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根修證指歸(第二部)(第二版)
第五章 意根實修實證的方法
一、意識的推理不等於觀行和參究
在修定觀呼吸時,意識只觀行呼吸,知息入出,知息長短,不必加個意念說知的本源是甚麼。不要管這個知到最後是甚麼結果,那是以後的事情,現在結果還沒有出來,就不要推測。意識的推理是意識的一廂情願,而一廂情願永遠解決不了問題,意識與意根的兩相情願才能一拍即合地把事情圓滿解決了,最後結果才會如實出現,那才叫作證。
意識的推理不是不好,但它僅僅是個指路標而已,具體走不走和如何走,還要依靠意根的抉擇,意根不抉擇,意識怎樣指路也沒有用。有時候意識不推理,還能順利解決問題,推理反而耽誤事,如果方向正確,不推理可能走的更快更穩,意識用得太多不是好事,意識用得越多,意根越無能,意根無能,就是你整個人的無能,操作指揮系統有問題,那還如何操作?
修行是傻子干的事情,太聰明就不會一老本實的做事情了。意識指個大方向,就閉目養神,暗中監督就行了,不要管太多。意根靠自己的能力一旦走出去,到達目的地,祂的本事簡直太強大了,靠意識拖著走,意根就弱智和無能,甚麼大事也做不成。
意識的推理,實質上也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見不到的意思,見到了就不叫作妄想了。有些人意識妄想出一個第八識,在某處起某作用,然後定義這個叫作明心開悟,不用斷煩惱,不用修禪定,頂多有幾分鐘十幾分鐘心能定下來就可以見道了。這樣做的後果是甚麼,大家應該能知道。如果這也算開悟,那麼做夢夢見也算數,夢裡見金山銀山,醒過來應該發大財才對。夢境畢竟不是現實,不是事實,獨頭意識的推測等種種作為怎麼能當真呢?要想有大智慧真正智慧,就老實修定觀行參究,不要讓意識靈活機動的推導結果,意根不認那個結果,意識一切所為都白費。
二、意識與意根二者境界一致才能證悟
望遠鏡可以刹那間看到幾公裡、幾十公裡以外的高山大海,可是要親自見到和觸碰到高山大海,需要親自走過幾十公裡地,走到山腳下大海邊,才能親眼見到高山大海,碰觸到高山大海,才知道高山大海的樣貌和容顔,才可以對人說:我親眼見到了那座高山那個大海,真是壯觀極了,我的心境頓時打開了,簡直太高興了。三昧境界就類似於此,意根必須親到,離開望遠鏡,親眼所見,才有定慧等持的三昧,意根不到,那是借助望遠鏡所見,不是真見、無條件的見、赤裸裸的見。
意識就如望遠鏡,不管望多遠的境界,所見都不真,境界模糊不清,意根所見清清楚楚、透透徹徹,徹法底源。如果意根沒有跟上,望不到意識所見,就不是親眼所見,不是親臨現境,不是親證。因為意識所見離境界遠,所見不真,猶如隔了一層鏡片,有所遮障,景色既不細緻,也模糊不清,只是一個輪廓而已,細節必須有待意根親自去見,才能查明,知其所以然。
在凡夫地,意識讀了一些佛經,知道了佛的境界,可是意根不知道,就不是親證佛境。這種知無比的粗糙,與不知沒有甚麼區別,要想親證佛境,細知、深知、真知佛境,必須再修行三個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三個無量劫,中間沒有捷徑可走,該修的法都要修,該證的法都要證,戒定慧、三十七道品、菩薩六度種種行持一樣不能少,中間過程全部親歷,偷工減料走捷徑絕對不行。
在凡夫地,意識學了一些法,知道了八地菩薩應該具有的無功用行境界,能於法任運而行,不用心思,能現量觀察如來藏對根身器界的了別和運作,但是對於此種境界,意識知道歸知道,粗糙無比,離實際證得還有兩個無量劫的修證距離,在這期間不管怎麼說,你都無法現量觀察到如來藏究竟是如何了別和運行根身器界的,要想親自證得此種境界,你必須再修二大阿僧祇劫才行,中間過程必須全部走過,不許偷工減料偷奸耍滑。
在凡夫地,意識學到了真如三昧這個名滙,覺得很好很殊勝,但是具體甚麼叫作真如三昧,境界如何,內心卻一無所知,所知見的只是一種臆想而已,要想親自見到真如三昧境界,還需要再修一個無量劫,就是一大阿僧祇劫。因為真如三昧是真如境界,是在一切法上證得的,見一切法或者部分法都是真如性,都是如來藏的真實而如如的性質,都是一真法界中的一部分。
