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金剛經唯識深義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0年11月29日

第三十章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原文: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釋:這一品,世尊通過講述菩薩布施七寶所得的福德,來深細描述實相心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對於五隂修布施度所得的福德,根本就是捨受,祂並不享受一點點一絲毫,也不在意福不福,禍不禍,也不知道有福與禍。又因爲如來藏沒有貪心所,不會貪著福德以及其他一切法,祂對一切法都是無欲無求,不喜不厭。菩薩悟後依止於如來藏這種體性,對於福德以及一切法,也都不會生起貪求心行,不喜也不厭,保持中道的捨受,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心行。

原文: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釋:世尊對須菩提說:如果有一個菩薩,用遍滿像恒河沙一樣多的世界的七寶來作布施,如果又有一個菩薩,了知到世出世間一切法當中,都沒有一個我,因此修成了無生忍和無生法忍,那麽得忍智的菩薩所得的功德,要遠遠地殊勝於布施七寶的菩薩所得的功德。

菩薩布施七寶所得的福德, 世尊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其福德是無量無邊,不可勝數。菩薩布施,不僅有福德,其中也能生出功德。因爲福德增長了,心地就能得以清淨,心性得以調柔,禪定就能得到增進,智慧就能得以增長,道業就會得到增進,自身就會得到真實的功德受用,這是菩薩財布施所得的果報。而另一位菩薩,已經修到了得忍的程度,内心深深地覺知到一切法都是無我的,因此証成了無生法忍智。

忍一切法當中都是無我,這是哪種程度的忍呢?忍,有小乘斷我見所証得的五隂無我的無生忍,有大乘法的無生忍和無生法忍。小乘的無生忍,分爲四向四果。其中初果向的忍,雖然不是真正斷我見的忍,但是在意識上,也忍可了五隂的虛妄不實,也在努力精進地觀行,趣向於真正的斷除我見。此時就差意根對於五隂無我之理的認可,這就需要意識不斷地思惟觀行,把五隂無我的道理傳遞給意根,讓意根明了。意根一旦明了,就是真正的斷我見,這時就成爲初果人。

成爲初果人以後,對於五隂無我之理,還要進行深細的觀行,這個過程是意識獲得更深的無生忍智的過程,是逐漸獲得定力斷除煩惱的過程,更是意根慢慢斷除對於自我五隂執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意識和意根都需要不斷地忍,更深層次的忍,直到意根徹底斷除人我執爲止,這是小乘人獲得的無生忍。

大乘的無生忍,是菩薩們証得第八識以後所獲得的,菩薩不僅要忍於五隂無我之理,更要忍於第八識如來藏的不生不滅之理,要深忍於第八識的無生;忍於第八識的空和有兩種體性;忍於第八識的不垢不淨體性;忍於第八識的所有中道體性;忍於第八識的所有方方面面的體性。然後菩薩的心就會越來越清淨,定力越來越增強,煩惱越來越輕微,智慧就會越來越深細。其自心的功德受用就會越來越廣大,菩薩的果位就會由七住位,逐漸增進到十行位、十回向位,由破初關,到重關,再到牢關,定慧都會更加深細。

然而,這也只是五隂人無我範圍内的忍,範圍還不夠廣大,忍度還不夠深邃。必須達到初地菩薩以上的無生法忍,其忍的範圍才是更廣大,其忍智才是更深廣。地上菩薩的無生法忍,是忍一切法當中都無我,這不僅是証得了人無我,同時也証得了法無我,其法無我慧、無生法忍智地地增上,越來越深妙。

因爲地上菩薩能夠現觀如來藏在五蘊中的運作,能夠現觀如來藏在十八界萬法上的運作,因而深知如來藏是如何出生五蘊,如何出生十八界萬法的。菩薩會在一切法上,觀察如來藏的運作行相,知道每一個法,都是如來藏運用心所法輸出種子而生成的。沒有一個法能夠離開如來藏,而能有自身的生住異滅,都是因爲有如來藏,才能生出一切法相,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暫留一段時間,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漸漸地變異,才能使得一切法相散壞消失。離開如來藏,就沒有一個法相能出生,能停留,能變異,能滅去,因而一切法相本身就是虛妄不實的,如夢幻泡影,如空中花,了不可得,其本質都是如來藏。一切法既然都不真實,沒有自體性,都是如來藏性,當然就是無我的。

其中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只要是如來藏變現出來的,後天出生的,三界世間當中存在的,包括過去世的一切法、未來世的一切法以及現在世的一切法,包括十方世界的一切法,這些都是無我的。具體來說,一切法包括色法和心法,色法包括宇宙器世間,包括衆生所需要的生存環境,主要包括了衆生的五隂色身,也就是五根、五塵和法處所攝色。

心法包括七識心和七識的心所法。總括起來說,就是衆生的六根、六塵、六識這些十八界法、十二處法、五隂法。這些法,都在一真法界如來藏裡存在、生滅、變化、起用,都是真心如來藏所出生、所變現、所執持。因爲都是如來藏所出生和變現的,那就是有生有滅的法,就是不自在、不自主的法,就是不能自己做主宰的法,就是無我性的法。而有我性的法,是不會生滅變異的,是能夠自我做主宰的,是能夠自我獨立存在的,是不需要他緣,就能永遠長存的,是圓滿具足一切功德利用的。

