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意根心所法—實修的指歸(第二版)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唯識法義 更新時間: 2023-08-28 23:29:25 閲讀: 0

第三章 五別境心所法

第一節  總說五別境心所法 

一、七個識都有五別境心所法

五別境心所法欲、勝解、念、定、慧,不僅是成就出世間法的關鍵,也是成就世間法的關鍵,一切法的生、住、異、滅都由五別境心所法引生,沒有五別境心所法,一切法也就不能成就了。比如欲心所,衆生只要有所求有所願,不管是出世間法的事,還是世間法的事,都是一種欲望,這些欲望能引起八個識心的作意觸受想思,思心所出現以後,所欲所願就會出生、增長和滅亡。其中起來也快,滅去也快,容易受環境影響熏染的,是意識的欲望;而深層次的欲望、希求、希冀、願望等等,意識控制不住的、把握不了的、根深蒂固的,是意根的欲望。五識也有各自的欲求,想要多觸多作意五塵境界的欲,也叫作貪求、希求、求取,但這只是五識了別了當前五塵之後的心行,不與當前五塵相對時就沒有欲,不會去想了別其它的五塵境,心思非常單純。

比如說,想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一種欲望,有意識心的欲,也有意根的欲。意根的欲望叫作深信切願,如果沒有意根的深信切願,只是意識想往生,那就沒有真誠心,不能感應十方諸佛菩薩來迎接, 也不能感應自己的如來藏加持和配合,因此不能往生。因爲往生與否由意根作主,意根不欲往生,貪戀娑婆,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想成佛,想參禪,有意識心的欲,也有意根的欲,如果沒有意根的欲望,六識根本就精進不起來,參禪、學法、成佛這些事情都不能成就。在世俗法中想升官發財、想成就某種事業,有意識的欲望,也有意根的欲望。如果意根沒有欲,有不想做的事情,意識無論怎樣欲,怎樣想造作,怎樣希求,都沒有用,因爲意識不能作主,一定要由意根作主的緣故。

再比如說勝解心所法,有意識的勝解,有意根的勝解,也有五識的勝解。通常情況下,意根因爲了別六塵境界的智慧不足,很難勝解六塵境界,必須借助於六識來了別六塵的具體情況,六識了別以後再把情況傳達給意根,如果意根對於六識傳達的信息不能勝解的話,那就不能快速作出抉擇,不能作出正確如理的抉擇,那麽六識就要常常做錯事。如果意根勝解了六識的了別信息,就能作出正確、如理、適時、快速而準確的抉擇。如果意根勝解不了的事情,就不能作正確的抉擇,也不能隨順意識作抉擇,因爲理解不了勝解不了六塵境界的緣故。如果對如來藏了別的業種不能勝解的話,就不會有先知先覺,就不會提前做準備,去警覺意識。

五識也能夠對各自所了別的境界有勝解力,其後才能生起認知的智慧,才有抉擇力,如果五識不能勝解,就不能對境界進行抉擇,不能執取五塵,不能對五塵進行造作。在觀行斷我見和參禪時,如果意根不能勝解五隂無我之理,不能勝解般若之理,不能勝解如來藏之法,那就不能斷我見,也不能明心見性,也不能斷除煩惱解脫生死,也不能出離三界,更不能轉識成智而成就佛道。

再比如念心所,每個人的心裡都會念著某些法,有念世俗法,也有念著佛法的。其中有意識的念,有意根的念,也有五識的念,以意根的念爲主。意根一念,萬法就出現,等於牽一發動千鈞一樣,意根不動念,萬法寂然不生。意識的念有受境界影響産生出來的,更有受意根指使、牽引而産生出來的,受意根的念支配。五識的念由意根的念引生,也同樣受意根的念支配。意識的念和五識的念生滅變異非常迅速,也很膚淺;意根的念往往深沉而長久,可以念念不停留,念念不改變,比如想念某個人,念著某件事和某種法,可能比較頑固一些。

再比如定心所,可以定在佛法上參禪、念佛、打坐,也可以定在世俗法上,搞科研和某種項目的攻關等等。這裡的定有意識的定,有意根的定,也有五識的定。意識有定,能夠細心思惟和觀行、仔細分析研究和推理,但是意識的定也是意根定的結果,是意根不執不攀緣不散亂的結果,也是意根牽制和調控的結果。

五識的定也同樣是意根牽制和調控的結果,只有意根定在五塵境界上想了別清楚,五識才能定在五塵境界上,才能把五塵境界了別清楚。如果意根不能定於佛法上,不能定於科研和攻關上,意識就無法專心於佛法和科研,就不會出成果。因此意根的定是根本定,非常重要,只有意根心定以後,其思量才緜密細致深入,才能探究出事理的本質和真相,才能証悟獲得智慧,以至於能夠轉識成智。

別境中的慧,既有意識的慧,也有意根的慧,五識也有慧。七個識的慧有一定的差別,意識的慧容易生起,但真正的慧也要依靠相當的禪定才能獲得;五識的慧比較單一,只能把五塵境界了別清楚,能有如實認知功能,僅此而已,但也要依靠自身的定才能生起。而意根的慧既可以在佛法上出生智慧,也可以在世俗法上出生智慧,要想慧深而透,必須依靠甚深的禪定,否則也不能有甚深的智慧,不能生起如實智,更不能轉識成智。

所以說五別境心所法,六七識都有,五識也有,它是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關鍵,是非常重要的心所法。七個識如果沒有五別境心所法,很多法都無法現起,不但不能成就道業,世俗法也不能成就。

二、五別境心所法不能普遍現行

修定如果不降伏意根,意根到處攀緣,心意散亂,就沒有定。有五別境心所法,代表識心功能強大,識別力強,地上菩薩斷除煩惱,意根意識轉識成智,心所法就轉變,煩惱心所法去除一部分,善十一心所法增加。別境心所法,代表別別出現,並不是時時出現,衆生不管修到什麽時候,別境心所法永遠是別境現行,在個別時候和個別境界上現行,不能普遍時時現行。諸佛和幾地以上的菩薩,其勝解、定、慧卻是時時處處都會出現的。

如果別境心所法普遍現行,心就忙亂,時時有欲望,處處有念想,心就不能安寧了,定心所除外。意根不能總有欲,不能總有念頭,這樣就沒有定了。意根總有勝解時,那個智慧是相當廣大深細了,大約在八地菩薩以上,但是九地和十地菩薩還有愚癡和無明沒有斷除淨盡。意識和五識也不能總有五別境,不能總了別境界,不能總有念,不能總有欲,否則心亂如麻,定力消失,二禪以上的深定也不能總有,否則欲界衆生就無法正常生活了。

佛地八個識都是二十一心所法,無垢識與意識意根五識的心所法完完全全一樣,不可想象。凡夫意識心所法與五十一個心所法相應,但不一定五十一個心所法都能現行,除了五遍行心所法,其它心所法斷斷續續的現行,有的心所法沒有機會現行。五十一個心所法中,煩惱心所法佔了大部分,如果心所法不改變,此人根本沒有什麽修行,修行也沒有什麽意義。轉識成智,就是識心的心所法轉變,惡的去除,善的增加增強,修行有所成就以後就是這樣的結果。

三、實証時意根的慧先出生

意識思惟的内容屬於什麽法?是從哪裡出生的?意識所思惟的法,從如來藏當中來,正是由意根攀緣出來的,由意根決定而引生出來的,因此是意根先緣法,意識後緣法。對於法的勝解,是意識先勝解,之後傳導給意根,意根思量之後,也勝解了意識所勝解的法。而要實証法,一定是在定中,意根親自思量參究,最後明確証得,獲得智慧。意識同時參與,在意根親証之時,意識對法的整個實証過程進行思惟、整理、歸納等等,也明了了法的來龍去脈,獲得了實証的智慧。所以在禪定中實証的時候是意根的慧心所法先出生,意識的慧心所法後出生,對於一些法的真知都是意根的慧心所法先出現,意識的慧心所法後出現。

如果一個人有禪定,意識就可以定於一念,觀於一塵,這樣意識與意根的慧力都能很強。如果意根散亂,不能定於法上,其勝解力弱,就不能出生智慧,不能得出一個正確合理的結論和決定。意根的想心所和思心所,也是出生智慧的緣。

意識觸法塵之後,五遍行和五別境心所開始運作,善惡心所法也可能要運作。意識整個思惟過程,就是各種心所法運作的過程,意根整個的思量過程,也是所有心所法的運作過程。意識思惟的内容要經過意根的親自再思量,才能得出最終的結論,一切結論必須且必然是意根的決定,意識決定的要經過意根審批通過,才徹底放心,不會反悔了;如果意根沒有經過充分的思考而不得不同意意識的結論,那麽意根必然有疑藏於心中,過後就有可能反悔。

四、意根有五別境心所法

六識有貪厭的心行,說明六識有欲心所;意根有貪厭的心行,就說明意根有欲心所。意根對於所緣境有領納性,能了別其祂識的了別内容,進而互相配合,說明意根有勝解心所才有智慧出生,不能勝解,智慧就不足,無法正確抉擇;識心能念著法,說明有念心所;意根能定於法上,有了別慧的生起,說明有定心所;意根有分別的智慧,有相應的理解力和抉擇力,說明有慧心所。

五、五別境心所法的概念

佛地的八個識都有二十一個心所法,並且都是無我性的。欲心所就是有要達成的目標,這個目標不一定是有我性的,也有無我性的一面,聖人的欲心所法就是無我的,沒有私心私欲的,是善欲,是爲了衆生爲了佛教而生起各種想法,要實現一些目標。我性體現在見惑和思惑上,體現在無明上,無明斷盡,七識徹底無我。

勝解心所法,就是對於所對應的法,有一種理解、意解、明了的意思。明了之後,才能做抉擇和決定,才能造作。念心所法,就是心中有念想,有心思。不管是念著經歷過的法,還是念著想要了知的法,都是念,包括參禪參究的念頭,思法的念頭,然後才能實現念想和心思。定心所法,一個意思是對法有了決定心,堅定不移於此種法,另一個意思是定在某種法上不動,專心了別造作。慧心所,就是智慧性的造作、智慧性的了別、智慧性的抉擇、智慧性的專注等等,一切識心活動都是智慧性的。

六、心王、心所各有其運行行相

心王的運行行相體現在識種子的流注和運行上,心所的運行行相體現在對法的了別、識別、造作的過程上,如五遍行心所法和五別境心所法,也體現在心行上,如善心所法、惡心所法,還有不善不惡的心所法。這些心所法不是從識種子帶過來的,與識種子不是一體的,各有各的運行行相,但是它們能完美地融合到一起,配合的天衣無縫。其實心王的運行行相就是心所法的運行,二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不可分開。

心所法中,五遍行心所法和五別境心所法的運行,與識種子的運行和流注不容易區分,心所法比識種子的流注容易觀察出來,觀察識種子的流注需要極深的禪定和唯識種智的智慧。心所法是不斷變動著的,不僅能夠增加和減少,還能變得更完善,識種子的運行有時集中,有時分散,識種子分散在幾處,心所法就在幾處運行,所以說心所法是隨著識種子的流注而運行的,不能單獨運行。

比如說五別境心所法中的定心所,心王能夠定得下來,出現禪定,這個定既能增強,也能減弱和消失,定心所是不斷變化的,識種子越集中,定心所法越強。這些心所法與業種有一定的關係,和前世的身口意行的種子是綑在一起的,因此心所法前後世有一定的連接性,比如前世修過禪定的人,今世稍微修禪定,定心所就容易出現。

再比如說勝解心所、念心所、欲心所,每個心所法都會産生變異,心所法不是固定的,能增加也能減少,還能産生變異,也是與業種業力有關係,但是又沒有單獨的業種。比如慧心所,肯定是隨著環境的熏習要不斷地增加或者減少,是不斷變異的。可是心王的識種子卻是不變異的,識種的本身永遠是那樣的清淨,只不過種子流注的有集中也有分散的區別,種子集中時定力好,了別勢力大,了別慧深。

七、意根的了別範圍

意根了別的範圍極廣,一切法都能了別,不管這些法變動與否,有些法長久不變動,意根仍然能了別,細小的不變動的法也能了別。如果有意根不了別的法,就不能出生六識再去細微具體了別。爲什麽非要說意根只了別變動的重大的法塵呢?不變動的法塵六塵都能了別,否則就會失去覺照作用,六識就不能出生;細小的蚊子聲意根也能了別,否則耳識意識就聽不到蚊子聲了。
      意根不僅了別勝義根内的法,也了別勝義根外的法。六塵境界都能了別,否則就不能出生六識。了別色塵之後想要具體了別是什麽色彩是什麽東西,就會出生眼識意識;了別聲塵之後想要知道是什麽聲音,就要出生耳識意識具體了別,對於其它色聲香味觸法也是這樣。
       粗重的五塵也能了別,比如說面前有五彩繽紛的花朵,意根如果對紫色的花朵感興趣,就會在紫色的花朵上出生眼識意識專注了別,意根越感興趣,了別時間越長,越專注。眼識意識能專注觀賞紫羅蘭一兩個小時,說明意根對紫羅蘭非常感興趣,一直在觸紫羅蘭,一直在了別紫羅蘭,否則眼識意識就會消失不見,不再訢賞紫羅蘭了。對其它幾塵也是如此。
       一大堆色彩出現,意根選擇紫色的花讓六識一直專注的訢賞,而看見粉色的花,卻不會看第二眼,意根既然有這樣的抉擇,說明意根是知道各種色彩的差別的。那麽意根就能觸全體六塵五塵,對六塵也有一定的的勝解力。能讓六識專注訢賞,說明意根也一直在觸,所以意根也有定,意根如果沒有定,跑到其他塵境上了,六識馬上就會在原來塵境上消失不見。
       在一大堆鮮花中,去尋找自己非常喜歡的紫羅蘭,說明意根有欲望,有欲心所,意根如果不想見到紫羅蘭,就不會出生六識去尋找紫羅蘭。意根有不到之處,六識就不會出現。七個識的五別境心所法。

八、別境心所法不能時時處處現行

七識的五別境心所法包括:欲、勝解、念、定、慧五個心所法。七識由於無明的緣故,這五個心所法中的定、慧和勝解不能時時處處現前運行,而是個別時候才能現前運行出來。因爲無明的緣故七識有時就沒有禪定,因爲無明的緣故七識有時就沒有智慧,因爲無明的緣故七識有時就不能勝解法義。如果無明滅除,不遮障七識,七識就會時時處處都能在禪定中,比如七八地以上的菩薩和諸佛就是如此;時時處處都有智慧,時時處處都能勝解法義,比如諸佛。

而諸佛的本尊佛真如無垢識,卻是時時處處都在禪定中,都有大智慧,都能勝解一切法,沒有無明。衆生的第八識也是如此,但與七識的定慧和勝解的内容有別。七識在四聖諦中有定慧和勝解,而第八識勝解的不是世俗法,其定也非世俗定,其慧更不是世俗慧。

九、意根的念和欲心所促使眼識出生

坐禪三昧經原文:雲何心。是心無常。從因緣生故。生滅不住。相似生故。但顛倒故。謂是爲一。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是故無常。觀知心空。雲何爲空。從因緣生。有眼有色可見。憶念欲見。如是等和合。眼識生。

釋義:什麽是識心?這些識心是無常法,是由於各種因緣出生的。出生以後,不斷地生滅變異不住,看似是有識心出生了,這就是六識心。因爲衆生心(意根)顛倒的緣故,認爲六識心是恒常不變的。其實這些識心本來沒有,現在才出生,出生以後還會滅去,因此說是無常的。

觀察這些心,知道都是空的,是因緣和合而生出來的。比如眼識的出生,一個條件要有眼根,一個條件要有色塵,一個條件要有憶念,一個條件要欲見。這些因緣條件和合,眼識才能得生。意識的出生也是如此。

那麽問題出現了:1,是哪個識憶念,才能有眼識的出生?2,是哪個識欲見色,才能有眼識的出生?是意根的憶念性和欲見色性引發出眼識來見色,不是意識的憶念性和欲見色才有眼識的出生,因爲這時還沒有意識的出現,即使有意識,也不是因爲意識的憶念和欲見色而出生的眼識。所以意根必須要有念心所,必須要有欲心所。眼識見色,不由意識敺使,一定是由意根敺使。一切法都是由意根敺使而出生。因此意根一定有憶念性、念性和欲心所,這樣萬法才能在世間運行。

十、意根不可能僅僅了別重大的法塵

問:有人說:“意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者,乃是說第七識意根,亦名末那識。佛說此第七識名爲意根,是意識種子自第八識中現起之動力故,意識依末那識之作意方能現起故,現起後悉依意根末那識之作意而運行,故說末那識是意識之根。此意根之別境慧極劣,只能於五塵上之法塵作極簡單之了別——譬如五塵上之法塵有無大變動?此第七識非如意識覺知心能於五別境心所法伶俐運作,不具「欲、勝解、念、定」心所法,而於慧心所(別境慧)之功能亦複極劣,唯能於法塵上之變動作極簡單之了別。

如是,於五塵境尚不能作了別,須喚起意識,而後依意識之別境慧,方能於諸境界作種種思量,雲何而有能力返觀自己?雲何而有能力思維諸法?雲何而有能力修正自己之心行及習氣?是故此第七識雖極伶俐而能遍緣一切法,複能依意識心之別境慧而處處作主、時時作主,複能思量決定種種心行;然而若離意識之別境慧,便無所能爲;由如是體性,佛說意(意根末那識)猶如刀劍之鋒利(喻其能遍緣一切法之伶俐性。意識雖有別境慧,然不能遍緣一切法),而不能自己割自己(喻其無別境慧之「証自証分」故不能修正自己之善惡心行);意謂此識之「欲改變其染污性、欲轉變爲清淨意根」者,必須依靠意識之別境慧及思維慧,方能有所轉變,非唯依自身功能便能除斷自身之相應煩惱也,是故佛雲意如刀劍鋒,不能自割自。”

上邊這段話總覺得哪裡不對勁,能否分析一下講一講?

答:說意根只了別重大的法塵,這與佛說的意根默容一切法相違背。意根既然能遍緣一切法,那麽任何一個法都能緣,沒有緣不到的。上邊文字裡卻說意根只緣五塵上的法塵,而且是重大的、變化的,侷限這麽多,意根有這麽多法不能遍緣,與佛說的意根遍緣一切法的宗旨相違背。

比如說觀日,可以觀一個小時,或者是一天半天,太陽在一個小時内不會有什麽變化,意識爲什麽能一直觀下去?意根不緣一直不變化的太陽嗎?意根緣什麽法,意識才有資格了別什麽法。意識所知道的,六識所了別的,都是意根所緣所決定了別的。意根怎麽能只緣五塵上的還是重大的還是變化的法塵? 楞嚴經中說意根默容一切法,細小微細的六塵意根如果不能緣,就不是默容一切法了,那麽細小微細的六塵境界我們永遠不知道。

意根如果沒有欲,不想造作,六識都不會被生出來,萬法也都不出現。眼識在一大堆色彩中,只選擇紫色,就是由意根決定的,可見意根也緣五塵境,才能作主讓六識了別哪個五塵境。如果意根不觸不緣五塵境,五識就不會出生了別五塵境,對於五塵境就沒有抉擇性。有意根不能緣的法,意根就不是遍緣一切法了。

意根如果不能勝解,總是稀裡糊塗的,就不能作主,也不能作出正確、如理、如實、如法的事情,也就不能躲避危險,不能轉識成智。意根如果沒有念,就不能讓意識出來念,什麽法也就不能出現了,念佛也不能念,參禪也不想參,萬法就不會出現了。意根不能思量,意識熏染意根就沒有意義,更不能轉識成智,什麽智慧也不會出現。意根如果無定,六識無論怎麽修定,也定不了。

意根如果不能修正善惡心行,那就永遠不能改變心行,惡永遠惡,如何能降伏煩惱,斷除煩惱?意識熏染意根也就沒有任何成效,唐娟其功。上段文章中說意根沒有反觀力,沒有証自証分,佛卻說八個識都有証自証分。衆生那麽信任自己,非常頑固,就是意根証自証分起用。倔強得要死,堅信不疑,就是意根的証自証分,他就認爲自己對。

意根有恒審思量的作用,一切法都必須經過祂的審批才能通過,才能作抉擇。意根的慧如果總是那麽低劣,如何能合理審查審批,如何能作出智慧抉擇?不能作出智慧抉擇,衆生的身口意行時時處處都表現出愚癡無智性,世間怎麽能有聰明人存在?學佛怎麽能夠開智慧成佛?再者說,如果意根要思量,應該是依靠自己本身的智慧來思量,如何能依靠意識的別境慧來思量呢?這個說法太奇怪了,就好像說甲思考問題要依靠乙的智慧,借用乙的大腦,這根本不符合一點點邏輯。上邊那段話,錯誤太多,以後有時間再細剖析。

十一、有妙觀察智才能觀察到意根的五別境心所法

第七識的心所和運作,沒有妙觀察智的人觀行不出來,什麽人有這種妙觀察智呢?已經轉識成智的地上菩薩才有這種微妙的觀察智慧,能夠現量地觀察意根的運作和心所法的運行。因爲大衆都觀察不到,所以就說第七識的五別境心所法只有一個微弱的了別慧,就像我們一般人沒有明心的時候,意識所緣就有限量,不能觀察第八識的運作,於是就否定第八識的存在,說第八識只是一個假名字,沒有實體,不是實有的心體。

意識本來是有這個觀察能力的,只是這個能力被自己的無明所遮障了而已。而意根本來是有五別鏡心所的,只是衆生心地染污,這些心所法被自己的煩惱障遮障住了,才觀察不出來。我們的第八識本來是圓滿光照一切法的,只是因爲我們的無明給遮障住了,觀察不到祂的光明。我們與佛本來是無別的,只是因爲無明,而遮障了第八識的光明,不能讓祂完全徹底地顯發出來。

一切法都是本來具足,不是後天出生,不用後天新學,只要去除染污,去除無明,一切光明都會顯現出來。所以一切法都無所得,自己本有的家珍,非從外得,家中的寶藏不從他得,只是運用善巧方便尋覔出來、挖掘出來而已。佛菩薩也都只是把自己家中的寶藏,運用善巧方便尋覔出來挖掘出來,從而得大富貴,得大自在。

第二節  欲心所法

一、意根欲心所法的推動作用

欲,指願望、意願、向往、希求。比如向往極樂世界,如果僅僅是意識向往,意根不向往,念佛就沒有用,去不成極樂世界,必須同時有意根的向往和欲求,才能生到極樂世界,意根的向往欲求叫作深信切願。

意根如果沒有什麽想法和願望,一切事業都不能成就。意根如果不再希求三界世間法,命終就入無餘涅槃,阿羅漢就是意根不希求任何世間法,斷了對世間一切法的欲望和所求,命終時世間一切法都不現起了,於是意根滅去,也就沒有生命和世間了。意根想要証果,向往明心見性,才能抉擇精進修行佛法,不斷地滿足三十七道品。意根如果沒有這個想法和所求所願,就不會精進用功,意識的想法不起決定作用,熏染了意根才有用。如果意根不想學佛,意識就不能去思惟佛法,而是要隨順意根攀緣世俗法,搞世俗事。

想要,就是希求,就是欲望,意根如果沒有欲,就不作抉擇,不能趣向,不會採取行動,相應的法就不會出生。意識想修行想精進時,如果沒有把意根帶動起來,那僅僅是一個想法罷了,不可能真精進,不可能有實際行動,實際行動是由意根決定造作的。

二、欲如意足是滿了意根的欲

欲如意足,是心有力量能實現自己的欲望,能夠稱心如意,滿足自己所求,這是指意根的欲。欲如意足主要就是意根的定,如意根的意,通過意識的修習,讓意根有力量達到目標,滿足意根的欲望。修習禪定時,想要飛升變化的心,也是指意根,於是如來藏配合意根的思心所,滿足意根的所需和欲望,讓色身飛行變化。這其中雖然同時有意識的欲望,但是意識的欲望是用來帶動和引導意根的,要讓意根也有同樣的欲望,而最終還是意根的欲望起了決定作用,欲望後邊有如來藏的配合,來滿意根的願。

欲如意足主要是意根的欲,意根如意了,滿足欲望了。意根有力量,想要達成某種目的時,如來藏不得不滿足意根,意根沒有力量,如來藏也沒辦法配合。其中還是要靠意識的觀想和牽引,配合意根,達到目的,意根利用了六識和第八識,來實現自己的一切所求所願。意根的力量,就是禪定力、抉擇力和主宰力。

三、目的欲望就是意根的欲心所法

沒有學佛之人,凡爲人做事都有目的性,學佛之人沒有修到心無爲的時候,爲人做事大凡也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性是哪個心具有的?有意識的也有意根的,有計劃有預謀有步驟有手段的是意識的目的性,其中多數都是受意根的目的性而敺使,不自覺而爲的就是意根的目的性。衆生做事靠欲望敺使,心中都有目的性,無欲無求隨緣任性而爲者如鳳毛麟角。

事情還沒有做之前的目的性和欲望,都是意根的。也有時候意根的欲望目的性是受意識的唆使和教導而有。意根有欲望之後,才敺使六識按照自己的欲望造作身口意行,以滿足意根的欲望。六識在運行過程中,也各自有自己的欲望,然後再影響和轉變意根,讓意根滅除本身的欲望,或者再生出新的欲望。當這個人要過來接觸你的時候,肯定已經是有所求,有目的性了,只不過這個目的是正還是邪,是善還是惡而已。

如果不是一個心量廣大的菩薩,如果不是心有一部分或者是全部無爲性的菩薩,他說自己做事完全無欲無所求,最好不要相信他,即使心已經無爲的菩薩,也有善欲,如想要教化衆生,想要衆生都解脫苦海等等。如果意根沒有目的,祂就休息,什麽也不干。佛陀的意根也都有目的性,是爲了衆生得解脫,沒有任何個人的私利和欲望。佛陀到娑婆世界來,就是帶著利益衆生的目的而來,否則佛來就不會來了。有的人心有目的,意根有目的,自己卻不知道,發覺不了,或者故意不去發覺。意識心不細致就無法知道意根隱秘的欲望和目的,其實也不隱秘,就是沒有智慧發現。

四、作主識意根的欲起決定作用

意根如果已斷飲食欲,意識即使對欲界美食多作意多看兩眼,意根也不會生起貪欲,也不會想要貪吃美食,只是隨緣。意根如果已斷除男女欲,意識即使對異性多看兩眼,也不會有後續的心行,因爲意根不攀緣不貪欲,意識就不能有多餘的心思和欲求。意根如果已斷貪欲,對吃穿住用都不貪求,意識即使處在豪華奢侈的生活環境中,也不生貪,其吃穿住用仍然要沿襲從前的習性,這是意根的習性,吃穿住用的身口意行由意根作主,必符合意根的習性。

想要成佛,就是勝欲;想要明心見性,就是勝欲;想要斷我見,証解脫果,就是勝欲。如果僅僅是意識有此勝欲,意根沒有,那麽意根不會作主精進修行,不會主動修行三無漏學,不會主動持戒,不會主動修定,不會主動讀經思惟,更不會起心觀行和參究法義,同樣不會朝斯暮斯,念念在修行上。意根有勝欲,才能主動促使六識修行,讓意識念念都在學佛修行上,能讓意識想辦法排除一切干擾和障礙,精進修行。

