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正解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0-11-29 12:52:41 閲讀: 471

第十七章 問答

一、問:爲什麽在娑婆世界念佛的人,有往生的意願,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有屬於此念佛人的那朵蓮花,而且每個人的蓮花顔色和大小都不一樣呢?

答:如來藏和意根都無形無相,十方世界哪裡都能到,沒有阻礙。而且對於如來藏來說,任何一個世界,不管多麽遙遠,都在祂自心當中,不隔絲毫,沒有距離和界限。意根只要有意願,因緣條件具足,如來藏就會隨順配合意根,滿足意根的意願,如來藏永遠是隨順配合於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

一個念佛人,如果非常精進,善根深厚,就會從内心裡一心系念極樂世界,意根就有了往生的意願,於是意根就發願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如來藏就會了知到意根的思心所,知道意根的決定,就會到極樂世界創造往生的生存環境,就會在七寶池中建造與念佛人修行程度相應的蓮花宮殿,當然也是意根決定這樣做的。如來藏就會在七寶池中輸出四大種子,於是就建造成了一個蓮花台。其中蓮花台的品質、大小和色彩,是要根據六識的修行品位來決定,也就是要根據念佛人念佛修行時,存在如來藏裡的善業種子而決定,如來藏能了別到念佛的善業種子,根據種子輸送四大,造就蓮花台。

造好之後,如來藏就繼續執持這個蓮花台,意根就盼望著自己將來能夠往生到這裡。如果念佛人修行懈怠,退失道心,或者有了其他願望,不想往生極樂世界了,那麽如來藏就不再執持這朵蓮花台,於是蓮花台就會慢慢枯萎消失。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意根與新的六識就住在那朵蓮花台中,方圓非常廣闊,這樣極樂世界的國土就增加了,而且蓮花台的品質越好,極樂世界的蓮花池越莊嚴,極樂世界也會更莊嚴了。所以精進念佛,就是在莊嚴極樂世界的佛國淨土。

二、問:爲何當面聽法比看書聽錄音更有攝受力,效果更好?聽師父講的時候,可以隨著師父的聲音生定生解,對所講法義的理解體會更深透,在法義上更有受用,這是爲什麽?

答:看書聽錄音時需要意識想象思惟,想對應的情景,比量非量的成分多,效果就差,攝受力弱。在當場攝受時,現量成分多,雙方的意根之間還有交集有感應,有磁場效應,因爲意根最相信親眼所見,在親眼看見的情況下也最能相應。看書時意根沒有親眼看見,距離遠,需要通過意識的思惟想象,相應得就慢,攝受力就弱。當場所見對方的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當場所聽的聲音,都加強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讓意根增強現量的觀察,更能相應,攝受力就強。所以佛住世的時候,弟子都緊跟著佛,不願意離開佛,離開了佛就沒有了這種強大的攝受力。

三、有意造惡業和無意造惡業果報有什麽區別?

有心造惡業和無心造惡業,在世間的法律上有不同的裁決結果,比如故意殺人和無意殺人,其法律上量刑結果就不同,那麽按照佛法的道理,其因果也是有差異的。因爲用心不同,果報就不同,有意爲重,無意爲輕,世出世間法都是以心的出發點爲重,心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果報。心爲萬事萬物主,有心造惡業,是意根出於染污的心態,指揮六識造惡業,其心性就惡劣,性罪就重,不可原諒。無心造惡業,是出於偶然,不是故意,意根不是出於染污的心態,只是惡緣現前,業果就實現了,其心不惡,其罪就輕,可以原諒。性是心性,是指有貪嗔癡煩惱和無貪嗔癡煩惱的性質,有貪嗔癡煩惱造惡業,其業就重,無貪嗔癡煩惱造的惡業,其業就輕。

同理,有意有心爲善,其心是善,純想利益他人,心性爲善,善果報就大;無意做善,其出發點並不是想爲善,不想利益他人,只是業緣成熟,業果現前,巧合讓他人得了利益,其心性不一定是善,也許還有惡的心性,那麽善的果報就小。衆生造善惡業時,如來藏都會如實做記錄,也同時記錄衆生的善惡心性,其用心和出發點都做記錄,絲毫不漏。既然如此,有意做業和無意做業其果報就不同。善用其心,就是我們衆生應該修行的内容和核心,心不同,做善惡業的結果就不同,佛和衆生做同樣的事情,其結果就有天淵之別。佛得福德就有無量大,衆生的福德就是很有限量的,因爲心不同。佛是純淨的心,衆生是染污的心。

