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返回

書籍
作品

阿含經十二因緣釋

作者:釋生如更新時間:2024年10月14日

第三章  長阿含經中的十二因緣法

第一節  長阿含大緣方便經第九

原文: 爾時。佛告阿難。緣生有老死。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生者。寧有老死不。阿難答曰。無也。是故阿難。以此緣。知老死由生。緣生有老死。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佛告訴阿難,緣於生而有老死,這是什麽意思?如果能使一切衆生沒有了生,還能有老死嗎?阿難回答說:沒有生就沒有老死。佛說:因此說,阿難,因爲這個緣故,就知道老死是由於生而有,緣於生才有老死,我說的意思就是這樣。

原文:又告阿難。緣有有生。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欲有。色無色有者。寧有生不。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生由有。緣有有生。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佛又告訴阿難說:緣於三界世間有而有生,這是什麽意思?如果能使一切衆生沒有欲界的有、色界的有和無色界的有,還能有生嗎?阿難回答說:沒有三界的有就沒有生。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生是因爲三界世間有而有的,緣於三界世間的有才有生,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又告阿難。緣取有有。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者。寧有有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佛又告訴阿難說:緣於取著才有三界世間的有,這是什麽意思?如果要使一切衆生沒有了貪欲取,沒有了以我見爲首的種種邪見的取著,沒有了把不能解脫的非戒當作能解脫戒的戒取,沒有了對自我五隂的我取,還能有三界世間的有嗎?阿難回答說:沒有這些取著就沒有三界世間的有。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三界世間的有是由於種種取著才有的,正因爲有對三界世間法的求取,才有了三界世間的有,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又告阿難。緣愛有取。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欲愛。有愛無有愛者。寧有取不。答曰。無有。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佛又告訴阿難說:由於對三界世間法有貪愛才有對三界的執取,這是什麽意思?如果要使一切衆生沒有了對欲界的貪愛,沒有了對色界的貪愛,沒有了對無色界的貪愛,還能有對三界的執取嗎?阿難回答說:不能有執取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對三界世間的執取是由於對三界的貪愛才有的,正因爲有對三界世間法的貪愛才有了對三界世間法的執取,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又告阿難。緣受有愛。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者。寧有愛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佛又告訴阿難說:緣於受覺才有貪愛,這是什麽意思?如果要使一切衆生沒有了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還能有貪愛嗎?阿難回答說:沒有受就不能有貪愛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貪愛的産生是由於有受的緣故,正因爲有種種受覺才有了貪愛,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阿難,你應當知道因於貪愛才有了求取,因爲求取才會有利益,因爲有利益才會去用,因爲用了才有了貪欲,因爲貪欲才生起了執著,因爲執著才生起了嫉妒,因爲嫉妒才會去守護,因爲有守的心才會有護。阿難,由於想要護著的緣故,就有刀杖和諍訟是非,於是就會造作無數的惡業,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阿難。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護者。當有刀杖諍訟。起無數惡不。答曰。無也。是故。阿難。以此因緣。知刀杖諍訟。由護而起。緣護有刀杖諍訟。阿難。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阿難,這是什麽意思?假如要使一切衆生不再有守護財色名食睡等利益的心,還會有刀杖鬥爭和諍訟糾紛,乃至於造作出無數的惡業嗎?阿難回答說:沒有守護利益的心就沒有鬥爭糾紛和惡業了。佛說:因此說,阿難,因爲這個原故,我知道刀杖鬥爭和諍訟糾紛,是緣於有保護利益的心而引起的,緣於袒護才有刀杖和諍訟。阿難,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又告阿難。因守有護。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守者。寧有護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護由守。因守有護。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佛又告訴阿難說:因爲有守著財色名食睡等等自身利益的心,所以才有了袒護的行爲,這是什麽意思?假如要使衆生沒有了守的心,還能有袒護的行爲嗎?阿難回答說:沒有守的心就不會有袒護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了袒護的行爲是由於守的心而有,因於守才有了袒護,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阿難。因嫉有守。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嫉者。寧有守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阿難,因爲嫉妒所以才有守住自己利益的心,這是什麽意思?假如要使一切衆生沒有了嫉妒心,還能有守護的心行嗎?阿難回答說:沒有嫉妒就不會去守護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守的心緣於嫉妒而有,因於嫉妒而有守護,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阿難。因著有嫉。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著者。寧有嫉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阿難,因於執著才會有嫉妒,這是什麽意思?假如要使一切衆生都沒有了執著,還能有嫉妒嗎?阿難回答說:沒有了執著就不會有嫉妒。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嫉妒是緣於執著,因於執著才有了嫉妒,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阿難。因欲有著。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欲者。寧有著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阿難,因爲有貪欲才會有執著,這是什麽意思?假如要使一切衆生沒有貪欲了,還能有執著嗎?阿難回答說:沒有貪欲就沒有執著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執著是由於貪欲才有的,緣於貪欲才會有執著,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阿難。因用有欲。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用者。寧有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義。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阿難,因爲有利可用才有貪欲,這是什麽意思?假如要使一切衆生不再去用了,還能有貪欲嗎?阿難回答說:沒有了用的心就沒有貪欲了。佛說: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貪欲是由於想用的緣故才出現的,因爲想要用才有了貪欲,我有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阿難。因利有用。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利者。寧有用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義。知用由利。因利有用。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阿難。因求有利。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求者。寧有利不。 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阿難,因爲有利益所以才有了用,這是什麽意思?假如要使一切衆生沒有了利益,還能有想要用的心嗎?阿難回答說:沒有利就沒有用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道理,知道用是由於有利益的緣故才出現的,由於有利益而想要用,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阿難,因爲有所求取才會有利益之說,這是什麽意思?假如要使一切衆生沒有了貪求,還能有什麽利益嗎?阿難回答說:沒有所求就沒有利益之說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利益緣於求取才會有,因爲有求取才有了利益,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阿難。因愛有求。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愛者。寧有求不。 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求由愛。因愛有求。我所說者。義在於此。又告阿難。因愛有求。至於守護。受亦如是。因受有求。至於守護。