學佛以後,意識降伏了對肉食的貪欲,知道吃肉與衆生結惡緣,有惡果,但是意根沒有降伏對肉食的貪欲,當遇到肉食時,意識知道不能吃,意根卻有點想吃,意識就勸導意根說,不能吃肉,應該吃素,意根就暫時忍著。可是一會意識不勸導時,一不注意,意根就決定吃一口以解饞,於是就吃了一口肉;意識隨順了意根,放松了警惕,意根就決定再吃一口;如果意識不譴責意根,意根就會放縱自己,不斷的吃起來,最後意識就控制不住意根,索性就吃吧,反正已經吃了。戒菸失敗,也是此理,戒賭、戒毒失敗,都是此理,意識實在管不住意根了,意根的習慣遠遠大於意識的理智,於是意識只好隨從了意根。

所以只有意識修行,意識斷煩惱,而意根不斷煩惱,就不是真正的斷煩惱;意識斷我見,意根不斷我見,也不是真正的斷我見;意識明理,意根不明理,不是真正的明理。沒有一條腿能走路的,意識意根兩條腿必須同步,或者一前一後緊跟著,才能走好路。心向善的人,幾乎每個人都有意識引導勸導意根的經歷,因爲意根不明理,不知好惡,就要麻煩意識多做工作,多開導意根向善,然後身口意行才能善。意根有作主性決定權,只此一點,就表明了意根的強大功能作用。從種種事例來看,意根如果沒有希求,沒有欲,一切法都不成立,都會消失,必在無餘涅槃中。

五、内心失望是因爲意根欲求不滿

第八識總是盡量配合意根的思心所,盡量滿足意根的所有需求,沒有一絲怨言。但是意根有沒有福德受用,有沒有種過種子,種子是否成熟,果報生長的條件是否具足,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這些條件不具足,第八識就沒有辦法滿足意根所需所求。

人世間的種種不如意,就說明了第八識沒有辦法滿足意根的欲求和需求。意根有所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才覺得不如意,如果意根沒有需求,就沒有不如意的感慨和覺受,因爲本來就沒有設定那個目標,沒有那方面的要求;沒有要求,沒有意願,沒有欲望,當然不會想要收獲果實,沒有收獲果實當然就不會失望和唉聲歎氣。當然意根設定的很多願望,意識可能都不知,也就不知道意根爲什麽會不高興,不開心,爲什麽會莫名其妙的惆悵若失,爲什麽莫名其妙的嫉妒他人。

六、心想事成是意根欲心所成就的

心想事成,是意根促使如來藏成就的,代表意根願望的實現。心想事成裡面有意識的欲想,也有意根的欲想。意識的欲想,需要通過意根的勝解和審核,意根同意受熏,就能有與意識同樣的欲想,於是如來藏配合此欲想,讓意根所想成就。意識的欲想,如果沒有讓意根認可,意根不想,那意識就白想,是無用功。而意根單獨的欲想,意識可能覺察不到,但是也能成就,成就時意識可能仍然不知道是意根欲想出來的,這就是意識的愚癡。

七、意根的三種煩惱趣

瑜伽師地論原文:又有三種諸煩惱趣。令諸有情流轉生死。謂於勝欲。發意悕求。名初煩惱趣。於色無色界勝自體中。發意悕求。名第二煩惱趣。於邪解脫。發意悕求。名第三煩惱趣。

釋:又有三種趣向於煩惱的修行方式,讓有情衆生流轉生死。第一種是衆生因爲有善法欲,被殊勝的欲望所係縛,這導致自己也不能出離三界,必在三界中生生世世追求佛法,直至成佛,這是發大心的菩薩的善法欲。因爲不出三界,就有三界當中的苦惱,有些微苦受,這就是第一煩惱趣。這個勝欲,是指意根的善欲,想要一直追求佛法,自利利他,因此就在三界世間裡生生死死。

第二種是衆生對於色界和無色界的殊勝果報,起心希求,就被係縛在生死中,不得解脫。色界和無色界的衆生,自身超勝於欲界衆生,有殊勝的果報。但是衆生因爲希求色界和無色界的殊勝果報,希求色界和無色界的禪定,希求色界和無色界的福德享受,就被色界和無色界的果報所係縛,不能出離三界,就有三界生死苦。這就是衆生第二煩惱趣求。這裡的發意希求,即是意根的發意和希求,最後才滿願了。

第三種是衆生於邪解脫起心趣求,而由於知見的錯誤和修行方法的不如理,不但得不到解脫,而且在生死的深淵裡越陷越深。有解脫欲望,但是沒有遇到真正的解脫法,遇見了外道法,修行了外道法,想要以不如理的外道法求得解脫,結果就被外道的邪見所係縛,不得解脫。這是第三種煩惱趣向。這也是意根對於邪解脫的發意希求,不僅僅是意識的發意希求。

無論對於正法的希求,還是對於邪法的希求,最終的希求就是由意根發起的,最初是由意識通過接觸這兩種法而發起,逐漸影響到意根,就開始精進修學正法和邪法,才能最終得解脫,或者是陷入更深的生死係縛當中。

八、三種有情的三種欲

瑜伽師地論原文:又有三種諸有情類。欲爲根本作業方便。一爲得勝欲。二爲得勝自體。三爲証勝解脫道。

釋:又有三種衆生,以欲求爲根本出發點,而採取種種方法來修行,想要達到解脫的目的。第一種有情衆生的欲望,是爲了得到最殊勝的果報,爲了証得大乘菩薩果和成就佛道,這是最極殊勝無有可比的,叫作無上法。因此就不會如阿羅漢一般取証無餘涅槃,而是生生世世在五蘊世間自利利他。這就是殊勝的善法欲。

第二種有情衆生的欲望,是爲了得到更殊勝的五欲樂和更大的福報,結果可能會生天享福,福盡還墮。色身果報,獲得天人的色身和生存環境,其結果也是生死係縛。

第三種有情衆生的欲望,是最終想要獲得殊勝的解脫果報,其中一種是阿羅漢和辟支佛想要出離三界的解脫果報,結果是証得無餘涅槃,出離三界,得到暫時的解脫;另一種是菩薩想要獲得諸佛的最殊勝的解脫,結果是得到了究竟的大解脫,証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

欲爲生死因,而對大乘成佛之法的追求,能導致菩薩不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中廣利有情。六識有欲,意根更有欲,主要因爲意根的欲,生死才不斷,輪回才不息。如果僅僅六識有欲,意根沒有欲,六識的欲也不起作用,剛剛生起就會滅去,生死也必了。如果僅僅是六識斷欲,意根不斷欲,意根必作主有欲求,六識必造貪欲業,生死必不能了,輪回必不息。意根對三界有欲求,必不能斷除對三界的貪愛,必不能出離三界。

阿羅漢因爲斷除意根的我執,就斷除了對三界的貪愛,也就是斷除了對三界的欲求,才能出離三界,入無餘涅槃。如果回心於大乘的阿羅漢,因爲對大乘法生起愛樂心,對大乘法有欲求,意根被此欲求所係縛,命終必不入無餘涅槃,必有欲界色身五蘊而繼續修學大乘法,以求明心見性和成佛,這就是通教菩薩的善法欲。如果僅僅是意識有善法欲,意根沒有,那麽意根不被善法欲所係縛,對三界法無欲無求,命終必取無餘涅槃。

九、對三界法有欲有希求不能得解脫

瑜伽師地論第十四卷原文:複有三種。從因所生。有漏法因。若於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諸苦。若能如理。修方便者。於苦於因。能知能斷。謂於欲界系法。染污希求。於色無色界系法亦爾。

釋:還有三種因爲最初發心修行的因不清淨不純正,致使這些修行者産生了有漏法,以至於不能修成無漏,不能得解脫。這三種因,一是對於欲界能係縛自心不得解脫的法,而有染污意,起心希求,貪著欲界法,不能脫離;二是對於色界能係縛自心不得解脫的法,而有染污意,起心希求,貪著色界,不能脫離;三是對於無色界能係縛自心不得解脫的法,起心希求,貪著不捨,不得解脫。這三種能生有漏法的因,如果在修行中不能如理地觀察其過患,沒有相應的方法去對治,最後就能産生苦惱和生死過患;如果在修行過程中,能如理觀察其過患,有相應的方便方法去對治,遠離對三界的希求和欲求,了知三界的苦因,就能斷除苦惱和生死過患。

三界世俗法表面看都是係縛六識的,實際上最主要是係縛意根的,是意根執著於三界法,五隂才能在三界中出生和生存,在三界中生死輪回。如果意根不貪著三界法,六識的貪就不起作用,況且六識是斷滅法,在投生之時已經滅掉。由於意根的貪執,業種存入如來藏中,來世必依意根的貪執和業種的緣故而投生到三界中,意根貪執欲界,就被欲界所係縛;意根貪執色界,就被色界所係縛;意根貪執無色界,就被無色界所係縛。

如果意根既貪執欲界,也貪執色界和無色界,衆生就不可能出生到色界和無色界中去,必被最低層次的貪執所係縛。那麽在欲界中要想斷欲,就不能僅僅是意識表面的斷欲,必須是内心深處的意根也要斷欲,否則必不能有初禪定,也不能脫離欲界而生到色界和無色界中。對色界和無色界的貪執也是同理。

十、發願和受戒時産生的無表色爲什麽有功能作用

發願有表面意識的形式化,也有意根的真誠誠心兩種。真正的發願,一定是從内心深處發出來的,就是意根發出來的,如果意根發願,願望早晚都能實現,因爲意根有力度,能作抉擇,能作主,又不滅,能去至未來世,在未來世也照樣能不知不覺地實現其願望,最主要的是有如來藏的隨順和配合。即使在意識消失或者是昏迷不能自主、更換意識時,意根都一直存在著,都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如此,意識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意根帶著如來藏到極樂世界建造蓮花,以便在往生時乘坐速往極樂世界。如果内心深處意根不想往生,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就不會有蓮花出現,因爲造蓮花這事不由意識說了算,由意根作主,然後如來藏配合,就能造出蓮花宮殿。所以說如果做事不深入意根,那麽什麽實質作用也沒有。

當清淨大願由意根而發,與意根相應時,就會存入種子,後世意根與種子相應,與願望相應,,就能不造惡業,並且能實現願望,這就是無表色戒體的起用。意識在後世已經更換了,不是原來的,也不記得自己發願了,遇事時該干什麽還干什麽。意識的發願,不會對後世有什麽大的影響,不能形成無表色,就沒有戒體的出現。所以在戒場上受戒發願時,都很嚴肅認真和真誠,要用心觀想,並且求佛力加持,才能得到戒體。

比如我們學佛發的四弘誓願,以及入初地前後所發的十無盡願,這些願望是誰發出來的呢?首先是我們通過學佛,意識心懂得了發願的重要性,知道發願能夠早日成佛,能夠廣度無量衆生。意識的這些想法也在熏意根,沒有熏好意根時,所發的願都流於形式,不是很真誠。意根如果沒有什麽意願和想法,沒有對此生起多少作意和了別,也就沒有決定心,只不過敷衍塞責罷了。當意識把意根熏染成功,意根就對這些願望感興趣了,有了欲心所和願望。

意識熏意根的過程是,首先意識受熏染對發願感興趣,之後就把這些信息傳達給意根,並且把發願的内容都傳達給意根。這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熏染,意識多次反複地思惟,不斷地傳達信息給意根,意根才會重視,對這個願望生起作意。作意以後,經過觸、受、想心所的運行,就了別了這個願的内容。思量著自己發願所能得到的好處,知道對自己有利益,能促使自己盡快成佛,也能廣度無量衆生。

然後意根就決定發願,這個思量性和決定是祂的思心所的作用。第八識了別以後,就隨順配合,六識七識一起,就發起了四弘誓願,發起了十無盡願,願意永遠利樂於衆生,讓自己早日快速的成就佛道。這個發願,肯定離不開意根的誓願,想要快點成佛,想要度衆生,想要盡快取得佛的果位,所以這裡有意根的意願,有想要成佛的心行。

十一、意根的欲心所法有別於意識的欲

意根和意識心的體性,一般人很難分清,尤其是關於兩個心的心所法,更難分清。因爲意根的體性深細難知,心所法更是微細,沒有修到轉識成智的智慧程度,都很難現觀意根的運作,因此不會觀察心所法,就會對意根和意識的體性以及心所法有諸多誤會,混淆不清之處很多。

比如有人說意根沒有意願,意根也沒有想要得到什麽的任何心行,想要和意願都是意識心的欲心所,意根沒有欲心所,因此意根就沒有意願,沒有想要達到目的的心行。但是如果意根沒有自己的意願和想要達成某種目的心行,那麽意根是根據什麽來作抉擇的呢?根據什麽來作主宰呢?萬法是如何由意根促成的?意根還是不是現起萬法的發動機?意根沒有意願和目的,六識依什麽去行動去造作?

這個欲心所的欲,在《瑜伽師地論》裡是說:“於可樂事。隨彼彼行。欲有所作性。”這是欲心所的特性,意思就是說,識心對於可樂的境界,喜歡的境界,就會隨順於自己的欲心,想要有所作爲,希望擁有這樣的境界,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滿足自己的欲望。對於六塵境界,六識心是有希求、有願望、有貪欲、有欲求的,但是意根也有欲望有願望,發自内心的欲望和願望,能鼓動六識起欲心的,就是意根的欲望。因爲意根有欲望有願望,就會促使意識也有同樣的願望,並且促使六識去實現自己的願望,作主識的願望往往容易實現,意識的願望要經過意根的同意,由意根作主去實現。

入地以後,意根斷除一部分煩惱,又降伏一些煩惱,轉化成一分或幾分的平等性智,意根雖然對六塵沒有貪愛等心行,也有清淨的意願、願望和願力。無論意根是有煩惱心所,還是無煩惱心所,意根確實有要達成的願望和意願。

十二、六識的欲心所法不離意根的欲而有

六識的欲心所,也不離意根的欲而有,六識的所有欲望貪求,也不離意根的欲而運行,意根能調動六識起欲。依唯識的現觀智而說,意根的意願等等心行也通過意根的作意、觸、受、想、思五遍行心所來實現,意根想要得到什麽,做什麽,對什麽感興趣,想要達成什麽願望,祂就會對此目標生起作意,就會把心引到這個境界上來。祂有感興趣的目標時,這個作意心所在種子位,就會生起來,了別了目標對象以後,再進行思量,作出抉擇。

那麽意根是根據什麽來生起意願和想要什麽的心行呢?那我們就要看意根的體性,意根是恒執第八識的見分爲我見,認爲能見一切法的功能作用是意根自己的,這是法我見;祂也執六識的見分爲我見,這是五蘊我見,把識蘊當作我,這是人我見。什麽叫内執第八識見分呢?意思是說意根是被第八識所生出來的,在第八識内,不出第八識之外,所以在内執第八識的見分爲我見,把第八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是自己的功能作用。

那麽在外的意思是什麽呢?意識是第八識根據意根接觸法塵,再生起作意而由第八識産生出來的,那麽意識心就不是意根所生出來的,兩個識心屬於平行對等的關係,誰也不在誰之内,誰也不生誰,都是第八識所生。既然是兩個不互相歸屬的識心,因此意根就在意識外,外執六識,執六識的見爲我見,把六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是自己的功能作用,這就是人我見。

什麽叫意根執第八識的見分爲我呢?那意思就是說,第八識能見什麽法緣什麽法,意根依於第八識也能見什麽法緣什麽法,第八識緣見本質境,意根緣見本質境的影像。第八識能見能緣根、身、器界、種子一切法,意根緣見一切法的鏡像幻化相。根身就是衆生的六根,器指宇宙器世間,山河大地等等,界指三界、十八界、十法界,種子指業種。那麽意根也就能夠依第八識的見分,而緣第八識所見所緣的那些根身器界種子的鏡像,不是原貌。第八識所緣的範圍相當的廣泛,包括了所有的心法和色法,意根就隨著第八識,所緣的範圍也相當的廣泛,遍緣一切法的鏡像,楞嚴經中世尊說意根默容一切法,就是這個意思。

意根也緣於六識的見分爲我見,而六識所見的法,意根肯定是先緣先見,先作意先觸、思,然後才有六識出生,六識再作意,再觸思六塵,再然後意根就能知道六識所觸思的過程和結果,就以爲是自己了別的,是自己所見的。六識能具體了別六塵境界究竟如何,而意根不能做具體了別,不知道是什麽具體内容,六識了別六塵以後,意根依據六識傳過來的信息結果,也緣這個了別的結果,在這裡祂們緣的本質有所不同。就是說,意根能夠緣這些境界,自己本身並不知道這些境界内涵都是什麽,依著六識的了別,才能知道,祂就以爲是自己知道的,於是就想讓六識經常去做了別,不想讓六識心滅去。這裡就有了意根的想心所,以後就會涉及到意根的思心所的現行。

比如說意根生生世世貪愛美味,貪愛的習氣現前時,第八識變現出美味食品的内相分之後,意根依第八識的見分,而有了自己的見分,於是就生起了貪心所,想要品嘗和擁有這些食品,對食品生起了興趣和意願。而祂不知道這些食品只是一個影像,並不真實存在,於是就會作意於食品的影像,觸食品的影像,想要品嘗,五遍行心所法就會現行運作出來。最後思心所作出品嘗的決定,想辦法得到美味的食品。其實並不是祂品嘗和擁有,是祂促使六識和合起來品嘗到食品,意根只是愚癡地把六識品嘗食品的功能據爲己有,認爲就是自己品嘗了,享受到了,於是心滿意足。

十三、祖墳風水問題說明意根有欲心所法

比如說墳地(衆生過去世的墳墓)。過去世的墳墓是衆生的第八識所執持、所緣的,意根根據第八識的見分,也緣於這個過去世的墳墓,當然是緣墳墓的影子了。於是對墳墓生起作意,觸了以後,對墳墓就有了領納領受,領納以後,祂就了別了墳墓的狀況;了別了以後,生起思心所,思量著如何處理,然後作出了決定。祂看到這個墳墓已經很糟、很破爛了,荒草遍地,無人管理,就生起思心所,不希望有漏洞,不希望破舊不堪,不希望有荒草等等,決定讓自己前世的子女把這個墳墓修理一下。

意根生起了這樣一個決定之後,第八識了別了祂的這個思心所,也了別了這個作意,於是就配合祂。但是第七識做不了什麽事,因爲這個墳墓是過去世留下的,而這一世的意識心不知道,不能讓自己這一世的五隂去做。意根就決定去警覺衪過去世的有能力做這事的子孫後代,讓他們來修理這個墳墓。第八識了別了意根的思心所,就配合意根去警覺和告知衪前世的子孫,就會讓這些後代們出現一些磨難和不順。

前世的子孫是誰在哪裡,意根並不知道,而第八識裡都有記錄,就是存有種子。第八識了別了種子,緣種子,就會順藤摸瓜,找到前世的子孫,當然這裡就有衆生的第八識之間的溝通和互動,互相影響的關係。意根依第八識的見分也就了別了這些事,於是第八識就會依順於意根的意願,對這些子孫制造一些磨難。出現磨難以後,子孫們就會找人看風水,知道是祖墳的事,就會去修理祖墳。意根知道自己的墳墓修理好了,就不再去找子孫麻煩,子孫們就安寧了。

這些事都跟現世的意識心無關,意識心一點也不知道,也沒有參與其中,都是意根帶著第八識做的。從這個事例就知道,意根是有意願,有想要的心行,有願望,有想法,這就是欲,意欲何爲的意欲。祂有想要的心行,才會作決定作主宰,祂有意願,有感興趣的事情,祂才會攀緣,才會去作意。第八識就根據意根的思心所和作意,配合意根運作,這裡面根本就沒有意識心的事。這些事情,我們的意識心全都不知道,而第八識與意根就把這個事情做了。祂前世的家人,就會修理這個墳墓,意根目的就達到了,而有目的就是欲。

從這件事情我們看到,意根是有意願,有想要的心行,有目的性的。祂有一些了別慧,有慧心所,足夠意根去作決定,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滿足自己的心願。祂能隨著第八識而緣法,所緣的範圍都相當的廣泛。這說明意根做事的範圍非常廣泛,祂的本事是了不得的,祂可以帶著第八識,什麽事情都做,前提是因緣條件要具足。所以意根的意願,祂想要的心行,祂有感興趣的事情,就決定要去做,因爲祂有一個後台,就是老板、跟班或者是伺者,那就是第八識。

十四、極樂世界的蓮花台說明意根有欲心所法

比如我們學佛人,希望通過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六識心通過學佛,了解到極樂世界是多麽的殊勝和莊嚴,意識心就生起了希求和向往,這樣也就熏染了意根。意根緣於意識的思惟和對佛法的學習,就會對極樂世界生起向往,有了往生的意願,極樂世界感興趣了。所以意根肯定有感興趣的事,有意願,於是意根就發願,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意根被熏染成功了。這樣的發願就是誠心而發,意根沒有被熏染成功,意識心發願,是有口無心地流於形式,心不虔誠,願力作用就微乎其微。

當意根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之後,意識心更努力地學佛念佛,心不退轉,也不動搖。這樣意根就對極樂世界生起作意,第八識就隨順配合意根,現起極樂世界的影像,意根對這些影像經過觸、受、想、思之後,就決定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造一朵蓮花宮殿,準備自己往生用。第八識就隨順配合意根,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造這朵將來準備往生所乘坐的蓮花台。至於要造什麽品質的,是金剛台還是紫金台,還是普通的襍色的蓮花台,這要視五隂的修行功德而決定,五隂學佛修行的業種是隨時都存在第八識裡的,造蓮花台時,第八識要根據五隂學佛修行的淨業來變造,絲毫不會亂造。如果淨業的業種改變了,那麽蓮花台的品質也會發生變化。這個果報的事,意根就作不了主了。

所以衆生在三界世間裡生存,到底是什麽在作主,我們就清楚了。意根要作主宰,卻沒有相應的業種,第八識也沒有辦法,因爲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八識再怎樣會做飯,能做出多少美味佳肴,五隂也得把米麵糧油準備好。在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變造蓮花台這件事,我們的意識心都不知道。這就說明,意根是有自己的意願和願望的,祂有想要的心行,有感興趣的事情,這就是欲心所。所以意根能通過意識的熏習,發起往生的清淨大願,第八識了別祂的心行,就會配合祂,把這朵蓮花台變造出來了。

如果五隂修行懈怠退道心了,意根不想要到極樂世界去了,那麽第八識也了別意根的心行,就不執持和造就那朵蓮花,那個蓮花慢慢枯萎,最後就消失。從這件事情說明,意根是有意願的心行,祂是有想要做和不想要做的心行,就是欲。所以學佛發願,主要是靠意根來發願,只要是從心往外真誠的發願,就是意根的發願,是意根的意願了。

十五、阿羅漢出滅盡定說明意根有欲心所法

比如說俱解脫的阿羅漢,打坐入到滅盡定裡。在滅盡定裡,只有第八識與意根,而且意根的受和想兩個心所也滅了,只剩下作意、觸以及思這三個心所。阿羅漢打坐入定以後,第二天還要出定,因爲他們有色身存在時也要托鉢乞食,也要吃飯。到了第二天應該乞食的時候,意根就想要出定,爲什麽意根能知道到了吃飯的時間,到了托鉢乞食的時間了呢?因爲時間是根據太陽升起的光明度來決定的,時間是依據物質而有的,依著第八識而顯現的一個假法,叫作心不相應行法。第八識能緣於太陽光,意根依第八識所緣,祂也緣太陽光,當然是緣太陽光的影子,就知道大概是什麽時間了,於是就想出定。

這裡根本沒有意識心的一點事,因爲意識心是不存在的,全部是意根的作意、觸和思心所的運行。意根根據什麽想要出定呢?祂緣於第八識變現出來的太陽光的影像,知道什麽時候該出定,去托鉢乞食,或者知道太陽到哪個高度了,時間上屬於哪個時辰,這個時候應該出定了,所以祂就想要出定。第八識了別到意根想要出定的這個思,就會出生六識,那麽這個阿羅漢就出定了。

從這裡來看,根本沒有意識心的欲心所現行,前六識的欲心所都不存在,因爲六識都滅掉了。但是這個阿羅漢到時還是想要出定,這個有出定意願的就是意根的欲。意根作意於太陽光,觸太陽光,思量著是否到出定時間了,然後就作決定作主宰,要喚出意識出定。這裡意根沒有受和想兩個心所,憑著意根的作意、觸與思心所的運行,就能達到出定的目的。

十六、外道出無想定說明意根有欲心所法

比如說外道修的無想定。什麽叫無想定呢?在這個定裡,六識心都滅了,無覺、無知、無想,只剩下第八識和意根。它和滅盡定的區別就是,在這個定裡意根的五遍行心所作意、觸、受、想、思都存在,而滅盡定裡意根沒有受和想兩個心所。滅盡定裡的意根已經斷掉了對五隂的執著性,而在無想定裡,意根仍然執著自己的色身,不肯滅掉。外道入到無想定裡時,因爲對身體有執,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出定。

爲什麽會出定呢?因爲意根長期不能通過六識了別六塵,意根畢竟沒有滅掉無明,某時就會因爲一念無明妄動,想了知六塵,就會作意於第八識變現出來的内六塵,生起思心所,決定要了知六塵。第八識了別了意根的這個作意和決定以後,就會出生六識來了別,這樣外道就會出定了。這裡也沒有意識心的欲心所,完全是意根想要出定的想和意願,就是欲心所。所以意根有想要做什麽的心行,有意願,祂的意願就是欲了知六塵境界,於是出定。

十七、睡覺醒過來說明意根有欲心所法

我們每天晚上都睡著,無夢無想了,到第二天早上應該起床時,就能準時起床。在起床之前沒有六識,沒有六識爲什麽還能起床呢?是因爲意根想要醒來,想要有五隂活動,這就是欲心所。爲什麽想要起來呢?因爲意根執色身五隂,攀緣五根和五塵,五隂的一切活動都由意根來掌控。天快亮時,意根緣於第八識的見分,而能觸第八識變現的太陽光的影像,就知道天快亮,應該起床了。祂就想要有五隂活動,第八識當然會配合出生六識,於是就醒過來了。

所以這裡還是有意根的意願和想要起床的心行。意根有了意願和欲,作意心所就生起,祂作意於陽光,領納了別了陽光,生起思心所,就作出決定,讓意識生起。第八識根據意根的作意、觸和思心所,就知道了意根的心思,於是現起六識,衆生就醒來了。醒來的這一法,完全是根據意根的想要醒過來的心思出現的,是第八識了別配合意根的意願、意根的作意、意根的思心所,來完成的這個事情。

十八、從昏迷中醒過來說明意根有欲心所法

衆生昏迷的時候,六個識都滅了,但是第八識在,意根也在。意根因爲六識不現起了,六塵的境界祂都不能了別,身根也不能運作,祂就想要五隂趕快醒來了別六塵,進行五隂活動,這是意根所需要和執著的。讓五隂活動起來,讓六識不斷了別,隨著六識的了別,祂才能有所了別,隨著六識的知,祂才能了知,所以六識的見分,祂也緣。因爲祂緣六識的見分,就希望六識總現前,希望六識總了別六塵,意根總有這個意願,這也就是欲,欲知六塵具體相貌的欲。因爲祂自己不能了別六塵具體内容,就要用六識來幫助自己了別。

既然昏迷當中沒有六識了,也就不能知具體六塵爲何,這是祂所不願意、不情願的,於是就思量著要從昏迷當中清醒過來。祂依據第八識對色身狀況的了別,就知道色身的狀態,思量著是否具備清醒過來的條件。到某一時刻,色身狀況恢複一些的時候,就決定讓意識心生起。第八識了知意根的意願決定以後,在身體允許的狀態下,就把六識現起來。