有心爲善,是指主觀上有想利益他人的念想,心地是善的。無心爲善,心裡不一定有想利益他人的想法,但是行爲上偶爾湊巧讓他人得到益處了。所以有心爲善的,因爲心地善良,果報就大,無心爲善的人,因爲不是主動做善,心地善的功德就小,果報就小。做惡與此相反,有心造惡,惡報大,因爲心地惡,無心造惡,惡報就小,因爲心地不惡。

造惡業,業種收存時,同時也把七識的心行一起收存,心行惡,就收存七識的惡心行再加六識的身口意行爲;七識善,就收存善的心行,加身口意行爲。心性惡就有罪業,身口意行爲的果報加上心行的果報,就是雙重果報。那麽善心造惡業,與惡心造惡業,果報就不同,故意殺人和無意殺人,就有不同的果報,心行不同故。心行很重要,心地如果染污,就會生生世世造惡業。

四、問:爲什麽能發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象?這時還有識心存在嗎?

答: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這些現象的發生,說明了意根對眼前的色、聲和味都不感興趣,祂有別的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對待處理,這時不注重眼前的事情。意根對於自己不關心的事情,不會把全部注意力放在那裡。意根不在意時,就不會讓意識心專注了別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那麽意識與眼識或者意識與耳識的了別性就輕微,於是就出現了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食不知味的現象。

但是這時還是應該有眼識、耳識和舌識的存在,因爲根觸塵,如來藏就會産生識出來,既然有視有聽有食,就說明根觸塵了,那麽必然會有識心被意根産生出來,不同的是,這些識了別得很微弱,只了別一點點,以至於意識心感覺不到了別了。當視而不見時,畢竟眼根觸色塵了,如來藏就通過眼根傳導色塵的影子,傳導到後腦勺,根塵相對,如來藏産生眼識和意識,就會有了別,只是識了別的輕重的差別而已,聽而不聞和食不知味也是這樣。

根就是受納器,只要與塵相對了,肯定會接收色塵,會有内相分産生出來,只是這時會不會有識産生出來。比如睡著無夢時,有内相分的存在,只是沒有識心出來了別。但是視而不見時與睡著一無所知的情況還是有區別的,這時是有知的,因爲這時畢竟還是知道光明和黑暗,不是連眼前的光明和黑暗都不知道了。既然知道光明和黑暗,那就有識心的了別,盡管很微弱。如果意根真的不想看,也有可能不産生識。如果有輕微的見,就有識在了別。識是可以分散不專注,識面對的境界越多,了別的越輕微。比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識心可以去了別很多事物,但是心思就分散了,那麽沒有訓練的人,有些事情就不能很清楚的知道。

識的分別會有主有次,以什麽爲主,以什麽爲次,由意根說了算。這樣對各種境界了別的程度就不一樣,就會出現視而不見等等的現象。視而不見時,走路既不會跌倒也不會撞牆,既知明也知暗,也在專注内心所思惟的事情。這時如果沒有識心的知,就不知道現在是黑夜還是白天,那他也沒法走路了。視而不見時應該有知,因爲這不是二禪以上的禪定境界,最多只能達到初禪。

二禪以上境界,沒有五識,不知五塵境界,但還是知道自己入定了,知道自己沒有念想了,那就有意識心存在。一般人都說這裡沒有意識心,沒有知了,其實裡面有知的,意識心存在著。這要比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定境深很多,所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還是有知有識心存在的。如果沒有眼識,應該不知道明暗,視而不見時是知道明暗的,所以有眼識和意識的存在。兩個識都有特定的專注目標,其它幾乎不分心,但是也分心一點,和睡著一無所知的狀態不一樣。

五、問:色法在後腦勝義根裡變現出來,心法在哪裡出現?

