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金刚经唯识深义(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4-12-17 13:42:59 阅读: 3128

第四章  大乘正宗分第三

这一品主要是讲菩萨们破四相,断除人我见的问题,这是大乘菩萨修行的根本和正道,最为关键,所以这一品叫作正宗分。菩萨教化灭度三界四生九有二十五类众生,都入无余涅槃,但也不要生起不如理的思维观,认为这些众生是我化度的,我度化了这么多众生。菩萨这样想就不是真菩萨,真菩萨应该用证得的般若实相智慧破除四相,心中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菩萨如何降伏其心

原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释:佛对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降伏自己的心。

摩诃,汉语是大的意思,佛经中的大菩萨一般是指明心证悟以上的菩萨,具备贤人的品德,严格来说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称为大菩萨、法身大士,证得佛的一分或多分法身,有一分或多分无生法忍智慧,有一分或多分道种智,具备圣人的品德心性,也称为分证即佛。

佛说菩萨摩诃萨们应该像这样降伏自己的心,而能被降伏的心一定是妄心,真心从来都不起念想,没有知见和想法,不攀缘三界六尘,不造身口意行,是清净无烦恼的,因此不用降伏祂。而妄心七识有无明烦恼,总是着相攀缘六尘万法,有人我见人我执、法我见法我执,所以需要降伏,断除其无明,以生起智慧的德用。

要想降伏七识妄心,就要了解七识的功能作用。眼识见色,分别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大小等粗相,意识心同时分别好坏美丑韵味气质等等细相,在这当中生起喜欢厌恶等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就有身口意行的出现。耳识闻声,分别声音的高低远近方向,意识同时分别类别意涵等,产生贪爱厌恶等心行,就有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进而就有身口意行的出现。鼻识嗅香,分别香臭及方位,意识同时分别香臭的种类程度等,生起喜欢厌恶的心行,生出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就有身口意行的出现。

舌识尝味,分别酸甜苦辣,意识心分别食物种类好坏味的程度,产生喜欢厌恶的心,生出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继而有身口意行的产生。身识觉触尘,分别冷热饥渴饱软硬等,意识心同时分别疲乏轻安舒适累困等法尘,生起喜欢厌恶等心行,就有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继而产生身口意行。意识心与前五识同时分别,也可以单独了别,回想从前打算未来,分析推理判断,生起苦乐忧喜舍的感受,产生下一步的身口意行。

意根也是心,是无形状无任何相貌的,也称无色根,从无始劫来就存在着,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灭,是我执识,无始劫来一直执著自我,把一切法都当作我和我的,执著前六识的功能是我的,执著第八识的功能是我的,贪嗔痴慢疑邪见不断现行,是造业的根本,总是主导六识按照自己的习惯去行事,修行主要是修行和改变意根。意根在开悟入初地以后改变一次,八地菩萨时改变一次,成佛时彻底改变成平等性智,意识心变成妙观察智,前五识就变为成所作智,第八识就变为大圆镜智。如果能断除意根的我执性,不再执著自己,命终就会灭掉自己五阴十八界,入无余涅槃。佛说要降伏的就是这七个妄心。

原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释:所有一切众生之类,不管是卵生还是胎生类的众生,或者是湿生和化生类的众生,或者是有色和无色类的众生,或者是有想、无想和非有想非无想类的众生,我都会令他们入到无余涅槃中而灭度之。

三界众生分成四生九有二十五种,卵生指有情众生不住母胎,不由父母出生,意根带着阿赖耶识直接入到卵壳中,外缘温度等条件具足,胚胎生长,破壳而出,如鸡鸭蛇鸟。胎生指众生在中阴身里,意根带着阿赖耶识投到母胎中,六根生长成熟了,就出母胎。胎生包括全部人类,大部分畜生,一部分鬼类,一部分阿修罗。湿生指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如在水边海边潮湿的土壤和空气中)出生的无福众生,如各种昆虫和细菌,一部分阿修罗等;

化生指能够变化而生,如各层天界的天人,其它国土众生,鬼神类非人类众生,地狱众生,一部分阿修罗类及一小部分畜生类,有神通的菩萨罗汉等。有色众生指有色身存在的欲界色界众生。色身也叫色阴,从投胎到受精卵中开始直至出生最后灭亡的形体,由于有阿赖耶识和前七识住持着,色身才有各种身口意行为造作,这叫色阴,否则就是死尸和无情物,如植物类矿物类。