有時身體狀況實在是不允許,第八識就不能變出六識。因爲這個五根可能不好用了,色身毁壞得很嚴重,或者昏迷得太深沉,第八識生不出六識來,那麽意根知道這種情況後,就暫時放棄。當意根徹底放棄時,就會進入中隂身階段,重新要個能用的色身。等到第八識了別到身體狀況可以了,意根也緣於色身身根,知道色身這時候有些好轉,就想要五隂從昏迷中清醒過來。第八識隨順於祂,把六識生出來一個或者六個,這時候衆生就慢慢從昏迷當中清醒過來了。

十九、購買玉器的行爲說明意根有欲心所法

意根根據六識的見分,緣於六識的見分,把六識所見的内容當作是自己所見的,當作我所有。貪愛現前,就會生起執取的心行,就有了想得到的意願,有了想要的心,就是欲心,祂對什麽感興趣,就對什麽生起作意。比如說,眼識與意識同時看見了一個玉器,眼識看見這個玉器,兩個識生起了欲心所,喜歡了這件玉器,想要擁有這件玉器。意根根據這兩個識的見分,也了別了這個玉器,也有了興趣,就生起了意願,想要擁有這件玉器。

祂就作意於玉器,然後領納玉器,了別玉器,最後祂就決定買下這件玉器。第八識根據祂的作意和思心所的決定,就配合六識商討價格,把這件玉器給買了下來。意根根據六識的欲心所,可以生起自己的意願、貪求、想要的心。祂的思心所、五遍行心所就運作起來了。意根感興趣什麽,就會對這個目標不斷的生起作意,不斷的觸,不斷的領受,不斷的想,不斷的造作,第八識就根據祂的決定,滿了祂的願。

以上是意識心熏染了意根,讓意根也貪。有些時候是因爲意根有貪欲,去熏染意識心,讓六識心生起貪愛,有時候二者是一拍即合,意根和六識經常是互相熏染。意根貪心所生起時,作意於貪的目標,六識就會出生,也生起作意,不斷地觸、受、想、思,一系列的心行都要出來。這裡的聯繫是非常複襍的,八個識都放在一起來觀行,一般人的心力遠遠不夠。讓意識把意根往好的方面熏,不要再往不好的方面熏,就是修行。

同樣的,買花的行爲也說明了意根有欲心所法。比如說一個人到花店裡,嗅到了茉莉花的幽香氣息,覺得好幽香,就生起了貪愛。鼻識和意識嗅香這個信息傳達給意根,意根對這個信息産生作意,接著就觸、受、想、思,了別到意識很喜歡花香,也生起貪欲,想要擁有這盆花,然後決定買下來。第八識了別到意根的這個思心所以後,就配合七識談價格,把這盆花買回家。這說明意根有想要得到某物的心行和意願,有買花的欲心所。這是依據六識的見而産生的,是對六識了別的内容進行再了別和思量的結果,不是直接對六塵境界生起有意願的心行。

再同樣的,喜歡音樂的行爲也說明意根有欲心所法。比如耳朵聽音樂的時候,耳識與意識同時了別美妙的音樂,了別以後就喜歡了這首音樂,以意識心的貪爲主,生起了欲心所,想要保存下來多聽。意識耳識把喜歡這首音樂的信息傳達給意根,意根就對傳達的信息生起作意,然後觸這個信息,又感受,又了別,最後作決定:這個音樂真好聽,我要錄制下來,以便長期聽。意根生起了這樣一個思心所的決定,第八識知道後就會配合七個識做這件事情,把這首音樂錄制了下來。這裡說明了意根緣於六識的見分,感興趣的心行産生出來,能生起自己的欲望,生起自己的作意,發起意願和意樂,最後作抉擇。

二十、日常生活中都能發現意根的欲心所法

比如說中午到了吃飯的時候肚子餓了,身識和意識同時了別餓這個觸塵。了別以後,把信息傳遞給意根,意根對這個信息生起作意,然後觸這個信息,又感受領納了信息,知道了信息的内容,於是了別到胃空了肚子餓了,生起思心所,決定吃飯以及安排吃飯的具體事宜,中間還要有意識的分析。思心所一生起來,第八識了別到,就配合達成這事,六識身就開始準備吃飯,慢慢就把吃飯這件事情完成了。這就說明,想要吃飯的心是意根,這就是欲心所,是祂作的決定,祂有想要吃飯的心思和欲望。

再比如到一個食品攤前,要買一種食品。買食品之前,有人要品嘗,把食品捏了一小點,放到口裡面品嘗。這時候,舌識和意識同時品嘗這個食品,品嘗了以後覺得味道不錯,喜歡這個食品的味道,就生起了欲心所想要吃這個食品。然後就把這個信息傳達給意根,意根對這個食品味道的信息生起作意,又觸這個味道信息,然後領受、了別,知道了這個味道挺可口,就有想購買的意願和想法,這就是欲心所。最後生起思心所,決定買下來回家享用。

沒有意根的欲,就沒有最後的決定,更沒有後面六識的行爲。意根這時是依舌識意識了別的内容再作了別,就有了執取的心行,想要擁有,想要享受這個食品。那麽第八識了別到這個思心所和作意,就配合隨順祂,讓六識把這個食品買回家。這就說明意根在舌識與意識的欲心所基礎上,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意根也有祂自己的興趣,有意願,有想要的心行和欲望,執取心就産生出來了。

再比如,在意識散亂的獨頭境界裡,意識心想起了自己從前的一個老朋友,以及過去與老朋友交往的事情。意識就把這個信息傳達給意根,意根緣於這個信息生起了作意,然後觸這個法塵,生起了受想,了別其内涵,然後決定想要見這位老朋友,這就是欲想的欲。又通過意識思惟什麽時候以什麽方式來見面,如何聯繫等等事宜,意根對這些信息再做了別。最後再決定如何安排此事,是第二天打電話,還是一會兒就打電話。生起這個思心所以後,第八識了別,就讓六識找出電話本,給這個人打電話,約見面的時間地點。這個事例說明,想見這個人的有意識心的欲心所,影響了意根以後,意根也有了想見這個人的意願欲心所,最後生起意根的作意與思心所。

以上所舉的這些例証,說明了意根有自己的心行,有自己的意願,有祂所感興趣想要做的事情,欲心所能引發五遍行心所法的運作,以完成自己的欲望和願望。然後第八識配合實現祂的願望,達成祂的目的。但是有個前提,就是第八識也要根據業種,根據福德和因緣來隨順,如果不具備這些因緣條件,第八識也無能爲力。這些例子說明,意根的意願、願望既強又明顯,與意識的欲心所互相熏染互相影響。

第三節  勝解心所法 

一、意根能勝解了才能作抉擇

意識把想精進學佛的打算傳達給意根,把對佛法的理解傳達給意根,意根充分理解和勝解了以後,才能同意意識的想法和思惟的内容,才能決定精進修行。意識能否精進修行取決於意根,意根想精進,意識才能精進。意識之所以能把意根熏染成功,就是因爲意根勝解了意識思惟和了別的内容,勝解了意識的抉擇和判斷,意根才能依此作抉擇。

意識的全部心思和心理狀態,意根刹那刹那都能接收了知到,但並不是接收到了就能理解和勝解,一般人的意根並不能勝解意識全部的了別内容和心理活動,尤其是沒有禪定的人。比如說意識所理解的一切法都如夢幻泡影,意識口裡成天說都是夢幻泡影,可是意根不解,意識說歸說,意根做歸做,一點不爲之動容,不理意識那套理論,那麽意識所說的就是口頭禪,根本沒有實際用處。這樣的口頭禪,意識天天喊,意根如果不解,衆生仍然是凡夫,直到修到菩薩的十回向位,即將入初地成爲聖人了,意根才突然明了五隂世間如夢幻泡影,才勝解了意識的理論和口號。

可見甚深的佛法,意根勝解起來很吃力很困難,因爲無明遮障太重了。而意識分析理解的一些世俗法,意根也許能勝解,有一些還不能勝解。如果意根勝解不了意識的思心所和分析判斷的内容,就不能同意意識的任何一個抉擇,意識就熏染不到意根,那麽意根就不能出生智慧,不能改變自己,不能去除煩惱和無明。

意根也可以勝解第八識直接變現出來的法,第八識把業種現行出來,業緣出現,意根如果對此沒有勝解力,就不能立即採取行動,作出快速應對。對面的汽車開過來,意根如果對此事沒有勝解,就不知道有危險,那就不能決定馬上躲開,衆生永遠都不能躲避危險,不能到壽而終。第八識隨時把色身的情況顯現出來,意根了知以後,如果勝解了,就會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來處理色身出現的情況。如果意根不能勝解色身所出現的狀況,那麽色身出現的不正常情況就隱藏著,得不到及時處理,直到情況明顯,意識覺得非常難過了,意根勝解意識的難過,才會採取措施去處理。

二、動物的意根也有勝解力

動物們的意根也有勝解力,所以才有直覺反應,其直覺比人類還靈敏。如果不久要有災難發生,業緣現前的時候,意根就勝解其意義,知道能危害到自身,於是意根決定逃跑,動物們就會出現各種異常的反應。動物們的意識也會觀察,只是不會說話,不能表達。當意識觀察得出結論時,意根就能勝解和領悟,之後就採取相應的行動。動物彼此之間,都能互相理解明白各自的想法,牠們之間有配合行動,有時配合得非常協調,這些配合行動就是意根抉擇發起的,那麽動物們的意根就能互相勝解各自的心理狀態、眼神、表情和肢體語言,當然這是通過牠們意識心的分析判斷而勝解的,從而作出了抉擇和反應。

三、意根有勝解的証據(一)

意根是有勝解的,如果意根沒有勝解,當重大事情突發時,意根就不能準確的了別到,並且能採取有效的應急措施。比如有車沖自己撞過來了,意根勝解之後,馬上調動色身躲避危險,所以才能促使色身在車撞過來時緊急避開危險。如果意根不勝解,六識所了別的一切六塵境界傳達給意根,意根不能確切了知,就不能作出應有的抉擇,不能如理如法地指揮六識做出下一步的行動。如果意根不勝解,意識學習的所有法,就算再怎麽熏習也沒有用,意根不能理解,也不能存勝解的種子,後世仍然不解,意識所學就枉費其功。而意識不斷地熏染意根之後,意根也會理解和認可並作出正確的抉擇,這就是意根勝解的結果。

如果意根不勝解,意識所學的四聖諦無我之法,就熏染不了意根,意根永遠不能斷我見和我執;如果意根沒有勝解,意識所學的般若之理就熏染不了意根,意根永遠不能証得般若,不能去除無明獲得般若智慧,不能轉識成智,更不能修到佛地,讓八個識都究竟轉識成智,所以意根必然有勝解。

四、意根有勝解的証據(二)

要充分的熏染引導意根,意識就要勤思惟,不思惟不觀行,就無法真正如理地引導意根。識心對於所接觸的法,有時候也能夠如實的理解,最合理的理解,最到位的理解,不會錯解和邪解,也不會誤會。如果錯解就沒有勝解,那就無法作正確無誤的抉擇,其行爲造作必錯,必有嚴重的後果。如果意根沒有勝解,那麽意識的思惟觀行理解,能不能引導意根?意根能不能受到熏染?顯然不能。意識無論怎樣造作,意根就是不勝解,意識的表演根本就沒有用。所以意根只要受到了影響,就是被熏染了,就是勝解了意識傳遞過來的信息。

如果意根沒有勝解,意識傳遞什麽信息也沒有用,那麽意根也不會再決定讓意識幫助自己去了別什麽法,了別之後意根還是不懂,意根就不會決定了別,意根慢慢就會安靜下來,猶如盲聾喑啞一般。實際上意根非常喜歡讓意識去了別判別,就說明意根一定勝解了意識的了別内容,才會不斷的促使意識了別、分別、思考、判斷,然後自己就有所抉擇,之後造作相應的身口意行。

如果我講法,你們始終不能勝解,那我就白講,你們就白學,沒有什麽結果,也許還會互相耽誤。別人跟你說的話,如果你不能勝解,那就會歪曲他人的意思,不能做出合理正常的回應,兩個人就不能交流,交流也沒有用。這樣人們之間無法溝通和打交道,無法生活在一個空間。七個識中,不管哪個識沒有勝解,哪個識就不能正確解讀對應的法,就不能作出正確合適的抉擇,其結果猶如盲人,不能走路,識心無法正常運行。

五識也有勝解,五識能明白佛法嗎?畜生的識心都有勝解,畜生都學佛嗎?畜生的勝解力如果全部都低於人,那牠們如何準確及時的捕食?如何能生存下去?其實給你家毛毛狗一個眼神一個表情,毛毛就能秒懂,二話不說就執行命令,人更是如此。一切衆生的身口意行都是由意根抉擇的,既然能有正確的抉擇,讓五隂身正常地運轉,那麽意根就一定有勝解這個心所法,不僅六識有勝解,意根比五識更有勝解力,比五識更伶俐得多。

意根如果不能勝解,意識說我應該去東,意根不解的話,不是到西就是不動,最後不僅辦不成事,還會非常懊惱,能導致精神錯亂。對面一輛車快速開過來,意根不能勝解情況的危急,就不能立刻躲開,結果是什麽?開水燙到手上,意根不能勝解身體的狀況,那就會一直燙著,直到身識受不了了,意根還不知道怎麽回事,那會是什麽結果?

意根相當於國家總統,他不能親自做的事,就會讓助手們去做,自己不必事事親爲。但是如果說總統什麽也不是,智慧很低劣,不能勝解,不能有欲和念,也不能有定,那你想想這個國家能好嗎?貶低總統相當於貶低全國人民一樣。如果汽車發動機生鏽了不好使,這個汽車是不是就相當於一堆廢鉄?

修行不是背課文,而是實打實的智慧觀行,如果觀行不出來,說什麽都是枉然。能現量觀行出來各心心所法,也需要有相當好的禪定力和觀行智慧,最起碼意識意根都已經轉識成智了。背別人的東西,也需要智慧,沒有現量觀行智慧,背錯了也不知,即使背對了,也是巧合。

五、意根的自証分和証自証分証明意根有勝解

唯識這些法非常深細,開悟之前距離能現量觀行唯識種智的法,差不多需要一個無量劫的時間。所以不管有人認爲自己多有智慧,都不能太自信。既然八個識都有証自証分,能証明自己所了別的法,說明識心有勝解,有一定的智慧。第六識的証自証分現行的時候比較多而明顯,所以容易觀察,一般人也承認意識有智慧,有極強的勝解力。愚癡的人意識就沒有多少反觀力,証自証分不現前,沒有勝解力,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搞不清楚。

第八識有証自証分,說明第八識有智慧,有勝解力,其勝解力體現在如實了別業種,不錯解業種,如實實現業種而不錯亂;也體現在第八識能如實如理的了別意根的心所法,而密切的配合意根,滿足意根所需,産生一切法;第八識的勝解力也體現在如實了知根身器界,然後輸出種子維護和改變根身器界。

第七識也有証自証分,能夠証知自己所了別的法,說明第七識有勝解力,能了解自己的認知和狀態,與智慧相應,因此將來才能轉識成智。第七識的勝解力體現在能了別第八識所現行出來的法,並且作出正確的決定,指揮六識去運作;體現在第七識能正確了別六識所觀察了別的法,了解意識的分析思惟判斷的結果,而能依此作出正確的決定,産生如理的身口意行而不錯亂。

其勝解力發展到極大時,就能轉識成智,勝解力最大時,就能第三次轉識成智,最終成就佛道。沒有說意根還很愚癡,沒有勝解力,沒有大智慧時,就能成佛的,如果能,成的就是愚癡佛;也沒有說意根沒有勝解力,沒有大智慧,就能轉識成智,成爲地上菩薩入如來家,做真佛子的。如果能,成的也是愚癡菩薩。

五識也有微弱的反觀力,有証自証分,有範圍非常小的勝解力,能配合意根的指令而運行。但是五識的勝解力比意根差多了,比意識就更差了,也不如第八識的勝解力,雖然第八識不能勝解六塵境界,不能勝解世間法。當意識沒有智慧,觀察不出來這幾個識的証自証分時,幾個識的証自証分照樣存在和運行,不管意識是否能觀察得出來。

六、七個識都有勝解心所法

對於法的勝解,七個識都有,因爲七個識都有各自對應的法,如果哪個識對於自己對應的法不能勝解,那麽這個識心就不能認清所對應的法,就不會出現後續的運作,或者後續的運作就會全部錯亂,衆生就不能正常地生活、工作和修行,什麽都談不到了。六識是這樣,第七識更是如此,作主識不能勝解所對應的法,就等於天下大亂一樣,想做個愚癡衆生都很難,連細菌都能勝解所面對的狀況,身爲高級衆生的人天大衆,作主宰的第七識不能勝解塵境等等諸法,那要如何調控五隂身的運行?不能是像瞎貓撞死耗子似的迷迷瞪瞪的作指揮,這樣的五隂身無法生存。

比如說一個人要買花這件事,去了花市見到衆多的鮮花要做挑選,眼識對所見的花色要有勝解,才知道鮮花的色澤是什麽,意識也要對鮮花有勝解,才知道鮮花是否豔麗和新鮮,是否是自己所要買的,意根對於鮮花更要有勝解,更應該清楚六識所見和挑選的鮮花品種色澤和價格等等情況,最後才能決定買與不買,如果不清楚,或者拿不定主意,就會繼續讓六識挑選和比較,直到完全清楚和滿意,才作最後的決定,然後買鮮花這件事情才會結束。對於一切法都是這樣,六識的了別情況,第七識意根必須都能勝解,才能推動一切法的運行,才不會錯亂,讓五隂身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七、勝解心所法與慧心所法的關係 

論中說,勝解是於境印可,知境是境,信境是境,不錯謬,不猶疑。比如說心對花對月時,就會勝解其爲花和月,不猶疑,能夠信己所解,不輕易被轉,即是勝解。勝字突出了對於境界解的程度,接近於境界的真實性。但還不是最後的完全確信,也沒有証得境界的真實性。所以後邊還有個慧心所法,慧心所法現前的時候,才能証得境界了,確信了境界,完全知道了花和月的境界。

勝解相當於知其然,慧相當於知其所以然,一個是解,一個是証,勝解是淺慧,是慧的基礎,慧是究竟的最後的認知。在佛法的修証上,勝解心所法相當於解悟,慧心所法相當於証悟。解悟要想變成証悟,要經過念心所法和定心所法兩個階段,將所解的法牢牢的印持於心中,念念不忘,修成禪定,心念定於此法不間斷參究,最後心開確信,大智慧現前,就証悟了。

勝解花和月,是世俗的事,好像並不太難,只要具足世俗法的理念和知識,六根正常,沒有遮障,就會勝解花和月,其中也含藏一些比較淺的解慧。而在佛法上達到勝解的程度,是不太容易的,要具足佛法上的相關知識和理念,也需要修行三十七道品,減輕業障的遮障,才能勝解,但距離証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還要完善一定的因緣條件才能順利的証。

第四節  念心所法

一、意根有念心所法的証據

第七識到底有沒有念心所,舉個例子說,你在辦公室裡開會,臨出家門時,因爲家裡停水,你打開水龍頭忘記關掉就出來上班。在開會時突然想起這件事來,内心非常不安,就想請假回家處理這件事,又不好意思開口說,於是坐臥不寧地參加會議。我們想想這裡有沒有第七識的念心所呢?第七識如果不惦念水龍頭的事情,不作意和思想水龍頭的法塵,意識心是不會想起來這件事的,意根不觸這件事,不惦記著,就不會有意識出生在這件事上。而且坐臥不寧表明是意根心裡有事,使得身心都不安穩,如果念想輕微,就不會引起身體上的不安和躁動。

辦公室裡開會時,意識突然想起家裡自來水沒關,心裡怎麽會突然冒出這個事情來呢?突然想起的事情,是意根丟給意識的,目的是讓意識想辦法處理。意根在離開家門的時候,就知道這就是重要,需要處理,就一直惦記著念著,直到意識安靜下來,能警覺到意根給祂的信息,心裡就想起來還有這件事沒有處理;或者是事情少比較閑時,或者稍微有些定時,意根就把這件事翻出來,讓意識了別處理,於是意識就會突然間想起來這件事。意根一直惦念這件事,第六識就會坐臥不寧,心裡安寧不下來,如果意根放棄這件事,覺得沒關係,第六識就不再想這件事,心裡就會安寧下來了。

意識心裡的每個法塵,都是意根作意觸受想思出來的。所以,意識所了別的法,沒有一個不是意根接觸和了別的,沒有一個是意根所不知道的,只是不知道細節罷了。意識所了別的三種境界:性境、帶質境、獨影境,意根全部都能接觸和了別,之後才拋給意識,讓意識處理。意識不可能無緣無故自己單獨了別法塵,不經過意根不用根塵相觸的,不會出生意識。

第七識沒有念心所,是對地前菩薩而說,因爲這些菩薩智慧不足,還觀行不到這部分内容。就像佛對凡夫衆生說第八識不分別,然後對開悟的菩薩說,第八識也有分別,只是分別的内容與七識不同而已;對地前菩薩和凡夫說,第八識沒有証自証分,而對地後菩薩說,第八識也有証自証分,四分具足存在。佛剛成道時度人,告訴衆生苦空無常無我,等衆生都信受了以後,佛最後說,佛法最終結果就是常樂我淨。佛說法就是一步步地誘導衆生,要看衆生的根基和承受能力而講法,一點點地往真實大法上來引導,不是一開始就講真正的最真實的佛法,那樣衆生會承受不了。

又比如家裡母親生病,早晨也沒有吃飯,你卻不得不出門上班,一邊工作,心裡卻一邊惦念著母親。這裡有沒有第七識的念?主要就是意根的惦念,意識可以不念不想,忙著工作,意根一定有念想。意根有念在先,隨後意識才能有念,如果第七識不惦念這件事,意識心就會安心工作,不會想起這件事。意法因緣生意識,意根與法塵相對,第八識就會出生意識,意根緣什麽,意識才能分別什麽。不可能是意根緣一個法,而意識卻分別另一個法。所以第六識在起念想時,正是第七識作意和思的結果,是第七識攀緣和惦念的結果。

二、意根的念心所法能把法念出來

在第六識念起的時候,第七識也有念,表面能觀察出來的念雖然是第六識的功能起用,但是背後深深隱藏著的卻是第七識的念力作用,第六識所念起的法,都是第七識攀緣出來的,第七識如果不攀緣不念著,第六識就不會出生,何況還有念想。第七識如果對某一法塵不作意和起思,第八識就不會出生第六識起念想,第七識沒有被降伏,攀緣就不斷,念想就不停,第六識就會不斷念想,念念相續,這樣定力就難修了。

有人說地前菩薩和凡夫的第七識沒有五別鏡心所法的前四個,因此第七識沒有念,這也可能是因爲他們不能証得和觀察到意根,第七識的念心所法和其它心所法的功能作用無法了知。因爲第七識的心念力太深細了,智慧和定力不足,就不能証得和觀察到。隨著各人修行程度的不同,心所法都要發生改變,原來心所法裡有煩惱有惡習氣,修行到煩惱消失,就轉變成無漏,心量增大增廣,心所法就改變了。

禪定增強以後,智慧增長,念力增強,變得廣大而深細,以這樣深細的念力,所向披靡,無事不辦。就像觀世音菩薩所說: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這裡的我實際是第八識,第八識在哪個法上,哪個法本體就消失,全部顯現著第八識。也可以說是意根,意根的力量強大了以後,不管念什麽法,心力一到,第八識就把法現出來,法就改變了,意根就有這麽大的功力。

三、意識及其功能作用也是意根念出來的

意根不念法時,意識就不出生,更談不到念不念的。意根與所念的法相接觸,想了別清楚,如來藏就隨順出生意識,意識聽從意根的指令念著意根所念的法,然後才能了別法。如果意根不念法,就不與法接觸,不想了別和造作,如來藏就不能出生意識有進一步的行爲,就沒有意識去念著法。意根不念什麽法,就不會出現什麽法,意識所念的法都是意根念的結果,都是意根指揮調動的結果。意識無意根的觸緣不能出生,沒有意根的思心所作決定就不能出生,意識不能單獨決定自己的出生和一切活動,祂不是作主識的緣故,不自在的緣故。意識只是意根辦事的工具,是要聽從意根調遣的。

四、意根動念之後才能有意識的念

人的意識發動過程,實際上是通過“動念”進行測量,然後産生念頭。

動念,一定是意根先動念,作意之後,思心所出現,然後才出來意識的念頭。沒有意根的念,就沒有意識的念。參話頭裡,最終是把意根拴在話頭上,念念不忘,朝斯暮斯,最後才能破參。這也是意根動念頭的結果。意根動念之後就作意,五遍行心所法開始運行,法就産生了。有具體内容的念頭,就是意識的念,意識的念還沒有出生沒有具體内容時,完全是意根的念,即使意識在有念頭時,也有意根的作意觸受想思,也有意根的念頭,如果沒有,意識馬上消失不見,意識不能單獨有念。根塵相觸,識現行,根一旦不觸塵,識立時消失。

五、一切法都是意根念出來的

有人說意根沒有想和念,可是八個識都有作意觸受想思心所,第八識都有想,何況意根執取性那麽強,怎麽能沒有想?眼耳鼻舌身五識都有想都有執取性,何況意根怎麽能沒有想?如果意根沒有想,沒有了別和執取性,意根就無法再進一步的因爲想而作決定抉擇,後面的法如何能出生?所以意根一定有想心所,才有一切法在心中出現,才能維持世俗界的生存。只有在滅盡定裡,意根才滅去想心所,才能安然入定,意根才可以在這個定中滅去思心所,五隂身滅去,入無餘涅槃,解脫於三界。

至於說念,第八識也有念,六祖在壇經裡講,真如無念無不念,第八識本身雖然沒有七識那樣的念,沒有七個識那樣的心識活動,但是一切法都是第八識念出來的。八識槼矩頌裡說眼耳鼻舌身五識也有念,能念五塵境,意根比五識更活躍伶俐,比五識重要無數倍,能決定一切法的存在,那更應該有念了,不可能比五識還笨拙,還迂腐不堪。

如果意根沒有念,祂什麽法也不念的話,第八識就不能配合意根出生意識出生五識,按照意根的想法去造作,或者是出生其他一切法。意根念著法時,第八識才配合意根的念和抉擇出生意識了別或者是回憶,或者是想象,或者是分析判斷推理思惟。沒有意根的念,意識就無所作爲,甚至連意識都不能出生。

意根念的作用,比如意根念念想發財,就促使意識絞盡腦汁想發財的渠道,任何機會都不放過,意根如果沒有這個心念,意識就不會如此造作。真正的修行人意根沒有這樣的發財念,其心就清淨。但是修行人的意根有修道的念,念念都是修行,意識心裡想的都是佛法。有的人意根念念想出家修道,意識就要時常爲出家做準備。有的人意根非常想往生極樂世界,念念都是佛,意識心裡就念念都是佛號,無論出聲還是不出聲,甚至能預知時至,感應到阿彌陀佛來摸頂告慰。

如果意根想念某人,念念都是某人,於是意識心裡就會出現某人的形象,甚至做夢也能夢見某人,也許大白天還會與某人不期而遇,這都是意根念出來的,如來藏也沒少幫忙。意根如果要惦念某些人事,晚上有可能睡不著覺,或者睡覺也睡不實,意根心裡有事,意識就不能完全滅去,總要生出來幫助意根考慮一些事,早上意根也會促使意識早早就起來,以免耽誤什麽事。

