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佛法杂谈(第一部)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综述 更新时间: 2024-09-05 15:26:36 阅读: 3486

第四章  性障和烦恼篇(1)

一、我心我性的表现

众生的我心我性,从任何一个方面都能表现出来,即使是把自己全部伪装起来,总有露马脚之处,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没有智慧的人看不出来,有智慧之人,从蛛丝马迹当中就能窥见此人的我心我性,况且现在的众生烦恼性都很粗重,流露出来远远不是蜘丝马迹那样淡薄微细。

所谓的我,可以分成很多层次,从小我私我到大我。有人单独把五阴十八界当作我和我所有的,因此而造业;有人稍微扩展一下,把自己的父母儿女家亲眷属当作我的一部分,因此而造业;有人把自己所在的一个小小的团体当作我的一部分,因此而造业;有人把一个地区当作我的一部分,因此而造业;有人把自己所在的国家当作是我的一部分,因此而造业。

为什么把国家团体当作我的一部分而造业呢?因为那里涉及到了自己的私人利益,没有自己的利益,一般人都不愿意去造业了,只有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才去造业,所以不管为了多大的团体造业,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己,还是有个我心。

修到真正的无我,不是容易的,每个人总有些私欲,不是为了小我,就是为了大一点的我,因为大我里有小我的利益。众生往往不是为了金钱,就是为了权势;不是为了权势,就是为了名闻;不是为了名闻的人很少,就是为了更能说得出口的个人利益,比如佛法上福德、功德、眷属等等利益。总而言之,众生内心都是有个我,有的轻,有的重,有人隐藏的浅,有人隐藏的深,有人干脆不隐藏,真正无我,那是极少见的。

有些人外表的善,同时也正是大恶的表现,大恶表面好像是善的,表面能利益稍微多一些的人,看起来是善的,实际上还是恶,而且是大恶,因为他损害了更多人的利益。有人为了自己的国家觉得很光荣的上了战场,名义上是保卫自己的家园,可是却损害了他人的家园,自己的家园是家园,他人的家园难道就不是家园了吗?可是众生就不是这样看,只要与我有关的,就一定是正当的,不用考虑对方利益,一定要去做,于是就堂而皇之的造业。

有人认为做事只要是为了团体,就是无我的,可是这个团体里没有他,也没有他的利益,他就不能愿意无私的去做事去造业。如果说为了自己的团体做什么事都是善的话,那么如果损害了更多的团体和众生的利益,这个行为到底是善还是恶呢?那就是大恶。往往很多人外表的善,正隐藏着更大的恶,可是众生愚痴,不明此理,都是意根暗暗执我的外在表现。

众生往往都是以我为主,只要与我有关的,不管怎么样都要去维护,对错不管,实际上那就是非常强烈的我心我性,不管是哪种程度的我,只要涉及到了自己的利益,都是我心的表现。与我有关的都好,与我无关的都不好,这就是我心的表现,众生很多时候不能反观,也不愿意反观,因为智慧短浅,护己心极重之故。

二、如何破除情执增进道业

现在的众生情执都很深重,处处都要争个我高你低,我必须是最好最高的,我一定要第一,我的团体一定要第一,不仅要第一,还要唯一,只有我就行了,其他都不管不顾。学佛人中同样是如此,一点也不逊色于世俗人和团体。佛菩萨看众生看得很清楚,就是众生自己看不明白自己,没有反观力。凡是与我有关的,都好,这就是众生的情执心理,也是深重的我执习气。众生总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地维护自我和与自我有关的家亲眷属、大大小小的团体,根本就不考虑因果,不考虑后果,这是很难改变的深重情执心理,往往造业就是因为情执。

那咱们就要说说世界上有没有第一,谁是第一者。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说的意思就是永远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存在;除了佛,谁也不是第一,而且佛佛道同,也没有第一的佛,诸佛平等,都是无上尊,那么诸佛之间就没有第一第二之说了。菩萨是当不了第一的,总有比菩萨更高的更有智慧的人存在;凡夫就更当不了第一了,所以世间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争的,越争越不能第一。因为心有所争,就已经落于下处了,只有完全不争者,其心高远而又空阔,才能达到顶峰,达到峰顶。

要想破除情执心理,就要依靠大智慧和禅定力,定下心来,深细思惟,就能知道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那还执著个什么。仔细想想,这个世界有什么,哪个是真实的,哪个值得去执著的,哪个值得去争的,哪个又值得去挂碍的。只有佛法值得用心,值得我们努力去付出,但是为了成佛去与人争,反而不能成佛,修行的速度就会缓慢下来,这样反倒耽误了自己成佛。除了成佛这件事,没有再值得执著和挂碍的,但是还是要把成佛的执著和挂碍都灭除掉,最后才能成佛。

三、什么是性障和烦恼习气

性障是心性方面的烦恼,与贪嗔痴相应,能障碍自己的道业;烦恼习气是意根无始劫以来所累积起来的惯性作用。四果罗汉只能断除贪嗔痴烦恼的现行,但是无法断除习气惯性,所以有时候习性还是要不经意发作出来,但是过去的非常快,内心不留痕迹,不会过去很长时间了还在生气和发火,或者内心记恨。

凡夫却是把烦恼都要现行出来,具体表现就是贪性的行为造作,嗔恚的行为造作,愚痴的行为造作,而且是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性的直接体现和流露。习气就比如汽车刹车以后,按照惯性的作用还会往前跑一段路程,不是马上停止不动,但这个力量是比较小的,这段路程就是初地菩萨到八地菩萨之间的修行过程。初地之前都是烦恼的现行,烦恼没有断尽。三果之前,没有修到初禅定时,贪嗔痴烦恼都是压伏着,一点也没有断,初禅之后,才开始渐渐断烦恼。