釋:阿難,因爲有貪愛才會有求取,這是什麽意思?如果要使一切衆生沒有了貪愛,還能有求取心嗎?阿難回答說:沒有了貪愛就不會有所求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求取是由於貪愛的緣故,緣於貪愛才有了求取,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佛又告訴阿難說:因於貪愛才有所求取,乃至於有守護;受也是這樣,因於受而有所求取,乃至於有守護。

原文: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爲何義。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答曰。無也。

阿難。若使一切衆生無有觸者。寧有受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佛告訴阿難說:因爲有觸才有受,這是什麽意思?阿難,如果要使一切衆生沒有眼根和色塵,也沒有眼識的話,還能有觸嗎?阿難回答說:沒有根塵識就沒有觸了。佛說:如果要使一切衆生沒有耳根、聲塵和耳識,沒有鼻根、香塵和鼻識,沒有舌根、味塵和舌識,沒有身根、觸塵和身識,沒有意根、法塵和意識,還能有觸嗎?阿難回答說:沒有根塵識就沒有觸了。

佛說:阿難,如果要使一切衆生沒有了觸,還能有受嗎?阿難回答說:沒有觸就沒有受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道理,知道受是由於觸而有的,緣於觸才有受,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阿難。緣名色有觸。此爲何義。若使一切衆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不。 答曰。無也。 若使一切衆生無形色相貌者。寧有身觸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觸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阿難,緣於名色才會有觸,這是什麽意思?假如要使一切衆生沒有名色了,還能有心去觸嗎?阿難回答說:沒有名色就沒有觸了。佛說:假如要使一切衆生沒有了有形的色體和相貌,還能有身觸嗎?阿難回答說:沒有形色就沒有身觸了。佛說:阿難,如果沒有了名色,還能有觸嗎?阿難回答說:沒有名色就沒有觸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觸是由於名色而有的,緣於名色才有觸,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爲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阿難,緣於識(阿賴耶識)才有名色,這是什麽意思?假如阿賴耶識不入母胎,能有名色不?阿難回答說:識不入胎不能有名色。佛說:如果阿賴耶識入胎而不出母胎的話,還能有名色嗎?阿難說:不出胎就沒有名色。佛說:如果阿賴耶識出母胎了,嬰兒色身卻壞死了,名色能得到增長不?阿難說:名色不能增長了。佛說:阿難,如果沒有阿賴耶識,能有名色不?阿難說: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名色。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名色是由阿賴耶識出生的,緣於阿賴耶識才有名色,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十因緣法義,闡明名色出生的最直接因緣是阿賴耶識,六識只是出生名色的助緣,六識清淨了,不再造作業行,阿賴耶識就無法出生名色,生死就了結了。阿賴耶識從入胎到出胎,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伴隨著名色,使得名色不斷的增長和變異,一旦名色的緣沒有了,阿賴耶識就無法再增長名色和伴隨名色。

