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襍談(第二部)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4-11-15 18:05:46 閲讀: 0

第六章  善根福德篇 

一、說說福德的事

學佛人在佛法上所修得的福德,或者爲弘法所修出來的福德,都是有定數的,也是有限量的。有限量的福德,如果往世間法裡用的多,在佛法修証上用的福德就會少,二者如稱兩頭,低昂等時。比如說在世間法裡工作待遇好了,職位升高了,名譽好了,地位高了,有權勢了,賺錢多了,人緣好了等等,總之你越來越得意,越來越舒服,家庭關係等等也越來越好,但這些都是動用自己在學佛和弘法當中所修的福。那麽福德就從如來藏銀行裡套現出來了,剩餘的就不多了,用在佛法修証上夠不夠用就不好說了。

如果學法的福德不夠用,修行還是上不去,那就還得再繼續修福。如果修出福再往世間法裡用,修行需要的時候福還是不夠用,這樣循環什麽時候能把自己修持出來?所以在修福的同時要發願,這些福用其中的百分之多少用來修道,盡量不往世間法裡用,因爲不劃算,套現出來用完就沒有了。錢賺得越多地位越高,福德套現出來的越多,如來藏裡存款越少,這樣拿什麽來支撐道業,修行成道?

不要以爲錢賺的越多越好,權利名聲越大越好,除非是爲了弘法和利益衆生而賺錢,否則自己如來藏銀行裡的存款越來越少,就沒法支撐修行了。聰明有智慧的人,總是保持如來藏銀行裡有相當程度的存款,而不是套現出來爲世間法所用。世間法能湊合過得去就行了,有吃有穿就行了,修行上用的福一定要保証足足的,富富有餘,修行才能順利和快速。

二、修福與消福的原理

用來修道的福,衆生都不夠用,所以一邊要不斷的修福造福,一邊還要盡量節約福。福消失的很快,享受了福就滅去了,自我誇耀毁滅他人,或者得到別人的誇耀,福就消化了,造作了惡業,嗔恨嫉妒誹謗兩舌惡口,福就消失了。當然做善業會增加福,利益的他人和團體就增加了福,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心地良善,就增加了福,禪定能增加福德,多聞能增加福德,持戒能增加福德,忍辱能增加福德,當然種種布施更能增加福德。

也有人比較喜歡多行布施,本來福也不少,卻總感覺沒有什麽福,做什麽也不順利,這是爲什麽?其實是因爲這個人煩惱重,習慣於造惡業,經常愛發脾氣,起嗔心,還愛嫉妒人,在工作上總是排擠人,爭強好勝,這樣就損害了他人的利益,而讓他人利益受損,就損害了自己的福德。爭強好勝的人不容易積累福德,還會消耗福德,嫉妒排擠別人,損害他人利益,當然都是自損福德之事。

心善口善身善,是積福之道,反之,煩惱習氣重,心地狹隘,口不善,喜歡搬弄是非,身不善喜歡造作惡行,心不善只想利己,這是消福之行。煩惱也叫作漏,煩惱漏,有這個漏,善業難集,福也難積,有點福因爲煩惱就會漏出去了,因此福總不夠用,動不動就出事,心不安,道不堅。人在遇到病苦,遇到麻煩和災難的時候,總以爲是自自然然發生的,每個人都會這樣想,就習以爲常,從來不反省因爲什麽出現病痛和挫折種種不如意,因此就不會吸取教訓,來改變自己,那麽痛苦苦惱就會一直伴隨著自己,做什麽也不順利。

三、什麽是有漏福?什麽是無漏福?

福分爲有漏福和無漏福,有漏福不能到解脫的彼岸,無漏福才能護送行人到解脫的彼岸。有所求於世間法而修的福是有漏福,帶有世間法功利心而修的福是有漏福,有我的心而修的福是有漏的福,爲了得到世俗法回報而修的福是有漏福。無漏福是以無所求無所得的心所修的福,是沒有功利心所修的福,是不爲自我不爲世間回報所修的福。

有漏福能享盡,在世俗法一享受就會消失了,需要不斷的修福才能有福可享;無漏福享不盡,只要修出來了,就能保持到成佛之時,因爲無漏福與功德相連,功德不失,福就不失。有漏福與世間煩惱相應,無漏福與成佛度衆生的清淨大願相應,願越大,福就越大,發願就生福。有漏福會強化一個人的我見和我執,而無漏福則相反,會支撐修行人斷除我見,消除我見,提升各種証量和智慧。