没有明心见性,也没有证果的人,即使修出了四禅八定,烦恼也断不了,而是压伏着,将来禅定退失时,所有的烦恼还是要现行出来。所以说证果和明心见性的功德非常大,让众生将来就有能力断烦恼出离生死轮回苦,世世都非常自在。

四、性障烦恼影响福德

一个人好比一个磁场,能够影响周围的人事物,慈悲柔和的性体能带给周围一片祥和的氛围,能感化周围的一切,因此就会生出福德来。相反,贪嗔痴重,性情粗暴,就会扰乱了周围的磁场,扰乱了人心,让他人内心不安,那样就会消耗自己的福德。一个人禅定修不好,一个是因为福德不够,一个是因为贪心重,惦念的事情多,放不下,贪心重,念头就不断,就会影响禅定;再一个是因为嗔心重,嗔心重,内心也是有很多人事物摆不开,嗔心障碍禅定是最重的,尤其是不能得到初禅定。

佛说贪嗔痴这些性障障碍禅定,而慢心最障道,能障碍一切善法的生起。修行降伏烦恼是极其重要的,烦恼不仅障碍自己,也严重地影响了他人,影响了一个团体,影响周围的一切,损减自己的福德。性情柔顺的人,修养好,福德也大;福德大的人,道业就会快速进步。一个人的一张面孔,就是一个人的全部风水,从这里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修为,一个人的心性;一个人的福德,一个人的性情,都会表露无遗的。

慢心这个东西根深蒂固,很难降伏,深细的我慢,四果罗汉才能断,四果以下都有慢。慢的表现不一定在表面,有些时候隐藏很深,眠藏在如来藏里,极大多数是没有机会表现出来,因为因缘还不成熟,慢的条件还不具备,自己各方面还没有特殊的地方,和其他人比,还不如人,慢心就不轻易显现。一旦条件成熟,自己稍微一点点资本,慢心马上就现行出来。即使自己远远不如人,没有慢的资本,也会显现慢心,比如一个乞丐过大街时,一辆林肯车开过来,鸣了几下喇叭,让他躲开。他无奈躲开了,车过去后,他就在背后骂道:开辆破车有什么牛的?等我有钱时,开的车比你的还豪华。这就是卑劣慢的表现,等他某生某世发达了,他的慢就会完完全全表现出来,这就是众生。当某些人在某一方面一旦得势,慢心不久就会出现,自己不一定能发现出来,一是心粗故,二是认为自己真的很不错。

烦恼这些东西根深蒂固,无量劫带过来,很难降伏,一旦降伏了,智慧快速增进,修行就非常的快。烦恼就是障道的因缘,遮蔽着自心,不见光明,愚痴无智,既不能正确的认识他人,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贪心着境界,嗔心障禅定,慢心障一切,尤其是遮蔽智慧的开启,这是最严重的。

这个世界如果是灾难频发,果物不收,那都与我们自己有关,战争频发,世界动乱,也和我们自己有关,都是自己的心所感召的,多检查自己的心,多检查自己的业障,多找自己的不是。人心动荡,贪嗔炽盛,国家就不太平,世界也随之不太平。把心修好了,世界一切都会发生改变,修行就能够改变一切。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只要你有德有福,就不用害怕天灾人祸会降临到你头上,而且还能带给世界或者周围地方安乐和祥和。修行就是万能钥匙,没有打不开的心结,没有过不去的河。大家多多检查自己的心性吧!

五、烦恼的定义是什么

有人说,忧愁恐惧苦恼是烦恼,痛苦是烦恼,失意不如愿是烦恼,病苦是烦恼,内心不愉快是烦恼。那么快乐是不是烦恼呢? 佛教里定义的烦恼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是烦恼,这些烦恼是我们通过修行需要断除的,一旦断除就是三、四果人, 烦恼断尽,才能涅槃得清凉。如果严格定义烦恼,心不寂止、心不寂静就是烦恼。

快乐也是烦恼,很多时候的快乐就是贪爱烦恼的体现。快乐的时候,心喧闹不寂静,这时心散乱就没有办法思惟佛法,心不住在佛法上,法理不通,就不能得到法益。那么我们快乐一辈子又有什么益处呢? 天人很快乐,他们一天时间就等于人间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可是因为快乐,时间过得很快,很快寿命就到期了,于是不得不托生到人间或者三恶道。当天人时,由于快乐而不愿意修学佛法,没有佛法的受益,白白地快乐了几千年。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不能只图快乐,要想办法多培养自己的福德资粮,戒定慧资粮,圆满这些资粮,我们才能够得到相应的道果,得到真正的法益。否则每天都是卖弄自己的口舌,说食不饱,佛法再好,也不是你的,即使本来是佛,你也只能当个凡夫,生死轮回不断。

六、众生的烦恼有下烦恼和上烦恼。下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些烦恼四果罗汉就断尽了。上烦恼是开悟以后,修道位菩萨修证路上所应该断的,不与贪嗔痴烦恼相应的烦恼,初地以上菩萨慢慢开始断的。这个烦恼也叫尔焰,就是思考着怎样成佛,怎样修行道种智,怎样获得更大的智慧,怎样了知某些更深层次的法,怎样俢证各种观行,如何地地增上,如何取证佛果圆满菩提等等。也包括怎样破除外道法和邪法,怎样引领众生走上正路等等,而没有救度众生离开邪见之心,没有救度众生得解脱之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菩萨,没有资格入初地进如来家。这些尔焰,是随修随生,随修随灭,不断灭去旧的,又不断生起新的。上烦恼断尽,才能成就佛道。

