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阿含經十二因緣釋

作者:生如法師更新時間:2024年10月12日

第三節  十二因緣爲誰作

(二八八)捨利弗與摩訶拘絺羅十二因緣對話

原文:爾時。尊者捨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爾時尊者捨利弗。晡時從禪覺。詣尊者摩訶拘絺羅。共相問訊慶慰已。於一面坐。語尊者摩訶拘絺羅。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捨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尊者捨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雲何尊者摩訶拘絺羅。有老不。答言有。

釋:尊者捨利弗有一天下午從禪定中起身,到尊者摩訶拘絺羅住處,互相寒暄問詢以後坐在一側,對摩訶拘絺羅說:我有個問題想問您,不知道您是否有空閑能夠回答我。摩訶拘絺羅說:尊者請問吧,我知道的就會回答您。捨利弗就問拘絺羅說:尊者您怎麽認爲,世間有老這個現象嗎?拘絺羅回答說有。

原文:尊者捨利弗複問。有死不。答言有。複問雲何。老死自作耶。爲他作耶。爲自他作耶。爲非自非他。無因作耶。答言尊者捨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

釋:捨利弗又問:世間有死這個現象嗎?拘絺羅回答說:有。捨利弗又問:您怎麽認爲呢,老死這個現象是自然而有的,還是憑借他緣他因造作出來的?還是自然和他緣共同造作出來的?還是既不是自然而有也不是他緣造作,是沒有什麽緣因就能出現的?拘絺羅回答說:老死不是自然而有的現象,不是憑借他緣造作出來的,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造作出來的,但也並非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造作出來的,不是沒有任何緣由的造作出來的。然而卻由於有生的緣故,就有老死相隨而生了。

原文: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爲自作。爲他作。爲自他作。爲非自他無因作。答言。尊者捨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釋:捨利弗又問:同樣的,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這些現象是自然而有的,還是憑借他緣他因造作出來的?還是自然和他緣和合造作出來的?還是既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造作出來的,也不是無因無緣而出現的?拘絺羅回答捨利弗說:生這個現象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依賴他緣造作出來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造作出來的,也並不是非自然和他緣和合而有,非無因無緣而有,然而卻由於三界有的緣故,生這個現象就出現了。

三界有不是自然而有的,也不是依賴他緣而有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有的,也並非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有,不是無因無緣而有的,然而卻往由於有執取的緣故,三界有就出現了。執取這個現象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憑借他緣造作出來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有的,也並非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有,不是無因無緣而有的,然而卻由於貪愛的緣故,執取現象就産生了。貪愛不是自然而有的,也不是依賴他緣而産生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産生出來的,也並非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産生出來的,不是無因無緣而出現的,然而卻由於受的緣故,貪愛就産生了。

受不是自然而有的,也不是靠著他緣而出生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出現的,也並非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産生出來的,不是無因無緣而出現的,然而卻由於觸的緣故,受就産生了。觸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依賴他緣出現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産生出來的,也並非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有,不是無因無緣而出現的,然而卻由於六入處的緣故,觸就産生出來了。

六入處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依靠他緣而出生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造作出來的,也並非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産生出來的,不是無因無緣而出現的,然而卻由於名色的緣故,六入處就出現了。名色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憑借他緣而産生出來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出生的,也並非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産生出來的,不是無因無緣而出生的,然而卻是由於六識業種的緣故,名色就産生出來了。

原文:複問。彼識爲自作。爲他作。爲自他作。爲非自非他無因作。答言尊者捨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釋:捨利弗又問:那個六識的業種是自然而有的,還是依賴他緣産生出來的?還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造作出來的?還是既不是自然也不是他緣,是無因無緣産生出來的?拘絺羅回答捨利弗說:六識的業種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單純依賴他緣而有的,也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而出生的,也並非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出生的,不是無因無緣而産生出來的,然而六識因爲有名色的緣故就産生出來了。

原文:尊者捨利弗。複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複言識緣名色。此義雲何。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竪立。識緣名色亦複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釋:捨利弗又問拘絺羅說:您剛才說名色不是自然而有的,不是憑借他緣而産生的,不是自然和他緣和合出生的,也並非不隨自然和他緣和合而出生的,不是無因無緣出生的,然而名色因爲有六識業種的緣故就出生了。您現在又說六識因爲有名色的緣故就出生了,這是什麽道理呢?

