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阿含經十二因緣釋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10月14日

第二節  長阿含經卷一(十二因緣 )

原文:佛告比丘。太子見老病人。知世苦惱。又見死人。戀世情滅。及見沙門。廓然大悟。下寶車時。步步中間。轉遠縛著。是真出家。是真遠離。

釋:佛告訴諸比丘們說:毗婆屍佛做太子時,出宮廷四個大門時,看見老人和病人就知道世間是苦惱的,再看見死人時貪戀世間之情就滅了,後來見到出家的沙門就廓然大悟了,及至走下寶車的時候,每走一步路,内心都在遠離世間煩惱結縛。那時太子就真正的出家了,真正的遠離了世間煩惱。

這就叫作善根,是無量億劫修持的結果,這才是佛陀再來,一接觸世間,就知世間苦,並且迅速遠離煩惱結縛,徹悟世間真諦,心出家,隨後身也出家。而善根淺的凡夫衆生,無論遇到世間任何事,心都麻木不覺悟,不知世間苦空無常無我,隨順世間貪嗔癡煩惱,造作煩惱業,逐生死流。

原文:時彼國人。聞太子剃除須髮。法服持鉢。出家修道。鹹相謂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捨國榮位。捐棄所重。於時國中。八萬四千人。往就太子。求爲弟子。出家修道。佛時頌曰。撰擇深妙法。彼聞隨出家。離於恩愛獄。無有衆結縛。

釋:這時候國内的人民聽到太子剃除須髮,穿上了出家服,手持鉢盂,出家修道,都互相告慰說:修道這件事一定是非常真實的,才讓太子捨棄國王的榮華富貴,捐棄所負的重擔。於是國中八萬四千人趕往太子身邊,請求作弟子出家修道。佛就說了一個頌:毗婆屍太子遇到那個甚深微妙的解脫法,聽聞之後馬上就出家修道,離開世間恩愛的地獄,再也沒有衆多的生死結縛了。

原文:於時太子。即便納受。與之遊行。在在教化。從村至村。從國至國。所至之處。無不恭敬。四事供養。菩薩念言。吾與大衆。遊行諸國。人間憒閙。此非我宜。何時當得。離此群衆。閑靜之處。以求道真。

釋:於是太子當時就接受了這些弟子,和他們一起遊行於各處教化衆生,從一個村落到一個村落,從一個國家到一個國家,所到之處,民衆沒有不恭敬的,都用飲食毉葯等四事供養。太子菩薩心念說:我與大衆遊行各個國家,人間如此憒閙,這不是我應該所處之地,我什麽時候才能離開這些人衆,到一個悠閑之處修行,以獲得真正的道果。

原文:尋獲志願。於閑靜處。專精修道。複作是念。衆生可湣。常處闇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衆苦所集。死此生彼。從彼生此。緣此苦隂。流轉無窮。我當何時。曉了苦隂。滅生老死。

釋:不久之後就滿了心願,找到了一個空閑寂靜之處,專門精進修道。太子菩薩心裡又作這樣的念想:衆生可憐憫,常常處於黑暗的幽冥之處,感得的色身脆弱又危險,有生老病死衆多苦惱聚集,在此處死到彼處生,又從彼處死到此處生,他們抓取著這樣的苦受隂,在生死中流轉無窮。我應當在什麽時候才能明了苦隂,滅除生老病死。

從世尊這段敘述中可以看出,諸佛菩薩在歷劫修道過程中,最先都是在無人僻靜之處一個人精進專修,遠離人群中的憒閙,在修出成就之後才在人群中教化,度脫衆生。因爲道在寂靜中得,寂靜能生慧,寂靜能得三昧。所以凡是修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經過獨自靜修階段,遠離世俗的貪嗔癡和憒閙,遠離名聞利養,心得清淨以後才能入道。

原文:複作是念。生死何從。何緣而有。即以智慧。觀察所由。從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緣。生從有起。有是生緣。有從取起。取是有緣。取從愛起。愛是取緣。愛從受起。受是愛緣。

釋:太子修道時心中又出現這樣的念想:生死是從哪裡來的?是因爲什麽因緣而有的?爲了破除這個疑惑,就用智慧觀察生死的來由,最後証得:老死是從生而來,生是老死出生的因緣;而生是從三界有而來,有是生這種現象出生的因緣;有是從執取而生起來的,執取是有出生的因緣;取是從愛而來,愛是取出生的因緣;愛從受而來,受是愛出生的因緣。

原文:受從觸起。觸是受緣。觸從六入起。六入是觸緣。六入從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緣。名色從識起。識是名色緣。識從行起。行是識緣。行從癡起。癡是行緣。