七、心里有不如理的想法应该隐藏起来,尽量不要说出来;如果不应该说的话,不如理的话都要明目张胆的说出来,表明内心烦恼非常重,克制不了,内心有个我,认为我很重要,别人应该要顺从我,都要以我为中心。随着修行的不断递进,烦恼应该逐渐轻微下来,内心里那些不如理的想法,也应该不要再出现,修行才有进步。如果内心这个我很严重的话,断我见就非常的困难。

修行就是要时时注意检查反观自己心中的那个我,是否每天每月都在减轻,都在缩小;如果还与从前一样的壮大,不可逆转,那么修行就没有得力,没有走上正轨。如果断我见觉得很难,那么明心就更困难,毕竟明心所需要的福德和各方面的条件要更高,要求菩萨的心性要更好。我心重的人,福德不容易集聚起来;无我的心与如来藏相应,将来菩萨道的修行就非常快速。

八、现在的众生贪嗔痴烦恼几乎都非常深重,但是众生却又不自知,可是贪嗔痴造成无边的恶业,未来基本上是要下三恶道的,再世为人的希望非常渺茫。众生因为有无明,才造作贪嗔痴业;而正是因为无明,都不知道那是恶业。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不学佛法,不懂因果,就处在无明之中;或者学了佛法,仍然是不懂因果,不知道自己的一切身、口、意行都有果报,于是就任意妄为,丝毫不顾及后果。事情做的的对与错,自己的判断是不准确的,要依靠佛所讲的理来判断。众生无始劫以来广造恶业,轮回六道无有止息,得人身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都不会做人,不懂做人的道理,也不能反观自己的贪嗔痴烦恼。

众生无量劫得人身的机会,佛比喻说,犹如在一个汹涌奔腾的大海里,有一只乌龟,海上又漂浮着一块木头,木头上有一个圆孔,正好能让乌龟的头伸进去。这只乌龟迎着风浪把头伸进木头孔里,这个机率是极小的,佛说得人身的机会就是这样小。有一次佛从地上抓一把土,又扔掉,问大众说:我手指甲里的土多,还是大地上的土多?弟子回答:大地土多。佛说众生得人身的机会就像我手指甲里的土一样少,不得人身的机会就像大地里的土一样多。

佛在阿含经中说,众生极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三恶道里渡过的,三恶道的业消灭一部分,剩下一点福,重新得个人身做人,做人时又没有做好,造了很多恶业,死后又下恶道了。三恶道里,在地狱的时间按劫算,当恶鬼的时间也是按劫算,当畜生时每种畜生最少是五百次,恶业消了,才再回到人间。所以我们看,极大多数人是不会做人的,人的品德是不好的,就是因为他们在三恶道的时间太长了,没有机会做人事,所以都不会做人。我们今世得人身,又遇见了佛法,真应该好好俢持,免去那些长劫的苦受。何必为了满足自己贪嗔痴的烦恼而造作恶行,有智慧的人,应该静下心来思惟,比较一下,考虑自己该如何度过这一生,考虑未来该如何不再受苦,以解决生死苦恼的最大问题。

九、每个人都有自己并不知道或者难以观察到的随眠烦恼,只有在一定因缘条件下才得显现出来。这些随眠烦恼是主动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之显现为好,还是闭门独修不让其显现为好?

烦恼随眠主要指烦恼习气,贪嗔痴慢疑恶见就是烦恼,这些烦恼如果没有初禪定,没有修到三果时,都不能断除,有机缘就要现行出来,只不过有人轻有人重。烦恼随眠的意思是有烦恼习气眠藏在识心里,不容易发现,这个习气是从初地菩萨开始断,凡夫和罗汉们还都没有能力断。烦恼现行太重的话,就要多修禅定,多思惟无我之理。如果自己发现不了,还想降伏的话,就得在人群中多磨练自己,并且他人指出来,自己能够听取,善于随顺;不能见他人指出来,就起嗔恨,造作恶行,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少到人群中;如果不是,就多在人群中反观自己的身口意行,虚心听取他人的劝告。

降伏烦恼和断烦恼都是在历缘对境当中,发现烦恼的现起,回光返照,当下就斩断。如果远离人群,烦恼不容易现前,就发现不了,那么烦恼就藏在心里,无缘断除。到了其它佛国土时,都是顺境,烦恼没有机会现起,断除就很难,修行就很慢,虽然是活得很舒适,可是道业进步的很慢。

十、如果一个人的情商高,智商也高,很懂得人情世故,说明这个人在无始劫以来,在人中生活的时间比其他人稍微长一些,或者在三善道生活的时间稍微长一点,熟悉人类的生存环境,善于了解人的心理,通达人情世故,很会做人做事。他的意根由于较长时间熏习人中的事情,心性与人相应。即使他前世在畜生道里,也是投生在一种与人比较相近的畜生类中,能够与人比较接近,懂得人的心理。比如猫狗之类的畜生,因为与人在一起居住,了解人的心理和习性,再投生为人时,就懂得人中的人情世故,做人做事儿很乖巧,甚至八面玲珑。一个众生在哪道里住的时间长,哪道的习性就重,所以看一个人的习性,就知道他前世是属于哪道中的众生,从哪道里托生过来的。这就说明了众生的意根是受熏染的,而且会把熏染的种子现行出来。那么我们如果长期受佛法的熏染,大乘法的熏染,如来藏法的熏染,种子就会种下来,有朝一日种子就会现行出来,开花结果。

