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正解
第八章 意根與業種的關係
一、意根是否能了別業種
凡夫的意根是遍計所執性,無一法不執著不攀緣,並且把如來藏的見性當作是自己的見性,依如來藏的見性,而有自己的見性。如來藏緣什麼法,意根就能緣什麼法,如來藏能緣業種,能了別業種,那麼意根也就能緣業種、了別業種,業種要現行時,意根也能了知到將要發生的事,神通就是如此。
業種有前世的業種和今世造作的業種,比較重大的業種要現行,果報要出現,意根依如來藏就會有所感知,但是意根本身無法造作什麼,祂只能警覺暗示六識,想通過六識的身口意行來選擇是迎接還是躲避。但是意根沒有名言,不能明確表達出來讓六識了知,只能通過各種暗示作用。有時業果太重大時,意根會想盡辦法暗示給意識知道,意識就覺得有什麼事情要發生,就是不知道具體是什麼事情和如何發生,也就不知道如何是好,內心裡往往會焦慮不安,心不平靜,等到事情發生過後,意識才恍然大悟。
比如死亡之前的預兆,重大事情的預兆,心裡的感應,以及預兆夢的夢境的暗示,這些預兆的出現,意識有時能感覺出來,有時感覺不出來,要看意識是否靈敏。不是定業的業果,意識有可能明白要出什麼事,就能趕緊想辦法躲開;如果是定業,必然要受業果,意識一般不能明白具體有什麼事要發生,即使明白,也不能躲開。比如之前造了殺人偷盜等大惡業,公安機關破了案,在被抓的前一刻,意識也不知道自己馬上就要被逮捕,如果知道就能逃跑,業果就不能實現了,可是這時業緣成熟了,必要受果報,業力使得意識沒有選擇。意根有可能警覺一下,也許受業力的阻礙,也不能警覺意識,即使意根能警覺意識,因業力的關係,意識也不能明白。
還有的業種,意根能知道,但是無法讓意識心知道。有些預兆,是意根顯示出來的,還有些預兆是如來藏顯示出來的。有預兆的夢境,肯定是意根顯示出來的,有時意識知道,有時意識不知道,要看意識的智慧靈敏性了。有預兆的夢,說明意根還是知道一些業種信息,因為意根無法思量採取什麼措施,以避免業果的出現,也許具體要出什麼事也不知道,就要讓意識心了知,然後採取措施避免惡業現前。
意根能依如來藏的見性了別業種,宿命通就是個很好的佐證。有宿命通時,意識能知道明天、明年、命終以後要發生的事,能知道未來世十世、百世、千世、五百大劫、無量劫要發生的事。意識依什麼知道的呢?依意根和如來藏才能知道,而且是意根先知先了別,然後才能讓意識了別。意根能了別到未來世還沒有發生的事,這些事對於現在來說,是以業種的形式存在的,並沒有其事,所以意根也能了別業種。
二、有鬼神在身邊,頭皮發炸,身上發冷或者汗毛直竪,是怎麼回事?人死之前的預兆是怎麼回事?
身體出現的各種反應,是意根得知了身邊有鬼神的信息,於是控制身體,就產生了緊張的身體反應。意根得知的所有信息,都直接從如來藏庫房來,祂就是庫房管理員,能緣如來藏變起的一切法,觸如來藏變起的一切法,了知如來藏變起的一切法,只是了知的不太清楚,因為攀緣太廣,智慧就淺。六識看不見鬼神,不知道有鬼神,但是意根能知道,又因為意根執我心重,擔心自己有危險,就控制身根,直接讓身體出現反應,來警覺意識注意。意根只要有心理反應,就能直接連帶著身體作出反應,意根通過觸大腦神經中樞牽動全身的神經,就能控制身體。
人臨死之前是有預兆的,家人可能就有一種說不清的感覺。因為人臨死之前,如來藏了知業種業緣,了知五陰要死亡,就會發出一些死亡的信號,表明五陰身要不久於世了,意根馬上就了知這個信息。意根知道自己要死亡,祂所有的想法、打算、決定和情緒,都要通過六識和五陰身才能表達出來,那麼祂就要讓意識了知這些信息,然後替自己解決問題。
如果意識解決不了和無法了知的問題,就會逐漸想辦法解決,比如給親朋好友托夢等等。因為意根非常執著自己,也會牽掛著一些人和事,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就會想辦法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並且發出一些信號,就是臨死的徵兆,讓別人的意根感覺到。在身體好好的時候,意根就做了這些奇怪的事情,意識就奇怪為什麼這樣做,不知道這是意根在安排後事。意根知道自己生命要結束,就安排六識造作了一些事,意識不知道是為什麼,可是也不自覺的按照意根的安排做了。