欲界包括六层天、人间和三恶道,色界有十八层天,初禅天至四禅天有十三层,以及五个不还天,包括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无想天,三果阿那含在五不还天里修行,断尽最后的烦恼和三界的贪爱后证得四果罗汉,或入无余涅槃,或回心大乘重新投胎学菩萨道。其他众生在五不还天修行,厌离色身后就舍弃色身升到无色界。

无色界有四层天: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无色指无色身无色法,众生只有意识心、意根和阿赖耶识存在,心处在定中不动。无色界众生也修空想,目的要入无余涅槃。但所依的空理不究竟,修不出去,仍处在六道轮回中。就像佛的外道老师郁兰头弗,修得最高禅定非想非非想定,以为在这个定中已经没有想就是涅槃境界了,其实那个定中还有极其微细的想,只要有妄心就不出三界,不得解脱。佛成道以后本想度祂的老师,用天眼一看他已经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不会再出定了,佛就感叹说:他从天上下来后会下三恶道受苦。

佛临涅槃时,有个修外道的老者120岁了,是阿难五百世的父亲,也修出了非想非非想定,佛让阿难把老者叫来后,告诉他那个定中还有微细的想,那个最微细的觉知心也不是我,灭了就能出三界得解脱,了生脱死。老者一听当下就证四果罗汉,对佛说我不忍见佛般涅槃,我先走了,说完就入了无余涅槃。无余涅槃指众生断了我见和我执,不再有执著了,愿意舍弃自己的五阴和十八界,这样苦再也没有可依赖的,就离苦舍苦了,灭了所有的苦就得解脱出三界,没有自我了。菩萨们度化了三界中的四生九地二十五类众生,教化他们成四果罗汉,了生脱死,命终都能入无余涅槃,得到解脱。

原文: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释:世尊又接着说:菩萨们像这样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众生被灭度,虽度却无人被度。

灭度了那么多众生,却一个也没有灭度,这是什么意思?灭度的意思就是刚才讲的入无余涅槃,就是把五阴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自我全部舍弃,都灭掉,就没有众生了。有五阴则是众生,没有五阴则不称为众生,没有十八界也不称为众生,也就是没有众生被度,单独留下的阿赖耶识也不是众生,这样就是一个众生也没度,并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即使五蕴十八界没有灭掉的时候,也同样没有众生,因为五蕴十八界这个相是幻化的,有是假有,不是真实有,没有众生的众生可言,都是如来藏的相貌,都是如来藏的性质,如来藏又不用度,所以灭度无量数的众生,其实并没有灭度一个。菩萨应该像这样度众生,不要有度众生之想。

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

原文: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那么他就不是菩萨。

这是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标准。金刚经中以是否有四相,作为判别菩萨与非菩萨的基准。这意思是说,菩萨度了众生,如果内心里认为有个我度了众生,我做了这样的事,我付出了辛苦,我利益了众生,我有功德和福德,于是居功自傲,慢心炽盛,内心里的我相就出现了,这很显然是凡夫思想,此人心里有个我,就没有断我见,即是凡夫,非是菩萨。

如果此人认为这些众生都被我度化了,那些众生都得到佛法利益了,所有众生都应该感恩于我,恭敬于我,报答于我,都应该听从我的号令,服从我的领导,那么内心里的众生相也同时出现了,这很显然是凡夫思想,此人则是凡夫,非是菩萨。真正的菩萨内心里三轮体空,没有我相,不执念于我很能,我度了众生,没有施恩的感觉,也没有众生相,不执念于实有众生被我度化了,得到我的益处了,也没有我度众生中间这些事业、度化的过程和功德福德。

度众生之事,是度而不度,菩萨做多少事业,内心都是空寂的,就像没有做一样,做过即放下。不会始终放在心上,成为心里的负累,以此号令于人,拿捏于人,求于回报。或者当作获得世间利益的筹码,大搞名闻利养,求于世间尊胜,我要第一,我要唯一,一切时中总是我、我、我,离开我就无所能为了,更甚者排挤打压一切非我之人,这样内心里的人相就出现了,更非菩萨。凡夫相十足者,则是十足的凡夫。