念的定義概念,不僅僅是念著過去的人與事,也包含了念將來要出現的人和事,沒有的人和事,意根念著念著,人就出現了,事就發生了。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會出現,就如俗語所說的:說曹操曹操就到。念著某人,某人就出現了,念著什麽事,什麽事就發生了,心裡盼著什麽事,什麽事就會出現。爲什麽會這樣?還是如來藏了解意根,體貼意根,只要有可能,如來藏就不會讓意根白念,甚至念惡事,惡事照樣也會出現。所以有些老人就告訴子女:不要說不吉利的話,心裡也不要想不吉利的事,凡事都要往好處想。這是因爲意根的念能實現的緣故。

六、一切法都是意根動念之後的結果

佛說意根默容一切法,默容等價於遍緣。最主要的是,第八識不能單獨變現任何法,不能單獨執持任何法,必須有意根參與,否則無餘涅槃裡第八識也能變現法、執持法,那就不安靜了。意根是三界法現起的根本動力,任何一個法現起都是意根推動的結果,第八識不可能單獨運作。那就說明一切法上不僅有第八識的運作,也有意根的運作,那麽意根就能緣於一切法,一切法上都不缺少意根的運作。意根對一切法推動的作用,就是一種深深的默默的心念力的作用,意根沒有無爲性,不想寂寞時,心念什麽法,什麽法就出現。意根若無爲,心念寂靜,不喜喧閙,世間就寂靜,也許連世間也沒有。

即使意根不願意接受的果報,不願意遇到的事情,也是因爲意根的緣,意根當初的念力作用,第八識才把業種現行出來,不可愛的果報就出現了。如果不是這樣,阿羅漢還有業種,在無餘涅槃裡,第八識就應該把業種現行出來;如果能現行出來,就不是無餘涅槃境界,第八識就能單獨造作有爲法了。

意識不能有單獨的任何一個功能作用,都是與意根綁在一起的,也都是意根協助和指揮的結果,意識不能脫離意根而有自己單獨的運作,所以說意根的作用是非常突出和重要的。而意根也不能離開如來藏有單獨的功能作用,都是隨同如來藏一起運作的,是如來藏配合的結果。

七、萬法出現之因是意根心動

既然是意根心動萬法現前,那什麽叫作心動?心動就是念起了,想要有所造作,思心所出現,如來藏了知,馬上配合變現萬法,心動的結果就出現了,一切法都是意根心動的結果,無一例外。

那麽意根有沒有念,有沒有欲,有沒有勝解?意根如果沒有心念,百無所思,那還叫作心動嗎?那就是心不動了,意根思念的力量相當大。意根如果沒有欲沒有念,靠意識心的心動,難道萬法就能出現嗎?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意識,也是萬法之一,也是意根心動的結果;況且在意識心動之前,境界早已經出現了,先有境界後有意識;再況且意識盡管心動,意根不動,如來藏就不能隨順意識而變現萬法,一定是隨順意根變現萬法,萬法出現就因爲意根的欲和念。

八、特殊的記憶功能証明意根是有念的

不少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走到某些地方時,會突然感覺到自己曾經來過這個地方,但是卻怎麽也想不起什麽時候來過,後來仔細想想,好像又沒有來過。可是爲什麽會有這種感覺呢?不僅如此,有些人在看到素未謀面的人也會覺得這個人很熟悉,就像很久前已經認識了一樣。

這些現象說明意根是有記憶功能的,只是不能回憶,回憶是意識的功能作用。但是前世的人事,意識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因爲意識不能去至後世,每一世的意識都是新的,與前世沒有連接性。而意根生生世世不滅,與五隂身的前世永遠有連接性,就知道前世五隂身的人事。所以今世走到某個地方,意根就知道自己經歷過,就會讓意識有種特殊感覺,於是意識就覺得很熟悉和特別,但不知道爲什麽,意根知道卻不能表達,遇見某些人也是同理。這說明意根有記性,只是不能表達,也就不能回憶,或者說意根表達的意識不懂,意根回憶的,意識不了別就不知道,於是世人就把意識自己不知道的否定掉,說沒有、不是、不存在,這樣很省心省頭腦,就是無法再出生智慧了。

意根能沿襲從前的心行,能了別從前所經歷過的事情,甚至無量劫前的事情,意根都知道,說明意根是有記憶功能,但意根的了別慧差,並不知道事情發生的具體細相,粗相肯定是知道的。比如衆生第一次見到前世的親人時,莫名其妙的哭泣、流淚、感覺親切等等,意識並不知道這是爲什麽,意根心知肚明,知道兩個人前世的關係,於是表現與遇見他人時不同,哭泣就是意根讓六識不自覺的造作出來的。遇見前世曾經殺過自己的人,意根也能知道,憶得起來,就表現爲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於是找機會就把仇人殺了,一報還一報,業種結束。

再比如資料記載,憨山大師是囌東坡再來,遇見囌東坡的遺留之物時,感覺很熟悉,似曾相識。這個感覺從何而來?意識沒有修出神通,根本不能了知前世當囌東坡時的事情和用過的物品,況且意識對自己這種感覺也是莫名其妙;如來藏又不了別六塵,只有意根能了別這些物品,記得這些自己曾經用過的物品,就知道是前世自己所用過的,於是警覺意識,意識就感覺親切和熟悉。意根這個知,可能不太細致,知道自己曾經使用過,當時的情景是什麽,涉及到的主要人事物都是什麽,再細的可能就不知道了,但知道這些就夠了。

在六塵上,有前六識來了別細相,意根在六塵上的了別,自然不需要太強的功能,否則意識就沒有用了。意根在六塵外的了別,也很伶俐,反應也很快速,不需要意識配合了別,意根也能作出極其快速的決定,思心所運作的也非常快速。這些事情都說明意根有其特殊的記憶性,這些記憶就說明了意根是有念力的。

九、意識突然明白了就是意根念的結果

有解不開的問題,心裡並不想了,突然腦子裡就有了答案,這是怎麽回事?意識解不開的問題,就擱置下來不管了,但是意根沒有放棄,一直在暗暗地思量著,意識並不知道。但到一定時候意根就能想明白了,然後意根告知意識,意識就明白了。有些時候意根冒念頭時,意識就要壓制克服,有時能壓制住,有時就壓不住,因此說意根有念,只是太深細,意識沒有智慧時無法了知到。我們不能再說意根沒有念了,無論怎麽想,也知道意根一定有念,否則一切法如何出現?

十、沿襲前世的習慣說明意根有念心所法

看到美食,習慣性的流口水,貪心完全表現出來了,這正是意根貪吃的習氣。貪美食的習氣是從前世帶過來的,意根如何沿襲了前世的貪食性,如何把前世喜歡美味的特性帶過來的?很多人習慣性的到就寢時間就熄燈睡覺,這是今世養成的習慣,無論到什麽地方都是到睡眠時間就睡覺,根本不用意識心思惟和提醒,意根自然就知道到睡覺時間,自然的就安排睡眠。而且動物們的意識也不能知道時間,不可能給意根提醒時間,動物們到固定時間自然就能睡覺和清醒過來。那麽意根這個習性是如何出現的?祂如何知道睡眠時間,如何知道應該睡覺的?

而且在早晨,意根習慣於到點就醒過來,更不用意識思惟和提醒,況且也沒有意識,意識是意根喚醒出現的。那麽意根是如何知道起床時間的,祂根據什麽知道應該醒過來?難不成意根能記憶時間?能記憶地點?能記憶飲食?能記憶前世所經歷過的一切事情?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眼紅和情緒高漲是意根指揮造作出來的,前世的仇人今世相見,莫名其妙就起恨意,難道意根能記住仇人?

阿羅漢每天晚上入定時,早晨習慣於到點就出定,定裡根本沒有意識心,意根是如何知道出定時間的,如何知道應該出定了,祂根據什麽作判斷?難道意根能記住時間和出定這件事嗎?阿羅漢入滅盡定時,只有意根和第八識,沒有意識。即使定裡有意識,意識也不能思惟,不能傳遞給意根時間方面的信息。遇見某個人時,意識糊裡糊塗的喜歡,莫名其妙的不喜歡,就是意識受意根操控,糊裡糊塗莫名其妙的感受。意識不知道爲什麽,意根知道卻說不出來。那麽意根憑什麽知道的?

所謂的習慣,就是第一次經歷某種事情以後,其心行表現作爲種子存在如來藏裡,第二次再遇緣時,種子現行,意根與種子相應,再次表現出第一次時的心行,又作爲種子存在如來藏裡,以後無論什麽時候遇到同樣的緣,意根的心行表現都與從前一樣,甚至慣性更大,這樣意根的習氣越來越重,習慣性越來越大,不僅包括前世的習慣,也包括現世養成的習慣。在身口意行出現的時候,意根意識的心行,如來藏也要從頭至尾完整的收藏,不可能有所遺失。

從業種的輸出到身口意行的造作,再到記錄收藏,如來藏都事無巨細的親力親爲。在這當中,意根的心所法運作,各種心行的表現,最終都要成爲種子被如來藏收藏。之後,如來藏再輸出業種時,意根的心行就與業種相應。那麽意根從前習慣於什麽,現在也要習慣於什麽,意根決定造作身口意行,六識的心行也符合意根的心行,表現出的是意根的習慣。意根從前喜歡美食,現在遇到美食,貪愛美食的心行就要現行出來,因此意根生起貪愛心行,讓六識對美食訢賞、嗅、品嘗、流口水、心生歡喜,六識的貪相就表現出來了。這一切心行又作爲業種收存,意根貪食的習氣就更重了。所以意根能夠沿襲前世的習慣,說明意根是有念力的。

十一、記憶是意根的功能作用

問:剛才遇見一個人,交談了一會兒,互相留下了聯繫方式。這件事是記憶在意識裡,還是記憶在意根裡,還是二者都記憶?有什麽區別和不同?

答:任何經歷過的人事物理,首先是落在意識裡,意識也許能記住,也許記不住。當意識記住了以後,也許能記在意根裡,讓意根也記住,也許不能記在意根裡,意根記不住。一可能是因爲意根不感興趣,二可能是因爲時間短,意根來不及了別和記住,以至於印象不深刻。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意識沒有引起重視,沒有記住,可是意根以前遇見過,比較熟悉,不用意識特意記,意根自己就能記住了。再以後,意識並不想這件事,卻能自動自覺的想起來,自己也覺得奇怪,就問自己說:我爲什麽總想這件事呢?這就是意根憶念的結果。

如果說一件事只是存在意識裡,意根沒有印象的話,那就不能再回憶得出來了。因爲意識會隨時隨地滅去的,意識一旦滅了,一切記憶就斷了,以至於一事不知。可是意識再次出現時,爲什麽還能想起來之前的所有事?那就是意根記憶住了,讓意識想起來經歷過的事情。意識是否要回憶一件事,是由意根作主決定的,是意根需要回憶來處理這件事,這才有意識的出生並回憶。

假如一件事只是存在意識裡,那麽意識如何才能回憶呢?意識是自生的嗎?是時時刻刻刹那刹那都在一切法上存在的嗎?顯然不是。這件事過去了,意識就在這件事上消失了。之後要如何回憶呢?意根不讓意識思考,意識能否出生再思考?意根不讓意識回憶,意識能否出生再回憶?都不能,意識沒有自主性,不能自由自在一直存在。意識存在的前提是由意根一直觸塵,意識不能自主祂要如何主動出生,再主動回憶,祂不能成了作主識來代替意根。

如果能認識到意識就是爲意根服務的這個真實理,理清意根與意識的主動與被動關係,一切法都好辦好解決了,尤其是唯識的問題。

十二、意根記憶意識才能回憶

問:有人說意根的攀緣性是極廣大、極深遠的,無所不緣,所以意根無法記憶任何事情,記憶這一世的往昔事物,一直都是意識覺知心的事情,與意根無關。這樣說對嗎?

 答:這樣說不對。意根雖然攀緣的法很廣,專注比較困難,但是意根所經歷的一切人事物理,還是能記憶的,只不過不能如意識一般的回憶,讓意識清楚。意根想要處理自己所記憶的法,必須讓意識回憶,意識回憶出來六識才能進行具體處理,如果回憶不出來,就不能處理,意根沒有六識工具,自己不能有任何造作。

如果意根對於記憶的法不想做任何處理,不認爲有多重要和必要,就不會讓意識去回憶。意識是否要去回憶完全在於意根的指揮、調動和控制,在於意根的意願。意根前世所經歷的事,如果需要特殊對待和處理,也會讓意識回憶,但是意識沒有經歷過,就回憶不出來,還會覺得莫名其妙和不可思議,有些糟糟懂懂的樣子,意識聰明一些的就會半懂半不懂,似懂非懂的。比如說走在某個地方,意識就會覺得自己很熟悉,卻想不起來什麽時候到過這裡,可是意根是知道的,祂知道自己前世到過這裡,現在經過這裡,就會也讓意識知道和感受,可是意識回憶不起來,受意根暗示才覺得好像經歷過似的。

遇見某個人也是這樣,在遇見自己三五嵗以前熟悉的玩具和事物時,意識覺得很親切,有種特殊的感受,意識卻說不清楚。這是意根暗示給意識的,意根知道這些事物,只是不能回憶,不知道細節,就警覺意識。所以意根一定有記憶功能,記住了卻不能回憶。當意識有神通時,就能依靠意根回憶出生生世世的事情。但是意根不需要時,意識即使有神通也不會去回憶和了別,還是受意根指揮和控制。

回憶是意識獨有的功能作用,由意根作意促成。意根爲什麽能作意和決定讓意識回憶?因爲意根經歷的人事物能記得住,之後想了別細節,於是根塵相觸,意識出生就回憶所經歷的人事物理。如果意根不緣、不決定了別經歷過的人事物理,就沒有意識出生和回憶。所以記憶不僅是意識的功能,也是意根的功能,意根沒有記住不念著,就不能觸和作意,也就不能有意識的回憶了。

十四、意識的念是由意根念的結果(一)

如果是意根不念的法,意識如何念?意根與所念的法相接觸,想了別清楚,如來藏隨順就出生意識,意識聽從意根的指令就會了別和念著意根所念的法。如果意根不念法,就不與法接觸,不想了別和造作,如來藏就不能出生意識有進一步的念的行爲,就沒有意識去念著法。意根不念什麽法,就不會出現什麽法,意識所念的法都是意根念的結果,都是意根安排調動的結果。意識無意根的觸緣不能出生,沒有意根的思心所決定就不能出生,意識不能單獨決定自己的出生和一切活動,祂不是作主識,不自在的緣故,是意根的工具,聽從意根的調遣。

十五、意識的念是由意根念的結果(二)

問:“念起即覺,覺之即無”,這裡的“念”是第幾識?“覺”又是第幾識?

答:能覺自己有念的心肯定是意識心,有反觀力,觀察的比較細才能覺悟到自己的念頭。意識覺悟到有念頭不對以後,意根知道了也覺得不對,就會斷掉念頭,只有意根能作主斷掉念頭。這裡的念,明顯的是第六識的念,不容易觀察出來的是意根的念。第六識有念心所,能起心念,有憶念、想念之心行,能念六塵萬法,是第六識的見分和自証分功能。但是如果意根不念,絕對沒有意識的出生,何況還有意識的念。意識的所有念都是意根攀緣和念的結果。

這裡的覺,明顯的也是第六識的覺,這是第六識反觀到自己起念想了,於是不願意有念想,意根同意,就熄滅了念想,這是第六識的証自証分功能,知道自己在干什麽,發現是在打妄想,於是就控制自己不再打妄想。可是妄想已經出現了,再覺也是後覺,這是熄滅妄想的修定方法,不是先天就有的究竟的覺性——第八識。

意識沒有智慧時,發現不了意根的念和覺。當意識覺到自己的念時,傳遞到意根那裡,如果意根明了這件事,就會勝解意識的想法,也就覺悟到自己的念不好,於是決定不再起念,不再攀緣,於是意識的念滅去,意根的念也暫時滅去。如果意根不能勝解意識的想法,就不能覺悟到自己的念,於是意識仍然念念不斷。

十六、意根的念頭決定身心狀態

意根一動念,牽動著整個大腦的神經中樞系統,不僅牽動後腦,也牽動前腦,然後向全身各處神經組織發布信息和命令,全身各處就會出現細胞、血液、肌肉、氣息等等的一系列變化,就有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和生理反應。意根就是以控制大腦神經傳導系統來控制全身活動的,從而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或者憤怒或者歡喜。所以要想身體健康,就要調整心態,改變意根的心行。這就要依靠意識正確而如理的思惟,如法的教導和指引,從而引導意根心胸豁達,明了更多的真理,智慧開通,不再鑽牛角尖,不再有煩惱情緒,身體就健康了。這是身心相倚,心境影響色身健康的原理。

比如意根減少對色身的執著和貪著,身體中氣脈運行就暢通無阻,身體發熱發暖,從而強身健體,色身康泰。一旦定力增強,意根不再執身,氣脈就會在全身暢通運行,運行到丹田時,身體自然發熱發暖。有時意念到丹田,氣脈就跟隨到丹田,心自然就安靜下來,思惟細密而深邃,身心調柔,氣場引力大,衆生就喜歡在身邊圍繞。

那麽意念到丹田的是哪個意?如果是指意識的意,意識卻不能單獨無緣無故到丹田,沒有意根的引導和控制,意識不能擅自出生和活動,意根的思心所不在丹田處現行,意根如果不作意丹田,意識不可能出生而念丹田處。那麽是誰能意念和先意念丹田的,一定是意根。其他方面的意念,也都是意根爲先導,再引導意識的念,意識都是要緊緊的尾隨於意根的後面,離不開半步,所了知的一切法都是意根指定的,永遠不能脫離意根。但也不排除意識出生以後,有了想法和念頭,從而對意根有影響,於是意根才有了想法和念頭,才會讓意識繼續妄想和憶念。

十七、意根的念頭不易覺察

思考有淺層的思和深層次的思,層次不同,深度不同,智慧就不同。淺層的思考是意識的作用,深層次的思考是意根的功能。意識思考不太累,不太動用能量,意根思考就很累了,要費腦細胞,因爲意根能調動身根,指揮身行,能讓神經組織都活動起來,因此要有一定的營養消耗。

直覺是第七識的感覺,不知不覺的念頭是第七識的,在意識覺知之前的念頭是第七識的,說不清楚的念頭是第七識的,念念不忘扯不掉的念頭是第七識的,比較深細的念頭是第七識的。這些念頭都很深細,不容易被意識察覺到。

十八、催眠的案例顯示意根有記憶功能

催眠當中對前世的回憶以及行爲表現,全部是意根的行爲,與意識無關,也不受意識控制。意識的心理和行爲只與今世有關,與前世無關,意根與生生世世有關。但是意根只有一生一世,所以如果不受意識的影響,一切事對於意根來說都不屬於太遙遠的事,猶如目前一樣。

催眠當中,意根都想起了什麽事情?意根如果沒有記憶性,那些事情是如何表述出來的?意識沒有宿命通,根本不能了知前世的事情,那就不能回憶,對前世也根本沒有記憶,因爲這個意識不是前世的意識,兩個意識沒有連接性。意根把多生多世的事情都再現了出來,說明意根把前世的事情都存入了心裡,需要的時候,就能記得起來,但是回憶回想需要意識來配合,否則意根有千般本事,也無濟於事。

催眠當中的一切行爲表現,都是意根自己的習氣,都體現出意根的特性,不管催眠中有善性還是惡性,有善心所法還是惡心所法,有貪心還是嗔心,都是意根的特性。

那麽意根把五隂前世的所有事情都呈現了出來,說明意根是有記憶功能的,只是意根的表述要借助於今世催眠時的意識,這時候的意識只能乖乖的聽從意根的指令,不得擅自做主,不得管制約束意根,意根呈現出來的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是意根的本性,沒有掩飾和造假偽裝。我們要想如實的體悟意根的體性,觀察催眠狀態下的意根,就能了解意根,獲得智慧。

十九、意根在催眠中的表現說明有念心所法(一)

一個人的意識如果很微弱,對意根的警醒作用和牽引力就非常小,這時候如果要對他進行催眠,意根就容易被催眠師誘導,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秘密都說出來。而如果意根本身很強大,有警覺力,意志堅定,就不會受到催眠師的誘導,能保守心底的秘密。有個催眠案例,催眠師想知道一個人的賬號密碼,就利用這個人處於半昏迷中,意識的觝抗力和分辨力非常低的狀態,來催眠這個人,同時在他的頭上安裝了一台監測腦電波的儀器,以隨時獲取這個人腦電波的信息,通過腦電波來了解這個人内心裡的思想念頭和秘密,並且把腦電波翻譯成文字信息。

可是這個人意志力很強,早有防備,催眠師問他無關緊要的問題都會如實回答,而問到有關密碼的關鍵問題開始是胡亂回答,後來是閉口不答,但是心裡的思想念頭還是有的,所以儀器就能顯示出這個人的腦電波的波動情況,儀器上有電流信號閃爍,並且即時翻譯出了腦電波的文字信息。但到最核心的密碼問題,這個人不但不回答問題,心裡還捨掉了思想念頭,關閉了大腦思惟,腦電波就一片空白顯示不出來了,當然文字也翻譯不出來了,結果催眠師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有讓這個人透露出賬號密碼。

從這個現象能觀察出什麽呢?在催眠的過程中,意識非常微弱,只能起到輕微的了別作用,五識也很微弱,與意識一起起輕微的了別作用,把所了別到的催眠師聲音的内涵傳遞給意根,把身體中的痛覺傳遞給意根。最初意識還能有微弱的思惟分析作用,隨著昏迷程度的加深,意識越來越不清醒,以至於消失了,六識傳遞的六塵信息越來越不清晰,思惟分析的輔助作用就沒有了,這時候差不多全靠意根自己面對催眠師的催眠指令。

在意識正常運行的時候,意根可以聽從意識思惟分析出來的意見和建議,而意識的思惟也差不多是圍繞著意根進行的,所以意根所聽從的差不多還是自己的指令,順從的還是自己的思想。而在被催眠時,催眠師的指令代替了意識的引導和建議,意根如果意志不堅定被催眠成功,就會聽從催眠師的指令,直心地毫無遮攔地說出心中的秘密。意根與六識是主僕的關係,六識負責觀察和了別六塵,傳遞六塵信息,服從意根的指令,用身口意表達意根的思想觀念。在六識很微弱的時候,意根的思想觀念就顯露不出來,很多功能作用得不到有效的發揮,但是意根仍然能緣和了別六塵境,仍然有自己的主導思想。

六識微弱或者消失以後還有沒有我見?這時候的我見是不是與六識存在的時候是一樣的?這時候的我見是不是更明顯了?其實我見就是意根所具有的,意識只是依從於意根的我見,表達了意根的我見而已。這個案例中人被催眠了,六識微弱或者消失了,意根是不是表現出了很強的我見和我執?其實一直在維護著我的就是意根。我執來源於我見,沒有我見就沒有我執,意根的我執強大正說明意根的我見強大。

二十、意根在催眠中的表現說明有念心所法(二)

語言是如何産生的?腦電波是如何産生的?爲什麽身體虛弱就說不出話了?爲什麽身體虛弱到極點,腦電波就沒有了?爲什麽意根怕泄露密碼就滅掉念頭,從而讓腦電波消失?儀器測量發現,是先有腦電波,後有語言聲音,語言聲音是意識的功能作用,而腦電波完全是意根有想法有念頭的表現,沒有六識意根照樣有思想活動,有腦電波。意根一有思想念頭,腦電波就有波動,腦電波無關意識,意根直接滅掉意根自己的念頭,沒有念想了,就沒有腦電波。

如果身體不虛弱有氣力,在丹田處就會産生一股氣,這股氣往上運行到舌根的時候,就會有語言産生。說明意識的活動是受意根調控和指揮的,是圍繞著意根的。當意根不想說話,不想表達思想的時候,就沒有語言文字,當意根不想動腦子的時候,腦電波就波動的平緩。這說明了什麽?說明了意根是主是王是君,六識是僕是臣,擒賊先擒王,修行就是要在意根上使力,改變意根才是王道。

意根到底有沒有念心所?在催眠狀態中,意根因爲有心念,腦電波才能出現,沒有心念就沒有腦電波。想要達成某種目的就是欲心所,意根有沒有欲心所?在催眠狀態中,意根想要保護心中的秘密,就滅掉念頭,想要保護的想法這就是欲心所。明了、勝解塵境,就是勝解心所,意根有沒有勝解心所?在催眠狀態中,意根明了催眠師說話的聲音内涵,明了催眠師的目的,就是勝解心所。意根堅定不移的保護心中的秘密,就是定心所。爲了保護秘密,關閉了心中的念頭,就是意根的慧心所。一切煩惱心所法也是以意根爲主的,意識的煩惱都是圍繞著意根轉的,都不算回事,容易生也容易滅。只要意根沒有煩惱了,意識當然就不會有煩惱了,王不讓做的事,僕從怎麽能做?

再看看戰爭時期,共産黨員被敵人抓起來,嚴刑拷打逼供,忍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非人折磨,意志堅強的人,到死都沒有背叛和出賣組織,這是意識堅強還是意根堅強?是意識有信仰還是意根有信仰?仇恨是意識的還是意根的?一切法都在於意根。意根非常仇恨一個人,可是外表卻用六識裝扮自己,表現的似乎很喜歡這個人。可是有智慧的人一看就知道他骨子裡是仇恨而不是喜歡。在催眠狀態中清晰的觀察到了意根主導地位和心所法,意根的功能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二十一、意根的念力等於業力

意根的慧力和念力,一定與定力分不開,這三者決然不可分。命終時、中隂身及投胎以後,一切都依靠意根的慧力和念力。意根慧力好,念力就好,臨終以意根的念力投胎,而決定後世的命運。意根的念力相當於業力,如果意根的善願強,正念就強,說明通過修行改變了惡業之力,善業大於惡業;如果意根的惡念強,惡業就強,這個人修行不得力,臨終和投胎時隨強者牽。意根如果沒有証得佛法,臨終和投胎時就不是聖人,仍然是凡夫,有著凡夫的命運,隨著命運而生死流轉。如果不強大意根的智慧,不依靠意根的智慧,一輩子所修無功可用。

比如說憶佛念佛,這是正念。如果念佛沒有熏染到意根,意根沒有養成念佛的習慣也就不想念佛,在臨終時意識弱想不起來念佛,或者是無力念佛,這時就不會與佛相應,不能感應到佛來接引,只好隨業漂泊,流轉生死。結果一輩子念佛,只存一點種子,命終沒有起作用。只抓取意識的人,不深入修學,果報就是如此。

二十二、意根有念心所才能不自覺的念佛

如果念佛念經沒有成功熏習意根,意根如果沒有念佛念經的心念,沒有記住佛的名號和經文,那就不可能出現意識醒過來以後,發現自己還在念佛念經,或者是意識忙完工作,回頭髮現自己還在念佛念經。意識不自覺的念佛念經,都是意根主導的,是意根自覺修行的狀態,意根喜歡念佛念經,意識受意根主導,不管干什麽都不忘念佛念經。所以說意根一定有念心所,一定有記性,也一定有勝解,否則意根不能受熏,不會總想著念佛念經。從另一方面來說,意根也一定與定力相應,變成了習慣,堅持一件事情就是定,這樣意識才能恒一的做一件事。

二十三、意根爲什麽有記憶有習慣?