一切法究竟如何都是真如性,如何都是一個真實的法界,這是道種智唯識種智的境界,是初地以上入如來家的真佛子才有能力現量觀察得到的。初地以上的菩薩摩訶薩分證法身,分證即佛,分證一真法界,才知一切法的部分真如性。凡夫即使真的證得了如來藏,離真如三昧的智慧境界還是太遙遠了,只能想一想,絕對見不到,見到的時候就有道種智,成為入地大菩薩了。
在凡夫地,意識學了金剛經,知道一切法如夢泡影,可是意識再感覺一切法如夢泡影,也要再經過接近一個阿僧祇劫的修行時劫,達到十回向位才能親證如夢境界。中間要逐漸的實證如來藏,發起種種三昧,修出初禪定,斷除貪瞋癡煩惱現行,成為三果人,過禪宗三關,現量證得有餘涅槃,命終有能力入無餘涅槃而不入,留一品思惑煩惱滋潤生生世世的五蘊身,繼續自度度人。達不到這些條件,不經過這些境界,意識所覺得的如夢幻泡影,也只是說食,怎麼能飽腹呢?
意識望遠鏡所望見的,與意根親眼所見的可能差得非常遙遠,望見很容易也很快,可是親證就需要意根用腳步一步一步的丈量,親自走到那個境界邊緣,才能見到那個境界,極其辛苦,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和努力。二者所見的境界極不一致,所以望見歸望見,證得要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才有可能,沒有證得的時候只能過過嘴癮,說一說罷了。
不要覺得證得甚麼法很容易,那是錯覺,實際並非那樣,非常不容易。無量劫的業障,業力如山大,哪有那麼容易消弭越過去的,雖然佛的加持力不可思議,自己的業力同樣也不可思議。只有業障消除,善根福德種種因緣都具足的時候,意根拉近與意識的距離,與意識所見合一,彼時才能頓悟,除此都是誤會的誤。
三、身臨其境就是意根親到
用望遠鏡可以望見極遠極遠的星空,望見浩瀚無垠的海洋,望見天邊的山川大地,但是身體相隔何止千山萬水。見的再遠再高,也不代表身臨其境。既定的目標,不是靠手指達到,不是靠空口說到,需要用腳去度量,所以總要開步走。一步一步地走,不能跑不能跳,更不能飛躍,這樣才能穩妥到達目的地。不要嫌路遠,就用意識臆想,也不要嫌辛苦,就用意識的臆想,更不要嫌路費貴,就用意識的臆想。想入非非,終究是幻境,要想王土,身臨其境,必用意根腳踏實地,一步步丈量,親觸每寸土地。
四、意識的臆想不能代替實修
有時候學了一些佛法,意識就覺得明明自己可以改變一切,可以呼風喚雨,一使勁甚麼都可以做到,沒有甚麼困難,包括成佛也不是那麼困難。可是呢,自己一個心念都控制不住,固執一件事就是不能放開,身口意行甚麼也改變不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沒有意根的實證,意識想當然的認為甚麼、理解甚麼、想甚麼都沒用,落不到實地上,有力氣使不出來,常常會覺得無可奈何。所以即使覺得成佛特容易,也要老老實實的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覺得證果明心就像吃大白菜一樣容易,也得一步一步修四正勤七覺分八正道,老老實實的持戒修定,修四念處,老老實實的修完菩薩六度。佛講的這些修行路途都不是沒用的擺設,是必須要實行的。絕大多數人一輩子能把這些前提條件修完就很不錯了,這些條件不能圓滿具足,靠意識的推理和臆想證果明心,那是無濟於事的。
為甚麼這麼說?因為實修實證涉及到意根,在修三十七道品和菩薩六度的過程中,都在薰修意根,改變意根固有的知見,只有修到位了,意根的知見才能改變,從而一切都隨著意根的改變而改變,這時候才能證果明心。但意根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改變自己頑固知見的,意根不改變,甚麼也改變不了。所以學佛還是要老老實實的實修,意識妄想沒有用,即使覺得自己明天就能成佛了,也要過三大無量劫以後。有些人還高談闊論說要不取相分別,心無住無執,這要等到幾地菩薩時再說吧,地前菩薩根本做不到。意識斷我見,意識證果,意識明心,意識成佛,先在夢裡試試,行得通不?