釋:受從觸而來,觸是受出生的因緣;觸從六入而來,六入是觸出生的因緣;六入是從名色上生起來的,名色是六入出生的因緣;名色從六識而來,六識是名色出生的因緣。六識從意根的行而來,行是六識出生的因緣;行從意根的無明而來,無明是行出生的因緣。

原文:是爲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病死、憂悲苦惱。此苦盛隂。緣生而有。是爲苦集。菩薩思惟。苦集隂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証。

釋:這就是所說的因爲愚癡才有行,因爲有行才有六識業種,因爲有六識業種才有後世的名色,因爲有名色才有六入,因爲有六入才有觸,因爲有觸才有受,因爲有受才有愛,因爲有愛才有取,因爲有取才有有,因爲有有才有生,因爲有生才有老病死憂悲苦惱。這個苦盛隂是因爲有生的緣故才會出現的,這就是苦集。太子菩薩思惟苦隂的集時,出生了緣生智,出生了清淨法眼,出生了覺悟,出生了明達,出生了通明,出生了智慧,出生了明証。

原文:於時菩薩。複自思惟。何等無故老死無。何等滅故老死滅。即以智慧。觀察所由。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愛無故取無。愛滅故取滅。受無故愛無。受滅故愛滅。觸無故受無。觸滅故受滅。六入無故觸無。六入滅故觸滅。

釋:這時菩薩又獨自思惟,是什麽法沒有了老死就消失了,是什麽法滅了老死就滅了,爲了弄清這個問題,太子菩薩就以智慧來觀察老死滅的緣由,最後証得:是生沒有了老死就沒有了,是生滅了老死就滅了;三界的有沒有了生就沒有了,有滅了生就滅了;取沒有了有就沒有了,取滅了老死就滅了;愛沒有了取就沒有了,愛滅了取就滅了;受沒有了愛就沒有了,受滅了愛就滅了;觸沒有了受就沒有了,觸滅了受就滅了;六入沒有了觸就沒有了,六入滅了觸就滅了;

原文:名色無故六入無。名色滅故六入滅。識無故名色無。識滅故名色滅。行無故識無。行滅故識滅。癡無故行無。癡滅故行滅。是爲癡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菩薩思惟。苦隂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証。

釋:名色沒有了六入就沒有了,名色滅了六入就滅了;六識業種沒有了名色就沒有了,六識業種滅了名色就滅了。身口意行沒有了,六識業種就沒有了,身口意行滅了,六識業種就滅了;無明沒有了身口意行就沒有了,無明滅了,身口意行就滅了。因此就說: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六識滅,六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憂悲苦惱滅。太子菩薩思惟苦隂滅的時候,就生起了因緣智,生起了法眼,生起了覺悟,生起了明達,生起了通明,生起了智慧,生起了明証。

原文: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實見已。即於座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時頌曰。此言衆中說。汝等當善聽。

釋:這時太子菩薩分別順著十二因緣觀行,和逆著十二因緣觀行以後,如實証知了十二因緣法,就生起了如實正見正智,如實見証十二因緣法以後,就在法座上成就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這時候就說了一個偈頌:我在大衆中講的這些法,你們應當善於聽聞。

原文:過去菩薩觀。本所未聞法。老死從何緣。因何等而有。如是正觀已。知其本由生。生本由何緣。因何事而有。如是思惟已。知生從有起。取彼取彼已。展轉更增有。是故如來說。取是有因緣。

釋:過去的時候,菩薩觀行從來沒有聽過的十二因緣法,老死是由於什麽因緣生起的,是因爲什麽因緣而有的?像這樣正觀以後,知道老死本來是由於生而現起的;生原本是由於什麽因緣而現起的,是因爲什麽緣故而有的?像這樣思惟以後,就証得生是從三界有而生起的。取著諸法以後,輾轉更堅固了有,因此如來說取是三界有的因緣。

原文:如衆穢惡聚。風吹惡流演。如是取相因。因愛而廣普。愛由於受生。起苦羅網本。以染著因緣。苦樂共相應。受本由何緣。因何而有受。以是思惟已。知受由觸生。觸本由何緣。因何而有觸。如是思惟已。觸由六入生。

釋:如衆多污穢肮脏物聚在一起,風吹起來惡穢物就流散開來,取著諸法相的因緣也是這樣,由於貪愛而廣泛的流布開;貪愛是由於受的因緣而出生,受是生起苦惱羅網的根本;因爲貪染諸法的因緣,生起苦樂受與染污相應,受原本是由於什麽因緣生起來的,是什麽因緣而有的受?菩薩就思惟這個因緣,然後就証知了受是由於觸的因緣生起來的;觸原本是由於什麽因緣生出來的,是什麽因緣而有的觸?這樣思惟以後,就証知了觸是由於六入的因緣生出來的。