人要死時,自己的意根能知道,意識心由於無知,可能無法知道,於是意根不得不帶著如來藏去警覺與自己有緣的人,讓他們知道,以便於安排或者躲避一些事。如某人臨死之前,他自己不知道,而親人的意識也不知道,但是親人的意根卻知道,於是就安排了一些特殊的事情,而親人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其他的親朋好友也能感覺到他要有事。此人的意根也到處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托夢,暗示自己要有重大事情發生,但是這些人的意識心就是無法相信,也不願意相信。
這其中的道理是,他的意根通過如來藏警覺親人的意根,然後親人的如來藏警覺親人的意根,親人的意根就安排一些事,意識心就是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這就是意根的特殊功能作用,祂能了別到一些業種,能未蔔先知的預知未來,但是無法表達出來,祂自己沒有身口意行,只能指揮六識做一些身口意行替自己辦事,如果意識違拗不信,祂也沒有辦法,只能隨緣。
三、意根與業種收存的關係
六識如果現起身口意的行為造作,都是由意根作主,意根決定,意根指揮的。意根的作主作決定,一個是根據六識了別的情況來決定,一個是根據自己的習氣慣性,根據自己的業力,來作主作決定。如來藏同時了知意根的決定,配合產生六識,造作身口意行,並且反餽給意根了知,同時六識的識種子,就回到如來藏當中,這樣把六識了別造作的內容帶到如來藏裡,就作為種子存下來了。
另外一方面,六識在了別六塵的時候,刹那刹那把了別的內容,了別的信息,傳給意根,意根就知道了六塵的詳細情況,原來是這麼回事。眼識看到了什麼,耳識聽到了什麼,六識都了別了什麼,第七識意根就知道了,同時意根也有自己的心行,一邊了別六識帶來的信息,一邊起自己的心行,有受有想有思量,有煩惱和習氣。意識、意根生起心行的時候,識種子刹那刹那出生,刹那刹那又滅回到如來藏當中,這樣,第七識所有的心行,也都落到如來藏當中,作為種子存起來了。
其中前六識了別造作的時候,有沒有貪瞋癡煩惱,造沒造作貪瞋癡煩惱,是清淨的還是不清淨的,是帶著某種情緒還是不帶著某種情緒,如來藏都作記錄收存。然後第七識了別的時候,了別前六識帶給的信息,祂整個心行是帶著貪瞋癡煩惱,還是不帶著貪瞋癡煩惱,是清淨的還是染污的,如來藏都作如實的記錄和收存。
七個識了別的內容,身口意造作的情況,思量的內容,帶不帶煩惱染污,還是清淨的心行,意根都會如實的作記錄,如實的記載。為什麼記錄,什麼叫記錄呢?這個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是刹那刹那的輸送著七個識的識種,七個識了別造作以後,識種就刹那刹那地回到如來藏中,這樣就把七個識了別的信息也帶回去了,就等於帶到庫房裡一樣。什麼時候拿出來,這就不一定了,也許一會兒就拿出來,也許是第二天,也許是第二年,也許是下一世,也許是多少劫,這都是不一定的。
種子存得越深刻,現行出來就越容易。種子存得越輕微,拿出來就越不容易,業種就不容易成熟,種子越不容易現前。那就是說,我們身口意造作時,心行越明顯,心行越大,存的種子就越深,越清晰,種子就越容易成熟,越容易發芽,說明這個種子是飽滿的。如果說我們造作的心行不強烈,種子就不飽滿,不飽滿的種子就不容易起現行,不容易生根發芽。
如果我們對一個人的印象不深刻,對他不是太感興趣,雖然也跟他接觸了,看見了他,因為對他不感興趣,那麼了別的就輕微。輕微的了別,業種也收存,但是業種不深刻,將來再遇見他,就不容易想起來,以前的種子不容易現行出來。如果對一個人感興趣,所有的心行都對著這個人,不是很喜歡就是很憎恨,那麼這個心行表現出來,就作為種子存進如來藏裡,種子飽滿就容易成熟,容易生根發芽,業種就容易現行出來。這個道理和收獲莊稼的道理,好像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帶著強烈的心行,非常善,或者非常惡的心行,來造作身口意,來作一切的行為造作,這個種子存起來,就是深刻,種子就容易起現行。
