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意根正解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0-11-29 12:52:41 阅读: 5125

第十七章 问答

一、问: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念佛的人,有往生的意愿,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就有属于此念佛人的那朵莲花,而且每个人的莲花颜色和大小都不一样呢?

答:如来藏和意根都无形无相,十方世界哪里都能到,没有阻碍。而且对于如来藏来说,任何一个世界,不管多么遥远,都在祂自心当中,不隔丝毫,没有距离和界限。意根只要有意愿,因缘条件具足,如来藏就会随顺配合意根,满足意根的意愿,如来藏永远是随顺配合于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

一个念佛人,如果非常精进,善根深厚,就会从内心里一心系念极乐世界,意根就有了往生的意愿,于是意根就发愿想要往生极乐世界。如来藏就会了知到意根的思心所,知道意根的决定,就会到极乐世界创造往生的生存环境,就会在七宝池中建造与念佛人修行程度相应的莲花宫殿,当然也是意根决定这样做的。如来藏就会在七宝池中输出四大种子,于是就建造成了一个莲花台。其中莲花台的品质、大小和色彩,是要根据六识的修行品位来决定,也就是要根据念佛人念佛修行时,存在如来藏里的善业种子而决定,如来藏能了别到念佛的善业种子,根据种子输送四大,造就莲花台。

造好之后,如来藏就继续执持这个莲花台,意根就盼望着自己将来能够往生到这里。如果念佛人修行懈怠,退失道心,或者有了其他愿望,不想往生极乐世界了,那么如来藏就不再执持这朵莲花台,于是莲花台就会慢慢枯萎消失。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意根与新的六识就住在那朵莲花台中,方圆非常广阔,这样极乐世界的国土就增加了,而且莲花台的品质越好,极乐世界的莲花池越庄严,极乐世界也会更庄严了。所以精进念佛,就是在庄严极乐世界的佛国净土。

二、问:为何当面听法比看书听录音更有摄受力,效果更好?听师父讲的时候,可以随着师父的声音生定生解,对所讲法义的理解体会更深透,在法义上更有受用,这是为什么?

答:看书听录音时需要意识想象思惟,想对应的情景,比量非量的成分多,效果就差,摄受力弱。在当场摄受时,现量成分多,双方的意根之间还有交集有感应,有磁场效应,因为意根最相信亲眼所见,在亲眼看见的情况下也最能相应。看书时意根没有亲眼看见,距离远,需要通过意识的思惟想象,相应得就慢,摄受力就弱。当场所见对方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当场所听的声音,都加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意根增强现量的观察,更能相应,摄受力就强。所以佛住世的时候,弟子都紧跟着佛,不愿意离开佛,离开了佛就没有了这种强大的摄受力。

三、有意造恶业和无意造恶业果报有什么区别?

有心造恶业和无心造恶业,在世间的法律上有不同的裁决结果,比如故意杀人和无意杀人,其法律上量刑结果就不同,那么按照佛法的道理,其因果也是有差异的。因为用心不同,果报就不同,有意为重,无意为轻,世出世间法都是以心的出发点为重,心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果报。心为万事万物主,有心造恶业,是意根出于染污的心态,指挥六识造恶业,其心性就恶劣,性罪就重,不可原谅。无心造恶业,是出于偶然,不是故意,意根不是出于染污的心态,只是恶缘现前,业果就实现了,其心不恶,其罪就轻,可以原谅。性是心性,是指有贪嗔痴烦恼和无贪嗔痴烦恼的性质,有贪嗔痴烦恼造恶业,其业就重,无贪嗔痴烦恼造的恶业,其业就轻。

同理,有意有心为善,其心是善,纯想利益他人,心性为善,善果报就大;无意做善,其出发点并不是想为善,不想利益他人,只是业缘成熟,业果现前,巧合让他人得了利益,其心性不一定是善,也许还有恶的心性,那么善的果报就小。众生造善恶业时,如来藏都会如实做记录,也同时记录众生的善恶心性,其用心和出发点都做记录,丝毫不漏。既然如此,有意做业和无意做业其果报就不同。善用其心,就是我们众生应该修行的内容和核心,心不同,做善恶业的结果就不同,佛和众生做同样的事情,其结果就有天渊之别。佛得福德就有无量大,众生的福德就是很有限量的,因为心不同。佛是纯净的心,众生是染污的心。

