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雜談(第一部)(第二版)
第二章 菩薩和阿羅漢篇
一、甚麼是菩薩?
菩薩是不但自己本身已經覺悟,並且也要覺悟他人,既能自利也能利他,這樣的人就稱作菩薩。如果只想自己得利益,不管不顧他人的利益,心中只有自己,基本的菩薩品格還不具備,就不能稱作菩薩。這樣的人,大乘菩薩道這條路走起來很辛苦,菩薩道的修行就有很大的欠缺和阻礙。菩薩以發大誓願廣利有情,才能得到諸佛菩薩以及護法龍天的護祐,未來才能成就佛道。否則修到中途,障緣重重,就會墮到小乘當中。佛也發過無數的清淨大願,救度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度,解脫到涅槃彼岸,菩薩們應該學佛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道業才能不斷的增進,最終成佛,成為無上正等覺。
學佛人要想脫離凡夫境界,就要不斷降伏心性,發大心願,修行菩薩道,使自己的心性逐漸地趨向聖賢,靠近聖賢人的心性,才能最終超凡入聖,成為聖賢。修行佛法,不能只在理論上用心,最主要還應該在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在降伏心性上用功,將來才能具備菩薩慈悲喜捨的大心量,成為真實義的菩薩摩訶薩,這是正修行。
二、度眾生才叫菩薩
菩薩是覺悟的有情,自利利人,如果不度眾生就是羅漢心態,不是菩薩。菩薩通過度眾生,一個是培植自己的福德,另一個是增長智慧。最重要的是,菩薩在成就佛道的過程中,要不斷的與越來越多的眾生結緣,才能擁有無量無邊的各個層次的弟子,未來才能建立佛國土。
菩薩要成佛,建立一個佛國土,要有無數各個層次的弟子擁護和配合,才能廣度無量眾生,沒有弟子就是孤家寡人,也無法建立佛國土。而且自己的道業增進也要依賴弟子們。就像一個金字塔,自己是塔尖,沒有底層,怎麼有塔尖?這就是說度眾生就是度自己,菩薩要無條件地度眾生,才能成佛。反過來說,自己道業增進又離不開善知識、諸佛菩薩們的提拔和幫助,所以與真正的善知識結緣也是很重要的。
三、菩薩與阿羅漢的區別
菩薩以發心為貴,因發心為度眾生出離苦海,將來就能成就無上菩提,成為正等正覺。而阿羅漢只想個人得解脫,出離生死輪迴,不考慮眾生的生死苦,因此選擇入無餘涅槃,灰身泯智。
菩薩依所修證層次分為五十二個階位,明心以後的菩薩,大小乘的果位同時得,因此就有初果菩薩,二果菩薩,三果菩薩,四果菩薩,所以菩薩明心以後也斷見惑和思惑,但不把思惑都斷盡,留下一點,以保證有未來世的五陰出生,才能繼續自利利人,成就佛道。阿羅漢只能斷盡見思惑,因為不追求明心見性,不想成佛,所以也不能斷無始無明,不斷塵沙惑,這些無明惑,只有菩薩才有能力斷,斷盡就成佛。
阿羅漢修出四禪八定,可以有神通三昧,但是他們的神通非常有限;而菩薩修出四禪八定也有神通三昧,而且還有無數的意生身,以此來利樂無數眾生,菩薩的神通無量無邊的廣大,這是阿羅漢所無法比擬的。
菩薩同時也是阿羅漢,也有阿羅漢的行持,也要有禪定,也要心清淨無煩惱,也要有解脫智慧。菩薩的行持只會高於阿羅漢,不會低於阿羅漢,阿羅漢的品德菩薩都要具備,除了不想入無餘涅槃,這才是真正的大菩薩。如果一個菩薩煩惱非常重,當然就不如阿羅漢,也不如初果須陀洹,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薩。
四、甚麼是留惑潤生?
留惑潤生,意思是留一點思惑煩惱不斷,以滋潤未來世受生。如果煩惱全部斷盡,意根對三界法一點也不留戀,那麼命終就能像四果阿羅漢一樣,滅掉五陰,入無餘涅槃。菩薩明心以後,一直到八地菩薩之前,都要留一點思惑不斷盡,因為有這點思惑,就能世世投生,有五藴身,才能繼續修學佛法,自利利他。如果菩薩明心以後,把所有的思惑煩惱都斷盡,就會像阿羅漢一樣,壽盡就會滅掉五陰,入無餘涅槃,那樣就沒有菩薩了,不能再繼續修學佛法。
修到七地菩薩時,菩薩由於思惑煩惱都斷盡了,禪定功夫非常好,能隨時隨地入滅盡定,因此一不小心就會入涅槃,佛就隨時關照菩薩,以保證菩薩不入滅,順利進入八地中修行。如果沒有清淨大願來維繫的話,地上菩薩很容易就入無餘涅槃,這是因為禪定的功夫越來越好,對三界世間法越來越淡薄,到七地時,就念念想入涅槃。所以佛教導菩薩們在入初地時,都要發華嚴經中的十個無盡願,這個願一直到成佛都無止盡,因為這個願力的緣故,就會世世投生不入滅,有五藴出生,就能廣度無量眾生,終至成就佛果。
五、甚麼是義菩薩和名菩薩?