拘絺羅回答說:我現在說個譬喻吧,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會因於譬喻而領悟其中的道理。譬如三根蘆葦要立在空地上,必須是三者能夠互相依靠,才能立得起來。如果拿掉一根蘆葦,其餘兩根也就立不起來了;如果拿掉兩根蘆葦,剩下的一根也立不起來了,三者互相依靠在一起,才能立得起來。識與名色互相緣互相依賴也是這樣,只有互相依賴才能得以生長。

名色五隂緣於六識的業種才能出生,這個道理是這樣的,由於六識不斷造作身口意行,業種存下來,五隂世間就不能滅去,後世還會在三界裡繼續出生五隂身。由於還有後世的業種,就會有中隂身,有後世的名色。意根在中隂身裡隨著業種而流轉於六道輪回中,就會與阿賴耶識一起投胎,就有了後世最初的名色,名是意根第七識,色是受精卵。六識緣於名色而生,這個道理是這樣,當衆生的胎兒期的名色繼續成長以後,六入處成熟,六根觸六塵,就會有六識在名色五隂身中出生。這樣名色就與六識是互相依賴的關係,彼此都能出生和運行下去,這樣生死就不斷了。

十因緣中還有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說法,這裡的識就不是六識的識了,而是阿賴耶識的識,是第八識的識。意思是阿賴耶識依於名色五隂的緣才能在五隂世間裡有自己的運行和造作,而名色也需要緣於阿賴耶識才能出生、發展和不斷的運行,沒有阿賴耶識可依,就沒有名色的産生,而沒有名色阿賴耶識就處於無餘涅槃狀態。

原文:尊者捨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証者。謂尊者摩訶拘絺羅。乃有如是甚深義辯。種種難問。皆悉能答。如無價寶珠。世所頂戴。我今頂戴尊者摩訶拘絺羅。亦複如是。我今於汝所。快得善利。諸餘梵行。數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說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訶拘絺羅。所說法故。當以三十種贊歎。稱揚隨喜。

釋:捨利弗贊歎說:太好了,摩訶拘絺羅,您是世尊的聲聞弟子中智慧明達者,善於調伏自心,無所畏懼,証見佛法的甘露,因爲完全証得了解脫的甘露法,能以身作証:我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您具有如此的甚深法義無礙的辯才,他人種種的問難,都能解答應辯,您就像無價寶珠一樣爲世人所頂戴。我現在頂戴尊者摩訶拘絺羅也是這樣,我現在在您這裡得到了善法的利益,以及其他的梵行也在與您多次的請教交流中得到了善利。因爲尊者您善於說法的緣故,我現在對於拘絺羅尊者所說的法教,應當給與三十種贊歎,稱揚功德並且隨喜功德。

(二八九)如何於五蘊生厭得解脫

原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

釋:佛告訴諸比丘們說:心性愚癡對於解脫法沒有什麽見聞的凡夫,對自己的四大組成的色身能夠生起厭離心,離開對色身的種種欲望,能夠背棄色身,不顧念色身。但是他們對於識心可不是這樣,對於識心不能夠離欲、背棄、捨離。爲什麽會這樣呢?因爲凡夫們能看得到四大組成的色身是有增減變化的,是無常的,不是固定不變的,因此於色身可以取著也可以捨棄。

而對於自己的意識心和意根,愚癡沒有見聞的凡夫卻不能生起厭離心,不能離欲和解脫。爲什麽如此呢?因爲他們在漫長的生死長夜中,對於自己的心識特別愛惜,把識心當作是我而生係縛,有所得有所取,說這就是我,是我所有,我在識裡,識在我裡,我與識互相存在。因此說愚癡沒有見聞的凡夫才無法於識心生厭離欲,不能背捨識心。

佛陀用到了愚癡無聞凡夫這些詞語,雖然有些人不太喜歡聽,但是佛並不是罵辱人,佛是在陳述事實,凡夫就是愚癡沒有什麽見聞的。沒有聽過正法,無明深重就是愚癡無聞,如果有見聞就會破除愚癡,變得有智慧了。

色身比較容易被衆生看破,因爲生滅變異比較明顯。色身由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和合而生,地大有堅硬的性質,如肌肉、骨骼、筋、頭髮、指甲、牙齒、皮膚等這些物質都有堅硬性,就含有地大種子;如果沒有堅硬性,就不能行住坐臥。水大有溼潤的性質,身體表面皮膚和内臟器官、血液、汗液、尿液等等都有溼性,都含有水大種子。火大有溫暖性,身體内外都有溫度,這就是火性,含有火大種子。人死以後沒有火大了,屍體就是冰涼的。風大有流動性,呼吸和血液的流動、氣脈的運行都是風性的作用,含有風大種子,如果沒有風性血液就不能流動,飲食也不能流動消化吸收和排泄。

