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阿含經十二因緣釋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10月12日

第四節  滅苦解脫之道

(二九〇)觀行觸緣受得解脫

原文:譬如兩木相磨。和合生火。若兩木離散。火亦隨滅。如是諸受緣觸集。觸生觸集。若彼彼觸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觸集滅故。彼彼受集亦滅止。清涼息沒。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解脫。我說彼於苦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釋:佛說:譬如有兩根木頭互相接觸磨擦,一會火就生起來了,如果兩根木頭分開了,火就隨著滅了。像這樣,所有的受都是緣著觸而集起來的,都是由於觸生起來的,都是由於觸集起來的。如果一個一個的觸集起來的時候,一個一個的受也就集起來了。一個一個觸集滅了以後,一個一個的受集也就滅了,心就清涼止息寂靜了。多聞聖弟子像這樣觀行,就會對於色蘊得解脫了,對於受想行識蘊得解脫了,對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得解脫了。這樣的話,我就說他們對於苦得解脫了。

佛用兩根木頭互相摩擦生火來比喻觸集受就集的緣生之理,兩根木頭摩擦就會生火,如果兩根木頭不接觸,觸的因緣沒有了,火就沒有了。衆生的苦惱因緣是由觸而産生,如果觸這個因緣沒有了,不再觸了,也就沒有受了,觸的因緣沒有了,就沒有受的感覺了。

不管哪一種受,觸緣如果是積集起來了,就有受集産生,緣不斷集就不斷,有集就有觸,有觸就有受。觸産生了,觸集起來了,就會有受集,受的産生條件就是先接觸,接觸是緣的作用,沒有緣是無法接觸的。萬事萬物都依靠緣才能産生和存在,而緣是由前世的業緣産生的。觸滅了受就滅,受集滅了以後就心得滅止、清涼、息沒。

佛讓衆生認識到觸集就是受集,有觸就有受,觸是虛妄的,受也是虛妄的。受是以意識心爲主産生的受,觸是由六根和六塵相觸産生,這其中需要有緣才能相觸,所以一切事物産生都是要有緣起,沒有緣就沒有起,有緣就生起。緣起的法也是虛妄的,是依靠衆緣和合産生的,也就是不真實的。只有第八識如來藏不依靠條件而有,不是集起的因緣法。

(二九一)觀察内觸法得解脫

原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說内觸法。汝等爲取不。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所說内觸法。我已取也。時彼比丘於佛前。如是如是。自記說。如是如是。世尊不悅。爾時尊者阿難。在佛後執扇扇佛。佛告阿難。如聖法律内觸法。異於此比丘所說。阿難白佛。今正是時。惟願世尊。爲諸比丘。說賢聖法律内觸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釋: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我所講的内觸法,你們能觀察得到嗎? 這時候有一個從外邊新來的比丘從座上站起來,整理衣服禮佛足,合掌對佛說:世尊所說的内觸法,我已經觀察到了。這時這個比丘就在佛前種種說法印証自己,但他的哪種說法世尊聽著都不高興。這時候尊者阿難在佛身後手拿扇子爲佛扇扇子,佛告訴阿難說:如賢聖法和律則所說的那個内觸法,跟這個比丘所說的内觸法是不一樣的。阿難對佛說,現在正好可以講一講,惟願您世尊爲比丘們說如賢聖法和律則那樣的内觸法,比丘們聽聞後應當信受奉行。

什麽叫内觸法?就是勝義根之内的觸,眼觸色、耳觸聲、鼻觸香、舌觸味、身觸觸塵,意觸法,觸以後産生識,識再觸塵,

原文:佛告阿難。善哉。諦聽。當爲汝說。此諸比丘取内觸法。應如是思惟。若衆生所有種種衆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作如是取時。當知此苦億波提因。億波提集。億波提生。億波提轉。

釋:佛告訴阿難說:好啊,你們仔細聽著,我現在就爲你們說了。你們這些比丘如果要觀察内觸法,應當這樣思惟:如果衆生所有的種種苦惱生起來時,這些苦惱的因是什麽?苦惱是由於什麽法集起來的?是什麽法生起了才有這些苦惱?是什麽觸生起了才有這些苦惱?當這樣觀察内觸法時,就應當知道這些苦惱是由於取的因而出現的;是取集起來了苦惱就集起來了;是取出生了苦惱就出生了;是取流轉出來了苦惱就流轉出來了。

原文:複次比丘。取内觸法。又億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彼取時當複知。億波提愛因愛集。愛生愛觸。複次比丘。取内觸法。當複知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如是取時。當知世間所念。諦正之色。於彼愛生而生。系而系。住而住。