十一、当心中生起烦恼的时候,我们要静静的看着它,观察它,探求它是从哪里现出来的,它的来源在哪里,因为什么而现出这个烦恼。然后再分析现出烦恼的原因,再解决这个原因。心里要不断的思索那个原因,再分析因为那个原因,值不值得生起烦恼,升起这些烦恼的后果是什么,能解决多少问题。再回想我们从前从小到大生起过多少烦恼,那些烦恼是如何解决的,怎么消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再思考我们过去生生世世无量劫的烦恼有多少,苦恼有多少,那些苦恼烦恼都是我们的业报,报完就过去了。我们今世的烦恼也是一样,无论怎样都要过去的,何不正确地看待这些烦恼,打开心结,如理地解决。

要思惟我们每个学佛人都是菩萨,菩萨的职责就是要广行菩萨道,那就不能总是沉浸在小我的烦恼当中。我们一定要打开心量,放眼未来;我们的未来是要在无量劫当中,在十方诸佛国土,广行菩萨道,广度无量众。菩萨心里不应该有个人的贪嗔痴烦恼,只能有想要获得佛法更高证量而生起的上烦恼,只能有为如何更好的教化众生而生起的烦恼,只能有为如何使正法永续流传而生起的烦恼。只要心中常想未来世的菩萨道行,就不会被眼前的小小烦恼所系缚住,心量就能放大了,心里就能开怀了。放眼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十二、漏,就是贪嗔痴慢这些烦恼;无漏,就是这些烦恼消失灭除了。有为,就是有所造作,有所运转,有所作为,包括身口意行;无为,就是没有心行,没有造作,没有身口意行,不运转。第八识是无漏无烦恼的,是无为法,在三界世间里没有心行,没有身行口行,什么也不造作,是自性清净心。

但是祂也有有为法,祂输送七个识的种子,收存业种,输送业种,变生显现一切法,这就是祂的有为部分;如果没有有为部分,我们的五阴就不能生存,祂对五阴纯粹是无私奉献。这种有为法,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既要学习转依祂的清净无为的体性,更要学习祂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有为性,这两方面我们都学习好了,彻底转依成功了,我们修行也就到达终点。

烦恼断除的前提是断我见,初禅以后,开始断贪爱这种烦恼,嗔恚烦恼也断掉,就是三果人,贪嗔痴慢的烦恼断尽,就是四果罗汉。外道们修行,没有断我见,不管心地如何清净,那都是伏烦恼,不是断,所以不断六道轮回,定力退失以后,还会生起烦恼,那么只靠修定是不能出离生死轮回的,必须配合断我见的智慧,靠智慧出离生死轮回苦。

无漏的有为法,一是指第八识无烦恼的在五阴身中的运行,二是指无烦恼的圣人所行。有漏有为法,是三果以下的人的行为造作,尤其是凡夫的行为造作。有漏的无为法,是指没有断烦恼的人,入到定中,意识心也灭,没有身口意行的造作,叫作有漏的无为法,只有无想定是这样。

十三、降伏烦恼和断除烦恼的区别

七识本身的识种子是清净没有烦恼的,是七识的心所法在运行中出现的烦恼性。所谓的善恶性,是指识心心所法的善恶性,心所法伴随着七识运行,七识清净时,是善十一心所法伴随着七识运行,七识染污时,是烦恼心所法伴随着七识运行。

修行以后,七识本身并不发生改变,是心所法在不断的改变。心所法没有彻底究竟改变时,七识只是压伏烦恼,以后还会随缘现行烦恼心所法;七识转识成智时,心所法已经改变了,烦恼心所法断除了,善心所法增加和现行,这时是属于三四果人,烦恼是断除而不是处于降伏压伏状态。烦恼的降伏和断除有质的不同,降伏压伏时,只是烦恼不现行出来,但是还存在着;断除烦恼时,是指烦恼连根拔除,不存在了,以后不会再现行出来,这是三四果人。

所以降伏五盖,和断除烦恼,也有本质的区别。降伏五盖,烦恼还在,只是不现行,这时就可以出现初禅定。当初禅定现起之后,依此定力,先断贪欲烦恼,请记住,断除不是降伏;贪欲烦恼断除之后,渐渐的断除嗔恚烦恼,之间经历多长时间断除嗔恚烦恼,因人而异。请记住,这是断除嗔恚烦恼,不是降伏和压伏嗔恚烦恼,二者有质的区别。嗔恚烦恼比贪欲烦恼要难断,比较困难,当嗔恚烦恼彻底断除时,才是真真正正的三果人,这是断烦恼的过程和细节,先降伏压伏,令不现行,然后在禅定作用下,斩断烦恼。

当然这里不离智慧,所谓的智慧就是断我见的智慧,知五蕴无我的智慧,没有这个智慧证量,就属于降伏烦恼和压伏烦恼,所有修出四禅八定的外道们都是如此。所以那些外道们,人品都相当好,不会把烦恼现行出来,但是烦恼没有斩草除根,未来世当定力消失时,烦恼仍然要现行出来,那时他们还在六道里轮回,也许还要下三恶道。这是有断我见的智慧和没有断我见智慧的区别。

十四、当一个人心里有轻慢心时,不仅是说出去的语言能成为恶业种子,将来要受恶报,连代表轻慢的表情也都成为业种,将来也要因此而受恶报,甚至心里的觉观想法也要作为种子收藏起来,将来也要因此而受恶报,因为心地染污了,业种就不净。