有人誤認爲十因緣的識是指六識,但是入胎的時候六識就消失了,六識不能入胎跟到後世去,入胎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六識都不能出生,甚至眼識只在出胎後才能出生,所以入胎住胎的不是六識,而是阿賴耶識。佛在十因緣裡直接指出了名色出生的根本因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名色的所依和源頭。

原文: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爲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釋:阿難,緣於名色才有阿賴耶識,也就是阿賴耶識才能顯現出來,才能見到阿賴耶識,這是什麽意思?如果阿賴耶識不住在名色上,那麽阿賴耶識就沒有住處了。如果阿賴耶識沒有住處,能有衆生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嗎?阿難說:阿賴耶識若無住處,就沒有生老病死了。佛說:阿難,如果沒有名色,能見到阿賴耶識,有阿賴耶識的顯現嗎?阿難說:沒有名色,阿賴耶識就顯現不了。佛說:阿難,我因爲這個緣故,知道阿賴耶識緣於名色而有住處,緣於名色而有阿賴耶識的顯現,我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緣名色有識的有字,不代表是出生的意思,而是顯現和見到的意思,因爲阿賴耶識不生不滅,不由名色所生,名色也生不了什麽法,更生不了阿賴耶識。如果沒有名色,阿賴耶識就無所依倚,阿賴耶識只有依靠著名色住在名色上,才能有所運作,其作用才能顯現出來。佛在後邊也解釋說,如果阿賴耶識不住在名色上,就沒有什麽住處了,沒有住處就沒有名色,沒有名色就沒有生老病死了。十因緣法義甚深,不容易理解,但也應該正解。

原文: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苦悲惱。大苦隂集。阿難。齊是爲語。齊是爲應。齊是爲限。齊此爲演說。齊是爲智觀。齊是爲衆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爲慧解脫。

釋:阿難,因此說名色緣於阿賴耶識而有,阿賴耶識緣於名色才能有住處和功用。有名色就能産生六入,有六入就能産生觸,有觸就能産生受,有受就能産生愛,有愛就能産生取,有取就能産生三界有,有有就能有生,有生就能有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隂的聚集。阿難,這才是正語和論義,這才是最應該修習的法義,這才是最究竟的法門,這才是真正的宣演佛法,這才是有智慧的觀察,這才是度衆生的法寶。阿難,諸比丘在這個法中,能夠如實而正確的觀察,斷盡煩惱漏心得解脫。阿難,這樣正觀的比丘名爲慧解脫的阿羅漢。

慧解脫的阿羅漢其解脫的智慧勝於禪定的修行,其禪定只到於初禪,不具二禪或者四禪以上的甚深禪定,到命終時主要依靠著解脫智慧捨離三界入涅槃。解脫智慧是完全徹底証得五蘊苦空無常無我,斷盡我執等一切貪嗔癡煩惱,一念無明滅盡,五蘊即滅。慧解脫不是說只有智慧而無禪定,而是說禪定不是太深,解脫不是以禪定爲主,依靠禪定得解脫,而是依靠解脫的智慧而滅盡三界法。慧解脫的阿羅漢最基本要有初禪定,如果沒有初禪定,就不可能斷盡煩惱,心得無漏,煩惱不能斷盡就不能解脫。

原文:如是解脫比丘。如來終亦知。如來不終亦知。如來終不終亦知。如來非終非不終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爲語。齊是爲應。齊是爲限。齊是爲演說。齊是爲智觀。齊是爲衆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

釋:像這樣解脫的比丘,如來涅槃也知,如來不涅槃也知,如來涅槃不涅槃也知,如來非涅槃非不涅槃也知。爲什麽這樣說?阿難,因爲這樣說才是正語,這樣說才是最適宜,這樣說才是最究竟,這樣說才是演說法,這樣說才是智慧的觀察,這樣說才是度衆生。心解脫比丘如是盡知如來涅槃不涅槃以後,煩惱漏盡,心得解脫,其餘比丘卻不知不見這樣的知見。