義菩薩就是已經證得了義法、明心見性的真實義菩薩,已入見道位中,是七住位以上的菩薩。名菩薩,是有名無實的菩薩,還沒有開悟,沒有悟得真實法的菩薩,只是名義上的菩薩。義菩薩是久修的菩薩,其心行大異於名菩薩,善根福德非常深厚,智慧深利。
名菩薩多是新學菩薩,遇逆境容易退失道心,少有布施的習慣,菩薩六度還沒有修習成就。久修菩薩廣修菩薩六度,往往有很強的布施習慣,心裡總想著利人,自私心性減少。所以久修菩薩福德大,學佛修行就能遇正法,不久就會悟道,而且能夠自悟,不由他人幫助。久修菩薩往昔也當過名菩薩,名菩薩將來也會成為久修菩薩。
六、想求明心見性該如何修?
我們此生真想求明心見性,就要嚴格按照菩薩六度來修學。慧學方面,六百卷大般若經得涉獵讀誦,稍通其理,尤其心經和金剛經。阿含經也能讀誦就更好了,五陰虛妄不實之理能明了,證得五陰無我無實,有助於參禪,能快速悟入諸法實相。如果這時證得了小乘果位,就是菩薩五十二階位的第六住位,與明心只差一個階位,這時參禪,悟道是很快的,比不懂阿含,沒有證果的人快得多,而且不會悟錯,不把意識心的各種境界當作第八識來悟,也不會悟個一無所有的空就認為是究竟。
而且懂阿含經,還為以後的菩薩道修行打下堅實的基礎。大小乘理都通了,才能入初地,以後在三、四地菩薩位,還會重新觀行小乘的四聖諦和十二因緣法。現在的修學,不管懂不懂,證不證,都作為種子存在如來藏裡,將來遇緣都會開花結果;但是懂和不懂,存到如來藏裡的種子是不一樣的,所以佛法沒有白學的。即使畜生聽不懂佛法,聽了佛法以後,也會種在牠的如來藏裡,將來遇到佛法,就會歡喜接受。
在定學方面,要修到未到地定,欲界最高定,行走坐臥都能參禪、思惟佛法心不散亂,心思細密,才能入道。戒律方面,一定要受菩薩戒,有了菩薩戒,才能發起菩提大願,發起成佛利樂眾生之心。守持菩薩戒,有諸佛菩薩護法神護持,道業進步會很快。
忍辱方面,主要是對如來藏法的認同而不謗,忍於如來藏的不生不滅等中道之理,才能慢慢與如來藏相應,最後悟得如來藏。布施方面,主要在大乘法的布施,有宣傳大乘法的道場和出家師父,必須輔助其宣傳,維護其利益,這樣集福是很快的,福德也是最大的。就像種田,想收成甚麼,就在甚麼田裡種相應的種子,種錯田地和種子,不收相應的果實。精進方面,對以上的修學都要精進不懈,努力去做。整個修學過程就是修菩薩六度,相對具足了,才能明心悟道。
七、如何做好菩薩?
要想修行快速,做個好菩薩,與人說話就要柔和,不要言辭犀利、咄咄逼人,應該善和諍訟,盡量凝聚和攝受眾生。菩薩四攝法應該盡量做到,攝受眾生為第一,樹敵為做菩薩的大忌。菩薩眼中應該沒有敵對,所有眾生都是被自己攝受的對象,所以不要把道場當戰場,舌辯不休,爭個輸贏勝負,我高你低,我強他弱。
每個人內心當中的我,要嚴格看管,不要總是鋒芒畢露,以強壯的我心去觸惱他人,要善於降伏自我,隱匿自我;調伏煩惱,是真正的修行,而不是總想降伏他人,打壓他人。菩薩心性要柔和,對他人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應該得理不饒人,有時讓人一步,反而更能折服攝受他人。
度人和修行都是要剛柔相濟,對己剛,對惡劣的境遇剛,而對人則要盡量的柔,這樣才能把眾生都能攝受到自己的周圍,與眾生打成一片。如果說話拒人於千裡之外,只能讓眾生遠離,與眾生疏遠,不能與眾生結善緣,這樣則不是一個合格的菩薩,也無法攝受眾生。
心性剛,則易斷而卒暴;心性柔,則雖彎而不折,做菩薩,應該有彈性,既能夠隨彎就彎,又能拉回原位保持不變異。菩薩本應該善於調和各種諍訟,不應該常常引起紛爭不休。學著做好菩薩,柔順調和,學會攝受眾生,是每個菩薩必修的課程。得理不饒人,是菩薩的大忌,言辭犀利、咄咄逼人,是菩薩的大忌,違犯則違遠眾生,與眾生結惡緣,則違犯菩薩四攝法。
八、菩薩與眾生的關係
彌勒佛下生時,第一會說法,有九十六億人天得道,聽法者更是無計其數。第二會講法,九十四億人天得度,第三會講法,九十二億人天得度。其聽法者,都是無計其數。
佛菩薩永遠不嫌學法眾生多,都是希望所度眾生多多益善,因為慈憫眾生的苦難,悲憫眾生的生死流浪苦,所以菩薩都是以大悲心廣傳佛法,盡量度脫更多的眾生。菩薩抱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自我犧牲精神,燃燒自己,照亮眾生。我們怎麼能不感激菩薩,向菩薩們看齊致敬呢。如果沒有菩薩住世傳法,世界永遠不會有佛法,眾生永遠沒有得遇佛法,求得解脫的機會。
