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生如法師網站LOGO

佛法雜談(第二部)(第二版)

作者: 釋生如 分類: 綜述 更新時間: 2025-09-24 17:10:32 閲讀: 0

第十一章 法義篇

一、弄清名相的重要性

修學第一步弄清楚名相是很重要的,如果連名相都搞不清楚,佛法的門檻就進不去。等把明相弄清楚以後,在自己心裡再去除名相,得其義可以忘言。但是與人交流或者指導大眾修行,不用名相還真不好辦,別人就會不知道你在說甚麼。如果都得其義了,那麼名相也就沒有甚麼用了,簡單的表達,互相都會知道說甚麼,也不會有甚麼誤會。

二、唯識法裡的概念解釋

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三自性: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第八識;二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這些法都可以歸於五法中,遍計執歸於名,依他起歸於相,圓成實歸於如如,前七個識歸於分別,第八識歸於圓成實,二無我歸於正智。

六個識的依他起性也是名,七個識都是名,都有分別性。五陰是名,一切法除第八識都是名,五根六塵是相。七個識是分別,證得佛法以後有正智,第八識屬於如如。

正智也是妄心七識具有的,見道就有正智,只是在於甚麼程度的正。不顛倒了,就是正。不顛倒的程度不同,就有不同程度的正。

三、無生忍和無生法忍的區別

無生忍,忍於五陰身為如來藏所生所執持,忍於五陰身空幻無我,忍於如來藏不生不滅,能生萬法,住於五陰身中,生生世世變生自己五陰。按照其證量程度,僅限於三賢位中,未入聖位。

無生法忍是在無生忍基礎上,證入諸法也都無生,證諸法唯識性,降伏我執(未斷),始入聖位安住不退。

四、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是甚麼意思

一念無明顧名思義,就是其思想觀念是無明的染污的,為甚麼是無明和染污的?因為心中有我,以五蘊十八界為我和我所,不知這個所謂的我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其思想觀念全部圍繞著我和我所而展開,堅固地執著這個所謂的我,生死也就是堅固的。以有我的思想觀念去指導身口意行,當然身口意都是染污業,由此染污業,必然生死輪轉不休。所以一念無明能續諸生死,無法得解脫。

但是一念無明也是無始無明之一種,無始劫以來一直都存在著的,沒有一個開始的時間。如果有開始時間,那麼在這個時間之前,就沒有一念無明,眾生就是阿羅漢,處於無餘涅槃中,在涅槃中沒有眾生,也沒有阿羅漢。所有無明都是無始劫以前先天就存在著的,都是無始無明,由於後天環境的熏染,才使得無始無明增加或者減少。

一念無明斷盡以後,還有無始無明需要斷盡,才能成佛。無始無明是眾生無始劫以來一直以為五蘊世間是真實的,不知道是如來藏幻化出來的假相,不知道是空的,由此才有我執和法執,才有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不能解脫。斷除無始無明需要參禪,實證如來藏,實證一切法的真如性,一步步證得一真法界性,在所有的一切法上都證得了真如法性,就會完全轉識成智,成就佛道。

五、甚麼是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是生命分成一段一段的,這一段時間有多長是不一定的,八地菩薩以前都是這樣。可以觀察畜生們的生命期限,從人間的幾個小時幾分鐘到幾千年幾萬年,鬼道眾生的生命期限,地獄眾生的生命期限,人的生命期限,各層天的天人生命期限,阿修羅的生命期限,以及各層次菩薩的生命期限,不管能活多長時間,最終卻都是要死亡的,不是永遠不死的。生命既然是有期限的,就是有段落的,就叫作分段生死。

分段生死之後是變易生死,八地菩薩至等覺菩薩妙覺菩薩都有變易生死,其生命雖然可以無限期的長,但終有一死,因為還有極其微細的無明沒有斷盡。無明能感召生滅變易,致使生命不牢固,分段生死中的眾生無明最重,生死和苦難也就最重。就像人有念頭就會有喘息,就會有息脈,就會有風動,就會感召到風災,無念頭就無風動、喘息、心臟脈搏的跳動,就會遠離一切災難。無明滅盡就不會有任何一種生死,這時就成佛。

六、甚麼是證量?

所謂的證量,通常來說,就是證得大小乘法的程度,實證到或者是觀行到大小乘法的程度。證是證得,量是度量和程度、水準的意思。

修行禪定,也涉及到證量,叫作禪定的證量。學習任何法都有證量之說。沒有證得甚麼,當然就沒有證量了。

七、萬法唯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科目,都是唯識科,都是佛科心科;任何一個法門,都是唯識法門,都是佛法心法;任何一個教,都是唯識教,都是佛教心教;任何一個宗,都是唯識宗,都是佛宗心宗;任何一個派別,都是唯識派,都是佛派心派,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唯識,都是佛法。

八、一切法都有相

法有色法和心法,有真法和妄法。色法有色法的自相和共相,心法有心法的自相和共相,妄法有妄法的自相和共相。真法有自己本體之相,沒有共相。

色法的共相是四大組成的物質,有質礙性,不空,可傳播,可擴散,有磁場效應,可觸可見,生滅變異。色法的自相是,色聲香味觸,各有各的相貌和特徵,不能混淆,因此所觸所見的根識不同;即使都是同一種類的色法,有各有其相貌特徵,各有不同的用,如花草樹山,桌椅板凳。

心法的共相是,都有識別性了別性,都有心所法,都是無形無相的,都是識種子形成的,除了第八識,都是生滅變異的。各個心識各有自己獨特的識別對象,各有其對應的法可見。第八識沒有共相,才是獨一無二的法,才是脫離世俗的,才是不生滅不變異的,不增不減的,才是眾生所依止之處。

九、甚麼是氣?