釋:複次,比丘,你們觀察内觸法時,應當觀察什麽法又是取出生的因?什麽法集起來了取就集起來了?什麽法出生了取就出生了?什麽法觸了取就觸了?你們觀察時應當知道,是因爲貪愛的原因取出生了,是因爲貪愛集起來; 取就集起來了,貪愛産生了取就出生了,貪愛觸了取就觸了。

諸比丘們,觀察内觸法時,還應當觀察,貪愛的産生是由於什麽原因?是什麽法集了貪愛就集了?是什麽法出生了貪愛就出生了?是什麽法觸了貪愛就觸了?像這樣觀察時,應當知道世間人心裡所念著的精細純正之色隂時,貪愛就生起來了,色隂生起來了;心念被貪愛所係縛的時候色隂就被係縛了;心念被貪愛所綑住的時候色隂就被綑住了。

這是世尊講的十二因緣法中的一部分,前面講的是觸集是受集的因,現在講的是愛集是取集的因,有了愛就有了取,有了取就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苦。因爲貪愛的原因,就取著六塵,取了之後就有了有,有了有就有生,生了以後苦就出來了。

原文: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所念。諦正之色。作常想恒想。安穩想。無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見。則於此色愛增長。愛憎長已。億波提增長。億波提增長已。苦增長。苦增長已。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不解脫苦。

釋:如果沙門婆羅門對世間人所憶念的精細純正之色聲香味觸法,作常想、恒想、安穩想、無病想、我想、我所想,生起這些知見以後,對色受想行識的貪愛就會增長;貪愛增長以後,取就增長;取增長以後,苦就增長了;苦增長以後,對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不能解脫,我說他們對於苦是不解脫的。

恒是永遠不變不滅的,安穩就是固定永遠不變的,永遠是我的,無病是沒有過患的意思。衆生不把這六根六塵六識當作有過患的,當成是我,當成是我所有的,就會去追求、貪愛、抓取,這樣生死輪轉就不斷。如果知道這些法都是有過患的,能生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不會再去追求這些法了。

有這些念想,色愛就會增長,就會越來越貪,貪愛越增長,生死越無法了斷,苦惱越多。這種貪愛增長起來後,執取就會增長,三界的有肯定也會隨著要增長的,三界的有增長起來後,生命就不斷,苦就不斷增長。貪愛越重苦越多越增長,就越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衆生都追求樂,結果都受苦,因爲衆生一直都在造作苦因,有貪愛就有苦。阿羅漢沒有貪愛,也不執取,當然就不再有生老病死苦了。

原文: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有人語言。士夫。此是清涼池。色香味具足。然中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

釋:佛比喻說:譬如路邊有一個清涼池,池水香味具足,有人把毒放在池水中,那麽當春天來臨,天氣轉暖的時候,那些路過的人因爲炎熱而感覺非常口渴,就想喝這池井裡的水。當他正想喝水的時候,旁邊有人告訴他:這個清涼池水,雖然色香味俱足,但是水裡邊有毒,你們不要喝了,如果喝了就會死,不死也會得一場大病。

原文:而彼渴者。不信而飲。雖得美味。須臾或死。或近死苦。如是沙門婆羅門。見世間可念。耑正之色。作常見恒見。安穩見。無病見。我我所見。乃至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釋:但是想喝水的人,因爲口太渴而不相信旁邊人的告誡,於是就喝了,雖然喝水時感覺清涼美味,但是喝完以後毒發作了,那些人或者馬上就死了,或者難受的快要死了。與清涼池的譬喻一樣,沙門婆羅門看見世間可愛耑正之色,當作是恒常不滅的,當作是安穩不變的,當作是沒有任何過患的,當作是我和我所有的,因爲有這些知見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原文: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耑正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彼愛則離。愛離故億波提離。億波提離故則苦離。苦離故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離。

釋:如果沙門、婆羅門看見世間可念耑正之色,觀察這些色相就像有病患的一樣,就像癰瘡一樣,就像芒刺一樣,就像殺戮一樣,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的,貪愛就離開了;貪愛離開了,取就離開了;取離開了,苦就離開了;苦離開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就離開了。

原文: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有人語言此水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彼則念言。此水有毒。若當飲者。或令我死。或近死苦。我且忍渴。食干麨飯。不取水飲。