菩薩是可敬可讚的,阿羅漢則不完全是。佛從來不承認阿羅漢是自己的真佛子,因為他們不懂得報佛恩,不報眾生恩,只管個人解脫,離苦得樂,缺少慈悲心,所以佛常常呵責他們是焦芽敗種。從這點來看,大乘法永遠殊勝於小乘法,心量更大故,真實利益眾生故,慈憫於眾生故。
眾生修到七八地菩薩時,那個我性才能完全消融,那時就不會搞派別和爭鬥,不會突顯自我了。我們看諸佛都是互讚,互相推薦的,甚至佛要以菩薩的身份,倒駕慈航來護持其他諸佛弘法,不怕降低身份,只要能度脫眾生,佛佛都是互相合作,互讚互助。文殊菩薩本來應該早就成佛了,而不取佛位,專門輔助諸佛弘法,作佛的助手,而不爭奪甚麼佛的榮耀,完全沒有自我,諸佛菩薩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一切的爭執,就是因為心中有我,我心不滅除,這個我當然總是要出來興風作浪,讓天下不太平。 所以學佛的終極目標是,要徹底打倒自己,打倒那個所謂的我,把自己消滅無餘,才能最終成佛。學佛其實就是與自己鬥,不是向外鬥,鬥別人不如鬥自己,把自己鬥敗了,鬥沒有了,生死也就大自在了。這些說起來容易,要做起來,實在是太難太難了。這個時代,佛法還是太少了,學佛的眾生太多了,傳法的力量其實是非常不足的。眾生需要更多的菩薩來解救,菩薩的眾生緣不同,眾生的菩薩緣不同,所以菩薩們之間不能互相代替。
菩薩沒有惡緣,就無法除去煩惱;沒有惡緣,也不能滅除業障。菩薩沒有眾生,當然不能成為菩薩,菩薩沒有弟子可度,無法增長自己的道業。不度眾生,確實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菩薩所獲得的智慧,都是在度眾生當中出生和增長的。沒有眾生的磨礪,菩薩的智慧無法長進。就像真妄和合互相依賴一樣,菩薩與眾生確實是互相依賴的關係,沒此就沒彼。很多人學佛不發大心,自私自利,不考慮眾生苦,結果自己的道業很難增進,長期都是在原地踏步。不度眾生,不能成佛,是眾生成就了每一尊佛,佛又回頭幫助每個眾生出離生死深淵,其實都是互利互惠的,沒有單獨得來的好事。
時常觀察自己的苦,同時也要觀察眾生苦,見到自己和眾生的苦,應該發起慈憫眾生的心,發起與眾生一起得解脫的心,這就是發菩提心。有了這個心,諸佛菩薩加持,自己道業增進,佛道才能勇往直前。
九、地上菩薩是否沒有苦受了
有身皆苦,四果羅漢在世間生存時,叫作有餘依涅槃,意思是說,還有餘苦可依色身而現行,阿羅漢就要感受這些餘苦。阿羅漢的身體仍然能感受到疼痛、冷熱、風吹日曬、蚊蟲叮咬,仍然能夠感覺飢飽、渴餓、疲乏,和色身的各種疾病痛苦。羅漢涅槃以後叫做無餘依涅槃,就是說已經沒有色身,沒有識心,任何的苦受都找不到他了。
初地以上的菩薩到七地菩薩為止,在小乘的果位就相當於四果慧解脫的阿羅漢,只要有色身的存在,就會感受到苦。但是菩薩心裡的感受要遠比普通人輕微很多,不在意的事情非常多,在世俗法上已經沒有甚麼追求了,感受的苦就輕微,極大部分是在佛法上的追求。在教導眾生上還是有很多苦受的,尤其在五濁惡世裡,眾生剛鄙難調,煩惱深重,根性低劣,不分別正邪好壞,菩薩們就要費盡心力,因此就免不了有一些苦受。釋迦佛在世時,因為雪山苦行,背部受了風寒,也為眾生示現背痛,示現有微苦。
十、菩薩的心行眾生不能揣度
菩薩的心行,眾生不可揣度,尤其行密行的菩薩,其心行眾生不能解。比如釋迦佛在做菩薩時曾經殺過一個人,這個人在坐船時要殺船上的五百菩薩,佛知道後,為了保護這個人不下無間地獄,以極重的慈悲心殺了他,免得造地獄業,而寧願自己因此下地獄受苦報。還有一些事例,說明佛菩薩度眾生的慈悲善巧方便,不能一一都說出來,否則有煩惱心重的眾生也以此為借口,而造惡業。
看一個人是善還是惡,不能只看一個人當時的外表行為,主要看一個人的心行和心地,看他做事的目的是甚麼,能達到甚麼樣的結果。這樣的智慧,普通人一般不具備,大菩薩們能掌握分寸和火候,能善知取捨和方便。眾生只能看到表面的現象,看不到其實質,不知其真實的目的。所以很多事,菩薩不能明白告訴眾生,因為眾生無法理解,智慧淺陋故。
菩薩為了度眾生,潛伏在眾生當中,化作屠夫身、妓女身、嫖客身、賭徒身與眾生廝混,目的就是要把眾生救出生死火坑。只要能救度眾生,菩薩不惜抹黑自己,不惜眾生的誤解和誤會,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有幾人能看到菩薩的慈悲、忍辱負重的心行?