自己凡是出现过轻慢心的,不管是那种形式,都应该及时忏悔,为了后世不受恶报,付出多大代价挽回都值得。还有比轻慢心更严重的心行,更应该忏悔,免得后世大恶报,比如欺骗和谎言,故意欺骗和恶意的谎言,都应该及时忏悔。小因得大果,这些事情可都不是儿戏,果报不虚。

过去一个小沙弥说一个出家师父,吃饭像牛嚼草,五百世做牛,出家人说出家人的口业都那样严重,何况在家人说出家人的口业,更加严重。每个人都要检讨自己,有一点点过错都要忏悔,免得将来受报后悔莫及。现在诽谤三宝的人很多,不在少数,还堂而皇之的,公开的,理直气壮的,不可理喻,不可思议,这些人有可能要下地狱受报。如果有神通,能到地狱里走一遭,就知道地狱里的众生不都是杀人放火之流,有不少都是学佛众生造大恶业过去的,当时都不知道自己造恶业,有的人还以为是善业,以为没什么事,这些人当中有不少是自认为修行很不错的人。

只要贪嗔痴烦恼没有断除,就有可能造恶业,尤其是学佛人被自己所信任的人煽动,头脑一热,什么事都敢做,自以为没事,不知道将来果报极重。世间越尊贵者,对众生最有益者,对之造恶业,罪业越大。学佛人首先要懂因果,小心身口意行,不造作恶业,不受恶报,这是明智之人。真正能懂因果的,真正深深信受因果的,也差不多快修到初地菩萨了,地前菩萨对于因果还不能完全信受,何况凡夫。因为能证得如来藏,现观如来藏运作的人,知道身口意行是刹那刹那都存入了如来藏中,没有遗漏,果报就不可避免,因此没有侥幸心理。

经常读读佛经里讲的因果事例,就能多明因果,身口意行就能非常小心了。头脑经常发热,不理智的人,比比皆是,无始劫以来的恶习太深重,难以遏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于自己不懂的,不要轻易开口评论和评价,不要太自信,太自信的人,往往就吃亏,都是自己给自己亏吃。太自信的人,就是我壮,说来说去,造恶业,受恶报,还是因为内心的我,那个我没有降伏,就要不断的冒出来造恶业。

内心里有优越感,就是我慢,就是有我,只要内心认一个微小的法为我,就是我慢。我慢最难断,自己也难发现,因为太习惯了,往往是不觉不知,很自然的就表现出来了。大多数人都有非常粗重的我慢,而极少有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慢心。因为定力不足,智慧不够,不能反观自己明显的慢心和隐藏着的慢心,如果没有人提醒,就会任其发展。

十五、烦恼和无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断除

众生因为没有神通,所知非常有限,眼界太窄,视野太小。识心被五阴身所限制,也被烦恼和习气所限制,被业障所限制,很多事不知不见不证,这就是无明。无明断尽,就成佛。很多人都是想躲避境界、躲避人事,好把烦恼和无明渐渐断尽,可是无明业障恰恰是在接触人事,在作事当中断除的。如果烦恼不现前,无明不现前,就无法作意和观行烦恼的现起,也就无法断除烦恼。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不如意事,能忍下来,退一步,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断除烦恼和习气,就是要在逆缘中忍耐下来,然后才能断除。有些顺境,也需要忍耐而不得意,然后才能断除对顺境的贪爱。没有境界,无法断烦恼,因为看不到内心深处的烦恼,烦恼不现前,就无法斩断,不能连根拔除。

十六、我执,是对五阴我的执著不舍,断我执就得解脱,不被五阴所系缚,不被十八界所系缚,不被三界世间任何法所系缚,有智慧出离三界,这是四果罗汉的境界。他们断我执以后,再也不执五阴我,寿终就能灭掉自己,入无余涅槃。

法执,也叫作法我执,执著蕴处界和合起来所衍生的一切法当中有我是我。地上菩萨修一分无生法忍,就证一分法无我,断一分法执。地上菩萨因为要留惑润生,保有五蕴身,故意不把我执断尽,就开始断法执,证得蕴处界和合而生的一切法当中无我无我所,法执断尽,圆满成佛。

十七、有烦恼性的疑,比如执著于我,有我慢,有见取见,就无故怀疑他人他法,执著自己的知见看法为正确,认为自己错的也是对,他人对的也是错。因为有烦恼,有愚痴,不信受佛语,才无故疑师疑法。阿罗汉已经断了这种疑, 不疑佛,不疑法,不疑师。然而这是在小乘的修证方面不疑,在大乘法上,有无量的疑没有解决,这些疑不与贪嗔痴烦恼相关,纯是在大乘法理上的不懂,这就是无记疑。佛断了一切的疑,没有一样不明的,修证出了一切种智。

说声闻人厌于多闻, 是因为他们对于大乘法不喜乐,满足于自身所修证的小乘解脱道,能得解脱心就已经知足了。缘觉厌于思惟,他们逆推十二因缘法,推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就知道一切法都由第八识而生,但不起心继续思惟以证第八识,满足于对缘生法的修证,能够出离生死就知足。而菩萨不厌足思惟观行,勇猛精进修行,探究一切种智,终于成就佛道。

声闻缘觉有五阴解脱的智慧,却不够清净,知道一切法都是空,证得了一切智,但是根器漏劣,只想自己得解脱,出离轮回,不发大菩提心,不顾众生苦,不想成就佛道。佛的智慧清净,根器极大,大心大量,誓度一切众。声闻缘觉行不清净,只为个人得解脱,不广行菩萨六度十度万行,广利众生。即使是为了成就众生,连小小的戒都不肯犯,就怕因此不能入涅槃得解脱,做一切只为自己得解脱。佛作菩萨时,为了众生,宁犯杀业邪淫业,宁愿自己下堕地狱,也要救度众生,一切所做,都不为自己。声闻缘觉为自己修行,所作所为都是有限量的,而佛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六度十度万行,其行无量无边,度化无数众生。