釋:譬如路邊的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把毒放入水中,行路的人口渴想喝水時,別人告訴他們這水有毒,你們不要喝,如果喝了,就會或者馬上死亡,或者痛苦得就像要死了一樣。喝水的人一想,這裡的水有毒,有毒的水是不能喝的,喝了就會死,那就暫且忍受一下干渴,只吃干炒飯,不喝水。於是這些路人就離開了,不喝毒水,因此就不會中毒而死。

那我們以後就要在心中警記著:別再喝毒水。一念貪愛生起就對自己說:我不能再貪愛了,我不能再喝毒水了;一喜歡什麽法就對自己說:我不能再喜歡了,一喜歡就如在喝毒水;一捨不得時就對自己說:我不能再捨不得了,一捨不得就是在喝毒水。慢慢這個貪愛就淡了,隨後就會滅了,最後苦就沒有了,這樣一點一點地警醒自己,最終就能走上解脫之路。

原文:如是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故阿難。於此法如是見。如是聞。如是覺。如是知。於過去未來亦如此道。如是觀察。是故阿難。於此法如是見。如是聞。如是覺。如是知。於過去未來。亦如此道。如是觀察。

釋:如是,沙門、婆羅門對於世間可念可愛之色,觀察其如病一樣,如癰瘡一樣,如刺一樣,觀察其無常、苦、空、非我性,這樣就會遠離貪愛了,就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阿難,因此說對於此内觸法應該如是見、如是聞、如是覺、如是知,對於過去、未來的内觸也要如是對待,如是觀察。觀察來觀察去,最後就証得了一切法都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那麽就不再貪愛和執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就滅去,心得解脫、清涼、寂靜。

(二九二)苦滅之道

原文: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雲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衆生所有衆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觸。若彼取滅無餘。衆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釋: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思量和觀察如何才能完全徹底的滅盡苦,到達究竟苦的邊緣時,應該思量衆生的所有苦,以及這些苦的種種差別相,思量這些苦是由於什麽因緣出現的,是什麽法的集起所感召出來的,是什麽原因生出來的,是什麽法的觸所産生出來的。

最後思量出是取的原因使得苦出現的,是取的集起導致苦出現的,是取的出生導致苦出生了,是取的觸産生了苦。如果那些取都滅盡了再也沒有剩餘,一切苦就會都滅了。比丘們應該對修習滅苦的修道方法如實的了知,並且要修行趣向於正盡苦的助道法和次要法,這樣比丘們就能趣向於正盡苦,能究竟到達苦的邊緣,這就是把取滅掉的方法。

原文: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觸。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觸。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釋:複次,比丘想要思量和觀察如何才能正盡苦,到達究竟苦的邊緣時,就應該要思量取是什麽因緣出現的,是什麽法集起了而出現的取,是什麽法産生導致取的産生,是什麽法觸了導致取的産生,最後就會思量出取的出現是因爲貪愛的原因,是貪愛集起的因緣産生的,貪愛出生了取就出生了,貪愛觸了取就出生了,貪愛滅了取就隨之滅了。比丘們對所修的滅除取著的道跡和路徑要如實的了知,並且要修行趣向滅苦的法和幫助滅苦的次要法。這就是比丘漸漸趣向於正盡苦的方法,能究竟到達苦的邊緣,就是貪愛滅盡。

衆生如果把取滅了,不再取著諸法,衆苦就會滅了。究竟如何滅苦,中間要修的道是什麽,我們應該要如實的了知,如實了知滅苦的修行方法,就是修習趣向正盡苦的向法和次法,就是三十七道品包括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向就是朝向趣向滅苦的方向,次就是次要的有幫助的法,主要的法就是觀察五蘊斷我見,修習向次法的目的是爲斷我見做準備,滿足見道的前提條件,才能如理觀察和觀行,最後才能斷我見。

原文: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觸。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釋:複次,比丘要思量和觀察如何達到正盡苦,達到究竟的苦的邊緣,就要思量貪愛是由於什麽因緣生出來的,是什麽法集起所産生出來的,是什麽法出生而産生的,是什麽法觸了而産生的。思量觀察之後,就知道了貪愛是因爲受的因緣而産生出來的,是受集起了而産生出來的,是受出生了導致了貪愛的出生,是受觸了導致貪愛出生了。如果受永遠滅盡了,貪愛就會滅盡了。比丘們對所修的愛滅修道的軌跡要如實了知,並且要修習向法和助道法,這樣比丘們就能趣向正盡苦,到達究竟的苦的邊緣,就是所說的滅除受覺。

受之前是觸,不觸就不能産生受,沒有受就不能有貪愛,沒有貪愛就不能取。衆生每天都觸不斷,六根不觸六塵就感覺受不了。爲什麽感覺受不了?因爲無明,觸的根源就是無明。只有真正的修行人意根得到了降伏,停止了攀緣,証得了空,才能不願意再觸了,才能受得了寂靜。

