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生如法师网站LOGO

金刚经唯识深义(第二版)

作者: 释生如 分类: 唯识法义 更新时间: 2024-12-17 15:20:01 阅读: 3118

第五章  妙行无住分第四

这一品讲菩萨如何布施,所得福德最多最殊胜,菩萨布施于众生是妙行,得福无量,心却不住其中。菩萨的根本标志就是布施利乐众生,修大乘菩萨行主要以布施为主。菩萨有四摄法:布施、爱语、利乐、同行,用这四个方法来攝受众生,进而度化众生,如果只顾自己了生脱死得解脱,那是自了汉,不是菩萨,做菩萨不能只为自己,同时也为众生离苦得乐,为佛法永续流传。布施这一行,一为个人修集福德,作为往上进修的道粮,二为摄受众生,布施众生就能与众生结缘,众生就愿意听从菩萨的教化,随之受学。

菩萨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就是布施,布施分三种: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菩萨优婆塞戒经上讲,布施给畜生得一百倍果报,布施给普通人,包括恶人、犯戒的人是一千倍果报,布施给持戒的人是一万倍果报,布施给离欲的人包括外道证初禅的是百万倍果报,因为证初禅就断了欲心,命终会生到色界天,这就是德,有德就值得供养。布施初果向及初果以上的声闻、缘觉、菩萨和佛都是无量倍,无量和无量之间区别很大。

布施的因缘果报由如来藏来实现,布施整个行为过程都有如来藏摄持和记载,因缘成熟时,如来藏输出这个业种,众生就受福报。一般来说,这个果报是后世得,叫异熟业,但这个业如果很大,在现世缘就能熟,那就现世受花报。众生所造的业,果报都不会无缘无故消失,善业恶业无记业都由如来藏收藏和输出,绝不错乱,不会漏失。一般来说,善恶业受报完了,业种就消失,造过的恶业也可以通过忏罪来消除,证果或明心见性以后就能消除三恶道的业,后世就不下三恶道了。哪个业强,先受哪个报,修行人应该总是让善业大于恶业,恶业就暂时不受报,时间很久以后,业种就干枯。比如造五逆罪众生,下品下生到极乐世界,十二大劫在莲花中,没有造业的机会,业种慢慢枯萎,心清净了就从莲花中出来。

无畏布施包括救济众生生命,解决众生困苦危难,解除心理障碍等,可以得到健康长寿、平安快乐、诸事顺利及富贵的果报,有时财布施中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中有财布施。而法布施会得到福德和智慧两方面果报,也有无畏布施的果报。讲经说法替佛宣化是直接法布施,印制经书、护持僧宝弘法等是间接法布施,但最好是经过修证有了道眼,开启了大小乘智慧,根本佛法不会讲错,不会误导众生走错修行方向,更不会断众生的法身慧命,之后再亲自讲经说法接引众生,这样是最好的。众生护持法师弘法,也要具备择法眼,择法眼是七觉分之一,有能力分辨法之对错,否则根本佛法宣传或助宣错了,其果报也很重。

众生没开道眼时,往往把邪当正,把正当邪,颠倒错乱,或只认名师,不知名师与明师有很大的区别,有道未必有名,有名未必有道,分清名师和明师,才能做到依法不依人。宣传正法的福德很大,但如果传错了,错误的种子种到众生的心中,生生世世发坏芽结坏果,即使善知识来也很难纠正,因为众生都以先入为主。而真正的佛法很难与众生相应,与众生普遍所认知的习惯了的事理不同,众生就会产生排斥现象,心理很难扭转,弘法不可不慎。

原文: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释:复次,须菩提,菩萨对于佛法,应该是无所住地修布施行,心不住在色法上布施,不住在声香味触法上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像这样布施,心不住在一切相上。

这一段是世尊嘱咐菩萨们,修行布施时不应住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布施不为求得三界世间有为的福报,不为求得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不求众生感恩和回报,不为升天享福,菩萨心应该像如来藏一样无所住。如来藏布施时,什么法也不住着,六根六尘是祂提供给我们的,六识是祂变现给我们的,让我们有五蕴生活在世间。如果不是祂,我们简直什么也做不了,是祂给我们寿命、暖度、识心,如果祂离开了身体,我们当下就死亡,寿命没了,身体冰冷僵硬,呼吸心跳脉搏当下停止,血液也不流动了。

祂就是我们的命根,一个大布施者,对我们却一无所求,就连一声赞美也不需要,对祂歌功颂德祂也不听,更不要说欢喜了。因为祂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祂没有喜怒哀乐,没有知见分别妄想,相反是我们的妄心七个识有我知我见我爱我慢,妄想分别,有见取见戒禁取见,以及六十二见这些邪见。有见即邪,即是妄心,无见即正,即是真心,所以菩萨布施应向如来藏学习,不住于一切相上。