 所有色法都是地、水、火、風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合而成的,哪種成份居多,物質就以哪個性質爲主,和合的比例不一樣,形成的物質就不一樣,身體各部位器官也就不一樣。不止是我們的色身,宇宙世界的所有物質都由四大組成,四大和合的比例不同,所形成的物質就不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都是由四大組成,都屬於色法,只不過是表現的形式不一樣,識別色法的識心就不同。四大種子存在如來藏裡,如來藏輸送四大種子形成色身,所以色身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

身體的增減變化,如胖瘦,身體器官的安置和摘除,有這些增減變化,說明這個身體就是一個假的不實的。看破色身的生滅變異性,就能夠生起厭離心,也能夠離欲和背捨,不想隨順,不再想保惜愛護,覺得身體無所謂,就是一個假皮囊,不是真實的我。

但是愚癡沒有什麽見聞的凡夫衆生對於識心卻不能生起厭離,不能離欲,也不能背捨。根源在哪裡呢?因爲衆生都喜歡貪執識的作用,識的作用比較逼真和吸引人,所以就不斷抓取,據爲己有。色身的一切功能作用都是因爲有識才會産生,比如行走坐臥,沒有身識就不能進行,行走坐臥是身識所起的作用,生命活動離不開行住坐臥這些事業,所以衆生貪戀。有身識能動,有眼識能看,有耳識能聽,有鼻識能聞香,有意識心能思考分別、分析判斷、推理、打妄想,各個識配合産生種種作用,意識心和前五識一起在分別,一起作用。這些功能作用感覺是真真切切,活靈活現的,這就是我和我所有的,因此貪戀不捨。

識心非我不容易証,明明感覺有一個我能了知一切法,很真實,我確實是坐在這聽法,我眼能見色,確實能看見所接觸的一切物質色法;我確實能夠聽到聲音,不認爲眼耳鼻舌身的見聞覺知作用是虛妄的,於是就抓著不放。對於意識的種種作用更不能認可是虛妄的,覺得意識確實能思考、能打妄想、能推理,能計劃,所以衆生不能把識心看成是虛妄的,但這一關如果不過去,大小果都不能得証。

所以佛說:愚癡無聞的凡夫對於四大色身能夠生起厭離,能夠離欲,也能夠背捨,但是對自己的識心卻不能夠離欲,不能夠生厭,不能夠背捨,喜歡自己的心,事事都要順著自己的心去做,對自己的心不能夠離欲,因爲感覺這個識心確實有這些功能作用。

衆生生生世世在生死長夜裡保惜系我,總是順己之意,愛護著自己,保惜著自己的識心。我要得到什麽,我要擁有什麽,我要佔有什麽,都是這個識心的意願,於是就把這個識心的功能作用當作我,當作真實存在的、永恒不滅的自己。其實識心在幾種情況下是滅的,比如說在聽法時,聽著聽著就睡著了,後面講什麽也不知道了,這時候識心是滅的不存在的。當睡著了也沒有夢,這個時候六識心也是滅的不存在的。當你睡醒了以後,這幾個識心又現起來了,有滅有生,能生能滅,識心總是在生滅的過程中變化著。

 而阿賴耶識的功能作用,總是那樣存在著,沒有變化,不需要依靠外緣,功能作用都沒有變化。阿賴耶識總能産生一切法,變現一切法,誰也阻礙不了祂,那個才是真實的,不管是入定了還是睡著了,不管什麽情況,祂總是存在著,總有祂的功能體性作用,前六識就不行,總是生滅變化的。

原文: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於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複小過。

釋:佛說:愚癡無聞的凡夫寧可把四大組成的色身當作我和我所,也不能把識心當作我和我所。爲什麽這樣說呢?因爲四大組成的色身,只能住世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於一百年就滅去了,如果能夠好好的照顧色身,或許住世還能超過一百年。

原文:彼心意識。日夜時克。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複如是。異生異滅。

釋:可是心意識不分日夜時刻,須臾都在流轉著,刹那刹那都在發生著變化,此時生彼時滅,此處生彼處滅。猶如猿猴在樹林間遊蕩一樣,只一會兒的功夫就遊歷了很多地方,爬到樹上抓取著枝條,松開這個樹枝就抓取另一個樹枝,總不清閑。人們所說的心意識也是這樣,異生異滅,此時生彼時滅,此處生彼處滅,在此法生在彼法上滅,在彼法上生在此法上滅,在此身上消失,在彼身上又生,日夜時刻,種種轉變,從來沒有停止過,異時而生,異地而生,異類而生。