有心为善,是指主观上有想利益他人的念想,心地是善的。无心为善,心里不一定有想利益他人的想法,但是行为上偶尔凑巧让他人得到益处了。所以有心为善的,因为心地善良,果报就大,无心为善的人,因为不是主动做善,心地善的功德就小,果报就小。做恶与此相反,有心造恶,恶报大,因为心地恶,无心造恶,恶报就小,因为心地不恶。

造恶业,业种收存时,同时也把七识的心行一起收存,心行恶,就收存七识的恶心行再加六识的身口意行为;七识善,就收存善的心行,加身口意行为。心性恶就有罪业,身口意行为的果报加上心行的果报,就是双重果报。那么善心造恶业,与恶心造恶业,果报就不同,故意杀人和无意杀人,就有不同的果报,心行不同故。心行很重要,心地如果染污,就会生生世世造恶业。

四、问:为什么能发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这时还有识心存在吗?

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这些现象的发生,说明了意根对眼前的色、声和味都不感兴趣,祂有别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对待处理,这时不注重眼前的事情。意根对于自己不关心的事情,不会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那里。意根不在意时,就不会让意识心专注了别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那么意识与眼识或者意识与耳识的了别性就轻微,于是就出现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食不知味的现象。

但是这时还是应该有眼识、耳识和舌识的存在,因为根触尘,如来藏就会产生识出来,既然有视有听有食,就说明根触尘了,那么必然会有识心被意根产生出来,不同的是,这些识了别得很微弱,只了别一点点,以至于意识心感觉不到了别了。当视而不见时,毕竟眼根触色尘了,如来藏就通过眼根传导色尘的影子,传导到后脑勺,根尘相对,如来藏产生眼识和意识,就会有了别,只是识了别的轻重的差别而已,听而不闻和食不知味也是这样。

根就是受纳器,只要与尘相对了,肯定会接收色尘,会有内相分产生出来,只是这时会不会有识产生出来。比如睡着无梦时,有内相分的存在,只是没有识心出来了别。但是视而不见时与睡着一无所知的情况还是有区别的,这时是有知的,因为这时毕竟还是知道光明和黑暗,不是连眼前的光明和黑暗都不知道了。既然知道光明和黑暗,那就有识心的了别,尽管很微弱。如果意根真的不想看,也有可能不产生识。如果有轻微的见,就有识在了别。识是可以分散不专注,识面对的境界越多,了别的越轻微。比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识心可以去了别很多事物,但是心思就分散了,那么没有训练的人,有些事情就不能很清楚的知道。

识的分别会有主有次,以什么为主,以什么为次,由意根说了算。这样对各种境界了别的程度就不一样,就会出现视而不见等等的现象。视而不见时,走路既不会跌倒也不会撞墙,既知明也知暗,也在专注内心所思惟的事情。这时如果没有识心的知,就不知道现在是黑夜还是白天,那他也没法走路了。视而不见时应该有知,因为这不是二禅以上的禅定境界,最多只能达到初禅。

二禅以上境界,没有五识,不知五尘境界,但还是知道自己入定了,知道自己没有念想了,那就有意识心存在。一般人都说这里没有意识心,没有知了,其实里面有知的,意识心存在着。这要比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定境深很多,所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还是有知有识心存在的。如果没有眼识,应该不知道明暗,视而不见时是知道明暗的,所以有眼识和意识的存在。两个识都有特定的专注目标,其它几乎不分心,但是也分心一点,和睡着一无所知的状态不一样。

五、问:色法在后脑胜义根里变现出来,心法在哪里出现?