十一、菩薩對待生死的態度
順生死流者凡夫,逆生死流者阿羅漢,不順不逆者菩薩,到彼岸者佛。對於生死流,菩薩的態度是,不順不逆。因為順生死流,菩薩流轉很苦,不能自度,焉能度他;逆生死流的話,必須捨棄生死,像阿羅漢一樣入無餘涅槃,那樣就沒有色身五陰了,自己不僅不能繼續修學,成就佛道,也不能廣度眾生,這樣就違背了自己的誓願。所以菩薩對於生死,不逆不順。
十二、菩薩修的三觀
菩薩修行的三觀次序是空、假、中。空觀是觀一切法,都是生滅空幻的,證得一切法空。以此空觀為基礎,繼續進修,證得第八識以後,就觀一切法都是第八識所變現出來的,因此一切法都是假,都是第八識幻化出來的。再以此為基礎,繼續進修,觀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的有為功用,並沒有一切法,都是第八識,一切法全體即真如,十方世界即是一真法界,到此,則佛果已圓,佛道已成,佛道則全部走完,佛法全部修盡,就成為大乘的無學。
十三、菩薩對眾生的慈柔心
對於波旬那樣的壞孩子,師父也是一邊呵責,一邊手摸他頭拍他肩,告訴他聽話乖乖點,你將來也要作佛成佛的,不要再擣亂了。看在眾生都能成佛的份上,看在眾生苦的份上,菩薩一邊現兇悍相,一邊慈心滿滿,柔腸千轉。
修出慈悲心的菩薩,看到眾生的壞亂相,一邊歎氣憐憫眾生愚癡,一邊心如虛空一樣包容一切。內心不僅廣闊無邊,也柔軟異常。現在我心輕柔無比,也非常喜歡愛擣蛋的壞家夥,因為從小就與那些調皮擣蛋的小家夥們打交道,我並不討厭他們。
世俗人的愛,都是以小我個人某種利益為前提的,如果個人沒有這種利益的保障,那種所謂的愛就會消失,或者化為仇恨。而佛菩薩的大愛,卻是無我無私的,是為了眾生得利益的,所以才能願意為佛教為眾生付出一切代價,而不在意眾生的誹謗和無理取鬧。
一個菩薩應該有所覺悟,知一切法為如來藏所化,實際上也沒有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的空相和空性,躲在如來藏裡享受清涼,該有多自在,多舒坦?這兩天就有弟子說,趕快找到如來藏,然後躲在如來藏裡享受清涼寂靜,心裡沒有一切的是非紛擾相。
諸法無行經,行是運行運轉出現的意思,諸法實際上都沒有其實,沒有運轉。為甚麼如此?一切法都是涅槃相,寂靜無所作為,不生不滅,無系無縛,也無解脫,常自寂靜猶如虛空。
一切法都是如來藏相,見如來藏,則不見一切法,是則躲在如來藏裡。甚麼法不是如來藏?全部是如來藏空性。因此沒有三界世俗法相,沒有善惡相,沒有壞亂相,沒有對立相。菩薩常遊畢竟空,心常在定無所著。若有所著,則非菩薩,若見一切好惡相,則非菩薩。因此我心輕柔,柔軟至極,無以言表。
十四、菩薩有菩薩格
明心以後,就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了,如果心性在明心之前沒有得到真正扭轉,還不具備合格的大乘菩薩的心性,那很難或者說不能成為真正的大乘菩薩。菩薩就應該有菩薩格,人應該有人格,佛有佛格,其心性都應該與其果位相應,這才是正常。否則就是假菩薩,假佛。人格不具備的人,也不是完整的人,不是真正意義的人。
十五、佛法無歸屬
菩薩無量劫受學於十方諸佛菩薩,講法講對的部分屬於十方諸佛的法,錯誤部分屬於自己修證還不完善的法。佛法不能歸於一尊佛所有,更不能歸於某位菩薩所有,凡夫更不能有佛法。有佛法的是佛,有菩薩法的是菩薩,有凡夫法的是凡夫。各層次的人有各層次的法,所以每個人應該發大心,早日具足佛法 ,才能早日成佛。
十六、菩薩證悟都離不開戒定慧三無漏學
對於法的觀察,最究竟的是佛,菩薩悟後的觀察都不能徹底究竟,程度都不夠。所以菩薩的證悟分為無數層次,不可能頓時悟得所有的法,也不可能都能悟到最徹底。菩薩的福德不同,禪定不同,智慧不同,所悟的層次就不同。到一定時候,如果菩薩不修四禪八定,以後的法就不能悟到,受限制了。極大多數佛法還是通過極深的禪定來悟的。
有一些人偏偏要否定禪定的作用,菩薩不修禪定,道業根本不能增進,卡在某個階位,卡在某個層次上過不去。細法和極細法必須有禪定神通的配合,才能證得,才能完全證得。甚深的智慧也是在極深的禪定和神通的配合下證得的。
十七、菩薩如何降伏性障煩惱如阿羅漢