一个人是菩萨还是非菩萨,从所有的言行造作中都能体现出来,内心的思想加之外在的行为,就是一个人真实的写照。即使想试图掩盖,也不能完全掩盖得了。因为内心里的我,是无法掩盖的,只要有机会,总会冒出头。没有断我见的人,因为没有经验,不容易判别,断了我见的人一眼即看破,瞒不过过来人,瞒不过明眼人。所以,不仅楞严经是照妖镜,金刚经同样是照妖镜,有四相者即非菩萨非圣贤,无四相者才是真菩萨、真贤圣,这是最基本的判别标准。

什么是我相?

众生以为的我,是把五阴十八界当成我,以为是真实的,其实不是。五阴包括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色阴是形体,从入胎后的受精卵开始,到成长为胎儿、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色身,它是不断变化着的,有生有灭,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就是无常的、假的、虚妄的、苦的,不是真实的我。

受阴就是感受,主要指意识心能感受到苦、乐、不苦不乐。眼见色时有受,耳听声时有受,鼻嗅香时有受,舌尝味时有受,身觉触时有受,心思法时有受,这些受是生灭变化不停的。苦受多了,心里麻木就不觉得苦了,于是变成了不苦不乐受。苦减少一点,心里就觉得高兴了,比如一天被打三十棒,有一天减少到十五棒就高兴了,乐多了就不乐了,变成不苦不乐了。受阴在死亡、昏迷、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睡着无梦时就消失了,是变化无常的,有生有灭的,是苦的,不是真实的我。

想阴是心上取相为想,了别分别计划打算思惟判断,总而言之就是妄想。在五种情况下有想,眼见色时有想,了别青黄赤白、长短方圆和粗细,心里分析思惟判断等。耳听声时有想,了别声音的高低、粗细、远近,男声女声动物声宇宙声山谷河流声等,同时分析推理判断打算等;鼻嗅香时有想,了别香臭的种类、程度、方向、远近,分析思惟判断计划打算等;舌尝味时有想,了别酸甜苦辣等等;身觉触有想,心思法更是有想。这个想阴在死亡、昏迷、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睡着无梦时就灭,它是生灭的、无常的、虚妄的、不真实的,是苦的,苦的不是我。

行阴指时间的流转、空间的转变、地点的变迁,包括身口意的行为,凡是动的不静止的行为都属于行阴,呼吸、心跳、脉膊、血液的流动、肢体的动转,行来去止,语言思想活动等等造作。眼见色是行,耳听声是行,鼻嗅香、身觉触、心思法时都是行阴,入涅槃时、正死位时就灭,它也是刹那刹那在生灭变化不停的,是无常的、虚妄的、苦的、不真实的,所以不是我。

识阴包括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主要起着分别了别的作用,眼识了别色尘的外观,粗的部分,意识同时了别细相;耳识了别声尘,分别大体、粗略的部分,意识同时进行细的分别;鼻识嗅香,了别粗相,意识了别细相;舌识尝味,了别粗相,意识了别细相;身识觉触,了别粗相,意识了别细相。识阴在睡着无梦、昏迷、入无想定、入灭尽定、正死位即灭,它是生灭变化无常的,是虚妄的、苦的、不真实的,所以不是我。总之,五阴是生灭的无常的苦的无我的。

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六识,六根为眼耳鼻舌身意根,眼根分为浮尘根和胜义根,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在身体外面像葡萄一样的称为浮尘根,也称外眼根。在后脑部由眼的传导神经所连,主管视觉的大脑枕叶皮层,为胜义根,是眼识所依,在那里生起眼识。胜义根若坏,即使眼根完好,也不能见色,名为睁眼瞎。眼根在受精卵位由如来藏吸收母体中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营养)而造,它是生灭之法,无常之法,虚妄之法,是苦的,所以是无我的。

耳根分为浮尘根和胜义根,在身体外面大家能见,像新卷叶一样的称为浮尘根。由传导神经连接在大脑后部主管听觉的大脑皮层,称为胜义根,是耳识所依,在那里生起耳识。耳根在胚胎中由如来藏吸收母体营养而造。是有生有灭之法,是无常法虚妄法,是苦的无我的。