沒有意識的監督和引導時,意根根據什麽來思量和抉擇呢?是根據自己一直沿襲下來的慣性認知,叫作習慣,也叫作經驗。意根經歷過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人事物理,而且從來沒有滅亡過,沒有斷續過,因此意根沒有哪生哪世,沒有生生世世,祂只有一世,祂的經驗極其豐富。雖然意根沒有嚴密的邏輯思惟推理分析能力,但是意根所沿襲下來,所累積的經驗,足以讓祂在遇到突然的事件時,能夠快速的作出反應,作出應對,而失誤比較少,可謂經驗老道。

從這點上說,意根絕對有記憶性,如果祂沒有記憶性,就與一秒鍾以前的自己和人事物隔絕,不能想起一秒鍾以前的任何人事,那麽意根思心所就不會決定喚起意識了別一秒鍾以前的事情,一秒鍾前後就分作兩截,互不相干,世間裡的任何法都再無法發展下去。更不用說意根能讓意識回憶兒時的往事,也不會有往事之說了,一切事業可能就要休廢,因爲前後沒有連接性,丟三落四常常發生,那就無法正常生活了。

二十四、佛是否還會生心動念

五別境心所法裡就有念心所法,佛的八個識都有五別境心所法,都有念心所,所以八個識都動念,佛一念就能變現無數諸佛國土,無數化身。佛有思惟,就有念想,佛的前七識都有念,只是佛動的念,都是清淨念,沒有無明。佛的八個識都是智識,只要是識心都有心所法,有心所法就有念想,有識心就有念想。佛也有念頭,佛也思慮,也有思想,佛也念著某些衆生,念著某些事情,度衆生的事,佛也想策略,想辦法。

妄心,就是虛妄的心,是被出生的識心,不自在的識心,七個識都是虛妄的心。佛的七個識也是被出生的,是生滅幻化的,也是妄心。七個識出生的念,叫作妄念,衆生的妄念,與佛的妄念,有極大的區別,衆生的妄念有無明,佛的妄念沒有無明,是完全徹底清淨的。

第五節  定心所法

一、有禪定時意根就有定心所法

意根是否有定心所法,完全在個人的修持,有禪定的人意根有定心所,意識也有定心所,乃至於五識也有定心所,沒有禪定的人,識心就沒有定心所法。在禪定裡,五識得到了降伏,不緣多個境界,意識也得到了降伏,不緣多個境界,專心於當前了別的境界,或者是不了別境界。這是意根不想緣多個境界的結果,意根得到了降伏,不四處攀緣,不對多處境界感興趣,只關注當前的境界,這樣才使得六識都不到處緣法,都處於定中,否則意根散亂,六識必散亂而無定。

當意根從意識那裡明了要修定,並且只能緣意識作意的法,受到意識的引導時,就會盡量少攀緣不攀緣,即使意根有攀緣,意識也不願意關注,久而久之,意根就不攀緣了,只關注意識作意的法,禪定就出現了。意根因其攀緣習氣重,要經過很長時間,意識不斷的牽制意根只緣一境,意根的攀緣就沒有用了,最後被意識牽制住時,就減少攀緣作意,這就漸趨於定了,但不能像意識心那樣只緣一境或不緣境。

意根作意心所和思心所現起時攀緣法塵,第八識必生起意識了別;意根到處攀緣,意識就到處了別,這樣就沒有定了,所以意根也與定相應,才能保証六識有定。如果意根攀緣作意,思念著某個法,意識必出生念著意根所思念的法,就不能入無想定了,未到地定也很難出現。意根如果不降伏,任何人也不能有定,意根降伏的程度不同,定的程度就不同,意識的定就有深淺之說,定的深淺在於意根。比如說面前同時有五個人,如果意根同時對五個人都感興趣,都作意,都生起思心所,那麽第八識就在五個人處,出生眼識意識,眼識意識就要同時了別五個人,那麽眼識意識很難有定了。

定叫作心一境性,意思是說意識只緣一法,偶爾有二法三法,以一法爲主。眼前有十個人,如果意識要有定,只能集中精力了別一個人或者是兩個人,才能把這兩個人了別清楚、全面。如果意根對十個人同時全部作意,意識就要同時了別十個人,那麽就不可能把十個人同時都了別清楚、全面。因此意識如果要了別清楚,就要在一個時間裡專心了別一個人,那麽意根就不能同時作意十個人九個人,否則意識就不能專注。

思惟此理,要知道意識心是如何出生的,出生的前提是什麽;再思惟觀行,意識得定的原理是什麽,這樣就能正確了知意根的體性,也許還能証得佛法。意根與法塵相觸,第八識出生意識,意識就了別法塵,如果意根同時觸十個法塵,意識必然要了別十個法塵,那麽意識如何有定?意識了別的法塵也是意根作意和觸、思的法塵,那麽意識要有定,意根必然要配合,少攀緣作意,盡量不思量法塵,這樣身心就與定相應了。

二、意根定的表現

定,就是識心不動,或者是少動,或者是慢動,或者是滅。動,就是身口意行的出生和運轉;不動,就是身口意行的不運行,少動就是少運行,慢動就是身口意行動得慢和微弱;滅,就是身口意行的停止和消失。這些動與不動、少動、慢動以及滅,都是由誰指揮和作主決定的呢?除了意根無他,意識無此功能,五識更無此功能,第八識聽從意根的安排,絕不無事生非,沒事找事。

當意識把意根降伏下來以後,意根就安穩了,攀緣性減輕了,攀緣的法逐漸減少,以至於在心行上,滅除了一些心行,減少了造作,不再拿指揮棒一邊指揮第八識,一邊指揮前六識,忙得不知所以。這樣的話,身體上的行爲造作減少、減慢、減輕,眼不看,耳不聽,鼻不嗅,舌不嘗,身不觸,四肢不動,頭不動,最後外在的身行全部停止,五識滅去;以至於修到四禪時,意根不想控制色身,不執身了,就不想讓色身再動,於是呼吸停止,心跳停止,脈搏停止,猶如死人一樣。但是因爲意根還不想滅除了知性,還想知,意識就保持了知性而不滅,只是了知性很微弱,動得極慢極緩。

在口行上,聲音越來越輕、越來越慢、越來越低沉、越來越微弱,最後就消失,無聲了。再出一點聲音,意識覺得很累很累,意根就不願意再作主說話發聲,於是決定停止出聲。在意行上,由最初的妄念紛飛,到漸漸念頭減少、專一,最後減弱、消失,只有一個覺知,反觀力減弱,再最後覺知性反觀力也消失不見,進入無想定。無想定之後,意根也不想領受和覺知境界,於是滅掉兩個心所,就進入滅盡定中。

由此可見,定最主要就是定意根的,只定六識沒有用。因爲意根想讓六識怎樣,六識就要怎樣;想讓六識了別什麽,六識就得了別什麽;想讓六識了別多少,六識就得了別多少;想讓六識了別到什麽程度,六識就得了別到什麽程度,哪有六識的自主權?六識想定,意根不想定,六識就要造作了;意根不想睡覺,六識就得工作,絕對擺脫不了意根的控制。因此說不降伏意根,怎麽能定,如何定?修定只此一個門路,別無他途。定,就是意根的定!

三、戒定慧最終是由意根成就的

戒定慧三無漏學,不僅僅是意識應該修學和具足,主要還是要意根也要隨意識修學而具足。持戒有表面持戒,也有内心真正持戒不犯的。真正持戒,就是意根持戒不犯,内心守戒;表面持戒,也可能是假裝持戒,心卻在犯戒。修學戒定慧三無漏學中,如果意根不守戒行,心裡散亂放逸懈怠,想造作惡業,那麽意根作主,一定讓六識的身口意行造作惡業,滿意根的願,所以戒律以戒意根爲主。如果不戒意根,只戒六識,最終持戒就不能成就。六識不能作得了自己的主,意根想犯戒,六識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服從。意根守戒,六識必然守戒不亂動。

意根有定不散亂,才能不到處攀緣,六識才能有定。如果意根散亂,意識想定,也定不下來。意根心定於佛法上,意識才能一心專精修行,定於佛法上不動搖;如果意根動搖不定,意識就沒有辦法了。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定強了,意識意根才能都生出大智慧,最後轉識成智;沒有定,就不能出生大智慧,不能轉識成智。

四、意根定了六識才能定

既然大智慧不僅體現在意識上,也體現在意根上,轉識成智既有意識的轉識成智,更有意根的轉識成智,那麽禪定是定哪個識的,與哪個識相應?意識和意根都有禪定,都與禪定相應。首先,意根把法交給意識思惟,意識先是散亂,後漸有定,由其思惟觀行引起意根的關注,注意力漸趨集中在意識所思惟的内容上,這樣就有了初步的定。意識也就能逐漸專注於思惟觀行,隨著意根注意力的增強,禪定越來越深,意識越來越專注,思惟就越來越細密,意根依之深細地思惟,就能明理,從而証法。這是由觀行引發禪定,再增強觀行力的方法。

另一方面,意識修定,促使意根減少攀緣,意念集中;之後,意根決定思惟法義,意識就集中注意力思惟和觀行一個法義,意識的觀行内容刹那刹那傳入意根,意根對於傳遞過來的信息也許有勝解,也許沒有勝解,那就也許能出生智慧,也許不能出生智慧。是否能出生智慧,也在於三十七道品是否具足,戒定慧修行的情況如何,煩惱是否降伏,心性是否調柔等等諸多因素。

如果能專一思惟,深入細密的觀行,就說明意識和意根二者注意力都能集中,二者都有一定的定力。六識出現禪定的時候,意根一定有定;如果意根沒有定,六識的禪定就不可能出現,因爲六識有念無念是由意根決定的,意根到處攀緣,六塵境界都想了別,不想只了別一個境界,六識是不可能無念或者專注於一個境界的。

六識薰修佛法,如果能薰修到意根,影響和帶動意根,意根也就有定了。意根的定,首先是指意根能定於法上,定在五隂無我這個法上來精進修學,定在三十七道品上,或者定在菩薩六度上。意根一精進起來,六識才能精進;意根懈怠了,六識不可能精進。如果意根具足了三十七道品,六識必然具足。意根是督導和掌控六識的指揮官,六識必然受意根的指揮和調遣,所以修道的關鍵全部在意根上。

意根作意定於法上以後,六識就能定於法上不散亂了,然後在法上六識才能作意觀行。意根定在哪裡,六識就定在哪裡,因爲六識是隨著意根轉的,意根的指揮棒時時刻刻、刹那刹那都要指揮六識,意根如果不定,祂拿指揮棒到處亂指揮,六識是否能定?根本定不了。所以定首先還是指意根的定,與意根相應的定。

意根定於佛法上修行,時刻念著觀行五蘊的虛妄,那六識才能去觀行;意根如果想要參禪,認爲如來藏這個法很重要,想要証得,意根就督導著意識來參禪,意識才能定於參禪這個法上,才能精進修行大乘法。所以意根如果不定,六識就沒法定。在專門打坐修出來的四禪八定中,定主要指誰的定?當然也是指意根的。如果意根沒有降伏下來,意根不定於打坐上,還照樣四處緣法,攀緣惦念於其他法,襍思亂想,六識要想打坐修定,滅除散亂,這是不可能的。

能夠專心致志的看書、思惟和做事,都是意識的定。但是如果意根對此不感興趣,不定在看書做事上,不專心作意於書的内容,意識是否能定?根本不可能。意根如果不定,六識就散亂得如猿猴,不能定了。盡管意識不斷地專心作意,可是沒有用,照樣被意根牽著四處跑。所以降伏意根是修行極關鍵處,聞思修証都要落實到意根上,才能功不唐捐,才能有結果和果報。

所以不管是四禪八定的定,還是定於法上的定,專注於法上的專注,主要都是指意根,然後六識才能定,才能息心,才能滅除覺觀,甚至識心滅掉。意根一動,六識才能動,意根指哪,六識一定打哪;想降伏六識,一定要降伏意根,降伏五隂也首先要降伏意根。

成佛也主要是把意根熏成功,讓意根証得一切法,了知一切法,滅盡無始無明和塵沙無明惑,意根具足圓滿了戒定慧,衆生必然成佛。這個衆生是指誰?就是指意根。所以維摩結經說的了衆生心行,如來藏了衆生心行主要是了意根的心行。衆生就是意根,意根就是衆生,意根把五隂當作我,那麽就要斷除意根的我見。

五、修定的原理

意識一上座時,就準備定,可是坐了許久也定不下來,一愁不展。直到把意根拴住,不到處亂跑,意識才漸漸定下來。意識是如何拴住意根的?意識想要修定就強行制心一處從而對抗意根的胡亂攀緣,時間久了意根知道亂動也沒用,六識不願意隨順,意根慢慢就定了下來,這時意識才能真正有定。

意識分別慧很強,知道心散亂的種種過失,從而産生了修定的欲望,此時就可通過強行的制心一處拴住意根,讓意根慢慢聽話調伏下來。意根先清靜,意識才能真正定得下來,但意根要想清靜需要先靠意識的熏染和制心一處,兩者相輔相成,缺了哪個配合,心都定不下來。

意根牛被意識慢慢馴服下來以後,不亂吃草,不踏人家苗稼,意識才能安心。意識是騎在意根牛背上的牧童,意識牧童遙指杏花村,意根牛就馱著牧童慢慢走向杏花村,學佛就是如此。意識降伏意根,是爲了讓意根引領自己走正路,因爲意識在意根牛背上不能自主,自己無法下來單獨走路,就要依靠意根達到目的地。

六、定來源於意根的少攀緣不攀緣

意根對六塵的攀緣減少減輕,才能有定的出現,如果意根只緣一法,那個定力要多強有多強。實際上這是很困難的,意根在六塵境界上可以只緣一法、二法和少法。六塵之外的法,意根也緣,比如某個業種成熟,第八識把業緣變現出來了,意根也知道;到了某時應該出定,意根也知道;身根當中出現的某些變化,意根同樣是知道的。其實身根也是意根所緣的六塵境界之一,意根不能不緣,尤其是意根還執身時,身根如果有些變化,意根都能知,還會促使意識去了別比較大的變化。

意識每每修出的一點點定,都是意根的功勞和功德。如果意根攀緣重,時時處處攀緣惦念,意識不可能有定。所謂的定,正是意根減少攀緣的結果,正是意根對六塵境界的作意減少的結果,正是意根在六塵境界上的觸受想思心所法少於現行的結果,這也正是意根的德出現的結果。煩惱降伏就是德,不散亂攀緣六塵就是德,不貪愛少貪愛六塵境界就是德;有德就有功,其功就是心得清淨,智慧現前。睡眠清明時,是意根攀緣較少的德所引發的功,不迷惑、不顛倒、不妄想、不錯亂、不煩惱,就是功德。

在初禪以前的定中,意識可以緣兩、三個法塵,有主有次,有輕有重,只要有主次輕重,就有定。如果沒有主次和輕重,所有法意根都認爲重要,那個心就是非常散亂的,不可能有一點定。那麽意根也就不太可能只緣一法,緣的法減少減輕就可以有定,有主有次就可以有定。最好的定是意識只緣一法,意根在六塵上是只緣一法,在六塵外,也要緣某個法,才能與如來藏一起維持、執持五隂身的運行。

七、意根禪定力的強大作用

在修定時,身心是相互影響的,身根和意根、六識都相互影響,色法和心法、物質和精神是相互影響的。比如坐禪時環境清淨不嘈襍,坐墊特別舒服,身沒有病痛阻礙,自然容易入定。當身體的任脈堵塞非常嚴重的時候,想要得定,是萬萬不能的;同理,後背督脈嚴重堵塞的時候,想要得定,也是非常困難的,坐都坐不直,何況得定;當内脏問題嚴重的時候,心煩意亂,想要得定,太難;當大腦氣血運行不暢通的時候,想要參禪,深思佛法,根本行不通,這是身對心的影響。心對身的影響情況,比如心胸開闊,豁達大度,對一切人事都很超然,那麽色身就健康,即使有病,心裡不在乎,不當回事,疾病也能很快就好。

圓覺經裡佛所講的很多種修行方法,那些變化身心世界的修行方法,都是指意識在定中,由意根指揮如來藏所變化出來的,是如來藏配合意根的思心所變化的。沒有定,意根的思心所功能就強大不了,能被襍亂的法塵分散其注意力,意根作意的法太多,識心分流,勢力必然減弱,如來藏無法配合意根的思心所以變化身心世界。

各種神通境界,如果離開意根,一通也沒有。意識想要身體上升虛空,身體一寸也挪動不了,只有意根有力量,思心所強大時,才能指揮色身,如來藏配合,出現各種神通境界。意根的思心所要強大,必須有禪定,意根少於攀緣,勢力集中,心識強大,如來藏配合滿足意根的意願。

任何一個法的運作,沒有能離開意根的,只是意根不在表面運行,很多人觀察不到罷了。爲什麽意根不在表面運行?如來藏也不在表面運行,這是爲什麽?因爲大多數人觀察不到,就說意根和如來藏都隱藏著,都是秘密的;如果能觀察到,而且很容易就能觀察到,那麽意根和如來藏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了。在佛那裡,一個秘密都沒有,因爲佛的智慧無比強大,証得了一切法,無一法不知,無一法不曉,所以佛是具有一切種智的智者。

如果衆生都能觀察得到意根的運行,意根就不叫作潛意識或者是暗意識了;因爲衆生觀察不到,就說意根在背後運行,在暗地裡運行,而且也是一種意識,是隱蔽的意識,那就是說意根的功能識性與意識比較靠近和相像,大衆才把意根的作用當作是潛意識和暗意識。同理,如果大家都能觀察到如來藏的運作,如來藏也就不是什麽神秘的了,也就不是隱藏的識心了。悟後的人,都能觀察得到如來藏明晃晃地運行著,一點也不隱藏。隱不隱,秘不秘,在於自己的意識,不在於意根和如來藏。祂們沒有隱藏自己的想法,都是在光明正大的運行著,只是衆生智慧和禪定不足,觀察不到罷了。

如果有定,少於攀緣,定於一處,意識也必然定於一處,一個人的心力就強,六七識可以合力改變另外一個人的心意和想法,以及色身的狀態。所謂的心力強,就是識心在禪定中,心力集中不分散,心意所指的境界,就能隨心而改變。其中意識起著分析引導的作用,意根起著抉擇指揮的作用,如來藏隨順意根,就能改變境界。而如來藏改變境界,首先是改變外境界,其次内境界隨之改變,自己才能發覺。

而改變境界和他人想法的決定,就是意根的思心所作出來的,是意根的意願。意根通過調動自己的如來藏,就能控制他人,當然也要在意識的配合之下,意識負責選擇目標和方向,負責分析、計劃和研究。

別人身上的膽結石,如果心力強,都可以通過觀想消除掉,包括消除他人身上的癌細胞,兩個星球遠的距離,也可以辦得到,不是同一類衆生,也可以辦得到,改變鬼神的色身和心理狀態,有禪定力時,這都不難。心力強的人,打個心念,就加持了他人,也不是難事。一切法的改變,是意根推動的結果,是意根思心所造作的結果,是如來藏隨順配合意根的結果。

八、意根由於攀緣才難以入定

我們打坐修定時,爲什麽不能入定,爲什麽入定很淺,就是因爲意根不肯歇息下來,攀緣不斷,心裡什麽法都惦念著,放不下,這就是無明。衆生都是以爲真有個外面世界,真有個人事物存在著,内心才思緒不斷。打坐時意根總是攀緣萬法,意識心就要了別這些法,因此不能安定下來。

如果意根沒有無明,知道一切法的虛妄不實,就不願意攀緣,意根就安穩下來,不再攀緣法塵,意識就不用去了別,心就定下來了。定中所見的一切人事物理,也是意根攀緣,才顯現出來的,仍然是虛妄法,不可執著。如果不執著了,那些境界慢慢就會消失,定就深了。修定時謹記世尊的告誡: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時時提醒自己,就會減少攀緣,無明薄了,定就深入了。

九、意根定於一境才能有定

楞嚴經中世尊說意根默容一切法,意思是說意根能緣到第八識所變現出來的一切法,所緣的法範圍非常廣泛,祂内執第八識爲我,隨著第八識而能緣一切法,於是就把第八識所緣的法,當作是自己所緣的,這樣就把第八識的功德據爲己有了。意根又執六識爲我和我所,把六識的見聞覺知誤認是自己的見聞覺知,把六識的功德據爲己有。

因爲意根攀緣的法太多,不能專注,以至於祂了別六塵的慧劣,不能清楚了知六塵境界。因此想具體了別六塵境界時,就讓意識出來幫助了別,第八識就隨順著變出意識,了別那些意根所攀緣的境界,於是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不斷地湧現出來,隨著意根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一會兒過去一會兒未來,意根攀緣什麽,意識就隨著了別什麽,從無定止。六個識每天都跟著意根東奔西跑,意根指到哪裡,六識就打到哪裡,意根是總指揮,指引六識到一切六塵境界上去了別,六識只能聽從。

如果想要修定,想要有智慧,就要把意根係縛在少數或者一個境界上,意識就會達到一心不亂。降伏了指揮官,就能降伏千軍萬馬,擒賊就要先擒王,誰作主,就把誰公關下來,以後的事情就好辦了。要想修定,讓心識集中,只能制止意根,讓祂只能緣於一境,這樣意識就能集中在一個境界上,這就是識心的定,名爲制心一處。

意根雖然執第八識的功能爲我所有,但是沒有明心之前,祂不知道自己緣第八識才能有自己的見,不知道自己把第八識的見當作了自己的見,把第八識的所有功德都據爲了己有。如果意根知道要攀緣第八識如來藏就好了,那麽衆生就沒有無始無明了。可是衆生的意根從來就不知道有個第八識如來藏,學佛以後知道有如來藏,又不知道在哪裡,沒有証得如來藏,不可能去主動攀緣第八識。証得了如來藏,緣於如來藏,意識就能觀察如來藏的運作,思惟如來藏的體性,意根隨著意識的觀察,也能隨時了知如來藏的運作,這樣就能獲得別相智、後得智以及道種智。

十、降伏意根才能修好禪定

打坐入定時,意根不滅,照樣攀緣一切法,第八識照樣變法塵,攀緣得嚴重了,意識心就出定,心就散亂了。所以意根不降伏,是修不好禪定的。降伏意根,就靠意識去說服教育,首先意識心自己要先明理,才能去說服教育意根。意識心要明理,就要多熏俢佛法,尤其是正法的道理,哪一天意根被說通了,認可所熏俢的佛法道理,修行就有大的進展,就算成功。

如果意根認可五隂十八界確實是虛妄的,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那就斷了五隂爲我的我見了,斷了我見,隨後三縛結都斷,三惡道業消滅,未來世永遠不下三惡道。如果意根知道自我虛妄,一切法都是虛妄的,再也不執著自己,不執著一切法了,就會斷我執,就是四果羅漢,得解脫了。意根被降伏下來,不再攀緣,執著輕了,禪定的修行就會大有進展。打坐時意根不再攀緣法塵,去弄出很多事情,那麽意識心就不用了別那麽多法塵,禪定就修好了。

十一、心不在焉和刹不下心的意思

心不在焉,就是心不在這裡,不在此時正面對的事情上,類似於對正在做和應該做的事無心,其實是有心,只是不專注,注意力分散在其他方面。這表明意根對於目前的事情不感興趣,意識心注意力就不能專注在此事上,而是在關注著其它意根感興趣的事情。因爲意識不能專注,對於眼前的人事物見就像沒見著一樣,叫作視而不見;聽就像沒聽見一樣,叫作充耳不聞;吃飯時食不知味,六根觸六塵時,六識的了知性都較弱。

這可分爲兩種情況,一種是意根有更重要的事要攀緣,意識心就得專注在意根關注的事情上;另一種情況是,修行人通過修行,心趨向於無爲,意根對於六塵境界不感興趣了,六個識也趨向於無爲,對六塵境界不願意作具體分別,敷衍了事。

刹不下心,也是注意力不能專注在目前所做的事情上,心中還有其它的更重要的事情在惦念著,也是意根有別的事情要關注要攀緣,意識心就沒辦法專注在目前事情上,叫作分神或者是一心兩用多用。所以我們要想做事成功,就要降伏意根,讓意根盡量減少攀緣,意識就能集中注意力,解決目前的事情,這就需要修定了。修定從意根下手,斷煩惱從意根下手,斷我見從意根下手,明心見性從意根下手,意根的問題解決了,一切事情都能解決,成就佛道,全在意根。

十二、扭轉意根的習慣心才能定下來

有的時候想靜靜的思考問題,可是耳邊總是能聽到細微的襍音,還有蟲鳴等等,就會覺得有點吵,分散注意力。爲什麽意識不喜歡聽的聲音,卻揮之不去呢?這是意根的習慣性攀緣,毫無目的的攀緣,祂的習慣太厲害了,意識沒辦法管得住,只有長期修定,把心沉浸在非常感興趣的事情上,才能屏蔽意識不想了知的塵境。當禪定很深,意識很專注時,意根攀緣的法意識不喜歡不願意了別,意根知道後,也就逐漸不再攀緣,意識不理會祂的所緣境,祂就放棄所緣,注意力這才集中了。修定的原理就是這樣,意識不再順從意根,意根就不得不收歛,圍著意識轉,這樣二者都定下來了。

如果修得太急,意識違拗意根太嚴重,意根就會非常煩躁不舒服,感覺抑鬱,有時就要發脾氣,這時候意識就要放緩節奏,不要太強扭意根,選一個意根感興趣的法來沉浸其中,慢慢把意根的習慣改變,然後再走上修定的正軌。

十三、意根被降伏之後才能出現定慧

沉下心來是什麽意思?沉下心來就是心排除了襍念,定出現了。這時是壓伏了意識的襍思亂想,心不浮躁,專一而深沉,意識思惟細密而深透,意根減少攀緣,不斷消化意識傳過來的信息,並能不斷考究權衡。意識心沉靜下來,思緒不襍亂無章,所思惟的法就能深入到意根,意根也能明了思惟的法。

在遇到問題時,内心比較慌亂,是因爲意根心裡沒有底,意識沒有主意,不能讓意根安心,沒有給意根提供什麽可靠、可值得信賴的信息,意根就心不踏實,做事不穩。内心越慌亂,意識越不能有清晰的思惟,就沒有智慧的出生。沉穩的人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沉穩,這因爲心裡有定有慧,定力強,能看透事情的本質,意根鎮靜,能保持身心安穩。看透是什麽意思?只有意識的看明白,比較浮淺,還不算透,意根也看明白了,才是透。而定強,意根就能很好的發揮自己的思量抉擇性,就能作出智慧性的抉擇。

定慧是緊密相聯的,離定無慧,有慧的人必有定。爲什麽?壓伏意識的襍思亂想和膚淺思惟,專一深入,入到意根,發揮意根的功用,二者合力解決問題,從而智慧顯現,雖有意識的智慧,更要意根的智慧。那些堅毅不拔的人,意志堅定的人,百折不撓的人,成就大事的人,都是有定有慧的人,也都顯示出來内心深處的勇氣和智慧,絕不僅僅是意識表面的智慧。

而有大福德的人,往往也表現爲沉穩和睿智,有定有慧,足智多謀,這個定慧之力即是意根被降伏之後所獲得的能力。臨危不懼,果敢機智,有勇有謀,都是定慧結合的表現。爲什麽臨危不懼?意根安穩,是意識訓導、熏染的結果,一般的膚淺的意識訓導不了意根,必須深入定中,一心思惟,才能把意根熏染成功,讓意根有底氣,果敢堅決,有智慧性的決斷力。

佛法含攝世間法,學好佛法,定慧等持,再學世間的知識時思路清晰,直奔主題。教學,就是意識教導自己的意根,或者教導他人的意根;教學的成功,在於能夠說服意根,馴服意根。

十四、意根能否緣於一法

意根不可能只緣於一法二法,但是祂所緣的法要有重點和側重面,有的在意有的不在意,有的用心有的不用心,這樣就能把重點突出出來,讓六識了別重點部分,這就是定。意識也不可能只緣一法,很多時候要超過二法三法等等,比如意識處於念佛三昧之中,重點緣於佛號和佛念,可是意識也知道白天黑夜,也知道行走坐臥,也知道東南西北,也知道周圍情況,也知道躲避什麽,不是像傻子一樣除了念佛一無所知,但是意識就處於三昧定中。眼識處於定中,只關注眼前一個事物,但是眼識也知道光明和黑暗等等。這說明,定不是只緣一法才稱爲定,注意力集中,專注力足夠,才是定的狀態。有一些定力強的人,專注力強,同時做幾件事都能處理好,不往無用之處分神。

意根雖然有遍緣性,但是不一定都要同時緣一切法和所有法,祂精力不足就要有一定的選擇性,目前當下祂覺得重要有意義的就去緣,習慣於緣的法,由於慣性作用一定要緣,但不一定分配過去多少精力和注意力,心裡只要輕輕一帶就行了。比如說我有權利管理五百人,但是在同一時間,我未必有精力和興趣五百人都照顧到,每一時間,都會有所選擇。意根也是如此,權利歸權利,能力歸能力,興趣歸興趣。因爲意根的禪定力精力不足,智慧力也不足。

十五、意根與定心所法相應

意根與定心所法相應,但是極大多數人的意根並沒有定,只有修出了禪定的人,其意根才有定心所,沒有禪定的人,意根就沒有定心所。如果說有禪定的人意根也沒有定心所,那他的六識如何能定得住?比如說意根對面前的紫羅蘭感興趣,讓六識訢賞,同時又對旁邊的鳥叫感興趣,六識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聽鳥叫,一會意根又對一個人感興趣,六識就要分散注意力去觀察品評那個人,這樣的話,六識如何能有定?