五、理見與事見圓融才是見道境界
佛法修證的最高境界就是佛陀的理事圓融,事事圓融,事事無礙,都合於理,理能顯事,事能顯理,理事永遠不脫節。要做到這樣,必須從佛法修證的最初見道開始,終至最後見道成佛。前後所見之道逐漸轉深,也就是所見的理越來越深細,而事也隨之越來越圓融圓滿,從最初見道時開始,事就隨理而行,理到哪裡,事就跟隨到哪裡,不相脫節,直至佛陀最後見道,夜睹明星悟道,理圓滿,一切事即刻隨之都圓滿,理事都不用再修,位尊無上法王。
見道分為理上見和事上見,理見和事見有甚麼區別?理上見,是從理到理,在意識層面上充分認識了理,明了了理,而事不相隨,這時候事與理是脫節的。因為意根沒有見,定慧具足圓融的三昧境界就不出現,事就不與之相隨,事由意根來掌控,意識無法讓事相隨和圓融。
而事上見道,是在事上參理證理,這樣見道事必合理,事必隨理,理事必能融合在一起,不相脫節,從此才能脫胎換骨,洗心革面。外表看人還是那個人,從心行上看不再有舊時行履,思想品質煥然一新,心空無我,有為上顯無為,無為又為了有為,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所以真正的見道是在事上作了充分參究的見理和入理,是事隨理、事顯理的證理,理事不分,三昧相隨。理事融合,不一定圓融,也不一定無礙,因為理不徹,理徹即成佛。在事上見理,就是證得,在事不見理,就不是證。如果理只是理,不與事融合,這個理就解決不了事,解決不了事的理,就沒有實用。所以只知理,不在事上見理顯理,就不是實證。
六、如何才能真修實證有現量智慧
很多人都把自己理解的法當作實證,甚至理解的還很粗淺,甚至對於法都是猜測、推導、臆測出來的,弄不清楚解與解悟與證悟之間的界限和差別,誤會很大,導致大妄語。很多佛法的答案和結論都是佛給出來的,也有一些是諸大菩薩善知識們講解出來的,自己在修習的過程中,對這些結論和答案加以理解,並不是實證,甚至連解悟都談不上,離解悟還有很遠的距離。
實證是甚麼呢?譬如佛說一切法如夢如幻,這是諸佛通過修證得出的結論,是佛的證量,其他人加以理解了,也僅僅是理解,解悟也不算,真正證悟如夢如幻就到了菩薩十回向位,很快就有資格進入初地了,那麼凡夫眾生通過閱讀理解諸法如夢如幻,能直接成為十回向位的大菩薩嗎?顯然不可能,戒定慧菩薩六度都不具足,哪方面也沒修圓滿,連初開悟都不算,怎麼能越過接近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成為十回向位的大菩薩?