原文: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觸。彼六入處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

釋:複次,比丘要思量和觀察如何才能正盡苦,到達究竟的苦的邊緣,還要接著思量觀察觸是依據什麽因緣法出現的,是什麽法集起産生的,是什麽法出生之後引發出來的,是什麽法觸了之後出生的。觀察之後應當知道,觸是由於六入處的因緣出現的,是由於六入處的集起而出現的,是六入處的産生導致了觸的出現,是六入處觸了致使觸就産生了。只有六入處滅盡無餘了,觸就滅。比丘們對自己所修習的六入處滅盡的軌跡應該如實了知,修習趣向正盡苦的向道法和次要法,這就是比丘向於正盡苦,能到達究竟的苦的邊緣。

原文: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觸。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

釋: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想要到達究竟的苦的邊緣時,就要思量六入處是由於什麽因緣法生起來的,是由於什麽法的集起而出生的,是由於什麽法的出生而隨之出生的,是由於什麽法觸了就隨之出生了。觀察之後就應當知道六入處是名色因緣所産生的,是名色的集起所産生的,是名色的産生導致了六入處隨之出生了,是名色觸了就引生了六入處的出生。當名色都滅盡沒有剩餘的時候,六入處就隨之滅盡了。

原文: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釋:比丘們對於自己所修習的名色滅盡的道跡,應該如實的了知,並且要修習向道之法和次要助道之法,這就是比丘向於正盡苦,到達究竟的苦的邊緣,就是所說的滅盡名色。

有名色五隂就有六入,有衆生就有六入,除非是六根不全,六入處出現的因緣就是因爲有名色。名色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是從受精卵開始出現的,一直到出母胎以後長成肉身,直至死亡這個階段,就是一期名色。五隂就是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身體,名就是七個識和七個識的功能作用。五隂組成了衆生,衆生就叫作名色,名色也叫作五隂。有名色有受精卵,就會長出眼耳鼻舌身五根,長出五根然後就觸,觸了就有受,受了就有愛,愛後就有取,取了就有有,有了就生,生之後就有老病死憂悲苦惱,這是一個生死因緣鏈。

比丘再思量觀察如何滅苦到達究竟苦邊時,應該思量六入的因都是因爲名色,名色集了六入集,名色生了六入生,名色觸六入就觸,把名色永滅無餘了,六入就滅了。如何滅名色呢?這就要修習向法、次法、助道之法,修習了以後再逐一觀行,就能滅名色、滅五隂。

原文: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觸。彼識欲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釋:複次,比丘思量和觀察正盡苦,想要到達究竟的苦的邊際,就要思量名色是由於什麽因緣而出生的,是由於什麽法集起了而出生的,是什麽法出生了名色才出生的,是什麽法觸了名色出生了。

觀察思量後就知道了名色的出生是由於六識業種的因緣而出生的,是由於六識業種集起了而出生的,是由於六識業種出現了就引生了後世名色的出生,是由於六識業種觸了導致後世名色的出生。六識的業種如果滅盡無餘了,名色就會隨之而滅盡。比丘們對於修習滅盡六識業種的道跡應該要如實的了知,應該要修習向道之法和次要的助道之法,這就名爲比丘趣向於正盡苦,到達究竟苦的邊際,就是所說的滅盡六識的業種。

原文: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爲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觸。彼行欲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釋:複次,比丘如果要思量觀察正盡苦,到達究竟的苦邊,應該思量六識的業種是因於什麽因緣産生出來的,是什麽法集起了六識的業種就出現了,是什麽法生了六識的業種就生了,是什麽法觸了六識的業種就出生了。經過觀察思量以後就知道了,六識的業種是由於身口意行的因緣産生的,是身口意行集起了六識的業種出生了,是身口意業行生起了六識就出生了,是身口意業行觸了六識的業種就出生了。

如果造作福行善行,善的六識業種就出生了;如果造作非福行不善行,不善的六識業種就出生了;如果造作不善不惡行,不善不惡的六識業種就出生了。這叫作身口意行的因緣、身口意行的集決定了六識業種的出生,身口意的行生、行觸就導致六識業種出生了。如果身口意行滅盡再也沒有一絲業行了,那麽六識的業種就會隨之而滅盡。比丘們應該對所修行的行滅的修道之路,要如實的了知,應該要修習向道之法和助道之法。所以如果行滅了比丘就會趣向正盡苦,到達究竟苦邊。