窺基大師前世入定幾千年,如果意根沒有定心所法,如何能在定裡幾千年?這個定裡並沒有六識,有六識就定不了多久。外道們的禪定也很厲害,能定八萬大劫,都是意根在定中。意根如果不與定心所法相應,修定還有什麽用?怎麽修也不會有定,意根不善,意識怎樣熏染意根也沒用,衆生永遠不能善。

意根如果只能有低劣的慧,那就永遠不能轉識成智,永遠不能有佛那樣的智慧。難道說佛的意根也是那樣的低劣劣弱?那麽佛是如何由意根成就的報身佛?

十六、意根有定才能開智慧

修定的奥秘在意根,目標在意根,目的在意根,是爲了降伏意根,爲了發揮意根的功用。當意識制心一處的時候,就強迫意根作意一處,意識不散亂,意根也不散亂。當六識不散亂的時候,少於了別,不干擾意根,讓意根作意集中。意識思惟細密清晰,其思惟的内容傳遞到意根,意根能集中注意力在意識思惟觀行的法上,意根不散亂的時候,也能專心思量這些法,這樣才能証法。

佛用四念處觀讓我們修定,其原理就是通過意識的作意,讓意根作意在意識所作意的目標上不散亂。比如意根一直要作意於身根的呼吸和走路上,其他都不作意和攀緣。然後才能專心思量意識了別的法,就能頓悟開智慧。頓悟是指意根的悟,一點點明理是意識一點點分析的結果。

觀想一個非常有趣的境界,就把意根栓在這種觀想上,心靜下來,氣脈流動,心理感受舒服,意根更感興趣,專注於法並且得定就沒問題了。意識非常聰明,思惟分析一個法是沒問題的,關鍵是讓意根明白,就困難了。必須讓意根也不分散注意力,專心思量,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於是豁然大悟証法了,身心隨之出現各種三昧狀態,都是意根呈現出來的。

十七、定都是定意根的

入了滅受想定,意識滅掉,意根還在運轉,這種定是意根的定還是意識的定?這時候意根還在轉,還有作意、觸和思心所法,只要思心所運轉,境界就會出現。意根如果不作意不觸不思,色身就倒下涅槃去了,所以意根在滅受想定的時候還是有轉的。但這時候的定,一定都是意根的定,而不是意識的定,因爲意識消失了。如果消失了的識心還有定,那麽睡著以後也應該有定。

沒有六識的出現,意根心行不受也不想,這正是定,少於運作,就是定。在滅盡定與無想定的時候,沒有六識現前,那誰在定?一定都是意根的定。無想定與滅盡定沒有六識,六識都滅了,那六識要如何定在住在無想定與滅盡定裡呢?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六識,然而六識還有定,那怎麽可能?昏迷了沒有六識,就是入定,那我們都去昏迷好不好?睡著了沒有六識,就是入定,那我們都睡覺好了,不用打坐入定。

如果意根沒有定,意根的攀緣性就與從前一樣,一切法可以全部現前,那六識能安靜下來嗎?我們靜坐著想入定思惟佛法,但是意根就想聽鳥叫聲,想訢賞景色,就想了別從前的人事物理,六識就要襍亂了別,那怎麽能安靜下來思惟佛法?六識是否能入定?這是不可能的。因此說所有的定就是定意根的,把意根定住,六識才能靜心思惟。

意根是轉識,是萬法的龍頭,不定住意根,萬法都會止不住的出現,六識就被拉著到處了別造作,那怎麽能有定?定,就是定主人的,定指揮官的,定僕人定士兵有什麽用?比如說想停車定住汽車,只能定司機,讓他踩刹車,定司機旁邊的副司機副駕駛有什麽用?能把車停下來嗎?想要制止小媮媮東西,只能定小媮制止小媮,制止不相干的人有什麽用?意根既然叫轉識,一切法都是祂轉出來的,那麽定,一定是意根的定,意根定了,才會不把不必要的法轉出來,心才能止。意根轉出六識,不定意根而定六識是沒有用的,六識還會照樣被意根轉出來。

綜上所述,定就是意根的定,修定的目的就是定意根,這樣才能有定,萬法才能不現前。如果把意根牽住了,一切法都能成就。牽不住意根,就會六道輪回。所以沒有一個法不是意根的。

十八、入定出定是由意根決定的

定分很多種,有很多層次,不同層次的定,起不同的作用,只是作用大小不同而已。滅盡定是意根入的定,四禪四空定,都有意識存在,可以說是意識有定。滅盡定中意識已滅,只有意根和第八識,若說意根無定,滅盡定就不能稱之爲定。意根沒有定,毫無道理,即使是意識的定,六識的定,也是意根定的結果,否則六識絕對不能定。

入定和出定都是由意根決定的,當意根漸漸的不再攀緣不再作意時,六識心定下來,就入定了。入到無想定裡六識滅了,只有意根和第八識,意根還執著色身,如果意根決定把色身空了,就入滅盡定。是誰入滅盡定?也是意根入滅盡定,六識都已經滅掉,不存在了,那就不是六識入滅盡定。也不是第八識入滅盡定,因爲第八識不入定也不出定,自心永遠不散亂,也不集中,無念無想無宣,心體在萬法中運行,卻常在定中。

在滅盡定與無想定裡,是如何確定出定的時間,又是如何出定的?既然兩種定裡都沒有六識了,是誰出定?沒有六識的定裡,只能是意根在定中,出定一定是意根出定,然後抉擇造作。第八識不在定裡和定外,定也不是定第八識的,那麽定一定是定意根的,出定也是意根出定。在入定前意識告訴意根,明天五點出定,第二天五點一到意根就準時心動,決定了別境界,六識就出定開始攀緣相關的六塵境界,因爲意根爲了生存,必然如此。

十九、六識的定是意根引起的

眼睛不動,直直的盯著一個地方看,這是誰的定?由什麽引起,爲什麽這樣?當眼睛直直的盯著某處的時候,眼識肯定是定了,五俱意識也定,獨頭意識不出現,如果出現就屬於分神,也叫作心猿意馬。這種定是意根把眼識和意識定在意根關注的地方,是意根作意引起的,是意根作意這一處的結果,如來藏出生眼識只了別這一處,無二也無三處。如果意根作意多處色塵,如來藏必在多處出生眼識和意識,那麽眼識就會四處亂轉。

而意識在凝神住思的時候,這時是獨頭意識的定,眼根也許觸著某個色塵,但眼識和五俱意識不分別。這種定也是意根促成的,意根想弄明白一個問題,就讓意識凝神住思,其餘物不見不聽不關注。所以只有意根專注的時候,六識才能專注和不動,六識是受意根調動和指揮的。

多動症的孩子,由於精力不集中,一般來說學習都不好;同樣,學佛心散亂,也不能修行好。算算數題的時候,意根精力集中與不集中,結果就不同,表面看就是意識的專注與不專注,意識專注與否是由意根決定的,只有意根定了,意識才能專注。意根禪定的深淺不同,思惟能力不同,智力不同,發揮的不同,結果就不同。詩人吟詩作畫,凝神靜思,踱步推敲,與參禪的功夫一樣。有定才能有慧,學佛這樣的大事,沒有定絕對不能成辦,定淺也不能解決問題。

二十、意根不攀緣心念才能集中

意根因遍緣一切法故,其了別慧肯定不能細致,如果我們攀緣的事情非常多,心識分散不集中,了別的也同樣不能細致,智慧分別力也就很差。所以當我們需要把一個問題弄清楚時,就應該把心念集中在需要思考的問題上,這樣意識就有定了。有了定,思惟問題才能細致,才能有智慧的生起,就解決問題了。思考問題時,在房間裡踱步,這可以叫作行禪,也是修定參究的一種形式,兼定兼慧。

二十一、說做不一致是因爲沒有禪定

有一些人意識的高調可以高到八地菩薩的境界,意根的修持卻仍然落在凡夫層次上。爲什麽有如此大的差別?就是因爲從來不修禪定,不在定中仔細思惟,以熏染意根,意根的智慧跟不上意識所解,其身口意所有行爲就與意根的無知相應,意識所說的永遠做不到。

可見禪定是非常重要的,禪定是意識與意根交流的平台,禪定是意識爲意根傳遞理論知識的橋梁,禪定是意識爲意根提供數據資料的渠道,禪定是意識爲意根提交証據的場所,禪定是意根受熏和明理的不可或缺的給養,禪定是降伏意根的安神丸。

佛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佛不我欺,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異語者,佛是大智慧無量智慧無上智慧的集成者,信受佛語,必定成佛。

二十二、念佛三昧是意根成就的

念佛有三個層次,最淺層次是意識單獨念佛,意根不就念佛,這是流於形式的散心念佛,是做樣子的念佛,不是真念佛,與諸佛沒有感應,念佛的功德很小;其次是意根與意識共同念佛,有淺定,是半攝心式的念佛,可以與諸佛有輕微的感應;最深層次是意根獨自念佛,念佛比較真誠,與諸佛有感應,能引生念佛三昧,念佛的功德大。

意識念佛,意根不喜歡念佛時,心比較散亂,一邊念佛,還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談話,一邊妄想,能夾襍很多事。意根念佛時,睡覺時也能念佛,做夢時也能念佛,工作時也能念佛,思考問題時也能念佛,干什麽都能念佛,能出現念佛三昧。所以念佛三昧一定是意根發起的,意根能一切時中念念在念佛,不間斷,有禪定,身心覺受輕安,有喜悅感。

有個人參加百萬洪名念佛期,一個星期念佛一百萬遍,手裡撚著1080個珠的串珠,念完一圈,就把108的串珠撚一個,這樣左右手不斷地撚珠子,口裡佛號不斷。同時還能看電視,還能發表意見,還能看別人做事,有時還能生氣,真是忙碌,但這樣念佛有什麽用呢?意根處處攀緣,意識就得裝模作樣地念佛,沒有一點專注,可見降伏意根才能有念佛定,才能有念佛三昧,定還是定意根,定意識不解決問題。

二十三、意根定六識才能定下來

問:意根默容一切法,默容可以理解爲被動接受嗎?比如六塵境界的聲塵,聲音刺耳,不想聽也沒辦法,除非遠離聲塵這個因緣,或者是意根心思放在別的内容上。

答:意根默容一切法的意思是,意根隨著如來藏能見一切法,了知一切法。一切法上不僅有第八識的運作,還有意根的運作,這兩個識的運作非常深細。所謂的深細,就是因爲意識的禪定和智慧不足以觀察到兩個識的細微更細微的運作,才說意根和如來藏的法深細,識心運作更深細。

不想聽聲音想遠離聲音的是意識,意識這個想法讓意根知道了,意根就決定把注意力放到其他法上。被動接受境界的是六識,因爲意根的慣性了別力,意識無法降伏它,就不得不了別一些不願意了別的境界。意根被動接受境界的情況是,如來藏依據成熟的業種而現行出來的六塵境界以及非六塵境界,意根就要被動接受和了別,有很多屬於逆緣和逆境,也有善業果報。

意識想入定時,不想接收六塵境界,可是意根沒有被降伏,一定要不斷讓六識了別意根感興趣的境界,或者是意根習慣性攀緣的境界,六識就要隨意根不斷地了別。然後意識就要不斷地牽引意根定於意識想要觀行思惟的法上來,當意根被意識說服降伏的時候,意根就減少攀緣和了別,定在需要專注了別的六塵上,六識才能入定。實際上還是意根先有定,然後六識才有辦法定下來。

二十四、意根和禪定是修行的關鍵

靜坐思惟觀行以後,精力越來越充沛,最終擺脫了昏沉,這是好現象。下座以後還能繼續思惟觀行,這表明意根形成了思惟習慣,能精進用功了,這是禪定的結果。一切修行只要與禪定和意根有關,就會有效果,出結果,修行就落實在根本上了。如果修行中沒有禪定,也就沒有與意根掛鉤,沒有熏到意根,沒有落實在意根,七覺分不能現前,就不會真精進,也就不能証得佛法。

世出世間法的關鍵點都在意根上,因此除了意根,就沒有什麽好說的。一切法的究竟、實質和根本就是如來藏和意根,講別的就太浮淺了。修行也要在意根上修,只修到意識就太淺了,不能出離欲界,不能脫離三惡道,就會永遠在魔王的掌控下。因此禪定和意根之法,是魔王最忌諱和害怕之法,他唯恐學佛人有了禪定,有能力出離欲界,唯恐學佛人修到意根,証得佛法,脫離他的掌控,因此他要千方百計的阻止學佛人修定,阻止學佛人証法。我們要想得解脫,不被欲界魔掌控,就要精進修禪定,努力讓意根修行,以早日証得菩提,走上解脫之道。

二十五、如何讓意根念玆在玆

一個法要深入到内心深處,就要深入禪定,止觀雙運,定中經常思惟,就會形成無間作意,從而念玆在玆。意根就會牢牢的掛著這個法,暗暗參究,有朝一日,就會通達這個法。如果缺少禪定,法義無法深入内心,不能形成疑情,也就不會有所突破,不能參究出實質性的内涵。所以只有修出禪定,才能充分熏染了意根,意根有禪定,才能生出智慧,証得佛法。

二十六、六識的生滅相是意根亂動的結果

從相上看,前六識經常生滅變異,即使在白天很正常的情況下,也是要不斷地從此法上生,從彼法上滅,然後再從此法上滅,從另一個法上生。六識的體性就是這樣不斷的生生滅滅,根本沒有定。六識爲什麽要在各種法上生生滅滅呢?因爲意根思想的波動,意根緣法的不斷轉變,以及意根的不定止造成的。如果把意根降伏下來,心不散亂,意根的思想念頭就不會跳動不停了,就會定在一個或幾個法上,六識也就不散亂了,不會到處出生和了別,不會跳來跳去的了。

二十七、三昧定境是意根引生出來的

觀察佛像十秒鍾,然後再看白色的牆面,就會出現佛像的影像,但影像一會兒就會消失不見了。這個境界是如何出現的?這是視覺暫留現象,是眼識意識的記憶功能,還沒有深入到意根,意根還沒有記住,如果意根記住就會長期出現這種影像。如果眼識意識觀察久了,就會影響意根,意根記住以後,就會隨時隨地出現影像,這就是三昧定境。以眼識爲主的視覺暫留時間短,以意識爲主的視覺暫留時間要長,而且閉眼之後再睜眼還能看到。

過目不忘是怎麽回事?意識單獨記憶的内容,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忘記了,而意根記憶的東西很難忘記,甚至能不自覺的想起來,再甚至有可能揮之不去。過目不忘,那是意根的定深,以至於瞬間記憶很牢固,如果意根定淺,記憶的東西忘記的也快。所以所有的定境都由意根引發,意識不能引發長久的定境,只能非常短暫的出現某種境界。我們要想成就各種三昧,一定要深入到意根,由意根來引發境界。

環境熏染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身邊有人口癡,總看著他說話,慢慢可能就被熏染有點口癡。外貌、生活、習慣亦是如此。包括情緒都是傳染的,我們應該多接觸樂觀積極向上的有正能量的人,自己就能被感染樂觀向上,積極進取。所以說近硃者赤,近墨者黑。我們一定要多近善法和善人,如果有能力,才去近惡人度惡人。

如果經常觀察佛像,出現禪定,讓意根記住,看看眼前是否總能出現那個影像?如果能做到眼前出現佛像,那我們會不會修定?會不會修念佛三昧?會不會修白骨觀?會不會修觀無量壽經?觀想西方極樂世界,意識勤加練習,意根達到不忘,等到命終的時候,不管什麽境界,内心只要一想極樂世界,意根就能安住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會現前,必定往生。精進修行的時候誰精進比較有效果?意根精進有效果,意根精進才是真精進。如果想讓極樂世界的境像現前,那就讓意根念佛,意根與意識一起觀想極樂世界。

二十八、意根與三昧定境的關係

白骨觀觀到最後,成就白骨觀三昧,開眼閉眼能見自他色身皆爲白骨,這屬於定果色,他人不能見,只有修出這種三昧定境的人可見。這樣的定境,是通過意識長期的觀想,成功熏染了意根,意根就會認爲色身即是白骨樣貌,於是如來藏就會顯現出白骨相,意識隨時隨處就能見到白骨相,於是觀想成就。

所以一切的定境和三昧,都是意識觀想,成功熏染改變意根的結果,也就是意根成就的,意根受熏有了禪定,三昧定境才出現。意識很容易認可各種理論,只是意根因爲無明習性深重,很難認理,這就造成了修行的不易。每個衆生的意根無明程度不同,習性也不同,無明越薄,修行越快,越容易出現禪定,越容易進入三昧,越容易証法。白骨觀成就時,就會斷除身見,否認身體爲我,貪欲得到降伏,不再執身,得一分解脫。

日想觀成就也是如此,乃至於所有觀行的成就,所有定境的成就都是如此。心淨則佛土淨,菩薩就是這樣成就清淨佛國土的,離不開意識,離不開意根,離不開如來藏,離不開定境,離不開三昧的成就。

二十九、各種觀想境界是由意根成就的

問:弟子觀想落日的時候會覺得眼睛熱熱的,而且隱約有黃色的光亮感覺,就是沒有明顯的輪廓,感覺有一團模糊的光,這是什麽原因?

答:這就是意根作意的結果,意根作意要見落日,注意力在眉間,時間長了,眼睛就會感覺熱,意識回憶落日光明,眼前就好像有光亮似的。意根想什麽如來藏隨順變現什麽,我們就有什麽,我們的五隂就是意根妄想出來的。比如指石爲金,眼前本沒有金子,意根在非常強的禪定中,非要變出黃金,如來藏沒辦法也給你變黃金;我們本來沒有三千大千世界,八地菩薩時定慧都很強大時,意根想有三千大千世界,如來藏就隨順憑空變出三千大千世界來。

所以萬法唯心造,一個是指如來藏直接給我們變造,但是如來藏根據什麽變造呢?就是根據意根的想來變造。抓住意根的想,就能如意如願,意根想好東西就能造好東西,意根想不好的東西就造不好東西。比如意根有貪嗔癡,如來藏就變造六道輪回的生死苦。意識想有沒有用呢?意識的想如果影響到意根,讓意根也有同樣的想才有用,如果沒有讓意根也想,意識的想就沒有作用,原理就是如此。那我們的病呢,如果身體真有癌症,意根認爲沒有什麽事,心裡放蕩放空,癌症就消失了,你心裡認爲沒有,如來藏就把那個癌症的四大就抽回去了,癌症就沒有了,一切法都是心想生,就是這個道理。

觀落日,心想落日,將來成就三昧定境,開眼閉眼都是落日,如真實的一般,就是意根心想如來藏隨順變現出來的。關鍵是如何讓意識的想變成意根的想,意根的想一旦牢不可破,落日景觀即時刻在眼前。一切三昧定境都是如此修成的,修成一個,就會修成兩個三個,乃至於四個五個,無窮無盡的三昧都會現前,世界即改變。

三十、意根在禪定中才能改變一切

用自我暗示法觀行佛法時,意識常常要暗示意根,五蘊虛妄,一切法虛妄,都是如來藏的功能作用,到一定時候,意根就會接受下來,也許就能斷我見了,從而發揮自己的潛能,改變自己。這種暗示,類似於自我催眠,把自己調整到比較安靜和沉靜的狀態,能聽到内心聲音的狀態,這時就可以自我暗示了。

把以上斷我見的内容,慢慢地抑揚頓挫地陳述出來,熏陶意根,並且給意根一定的緩沖時間,讓意根接受信息,整理思路,思惟信息裡的法義。這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境場景,就是讓意根不關注其他問題,只注重被引導的内容,内心要沉靜和安穩祥和,能夠充分的接受意識的引導。如果意識能引導到哪裡,意根就能思惟到哪裡,這時意根是比較聽話的,已經初步被熏染了,只是沒有最後成功。關鍵在於意識是否會觀察意根的反應,是否有引導的經驗,是否真懂無我之理了。這樣的引導催眠可以在合適的時間場景中反複多次進行,只要意識理論嫻熟,會觀察意根,會引導意根,能保持沉穩和沉靜狀態,到一定時日,就可以斷我見。

這種引導和催眠狀態,可以叫作定的狀態,這種狀態能夠改變意根的思想,從而發揮意根的功用。意根的改變爲什麽與定有關,發揮意根的功用爲什麽與定有關?改變自己爲什麽與定有關?一切法的成就爲什麽與定有關?斷煩惱爲什麽與定有關?

因爲在定中,六識少於現行,意根能少了別和應對六識,精力集中,就能專心思考,思量性強,能認識到事實真相,認識真理,出生智慧,然後心中就有了力量,就能有很強的正確的抉擇力,從而可以降伏煩惱,改變自己,乃至於改變一切法。否則意識明知是煩惱,就是伏不下來,因爲意根心力不足,認識不到那是煩惱,祂就不可能決定改變自己。意根在無定的狀態時,能緣萬法,尤其是六塵的法都要攀緣,心力不集中,不能專心思量,不能認識真理和事實,也就不能有正確的抉擇。修定後,意根緣於少法,其思惟深細,抉擇力就大。一切法都是在定中改變的,一切法是意根作主,如來藏改變的。在禪定中意識浮淺的思惟受到控制,意根以其強大的功用,就能改變一切法。

意根爲什麽具有潛能?爲什麽靈感來自於意根?因爲意根已經歷了無量世,祂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不像意識只與這一世的經歷相應。無始劫以來,意根一直都存在著,積累了無窮無盡的經驗,老馬識途,祂什麽事都知道。動用意根,激發靈感,發揮其無始劫以來的豐富經驗,祂又能作主,那麽就無事不辦,無往不利,戰無不勝。

三十一、意根沒有禪定時了別慧就低

意根爲什麽了別慧低劣呢?因爲祂遍緣一切法,什麽法祂都攀緣,什麽法祂都去作意,什麽法祂都領納,什麽法祂都執取,什麽法祂都去思量,所以祂的注意力特別分散,不集中,不專注,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什麽法上。一切法祂都攀緣,識心分流太多就不能出現禪定,沒有禪定就沒有很清晰的了別慧,哪個法祂都不能了別清楚。

心識越分散,了別越不清楚。從這個道理上說,沒有定就沒有慧,意識心就不能像意根一樣到處攀緣,到處了別,不能對什麽法都感興趣,都投入精力,那樣的話,智慧也就很浮淺,什麽事也不明了。了解了意根的體性,就知道了意識心不應該到處攀緣,不應該到處去造作,要學會專注,這樣才能生起智慧。但是意識興趣廣泛還是因爲意根到處攀緣導致的,意根是否有定,決定著意識是否有定,修定還是要在意根上著力。

那麽意識心要想有定,該怎麽辦呢?就要降伏意根,說服教育意根,告訴祂:這個法是假的,那個法是生滅的,這是空的,那是無我的。慢慢的意根知道並認可了這個道理,就會思量:既然都是空的、生滅的、無我的,那我還執著這些干什麽呢?祂就不對很多法都去作意,注意力不分散了,意識才能專注。

爲什麽把意根降伏下來,意識心就有禪定呢?因爲意根只要攀緣什麽法,作意什麽法,思量什麽法,第八識就會把意識心生出來,隨著意根去攀緣什麽法,作意什麽法,了別什麽法,思量什麽法。這樣意識心被意根牽著到處跑,當然就沒有定了。意識心沒有禪定就沒有智慧,意根也一樣沒有智慧。

修定要想有效果,就要不斷地暗示意根,一切法都是空的、假的、生滅的、無常的、無我的,意根懂得了,就不會再攀緣了。那麽在很多沒有意義的法上,意識心也不用再了別了,就會專注於目前最重要的法塵上,只在一個法塵上,或者兩個法塵上來了別,這樣就定下來了。意識有定了,對法塵了別得非常專注集中,其了別慧就殊勝,智慧就容易産生出來,能把法思惟得清楚透徹,修定的原理就是這樣。

既然意根攀緣什麽法,意識就隨後了別什麽法,爲什麽有很多事情還不清楚,如對前世一無所知呢?因爲意根和意識所對應的法塵有所不同,意識對應的法塵範圍比意根小,意根如果攀緣勝義根裡的法塵,意識就要隨著去分別。但意根所緣的有些法塵,不屬於勝義根裡的,與意識不相應,第八識就不能生出意識來了別,意識就不知道了。

除非意識有神通的時候,了別的法塵才能與意根相差不多。成佛時,意識就可能了知所有第八識變起的法塵,對於前五塵,意識也可能了別到。前五識也可能了別到法塵,第八識也能了別到六塵。八個識都轉識成智以後,就沒有侷限性了,每個識的功用都擴大到極限,甚至第八識的心所法就能有很多功用,那是真正很了不得的事情,我們沒法想象。所以佛是三界尊,非常值得我們敬仰。

三十二、神足通是意根的定心所法成就的

練習神足通的時候,在座位上磐腿,意識觀想身體離座位一寸,定力足夠時,身體就能離座位一寸,這叫作以心舉身。但是這個身是意識作主舉起來的嗎?不是意識,意識怎麽想也沒用,必須讓意根也想如此做,才可能有辦法作主把身體舉起來。那麽在意識觀想時,意根同時也在努力,想把身體舉起來。在沒有定力時,意根也願意作主讓身體飛起來,爲什麽飛不起來?因爲沒有禪定或者定力不足,意根的心力就不足,力量不大,如來藏就幫不了忙。

有定無定,意根的表現差別那麽大,力量差別那麽大,就是因爲沒有定時,意根其力不充。而在甚深禪定中,意根種子集中流注,其抉擇力思擇力就大,就能心想事成。

第六節  慧心所法

一、意根的兩種智慧

意根的智慧分爲兩種,一種是無始劫以來由於熏習了無量法而具有的獨特於意識的智慧,與生俱來,不用後天熏染和學習,也遠遠優越於意識的智慧,對一切法起決定作用。因此意根有時候不用依靠意識對境界的思考、分析、研究、比對、想象等等思惟活動,單獨就能對六塵内和六塵外的塵境作以快速的、不爲人知的、不可思議的考量和判斷,並且迅速地作以抉擇,不容意識分說和抗拒。

意根的另一種智慧是對境界具體内涵的了別智慧,這個智慧比意識微弱和遜色很多,因此必須依靠意識細致入微的了別,才能作以判斷和抉擇,意根單獨無法完成此類分別。因爲意根所緣的境極廣而且寬泛,無法投入所有或者是大部分注意力而專注了別,只能了別境界的大致相貌,作以簡單的考量判斷,不能細致入微,這時候不依靠意識的了別,就沒有辦法作抉擇了。一般所說的意根了別慧劣,主要是指這個意思。但是修到八地菩薩以後,意根能代替六識的功能作用就不是這樣了。

以上兩種智慧要嚴格區別開,不能模糊混淆,否則無法準確地了解意根的體性和功能作用,無法提升自己的智慧。如果意根在任何法上和任何時候,其智慧都是低劣,那麽在重要關口、在性命攸關的危急關頭、在大是大非面前、在証據不充足的時候,衆生該何去何從?豈不一律決絕不下,難逃厄運,而遇難不能成祥,必早早夭折而不能壽終正寢?