鼻根分为浮尘根和胜义根,浮尘根在身体表面,像双嗅球或悬胆一样,是嗅气的受纳器,嗅气后由嗅传导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在那里生起鼻识,才能分别香臭,后脑部的大脑皮层是胜义根,主管嗅觉,是鼻识所依。鼻根也是在受精卵位由如来藏所造,它是生灭的、无常的、虚妄的、苦的,不是我。

舌根由地水风火四大元素构成,在受精卵位由如来藏所变生,分为浮尘根和胜义根。在身体外,张开口即能见到,像半月形的是浮尘根,是味觉受纳器,由味觉传导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在那里如来藏生起舌识,分别各种味尘,后脑部的大脑皮层是胜义根。舌根是生灭的虚妄的无常的,是苦的,就是无我的。

身根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三十六物聚积,外相十二物: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内类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各部分的皮肤肌肉乃至脏腑都有感觉,由传导神经传至脊髓又传至大脑皮层,在那里产生身识才能觉触。大脑皮层是胜义根,在后脑部,这部分若损坏,整个身体即瘫痪成植物人。浮尘根像一个肉桶,人眼可见称为浮尘根。身根是生灭性的、无常的、虚妄的、苦的,所以是无我的。

意根是精神体,是心,不是物质,无始劫前就存在着,阿罗汉入涅槃时灭。恒与烦恼相应,所有心思都是我和我的,具有恒常、审察、思量的了别作用,恒执前六识为自外我,恒执第八识为自内我,是染污的末那识。刹那刹那都在思量作主宰,作决定,执著性很强,依靠六识分别具体尘境,是起惑造业的根由。只有通过修行,改变祂的染污性成清净性,断尽对自己的执著性,才能获得解脱,祂也是生灭性的、无常的、空的、苦的,也不是我。

其次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色尘分为外色尘内色尘,外色尘由地水火风四大种子和合构成,包括宇宙器世间,须弥山、诸天天宫、七金山、四大海、四大洲等,是共业众生的如来藏共同和合造成,是众生的生存环境。有了环境有缘众生才能投生其中受业报,缘灭了宇宙器世间就会逐渐毁坏,众生就转生到其它有缘的器世间。所以外色尘是生灭变化无常的,是虚妄法,是空的、无我的。

内色尘是众生如来藏通过眼根接触外色尘,变生出一模一样的影子讯号,通过视网膜视觉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形成了和外色完全相同的假色,为内色尘,也是影子,不是真实的物质,真实的色法不能和眼根接触,也不能通过视网膜神经传到后脑部。再者眼根若能接触物质的形体,一定会受损,如眼根接触刀尖,眼一定会被刀尖刺伤,眼睛接触火时,眼一定会被火烧,眼睛接触沙子时,沙子就会迷了眼,所以内眼根不与物质的形体相触而有见,所接触都是形体放射出的四大微粒,是影子。

这个道理和摄像机的原理相似,外色通过摄像机变成倒影在机器中,肉眼一见又变成正影,就觉得是见到真实的色尘了,其实那是影子和相片,就像在电视中所见色尘一样,众生从无始劫来就没有见过外面真实色尘。所以众生所见的内色尘是虚妄的、空的,也是苦的、无我的。

声尘分为外声尘和内声尘,外声尘如宇宙山谷河流各种物质发出的,由共业众生的如来藏依据因缘业缘共同变造,众生发出的声尘由众生个人如来藏变生,它也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构成,是物质的,有生有灭的,是虚妄的、无常的、空的、苦的,是无我的。内声尘是如来藏通过耳根接触外声尘,变现出一模一样的影子,经过耳的传导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胜义根,根尘相触,如来藏产生耳识,分别声音,其实这个声音是自己的如来藏变现的,是假的、虚妄的、生灭的、无常的、苦的,是无我的。这个原理与录音机相似,我们听的录音机中的声音都是相似于录音机外的真声,其实只是影像。