原文:阿難。夫計我者。齊幾名我見。名色與受。俱計以爲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

釋:阿難,計著有我的人,都有哪些叫作我見?把名色五隂和受覺全部都當作我,這就是我見;有人說受覺不是我,而我卻是受;還有人說受覺不是我,我也不是受,但是能受這個法卻是我;還有人說受覺不是我,我也不是受,能受所受這個法也不是我,但是愛卻是我。

原文:阿難。彼見我者。言受是我。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有樂受時。無有苦受。不苦不樂受。有苦受時。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有不苦不樂受時。無有苦受樂受。

釋:阿難,哪些見法中有我,說受覺是我的人,應當告訴他們說:如來說受有三種,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受,當有樂受的時候,就沒有苦受和不苦不樂受,當有苦受時就沒有樂受和不苦不樂受,當有不苦不樂受時就沒有樂受和苦受。

計著有我的意思是說,凡夫心裡總是把五蘊十八界誤計爲恒常、有主宰的法,這個法是指世俗法的我,不是指非世俗的第八識如來藏。因爲衆生無始劫以來從來都不知道有第八識,甚至都不知道有七識,也不知真假識,所以把文中的我說爲是第八識,都是錯誤的說法,違背事理和事實。凡夫從來沒有把名色五隂當作第八識,也沒有把受當作第八識,不管五隂和受是不是第八識都是這樣。再者說第八識沒有名色,也沒有受,憑何說受是第八識、受不是第八識?是與不是都違背正理。

原文:所以然者。阿難。樂觸緣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滅。阿難。苦觸緣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滅。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滅。

釋:之所以這樣說的原因是,阿難,由於樂觸的緣故出生了樂受,如果樂觸滅了樂受就會滅了;阿難,由於苦觸的緣故産生了苦受,如果苦觸滅了苦受也就隨之滅了;由於不苦不樂觸的緣故産生了不苦不樂受,如果不苦不樂觸的緣滅了不苦不樂受也就隨之滅了。

原文:阿難。如兩木相儹。則有火生。各置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是。因樂觸緣。故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俱滅。阿難。此三受有爲無常。從因緣生。盡法滅法。爲朽壞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當以正智如實觀之。

釋:阿難,譬如兩根木頭相互磨觸,就會有火從中生出來,如果把兩根木頭分開,就不會産生火了。受也是如此,因爲樂觸的緣故産生了樂受,如果樂觸滅了,樂受也會隨之而滅了;由於苦觸的緣故産生了苦受,如果苦觸滅了,苦受也會隨之而滅了;由於不苦不樂觸的緣故産生不苦不樂受,如果不苦不樂觸滅了,不苦不樂受也會隨之而滅。阿難,這三種受是有爲的無常法,是從因緣當中生出來的,是能滅盡的法,是能腐敗、衰壞的法,因此這些法都不是我,我也不是這些法,你們應當以這樣正確如實的智慧來觀察。

原文:阿難。彼見我者。以受爲我。彼則爲非。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者。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樂受是我者。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爲過。若苦受是我者。苦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爲過。若不苦不樂受是我者。不苦不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爲過。

釋:阿難,那些認爲有我的人,把受當作我,他們的見解是不對的。阿難,那些認爲有我的人,說受不是我,但認爲我就是受,爲了救度這些人,就應當對他們說:如來說有三種受,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如果樂受是我的話,當樂受滅了的時候,就會有兩種我,苦受我和不苦不樂受我,當然這就不對了;如果苦受是我的話,當苦受滅了的時候,就會有兩種我,樂受我和不苦不樂受我,這就不對了;如果不苦不樂受是我的話,當不苦不樂受滅了的時候,就會有兩種我,苦受我和樂受我,這是錯誤的。

原文: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彼則爲非。阿難。彼計我者。作此說。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當語彼言。一切無受。汝雲何言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對曰非是。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彼則爲非。