初學佛人都是從有漏善和有漏福開始修起的,心越來越空,越來越無爲,越來越無所求,功到自然成,最後才能修出無漏善和無漏福。這是修行的過程,在學佛的最初階段一定要先修有漏的善和福,因爲衆生心中有惡不善法,就要用善法對治。當修到相當程度時,心才與空相應,心中的惡不善法才能消失殆盡,這時候就不要再著善法了,有善法心就不空,不與道相應。

我們現在都處於努力學習四正勤階段,都在努力斷惡修善,等到把惡都斷除了以後,善也不用特意修,心中善惡都不著,才是真正的無漏。四正勤:未生善令生善,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這個階段人人都要經歷的,修行越精勤,四正勤就能越快的修完,從而証得無漏。

四、福德的差別導致正報依報的差別

在三界六道中,福德大的衆生都在天界享樂,少部分在人中,福德小的衆生都在三惡道受苦,一部分在人中受苦。福德越大壽命越長,福德越小,壽命越短,如果是受苦壽命就越長。天人看人類的壽命最多幾分鍾,一輩子快速滅亡,又快速出生,很無聊。人類看畜生尤其是細菌的生命也是非常快速的。

螞蟻蜜蜂辛辛苦苦一輩子,認認真真的活著,團隊配合得井然有序,可是在人類看來,有什麽意義嗎?人類也如是,一輩子辛辛苦苦,認認真真的活著,名利權位,各種第一第二的,可是在天人眼裡,有什麽意義嗎?人類之間的各種爭奪,就如螞蟻之間爭奪螞蟻蛋一樣,就如蜜蜂之間爭奪花粉花蜜一樣。人類覺得自己偉大,蜜蜂螞蟻也覺得自己了不起。自大都不過如此,都是眼界所侷限的,福德限制了衆生的生存方式和理想道德。

福德不足的人都在搞世俗法,一心在世俗法中有所成就。福德大的人,一心搞出世間法,力爭出世自在解脫。福德限制了人心和理想行爲。有的人給他機會多修福做功德,可是他的福德不夠,就不喜歡修福不喜歡做功德。缺的東西,不好彌補,缺福德,不好修福德。

五、福德的重要性

福德是佛法修証的基石,如果福德不足,禪定就修不上去,沒有禪定或者禪定不足,理解法義就很困難。福德不足,有些事情看著很容易,卻怎麽也做不到。明明覺得持戒很容易,就是持不了戒,有些法明明覺得很容易理解,就是無法深入觀行。沒有福德,什麽事也不如意,包括在世間法上的種種事業。禪定和福德具足以後,在每一個法上都容易出現觀行智慧,讓我們証得空,心空無我也無物,解脫自在。修行也是圓滿種種見道因緣的過程,只有因緣條件具足了,才能見道得法眼淨,証得空三昧。

六、福報與福德的區別

衆生布施得福,但因布施的心態不同,得福不同。所說的心態就是指是否是以有所得心、自私自利心、有所求心、貪欲心等等,如果有這些心行心態想法而行布施,只得福報,不得福德。德代表心行清淨,無我無私,不求回報,沒有所求,或者是不爲個人私利私欲而求,沒有不純正的目的。一顆純淨的心,就是德,清淨無欲的心,就是德,以這樣的心行布施,才能得福德,才能成道,才能有道。

有德,就有波羅蜜,能到智慧的彼岸;無德,就無波羅蜜,不能到智慧的彼岸,修道就不成就。有所求的心量非常小,得福當然就小,無所求的心量非常大,得福也大,德也大。

所以布施的時候,盡量不要有所求,有所貪欲,有所功利心。不管做什麽事情,如果有貪求,有貪欲,有私心,目的不純,心不清淨,就沒有功德可言。有所求的心量非常小,得福當然就小,無所求的心量非常大,得福也大,德也大。

經常修布施行的人,要靜下心來反觀自己,修布施修福的目的是什麽?是否純正,只爲了道業或者是爲了衆生,如果發現其中參襍了貪欲,就要不斷的清淨自心,清除染污,去除遮蓋。因爲這麽努力的布施僅得福報,沒有波羅蜜,福報消耗完了就什麽也沒有了,德不存在,道業上無法進功。反之以無所求無所得之心,以利他之心行布施修福就會獲得福德,不僅有福,還有德,而德永遠屬於自己的,不會消失,它是成就道業的資本和資糧。