如果要實證五蘊世間如夢如幻,就要在修足戒定慧菩薩六度的基礎上,由淺入深的觀行和參究,次第證得各個層次的法,由禪宗的初關二關直至三關,最後才能證得如夢觀,這要經過多劫的時間,接近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對如夢如幻的理解,還分為很多層次,即使是完完全全究竟徹底的理解,也不等於是實證,因為根本沒有實際參究的過程,沒有證明,結論不是自己得出來的。
就像幾何證明題一樣,最終的結論是老師給出來的,是現成的,不是自己得出來的,需要自己一步步的證明,有過程有步驟,最後才能證明老師給出的最後結論。如果過程不完整,不屬實,即使得出與老師一致的結論,也是錯誤的,不是現量證得。佛法與此道理是一樣的,人人都能說最後的結論如夢如幻,說的雖然是正理,但也不是自己的現量證。
佛法中佛給我們無數最後的答案和結論,都在三藏十二部經裡,即使我們把三藏十二部經都背誦下來了,甚至口若懸河的宣講,也不是自己的證量,僅僅代表自己的理解而已,離解悟還有很大的差距,證悟就不要談了。佛講的每一個法,甚至每一句話,都需要自己在甚深禪定中去思惟參究,如實如理的觀行,才有可能一一實證,實證之後的智慧才是自己的現量智慧,否則任何說法都不是自己所證,真實智慧與所說法不相應。
真要實證,並且要有所成就,甚至連觀行五蘊比較細的情節都要忘掉,拋之腦後。只管觀行和參究,細節需要自己在觀行的時候厘清,然後才能出生智慧。很多人用功就是用不到意根這裡,那是因為禪定嚴重不足,怎麼也體會不了如何只讓意根思量。定力不夠用,那如何有體會呢?沒有禪定的時候,最好甚麼也不要參究,如果意識聰明就會解出不少東西,卻沒有真實用處,玩嘴皮子倒是可以,實用是沒有。那意識解法還不如不解,留著到禪定提升、因緣具足時再參究是最好的。
七、理論研究非修行正途
當今佛門裡出現一種只注重理論知識的流弊,覺得理論學的越多越好,如果能學富五車就覺得很棒很自豪,如果能寫出若干篇文章、若干本書來,就覺得更棒、更自豪了。但是這些理論知識能不能指導和規範自己的身口意行,能不能扭轉一些七識的心行,能不能讓自己心清靜,減少無明,能不能有真實的受益,這些就都不管了,還美其名曰說菩薩不用管煩惱的事,知見正確到時候自然就會斷除煩惱了。
可事實卻不是這樣,僅僅有理論知識,僅僅有意識的知見,對於斷煩惱來說永遠是無濟於事的,臨命終時後世的去向是由貪瞋癡煩惱的現行來決定的,是由貪瞋癡造作的業行來決定的,不是由理論知識和佛法上的知見來決定的,所以這個問題非常重要,每個學佛人都應該加以重視,不可掉以輕心。
理論和知見,就好像是烹飪用的菜譜,學了好幾本烹飪書,卻從來沒有在廚房裡親手操作過,甚至連食材都沒有挑選和搭配過,所掌握的烹飪知識,烹飪知見能解決飢餓問題嗎?花費寶貴的時間精力用來研究又研究,研究之後又著書立說,廣招徒眾,致使名聲顯赫,卻不得不忍飢挨餓,徒有其表。譬如一個孩子從國學開始學習,一直到大學,到研究生,到博士生,再到博士後,都是學習的理論知識,大學以上的可能會搞一些科研和實驗,有一些實證,大學生以前學到的都是知識,知識的東西不能直接用於生產工藝上,中間需要經過實習和實踐階段,知識才能轉化為生產力。
學習佛法也是要這樣應用於五蘊世間生活當中,這就需要不斷的持戒修定,在甚深的禪定中努力地參究,與自身的五蘊相連結,與身口意行相聯繫,讓理論得到實踐,努力地親證實證,破除無明,增長實智,改造身心,轉變身心,這樣修行才算成就,才有實益,才是正道。
八、理論與事實的辨證關係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事實,真知是理論,理論來源於實踐。實踐和真知不是配合的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關係,實踐在先,理論在後。沒有經過實踐的人,就要根據正確如實的理論去實踐,檢驗理論正確與否,也要去實踐。如果沒有實踐的能力,不知道實踐的方法,就不能證明理論是否正確,也得不出正確的理論。
有些事實是否是事實,也值得推敲,表面好像是事實的,實際卻未必是事實,表面不像是事實的,實際上卻是事實。這需要智慧去辨別,如果沒有智慧就辨別不了。智慧就是掌握和具足了正確的理論方法,以此方法來指導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所謂的事實,才能檢驗得出正確如理的結果。
九、如何讓意根改變一切法
問:如果我不停地觀想,或者不停地念佛誦經,功夫足夠的時候,第七識被熏了,就會自動轉出薰修的種子,改變外在的環境嗎?因為外在環境也是第七識轉出來的嗎?