因爲在六根上的身口意業行不斷,六識的業種就會不斷地産生,業種留下以後就有未來世的名色。如果沒有了任何身口意業行,六識的業種就不會出生,沒有業種留存,就沒有未來世的名色。名色出生以後就會有六入,有六入就會有觸,有觸就會有受,有受就會有貪愛,有貪愛就會有執取,然後三界的有就會出現,五隂身就會出生,從此生命不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又循環往複起來了。這都是因爲身口意業行不斷導致的結果。

原文: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觸。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

釋:複次,比丘如果要思量觀察正盡苦,到達究竟苦邊,就要思量觀察身口意業行是什麽原因産生出來的,什麽法集起了身口意業行就出現了,什麽法生了身口意業行就生了,什麽法觸了身口意業行就出生了。思量後知道了身口意業行是由於無明的緣故才出現的,是無明集起了身口意業行就出生了,無明生了身口意業行就生了,無明觸了身口意業行就出現了。造作福業的身口意業行是由於無明的緣故産生的,造作非福不善的身口意行是由於無明的緣故産生的,乃至於造作不是福的心行也非不是福的身口意業行是由於無明的緣故産生的。

原文: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觸。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釋:因此比丘們應當知道,身口意業行是以無明爲因緣而出生的,是因爲無明的集起而出生的,是因爲無明的出生而出生的,是因爲無明觸了而出生的。如果意根的無明永遠滅盡無餘,身口意業行就會隨之滅盡了。比丘們對所修習的滅盡無明的道跡應該如實了知,應該修習向道之法和助道之法,這樣才叫作比丘趣向於正盡苦,到達究竟的苦邊,就是所說的滅盡無明。

原文:佛告比丘。於意雲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複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釋:佛對比丘們說:你們怎麽認爲這件事,如果你們不喜樂無明,而心中生起了明,那麽你們以後還會由於意根的無明去造作福行和非福行,或者造作非福行非非福行的捨行嗎?

明和無明是兩個對立的面,如果有無明就沒有明,如果有明就沒有無明,無明少一些,剩下的就是明,如果都是明,那無明就沒有了。就如天平的兩頭,無明要高了,明就低了,有無明就沒有明,有明就沒有無明。無明如果沒有了,六識就不會去造作身口意行了,也就不會留下業種了,不會再去投胎,也就不會再有名色,沒有名色就沒有六入;沒有六入就不觸,沒有觸就不受;沒有受就不去貪愛,不去貪愛就不想抓取;不想去抓取佔有,就沒有生存的條件,也就沒有了三界的有;沒有了有,名色就不會出生,那麽老病死憂悲苦惱就都滅了,不會再出現,生死苦的問題就解決了。

這樣比丘們就會出離三界,得到解脫,不過這種解脫還不是究竟的解脫,只是滅了一念無明暫時解脫而已,還有極多的微細無明沒有滅除,因此還有微細的生死苦沒有滅,解脫就不究竟,佛的解脫才是究竟的解脫。怎樣才能如佛一樣究竟解脫呢?那就不要出三界,發大誓願,繼續修習大乘,保留五蘊身,自度度他,上求下化,圓滿一切法,才能究竟的解脫。

原文: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釋:比丘回答世尊說:沒有無明就不會再造作任何行了,世尊,因爲多聞聖弟子如果不喜樂於無明,無明滅了就生起了明,那麽無明滅了身口意業行就滅了,身口意業行滅了六識的業種就滅了,六識業種滅了後,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乃至於純大苦聚就都滅了。

原文: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

 釋:佛說:太好了,比丘們,我也是這樣說的,你們也知道是如此。因爲某某法而集起另外的某某法,生出另外的某某法,滅除另外的某某法,最後心就寂滅無爲了,心就清涼、息止了。如果多聞聖弟子滅了無明,心得離欲而生起了明,在色身上就會出現解脫的受和覺,如果在色身上出現了解脫的受和覺,就應該要如實地了知;如果在壽命上出現了解脫的受和覺,這時候就要如實地了知。在身壞命終壽命要終了時,在身心上的一切受和一切覺就會滅盡無餘了。

原文: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釋:譬如一個大力士取一個新燒熟的瓦器,趁著瓦器還熱的時候摔在地上,瓦器立時就摔碎了,瓦器的熱度也都消失了。身分的受覺和壽命上的受覺也是這樣,立時就消失了。如是比丘,無明滅盡離欲的阿羅漢心生起了明,色身上的所有受覺如實的了知,壽命上的受覺如實的了知,在身壞命終時,這一切的受覺全部消滅無餘。

目錄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