七、享樂就是消福

學佛修道人應該常常反觀自己都在哪些方面不斷的消耗著福德,反觀出來之後就要改正,注意不要輕易浪費自己的福德,以使道業快速增進。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發達,是不是說明今時衆生的福德大,而佛世時衆生的福德小?根本不是這樣,福德的大小,不看表面的奢華與否,而在於能否把精力和福德用於道業上,用於善業上,能否不斷的開啓智慧的寶藏,能否把福德都留在如來藏中爲後世修道所用,而不空耗在世俗法中。

世人福德不足時,往往就會生在浮華之世,輕易的把福德種子套現出來,用來享受世樂,用來顯示自己的權貴。如果學佛人不覺悟,而隨順世俗享樂,隨意的消耗自己的福德,做無益的俗事,不爲道業打算,那是無智無善根的表現。有善根有智慧的人,把福德留著用來修道,不套現爲世間法的享受和炫耀。很多人總是以擁有世俗的名利和權貴引以爲傲,在虛幻的生滅法上計較不停,不知道富貴榮華如空花,不久即滅,有也是空。世人都難體會到空,只知道有,所以才有及時行樂,不爲後世著想的心態。

八、如何獲得無爲福

世間人大多能享受有爲福,卻享受不了無爲福,因爲大多數人的心都是有爲的,不能無爲,而無爲福極大,遠遠大於有爲福,一般人沒有無爲的體驗,無法體會二者之間的差別。有爲的人在世間裡心不空,種種生心動念,種種執取,種種造作,動蕩不止,不肯停息,非常勞碌,無時無刻不在消耗著身心,雖然能享受到一些勞碌的有爲福,但代價大,得不償失。因此就需要減少妄想,多平複休養身心,漸漸就會獲得一些沒有禍患的清淨的無爲福。

如何平複身心獲得無爲福呢?多觀察五蘊世間一切法的空,少動少做,對一切人事物理少生心動念,少有感觸,少有喜怒哀樂這些傷身傷心的情緒。因爲都沒有必要,生滅幻化無常的法,憑借因緣出現的法,因緣滅法也滅,執取了也是徒勞,結果都是一場空,還消耗極多的時間、精力和心血。大智大心者應該著眼於長久和永久,多做無心的功夫,減少情緒化的反應,不管遇到什麽境界,心都要空,沒有其他的念想,漸漸的心就平淡清淨了,消耗的少了,身心健康,心地無爲,道業也進步了。

心態平和,念想非常少的人,心地比較單純善良,沒有複襍心思,身心健康調和,磁場好,有親和力,人際關係好,無意間就集聚了無爲福。有些人對世間一切法都執取不捨,思想情緒和心境變化無常,身心都有苦,雖然能獲得一些有爲福,但代價大。所以能做到心空就有無爲福,心空就是世間最大的享受,是心地清淨的果報。

九、福與苦的關係

許多小動物都是夜行衆生,白天睡覺半夜出來活動和覔食,因爲它們怕光怕人,有光亮時它們就盡量不出來。這是由於它們色身機制決定的,也是由於無福不能自力需要媮食吃決定的,總之就是由業力造成的。小畜生沒有福德,就必須怕人,怕比自己福德大的衆生。同類衆生也是,福大者佔據領導地位,居同類之首。

所以每個人如果把福德消耗沒有了,又有三惡道的業,就必須去三惡道受苦,三惡道幾乎不需要多少福就能存活,無福必然有苦,福和苦如稱兩頭,低昂等時。如果學佛人也不懂得多修福,少消耗福德,那簡直是很遺憾的事,不知道福能消耗沒有了,沒有福德就受大苦,這是無知和愚癡。一個人不肯修福,甚至舉手之勞的利益他人的事都不肯做,絕對不是一個聰明人,心中只有自己的人,都不是聰明有智慧的人。

十、爲什麽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德,包括福德、品德、人格、修養、才能、才干等等可用資源;位,包括地位、權勢、名聲、名稱、眷屬、利益等等。用這些資源投資去得到那個位,如果資源不足,就是高利貸,最後資不觝債,倒閉、破産、負債,也有可能家破人亡,以生命去觝債。如果生命也不夠觝債的,福德欠缺太大,就會下三惡道,甚至沉到三惡道最底層,再上來就很困難了。