香尘分为外香尘和内香尘,外香尘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构成,由共业有情的如来藏依业依缘共同变造,众生自己身体的香尘是自己的如来藏单独变造的。内香尘是如来藏通过鼻根接触外香尘,变现出类似的影子,经过鼻的神经传导至后脑皮层,与鼻的胜义根接触,如来藏产生鼻识进行分别,其实只是在分别一个假像而已。内外香尘都是生灭的、无常的、空的、苦的,不是我的,众生不知,在其中执著不已。

味尘分为外味尘和内味尘,外味尘是物质的,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构成,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依业依缘共同变造,是生灭变异的、无常的、幻化的、苦的,因此是无我的。内味尘是如来藏通过舌根,接触外味尘变现出相似的影子,经过舌的传导神经传至大脑皮层,与舌的胜义根相触,如来藏产生出舌识,就有分别作用,所分别的只是幻化出的假相,内味尘是虚妄的、无常的、苦的、无我的。

触尘分为内外触尘,外触尘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构成,是共业有情的如来藏依业依缘共同变造,是生住异灭的,是无常的、虚妄的、苦的,所以是无我的。内触尘是如来藏通过身体与外触尘接触,变出相似的影子,通过传导神经传至后脑,与身的胜义根相触,如来藏产生身识了别,内触尘是生灭的、幻化的、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众生无知,错认为真实的,执著不已。

法尘也分为外法尘和内法尘,外法尘是由四大极微组成,是在五尘上所显现出来的形色、表色、无表色等法处所摄色,是由共业有情的如来藏共同变现出来的。外法尘再随同五尘一起传导到胜义根里,由如来藏变为内法尘,与意根相触,再由如来藏产生五俱意识来分别内法尘。因此内外法尘都是虚幻的、生灭的、无常的、苦的,是无我的。

而六识就是识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是六根触内六尘,由如来藏出生的。如果意根对六尘不感兴趣,如来藏就不出生六识,就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等无心的现象。入到无想定、灭尽定中,意识心也不现起,众生就一无所知,无一丝分别了。

综合以上所述,众生的五阴十八界法全部是生灭幻化的。五阴身就像皮影戏中的一个木偶、一个电动娃娃、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就像天空中云彩所形成的猫狗图像,就像电视中的人物,非常不真实,众生无知,迷执在其中,妄造身口意业,不出六道轮回。如果想超出轮回的苦海,就常常按照以上内容,去观行思惟五阴十八界的虚幻,就能证得小乘果,甚至悟入大乘法道,证得真实的如来藏。

由我相可以看出,人相和众生相也是无常、苦、空、无我的,都是幻化的。

由我见产生的我相的表现

一个人的成就感、自豪感、傲气和自卑感等等,这些感觉感受感观,都属于受觉受蕴,依于我见而有,我见若无,这些感觉就消失不见了,我空了。这些感觉也都属于我相,其中也涉及到人相和众生相,以及寿者相。所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断我见了,从这些相上完全可以看得出来,断过我见的人看这些现象非常明显,容易判断。没断我见的人,通过了解我见和我相的内涵和表现,也能有粗略的判断。

我相我见都是通过一个人的身口意行表现出来的,这是隐藏不了的,也无法隐藏,根深蒂固的我怎么隐藏?除非没有身口意行,但这是做不到的。每个自认为已经无我、已经断我见的人,可以依此检查自己的我相,是有是无,是轻是重,即使很轻微也是我相。我的感受和感观,分为色身的和心理的,身觉和心觉,都是我相,有我无我从相上可以判断出来。有细微我相的人离断我见不远,有粗重我相的人断我见就很困难了。大家要经常检查自己心中的我,是轻还是重,通过修行有没有改变。

如果一个人连初果应该断的我见都没有断,我相那么严重,他不可能在大乘上明心见性,更不可能有三贤位和地上菩萨的证量和果德,这些德都不会具备。不要看他怎么说怎么讲,要看他实际的日常生活里的行为,遇人遇事具体是如何应对的。一个人的身口意行是最真实的,最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德行德性,口里说的即使头头是道,那都可以造假和欺骗,不可以完全信赖。