答:心法有八,如来藏本身不用变现,祂是諸法之本源,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处所,又遍一切处,遍一切法。第七识无形无相,不在色身的里外中间,但是能触胜义根里的法尘,也就不离胜义根,只要有法出现之处,就有意根的推动作用。六识无形无相,不在色身的里外和中间,也触和了别胜义根里的内六尘,那就更不离胜义根,有内六尘显现之处,就有六识的存在和运行。根据世尊所说,根尘相触生识的道理,我们应该知道,六识一定在根尘相触处出生,就是在胜义根处出生。六尘之法,都是三个能变识变现出来的,所以有六尘之处,就有八个识的运作。虽然七识都不离胜义根,也不在色身的里外和中间,无形无相故,虚妄故。

第七识能默容如来藏所变现和执持的一切法,胜义根之外的法,意根也能触和了别,比如自己的尸体,掉下来的骨肉,前世的所有物,前世的有缘人,过去世的所有法尘等等,意根都能触和了别,这些法都不在胜义根里,因此第七识不在色身的里外和中间,也不离胜义根大脑。

心所法也是心法,是与八个识所相应的法,随着八个识的运行而出现,无形无相,也不在色身的里外和中间。

六、问:有人想自杀,并且采取了行动,意根为什么同意自杀?

答:自杀的行动不管是被逼迫的也好,还是自愿的也好,当然是意根采取的,是意根的决定。当意根无奈,对生命心灰意冷以后,就能作出自杀的抉择,一个是业力使然,业种成熟业缘现前时,意根与业种相应,就以自杀的形式了结业缘,实现业种,这是果的实现,了了前世的因。二是环境逼迫,意根对世间一切都绝望,不抱希望,或者把希望寄托来世,对现在的人生心灰意冷,因此选择自杀,这是因果的因,现世的造因,后世才有果的出现。

意根绝望,叫作心死,心如死灰,就得把身体灭了,离开人世。从这里可以看出,意根到底有没有愿望,有绝望就有愿望,愿望不能实现,才不得不绝望。意根决定自杀时,自己不能直接灭掉命根,就要指挥六识采取一些外缘措施来伤害色身,比如说投河、上吊、割腕等等自杀行为。这时是意根主动要自杀死亡,比较坚决,不管有没有意识的错误分析错误引导。

当自杀失败,自己被人救活以后,还要想死,趁人不注意,还会决定再次自杀,表明意根铁了心想死,心如死灰、心灰意冷了。有听过在凳子腿上就能自杀的,心如死灰也,心灰意冷到极点,躺在床上,不采取任何措施就能死去,因为意根对生存一点希望也没有了。

如果人饿了好几天,而仍然没有吃的东西,随时可能被饿死,有人可以骗他说再等等,马上就有吃的东西了,这样那人就能一直熬着挺过一段很长时间而不死,因为意根怀抱着很大的希望,强烈盼望着食物,祂就不决定离开色身,一直坚持着不让六识灭去。这是受他人鼓励鼓舞的结果,意根希望不灭,也就不离身。所以说意根是有愿望有愿力有希望的心行,有想要达到的目标,有要躲避的人事物,也就有希望泯灭的时候。

七、问:阿罗汉出涅槃以后,新出生的意根是有开始的吧?

答:阿罗汉从涅槃境界中再出来,意根仍然要延续前世的烦恼习气和无明,仍然有无始无明。至于说意根是不是有开始,可以说有开始,是新出生的意根;也可以说意根还是入涅槃之前的意根,与涅槃前的意根的习气惯性和无明,还是一样,是连续性的。

但是这些只是每个人的认知角度问题,都无关紧要。有些概念争论起来没有多大意义,随各人意,而定义各种概念,无关法义。我们只要懂得得义亡言,依义不依语,这样无畏的争议就减少了,省下心力,可以用在更有意义的修学上。我们学佛也应该学会不纠结名相,善于从各种名相的羁绊当中解脱出来。

思惟分为正思惟和反思惟,正推理和逆推理,这样逻辑思惟就能更严密。有很强的逻辑思惟能力属于菩萨因明学的一种,懂因明学的菩萨,与人辩论时,心思慎密,逻辑严谨,才能无往而不胜。

  

 末那识颂

亿亿劫来滞泥尘    披毛戴角荒草食

你牵我引行暗路    背觉合尘溺苦轮

而今回头光明路    洗心革面甘露饮

执鞭策杖奔净土    远尘离垢涅槃城

  

鞭挞意根

忙碌一天睡意浓    忽觉痛痒眠中醒

手抓皮肉心烦躁    再卧枕边睡不宁

无始劫来执身重    蚊咬包包也劳神

常被觉受所恼乱    何时放身得自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