意根猶如一個將軍和總司令,意識猶如一個參謀長,五識猶如偵查員。如果說意識參謀長的智慧高於將軍和總司令的智慧,那豈不顛倒,何不讓意識當將軍和總司令指揮千軍萬馬?最重要的一點是,意根是什麽樣的智慧,衆生就是什麽樣的智慧,意根就代表了衆生。那麽有智慧的衆生,意根肯定是有智慧的,無智慧的衆生,意根肯定沒有智慧。意識的智慧既不離環境熏染,更不能脫離意根的智慧,也要受意根的智慧熏染和限制。

二、意根不可思議的智慧

七個識都有慧心所,意根慧心所很弱的人,就是世俗法裡所說的先天性愚癡和智障。七識雖然都有無明,但是在世俗法上還是有一定智慧的,否則世間事就不能成辦,也不能在世間正常生存了。因爲七識有世俗法上的智慧,菩薩們翻譯經典時,如來藏這個般若智慧才不被翻譯成漢語的智慧,以便於與七識的慧心所有所區別,不至於混淆不清。

現代化高科技的開發,物理化學數學生理學心理學等等領域理論的發展,就是七識慧心所的成就,其中意根也少不了具足慧心所的功能。尤其是那些天才們的智慧,主要就是指意根的先天性的智慧,不是意識後天學出來的智慧,那麽意根的慧心所了得嗎?也是了不得的。意根的慧心所不可思議,即使是凡夫的慧心所和畜生的慧心所也是不可思議的;佛菩薩的慧心所當然就更不可思議,無法思議了。但是所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佛都能思議得了,否則佛就有無明,那就不是佛了。這些慧心所法有些是先天就具有的,有些是必須通過後天修行才能出生和成就的。

意根在世俗法中的慧,比如當唱念佛號以引導修定,當氣力不足時,意根突然決定改爲低音,音調馬上就改變,意識還不覺知。意根和如來藏兩個和合決定了一切法要如何生起、運作和變化,很多時候六識都不覺知,那意根的慧真是不可思議,能隨時了知一切法,隨機應變,如來藏緊跟其步伐,半步不差。再比如當色身需要某種營養時,就會特別喜歡吃某種營養食品,而且容易攝取和吸收;當色身不需要某種養分時,色身就會排斥,不喜歡吃,吃了也不容易吸收,不攝取。意根和如來藏究竟是如何讓那些法出現的,意識真的無法想象。

所以我們想一想,意根的了別慧都是那麽低劣嗎?不一定,要看在哪些方面,在了別六塵細節具體内容時,智慧是不足不細致的,但是還有意識可以補足祂的缺陷;在其他方面,意根的智慧還是很強的,所以才說意根很伶俐。如果意根的慧真的低劣,祂怎麽能夠讓五隂身刹那作出反應,應對緊急情況,隨時調節色身,以應對周圍的生活環境?怎麽能夠修學佛法降伏煩惱轉識成智?意根先了別色身狀況,之後指揮六識造作,如果祂的慧一直是低劣的,祂如何能夠及時而正確地指揮六識應對周圍一切狀況,如何更好的適應周遭的環境?

既然意根和如來藏兩個永遠在一起和合運作,那麽証得意根,禪定具足時,就能在意根出現的所有處抓住如來藏。這就是甚深的唯識開悟法門,之後六七識的智慧就會非常深細,只要修出初禪定,禪宗三關一躍而過,入初地就會指日可待,修行就超越了一大阿僧祇劫。有慧根的久修的大菩薩們應該有此決心、毅力和勇氣,要悟就從識心上悟,悟到佛法究竟處,八個識的和合運作就都能觀察到,能迅速生起唯識種智,將來有能力分擔如來家業,成爲佛教的中流砥柱。

三、意根的了別慧

表面上的聰明伶俐都是意識心的慧,比較浮淺,給人感覺有些浮躁和淺薄,不深沉,不踏實,不可靠,只要不是意根的慧就不是真正的慧。意根的慧,可以表現爲深沉、執著、沉穩、可靠、可信賴,給人一種踏實感。意根在六塵境界的細分別上智慧比較劣,分別勢力弱,有一種愚癡性,不知善惡,不知好歹,不知優劣,不知東南西北,不知長短方圓,不辨男女,祂沒有意識的引導,總是要錯亂了別,把東當西,把此當彼。那就不得不借助於意識作詳細而具體的了別。所以意根攀緣和惦記的法,一定會讓意識不斷的了別和分析判斷,自己再做總體和最後的判斷抉擇,這是指在六塵上的了別。

在六塵外的了別,意識就幫不了忙了,全部依靠意根自己單獨的了別,單獨思量判斷抉擇,意根就能判斷出大致的情況,於是就能抉擇如何造作,其智慧也不能算是很低,因爲無量劫以來意根也單獨做了很多正確無誤的抉擇。意根在六塵境界的細分別上智慧比較劣,分別勢力弱,但是意根在六塵之外的了別智慧並不低,重大的事情都能作以快速的判斷和抉擇,指揮六識作出快速的應急反應,能避免許多災難的發生。

但是意根在概略性的總體、整體、全侷上的了別性,卻是意識所不能及的,因爲意根掌握著一切法的全侷和全貌,重大的事情都能作以快速的判斷和抉擇,能自主處理很多突發事件。

四、意根和意識慧心所法的區別

意根和意識智慧的區別,可以用具體事例來說明,比如睡覺時,被子被踢掉了,身體沒有蓋被子有些涼,意根了別到這個情況,自己卻無法處理,心裡惦念著這件事,如來藏了別意根的思心所,於是就給意根變現出夢境,以解決此事,意識就夢見自己處於寒涼的環境中,感覺很涼,於是就決定把被子蓋上,意根同意再作自己的抉擇。這時意根分不清夢裡和夢外,把夢裡的境界當作夢外,就作出了決定,意識也不知道是夢裡還是夢外,把夢境當作真實,就服從意根的決定把被子蓋上。但是能蓋被子的意識已經不是獨頭意識了,而是五俱意識,那就還有身識現起,一起把被子蓋上。意根分不清夢裡夢外是無慧,能想辦法處理卻是慧,能了別身體出現特殊的狀況,也是意根的了別慧,具體情況的分析和處理屬於意識的智慧。

五、意根經驗老道的智慧

意根和意識智慧的差別就是,意根不能如意識那樣對六塵境界有細致而具體的了別,僅此而已,其他的,意根的慧還是相當了不得的。我們很多時候應付世間事,尤其是非常緊急的事,非常忙亂的事,全靠意根的經驗和慧,而意識卻無法應對,分析不過來,解決不過來,只能聽意根的指揮和安排。這種情況有時候可以叫作隨緣,有時候可以叫作聽天由命,可最後也都解決了,有時候還挺圓滿和稱心如意的。

意根有祂獨特的大智慧,比如臨危不懼、鎮定自若、井井有條、有條不紊、壯志豪情、虛懷若谷的胸襟、非凡的氣魄等等,都是意根的慧,很了不得。尤其是多生多世做人、當首領將軍、當宰官大臣的人,經驗和閲歷豐富的人,意根的慧很強大,這些人做事多是依靠意根的慧,決定處理應對一切事情,意識常常是起輔助作用的。

大將軍臨陣指揮,戰場上緊急的決策,重大的策略,往往都是靠意根的無言的智慧和經驗,意識往往使不上力。有福德、有主見、有韜略的人,遇到事情,往往很淡定,都不急於應對,不急於作決定,到時自動會有主意有辦法出來,那就是依靠著意根想出的辦法,意根自有辦法。有主心骨,世俗人說的有老豬腰子,就是指意根自己有主張,意識不用去管。有大智慧的人,睿智的人,理智的人,有素養的人,還是以意根的智慧爲主,用不到意識的狡詐和心機謀略,意根自有安排。這種大智慧,就是意根思量的結果,也是意根經驗老道的結果。

一個人才,現培養是來不及的,就是說現讓這個人的意識學習,再熏意根,已經來不及了。必須是這個人從前就具備所需的素質,先天就具足的,那就是意根具有的,早已經熏成功的,與生俱來的智慧。所謂的慧根,所謂的善根,所謂的福德,說的就是意根具有的與生俱來的智慧。

所有衆生的意識在剛出生時,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彼此之間並無差別,跑到生命的終點時,差別爲什麽那麽大?一個是生存環境的熏染,另一個是意根的帶動。而娑婆世界的生存環境大觝差不多,同一個城市同一個家庭同一個工作環境,後天對意識的熏染是差不多的,關鍵還是在於意根的帶動和業力的敺使。而意根的力就是業力,業力就是意根的力。所以一切的差別就差別在意根上了。

六、所有的慧落到意根上才是究竟的

智慧不僅是指意識的慧,也指意根的智慧。由意識的慧,能引發出意根的慧,最後智慧落實到意根上,後世又能出生大智慧。如果沒有禪定,那就只有意識單獨有智慧,意根不能隨之産生智慧,因爲沒有禪定時意根攀緣多,無法集中精力思量和參究,因此不能証法,也就不能知大小乘的無我,無法出生大智慧。

凡夫的意根也是有智慧的,意根如果沒有智慧,就不能隨意識薰修佛法,不能出生擇法覺分,不能精進參究和觀行,也就不能見道斷除我見、疑見和戒禁取見,以後的生死結縛也無法斷除,也不能正確如理的指導六識修行,意識再有智慧,都沒有多大用處。

意根如果沒有智慧,意識認爲如來藏是真實的,一切法是幻化的,五隂是無我的,可是意根不懂,就不能破除無明,無始無明仍然存在,那就仍然要牽引六識造作無明業,不能淡化貪嗔癡煩惱,更不能斷除貪嗔癡煩惱,不能得心解脫和慧解脫,不能斷盡一念無明和塵沙無明;既不能出離三界,也不能究竟成佛。既然這一切都能實現,都能變爲現實,說明意根有慧心所,是有智慧的,能導致凡夫衆生成就一切世出世間法,直至成佛。

解脫主要是解脫意根對於三界法的生死係縛,以及對一切法的執著和係縛。意識和意根在小乘方面的慧滿足了,就是慧解脫的四果阿羅漢;意識和意根在大乘方面的慧漸漸具足圓滿,就能轉識成智,究竟成佛,所以這個慧最後還是要落實到意根上。

七、意根的平等性智

初地菩薩第一次轉識成智,意識轉爲妙觀察智,意根轉爲平等性智,六七識斷除有漏的煩惱性,由識性轉成智性,轉識成智以後所具有的體性就是意根的平等性智。意根的平等性智是依如來藏的體性,從如來藏的角度,看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真如性,不區別我高你低,對待一切衆生都是平等一如。那當然意根一定要先証得如來藏,才能依於如來藏的平等性起自心的平等性智。因此布施時不會選擇對象,分個親疏遠近,不會只對自己親人布施,而是布施給最需要的人,把別人當作自己,對關係較遠的人甚至比對自己親人還好,那樣才是真正的無我平等性的布施。

八、意根對色身的了別慧

身體活動是意根通過調控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由六識配合産生出來的。比如早晨睜開眼睛,眼睛不會自動睜開,是意根作決定,調控六識才睜開眼睛的;比如吃飯時意根了知到吃飽了的信號,決定不吃了,六識就會停止進食,這也証明意根通過大腦能控制全身的活動,而全身的活動都是六識的活動;再比如臉紅脖子粗,暴跳如雷,氣急敗壞,大打出手,喜笑顔開,心花怒放等等,都是由於意根有煩惱情緒的緣故而表現出來的,是意根操控的結果。

意根根據什麽操控色身呢?色身的情況意根爲什麽掌握得那麽準、那麽及時?色身當中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變現和執持的,吃飯吃到什麽程度,如來藏會刹那如實反映出來,意根依如來藏就無所不知,意根知了以後,就會生出抉擇心,作出一種決定,然後六識就依之奉行。當然意根對六塵境界的微細知,對身體詳細情況的知,是通過六識了別到的。昏迷以及睡著時的身體狀況,如來藏都會刹那如實反映出來,意根都會及時了知到,這些時候根本沒有意識,都是意根依如來藏單獨的知。

再比如突然見到一個熟人時,意識怎麽也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可是還覺得知道對方的名字非常熟悉,好像就在口邊馬上就能說出來似的。這種情況僅僅是意識想不起來,不代表意根不認識對方和名字,等對方走後,意識就會突然想起來了。爲什麽意識能想起來?還是意根給了意識一定的信息,意識就突然想起來了。一切法的運作裡一定都有意根的作用,不一定有意識的作用。如果有些功能作用,我們分不清到底有沒有意根的作用以及意根作用的大小,那我們就想一想沒有六識的幾種狀態,意根是如何運作的。

九、意根的經驗習慣和智慧是如何産生的

習慣於打坐的人,無論走到哪裡,總是喜歡磐腿而坐,即使是坐在火車的硬座上,也習慣性的磐腿而坐。爲什麽有這個習慣呢?因爲通過一次次的磐腿經驗,意根知道了磐腿的益處很多,對色身有益,覺受舒適,身心自在安詳,氣血運行暢通無阻,能解除疲乏,讓精力充沛旺盛,頭腦清晰。因此,只要坐下來,意根就習慣性的作主磐腿坐,六識就自動地磐腿,意識也許還不知道爲什麽一定要這樣坐,只能乖乖的順從意根,如來藏更是沒有話說。

從這裡看出,意根了解色身的運行狀態,知道身體需要什麽,不需要什麽,如何對身體有利有益,可以說祂對色身了如指掌,所以才能在六識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而造作一些身行。比如說困了就打哈欠,渴了就吞咽口水,餓了就捂胃口,頭疼就捂頭,頭暈時就蹲下,身體缺某部分營養,就喜歡吃某種食物,身體癢就抓癢等等,這些不爲意識所知的現象,意根一直都暗暗地調控著,祂非常懂得自我維護和自我保護。

由此看來,意根的智慧和經驗也是了不得的,先天就知就懂,意識還需要後天學習才能知道,但有的人還學不明白。如果意根也需要後天學習才能知道如何保護自己,那麽嬰兒渴了餓了,就不會哭泣,尿布不用換乾燥的也能睡得安穩,遇到逆緣,身體也不會掙紥;如果意根必須通過後天學習才能懂得保護自己,第一次開車遇到緊急情況時,就不會緊急刹車以躲避車禍的發生,第一次遇見石頭掉下來,也不會抱頭逃跑。然而這些事,意根天生就知道,因其有知性,且知得準確無誤,所以結果就滿了心願,也安然無恙,可見意根的智慧性了不得。

但是意根的這些智慧性,有很多也是經驗累積所成,經歷的多了,也就成了經驗和習慣,就成了先天性的智慧。意識沒有宿命通時,是沒有辦法累積每生每世的經驗,只能順從意根的指揮,圍繞著意根的指揮棒來運轉。

十、意根了別慧能了別一切法

問:意根了別五塵境的重大變化時,是在外相分上還是内相分上了別?

答:意根能了別五塵和法塵境界的一切變化,不僅僅侷限於重大且變化的五塵境和法塵境,不是只了別重大的五塵境和法塵境,微細的六塵境、微小的六塵境全部都了別,靜止不動的塵境也能了別,然後再判斷重要和不重要,是否需要細了別。由於慧心所法的侷限,需要細微了別時就用六識來輔助了別。這些了別一般是在内相分上的了別,六塵成爲内相分之前,意根也能了別到,所以有些突發事件,意根能夠非常快速地處理,意識來不及思惟。

如來藏通過浮塵根把外相分六塵,變現爲内相分六塵。意根觸内法塵時,如來藏生意識,由意識直接了別内法塵,意根再了別意識所了別判斷出來的内容。沒有意識時,意根只能了別内法塵的粗略相和總體相,細節了別不清楚,才喚起意識和五識一起出來了別,然後意根才作主,採取相應的行動。

十一、意根強大的生命經驗和智慧

在即將昏迷的時候,意根了別到身心的狀況,就要極力保持清醒,努力不讓六識滅去,不斷的鼓起勇氣,保持覺知。意根根據什麽這樣做呢?祂究竟了別到多少事情?意根又有多少生命的經驗,能了別多少塵境,才作出決定應該醒過來,然後努力喚起六識覺知六塵?

意根在昏迷過去以後,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意根就要掙紥著喚起覺知,讓識心紓緩過來,清醒過來。昏迷,是大腦勝義根受阻礙,或者缺血,或者缺氧,大腦中樞神經傳導功能受到抑制,外六塵不能順利而正常的變現在勝義根裡,傳導到勝義根裡的六塵越來越少,傳導的越來越慢,不能保証根塵正常相觸,以至於如來藏無法順利而正常的輸送六識種子,六識的運行就緩慢,或者斷斷續續的,不能正常了別六塵,功能就不能正常發揮。這是意根所不情願的,祂把六識的功能作用當作是自己的功能作用,不願意讓自己的受想行識功能消失滅除,就要極力的保持對六塵的見聞覺知性。

意根通過如來藏對色身的了知性,而能知道色身的大致情況,再加上六識傳遞過來的信息,就能大致判別出五隂身的狀態。當色身受到傷害,勝義根傳導和接收功能受阻,意根對色身的調控就受到影響,但祂仍然要努力調控色身,努力讓六識了別身根以及六塵上的信息。如來藏了別到意根的作意和思心所時,就盡量配合意根輸送六識種子和四大微粒,盡量保持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傳遞,保持六識不斷的了別。

意根每次作意和決定,如來藏都要加強六識種子的輸出,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即將昏迷過去的人,一會兒了別性強,一會兒了別性弱,一會兒清醒,一會兒昏沉。如果旁邊有人拍打此人的色身,或者大聲的呼叫此人,把這些強大的六塵境界傳導到勝義根裡,協助意根作意和抉擇,六識就能保持微弱的了別性,而不至於滅去。人在臨死亡的時候,旁邊有人呼叫其名字,有時候也能把他叫醒而活過來,這是起到增強意根的意志力和思心所的功能作用,如來藏就會配合意根讓六識現行,從而就能醒過來活過來。

意根這個識,活活潑潑,伶伶俐俐,識別性了別性也很強大,除了對六塵具體境界的了別很弱勢以外,思心所的運作性也很強大,其力量不可思議,其生命力更是不可思議。祂就這樣頑強地在六道裡頭出頭沒,堅強不屈。

意根的出離心,需要意識通過修行和觀行,不斷地傳遞給意根了知,不斷地熏染意根,讓意根知道六道輪回之苦,直到意根受到觸動,真的認識到了六道之苦,才發起了出離心,其力量遠遠大於意識的出離心,這才作主主導六識勇猛修行,朝夕用功,減少六塵的攀緣,念念在修行上,鍥而不捨,最終才能証法,漸得解脫。

十三、意識有妙觀察智時才能知道意根的慧

慧,有識別了別的作用,只要第八識現起的法,意根都能緣,也都能了別。意根對於自己的了別是否能反觀,意識沒有智慧時就觀察不到。如果不是了別六塵的法,意識也不知道意根究竟了別了什麽,是如何了別的。即使意根了別了六塵的法,意識沒有智慧時還是不知道,不知道意根了別時是什麽心行,其中有什麽心所法運行出來了,如何運行的,這一切法意識沒有妙觀察智的時候是觀察不出來的。意根在各種法上運行時的智慧到底如何,意識沒有妙觀察智的時候,同樣是觀察不出來的,那就不知道意根的心行如何了。

勝義根之外的法,意根即使了別了、運作了也無法表達出來,意識就不知。意根沒有名言,不與語言相應,需要借助於意識才能表達出來,意識是意根的代言人,意根的一切心行都通過意識表達出來,沒有意識的時候意根在六塵上就不能有什麽作爲。意識沒有妙觀察智時,不管意根有什麽樣的智慧,以及沒有什麽樣的智慧,意識都不知道,意根的慧心所祂很難觀察到。了別法塵以後,意根的慧心所啓動出來,知道是什麽法,就會有所執取,思量過後就起抉擇作用,趨利避害,於是就要有所造作,第八識隨順,就能現起相應的法。

十四、意根超過於意識的了別慧

感應的發生,意識都不知道爲什麽如此,這是意根與前世的業種相應,業緣現前,了別了前世熟悉的人事物,有如久別重逢的感覺一樣,自然的讓身心出現變化。比如剛剛學佛,遇見佛像,念佛拜佛時,自然出現感應,痛哭流涕,佛法上叫作善根發,其實是意根與前世的學佛經歷和業行相應,業緣現前,才深有感觸而出現的反應,意識並不知道爲什麽如此。

意根知道的事情非常多,遠遠超過了意識,祂所作的很多的了別,並不需要意識配合,意識也配合不了,除非有神通時。神通無非是讓意識通前世後世,而意根一直是通前世後世的,只是無法表達出來。因爲意根幾乎也與如來藏一樣無量壽了,在世間裡經歷了所有的風風雨雨,無所不知,只是祂不與語言文字相應,無法表達與人。很多人把意根看成一塊木頭,認爲意根幾乎沒有什麽了別思量的作用,這是因爲很多人不了解意根的體性,更不能觀察意根的運作,所以才對意根無知,生出許多邪見。

遇見楞嚴咒時感覺很熟悉和喜歡,於是就斷定前世肯定熏習過。這個斷定是意識了別自己對楞嚴咒的感覺而斷定的,同時也有意根同意意識的斷定而斷定的成分,否則就不能堅決肯定,心裡多多少少會有狐疑。遇見楞嚴咒時的感覺,也是意識心的感覺,但是意根與前世的業種相應,業種現行的緣成熟了,意根了別到前世的業行,熟悉楞嚴咒,意識受到暗示就感覺非常,甚至痛哭流涕,讓意識判斷出前世一定讀過楞嚴咒。如果意根不與前世業種相應,不了別業種,就不會有痛哭流涕和感覺非常的現象了。意識的感覺、判斷和一切表現,都是意根指引和操控的結果。

這個痛哭流涕有點玄妙,爲什麽哭時,一流淚就有鼻涕呢?眼是眼根,鼻是鼻根,爲什麽會同時流淚流涕呢?哭時流淚就好了,爲什麽能連著鼻根起用呢?原因是眼鼻之間連接非常近,有其互通性。還有炒菜時,鼻子聞到辣味和刺鼻的種種味時,眼淚又出來了,這是怎麽回事呢?

道理是這樣的,鼻根和眼根都是色法,都是肉體,屬於身根上的一部分,受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和制約,而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是受意根調控的。當意根動心時,就促使大腦神經系統向相關的神經系統傳遞信號,以調控身根的某一部分。眼根和鼻根是相通的,神經系統相連,刺激到一個根,就能連接到另一個根,向眼根部位傳遞信號時,信號也影響和傳遞到最相近的鼻根部位,二根同時起用,就是鼻涕眼淚一把。

只要一動感情,眼淚鼻涕就要同時流出來,都由意根調控。感情淺時,意根動的輕微,就只有一個部分有反應,或者只流眼淚,或者只流鼻涕,不同時流;感情深時,意根動的嚴重,信號傳遞到一個部位時,就能連帶到另一個部位,就是鼻涕眼淚橫流。比如情緒激動時,鼻子酸楚或者抽動,眼淚就出來。眼淚出來後,牽動鼻涕跟著出來。因爲情緒情感由意根控制,意根就能控制眼根和鼻根同時表現情緒,二者近而通故。意識的假哭,意根不感動時,不會指揮大腦神經系統傳遞信號,指揮色身的配合和變化,就不容易有鼻涕和眼淚,意識強迫意根楞擠時,也許能出來一些鼻涕和眼淚,這時就裝得比較逼真了。

十五、天生就有的智慧是意根的慧

治病(精神心理上的病)要治根,這個根就是意根,慧根善根都是指意根。有些孩子從小就能看出來,他有善根福德,這是指意識具有的還是意根具有的?生來就如此,不是意識的,是意根所具備的善根和福德以及智慧,是意根前世熏習帶過來的,不是意識的。有的小孩幾嵗就會磐腿打坐,都是意根從前世帶來的習慣;小孩子很小就會彈琴譜曲,也是意根的慧力的作用;有的人生來就大度,有容人的海量,也是意根前世熏習所帶過來的,意識所享用的都是意根從前世帶過來的慧。

十六、意根慧劣的部分及原因

問:意根的慧劣到什麽程度?能否量化?既是慧,就應該有慧的所有内涵和表相,起碼是慧的部分内涵和表相,那又如何拿捏其分寸和尺度?

答:意根所謂的慧劣,是指祂不能了別六塵境界的具體内涵和很微細的内容,只能粗略、概略的了別一些境界;如果不依靠意識的了別、分析和判斷,意根自己對於境界就思量判斷不清楚,常常要作錯誤的判斷和抉擇。這是因爲意根具有遍計所執性,攀緣的法太多,無法專心了別一些境界法塵;又因爲意根執著性太強,這就嚴重遮障了意根的了別智慧,無法把六塵境界了別清楚,只能做個大概和粗略的了別。所以祂必須依賴六識的了別,尤其是意識的了別,才能作自己的了別、判斷和抉擇。這是指凡夫位和沒有禪定的情況,具有甚深禪定的聖人就不如此了。

意根在沒有禪定的情況下,分別六塵的時候,雖然與意識相比較其智慧劣弱一些,但是意根的慧是可以增強的,每個人意根的智慧也有差別,智慧程度有所不同。這在於意根是否有煩惱,煩惱和習氣的輕重程度如何,無明的輕重程度如何。煩惱越重,遮障越重,意根的智慧越劣弱。意根斷除煩惱,降伏我執時,其普遍攀緣和執著性就輕微了,初步轉識成智,心所法就改變,煩惱心所消除,五別境心所法增強,智慧就廣大深細了。那麽對六塵的了別就比從前清晰,從前了別不到的、判斷不了的法,轉識成智以後就能了別和判斷一部分,其感知力增強了,意識依之就能了別到他人更多的前後世的習氣、性格、脾氣、秉性,世事更能洞明一些,更能了別到一些衆生的業因果報。

十七、意根未蔔先知的智慧

問:意根作出應對決定,是依於煩惱習氣還是依於慧心所?對於即將發生的重大事件,是如來藏主動發出一些信號讓意根來警覺,還是意根自己攀緣出來的?