世間的名聲權勢人人都覺得好,都想要,可是那個卻福德不夠,如果耍手段強取豪奪,那麽高利貸會讓人付出巨大代價,最後發現還不如默默無聞過得踏實和實在。人生在世爭個什麽,凡是得到手的,都需要消耗相應的福德,福德消耗沒有了,做人的資格也就沒有了。所以不要追求名聞利養,不要求他人高看自己高抬自己,不要求尊重權貴,不要求受人仰慕,不要不擇手段,不要求在人上,在人下者利益更大,謙卑謙讓即生福,謹慎即生福。

反之,當自己種種欲望都實現的時候,即消耗了福德,名聲起來的時候,就消耗了福德,志得意滿的時候就消耗了福德。消耗福德最大最快的就是做惡事造惡業,犯戒違槼都是消耗福德最大的行爲,違背五戒十善,殺盜婬妄,貪嗔嫉妒,兩舌惡口,做奸逆小人,一切的惡心惡行,都極大的消耗福德。福德殆盡,人間一切事業休廢,也就不必再做人了。

得,即消福;失,即消業。受人尊重,需要消耗福德;被人辱罵,能夠消業。所以忍辱爲德,忍辱生福,忍辱能成大業,見道成道即爲大業,最後成佛,頂業成就,就不需要再修行了,大樂。所以忍辱能成大業和大樂。福不要享盡,辱可以受盡。有福可以不享,有辱一定要受。有大志者謹記。

十一、福厚沉實福薄輕浮

在種地之前,先要把種子浸泡一段時間再種到土裡,種子事先浸滿水,埋在土裡發芽快。在浸泡的時候,水面上會漂浮一層種子,這些種子都是不成熟的不飽滿的,不能發芽生長作物的癟子,不能做種子用,所以要把漂浮在水面上的種子剔除過濾掉,剩下的實的沉的才種到土裡。這比喻什麽呢?一個活人跳到海裡可能要被大海淹沒,而一個死人在大海裡,會被海水托舉上來而漂浮在海面上。這比喻什麽呢?鞦天的時候,高粱地裡,成熟的高粱顆粒飽滿,壓得高粱低下了頭,甚至把高粱杆壓彎了腰;而不成熟的高粱卻腰杆挺拔,迎風漂動搖曳,特別炫耀。這比喻什麽呢?

福薄壓不住好沖動的習氣,福薄什麽也壓不住,煩惱習氣都會浮出來。爲什麽不懂裝懂非要對人指手畫腳的?爲什麽每天浮躁的語言那麽多?厚重的人從來都不多言多語。

十二、積善得福如何最大化

行善不被人知就是集隂德,不被人所知得的福大於被人知而恭敬得的福,隂德大於陽德。因爲被人知就會被人恭敬贊歎,這樣福德就得到了一部分的酧嘗,以後得的福就少了。恭敬贊歎羨慕的回報沒有什麽意義,只能得到自我良好的感覺,增強我心罷了,得到這樣的回報不值得。

做的善事越不讓人知,得到的贊歎越少,將來所得的福越大。心越不在意自己的付出,越沒有想得福的心,將來得的福越大,心越無爲,得福越大。佛說無爲福勝就是這個意思,心量越大,福越大,無所求的心量最大,得福就最大。

十三、小善與大善

小善有跡可循,容易被人發現和感知;大善則無形,不容易被感知,更不容易被發現,不容易理解,也許還會被錯會。小善短期效應,只能照顧眼前;大善著眼於根本和究竟,著眼於長遠未來,不管眼前得失。小善容易被當作善,大善也許被當作惡;小善可以偽裝,大善不屑人知;小善人人贊揚,大善少有人懂,甚至惡之。總之,無智之人總是顛倒錯見,不明正理。若以世人顛倒錯見爲歸,則世間將無善矣!

若循著世人之指,只能走向毁滅和輪回;若背向世人之指,定會遭世人唾罵。大善難爲,大路難行,則是此理,皆爲世人之所嶂!世人翳眼生花,而謂他人無珠,橫加指責,實是癆病而發。病入膏亡,不信毉囑,難救難治,只有循業受苦。

十四、主觀故意布施的果報是什麽?