答:種子和境界,都是意根促使如來藏轉化出來的,意根本身不會現行出種子。在修學過程中,只要意根的力量足夠大,獲得的能量足夠大,如來藏隨順意根的心意,一切都不是問題。境界隨意根心轉,意根被訓練得心力很強大,非常堅定地一心想改變境界,或者想達成甚麼目標,就一定能滿足心願。如果還沒有滿願,那是因為力量還不足,還需要薰修集聚力量。就像指石為金,就是因為意根心力強大,硬生生把石頭變成黃金了。
學佛學好了,心善了,心柔軟了,用不了多長時間,相貌就改變了,都是心改變的結果,這個心主要是指意根,也包括意識。所謂的熏染意根,就是改變自己的心。自己心改變沒改變,改變成甚麼樣,到甚麼程度,自己仔細觀察,應該能知道。對人對事,修一切法,是真心的還是應付假裝的,自己應該能觀察到,凡是真心實意都是用到了意根。念佛分為真念佛和假念佛,修行時是真修行,還是假裝修行做樣子,自己應該能觀察出來。做任何事達到意根真的程度不太容易,需要戒律、禪定、智慧和福德等等條件。
一切心行都分為意識和意根兩個層次,比如判斷布施是真布施,還是走形式出風頭,仔細觀察就能分辨出來;對待父母,是真心孝敬還是假意,細心品一品就能分辨出來。讓心改變的修行,大多數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量的積累在意識,質的改變在意根,所以說意識淺,意根深。如果意根善根深,力量大,特別誠心,可以直接質變,改變一切,不需要積蓄力量。
薰修意根需要長久的堅持,持之以恒地持戒,發大菩提心,不斷地修習禪定,做事專注一心,排除雜思亂想,專心思惟,多集聚福德等資糧。要想降伏其心,大多數時候是需要意識深深的思惟法理和世間苦,來熏染引導意根,個別時候需要靠南牆,來強迫自己回頭轉彎,所以苦難是成長必需的,如果不經歷苦難,就沒有出離心和勇猛心,修行容易懈怠。
十、如何判斷一個結論是意識分析出來的還是意根思量出來的
1+1等於2是用意識心思惟出來的還是意根思量得出的結論?1+1=2這個結論,如果你能很確信,有理有據,清清楚楚知道其中的原理,就是意根得出的結論。如果你雖然能算得出1+1=2,但卻不知道其中是甚麼原理,說又說不清楚,就知道是這個結論,那就是意識依據所學的理論相參考或者是比較而得出的結論,跟背誦差不多。否則為甚麼科學家還要深入研究為甚麼1+1會等於2?