菩薩要想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必須具備初禪的定力,才有能力斷除貪瞋癡煩惱,之後三界裡的四住地無明煩惱能夠斷盡而不斷盡,只留一點輕微的思惑煩惱不斷,叫作永伏性障如阿羅漢,修到這時已經是初地滿心菩薩了。如果沒有初禪定,一點煩惱都不能斷,最多只是暫時伏住,與初地菩薩的伏性障差別極大。初地菩薩的伏性障煩惱如阿羅漢,那是在具備初禪以上定力的條件下,把貪瞋癡慢疑邪見都斷除了,四住地無明還留一點點,不能都斷盡;如果都斷盡了,就會入無餘涅槃,因此菩薩是能斷而不斷,故意留著,叫作留惑潤生。
如果在菩薩的道路上繼續往上進修,悟後必須要修初禪定;有初禪定才能斷貪瞋癡煩惱,才能成為三果人;三果四果人才有能力入初地,入初地以後,就能永伏性障如阿羅漢。這是菩薩必須要走的路,繞不過去,今世不這樣走,來世早晚都得這樣走,否則就不能證得三果,更不能進入初地。禪定是個硬指標,再難也得修,沒有禪定談不上甚麼果位。各種果位的施設都是有相應標準的,沒有相應的定就談不到相應的慧,定慧一體,定慧等持。
佛所說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修行的總持。我們不能不要戒,也不能不受戒不持戒就直接修慧,也不能不要定、不修定而直接修慧。沒有戒就沒有定力的發起,沒有定力就沒有真正智慧的生起。沒有定水滋潤,即使有慧也是淺慧和乾慧,沒有內心的真實受用,不能降伏貪瞋癡煩惱;而不能斷掉貪瞋癡煩惱,就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尤其在這個污濁的末法時代,我們修行一定不能廢棄和違背佛陀的教導,嚴格按照佛陀所說的三無漏學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悟前修行三無漏學,悟後也要修行三無漏學,地上菩薩仍要修行三無漏學,這樣才能快速地圓滿成就一切法,早日成佛。
十八、菩薩不能如阿羅漢一樣斷盡思惑煩惱
一念無明包括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菩薩不把一念無明都斷盡,而是要留惑潤生。惑,是迷惑,是癡業,是無明,小乘主要是指貪瞋癡慢疑等等思想觀念上的迷惑顛倒;見,是見惑,是我見,是知見上的迷惑顛倒。一念無明全部斷盡的人就是四果人,在大乘當中相當於八地菩薩,菩薩入初地時,小乘的果位接近於四果人,到初地滿心時,完全可以滅掉一念無明,斷盡我執,成為真正的四果人。但是菩薩在八地之前,不可以把我執斷盡,不可以把一念無明斷盡,否則就要出三界入無餘涅槃,這樣就沒有五蘊身來自利利他,也不能成佛。所以菩薩要發十個無盡大願,永遠利樂眾生無有窮盡,不能出離三界逃避苦難,因此菩薩在沒有斷盡我執的時候就開始斷法執。
菩薩為了廣度眾生,不入無餘涅槃,就要把見惑都斷盡,只留一點點的思惑煩惱不斷盡。應該留甚麼樣的思惑煩惱為合適?應該留最輕微的思惑煩惱,也就是無色界愛,可以輕微貪著一點無色界的禪定境界,以保證自己不入涅槃,世世保有色身,自利利他。或者保有對佛法的貪愛,依此種貪,就會留在三界,繼續修行佛法。如果保留欲界的貪愛煩惱,就能嚴重的障道,不僅要失去初禪定,也會退失三果的證量,退失初地的功德,所以地上菩薩一定是把欲界愛斷得非常徹底,不能留一點點,欲界貪和瞋恚必須徹底斷除,慢心也要斷除,只可以保留無色界對禪定的貪,或者保留對佛法的貪愛不斷,其它的惑業煩惱都要斷盡。到六七地菩薩時,對無色界的禪定貪愛也要斷除,道業才能增進,只有對成佛之法的精進追求,才能保證不入無餘涅槃。
初地菩薩開始證得一分無生法忍慧,能用妙觀察智觀察蘊處界和合產生的法當中是無我無我所的。眾生還沒有修到有妙觀察智的時候,沒有能力觀察和證得法無我,也就沒有能力斷除法我執。初地菩薩因為要留惑潤生,世世保有五蘊身在世間自利利他,因此不能完全把我執斷盡,否則就會出三界,但是這時卻開始斷法執了。初地菩薩修學百法明門以後,證得蘊處界和合而生的百法當中無我無我所,然後進入二地修行破除俱生法執,法執斷盡,就是十地、等覺菩薩。
十九、菩薩是如何看待眾生的?