凡夫的我見最嚴重的就是認爲識心的功能作用是我,是我所有的,這個我見最難斷除。色身我見斷除稍微容易一些,因爲色身的生滅變異的現象容易觀察到,與識心能夠分開。識心的生滅變異現象不容易觀察和了解,因爲五隂身的一切功能作用都是識心的,太緜密和連續了,所以就感覺真實,覺得是自己在作用,是自己的作用,很難把識心的受想行識的作用與自己分開和看破。

如果把識心當作我和我所,到臨命終時,就想牢牢地抓住識心,一心想要見聞覺知,恐懼見聞覺知慢慢消失,明明感知到識心的功能作用越來越微弱,身體越來越不管用,但就是不想滅掉識心,感覺非常痛苦,接受不了死亡這個現象。即使是這樣,凡夫也不認爲自己的識心是無常生滅變異的,仍然希望這些作用再繼續起用。

原文: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彼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釋:多聞聖弟子對於一切的緣起法要善於思惟和觀察,觀察到如果有樂觸的因緣聚合起來的時候,就生起了樂受;當感覺到樂受的時候,要如實的了知樂的受覺;當樂觸滅了時,樂觸因緣出生的受覺也滅了,心得清涼息止滅沒。就像樂受一樣,當苦觸生起的時候,要如實的了知苦的覺受,乃至於當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起喜的覺受、憂的覺受和捨的覺受時,要如實的了知喜受、憂受和捨受。當喜觸、憂觸和捨觸的因緣滅了時,喜觸憂觸和捨觸也滅了,心得清涼寂止。

原文:彼如是思惟。此受觸生。觸樂觸縛。彼彼觸樂故。彼彼受樂。彼彼觸樂滅。彼彼受樂亦滅止。清涼息沒。

釋:多聞聖弟子應該如是思惟,由於這些受觸能引生觸的樂受和觸的束縛,當一個個觸的樂受生起來的時候,一個個的樂受就生起來了;當一個個的樂觸都滅了以後,一個個的受樂也就滅掉了,心得清涼寂止。

多聞聖弟子能夠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沒有一法不是因緣所生的,有因有緣世間法就集起來了,無因無緣,法不現起。緣不同,出生的法就不同,衆生的色身就不同,生存環境也不同。緣是哪裡來的?身口意業形成的種子。多聞聖弟子能夠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而凡夫就不善於思惟觀察,他們認爲五隂上的一切法出現都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聖弟子觀察緣起時,深究生老病死的來源和因緣,一直探究到最初的那個緣起。

用樂受來舉例因緣生法,苦觸、喜觸、憂觸、捨觸都是因爲緣生而産生的感受,苦樂憂喜捨,這些受的産生都是因爲有觸的緣故,有苦的觸、樂的觸、喜的觸、憂的觸、捨的觸才有種種感受,如果沒有這些觸的緣,就不會産生這些心的感受。所以苦樂憂喜捨的觸都是虛妄的,感受也是虛妄的、生滅變化無常的。所有緣生起的背後都是有原因、有奥秘的。 

什麽叫捨受?不感覺苦也不感覺樂,不感覺舒服也不感覺痛苦,覺得好象把自己淡忘了,沒有其它更多的感受,這叫捨受。什麽時候會産生捨受?打坐中出現的捨受比較多。偶爾之間好象把自己忘了,周圍的一切都忘了,不産生樂的受,不産生苦的受。那時候就是捨受。心有定的時候就能清晰感覺到,我現在正在苦受,我現在正有樂受,我現在正有喜受,我現在正有憂愁的感受,我現在確實知道這些感受,我如實覺知。如果那些苦樂憂喜捨的觸滅了,苦樂憂喜捨的受也會消失滅去。滅了以後就寂靜下來,止息下來,心就清涼了,寂靜了。

原文: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釋:如是,多聞聖弟子對於色隂生起厭離心,對於受隂、想隂、行隂、識隂生起厭離心,生厭的緣故就不樂於色受想行識,不喜歡色受想行識,心就解脫,這樣就具足了解脫的知見,於是就說: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清淨的梵行已經建立起來了,我這一生所作的事都已經做完了,我自己知道我死後不會再有未來世的三界世間,不會有未來世的三界法。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