比如說我們現在學佛,是一心一意的,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學佛上,這就作為種子存下來了。而有的人對於學佛不太感興趣,學佛是應付差事,這也作為種子存下了,但是這兩個種子,將來起用就不一樣,一個容易起現行,一個不容易起現行。一心一意學佛的,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學佛修行上的這個人,來世學佛的因緣就容易成熟,容易遇到學佛的機緣,因緣成熟時,他就會一心一意紮根進去,修行就非常精進,成效顯著。反之另一個人,不太用心學佛的人,學佛的種子就不容易生起現行,來世就不容易遇見學佛的那些因緣條件。他學佛的因緣條件不一定什麼時候成熟,不容易遇見佛法,種子不容易生起現行。
再比如說我們對一個人的感覺是不痛不癢,還是恨和愛,這些心行和業都要存進去,但是存的業種是不一樣的,將來生根發芽的時間,種子成熟的早晚也是不一樣的,起現行的早晚是不同的。這個意思是說,七識了別的內容作為種子存下來了,了別時候的心行,也作為種子存下來了。恨一個人時這個心行,意根的執著,和六識的瞋,都要作記錄收存起來。
而愛一個人時,意根的貪愛和六識的貪愛,也要做記錄收存起來,所有的心行一點一滴都不會遺漏,全部收存,將來都要現行。意根和六識的既不樂也不苦的那種捨受,也要做記錄存起來,所有的心行都要做記錄,都要存起來。但是那些業種是有很大差別的,業種現行的時候,也有很大差別。現行的時間早晚也有差別。這個業種存的不一樣,輸送出來的當然也不一樣。
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在人群中,遇見一個人,聽到他說話時,意根就突然感興趣,要看看這個人。這個決定,如來藏知道了,就會輸送眼識和意識到這個人的身邊,也就是說,輸送到勝義根裡有關這個人的內相分處,然後眼識與意識就識別、觀察這個人,觀察了以後,就了別了這個人的外貌的情況,他的身口意的情況,他的各方面的情況。兩個識了別了以後,一方面存入如來藏裡,一方面要交給意根,意根根據眼識、意識對這個人的了別,意根也就知道了這個人是什麼形象。
知道是什麼形象了,同時意根就思量,是繼續觀察下去呢,還是把眼光挪開。意識隨時隨地把了別到的這個人的情況交給意根,意根就隨時隨地思量和做抉擇,是接著跟他談話,接著觀察他呢,還是把眼光挪開,看其他人,或者聽其他的聲音,意根思量和決定。意根思量的時候,同時就把自己的心行,受想思和了別的內容也帶回到如來藏裡存種,到最後意根做一個總的決定的時候,如來藏也會記錄收存,這一系列的心行就作為種子存下來了。
又比如說了解這個人的情況以後,意根就不想再看他,那麼眼光就會挪開,或者讓耳識聽他說話的聲音,聽了一會兒,意識一分析,沒有意思無聊,這個內容也傳給意根,意根思量過後,覺得確實無聊,決定不聽了。祂覺得無聊的這個心行,也作為種子存到如來藏裡。如來藏了別意根不想聽的思量以後,就不在那個人聲音的現起之處變現耳識和意識,那就聽不見說話聲了。
這時忽然間聽到一個鳥叫聲,意根覺得這個好聽,再接著聽。這首先是意識心分析,認為這個聲音好聽,然後報告給意根,意根思量認為說:嗯,鳥叫聲挺好聽,再聽。聽了一會兒,意識心認為無聊,把這個感受傳遞給意根,意根知道無聊,就決定不聽了,注意力就轉移。雖然注意力轉移了,聽鳥叫聲這一法,也作為種子存下來了,但是存的這個種子就不那麼深。
不太深刻,是因為意識有一點捨受,不太感興趣,後來覺得無聊,就是一種捨受。那麼這個種子存得就淺,就不容易起現行。如果對那個人感興趣,意根決定,繼續觀察他,繼續跟他談話,繼續探討他,或者是如何如何。那六識就再接著了別,並且把這些了別的內容,再傳給意根,意根再作思量,意根再作記錄,這整個記錄以及最後的結局,就都記錄收存完了。其中意根的心行,六識的心行,也都做了記錄。
然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又遇到這個人了,意根就思量,讓意識心來回憶,在哪裡什麼時候見過這個人,如來藏就輸送以前存儲過的種子。種子作為法塵與意根相對,意根了別不清楚,還是由意識了別,意識就想起來一些事情,於是把信息傳遞給意根,意根也知道一些了,可是信息不全,意根就決定再回憶,意識心就接著回憶,如來藏就繼續從庫房裡輸送存儲的種子。