答:心法有八,如來藏本身不用變現,祂是諸法之本源,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無處所,又遍一切處,遍一切法。第七識無形無相,不在色身的裡外中間,但是能觸勝義根裡的法塵,也就不離勝義根,只要有法出現之處,就有意根的推動作用。六識無形無相,不在色身的裡外和中間,也觸和了別勝義根裡的内六塵,那就更不離勝義根,有内六塵顯現之處,就有六識的存在和運行。根據世尊所說,根塵相觸生識的道理,我們應該知道,六識一定在根塵相觸處出生,就是在勝義根處出生。六塵之法,都是三個能變識變現出來的,所以有六塵之處,就有八個識的運作。雖然七識都不離勝義根,也不在色身的裡外和中間,無形無相故,虛妄故。

第七識能默容如來藏所變現和執持的一切法,勝義根之外的法,意根也能觸和了別,比如自己的屍體,掉下來的骨肉,前世的所有物,前世的有緣人,過去世的所有法塵等等,意根都能觸和了別,這些法都不在勝義根裡,因此第七識不在色身的裡外和中間,也不離勝義根大腦。

心所法也是心法,是與八個識所相應的法,隨著八個識的運行而出現,無形無相,也不在色身的裡外和中間。

六、問:有人想自殺,並且採取了行動,意根爲什麽同意自殺?

答:自殺的行動不管是被逼迫的也好,還是自願的也好,當然是意根採取的,是意根的決定。當意根無奈,對生命心灰意冷以後,就能作出自殺的抉擇,一個是業力使然,業種成熟業緣現前時,意根與業種相應,就以自殺的形式了結業緣,實現業種,這是果的實現,了了前世的因。二是環境逼迫,意根對世間一切都絕望,不抱希望,或者把希望寄托來世,對現在的人生心灰意冷,因此選擇自殺,這是因果的因,現世的造因,後世才有果的出現。

意根絕望,叫作心死,心如死灰,就得把身體滅了,離開人世。從這裡可以看出,意根到底有沒有願望,有絕望就有願望,願望不能實現,才不得不絕望。意根決定自殺時,自己不能直接滅掉命根,就要指揮六識採取一些外緣措施來傷害色身,比如說投河、上吊、割腕等等自殺行爲。這時是意根主動要自殺死亡,比較堅決,不管有沒有意識的錯誤分析錯誤引導。

當自殺失敗,自己被人救活以後,還要想死,趁人不注意,還會決定再次自殺,表明意根鉄了心想死,心如死灰、心灰意冷了。有聽過在凳子腿上就能自殺的,心如死灰也,心灰意冷到極點,躺在床上,不採取任何措施就能死去,因爲意根對生存一點希望也沒有了。

如果人餓了好幾天,而仍然沒有吃的東西,隨時可能被餓死,有人可以騙他說再等等,馬上就有吃的東西了,這樣那人就能一直熬著挺過一段很長時間而不死,因爲意根懷抱著很大的希望,強烈盼望著食物,祂就不決定離開色身,一直堅持著不讓六識滅去。這是受他人鼓勵鼓舞的結果,意根希望不滅,也就不離身。所以說意根是有願望有願力有希望的心行,有想要達到的目標,有要躲避的人事物,也就有希望泯滅的時候。

七、問:阿羅漢出涅槃以後,新出生的意根是有開始的吧?

答:阿羅漢從涅槃境界中再出來,意根仍然要延續前世的煩惱習氣和無明,仍然有無始無明。至於說意根是不是有開始,可以說有開始,是新出生的意根;也可以說意根還是入涅槃之前的意根,與涅槃前的意根的習氣慣性和無明,還是一樣,是連續性的。

但是這些只是每個人的認知角度問題,都無關緊要。有些概念爭論起來沒有多大意義,隨各人意,而定義各種概念,無關法義。我們只要懂得得義亡言,依義不依語,這樣無畏的爭議就減少了,省下心力,可以用在更有意義的修學上。我們學佛也應該學會不糾結名相,善於從各種名相的羈絆當中解脫出來。

思惟分爲正思惟和反思惟,正推理和逆推理,這樣邏輯思惟就能更嚴密。有很強的邏輯思惟能力屬於菩薩因明學的一種,懂因明學的菩薩,與人辯論時,心思慎密,邏輯嚴謹,才能無往而不勝。

  

 末那識頌

億億劫來滯泥塵    披毛戴角荒草食

你牽我引行暗路    背覺合塵溺苦輪

而今回頭光明路    洗心革面甘露飲

執鞭策杖奔淨土    遠塵離垢涅槃城

  

鞭撻意根

忙碌一天睡意濃    忽覺痛癢眠中醒

手抓皮肉心煩躁    再臥枕邊睡不寧

無始劫來執身重    蚊咬包包也勞神

常被覺受所惱亂    何時放身得自在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