釋:阿難,那些認爲有我的人,說受不是我,但我就是受,這種知見是錯誤的。阿難,那些計著有我的人這樣說:受不是我,我也不是受,但是有受的法卻是我。對於這樣的人,應當對他說:一切法無受,你爲什麽說有受法呢?你是受法嗎?那個人就會回答說:我不是受法。因此阿難,那些計著有我的人,說受不是我,我也不是受,但受法是我,他的觀點是錯的。

原文:阿難。彼計我者。作是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者。當語彼言。一切無受。雲何有愛。汝是愛耶。對曰非也。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愛是我者。彼則爲非。阿難。齊是爲語。齊是爲應。齊是爲限。齊是爲演說。齊是爲智觀。齊是爲衆生。

釋:阿難,那些計著有我的人這樣說:受不是我,我也不是受,受法也不是我,但是愛是我。對於這樣的人,應該對他們說:一切法無受,怎麽能說有愛呢?你是愛嗎?對方就會回答說:我不是愛。因此說,阿難,那些計著有我,說受不是我,我也不是受,受法也不是我,但愛卻是我的人,他們的觀點是錯的。阿難,這樣說才是正語,這樣說才與法相對應,這樣說才是最究竟,這樣說才是演說正法,這樣說才是智慧性的觀察,這樣說才是度衆生。

原文: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於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爲慧解脫。如是解脫心比丘。有我亦知。無我亦知。有我無我亦知。非有我非無我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爲語。齊是爲應。齊是爲限。齊是爲演說。齊是爲智觀。齊是爲衆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

釋:阿難,諸比丘在這些法中能夠如實的正觀,就會達到無漏,心得解脫了。阿難,心無漏比丘應當叫作慧解脫阿羅漢。像這樣心解脫無漏的比丘,有我法也知,無我法也知,有我無我法都知,非有我非無我法也知。爲什麽這樣說呢?阿難,因爲只有這樣說才是正語,這樣說才與法相應,這樣說才最究竟,這樣說才是演說正法,這樣說才是智慧性的觀察,這樣說才能度衆生。如是心解脫比丘對於非我法全部証知以後,煩惱漏盡,心得解脫。其餘的比丘對於非我的知見卻是不知不見。

原文:佛語阿難。彼計我者。齊已爲定。彼計我者。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色是我。或言少無色是我。或言多無色是我。阿難。彼言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爲非。

釋:佛對阿難說:那些計度有我的人,對於我的界限早已經劃定好了。那些計度有我的人,或者說少部分色是我,或者說多部分色是我,或者說少部分無色是我,或者說多部分無色是我。阿難,那些說少部分色是我的人,堅定固執的認爲少部分色是我,我所見到的就是對的,其餘我沒見到的就是不對的。

原文:多色是我者。定多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爲非。少無色是我者。定言少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爲非。多無色是我者。定多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爲非。

釋:那些說多部分色是我的人,堅定而固執的認爲多部分色就是我,我所見到的就是對的,其餘我沒有見到的就是不對的;那些說少部分無色是我的人,堅定而固執的認爲少部分無色是我才是對的,其餘我沒見到的就是不對的;那些說多部分無色就是我的人,堅定而固執的認爲多部分無色是我是對的,其餘我沒見到的就是不對的。

原文:佛告阿難。七識住。二入處。諸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爲救爲護。爲捨爲燈。爲明爲歸。爲不虛妄。爲不煩惱。

釋:佛告訴阿難說:有七種識住處和二入處,你們應當了知。諸沙門婆羅門說這七種識住處和二入處是安穩之處,是有救護之處,是房捨和明燈,是光明和歸依之處,是真實不虛妄之處,是沒有煩惱之處。

原文:雲何爲七。或有衆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此是初識住處。諸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爲救爲護。爲捨爲燈。爲明爲歸。爲不虛妄。爲不煩惱。

阿難。若比丘知初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者。阿難。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

釋:如何是七種識住處?第一識住處是欲界人和天人中,有欲界人和天人色身的衆生,身的種類不同,心想不同,諸沙門和婆羅門說人和天人住處是安穩的,是能被救護的,是可住止的房捨,是能照明的明燈,是光明,是依止處,是不虛妄真實存在之處,是沒有煩惱之處。

阿難,如果比丘們知道第一識住處,了知識住處的集起和滅去,了知識住處的貪味、粘膩,了知識住處的過患,了知如何出離識住處,對於這個識住處都如實了知,比丘們就會說,識住處不是我,我不是識住處,我能如實知見此理。