断我见的人我相也一定能随之减轻、消失,为人处事没有自我,低调真诚,对人平等,不会认为我比别人尊贵和特殊,别人比我卑劣低贱。这个平等心是基于我相和人相的空来说的,还不究竟,初地以上的菩萨,意根转识成智,获得了平等性智,那个平等心比小乘的平等更纯粹更超胜。断了我见,已经无我的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他的内心是空的,为人处事是内敛、低调和谦和的,不是外放的,不喜张扬,没有自豪感和成就感,不需要别人恭维、赞叹和崇拜,别人对自己高看一眼还是低看一眼都无所谓,绝对不高调行事。凡是高调行事,喜欢夸耀自己的人都有我见和我相。

很多人的我见都很重,都恐惧自我消失不见了,所以千方百计地找存在感,不断地确立自我的价值,这些都是非常明显的我相,这样的人断我见很困难,今世希望渺茫。有一些观行无我的人,当观出一些无我的苗头时,就害怕自我消失,内心里觉得没有我了那还了得?我消失了怎么能行?那怎么再抓取这个世界呢?于是就不敢继续观无我了。

这时候需要有耐心,要迂回曲折地慢慢熏染和说服自己(意根),无始劫以来依赖和执著这个我已经非常习惯了,一下子让意根感觉无法再依赖和抓取了,就会出现恐惧心理,观行要慢慢来,断我见需要意根有个接纳过程,有缓冲,才能接受无我。修行是有过渡期的,过渡期的长短在于自己的熏染功夫。要想快速越过过渡期,要忏悔无始劫以来由于我执所造作的罪业,多念楞严咒或者拜忏求佛菩萨加持。多修学空的理论,多思惟空理,慢慢熏染。

我相的特征

圆觉经中世尊描述过微细的我相:譬如有人全身上下都很调和舒适,四肢都很放松,身心寂静极寂静,忽然忘记了有身体的存在,也不知道身体所处的方位。这时候用针轻轻地扎一下身体,马上就会感觉到疼痛,不自觉地感觉到我疼,心里的我相就出现了。众生都不自觉地认为身体是我,觉知是我,五蕴是我,这是很微细的我相,众生普遍都有。

金刚经中所说的我相,粗细都包括在其中,以粗重的我相为主,比较粗重和非常粗重的我相,众生普遍都具足。没有断我见的凡夫身上所表现出的我相,时时处处都有,特别明显,却都不觉知,没有觉悟,无论学佛与不学佛者。学佛修行这部分人中,我见我相也很严重,为了凸显自我,动不动就认为自己很不平凡,优胜于人,总是有意无意误会自己证果了明心了等等,不要任何证据地到处宣传,希望得到他人的尊崇和另眼相看,觉得自己终于胜过了他人,终于扬眉吐气了,于是极其自豪自傲自大,目中无人,行为弊恶,这些都是具足我相的表现,其中也有人相和众生相,只要有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必有我相,有我相必有后三相,四相不可分。

我相有很多时候与人相紧密相连,所以才有互相之间的比较和比对,才有嫉妒,有竞争,有争端,有争执,甚至会有种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个体的我相人相汇聚成了集体的我相人相而出现的,各个团体的竞争和争端也是这样,小我变成了大我,我相更大了,作用力也更大了,看起来好像个体都无我了,其实都是我相。

世俗界里的我相更甚,世人一般都以权势、名利、身份、地位、荣誉、阶层、钱财等等标志作为我相,深陷其中,执取不舍,为了虚假的面子,为了让人高看一眼,什么代价都可以付出,极其在意别人的目光和评价。并且尽其所能地向人展示自己的优势和独特之处,以获得他人艳羡,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些事例举不胜举,处处都是,所以就不举了。在这其中,有人相的参与,否则就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和评价了。因为有我相,为了那个所谓的我,无尽地贪嗔痴,尽情地享受五欲乐,六根五官都不闲停一刻,即使是睡着了,也在惦念着财色名食,凡夫就是这样没有一丝高远的志向,贪恋低层次的五欲,赚钱享受,仅此而已。

总之,凡夫因为有我相,一切的身口意行都围绕着我相而运转,都充分地展示着我相。若无我相,则没有那么多的贪欲,生活简单得多,没有那么多的造作,很多事情则自动息止,无心则无事,无欲则无求,身口意行低调得很,不愿意再出风头,展示自我,以我为中心。一个人心中有没有我相,言行上都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遮掩不了,造不了假,因为骨子里的习气按捺不住。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