十八、众生投生到六道中的某一道,一定有与这道相应的业和习气种子,否则就不能投生此道中。投生以后,就要表现出与这道众生相应的习性习气,一切行为造作、饮食生活习性自然就与这类众生相应。所以我们要多培养人界和天界众生的好习惯好品德,尽量降伏贪嗔痴烦恼和不良的行为习惯,习性与人和天人相应,后世就能投生到人中和天上。

作为学佛人尽量不蓄养畜生,因为长期与畜生打交道,朝暮相处,就会毫无觉知地受到畜生习性的熏染,来世就有投生到畜生道的危险。我们现在如果心里有悭吝心,就与恶鬼众生相应,来世就有可能投生到恶鬼道中。所以布施能破除我们的悭吝心,没有悭吝心,就不会投生到恶鬼道,心与恶鬼不相应故。心中有嗔恚、凶狠和邪恶,就与地狱众生相应,来世就有可能投生到地狱中,忍辱就能破除我们的凶狠嗔恚心,命终免堕地狱中。愚痴与畜生心相应,修学般若智慧,就能破除愚痴心,善于思惟思辨,就会破除无明和愚痴。

有些人心性粗恶,在家顶撞辱骂父母,在外违逆师长,毫无孝道,时时处处以我为中心,来世就与人绝缘,投生恶道。多做人事,说人话,多孝敬父母师长,受持五戒,心性就与人相应,来世能保住人身。修行十善,心性与天人相应,来世就会升天享福。但是学佛人尽量不去天界享福,应该发愿留在人中继续修行,所修福德都要回向自身道业,以使道业迅速增进,在道业上得到最大利益。

十九、每个人的我执都是很重,只有通过学佛修行认识到世间的真实相以后,我执才能慢慢消融。前世有人学佛时间长,有人学佛时间短,造成了每个人的学佛根基有所不同,然而无论什么样的根基,只要进入佛法当中,都是先于其他众生觉悟的人,应该为此感到庆幸。我们后边还有无数又无数的众生连人身都得不到,更没有机会接触佛法,苦难无边无尽,到我们成佛时,都不知道他们是处于哪种生存方式的众生。所以我们学佛人应该生起悲悯心,不仅要怜悯自己,也要怜悯众生,发起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使得自己一方面道心能坚固,一方面福德就能快速累积起来,修行就能很快速了。

学佛尽量多修福德,佛是福慧两足尊,福德是不可缺少的成佛的因素,福德累积到一定程度,道业才能进步,智慧才能增长。很多人不重视修福,致使学佛很久,佛法知见还是很浅薄,智慧不得一点长进,根本问题就是福德不足。那些积极修福的人,进步就很快,智慧增进的也很快。是修福对自己有利,还是不修福对自己有利,请大家三思。

二十、众生因什么而有慢

众生因有我而有我慢。慢的种类有很多,都是以假我这个色身五阴所拥有的虚相、假相、生灭相而感到自豪自傲,因而生慢。慢包括慢、过慢、高慢、卑劣慢等,比如,众生以自己的色身外貌美丽、漂亮、庄严而感到自豪;以自己的见闻觉知心聪明伶俐、工于心计、知识丰富而自傲,认为自己的见解多么正确和高明而自豪;以自己能拥有极多的财富而自豪;以自己所拥有的名声、权势、地位而自豪;以自己所拥有的眷属,拥有优秀的孩子而自豪;以自己所拥有的产业巨大的父母、有权力和地位的亲属而自傲;以自己的学问、修养、经历而自豪。

因为自豪自傲,内心里就喜悦爱乐,逢人就向人夸耀,展示自我,自觉或不自觉想让他人了知和羡慕自己。所有的心行全都围绕着假我这个五阴而现行出来,不知五阴虚妄,本非真有,刹那刹那在生灭变化,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实体。我尚且不有,何况我所拥有的某某更是虚妄。比别人超胜而自傲的人还算好些,很多人是明明不如别人或者和他人差不多,也认为自己超胜于人,这种过慢就很严重,不但能障碍与他人平等交往交流,也让自己深陷贪执,增加生死系缚,不得解脱。 

也有一种人,总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总是感觉很自卑。这是总把自己的五阴与他人的五阴相比较的结果,也属于非常注重自己的我心,五阴我在心里仍很重,内心里还是希望自己的五阴比较突出一些,因此才感到自卑,这是卑劣慢。我慢是下意识当中认为有个我的存在,这个我有功能作用,有影响力,内心感到满足和欣喜,这种慢是阿罗汉断的,离我们还很远,暂时断不了。

对我们学佛人修行有障碍的慢,是我们最应该着手要克服和改变的慢,比如有人认为,我学的法都是正法,有多么殊胜,他人都不如我学得好,但实际不是;我的师父是某某大德,名气非常大,我学来的智慧见解绝对正确,但实际不是;还有人说我学佛时间很长已经有三十年了,已经如何如何了,别人都不行。

因为这种慢,就不肯虚心向他人请教,遇到真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就做不到不耻下问,甚至还要辩倒对方为己乐,白白失去参学的机会。这些慢心都能耽误和障碍自己的道业,以至于道业得不到增进。这些慢都因五阴我而来,心里牢牢地执著五阴为我为真实,这是障道的根源,这样阻碍自己的道业甚为可惜。因此有必要观行五阴的虚妄,破除我见,拔除生死的根源。

