掌握到,了解自己之後,知道自己是什麼心行,禪定、智慧、持戒,戒定慧具足證得無我時,心念轉變,大智慧就生起來了,慢慢就能斷除貪瞋癡煩惱了,這是自然的修行過程。比如面前有一隻猴子,你看住它,慢慢它覺得不自在,就不亂動不亂跑不亂跳了,只要認識它、看住它就行了。就像一個竊賊,先識得他的面目,認識他,看住他,他就動不了手腳,被人看住了就不好意思偷東西了。自己的心就像小偷一樣,認識他,看住他,後續的工作就好辦了。

心裡這個法生,那個法滅,同時都要觀察到,這時定也增強了,慧也增強了。一開始觀生,後來觀滅,再後來生滅同時都觀。一開始觀內心,後來觀外心,後來內外心同時都能觀。定慧增強了,才能做得到。同時都能觀,這是心住一個法還是住兩個法?三四個法都住了時也是定。

所以定的概念是什麼?不僅是指專注一境或者把心滅掉叫定,只要有能力把所有法弄清楚,就有定,當然也有慧;如果沒有定慧,觀一個法也不是在定中觀,這一個法就不能解決,慧就不能出生。生法、滅法、生住異滅這麼多的法全部觀察到了,這個定力相當好,定淺就做不到。在這其中也有智慧出現,把所有的法都解決了。能看住一切法的出生和滅去,定慧具足,這其中有沒有戒?沒有那些不如法的心行就是戒,這樣戒定慧就能具足了。只要每天都能觀察自己,戒定慧具足,就能成就初果到四果,就怕不覺悟,心隨境界散去而不覺知。這樣觀行了以後,最後結果是什麼?心心念念有一個觀心的心。

原文: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心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於心觀心而住。

釋:由智慧的認知所形成的,以及心裡憶念所形成的結果,心念裡都會有關於心的念頭出現。你們應當不依倚任何法而住著,並且也不執著世間裡的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應當像這樣,在心上觀心而住。

由於一直專注的觀察自心,禪定和智慧都提升,這時心心念念都是自心,這是智慧觀行的結果,憶念的結果。心裡經常思念著自心,觀察著自心,思考分析著自心,調伏著自心,但是心裡有這些念,心也不清淨,不能得解脫,不能解脫於心念,應當滅去心念,看空心念,心裡不再有任何法,也不依著任何法而住。並且也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心裡空空蕩蕩,清清淨淨。

什麼叫智識所成?觀察自心的那個心,經過不斷的觀行,智慧逐漸提升,一是不隨境界流轉,二是自心的心念觀察得清清楚楚,三是自心有所降伏。沒有智慧,心隨境界流轉而不覺知,有智慧才能覺知,這叫智識,一直觀察心念的心叫智識。什麼叫憶念?觀心之後,心裡一直回想思惟自心的狀態,就是憶念,觀心的整個過程,在心裡回鏇著反復著,知道自心所處的狀態,是心念所成就的,這也叫憶念。觀心最後的結果,心裡總有個我,總是在憶念回想觀察自己的心是貪瞋癡還是無貪瞋癡的,總是在思惟自己心所處的狀態,一直思念著自心,定慧都具足。

當觀行形成了牢固的心念以後,就住在觀心上了,心有所住就是繫縛,最後把這個心念也放空,無所住,心才能得解脫。把所觀的心也拋開,無所住,心就空了。就像洗衣服,衣服洗干淨以後,肥皂泡沫和水都要清除掉,衣服才能穿用,觀就如肥皂洗衣粉和水,衣服就如觀的對相。觀心之後,心心念念都是心,內心時時刻刻思念著自心,最後把思念的念也要空掉,心無所住,不住在思念上,心就空了。能觀的心,所觀的心,都是無常的、空的、幻化的、無所執著的,能觀所觀全部泯滅,心就空了寂靜下來了,能觀所觀都是無常的,都不是我。這個所觀就不是六塵境界了,而是心,能觀者是六七識,所觀的六識和七識全部是空的,都要無所住不執著。

四念住修完就斷了我見,把心空了就會斷我見了,並且能證得三四果,了知能觀所觀的心都不是真實的,是生滅異住的,都是生滅變化、起滅無常的,都不是我。空掉以後,心無所依,如果有個所依,就把它當真實不能斷我見了。無所依而住以後,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也不依著心,也不依著物,心裡放空空的,把物也放空,世間任何一個物,心裡都不著,就證空果。只要內心裡有法存在,就把它空掉,不認它為真實,才能斷我見斷我執。

從大乘法的角度來說,如果把一切法都空掉以後,就剩下一個如來藏不空,還存在著,這是證得大乘法如來藏的境界。就像楞嚴經裡講的耳根圓通:能觀所觀都空掉,把空也空掉,所有一切的空都空掉,耳根圓通修到最後,就剩一個如來藏。圓覺經也是這樣說,只要心裡有個心念都應該空掉,有個空的心念也要空,能空所空全部空掉,除了如來藏,什麼都不存在,然後也不執著如來藏,修學就到家,無量千萬億的化身就出來了,修到最後就是甚深的禪定和智慧的三昧境界。

修行就是要這樣一路空下去,把凡是有生滅變化的法都空掉,然後不管認為什麼法是空的,再把這個認為的知見也要空掉,把法空了,再把這個空也要空掉,凡是心中有物全部空掉,把心也空掉,心中的物也要空掉,能空所空全部空掉,就剩一個實在是空不了的如來藏,就究竟到家。這就不是一般的明心見性了,是究竟到家的明心見性,觀音菩薩所修的耳根圓通章就是這樣。四念處修到最後,也是空掉五蘊十八界,但是不一定能證得如來藏的不空。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