意識了別後就回憶起來了,前一陣遇到這個人,什麼情況,什麼場景,這個人的行為舉止,就都想起來了,再回憶這個人叫什麼名字,慢慢想。所謂的名字,也是意根從如來藏的庫房裡輸送出來的。一邊輸送,六識一邊了別,了別的內容信息又傳給意根,意根就思量,是否還回憶,祂作決定,得要跟這個人有點禮貌,跟他握手寒暄寒暄,問候問候,祂一作決定,六識就出來跟他握手,打招呼,寒暄問候。同時六識跟這個人寒暄問候的一系列情況,也作為種子存到如來藏裡了,那麼這個種子再加以前的種子,就比以前稍微深刻一些,內容也多了一些,把這個人的所有的情況都會串連起來,作為種子收存。
六識對這個人印象就更深刻了,來世再遇見時,意根讓如來藏把種子輸送出來,第六識不知道過去世的事情,但是意根知道一些,意根對這個人感興趣,六識就覺得有些熟悉和親切。意根感興趣了,就讓六識和這個人打交道,那麼兩個人就會經常打交道了,緣份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四、業種成熟,即將現行,或者現行了一部分,意根能夠緣到,也能了別,只是不能確認是什麼,知道重要與不重要,所以才警覺意識。當意識莫名其妙的時候,正是意根知道一些事卻不能表達出來讓意識明確知道時。第七識意根知道有事要發生,意識就有模糊感覺,也想不明白具體要有什麼事情發生。有的時候,意識感覺不好,知道有事情要發生,就採取一些措施防範,從而躲過了風險,這是意根警戒意識了別到的一點點信息。
有的時候,某個東西馬上就要打到自己了,意識模模糊糊有種感覺,立時躲開,過後才知道是什麼,然後覺得剛才好危險,幸虧躲得及時,這就是意根警覺意識的結果。有時候感覺某人怪怪的,知道他可能要幹什麼,於是採取防備,過後再看,果然是如此,這就是意根警覺意識的結果。這些現象說明意根有未蔔先知的本事,能與馬上就現行出來的業種相應,能感知馬上要發生的事情。
五、業力與隨緣
業力,是過去世造業的習慣勢力,表現在意根上,今世遇事時,意根總是要以自己過去造業的習慣勢力而作抉擇,意識還控制不了。有時心裡明知不對,沒辦法還要去做,一邊做,一邊心裡說不應該,稍微有點覺悟的人,內心就這樣的矛盾。如果修行得當,意識如理正確思惟,常常熏染意根,意根受熏,就能改變自己的習慣勢力,再抉擇時,就按照熏染的正確的理念抉擇,然後再形成善的如理的習慣勢力。所以說意識接觸善法,如理思惟作意是非常重要的。
遇見善緣需要具備因緣和福德,多修福就能遇到越來越多的善緣,改變自己的機會就多,得解脫的機會就多。如果缺少福德,善緣就不具足,惡緣總現前,意根受熏就會越來越染污,那就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有善緣解脫自己的煩惱了。福德少的人,遇到惡緣就能被熏染過去,自己沒有辨別能力,也根本不想辨別,觝制不了惡緣,就跟隨過去了,這樣無意間就會造作惡業,自己還不自知,這樣就能形成惡的習慣勢力,生生世世心地染污。
緣是被動的多,也有意根主動攀緣來的。如果我們心心念念攀緣佛法,就能遇到佛法的緣,佛菩薩也會在後面加持,讓我們遇到佛法,這就是主動攀緣來的,惡法也如是;如果心心念念想發財,就會不擇手段,那樣處處都是惡緣。再比如餓了的時候,意根就攀緣飲食,讓六識到處找飲食,結果就找到了。如果餓了也不想吃,就不能去找,也許就遇不到飲食。學佛有善根之人,就是主動攀緣,尋求解脫,結果就遇到解脫之法,修行一段時間,就得解脫了。如果不攀緣解脫法,是不可能最後得解脫的,這就是主動攀緣,絕不是被動隨緣的,如果完全是被動隨緣,佛度眾生就輕松了,只要加持一下,眾生就能都得解脫了。
有些人總是講隨緣,可是凡夫的緣往往都是惡緣多,如果都隨過去,就是生死繫縛,那什麼時候能得解脫呢?所以凡夫如果有力量,盡量不隨惡因緣而流轉。只有聖人,心已清淨,才能隨緣了舊業,而凡夫隨緣就等於隨生死業。因為凡夫煩惱心重,如果總是隨順自己的煩惱心,就會在生死河裡沉溺得越來越深,苦惱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