菩薩是覺有情,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有覺悟的有情,然後再去覺悟其他有情,不僅自利,還要利他。菩薩也是大心眾生,不為個人得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心量寬宏大度,包容一切,就像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在真正的菩薩眼中,沒有是非,沒有對立,內心通達,不與一切人事物作怨對。菩薩看一切都是自己,都是自心的影像,心外無物。菩薩眼中沒有惡人,只有因緣不成熟,暫時還教化不了的眾生。
菩薩觀眾生,不看表面的善惡,著重於實質,看善根,看潛能,看福德,看因緣,看智慧。觀音菩薩常常變化各種形像,來度化眾生。但他度化的眾生,並不一定是表面的善人,而是因緣成熟的人。因緣成熟的人,即使表面惡,善根卻是無比深厚。度過來以後,造善的力度卻強於小善人百千萬倍,甚至無量倍。《楞嚴經》中一個婬女,被世尊度化為四果阿羅漢,那些善人們卻還是凡夫一個;勇施比丘犯重戒,卻被世尊度化為開悟的大菩薩,那些持戒比丘仍然是凡夫。唐朝時有個獵手,經常殺鹿,出家因緣成熟時,遇到禪師,禪師幾句對話,度為比丘修道,不久即明心悟道。
所以善惡這些事很難說,眾生的根性也很難說。很多時候,被看作惡人的人,由於善根深厚,智慧高,遇緣修行,非常快速;而心性不通的小善人們,卻在後面緊追,也無法追得上。佛說智慧解脫,智慧成佛;心性通達,包容一切,即是智慧。
看看我們的如來藏,從來不與一法作對,從來都是包容一切人事物,不管善惡是非好壞,眾生做甚麼都可以,全都隨順過去。眾生上天,隨順上天;眾生入地,隨順入地。這樣,祂就能圓滿地成就了一切法。哪一法,祂都能現出來,毫無滯礙。祂遇直則直,遇曲則曲,遇方則方,遇圓則圓;心性剛直,不妨隨彎就彎。這樣,祂才能永不卒暴,永不被催碎,永不生滅。心性通達,就有無量福德和智慧德能。
二十、眾生界不增不減,阿羅漢入涅槃不斷滅
佛說阿羅漢只斷煩惱的現行,不斷習氣,習氣是從初地菩薩開始斷,到七地滿心才能斷完。八地菩薩已經沒有煩惱習氣了,但還有塵沙無明沒有斷盡,斷盡即成佛。大迦葉是俱解脫大阿羅漢,聞樂還起舞,這是習氣,不是煩惱的現行。難陀比丘是大阿羅漢,講法時眼睛先看女眾,後看男眾,這是習氣,不是煩惱的現行。還有位阿羅漢,叫恒河女神為小俾,這是慢習,不是我慢的現行。這些習氣阿羅漢們還沒有能力斷除,也照樣能入涅槃,但不能成佛。
因為他們無始無明和塵沙無明都沒有破除,沒有證得法界實相,就是說還有愚癡,法界之理不懂的還非常多。世尊慈悲,在他們入涅槃前,特意在他們心中種大乘種子,有了這個種子,因緣成熟時,種子發芽,阿賴耶識又會生出六根,又產生幾個識心出來,五蘊十八界具足。出生以後,由於大乘種子的作用,他們就會尋求明心見性,繼而開悟證得實相。所以阿羅漢不等於佛,遠遠不如佛世尊。有一法不知就不是佛。佛的名稱是一切種智,阿羅漢是一切智,沒有種這個字,就是還不懂阿賴耶識的種子功能作用,要成就佛道還得要很久遠很久遠,如果不入涅槃,回心大乘道,還能快些。
涅槃是滅盡五蘊十八界一切法,佛為甚麼還要給他們種種子呢?這個種子如果種到七個識心裡,而七個識心是都要滅的,種種子還有甚麼用處呢?肯定涅槃當中有不滅的,佛才這樣良苦用心。當然是阿羅漢的第八識不滅,種子種到那裡去,有朝一日才會發芽結果,阿羅漢就從涅槃中出來,有個色身繼續修行。
佛說過眾生界不增不減,如果阿羅漢涅槃後,一無所有,第八識心也不在了,這個眾生就會永遠消失了,眾生界就會減少。那麼有一個人入涅槃,法界就少一個眾生,有無數人入涅槃,法界就少了無數人;如果都學羅漢法入涅槃,就沒有法界眾生存在了,世界就是空無的。可能是這樣嗎?這樣是與佛所說相違逆的。法界永遠不增不減,眾生數不會減少不會增加。阿羅漢入涅槃後,不是一無所有,不是斷滅法。