原文: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释:菩萨为什么应该不住相布施呢?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所得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住相布施,心被相所局限,心量就小,其福德就有限量,心不超出六尘相就不能得解脱,更不能成佛。能布施的心是妄心七个识,以六识七识为主,决定布施的是意根第七识,也叫末那识,祂思量着应该布施,布施什么布施多少布施给谁,然后祂就作主决定,而布施前的分析推理判断观察都由意识来做,把结果报告给意根,说服意根,意根思量后,有时照做,有时不照做。所以我们有时觉得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实际做起来却相反,自己也觉得无奈,就是因为意根不一定听从意识的引导。

学佛后觉得吃肉不好,应吃素,可一见肉就要吃,管不住自己,因为意根总是顺从自己的习气做事,不容易改变。明明答应布施一百元钱,可真拿钱时就犹豫了,答应时是意识心经过分析觉得应该这样,拿钱时意根作主,意根我心重,不肯往外施舍,需要经过意识长期的熏陶和开导说服,才有可能转变,所以意根改变,一切皆变,果报就不同了。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无量无边。像如来藏的福德多得不可说,宇宙虚空属于祂,三千大千世界属于祂,华藏世界属于祂,世界海属于祂,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属于祂,没有一法不属于祂,但祂什么也不需要,祂的福德大得无量无边。

为什么说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

这里的相是指境界相,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境界相。菩萨布施的时候,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相上,也不著色声香味触法相,去除这些相,布施时三轮体空。不分别被布施者的性别年龄、尊卑贫富、权势地位,也不分别相貌,不分别是冤是亲,平等施予。也不算计和掂念布施与那些人能给自己带来所需要的利益,不希求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睡这些境界相的回馈,更不考虑所布施物品的价值贵贱,只要有需要者,无条件布施,不作计较分别。

能做到抛弃一切相,不着一切相,三轮体空布施的人,心量广大,心空了的人已经不是普通人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心菩萨,具有甚深的空相的智慧,是大福德之人。大布施之后,智慧和福德又增进了一层,空慧之福,不受数量限制,所得之福德就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心量有多大,所得的福德就有多多,福德与心量成正比,相辅相成。而着相布施者,心被相所拘碍了,心量小,所得福德就少,器小怎么能盛载多物大物呢?福随器至,大器大福,小器小福,这是必然的。所以菩萨不住相布施,器量大,心如虚空,所得福德就如虚空一般无量无边,不可思量。

原文:须菩提。于意如何。东方虚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也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释:世尊问:须菩提,你有什么看法?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得出有多大吗?须菩提答:思量不出来有多大,世尊。世尊又问:须菩提,南方、西方和北方的虚空,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吗?须菩提说:不可以思量,世尊。世尊说:须菩提,菩萨不住相的布施,其福德也是这样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只管按照佛所教导的安住其心。

在虚空中以任意一点为中心,向外扩展都有十个方向,每一个方向都无尽止,无边际,无涯岸,不可思量的广阔,任谁也到不了它的边际。如果虚空有边际界线,那么那一边是什么?说无就是虚空,说有都在虚空里。虚空不是真实有的法,是假法,是相对于色来讲,没有物质的处所就是虚空,有物质就不是虚空,物质与虚空是相对立的法,有此就没彼;也可以说是互存的法,虚空能包容物质色法,物质色法里也有空间空隙。

比如把一只箱子放在一个处所,这个处所原来一无所有,是空的,放上箱子就不空了,那原来的空哪里去了,何处多了个空?人们在地里打井挖土,挖出一尺见方的土,那地方就出现一尺见方的虚空,这个空从哪里来?没有来处,把土又填回原处,空没有了,空到哪里去了?没有去处,实际上虚空从如来藏来,之后又灭回如来藏。

虚空没有边际,所以十方世界都可以在虚空中建立,每一尊佛成佛,都在虚空中建立佛国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都成佛,都在虚空中建立无量个世界,都能承载得下。这样的虚空可思量的吗?谁能思量呢?为什么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呢?因为不住在相上,心无所执,就得解脱,了生脱死出三界。但菩萨不出三界,不入无余涅槃,世世在三界中自利利他,直至成佛。

成了佛的福德可思量吗?单说八地菩萨的福德,一念之间不用作意加行,就能变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珠宝无数,鱼米肉山无数,救度众生无数。手托着地球上的众生送到其它星球,众生不知,菩萨开口把四大海吞入口中,海中众生不知不觉,菩萨说变一尊佛就变,而且分身无数,广度有缘。更何况是佛的福德,更加的广大无边际,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是这样广大无比。我们要把心量放大又放大,千万不要小心小量拘束自己。菩萨们应该这样住着,住在无所住上,不执著一切法,一有所住就不能成佛了。菩萨们应该这样遵从世尊的教导,如是行于布施。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