答:意根作出應對決定,既依自己的經驗判斷,也就是慧心所法,也依自己的煩惱習氣。意根應對一切境界,都會有慧心所法現行出來,五遍行心所法也要現行運作,思心所在其中起很大作用,只是大多數衆生觀察不出來罷了。意根的應對決定並不都是正確的,無明深重的時候,還是依於煩惱習氣的時候比較多,應對抉擇正確的時候才能體現出意根的智慧。

對於重大事件,意根是緣於如來藏的見分而起自己的見,如來藏所見所變現出來的法,意根都能見到,因而能提前感知到重大事件要發生,並非是如來藏對意根的特意提醒,因爲如來藏是無心的,並且也不了別重大事件的重要性和利弊。如來藏依靠自己的見大作用,能了別業種,業種成熟時,如來藏漸漸輸出業種,變現出一些業緣,各種塵境逐漸顯現出來,意識對此無覺無知,可是意根依於如來藏變現出來的塵境,了知了一些業種,就知道要發生重大事件,於是警覺意識,意識也許明白,也許不明白,要視意識的智慧和自己的業力而定。如果業力大,意識再有智慧,也很難了知意根的警覺作用,或者是意識雖然能知道要發生大事,由於業力作用,而無能爲力。

業種現行需要外緣,但是業種現行出來時,本身也要現行出一些業緣,因果才能實現。比如兩個人前世有逆緣,今世在一起時關係一般,也許還不錯,當前世的業種成熟時,甲對乙的表現和行爲顯得有些詭異,意根了知,就警覺意識,意識感到稍微有點奇怪,覺得不太合情理,可是也不知道要發生什麽,等到事情發生了,意識才知道原來甲的行爲意味著什麽。那麽甲的一些行爲,甲乙之間的事情,就是如來藏新現行出來的,才有後面的因果報應之事的發生。

如來藏即使有警覺作用,也不能直接警覺意識,因爲意識依於意根而現行,如來藏不能越過意根,而直接警覺意識,而且如來藏也不分別意根和意識,只負責顯現業緣,業緣顯現出來之後,意根緣到直接了別,就能判斷出事情的嚴重與否。然後意根再警覺意識,意識有行動力,能分析、思惟、想出辦法,以趨吉避害,意根依之思惟決定,再作抉擇。

十八、意根的警覺作用

親人要出意外,自己提前很長時間心裡感到鬱悶,莫名其妙的哭泣、緊張和憂慮,這是什麽原因?這是預感,是意根感應出來的。預感,是如來藏的警覺作用,還是意根的警覺作用?如果是如來藏警覺意識,如來藏就有主動性,不符合如來藏對萬法的如如不動性。但首先是自己的如來藏相應到了親人的業種已經現行出來的一部分業緣,意根依如來藏所現行出來的業緣,判斷出到即將有意外發生,於是促使六識發泄情緒,莫名其妙的流淚、哭啼、鬱悶、驚恐、不安、煩躁,於是意識心就猜測思惟,是怎麽回事呢?有什麽事要發生呢?再於是意識心想到了可能是某某有什麽事情,最後就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

這樣符合意根對身心調控的原理,其中有如來藏的配合,如來藏了別到多少事也是如如不動的,意根依如來藏的了別,也了別到了如來藏變現出來的業緣,知道要有事情發生,於是産生一系列的反應,對於意識來說是莫名其妙的,可是意根知道的,卻說不出來。一個能說,有語言文字,卻不知道;一個知道,卻沒有語言文字,說不出來,二者打交道,就要配合默契,需要智慧。

意根越在意的人,越能促使如來藏去了別業種業緣,對不在意的人,如來藏順便了別到了業緣,意根也沒有什麽反應,意識心更是不知不覺。意根對自己不在意的時候,自己身體出現病痛,意識也不知道,病情很嚴重了,意識也不知道,意根不會警覺意識。

十九、意根的直覺作用 

動物們的震前反應如下:牛、馬、驢、騾驚慌不安、不進廄、不進食、亂閙亂叫、打群架、掙斷韁繩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驚跑;豬不進圈、不吃食、亂叫亂閙、拱圈、越圈外逃;羊不進圈、不吃食、亂叫亂閙、越圈逃跑、閙圈;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亂跑亂閙、叼著狗崽搬家、警犬不聽指令;貓驚慌不安、叼著貓崽搬家上樹;兔不吃草、在窩内亂閙亂叫、驚逃出窩;鴨、鵞白天不下水、晚上不進架、不吃食、緊跟主人、驚叫、高飛;雞不進架、撞架、在架内閙、上樹;鴿不進巢、棲於屋外、突然驚起傾巢而飛;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發呆、不怕人、驚恐亂竄、叼著小鼠搬家;蛇鼕眠蛇出洞、在雪地裡凍僵、凍死,數量增加,集聚一團;魚成群漂浮、狂遊、跳出水面、缸養的魚亂跳、頭尾碰出血,跳出缸外,發出叫聲、呆滯、死亡。

地震發生之前,動物們的意識不知道有什麽具體事情要發生,反正是知道有災禍要出現了。意識是根據什麽知道的呢?大的災禍,動物們此世都沒有經歷過,小的災禍年齡小的動物們也沒有經歷過,意識不可能知道要發生災禍,更不可能知道涉及到了自己和同類的生命安全問題。意識所感覺到的都是意根根據過往經歷,警覺給意識知道的,意識才作出激烈的反應,這些反應都是意根調控六識造作出來的,六識受意根調動而出現各種驚慌失措、驚恐不安的反應。

意根有未蔔先知的功能,能提前知道將要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意根根據什麽知道要發生大事了?意根離如來藏是如此的近,形影不離,如來藏能見什麽法,意根就能隨之見什麽法,如來藏見本質境,意根見與本質境一模一樣的影子,相是一樣,功用不同。如來藏見到業種緣熟,就陸陸續續地出生一些業緣。意根得見,就知道要發生什麽事情了,因爲意根經驗豐富,根據如來藏現起的這些業緣,馬上就能判斷出要發生什麽事情,大約時間也能判斷出來。所以意根警覺意識了別之後,有時候會急迫的催促意識立即思惟判斷,採取措施;有些時候會讓意識慢慢的仔細思考對策,讓意識感覺還有一定的時間,來得及。

動物與大自然太貼近了,比如魚類,在地震前,大自然已經出現了一些變化,不是在地震時才開始變化。地震前大自然出現的變化,包括地面、巖石、河海、氣候等等,而動物們恰恰是最依賴這些生存環境,最貼近這些自然環境。而這些自然環境是如來藏參與變現和執持的,如來藏能見到這些本質境的相分,之後如來藏如鏡現像,變起本質境的影子相分,意根依如來藏的見分,就能見到影子相分,於是意根根據過往經驗,就能判斷出要發生的事情,因而能感知到要有大災難發生,於是意根調控色身出現了那些應激反應。

這些事情人類爲什麽不知道,還要通過儀器勘探才能知道?因爲動物們的果報是愚癡,意識心比較愚癡,思惟、推理、比較、分析、判斷、研究等等活動很差,獨頭意識活動也少,很少打妄想,很少幻想憧憬未來。總體來說,動物們的意識活動少,意根的直覺功能作用就顯得非常突出,它們就主要依靠直覺作用而生存著。意根又能依如來藏了別宇宙器世間,大自然已經發生的變化和即將要發生的變化,意根都知,所以動物們的知覺很靈,就是因爲依靠意根的直覺作用。

而人類的直覺功能作用大多被聰明的意識思惟活動掩蓋代替了,不容易現行出來,必須在心沉靜下來,就是在比較定的情況下,意識的思惟推理活動被抑制下來之後,意根的直覺功能作用才能發揮出來,這時人的感官才靈敏,才能不依靠意識而知道一些不容易被人所知的秘密,能揭開一些事情的謎底。

意根是無始劫以來一直就存在著的,同樣是老壽星,經歷了無數又無數的人事物理,了知的事情極多,無法計算,所以見多識廣,經驗老道,無所不知,天上地下,過去未來。因此只要如來藏能現起一些業緣,意根就能獨自判斷出即將要發生的事情,這叫未蔔先知。

意根爲什麽有習慣和慣性作用?意根把過去生,歷劫以來的思想、觀念、想法,一直帶到現在,所以才叫作習慣和慣性,意識就沒有前世的習氣慣性。意根無量劫經歷過無數事情,所以遇見比較重要和緊急的事情,祂就要按照自己的經驗來作決定。祂經歷的太多太多了,遇見特殊緊急的事情,不用想就知道,就能決定,就能作主。這些都是意根的直覺作用的表現。

二十、意根單獨了別聲音是模模糊糊的

問:有一天我睡的迷迷糊糊,聽到了播音機發出的聲音,當時心裡知道是佛號的聲音,可我努力去聽,卻分辨不出具體内容,再清醒一點時,聽出這是播放阿彌陀佛聖號的聲音。我睡覺迷糊的時候,只是聽到聲音,說明我耳識是收到聲塵的,但意識沒完全清醒,分辨不清楚法塵。是這樣嗎?

答:睡覺醒過來一般都是意識先出現,五識後出現,二者和合起來才能清楚了別六塵,意識已經清醒一部分,耳識還沒有現前,所聽的聲音就是模模糊糊的。再者,在臨醒之前,意根也能聽到念佛的聲音,但是意根往往分辨不清楚,也會了別錯亂,但是因爲常常聽念佛聲音,意根很熟悉,雖然不會錯亂了別,但了別的還是不太清楚。在臨醒之前的心識作用是意根的,在意識剛剛清醒時,容易發現意根。

人快死的時候,由於四大分解,身根分解時特別痛苦,因此意識沒有多少心力和精力來辨別出現的聲音法塵,所知的法塵就是模糊的。況且由於勝義根的四大分解,外六塵通過神經系統傳入到勝義根裡的内六塵越來越少、越來越模糊不清,意識感知到的就會越來越弱、越來越不清晰。但是如果在平常修行得力,善根深厚,福德深厚,就會得到佛力的加持,心不錯亂,而能往生極樂世界,或者往生善道。

二十一、意根是如何了別色身的

問:六識包括第七識意根,都在頭部活動,那身識是怎麽知道身體裡面器官的觸塵變化的?意根是通過意識身識了知身體觸塵變化,還是通過如來藏了知身體的變化?哪些變化意根要通過六識了知,哪些變化意根要通過第八識來了知?

答:色身所有部分都分爲本質境的相分,和如來藏依本質境單獨變現出來的性境和帶質境相分,身體上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法都要通過傳導神經傳導到後腦勝義根裡成爲内相分,根塵相觸生識,身識意識才能了別到身體的觸塵,了別到的都是大腦勝義根裡的内相分,傳導到勝義根之前是外相分。

意根了別身體情況,有兩個途徑:一個途徑是依據第八識的了別而作自己的了別,只能了別大概的粗略情況,是在身識和意識了別之前所作的單獨了別,了別的不細致,然後再作抉擇。另一個途徑是依據身識和意識的了別信息,而作自己的了別,能借助於六識了知比較微細的情況,然後再作決定。

二十二、嬰兒天生的知就是意根的慧

改變意根,也許一次重大事故,足以讓意根與從前大不相同。不信試試,玩火以後重度燒傷,保証以後再也不玩火了;開飛車掉進隂溝裡,摔個骨折,以後再也不敢開飛車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這個道理。經歷了重大事件,有一些人就會留下後遺症,比如別人一提類似的事情,意根心理就會恐慌、害怕、哆嗦,再也不想面對那些人事。有的孩子被虐待一次,就會刻骨銘心,再也不願意接觸那個人,也不願意聽到那個人的名字,一聽到名字,心理就會驚恐不安。

小孩子在第一次碰到熱的東西自然就會躲開,遇到冷的時候,自然就會縮緊脖子,渾身哆嗦,這說明意根天生就懂得冷和熱,不用人教導。嬰兒第一次被打,也知道痛哭,也知道疼痛,這也沒有人教導他。嬰兒天生就知道飽和餓,所以餓時就會哭閙,而且哭閙也是天生的,沒有人教他如何哭閙。

嬰兒那些痛感,沒有人教導說:這就是痛,這時候應該哭,應該這樣哭。嬰兒第一次被父母抱著撫摸時感到很舒服,沒有人教導嬰兒被抱著是舒服的,被撫摸是舒服的,這樣就是舒服,應該這樣表達舒服,這些都沒有人教導,嬰兒天生就會。

須菩提是佛弟子中解空第一,前世就証得了一切法空,所以在母胎裡也知道是空,出生時也知道是空,於是就感應到家裡的所有財産全部空去,然後財産又全部出現,這個空,就是意根証得帶過來的。有些事情需要六識和五隂和合運作,才能完成,而五隂六識是新的,所以需要學習和適應。每個人學習的快慢不同,就是由於意根的經驗不同導致的。

意識在最開始學佛時,所有人的意識都是同樣的不懂,可是不久差別就顯現出來了。有的人學一輩子還停留在一句佛號上,還停留在讀佛經階段,而有的人一個月以後就要尋找禪宗的經典來學習,一年以後就想參禪悟道。爲什麽有這麽大的差別?意根經歷的不同,學佛時間長短不同,時間相差甚至超過無量劫,智慧有差異,就導致學佛的差別非常大。

二十三、意根天生的求生智慧

動物天生就有自我保護能力,生下來就如此。剛出生時,意識很微弱,也沒有生存經驗,因此對於遇到的各種境界,不能深入思惟分析判斷,可是動物們也知道躲避危險,也知道餓,並且能用聲音表達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恐懼。稍微長大一點點,意識的思惟分析判斷能力還是不夠強,同樣沒有多少生存的經驗,可是遇到兇猛的野獸,卻知道害怕,知道躲藏起來,知道保護自己的要害部位,知道把頭部先保護起來。當動物們襲擊比自己更弱小的不同種類的動物時,卻知道對方的要害部位在哪裡,直接去襲擊對方的要害部位。

這些行爲都是意根操控的,六識順從意根的操控産生各種身行。那麽意根的知性到底有多強大?思量性到底有多強大?意根爲什麽天生就能知這些事?根據什麽而作主作選擇?與五隂前世的熏習有多大的關係?如何把五隂前世熏習的内容帶到今世,如何與業種相對應?這些問題如果能思考清楚,對意根就不會那麽無知了,更不會把意根當作木頭一樣看待,認爲祂沒有什麽大不了的功能,比意識還差,絕對不會再有這樣的想法了。

二十四、意根對色身的了別智慧

睡眠雖然是由意根決定的,但是意根沒有心讓六個識滅去,祂沒有六個識的概念,只是思心所決定不想了別六塵境界,如來藏就隨順意根,六識的識種子出生的越來越少、越來越慢,六識了別越來越微弱,最後滅去,於是睡著了,身心安穩了。大腦神經系統發布的指令越來越少,身體各種代謝越來越少,消耗的越來越少,身體裡的能量就充足飽滿。意根覺得可以順利的調控身心活動,障礙不大,於是就想有五隂活動,想了別六塵,如來藏隨順出生六識,於是就從睡眠中醒過來。

從這裡看出,意根對色身狀況的了別很精準,對色身五隂的安排有條不紊。如果第二天休息,就讓色身多睡一會兒,不著急有五隂活動;如果第二天有事,就讓色身早些起床。意根的心行活動相當複襍、靈敏、靈活,其智慧並不淺薄,也並不需要依靠意識來承辦這些事,完全單獨運行,不需要助手。如果說意根的了別慧低劣,是指意根無法對六塵的具體細節作了別,並不是所有方面所都是慧劣,沒有辨別能力。如果意根智慧完全低劣,時時低劣,處處低劣,那麽整個五隂身就不能成辦什麽事了。

二十五、意根的先天智慧是生生世世累積的

有些人在某方面的慧力非常好,不用後天學習,生來就如此的,就是意根的慧,是從前世帶來的,那些天才兒童就是這樣。意識通過後天學習具有的智慧,需要的時間長一些,不是很快速。如果非常快就學得的,還是受了意根的熏陶,前世就接觸了,與業種有關。學佛就是這樣,有的人學佛一日千裡,叫作有善根福德,就是有前世的基礎,意根把前世的熏習帶到今世,學佛就會非常快速。

意根的慧是非常重要的,是前世的資産,叫作善根。意根如果沒有很好的智慧,我們前世修行都白修行,前世薰修的那些世俗法也白薰修了,不能帶到今世受用。人的差別不在於一生一世,一生之中,不至於積累出多大的差別,差別是生生世世累積出來的。所以衆生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意根,是意根的差別。由於意根的差別,導致意識也有很大的差別,認識問題的智慧大相徑庭。

意根與種子相應,但是意根的智慧不用現到種子裡取,智慧一直與意根相應,就是說意根一直都有智慧。比如說我們一旦學會了做飯,這輩子任何時候做飯的因緣具足就會做飯,這個手藝一直存在。意根熏習過的法一直存在,祂一直懂,那祂的智慧就一直帶著,不用去如來藏裡取種子。

二十六、意識的聰明和意根的智慧此消彼長

意根直接與業力相應,與業種相應,前世的業種,能體現在意根上。意根的習氣就是業力,有善業也有惡業。意根與善業相應時,表現爲善的習性,與惡業相應時,就表現爲惡的習性。意根與善業相應就有智慧,與惡業相應,就表現爲愚癡。有時候有智慧,有時候愚癡,某些方面有智慧,某些方面愚癡。比如畜生普遍都愚癡,是惡業,但是畜生也有聰明智慧那一面,這是不可否認的,有的畜生前世也許做過人或者天人和菩薩,六道裡都去過,都有業種留存。

畜生有畜生所具備的智慧,天生如此,不用後天學習。畜生因爲愚癡,無法有更多的思惟分析推理判斷,往往都是依靠直覺來生存和應對一切環境。這種直覺就是意根的覺性,既有愚癡的一面,也有智慧的一面。畜生意根的智慧,就是對宇宙器世間的變化敏感,有先知先覺的能力,人類所不知的災難、器世間重大變故,畜生都知,感官都很靈敏,往往能靠這種先知先覺來適應生存環境。人類就不行,很多時候都必須要依靠意識的思惟分析推理判斷,依靠科學手段,才能知道宇宙器世間要發生的變化。

二十七、意根的先天智慧也就是業力

一隻母雞第一次孵化小雞雛時,就知道如何孵化,如何用嘴翻蛋,如何加溫。母雞的意識根本沒有學過如何孵化,爲什麽母雞天生就懂得孵化小雞雛?母雞的意識是新出生的,沒有與前世連接,今世意識也沒有學習過孵化技術,不會看書本學知識,沒有人教導,同類母雞也沒有教導過,意識心絕對沒有學習的機會,可是母雞就會孵化雞蛋。爲什麽如此?都是意根先天性的智慧使然,也是業力所致。

有的小孩三四嵗的時候,就會譜曲演奏音樂,他的意識也是新出生的,沒有學習過譜曲,沒有人教導過他,他也不會看譜,卻天生會譜曲演奏。爲什麽能如此?這些都是意根從前世帶過來的智慧,是意根先天本具的智慧,是無量劫熏染的結果。

二十八、意根特殊的了別慧

意根能緣一切法,了別範圍非常廣,其了別的智慧就不能強大,不能做深入細致的了別,導致其了別慧差,了別的也就不清楚、不具體、不詳細。意根在六塵上的了別慧還是存在的,只是沒有意識了別的具體細微而已。因爲其職責範圍不同,意根能作總體布侷,具有總體的智慧,那就不可能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其細微的小事情都由屬下六識來完成,意根沒有這份精力,否則大事情就無法掌握了,在極深的禪定中例外。

意根通常情況下,雖然在六塵境界上的了別慧劣弱,在六塵外的了別慧可能就不太低劣,習氣和慣性非常快速的就能現行出來。意根在習氣慣性的作用上,相當了不得,能快速準確了別作決定,比眨眼還快。比如開車時馬上要撞車了,意根就毫不猶豫、二話不說,立即決定刹車或者調轉方向,避免了事故的發生。遇到非常危險的事情,意根二話不說,立即決定抱頭鼠竄。其實意根一句話也沒說過,祂說不了話。

色身安全與否,是意識了別出來的内容,意根沒有安全的概念,一時判斷不出安全與否的問題,可是祂也能迅速的作出決定,從而保証了色身的安全,實在是不可思議。意根非常執拗地把色身五隂當作自己,非常執著不捨,不想讓色身有一點點的危險存在。意根的習氣慣性需要一定的緣才能表現出來,意根攀緣出的所有法,都必須有外緣來引發,只不過有些緣意識不能了別,所以就覺得好象是無緣無故的冒出來似的,其實都有緣故,只是意識不知,意根又說不出來。這些知,都是意根單獨了別的結果。

二十九、意根是大智大勇者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誠交流是意根的誠心,虛假敷衍是意識的偽裝。默契說的是意根之間的協調配合關係,不用說話,不用語言表達,心有靈犀一點通。意根之間能夠默契配合,說明兩個人都聰明,彼此之間都能互相理解。反之,意識用語言無論怎樣表達和說明,對方也不懂,說明那個人笨拙。所以真正的聰明智慧一定是指意根的,大智大勇大謀略一定是指意根的,聰明伶俐有心計才是指意識的。

一個人是否有大智慧,情商和智商都高,都在於意根,意識在其次,意識都是謀略,臨時的智慧應變,經驗不足時就沒辦法了,尤其是生死危急關頭更是不管用。大智慧者一般來說言語都少,都喜歡靜默,意根就是這樣的深沉和無語;小聰明的人才喜歡表現自己,耍一些心機和手段,這與意識相應。

三十、意根能獨自了別的法有哪些

佛在楞嚴經裡說,意根能默容一切法。這一切法的範圍相當廣大,除了第八識單獨了別的本質境,意根不能見之外,只要第八識能見的法,只要第八識能變現出來的法,意根依著第八識都能緣到,都能見能知。包括前世古今無量劫前和無量劫後,天上地下十方世界,成熟了的業種(不成熟的業種有無量神通的諸佛菩薩的意根才能了知),只要第八識能見,意根就能緣能見。

只是意識在沒有神通道力的情況下,無法隨著意根而了知所有這一切法,不能知前世與後世,不能知十方三世,不能知成熟與不成熟的業種。意識在有足夠的神通道力情況下,就能隨著意根了知已經成熟、已經滅去的業種,就能了別一個衆生無量劫以前的經歷。佛的意識能了別衆生在所有生命長河中所有的經歷,和所有的因緣,也能了別到後世相當長時間内的所有因緣,所以佛能給八地菩薩授記在一個無量劫之後的某個時段成佛。菩薩的意識也能了別衆生前世後世一段時間内的因緣,即使定解脫的大阿羅漢和辟支佛們也能了別衆生的前世與後世一段時間(八百大劫)裡的經歷。

意根隨著第八識了知的一切法,很多法都無法讓意識了知,因此意識就不相信自己所不能了知的事實,不相信意根的神通廣大,以爲自己所不知的,意根也同樣不知。如果意根不知,意識無論有多大的神通,同樣也不能知,沒有意識能緣而意根緣不了的法。相反,意根緣著的法,有很多意識都無法緣得到。如果意識能了別他人無數生的事情,就說明意根能了別他人的業種,意識才能隨著意根也能作了別。

三十一、慧心所法的運行

八個識都有慧心所法,慧,就是明,無慧就是無明。慧心所法是表明識心對所緣相分的明了性,當然這個明了性有程度的區別,只有第八識對所緣相分完全徹底明了,沒有無明,其餘七個識對所緣相分的明了有不同程度的區別,不是完全的明,還含有無明,並且無明多於明。明的程度體現在對所緣的不同相分明了性不同,在不同因緣條件下對所緣相分明了性不同。

慧心所法與其他心所法並行混合運行,不相分離。如果識心在運行過程中慧心所法不起用,則識心運行錯亂,了別對應的相分不清晰,則無法作出正確如理如實的抉擇,也不能迅速作出抉擇,其結果是什麽可想而知。慧心所法在五遍行心所法運行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會起用,在五別境其它心所法運行中也要起用,否則識心錯亂,無法有如實如理的抉擇。

比如眼識的運行,眼識自身最初的作意和觸可能沒有慧心所法的參與,再往下運行就有慧心所法參與了,當眼識把色塵接納過來時,慧心所法起用,就知色爲何了,之後執取色塵時慧心所法起用,抉擇色塵時慧心所法更會起用。慧心所法越強,抉擇得越有智慧,結果越善。其它幾個識也是如此,尤其是第六識和第七識的運行,慧心所法的作用力更大,慧更強。但是這個慧也分爲世間法上的慧和佛法上的慧,世間慧實際上也是無明,不是真正的明,不能導致解脫和成就佛道,也許還會相反,深陷世俗輪回而不自知。

在別境心所法的運行中,慧心所法也會同時與之一起運行,慧心所法與欲心所法結合在一起運行,與勝解心所法結合在一起運行,與念心所法結合在一起運行,與定心所法結合在一起運行,但是慧心所法的慧力有強有弱,作用大小不同,結果就有極大的差別。

三十二、意根的慧最關鍵

八個識都有慧心所,第八識的慧心所先不談,前七識的慧心所中,第七識意根的慧心所最重要,在修証中最關鍵,祂代表著一個衆生的根本智慧程度。因爲意根決定著六識的出生和運轉,決定著六識的一切身口意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六識的智慧,前六識是受制於意根的,所以意根的智慧起決定的作用,關乎著衆生的生死存亡,以及是解脫還是生死係縛。

如果意根沒有智慧,六識再有智慧也無濟於事,六識造作的業行由意根作主宰,有什麽樣的業種由意根的心行來決定,未來世有什麽樣的業果報由意根的心行來決定,後世是生死輪回還是解脫成佛由意根的心行來決定。所以斷我見的智慧和証悟的智慧,以及一切的三昧智慧,都由意根獲得,離開意根的智慧,修行就談不到成果,包括初果和初果向,包括凡夫階段的種種轉變。

三十三、意根逢兇化吉的智慧

五隂身、意識和五識都是意根所用的工具,離開這些工具,意根在六塵中的想法一個都不能實現,意根必須利用六識來造作身口意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思,否則就像聾啞人殘疾人一樣無所作爲。這說明意根本身有祂自己獨有的知見看法和智慧認知,祂本來就有智慧和認知,不必依賴意識;但有意識時正好可以依賴意識表現出來,沒有意識就表現不出來。所以不能把意根的智慧,意根的所有功德都說成是意識的,埋沒意根生生世世無量劫的天生獨有的功能,這是不公平的。

對於世人的判斷,尤其是對於第一次見面還不認識的人的判斷,意識往往都使不上力,都是靠意根累劫的經驗,這就是直覺和智慧。很多重大的事情,特別危急的事情,有關生死存亡的事情,意識根本沒有機會和能力思惟分析推理判斷,可是意根卻能立時作主決定,採取緊急措施,躲過了一劫又一劫、一個災難又一個災難,最終逢兇化吉,意識事後還不明白究竟是怎麽回事。我們每個衆生,真應該感謝意根這種逢兇化吉的本事,沒有意根這種天生的智慧抉擇,我們的生命出生不久就會夭折,根本不會活到老死和自然死的時候。

三十四、意根能否分辨真假善惡

境界的真假善惡,屬於比較微細的法塵,一般情況下,意根沒有辦法分辨,只能了別境界的大略和總體全貌。如果意根知道好歹,能分辨真假善惡,那就不用意識引導教育意根了,很多時候也不用出生意識,意根自己就能分別六塵境界的微細部分。意根本身不知道善惡法,無法辨別善惡是非好壞,本身也不造作善惡業(心念除外,心念也是業,由心念才有六識的身口意行),但是祂有善惡心所法,能指揮六識依自己的善惡心念造作善惡業。因爲意根含有染污和清淨兩方面,如果意根染污性現前,就操控六識造染污業,如果意根的清淨性現前,就操控六識造善業。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