我們從國學到大學所學到的知識,究竟有多少得到實證了呢?每次學測雖然都過關了,也許都得了一百分,但是學測考的是知識的理解和背誦,是知識量的掌握,沒有多少是考實證的。實驗室裡的內容才涉及到實證,步入社會以後才涉及到實證,所以很多學霸到了社會裡往往不太適應,跟不上社會的節奏,不能學以致用。
單獨意識思惟分析出來的,並不能斷除疑惑,遇到因緣就會疑惑重重,不再相信從前的結論。所以意識思惟分析出來的結論不堅固,主人有疑,主人作主,主人有自己的主張,關鍵時刻就會把助手的結論否定掉不用。所以很多意識證果明心的人會不斷的退,就是這個原因。意識的思惟分析,可以沒有禪定的輔助,可以在散亂心狀態下,但是越有禪定,意識的思惟越精細、越準確、越到位、越如理。但無論怎樣精細準確如理,都不是意根自己得出的結論,所以不叫作親證,沒有斷德,沒有受用,不能觝擋生死。
意識的思惟,往往能被意識感知到觀察到,能被意識發現,相對於意根的思膚淺一些,粗糙一些。意根的思比較深沉隱秘,不容易被發現,但能念念不斷,只有疑惑非常深的時候,意根才去思量,以解決疑惑。這就涉及到禪定了,念念不斷就有禪定,能定在疑惑的探究上就是定,無論甚麼時候做甚麼事,無論醒著還是睡覺,疑問就在心裡,弄不明白甚至就會上火,吃不好睡不好,像丟魂了一樣。
意識心粗的時候,對於意根的思無覺無知,覺察不出來,對於自己心裡的事發現不了,自己真正想要甚麼,想幹甚麼不知道,自己的心思掌握不了。所以那麼多人都不能發現意根,不了解意根,掌握不了意根,觀察不了意根。用意根思量必須有禪定,禪定越深越好,能剔除其他雜事的干擾是最好了,最好六識也不要打擾到意根,只配合意根輕輕的細細的了知就行了,不要引起意根的雜思。
十一、想要證悟需要做些甚麼
問:我的一切都是如來藏變化來的,那麼我怎麼能見到如來藏呢?比如我打坐,見到法塵,知道它是如來藏幻化的,知道了有意根作意,也知道了是意識在了解,知道了如來藏在一切法處,但是也還是見不到祂的面目,現量境就看到了法塵,然後有個覺知分別,其他的都見不到,那些幻化之說也是聽來的,怎麼樣才能真見如來藏呢?
答:首先來說,你的這些知都來源於理論知識,都是意識從他處學來的,也有一些屬於意識的推理、推測和猜測、意解之類,不是實證到的,全都無法當真,因此你知道這些內容,對於自心意根來說不會有甚麼實質性的影響,意根的認知不轉變,身心世界就不改變。實際上這些知也等於不知,畢竟耳聽為虛,眼見才為實。學來的理論知見,離實際證得還很遠,對於幾個識的運作仍然是一頭霧水,遇到一些逆緣,疑心就會增加,也許會否定從前的這些認識,其見解有可能會相反。
要想真見如來藏,就要努力做功夫去證知如來藏,而不是根據理論去推理,或者是鸚鵡學舌似的學。證知如來藏需要很多的因緣和條件,首先來說業障要消除,福德要增加,定力要具足,信心要圓滿,戒律要嚴持,忍辱功夫要好,並且精進於修持這一切法,最後般若智慧也要具足。總之,證得如來藏是要轉凡夫心性成菩薩性,身口意行任何一方面都要與菩薩相匹配, 戒定慧與菩薩一樣,煩惱性障減輕,具足菩薩的大福德和大智慧,心量與菩薩一樣廣大,恒順眾生,發大心利樂眾生。
這樣就等於脫胎換骨一樣,身心世界都要有相應的轉變,與凡夫階段有明顯的差別和大進步。總而言之就是要具足菩薩的六度萬行,如果不足就不能見道成為真菩薩。從現在開始,要有計劃和步驟的全面完善和提高自己,等待因緣時節成熟,不要有急迫的心情,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有功利心,發心要大,因上努力,果上要隨緣。
十二、無上妙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意會是意根的實證,言傳是用意識語言的解說。無上的妙法是最高最妙的如來藏法,這是需要每個人親證實證的,其他人用語言的開導和提示,都代替不了自己的實證。實證需要諸多因緣條件,戒定慧和福德都要具足,而且已經發起了深深的疑情,能夠念玆在玆的參究,功夫做到意根這裡,然後才能實證如來藏妙法。言傳只能夠先落到意識心裡,意根的功夫沒有做到位,就不能觸動意根,所以言傳代替不了意根的思量和參究,終究無法親證。
禪定和參究的功夫不夠深的時候,要專心做功夫,不要聽別人的見解,不要參考佛經和別人的理論知識,因為這會障礙親證實證。修行這樣的事,都是自己的事,猶如吃飯誰吃誰飽,佛法誰參究誰親證,不參不證,聽來的法等於竊取來的,不屬於自己的,三昧境界只能自己發起,智慧由自己心中生,學三藏十二部,永遠不如自己悟。修行人應該如大丈夫一樣,勇於行持,親力親為,摒絕一切偷機取巧。
無上妙法不可言傳,還有一層意思,如來藏這個微妙甚深法,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怎麼說,說出來的都不是祂,無說無示,指出來的也都不是祂,不管怎麼樣,祂就是不出頭不現身不說話不作為,低調無我,也沒有調。對於這樣的法怎麼辦?只有實證親證親悟才能見得祂的真面目,聽來的看來的都不是,任何人傳法都傳不出來,那你還要聽別人的指示嗎?