原文:或有衆生。若干種身而一想。梵光音天是。或有衆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或有衆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或有衆生。住空處。或有衆生。住識處。或有衆生。住不用處。是爲七識住處。

釋:第二識住處是色界初禪天的梵光音天天人中,天人的色身有若干種,卻只有一種想;第三識住處是二禪天的光音天天人,天人的色身只有一種,卻有好幾種想;第四識住處是三禪天的遍淨天天人中,天人的色身只有一種,想也只有一種;第五識住處是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天的天人中,他們沒有色身,只有非常微細的想;第六識住處是識無邊處天的天人中,他們同樣沒有色身,只有更微細的想;第七識住處是無所有處天的天人中,他們沒有色身,其想就更微細難知了。這就是七種識住處。

原文: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爲救爲護。爲捨爲燈。爲明爲歸。爲不虛妄。爲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七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爲七識住。

釋:有一些沙門婆羅門說這些住處是安穩的,是有救護的,是房捨,是明燈,是光明,是可依止、可歸依處,是不虛妄處,是無煩惱處。阿難,如果比丘們能了知七種識住處,了知七種識住處的集起、滅盡,了知七種識住處的貪味和過患,了知七種識住處出離的要道,對這些住處都能如實的知見,比丘們就會說,七種識住處不是我,我不是七種識住處,對這七種識住處能如實知見,就是七種識住。

七種識住處,分別爲欲界人和天人,以及色界和無色界,這是指三善道衆生住處,非三惡道衆生住處,三善道是衆生安穩之處,三惡道是衆生不安穩受苦之處。七種識住處都是安穩之處,這個識是指什麽識呢?如果是指阿賴耶識,是肯定沒有錯的,但是二乘不主要講阿賴耶識,而主要講六識,第七識講的非常少。所以七種識住處主要是指六識的住處,也有第七識的住處,因爲在無想天住處中沒有六識,只有七八二識。

原文:雲何二入處。無想入。非想非無想入是爲。阿難。此二入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爲救爲護。爲捨爲燈。爲明爲歸。爲不虛妄。爲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二入處。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爲二入。

釋:如何是二種入處?無想天入處和非想非非想天入處就是二種入處。阿難,這二種入處,有一些沙門婆羅門說是安穩處,是有救護處,是房捨,是明燈處,是光明處,是歸依處,是不虛妄處,是無煩惱處。阿難,如果比丘們了知這二入處,了知二入處的集起和滅盡,了知二入處的貪味和過患,了知出離二入處的要道,並且如實知見二入處,比丘們就會說:二入處不是我,我不是二入處,如實知見此理,就是二入。

無想是指無想定或者是無想天處,在此定中,無意識,無意識的想,因此稱爲無想定。雖然在此定中無意識,卻有意根,意根仍然執色蘊爲我,仍然有束縛,沒有斷我見。只有認識到了無想定中的色身和意根非我,就叫作無想入處,超越了無想定和無想天。同理,非想非非想入處也是此理,非想非非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天也不究竟,沒有認識到意識的少部分功用和意根的功用非我,就不能解脫。

原文:阿難。複有八解脫。雲何八。色觀色。初解脫。内無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襍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阿難。諸比丘於此八解脫。逆順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

釋:阿難,又有八種解脫,如何是八種解脫?第一種解脫是,心有色想,有色貪,而觀色不淨,証得色不淨時,心得解脫;第二種解脫是,心無有色想,觀外色不淨,証得色不淨時,心得解脫;第三種解脫是,身心皆清淨得解脫;第四種解脫是,超越色想,滅除與色相對的想,既不想色也沒有其他襍想,住在空無邊處定中,心得解脫;第五種解脫是,越過空無邊處,住在識無邊處定中,心得解脫;第六種解脫是,越過識無邊處,住在無所有處定中,心得解脫;第七種解脫是超越無所有處,住在非想非非想定中,心得解脫;第八種解脫是,住在滅盡定中,心得解脫。

阿難,諸比丘對於這八種解脫,無論是按照次第順次進入,還是逆著次第進入,入定和出定都很自在,這樣的比丘八種解脫就全部証得了,名爲俱解脫的阿羅漢,解脫智慧和四禪八定全部具足。

目錄

回頂部