佛的聲聞弟子們隨佛修學時,都是先知法住,後證涅槃,知道有一個法是常住不滅的,然後知道涅槃是滅掉五蘊十八界自己,都滅掉以後也不是斷滅空,所以四果羅漢不害怕滅掉自己,敢於滅掉自己。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沒有人願意死後一了百了,一無所有了,眾生都不願意永遠從法界當中消失。
二十一、三明六通俱解脫大阿羅漢的境界
三明:漏盡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是貪瞋癡慢疑惡見的煩惱現行全部斷盡,沒有見惑和思惑了;天眼明,發起天眼通,天上地下大千世界都能觀察到;宿命明,能知自他前後各八萬大劫事。六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外道只能得前五通,不能得漏盡通。俱解脫兼具慧解脫和定解脫,慧解脫,禪定達到初禪定,有解脫生死的智慧,以智慧出離三界;定解脫,有四禪八定和神通,沒有解脫智,壽終能夠依靠禪定出離三界,得到解脫,具有慧解脫和定解脫的兩種功德,就是俱解脫的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
二十二、菩薩與阿羅漢的不同修行結果
阿羅漢的修行結果是斷我見、斷我執、解脫三界法。通過修行四聖諦法,觀行五陰十八界的虛妄,證得五陰十八界確實不是我,就斷了五陰為我的錯誤知見,證初果;貪瞋癡非常淡薄時,成為二果;繼而修出初禪定,斷貪愛,斷瞋恚,成為三果;斷除我慢,斷除對色界無色界的貪愛,斷盡五陰的執著,就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
菩薩們的修行結果是明心見性,證得真心自性,從而一方面證得五陰十八界的虛妄,一方面知道第八識在五陰身中的運作,這樣智慧就打開了,有了根本無分別智。剛開悟時的果位一般是住位菩薩,以後再證得如幻觀,陽炎觀,如夢觀,成為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再證得一分無生法忍慧,就入初地,入如來家,成為聖人,之前都是賢人。如果前世很多世都悟過,今世再開悟,就不一定是第七住位,也許要高些。所以開悟時,每個人所悟深淺不一,悟的越深,果位越高。
要想明心開悟,成為大乘菩薩,就要修行菩薩六度。六度可以一度一度修行,也可以齊修,各個時期修行的重點應該有所不同,應該著重修最基礎的以及比較薄弱的部分。如果布施和持戒兩方面比較弱,應該重點修這兩度,後邊的也應該同時修;如果定力比較弱,也要練習禪定,加強定力。持戒方面,五戒和菩薩戒都要盡量受持,先皈依受五戒,守持好了,再受菩薩戒。最後一個般若度,般若的熏俢應該貫穿整個修行過程。
二十三、想成佛者不能離三界
要想成佛,不能只想出離,那將來就像阿羅漢一樣離開三界,不能成佛,眾生也沒有人救度。下定決心,命令自己必須捨棄一切,這就是阿羅漢只知自利的思想,捨棄一切,就沒有五蘊在世間繼續修行,也不能成就佛道。要想成佛,有一點出離心就夠了,如果生起強烈的出離心,那就是走小乘路,將來必入涅槃,滅掉一切法,甚麼也不要了,那麼就不能成佛。世界也不要,思想也不要,那就沒有五蘊世間,沒有修行的工具和環境了。把自己這顆心和外物全部捨棄,是捨棄修道的工具,那就不能成佛。
阿羅漢涅槃以後,任何一個世俗法都不會留下,意根一滅,帶走萬法,都不存在了。剩下的第八識,沒有任何相,佛眼也覰不見。既然除了第八識如來藏,都是不牢固的,不久住的,早晚要滅去,我們何必那麼貪執,隨緣度日有多好?