氣包括心氣和物質四大的身氣。心氣體現的是意根的氣息,是意根的心所法,比如心高氣傲、心氣滿滿、氣宇軒昂、意氣風發、骨氣、志氣、傲氣等等。身氣包括腎氣、肺氣、胃氣、脾氣、肝氣、心氣,五臟六腑都有氣,乃至於全身上下經絡裡都有氣。氣能帶血運行,叫作血氣,身體就靠血氣滋養運營,一旦血氣供養不上了,六識就無力運行下去,五陰活動就減弱,或者是血氣運行亂了,六識就亂,甚至會瘋狂。

心氣能帶動和影響身氣,身氣能提升和影響心氣,二者互相影響,對禪定的影響也很大,心氣不平和,禪定不起,身氣不調和,禪定不出現,所以要調理心氣和身氣。調理心氣一靠理,講道理,讓心氣平和安穩,二要身體素質好,氣血暢通,禪定才能出現。調理身氣一是靠供給充足必要的四大養分,二是通過調整呼吸和運動,三是靠心氣意念的調理,心氣平和,身氣慢慢也會平和,這叫心平氣和。如果身氣亂和不足,心氣也會亂和不足,二者相輔相成。

除了心氣和身氣之外,還有一個業障氣。所謂的業障氣其實就是一種過去世業行勢力,或者叫業的慣性和力量,這個是最難調理和克服的,多數時候只有被動承受的份兒。如果一個人覺悟性比較強,發現自己的業障所在,發現自己的不良習性,就要想辦法扭轉和克服,一是通過懺悔的方式,懺除業障,二是通過發願的方式壓過業障,三是要培養新的好習慣。

十、離開分別心是否等於是死人

首先說離開分別心,並不等於死人,因為這個分別心是指意識心,離開意識心的時候,有好多種情況,最平常最普遍的情況就是睡覺的時候沒有了分別心,可是人卻不死。雖然離開意識分別心不會死亡,很多事情卻做不了了,就不會有日常生活,那就耽誤事兒了,這種情況比死人也強不了多少,遮障嚴重。

很多事情經常做,做得非常熟悉了,可以不用意識心去分析思考,就能快速直接的完成,比如抬腿走路,不用思考先邁哪只腳,吃飯時飯到嘴邊就會張嘴吃等等,但沒有意識這些事極其熟悉的事都做不了,所以說意識的功能作用對於沒有神通的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很多時候意識看似不分別,但了別性卻是一直在起用,眾生才能有種種的身口意行,才能生存。

十一、甚麼時候才能做得到不取相分別

初果斷我見以後才能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仍然離不開對眾生五陰相的取著和分別,開悟以後不取相也非常難,尤其是禪定退失以後,極大多數時候仍然要取相分別,八地以前的菩薩根本不能做到完全不取相分別。凡夫一個小小的考驗都承受不住,無論怎樣訓練自己不著相不取相,凡夫就是要在相上轉。凡夫儘管口中經常說自己要不取相分別,可是每一分鐘都在取相分別,根本做不到不取相不分別。

因為禪定和智慧證量嚴重不足,想要不取相分別,根本不可能,意識強行壓制一分鐘也許能行,兩分鐘就堅持不住了,不取相分別很難做得到,想一想是很容易,說一說也容易,可是要做到就一定要證得到所有相都是不實的才行。證得多少才能做到多少,想是沒用的,口說更沒用,凡夫即使再修一個無量劫,能做到多少程度的不取相分別都不好說。阿羅漢同樣也做不到完全不取相分別,因為阿羅漢大乘法都沒有證得,因此就不得不取相分別。如果阿羅漢能做到不取相分別,就不會取著娑婆世界的苦,而一心要躲開娑婆世界的境界去取無餘涅槃了。

十二、雜思

一外道與佛辯論,立一論題:我不受一切受。佛說:你不受一切受的受,你還受嗎?外道無語。回去路上思量:我無論怎麼說都敗了,佛是勝者,我應皈依。於是回去找佛剃度出家,隨佛學法。

 有人說:我不取相分別。請問:你這句話是取相分別否?我不取相分別這句話,你還分別否?對方顧左右而言他。敗是無疑問的,但卻不能勇敢的承認,不如外道誠實。有人說:我本來就是佛。請問:你甚麼時候坐在供桌上受過世人禮拜供養?你甚麼時候從供桌上爬下來了,何因緣爬下供桌,以至於如今這般落魄?

從今生追溯無始劫以前,你從來都沒有做過佛,一天一刻都沒有。無始劫又無始劫以前,你的無明一點都沒有破除過,從來都是生死業障凡夫,從來都在六道裡生死輪迴,沒有斷絕過,從來都是與純大苦聚集在一起。所以結論就是:你本來不是佛。圓覺經曰,黃金從金鑛中提鍊出來以後,不會再融合雜質,變回金鑛,黃金永遠是黃金。成佛以後,無明滅盡,不會再有無明,幾不會再變回眾生。成佛永遠作佛,不作眾生。成佛所依靠的本心,可以說本來是佛,可是你五陰七識卻是眾生,不是佛,靠著佛當生死業障眾生,就如坐在河邊卻忍受強烈的口渴,不得水喝,怪誰?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