原文:六入本何緣。因何有六入。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名色本何緣。因何有名色。如是思惟已。名色從識生。識本由何緣。因何而有識。如是思惟已。知識從行生。行本由何緣。因何而有行。如是思惟已。知行從癡生。

釋:六入原本是由於什麽因緣生起來的,是因爲什麽因緣而有的六入?這樣思惟以後,証知了六入是由於名色的因緣生起來的;名色原本是由於什麽因緣而生起來的,是因爲什麽緣故而有的名色?這樣思惟以後,就証得了名色是因爲六識業種的因緣而出生的;六識業種原本是由於什麽因緣而生起來的,是因爲什麽而有的六識業種?這樣思惟以後,就証知了六識業種是從身口意行的因緣而生起來的;身口意行原本是由於什麽因緣而生起來的,是因爲什麽因緣才有了行?這樣思惟以後,就証知行是從愚癡的因緣而出生的。

原文:如是因緣者。名爲實義因。智慧方便觀。能見因緣根。苦非賢聖造。亦非無緣有。是故變易苦。智者所斷除。若無明滅盡。是時則無行。若無有行者。則亦無有識。若識永滅者。亦無有名色。名色既已滅。即無有諸入。若諸入永滅。則亦無有觸。若觸永滅者。則亦無有受。

釋:像以上這些因緣法,叫作真實義理的因緣法。如果用智慧方便去觀察,就能見到因緣法的根本,就是無明愚癡。生老病死苦不是聖賢人造作出來的,也不是無緣無故而有的,因此智者才會斷除生滅變異的生老病死苦。如果無明滅盡以後,行就沒有了;如果沒有了行,也就沒有了六識業種;如果六識業種永遠滅盡了,也就不會再有名色了;既然名色滅盡了,就不會再有六入了;如果六入永遠滅盡了,也就不會再有觸了;如果觸永遠滅盡了,也就不會再有受了。

原文:若受永滅者。則亦無有愛。若愛永滅者。則亦無有取。若取永滅者。則亦無有有。若有永滅者。則亦無有生。若生永滅者。無老病苦隂。一切都永盡。智者之所說。十二緣甚深。難見難識知。唯佛能善覺。因是有是無。

釋:如果受永遠滅盡了,也就不會再有愛了;如果愛因緣滅盡了,也就不會再有取了;如果取永遠滅盡了,就不會再有三界有了;如果有永遠滅盡了,就不會再有生了;如果生永遠滅盡了,就不會再有老和病的苦隂了。一切世間法都會從此永遠滅盡,這是智者所說的。十二因緣法甚深,難於遇見,也難於認識和証知,只有佛才能善於覺悟一切法生起的因是有還是沒有。

原文:若能自觀察。則無有諸入。深見因緣者。更不外求師。能於隂界入。離欲無染者。堪受一切施。淨報施者恩。若得四辯才。獲得決定証。能解衆結縛。斷除無放逸。色受想行識。猶如朽故車。能諦觀此法。則成等正覺。如鳥遊虛空。東西隨風遊。菩薩斷衆結。如風靡輕衣。

釋:如果能親自現前觀察十二因緣法,就知道根本就沒有六入這些法,能深入的諦察因緣法的人,再也不會向外尋覔師父,法就是師父,依法修行就能得解脫。能在五隂十八界六入之上離開貪欲無有染污的人,才能有資格接受一切布施,清淨的回報布施者的恩德。如果能獲得四種無礙的辯才,就能對因緣法有最終決定的証明,也能解開一切煩惱結縛,斷除一切煩惱,精進修行再也不會放逸了。色受想行識五隂猶如腐朽壞敗的舊車,能夠諦觀到此法的人,就能成就等正覺,然後就會猶如自由的鳥兒一樣遨遊於虛空,或東或西隨風而遊。菩薩斷除一切結縛,如風吹輕薄的衣擺。

原文:毗婆屍閑靜。觀察於諸法。老死何緣有。從何而得滅。彼作是觀已。生清淨智慧。知老死由生。生滅老死滅。

釋:毗婆屍佛在閑靜處對十二因緣法仔細觀察,思惟老死因爲什麽緣故而有,因爲什麽緣故而得滅除,作了這樣的觀行以後,就生出了清淨的智慧,知道老死是由於生才有的,生滅了老死就滅了。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