人的慢心是从哪里来?从我而来,以自己的五阴为慢,以自己的见闻觉知心为慢。把虚妄的当作真实的我,才有慢,拿自己的五阴与别人的五阴相比较,认为自己的五阴比别人的要好。拿自己的见闻觉知心,与别人的见闻觉知心相比较,认为自己的见闻觉知心是聪明的,优秀的,有智慧的,有才能的……,于是就觉得自己多么的了不得了,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言语之间就把自己兜售出去,让别人都知道自己多么有能耐,多么的殊胜。这就是我们那个可怜的我!各种烦恼一旦形成习性,就很难改变,自己都不能觉察出来。但是言语之间明显地表露了出来,别人都能发觉,就是自己不知道。

二十一、当我们初禅现前的时候,外界无论怎样的际遇,他人无论怎样对待你,内心的烦恼都不会现起,虽然有时也难过,但那是浮层,不能进入内心深处。那时心如铜墙铁壁,外不入,内不出,外界的欺辱不能真正的碰触到内心里,心就会有一层保护膜,这个境界叫作烦恼不侵心,心不起烦恼。这就是阿含经中说的:心自在,心得解脱的境界。

修到这个地步,自己会生生世世都受益。所以二果以前,心都是不自在也不解脱的,因为与贪嗔痴烦恼联系在一起。心解脱,是以意识心为主,意识心贪嗔痴具足,前五识也解脱,眼不贪色,五识不贪色声香味触;意根第七识的解脱,那就要断我执,有能力灭掉自己,那是四果阿罗汉的境界。真正的心解脱是四果,断了我慢,五上分结都断了,能够自己证明自己不受后有。

二十二、喜欢音乐是不是贪

只要心里认为好,感兴趣,有喜乐,就是贪,只要有心于这些声音,心沉浸在这些音声里就是贪。因为贪爱,才生死轮回不息,只要喜欢一个东西,就被这个东西束缚住,就不得解脱。解脱就是心不著任何一物,阿罗汉因为心心念念想解脱生死,害怕著任何境界,他们接触六尘时,根和尘仅触一下就移开,不再往下进行,免得起贪,起觉受,他们很注重这些修行,我们也应该尽量这样做,虽然暂时还做不到,但熏习总是有利于自己的。

我们听声时,应该把声音当成空谷的回音,知道声音是不真实的,就不要对声音生起兴趣,对其它的六尘境界也要这样观行,不要生起贪爱,心就能解脱。佛在《杂阿含经》卷一中说:贪爱于色就等于爱乐苦,喜欢觉受就等于喜欢苦,喜欢想蕴就等于喜欢苦,喜欢身口意的行就等于喜欢苦,喜欢六识的识蕴就等于喜欢苦。如果不喜欢苦,就不要喜欢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对色受想行识的喜贪断,就能离欲断苦。

我们要想断我见,得解脱,首先就要观察苦,认识苦,才能生起厌,才能求解脱,厌离心不生起来,对五阴的贪爱就会继续,这样就不能断我见,较深一些的禅定也不能出现。我们厌离世间的五阴和生活,欲界定才能出现,厌离欲界天人五阴和生活环境,色界定才能出现。总是有一个喜欢五欲的心,什么好的境界也不可能出现,因为你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没有空间,更好的境界也只能摆在心外,你都享受不到。

二十三、如何减轻情执解脱自心烦恼苦

一个人如果情执太深重,内心深处肯定是纠结不断,苦恼重重。怎样才能减轻情执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世间的无常,观察每个家庭的无常,观察每个家庭的结局;观察每个人的无常,观察每个人的结局;观察自他心理的无常变异,仔细思惟这些世俗法有什么可执著的,再思惟自己生生世世所有的情感,最终的结局都是什么;众生无量劫来泡在各种各样的情感里都得到了什么结果,观察每个人从前世都带来了什么,今世死后又能带走什么;什么是自己永远不变的东西,什么是自己最可依赖的东西,什么是永远属于自己的东西。

再观察思惟自己无量劫以来的父母、伴侣、儿女、亲朋以及所有的家亲眷属,他们如今都在哪里,那些感情都哪里去了,自己为什么生生世世轮回痛苦不已,都是因为执着于自他情感,从而系缚了自己的心,不出六道轮回。众生不管对什么都是贪生生贪,生死轮回,情为根本,爱为根本。知此,就不应该再去追求生死轮回苦的根源,应该从贪染的泥潭中渐渐地拔出腿来,逐渐走向自由和解脱。

二十四、生死的因是什么,这点要搞清楚。生死轮回是因为贪嗔痴烦恼,是对五阴十八界的贪爱执著,是对三界世俗法的贪爱执著。如果没有执著,没有贪爱,没有烦恼,烦恼全部断尽,自然就能出离生死轮回。如果对他人的恭敬实质是自己的烦恼性现前,而不是真正的恭敬,那就有生死;如果不是烦恼的显现,那就与生死无关,包括对佛的恭敬,如果是以清净心真诚心,反而能增加福德,有利于解除生死烦恼。楞严经第一卷里记载,阿难出家的因,是对佛的贪爱,不仅仅是恭敬,所以佛才征求爱乐佛的心是哪个,在哪里,然后降伏这个贪爱心,才能解决生死问题。

二十五、修四禅八定是否能证得涅槃得解脱

涅槃是心解脱和慧解脱的阿罗汉所证的境界,不仅与禅定有关,主要与解脱的智慧有关。即使修出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不能得解脱,仍然在生死轮回中。因为没有断除生死的根源——我见,因此就没有断除与我有关的烦恼,被烦恼所系缚,心不得解脱,未证涅槃。