十三、如何才能捨識用根
有人說捨識用根的根是指眾生的根性,其實是指意根。根性,也是識之功能作用,離開識,就談不到根性。善根和根性,一般都是指與生俱來的第七識意根的智慧。
捨識用根,一般人在參禪時能用得到,捨去六識,尤其是捨去意識的情思意解和琢磨、揣摩、分析、推理、比較、判斷,而專用意根的思量性,這樣才能證道。證道以後,後續的修行,也都盡量用意根,用意根來得直接、深透,顯得耿直、正直、純正、純真、純潔,能成辦一切事,說到做到,甚至做到了也不一定說。
沒有禪定,很難用到意根,都用意識的推理和解,輕松但膚淺。解的比證的快很多,但不管用,沒有三昧,不得解脫,不了生死,意識一滅就作廢。禪定越深,意根的用越多,力量越大,越能解決問題,越有三昧,三昧越深,智慧越透脫,解脫的力量越大。
十四、境隨心轉是隨意根轉
問:我有一次一邊開車一邊思維,一開始思維比較亂,忽然感覺一點雜念沒有了,就看見周圍環境特別陌生,好像認不得路了,看見甚麼都感覺新鮮,空氣都感覺特別清新,然後就迷路了,那條路公路其實非常熟悉。為甚麼有這樣的感覺呢?
答:因為心專注於思惟佛法之後,注意力就不在周圍塵境當中了,意識專心思惟使得意根對佛法有了進一步的觀感,內心喜悅,就會看甚麼都愉快,有點類似純粹禪定的三昧境界出現。心能轉物,境隨心轉,這是修行過程當中暫時出現的果,還不是最後的結果,最後的結果是相當殊勝的。沒有這些修道的過程,以及過程的積累,任何人都不要談論自己有甚麼甚麼果,塑料果沒甚麼好炫耀的。
十五、依理比對和想象不等於實證
菩提的含義總括起來是指成佛之道中所有應該具足的佛法,其層次由淺入深有很多層次,最初是斷我見,包括初果至俱解脫的四果,然後是大乘明心證得菩提的根本如來藏,直至佛地的四智圓明。證得如來藏就算證得菩提,但是不等於證得全部的菩提,因為如來藏體性深廣無邊,只有全部證得,才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證得才是一個開始,還有很多法都要一一證得,才能圓滿菩提。
如果是僅僅知道如來藏到處都參與,到處都是如來藏的身影,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全體即真如,這只是意識從書上得知的理論而已,還不涉及到意根,與意根無關,那麼這個理論不是自己實際證得之後得出的結論,那就是學語。沒有實際證得,就是理解也理解的不夠深入,知其然都談不上,更不能知其所以然,那生死問題如何解決?如果能把眼界打開一條縫,再往裡能窺探一點點,就會得知一點點真相。
有的人知道了全體即真如這個理論以後,就耍小聰明,開始發揮想象說,這也是真如,那也是真如,到處都是真如,然後自以為是的說:我這不是開悟了嗎?於是就去找人印證。
如果能見到如來藏是如何具體存在和顯現出來的,那就相當不錯了,可以說是真開悟了。學佛就是要先斷我見,只有把五陰無我之理搞透徹了,之後明心就不難了。比如說大家都知道電流在電線裡面,而看不到電流,只能看到它的應用,它讓電飯煲煮飯,令洗衣機洗衣,手碰到電流,被電得發麻哆嗦,這也不屬於證得電流。看見洗衣機洗衣服,就知道有電流,是根據理論知識理解的成分比較多,還不知道電流的具體作用,就不屬於證得。
十六、意識與意根的智慧此消彼長
在學生學習階段,因為是對知識理論的吸收階段,因此都是意識用得多,學習結束之後就進入實踐階段了,這個階段是理論應用於實際操作,全靠個人發揮真才實幹了,這個時候是意根用得多。如果意根用不好,就會被人譏笑為書呆子和學究,只有學問沒有才干,沒有真材實料,所學無所用。