二十四、三乘人的不同智慧
佛教中的果位,是以證得智慧的境界來劃分的,因為是智慧解脫,智慧成佛。比如修習小乘的四聖諦法,斷我見,獲得人無我的智慧為初果,獲得解脫的一切智的智慧為四果羅漢。中乘的緣覺修習十二因緣法,同樣是證得人無我的智慧,但是這種無我的智慧要高於阿羅漢們。緣覺辟支佛修習因緣法,能夠思惟推算到眾生生老病死的根源和來源,根源是無明,來源是第八識。這個智慧要遠遠高於修四聖諦法的羅漢們,而且獨覺佛還能夠在沒有佛和法住世的情況下,自己獨自覺悟,智慧更是高深。
他們都是獲得解脫,出離生死,但是智慧境界差異極大,所以中乘辟支佛的果位要高於小乘阿羅漢的果位。還有更高的大乘菩薩的果位,大乘菩薩們明心時,也證得了人無我智,不僅像緣覺們一樣知道了眾生的來源是第八識, 而且證得了第八識這個自性清淨涅槃,這個智慧更高深,是聲聞緣覺們所望塵莫及的。
大乘菩薩們不僅如聲聞緣覺們一樣證得人無我,還能證得法無我,不僅能夠如聲聞緣覺一樣斷除煩惱,還能夠斷除煩惱的習氣。同樣都是獲得解脫,其智慧境界不可同日而語。大乘菩薩們不僅能像聲聞緣覺一樣斷除分段生死,獲得有餘和無餘涅槃,也能斷除變易生死,最終達到無生死的大涅槃——佛地的無住處涅槃。那就是說菩薩們能夠獲得四種涅槃,聲聞緣覺只能獲得兩種涅槃。菩薩的智慧深廣無邊, 所以獲得大菩提果,聲聞緣覺的智慧有限,所獲得的是中菩提果和小菩提果。智慧是一切力量的來源。
二十五、小乘果退的現象
四果阿羅漢回到世俗界,就從四果退回到三果,重新出家遠離世俗以後,又成為四果阿羅漢。四果阿羅漢能退,三果當然也能退。禪定也能消失,心行也會退。乃至於二果能退回初果。四果阿羅漢斷除執著,還會退回,再生起執著,何況三果。
佛經中有具體事例為證,沒有證得那個果位,不能體會。身在低位看不明白高位,也評論不了高位。掌握事實真相,只有親身體會。就像現在很多人,明明處於凡夫階段,成天辯論佛地的境界,爭得面紅耳赤,都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
二十六、大小乘聖人都值得供養
供養的含義比較廣,奉持是供養,給與所需是供養,依教奉行是供養,尊重是供養,信受是供養,禮拜是供養,讀誦是供養,憶念是供養,讚歎是供養。
阿羅漢斷盡煩惱和我執,其心超越了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世間第一,當然值得世間人天大眾供養。菩薩斷除煩惱,留惑潤生,自利利他,捨己為眾生,更值得人天大眾供養。所有眾生都應當供養佛菩薩和阿羅漢,只要有供養的能力,並且懂得供養。一條狗也可以供養佛菩薩和阿羅漢,獅子老虎都可以供養,做佛菩薩阿羅漢的侍衛和隨從,尊重禮拜,聽從教導,都是供養,得福無量。乃至於細菌為佛菩薩的飲食發酵,也是一種供養,只是細菌無知無心,其所得福甚微。鬼神更可以供養三寶,在三寶田地中種福,以乘三寶加持力而得脫惡道,獲得解脫果。
二十七、三果人斷煩惱
當對境界沒有貪時,就是三果人,已經斷除了貪和瞋煩惱的現行。對境界沒有執著時,就是四果阿羅漢,斷除了意根的我執和對三界的貪愛。三果以前心再清淨,也是壓伏煩惱,不是斷煩惱,煩惱藏在內心裡,少有表現,但是重大事情出現時,一定藏不住,一定會表現出煩惱,讓煩惱現行。能真正全面檢查出自己煩惱的人,非常少,所以往往就認為自己沒有煩惱了,或者是認為自己是二果了,其實離二果差得很遠。
二十八、留存大乘種子的阿羅漢如何再出無餘涅槃
阿羅漢因為滅除了三界世間的生死業種,不再留戀三界,命終時不僅滅掉五陰身,意根的思心所也不決定繼續留存,如來藏就不再出生意根的識種子,於是意根就滅去,只剩下一個如來藏,成為了無餘涅槃的那種狀況。
如果阿羅漢在涅槃之前薰修了大乘佛法,聽聞了佛陀講的大乘經,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乘法的種子就種下了,存在如來藏裡。阿羅漢的如來藏叫作異熟識,異熟識裡的大乘種子早晚要成熟,要生根發芽。在無餘涅槃裡,異熟識一旦了別到大乘種子的緣熟了,異熟識就依緣而出生意根的識種子,意根就出生了,於是意根還是要有個色身作為依托,於是異熟識為祂出生了中陰身,在中陰身裡,意根還是要想依托個真正的色身,於是就依業種和緣投胎,出生在三界中。長大以後,大乘法緣熟,就投身到大乘法的修學當中,生生世世作菩薩,最後終於成就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