心得解脱是小乘三果人的境界,不仅有初禅以上的禅定,也断除了我见,断除了贪欲和嗔恚烦恼以及三缚结,这是证得了有余涅槃。再断除我慢、我执,对三界的贪爱全部断尽,获得了解脱的智慧,就能入无余涅槃。

因此说只有禅定,不能断除烦恼,只能压伏烦恼,心不得解脱,智慧也不得解脱。心解脱是智慧加禅定,断除烦恼所获得的解脱境界,慧解脱同样是解脱智慧加禅定,断除所有烦恼所获得的解脱境界。

二十六、很多人每天都是为了说话而说话,为了表白自己,显示自己,而口无遮拦,心中的我很重,都不知道回光返照检查自己的身口意行,修行是修个什么?天天喊无我,心中的我却仍然很重,自己检查自己,修行究竟修了个什么,有没有力度?

检查自己的心里,为什么有不高兴的情绪,如果心里没有我,不是我重的话,能否不高兴呢?顺我者乐,不顺我者悲、愁、恨、苦,这就是十足的我,这样与无我正相反。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无我,把自己每天心中的我融化掉,这就是最好的修行,学习千经万论,就是要达到无我,不是为了学佛法而学佛法。学佛法的目的是要做到无我。如果每天都是为自己的我而学佛法,而显摆自己,那不是与修行背道而驰吗?

第七识意根的我执重的原因,是着我相,时刻想突出自己,表白自己,自己如何又如何,告诉他说错了,不是这样,马上就为自己辨白,或者气愤的走人,这些都是严重的我心。真想快速的修行,快速的增进道业,每天都应该检查自己的烦恼心所法,是不是比以前减少了;情绪化的表现是否减少了;慢心我心是否减轻了,这样才是正修行。不是学了一大堆知见,然后增长我心和慢心,这样是学错了,学反了。

二十七、什么是见惑和思惑

见惑是指知见上的烦恼,知见不清净不正确叫作见惑,见道时即断。见惑是指众生把五阴十八界当作真实的我,当作不生灭的我,因此执著不舍。断除五阴十八界为我的知见,就名为断见惑。

思惑是指思想上的迷惑颠倒,贪嗔痴烦恼和烦恼习气,所有的无明惑,修道以后才能断除。小乘的思惑指贪嗔痴烦恼,对三界世间的贪爱。大乘的思惑除此之外,还包括众生心地上的所有尘沙无明惑。小乘思惑断尽,就是四果阿罗汉,大乘的思惑断尽,就是佛世尊。

二十八、一切的争夺斗争,都是因为有我,无我就不会去争夺和斗争。无我之性分成不同程度,我性也分成不同程度。我性越轻微的,断我见越容易,反之就越不容易。在断我见的过程中,我性是要逐渐减轻的,以至于接近于无我,才能在最后观行时断除我见。

在平时的修行过程中,要时时检查自己的我,是否在逐渐减弱。在为人处世中,观察自己的烦恼是否还很重,慢心执著是否还很重。如果观察出来自己的慢心重,我心重,就要想办法调伏自己,压伏自己。

每个人因为什么有慢心呢?因为自己认为自己的五阴身殊胜于他人,自己比他人重要,因此起慢。这种知见不降伏,很难断我见。把自己的五阴身当真,把自己的觉知心当真,把自己所拥有的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当真,内心才会自觉不自觉的生起慢心,而凌灭他人,心有高低不平。修行过程中,必须努力克服这些慢心,慢心我心轻微以后,才有可能断我见。

所有烦恼都是因我而来,无我就无烦恼,越无我越无烦恼,究竟无我,烦恼以及习气都会断尽。

二十九、世俗之争,让所有人身心疲惫,争来争去结束争个我,放下自我,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岂不快哉!为什么非得要自己好,别人不好呢?每个人心中那个我,像巨石一样沉重,以至于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每月每年每生每世,活得都非常艰辛、疲惫和沉重。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学会用无我这个工具,一点点的敲掉这块有我的巨石,让大石头变成小石头,让小石头变成碎石,让碎石一点点的离开心中消失掉。这样心就轻松没有沉重感了,心就解脱自在了,心就愉悦快乐祥和了。

三十、不知观心,不会观心,不能观心的人,无法觉悟自心,不能觉悟自心,就不能改变自心。有很多人学佛,都是任心自漂流,随顺自己的贪嗔痴烦恼,随顺自己的我性,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恶心,有不善心所,也就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自己。因此也就不会时时处处与自我相逆,与自己的烦恼习气相逆,与自己的愚痴无明相逆,不知道随顺我心我性就是随顺生死,随顺三恶道,随顺苦业。

革命,是革谁的命?是革自己的命,革意根的命,这样才能得解脱,得大自在。可是很多人每天却是革别人的命,努力想改变他人,以随顺自己的我性,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贪婪,这样的人正是无明深重的人。凡是不能观心的人,都是烦恼习气严重的人,我性重的人,自大自慢的人。这样的人,意识心都没有觉悟,内心深处的意根要如何觉悟、解脱和自在呢?

大多数人没有遇到佛法时,内心迷茫不觉悟,遇到佛法了,照样是迷茫不觉悟。抓取外境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增加我见和我慢,不惜采取卑劣手段达到个人的私欲私利,却堂而皇之的认为自己有修行,有手段,聪明才智。从来不能回光返照自己,学法之后,把佛法知识作为一种伪装,来壮大自我,增长自我,实是愚痴,而不自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