在學生做幾何題時,明顯是用意識推算,因為有結果有答案,只要往答案那裡推演就行了,個別定力好的學生,能用到一點意根的思量作用,但不太多。如果題目沒有答案時,用到意根的思量可能會多一些,得出正確的結論則可能會顯示出學生一定的真智慧,但也不排除用的意識推理的成分多一些。在幾何題推算推理過程中,有一定的原則和規律可遵循,依靠的越多,意識作用越大,意根作用越小,智慧越淺。
同理,在觀行參究的過程中,別人給的提示越多,意識用得就越多,意根用得越少,智慧越淺。如果是完全靠別人提示,口說耳入式的,都是意識的作用,意根一點沒使力,則意根一點智慧也沒有,今世後世都不得解脫的功德受用。而在沒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完全靠自己參究出來的,發揮的就是最好的,智慧最深。相反,別人給的幫助越大,自己的能力就越小,沒有任何幫助就把問題解決了,所有的智慧都是自己的。獨覺佛一個人在山上參究十二因緣,證法前後的那個智慧,阿羅漢沒法比,凡夫就更不用說了。阿羅漢有佛陀和佛法可以依靠,智慧開發的有限,不如獨覺佛的智慧深細。
外緣依靠的越多,意根用得越少,能力智慧越差。有些人學法總是祈求得到種種幫助,不知道得到的幫助越大,開發的智慧越少,受用就越小。遇到問題能自己用功,開動腦筋,獲得的才是最大的智慧。總喜歡問法的人,智慧比較淺,自力不夠,沒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人總想求人幫助悟道,幫助悟的,到底是屬於誰悟的?是誰的智慧?佛法上的智慧,以及世俗法上的智慧,都是誰自力誰得,靠人不如靠己。
十七、甚麼情況才可以發願留在娑婆世界?
類似娑婆這樣的世界才有三惡道,如果要發願留在娑婆世界,最起碼要保證能斷除三惡道的業,滅除三惡道的果報,後世能不入三惡道才行。而不入三惡道,就要斷除三縛結,三縛結是意根證果時斷的,斷除三縛結時就斷除了粗重的煩惱結縛,否則後世免不了三惡道的苦受。不是意識斷三縛結就能免除三惡道業的,意識的煩惱和三縛結依意根而有,意根不斷,意識即使斷了也沒有用,祂是受意根支配的。
斷除欲界五品煩惱成為初果向之後,才能證初果斷除三縛結,先觀察自己的五品煩惱有沒有,重不重,能否斷除,然後才能判斷自己能否有希望斷除三縛結,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發願,讓後世不受極重苦。如果弄不好,發願留在娑婆世界,卻長期在三惡道裡受苦,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等待被度的對象,你還怎麼去度別人?這樣的話,後世是不是很苦惱?
如果你保證不了斷三縛結,甚至意識的結縛都不能保證能斷除,三惡道就不能免除。即使意識沒有了三縛結,意根有三縛結,也不能免除三惡道業。而且如果意根的結縛深,煩惱重,意識的三縛結隨時隨地都會現起,不由自主,後世定會趣向三惡道,那麼這樣的發願就等於發願留在三惡道受苦一樣。所以發願一定要小心,甚麼情況發甚麼願,根據自己的修證水平和實際情況,不能頭腦發熱,甚麼都不管不顧的,智慧是個好東西,一定要多動腦筋,開啓智慧,再有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