無我的法,就不具備這些性質,無我法不能自己獨立存在,需要依賴一些外緣才能存在和起用,也需要如來藏不斷地輸送種子來維持其存在和運行,否則就會滅去。所以三界世間所有的一切法,都是生滅變異的,都是無我的。而出世間的如來藏法,雖然有一部分的我性,能夠自己獨立存在,不需要外緣,不用出生和滅亡,能夠自在,能夠自主。但是裡面還含藏著七識的染污業種,這些業種是要生滅變異的,會拖累如來藏也發生轉變,使得如來藏的功德利用也受到一些影響。

因爲這時的如來藏裡的種子是要受七識的熏染的,既然裡面的種子能受熏染,如來藏整體就不是不變異的,那就不是完全有我性的。從另一方面來說,如來藏本身也有自身的識種子流注,這些識種子刹那生滅變異,才能維持如來藏的存在和運轉,因此如來藏也不是完全有我性的,還是無我性的。

只有佛地的法身無垢識,才是完全有我性的,那時七識的業種生滅變異就結束了,無垢識不再受熏染,不再變異,沒有生滅的種子了;自心的識種子流注也停止,沒有刹那生滅的現象存在。因此佛地的無垢識就是完全徹底的我性,完全是我,其功德利用能夠完全得到發揮,不再受到七識染污業種的侷礙和限制,心所法由原來的五個變爲二十一個,因此是完全徹底究竟的我性。

菩薩因爲証得了一切法無我,能夠忍於一切法當中都無我,獲得了甚深的無生法忍智慧,其功德受用是極多極大極深的,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菩薩會以此甚深的唯識種智,漸漸進入佛地,福慧都圓滿具足,成爲三界世間所尊,人天大衆之師,具足十個名號的功德利益。能夠在十方世界建立諸國土,示現成佛,廣度無量衆生。因此菩薩証得一切法無我,其無生法忍智的功德受用,要遠遠超勝於菩薩布施七寶的功德和福德,其中的差異不可比擬,無以言說。

原文: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釋:世尊又開示說:爲什麽是這樣呢?須菩提,是因爲諸菩薩們都不受福德的緣故。須菩提對世尊說:世尊,爲什麽菩薩們都不受福德呢?世尊回答說:菩薩們所做的一切福德,都不應該貪著,因此才說菩薩不受福德。

這裡的菩薩,世尊暗指實際理地的真正的菩薩,那個真正的菩薩,不受一切受,對於一切法,都是捨受。這位真正的菩薩圓滿具足一切法,對於一切法都不貪求,因爲沒有貪求,所以才無所得。菩薩的五蘊布施世界七寶的時候,其感得的福德果報是菩薩的五蘊七識得,七識來受用,真正的菩薩——如來藏並不得一分一毫,也不受用一分一毫。而菩薩的五蘊在行布施度的時候,七識也要依止於如來藏,不貪求於福德。

菩薩在布施時,其心觀行布施度三輪體空。所謂三輪體空,就是沒有真正布施的人——我,沒有接受布施的人——他,中間沒有布施的物——七寶。爲什麽沒有布施的人呢?因爲布施的人——五蘊,是如來藏所變生的,色身是如來藏四大種子刹那輸出形成的,就相當於如來藏這塊黃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戒指色身;七識是如來藏刹那輸出的識種子形成的,那就相當於如來藏這塊黃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項鏈七識,色身和七識合一起組成了五蘊,五蘊整體金制品就是黃金如來藏。

那麽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到底有沒有五蘊呢?五蘊是個什麽東西呢?五蘊全體當然就是如來藏,無有其餘。所以菩薩布施時,沒有布施的菩薩五蘊——我,同理,也沒有被布施的五蘊——他。那麽中間所布施的七寶呢?七寶也是四大構成的物質色法,是如來藏刹那輸出四大種子形成,是如來藏這塊黃金,有一部分打造成了金耳環等等這些七寶物,那麽七寶物到底是什麽呢?七寶物就是黃金如來藏,那就沒有真實的七寶,都是如來藏。而如來藏之體,也是性空,無有一個實質的相存在,空無一相。所以整個布施度,就是三輪體空,了不可得,菩薩根本就不必執著。

同理,菩薩所得的福德,也是空。首先菩薩的布施行,會作爲業種存在如來藏裡,緣熟時,如來藏再輸出業種,實現菩薩的福德。其福德實現的形式,會以物質色法和七識心所法的形式來實現。物質色法無非是以金錢、財産、權勢、地位、家眷等等形式體現出來;而這些色法,都是如來藏輸出四大種子形成的,本質都是如來藏,沒有真實的物質色法,物質色法與如來藏不一不異。那就沒有真實的福報可得,都是如來藏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在享受這些物質色法的福報時,是七識的覺知心來受用,是七識的受心所來領受、感受、享受,受心所會覺得舒適、快樂、自豪、自傲、自喜。而受心所法是隨順七識而有,是七識的助伴,七識一出現,與六塵對境,就有受心所的運作。七識是如來藏輸出識種子形成的,本是如來藏,與如來藏不一不異。七識心體了不可得,那麽七識的覺受,也了不可得。所以菩薩的福德實現時,福德以及對福德的享受,都沒有實質,本質都是如來藏。

菩薩們証得此種智慧境界,也就會對福德不再貪求,不會再有心去享受福德。並且把修得的福德都回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的修行就是爲了早日成就佛道,不會爲了世俗法的福德享受,而行布施度。這樣菩薩的修行,才能達到内心空淨,一法不著,心空及第歸,就會証得無上的佛果,圓滿菩提大道。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