主觀主動布施,爲個人修福,後世的果報當然是得福了。其中也不侵犯、損害他人的利益,也不阻礙其他人得利益,而且布施的對象也得利了,所以結果就是雙贏。如果是發心爲成佛道而修福,爲救度衆生而修福,今世後世的福德就會更大。如果什麽也不爲,什麽也不圖,只是遇到需要布施的機緣,隨緣而做布施,應緣而行的布施,心空,這個福德更大,無爲福最大,這是金剛經中佛所說。

修布施行是有次第的,首先是要爲自己得福而修布施,心再廣大一點,就會爲衆生得利益而修布施,這個布施就有波羅蜜,能到解脫的彼岸,心再廣大一些,心空無願,所修是無爲布施,能得佛受記。而心的廣大與否,都由福德決定,福德小,心量就小,福德大了,心量就會變得廣大了。所以能夠發菩提心,發大願,也靠福德的支撐。福德大了,眼光就廣闊,看得長遠,智慧就廣大無礙。

十五、福大能降魔

如果不勤修福德、不勤修智慧,信根不具足,善根不具足,修著修著,魔就會附身,其人也不知是魔著。楞嚴經第九卷講了很多魔鬼附體的事例,自己多對照對照。魔鬼附體的時候,最開始會給你很多世俗法的好處,讓你身心愉悅快樂,讓你得禪定,讓你得財富,讓你病退身體健康,讓你似乎有神通,讓你覺得自己了不起,其實都是魔力,不是自己的道行。等到魔鬼把你利用完了,你沒有利用的價值了,魔心生厭就會拋棄你,然後你是個什麽?原形畢露,死後地獄。

佛說得人身者如指甲中土少,不得人身者如大地土多,佛陀這句話是不是完全確實?觀察如今的衆生,有善根福德的人太少太少了,即使學佛,也是無數貪嗔癡煩惱附著於心,所以無數學佛者命終仍然三惡道受報,只有真正斷我見之人可免三惡道。然而有多少人能真正斷我見?極少極少。如果謗佛謗法,就不是一般的三惡道了,那就是無間地獄道,極其漫長的嵗月煎熬,無有出期。衆生確實可憐,但是其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

當一部分衆生精進修學佛法,無明煩惱減輕,福德增加,必然會改變其自心器世間,,同時共業衆生的如來藏也會受其感應,會顯現出美好富足的器世間,世界看起來就會變得美好,各種資財就變得富足。當世間變得越來越美好富足的時候,與此相應的有善根福德的衆生會投生過來,從而影響和帶動世間更加的美好光明。而福德不足的衆生與此世間不相應,惡業衆生越來越少。這是良性循環。反過來就是惡性循環,惡業衆生增加,善業衆生減少,菩薩都不願來此世間,這個世間的生活環境就會變得惡劣。

十六、種善根的重要性

一闡提斷善根,不是指一般的不信有真如心如來藏,而是在不信的同時有惡語相加,誹謗極重,影響非常不好。不信有如來藏的人佔大多數,一闡提罪人沒有太多,佔極少數,否則無間地獄就裝不下了。

文殊菩薩爲五百比丘講大乘法,比丘們在不信的同時,起身離開了,心裡有嗔心,尤其是對文殊菩薩講法的嗔心,這個罪比對一般人起嗔心要大很多倍,所以他們就下地獄受苦去了。這些事文殊菩薩早有預料,捨利弗問文殊菩薩既然知道這個結果爲什麽還要給他們講大乘法,文殊菩薩說,雖然他們下地獄了,但是他們善根已經成熟了,到地獄裡以後知道懺悔,一念悔心地獄罪消滅,就會升天,然後再回到人間修學大乘法,最後証道。如果不給他們講大乘法,他們雖然不會下地獄,但是也不會種下善根福德,沒有機會修學大乘並且証道。

所以有些事情暫時看是不善不利,但是從長遠來看,會有很大利益。大菩薩的見識廣大,目光長遠,能看到長遠利益,所作都能饒益有情。而普通人只能看到眼前利益,看不了長遠,所以目光短淺。

學佛人既然是學佛,就應該多讀佛經,多了解佛的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經歷,也要多了解諸大菩薩的修行歷程,多了解佛菩薩的大智慧行,對於自身修行就會有極大的指導意義,不會茫無所知。佛經裡講的既全面又究竟,内容豐富詳實,多讀一定會受益匪淺。爲後世打下基礎,也有了辨別佛菩薩的慧眼,能識別出各個傳法之人是善知識還是邪師,不受人欺瞞,不走邪路,成佛快速。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